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遥釉蛏隙跃褪且桓鼍埽丛拥拇笮突担还瞧淇刂坪诵摹Hυ郊校览5目赡芫驮酱蟆:侠淼姆稚⑾氯ィ嗷ブ圃迹赡茉诰霾咂诩渌鹗б恍┬剩隽宋侍夂笕幢4媪诵拚砦蟮目赡埽皇怯涝堆卮砦蠓较蛞怀宓降住

而这个时代,多数人是希望不平等的,哪怕他本身是个奴仆,也希望不平等制度永恒。因为只有保证了不平等制度,他们才有机会实现,或有机会幻想当自己爬上所谓的“菁英阶层”那一天,去如何地发挥不平等机制欺压下位者,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在朱标当政这些年,武安国的确很失望,甚至有些绝望。他带着一种负罪的心情做一些改进国家基础设施的事情,希望以此减轻内心深处的煎熬。有时他甚至在想如果自己不出现,那些朋友是不是可以安全的活着,活着在中世纪阳光下享受人生每一天,即使浑浑噩噩,却也好边让他们轰轰烈烈,却毫无价值地去赴死。

“老师,钱家大堤有处厚度不足,我们已经找到原因,希望这样修补”,又一个年青的小工头汗流浃背地跑来,指着图纸向武安国汇报。

武安国和小工头一起翻开图纸,再次检查数据是否正确,并商讨修补方法是否可行。十几年来,就是在这种工作中武安国心中的伤口被慢慢治愈。头脑中的思考也慢慢清晰。

你无法强迫这个时代的人去做什么,却必须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将自己坚持的理想逐步于一言一行中发挥出去,让它随时间而慢慢扩大。通过当年那批人地努力,已经让这个国家在根基上逐渐脱离了小自耕农基础,原始的工业化生产已经具备雏形,新的商业环境,新的统计和会计方法。新的金融本位已经推广。随着新式学校和图书馆在各地的建立,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已经以北平为核心逐步传播。伯文渊等人在学界做呐喊者,武安国自己却选择了做一个苦行者,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传播自己的理想给更多的人。

利用手中的微薄力量,将让更多的人看到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与原来的不同,在比较中,让人们看到。原来国家和个人之间除了几千年传统的尊卑秩序外,还有很多不同的互动方式,谁也不能无限大。大到可以将另一方的利益剥夺。没有人天生愿意做奴隶,当他们看到了希望,并逐渐发现希望并不遥远时。他们就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人天生都有选择舒适的需求,这就像在武安国到来之前,北平从来没有自来水和下水道。几千年活得也很舒服。但一旦下水道和自来水出现。虽然总是有些故障。带来许多不便,人们在生活中却再也离不开它们。

“小工头”得到了满意的答案,高高兴兴的施了个礼。跑下了大堤。这是武安国每天的工作,他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从湖面上看去,仿佛武安国就是这个堤坝,或这片土地的一部分,也许,他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深深的扎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上。

邵云飞在湖面上远远的把武安国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中,心头突然涌起一种想跳上大堤去,拍拍武安国的肩膀,叫他一声兄弟的冲动,临来之前,他曾有无数个问题要问武安国,现在,他却不知道是否应该打碎眼前这份安宁。

此时的武安国才是最真实的,也是最轻松的。从他举手投足的那分惬意来看,就知道他十几年以前的那道阴影已经慢慢从他心中消散。无论是武安国作为影子阁老权倾朝野时,还是被众星捧月般拥在震北军中时,邵云飞都没看到武安国如目前这般轻松过。也许这才是武安国应有的生活方式,以前,大家把一切希望和梦想都寄托在他身上,仿佛他如同个仙人般,拥有点石成金,开山裂海的本事。大伙看着武安国在前边披荆斩棘,自己却躲在他身后偷懒。然后看着他头破血流。筋疲力尽。

有些事情还是需要大伙一块做的,如果事事都由武安国来做,武安国相当于什么都没做。

“你家楞什么呢,堤坝上那个大个子老头儿就是咱们的武公,若是你想认识他,上去打招呼好了,放心,我们不会笑你。”船老大伸手拍拍邵云飞的肩膀,善意的提醒。“像你这样,一路上冒充是咱们武公的朋友,到湖上看他的人每个月我都能碰上几个,通常都是看了武公在湖上忙碌的样子,自己觉得不好意思,转身就走。也有几个上前打招呼的,武公那人没架子,只要手中的活不忙,都会陪着他们聊上几句,如果客人赖着不走,还有可能到武公家喝上两盅,第二次来,就直成了武公的朋友了。”

船上的其他乘客早已在各自的目的地弃舟登岸,只有邵云飞加了银币,让船老大载着他横穿洪泽湖,直奔北堤来找武安国。他唯恐找错地方,在船上向船老大解释了几次,自己绝对是如假包换的邵云飞,船老大和伙计就是不信,看在银币的份上,笑闹着将他载到了大堤下,停在武安国可能出现的位置。

“来找武公的人多么?”邵云飞没有理会船老大善意的劝告,不着边际的询问。

“多,刚开始修堤那会儿,经常有人来,据说是劝武公别做傻事,拣不可能完成的活干。不瞒您说,当时就连我们这些在水上讨生活的人都不相信武公能把水治住。这自古治水,当官的哪个不是采用凿河修渠那套?谁见过上来先让百姓搬家,人给水让路的。好在家住淮上这十年九灾之地的都是些不得已的穷汉子,有出路谁还不愿意走?听说北方有好地换这要命的孬地,有人带头痛快儿的就换了。有舍不得家业的在第二年听说去北方的那些人真的分了好地。也把地契交了”船老大给邵云飞倒了碗酸梅汤,自己出端了一碗。蹲在船舷边上,一边喝一边给邵云飞白话武安国的逸事。这些故事在湖上不是新闻,谁都知道,每个人都能说出不同的版本,不知什么时候,大伙已经开始以武安国和他的故事为荣。

“客官您别笑话我们这些人没见识,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可不都这样子,见了实际的东西才会心动,东西不放到眼前时谁也不敢相信。没办法,这些年被官府骗的,怕了。可咱们的武公让大伙知道。这世界上还真有把大伙当回事的官儿。我听我家长辈说,大元朝也治淮,可每次都是修北堤。不管南边死活。北边连着他们的运河呢,要命!南边是我们的家,他们才懒得管呢。可武公上来,第一条修的就是南堤,并在南边掘湖。把几十年的积水都给引到了长江里去了。我记得当时有个管运河的芝麻官儿,还诈诈唬唬的跑到湖上来,指责咱们武公这样做会淹了他的河道。被武公爷揪着脖领子一顿好打,大伙在边上看着那叫痛快。后来朝廷给的钱不够使,武公爷的铁哥们儿高老爷路过,抬手就是十几万圆的银票……”

“这么多,高胖子不是特吝啬么,怎么舍得花钱了?”邵云飞惊叹了一声,在他印象里如果哪里有了赚钱的勾当,高德勇不小心冲到第二位,都会哭天喊地,他才不会大发善心前来白白捐钱,肯定又是从武安国手中拿到了相当于捐出款项数倍的好处。

“客官您还别不信,我当时就在包工队里找饭碗,亲耳听人说的。要不然南堤也不叫高家堰。”船上的伙计在旁边大声帮腔。武安国和他的朋友都是众人眼中的大英雄,容不得外人置疑。

“他不信也正常。”船老大瞪了邵云飞一眼,接着向下讲:“往年哪个官员不是说得比唱得好听,表面上两袖清风,背地里大肆克扣朝廷的治河款。向咱们武公这样儿掏自己和朋友的腰包给百姓修堤的,哪朝哪代有人听说过。高家堰完工,从鱼嘴处第一次向三河里分水的时候,整个洪泽湖边上能来的百姓全来了,比过年还热闹。大伙都说,这回老天终于开眼送来个好官。”

“后来在拓宽三河河道,掘南五湖的时候,帮忙的人就多了,大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气,朝廷上一些官员和王爷也赶来凑热闹。南五湖本来就是年年积水的沼泽地。大家一齐动手,砌里喀嚓,不到两年功夫就掘出大致形状来了。再拿水一漫,就是您在这两天在路上看到的光景。”

这就是武安国做的事情,当你踏踏实实为百姓做事时,不需要大义感召,也不需要什么口号,老百姓自然会茶粮影从来追随你。当你不为百姓做事,你把目标定得再伟大,再崇高,把自己说得再悲壮,在他们眼中也不过是个吹牛皮的大王,茶余饭后的笑料。

“南边五湖一河凿得差不多时,北边新扩大的堤坝也差不多了。这时候偏偏老天捣乱,就是去年,黄河又向南泻了洪,从乌头镇下来,那水,泥粥一般,夹杂着雷声就闯了过来。武公爷带着大伙,没日没夜在湖上守着,生怕南堤挺不住。北边地势高,有官府往年的堤坝防一防,即使被淹了,也不会太狠。南边不成,只要高家堰一垮,大伙几年的心血全废。那几天牙公就在堰头上守着,那地方偏偏也刚好叫武家墩,名字和武公相克啊,几位湖上的老人不忍心,跪下来求他走,他都没走,瓢泼似的雨里,铁打的一般站着!”船老大眼睛有些湿润,伸出满是老茧的手背擦了擦眼睛,用沙哑的噪音向邵云飞介绍着湖上的传奇。

“想必老天也怕正人君子,那洪水涨到分水口,乖乖的进了三河,顺着河道奔五小湖,然后就俏没声的灌到大江里了。去年那水灾是咱淮上几十年来最小的一回。过后,官府克扣武公爷的造堤钱,扣住赈灾款不发,又是武公爷的朋友千里迢迢送来的银票,帮助大伙读过的难关。那以后,来找武公的人更多了,各地的都有,听说还有皇上的人前来,劝武公回朝当什么大博士(方孝儒复古复出的官名,非常具有‘时代远见’,将学士等官名改为博士),可武公都没理会!我要是武公我也不理会,干了这么多活,就给个博士,和荼楼的小二同样个称呼,这不是明摆着作践人么?”

“就是,朝廷那帮家伙的良心早就被狗吃了”船上的伙计又插了一句,顺便瞪了邵云飞一眼,仿佛他也是良心被狗吃了一员。

“前两天还有个家伙像你一样的,开始也是对武公爷不服气,大伙念叨武公的好处他还不爱听。在湖面上蹲了两天,看了武公都干了些什么,灰溜溜的走了。”船老大瞟了一眼邵云飞,仿佛在等着他也灰心丧气的离开。

邵云飞向大伙嘿嘿一笑,缓步走上船头,远远的冲着堤坝上喊道:“嘿,老武,忙什么呢……”声音在空旷的湖面上往返折叠,随着波光跳荡。

武安国抬起头,看到了小船头那个熟悉的身影,虽然有些模糊,但凭轮廓也知道是邵云飞。高兴的举起手中图纸,来回摇动:“是小邵吧,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船老大和伙计们都楞住了,掌舵的连船的方向都忘了把握,呆呆的看着眼前这个铁钩独臂人,半晌才结结巴巴的问道:“你,你真是那个,那个,打得高现人落花流水的邵,邵,邵爷。”

“早说过了嘛。我是如假包换的邵云飞,你们就是不信。”邵云飞友好的笑着,湖上发生的一切都让他心情愉快。

就在此时,忽闻钭刺的芦苇丛中水响,一叶小舟飞快的冲了出来,直奔大堤。

邵云飞本能的掏向腰间,没等他摸到火铳,安宁的湖面已经支离破碎。

一声清脆的火铳声在邵云飞眼前不远处响起,满湖受惊的野鸭呷呷叫着飞向蓝天。

《明》第三卷国难第四章故园(七)

受惊的野鸭在湖面上飞舞,杂乱的鸣叫,翅膀在空气中挥动发出风声,扰乱人们的心神。

饶是经历了无数场厮杀,看惯了敌人和朋友的鲜血,邵云飞却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紧张过。独臂颤抖着从腰间拔自己的火铳,那火铳却如生了根般,接连用力几次都无法拔出。

扁舟上,火铳从一个行商打扮的刺客手中落下,无边的落入水中。

堤坝上,武安国迷惑的看着湖面,他无法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这是一个谁都无法相信的结果,包括刺客自己,他的手紧紧的捂在自己的胸口处,血,从手指间喷泉般涌出。

“你……”刺客不甘心的回转身,后背的血迹已经染红了大半幅袍襟。一把三眼火铳依然端指着在他后背,清烟缭绕。

舟子模样的同伴给了刺客一个歉意的微笑,将冒着清烟的火铳缓缓移向自己的太阳穴,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一声大喝“武大人小心了,我等今天奉命来杀你!”

清脆的火铳声再次打基础碎湖面的平静。两具尸体同时落入水中,一抹暗红,缓缓从湖水中升起,在湖面上随着水波的涟漪,慢慢扩散。无人驾驶的小舟逐波轻荡,斑斑血迹在丽日中格外刺目。

“那个舟子前几天我好像见过,他到处打听武大人的事,在湖面上兜了好几天”船老大半捂着眼睛蹲在船头上,发出一句梦呓般的呻吟。

寂静的湖面随着这声呻吟而热闹,人喊声,马嘶声,舟楫声,脚步声,瞬间如开了锅般响成一团。

武安国遇刺的消息几天功夫就随着报纸传遍大江南北。关于刺客的身份,人们议论纷纷,关于这次武安国死里逃生的细节,很快也流传开了诸多版本。南北方大小报纸由于各自的出资人不同而一向不睦,这次却出奇的保持了一致腔调,对派出刺客的幕后黑手大肆鞭挞。“禽兽不如,丧尽天良”。

善于挖消息的写手们又将邵云飞出现于湖面上的原因挖了出来。朝廷派人替南洋土人撑腰的事情也不胫而走,报纸上又是一番热闹。有支持朝廷决策。赞赏大国气度者,更多的人写了文章讥讽,骂黄子澄等人沽名卖国。

大明朝所有的热闹都被两声火铳给点了起来,有人暗中欢喜,有人暗中忧虑,各自打着算盘。计算着每一步的厉害得失。

“陛下,武公安国虽举止狂悖,出言荒谬,却格守臣责。辅佐代圣主皆有大功;如此公忠体国之臣世所罕见,陛下纵使不欲其挥霍国库。钓誉沽名,也应该将其交有司问罪,以正刑曲。岂可做此不仁不义之事,效满面匪盗下流之为?”御书房,文学博士方孝儒梗着脖子,气哼哼的递上一份奏折。

“君之责,施仁政以爱民,臣之义,……”,又是这唱了无数遍的老腔调,建文帝心烦意乱的合上方孝儒的折子,顺手丢到书案上。武安国遇刺的事情已经过去七天了,七天来,没一件事情不让他焦头烂额。从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指责那卑贱的幕后指使者,言辞之间,怎么听怎么像在指桑骂槐。几个权力较大的王叔更是嚣张,居然先后派了八百里加急快马前来询问武安国的情况,言语中已经流露出,如果武安国身遭不幸,他们将起兵清君侧的威胁。外边不安宁,内部的亲信也开始相互倾轧,彼此叱责对方先前几个政策处理失当,连当年父皇鼾伯文渊的老帐都给翻了出来。眼前这个书呆子老师最为过分,居然写了奏折来当面骂自己卑鄙下流。

“陛下,陛下你居然……”方孝儒看到建文帝摔了自己的奏折,怒火欲甚,双方有君臣之名,却亦有师徒之义。眼前这个弟子不思悔过,反而将老师的奏折摔了,这让自己的老脸向哪里搁?

一直在御书房问对的周崇文见状,赶紧闪过身来挡在皇帝与方孝儒这对师徒之间,一边以眼神示意方孝儒注意君臣之礼不可逾越,一边笑着向几个入宫觐见的重臣解释。“这事的确非陛下所为,虽然那天几个蛮夷小国使者信口胡柴,说只知道武安国,不知有皇上,让人听了生气。但陛下乃天下共主,上承父之余烈,下负天下士林之厚望,腹能撑船,岂会容不下武公这国之干臣?况且杀了武公,对陛下有什么好处?”

方孝儒被周崇文问得微微一愣,同时也意识到刚才自己愤怒过头,失了君臣礼数。后退几步,躬身赔罪道:“陛下息怒,臣等一时鲁莽,出言冲撞陛下,愿领责罚!”

建文帝嗔怪的看了老师一眼,脸上的恼怒之意也渐渐平复。此刻不是君臣闹别扭的时候,刚刚开始逐步削番就闹出这么一档子事,让几个番王有了闹事的借口。不知哪个混蛋拍的马屁!你要是下手,倒下得利索些,杀了武安国,朕给他身后哀荣,风光大葬便是!大不了朕亲自给他抚灵送棺!这下弄得不尴不尬,武安国一家闭门谢客,天下士林震动,诸王个个闹得朕抓凶手,朕,朕这个皇帝怎么当得这么倒霉!

叹了口气,建文帝终于知道了父亲英年早逝的原因,这皇帝真不是好当的,远远不如当太子时自在。“罢了,大伙都坐下说话吧,朕已经派人去探望武公,一两天之内就能回来。弄部也采取了行动,派出了最得力的人手全力缉拿幕后主使者。诸位都是国之重臣,此际还是稳住阵脚,辅佐朕渡此难关为正经!”

“臣等当然愿意为陛下鞠躬尽瘁,但此时若不找出凶手来。恐难塞天下悠悠之口!”户部侍郎卓敬没有跟随众人就座。站着向朱允文劝谏,孤零零架着的官服比已经落座的众人高出老大一块。“幕后真凶找出来的时间越晚,越会授诸番王口实。眼下周、齐、代诸王联名上书,请陛下杀主使之人以谢天下。陛下若置之不理,难免会让人觉得陛下护短。”

“放肆,区区一个小侍郎,怎能如此和陛下说话!”卓敬话音未落,兵部侍郎周崇文便‘蹭’的跳了出来。对卓敬大声叱责。

朱允文瞪着眼睛,对兵部侍郎的出格举止视而不见。

方孝儒皱了皱眉头,刚熄灭的怒火又给周崇文给点起。这个姓周的兵部侍郎,曾于北平书院毕业,又在洪武朝已故大学士吴沉手下做过书吏。为文和治政俱有独到之处。就是为人也忒的无耻。他在安泰朝与大学士尚炯沉藏一气,四处搜刮。建文登基,方孝儒本欲弹劾他贪污之罪,哪知道周崇文见机得快,将所有罪名都推到了一个远房亲戚身上,并且站出来大义灭亲,亲手将那个亲戚绳之以法。后又主动交出了部分家财,自请处分。建文帝见他如此知道进退。只是小小惩戒了他一下,就又将他留在了身边。刺杀武安国的事如果建文皇帝真不知情,十有八九就是这个周崇文暗地派人干的。否则他也不会跳得这么欢。

没等方孝儒想好恰当说辞,户部尚书齐泰抢先站了起来反驳。“周侍郎此言差矣,卓大人所说乃实情。此际我大明内忧外患,实在不可再让诸王与朝廷之间互相猜疑。陛下,臣以为,缉拿凶手一事,越早越好。”

齐泰气周崇文嚣张,将‘侍郎’二字咬得格外的重,周崇文虽然甚得君崇,论官职毕竟也是个侍郎。并不比卓敬高出半点。

“是啊,周侍郎怎能如此说话,武大人为国为民,天下谁人不看在眼里。”工部尚书周无忧在旁边帮腔,一口一个侍郎,提醒周崇文自己也注意身份。

“陛下,臣听人说,画像上那两个刺客曾和周侍郎家的管家在酒楼谋面,周侍郎,不知你府管家是否还在,可否交给刑部一问!”海关总长朱江岩站起来,怒气冲冲的质问。自从前去南洋宣读圣旨回来,姑苏朱二就一直告病在家,海关事务都交给了别人打理。今天下午是齐泰到了他家,硬将他拖到御书房来找皇帝替武安国讨说法。

腾的一下,周崇文脑门上有大颗汉珠冒了出来。辩解的声音大而无力:“朱大人休要栽赃于人!天下长得想像的人有得是!我……我府管家刚刚辞工还乡,他做什么,与我有何关系。”说罢,眼睛不停的向黄子澄方向张望,希望他出面替自己解此困局。

这下倒是不打自招了,众人已经明白是谁干的好事。肯定是眼前这个周崇文想拍皇上马屁,所以才派了刺客去杀武安国。没想到两个刺客中间有一个原是淮上灾民,见武安国如此赤心待其家乡父老,所以才在关键时刻救了武安国一命,辜负了东家对自己的信任,这个忠义的刺客也只有拔枪自尽一途。

文学博士方孝儒再不想看周崇文表演,拍案站起,“万岁,事实已经明了!是周崇文暗杀重臣,蓄意陷皇上于不义之地,请万岁将其推出午门,明正刑典!”

“万岁圣明!臣……臣可是不愿见那个沽名钓誉的家伙拿着国库的钱给自己收买人心,所以平素才直斥其非。可,可,臣从来没想过要杀他,望万岁明察啊!”周崇文扑通一声跪倒在建文皇帝面前,大声哭叫,赌咒发誓的表清白。他恨不得打自己几个大嘴巴,今天齐泰等人明摆着是核计好了,步步紧逼,目的就是让自己乱掉阵脚,自己居然不小心着他们几个的道。

就在邵云飞逗留在京城等候消息期间,孟加拉诸国来使节络绎前来向朱允文称臣,送上了大把礼物。建文皇帝自觉风光,在黄子澄等人的鼓动下,将邵云飞与徐辉祖辛辛苦苦整理出来的情报忘到了脑后。众使者在朝廷上几度提及武安国,说是孟加拉湾诸国臣民对此天下第一大英雄非常仰慕,又让朱允文心生疑惧。在御书房招集黄子澄等人商议对策。当时周崇文就献了这条暗杀计。理由是武安国功劳太大,明着杀了他恐怕天下震动,暗杀后还可以将罪责推到别人头上。建文帝与黄子澄当时对此计策不置可否,周崇文即以为二人默许了自己所为,旋即开始布置。邵云飞心中有事,在京城逗留时间较长。所以当他赶到洪泽湖时,刚巧刺客踩好了点,开始行动。

废物!黄子澄心中暗骂,不得不站起来替周崇文开脱,“陛下,臣以为,此事因果尚未查明。不易早下定论,况且,纵是周家仆人忠心为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作主张去吓唬武大人,周大人亦属无心之过。反正武大人并未受伤,眼下危难之际,还是不要将此事传出去了罢!”

这怎么行!方孝儒、齐泰、卓敬等建文近臣皆将目光看向朱允文,希望他此时拿出点皇家气概,不要因私交而忘国事。与他们期望的恰恰相反。建文帝居然抬腿踢了周崇文一脚。笑着骂道:“滚起来吧,当朝大臣,如此哭哭啼啼像什么话。”然后抬头对着满屋子大臣谕示:“刺客是不是周府管家派的,目前还没弄清楚,大家不要相互猜疑!你们都是朕的肱股,应该团结一致才对。今天的事就此作罢,武大人受了些惊吓,朕从内孥里多拿出些钱来,给他压惊就是……”

这样也行?户部尚书齐泰瞪大了圆圆的眼睛望向方孝儒,文学博士方孝儒的脸的气青了,颤微微站起来,刚要反驳,又听建文帝补充道:“朕也为难,要知道几位叔叔们天天巴不得中原有事,巴不得见到朕有失德之处。这事处理不好,反而给了他们逼迫朕的借口,与国不利,以天下苍生为念,还是能让它被淡忘就淡忘了吧。”

以天下苍生为念,七个字如泰山般将方孝儒又压回了座位上。建文帝从安泰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按当年朱元璋分封诸王以卫宗室的主张,几个番王各自拥有重兵。安泰帝得位手段不正。为了安抚诸位兄弟,默许了割据势力的形成。朱标活着的时候,番王们看在他是大哥的份上,对朝廷的命令还听一句半句。安泰皇帝一死,朝廷的旨意根本传不到番王领地上,最近的几个动作,无论是试行井田,还是收拢海上贸易,也都只是在皇帝直辖之所闹腾。这边管得紧,别处管得松,有些“不懂礼仪”也不肖臣民纷纷卷了铺盖向北方跑。各地番王的势力更加壮大,没有什么事情他们还要闹一闹,若真的承认了是朝廷上有人主使刺杀武安国,恐怕后果不仅仅是杀了周崇文这么简单。

“依臣之见,眼下最要紧的事情乃招回武大人,请他主持朝政,即塞了天下之口,又可以借武大人的威望震慑诸侯。”户部侍郎卓敬又站起来献上一策,默认了建文皇帝对周崇文的包庇。卓敬素有智者之名,曾向建文皇帝献策,恳请其不要急于打番王们的主意,而是通过分封番王的子侄们的方式,让危机在番王们的领地的化解。可惜这些策略皆不被建文采纳。

“不可!”方孝儒与黄子澄同时站起来表示反对,彼此看了一眼对方,又都坐了回去。

‘你等当然不愿意武侯回来,他回来了,还能由着你们胡闹么’朱江岩冷冷的看着前边几个名臣,目光中充满不屑。

君臣几个各怀肚肠,书房内突然显得有些冷清。就在这时候,秉笔太监喊了声“启奏万岁,八百里急报”,慌慌张张的走了进来。将一份牛皮封好了的密信呈上御案。

朱允文扫了一眼封面上的落款,神情刹那凝重。匆匆忙忙拆开封口,将一张密折从里边取了出来。

片刻过后,御书房的重臣们都知道了密折的内容,有人欢喜有人愁。这是一个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消息,刚才让大家争吵不休话题的主人,武安国,丢了。

建文皇帝派去的使者与地方官员一起拜访了武安国府,据地方官员介绍。从遇刺之日起,武安国在洪泽湖畔的临时居所就一直大门紧闭。洪泽湖北堤的检查修补工作也交给了以林达为首的几个学生来出持。大家都说武安国或者受了惊吓,或者劳累过度抱病于家中。没人见到他出来走动,就连武府的佣人,出来的次数都越来越少。

随从人员在武安国家门前扣了半天门环,都没见有人出来开门。使臣与地方官员觉得事情有异,几度叫门不应,无奈破门而入。若大个院落空空荡荡,早已没了人影,满院落瑛,雪般铺了一地。

使者和官员问遍左邻右舍,皆曰未见武府异,余情一概不知。第二天有意再问。几个邻舍也不知去向,如湖面上偶然泛起的涟漪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明》第三卷国难第五章黍离(一)

塞外的夏天短暂而美丽,纯净的日光穿过低垂的白云,将温度洒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滚滚黄河如同一条金色的飘带从南方卷来,被长生天奋力一挥,在参合坡,岱海,准葛尔、达拉特等的画了一个道劲的几字,于和林再次折转南流。湿润的风从徐徐河面上吹过,吹尽古来征战的浸染的硝烟和血渍。将丰泽的草原洗成翡翠般的苍翠与莹润,一如数几万年恒古不变的宁静与安详。

夏天的草原就是天堂,风里边没有了冬天黄沙与白雪,柔软如少女的双唇。羊群如珍珠般洒在草地上,只有风吹过时,你才能在重重碧海中注意到羊毛反射的日光。经历了长达六个多月的寒冬,牲畜们抓紧时间享受每一个夏日。四个月后,北风再起,这里将又恢复为狂风和暴雪的世界,从天堂走向地狱。

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商人和创业者也随着夏天的脚步聚集与黄河大拐弯处,丰富的矿藏,宽阔的土地,纵横的河流无一不为新兴产业提供了便利。自从十几年前那场战争结束后,此处就成了圆梦之所,隐隐已经取代当年的怀柔,无数几年暴富的传说以这里为中心流传。特别是达拉特部所在,幸运的奸商徳勇“无意”间买了块飞地,居然轻松的在旧河床上挖出了黄金,羡慕的商人们提起来都流口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