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做许仙的日子(小吃)-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雷劫的力量,磨掉了劫,吸收了雷力,现在许仙已经是雷劫了,不,是掌控雷劫之力。
修真者逆天改命,显然一个雷劫并不足以让他止步。更何况劫起自于天地初开的一种机制,许仙虽说炼化了,吸收了这种机制,但是不等于他自身便是机制了。即便他合道,也最多与鸿钧一样,他是劫,劫却不是他。
这样的选择,这样的大毅力,大牺牲,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更不必说合道不是你说合便合的。道祖合道,有三次讲道功德;命运合道,有支撑天地功德。都是大功德,大造化。
不是许仙妄自菲薄,合道之道,还真的不是那么适合他。许仙想了一下,挥手放出了他收入神木中的朱棣—行人。
第388章、势如破竹
人间地狱。
从神木中许仙的家: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如此如诗如画的庄园,令人心旷神怡,三万六千毛细孔全都舒展开,尽情呼吸,尽情愉悦。却在转瞬之间挪入了一片虚无。
没有人可以接受,因为那景象就像是观看一场核爆之后的世界。
雷电甫一触及地面,就会将地面的上岩石、土块汽化,作为一个浊气上升的时代,汔化的土石同样可以带上天空。在雷电下劈和浊气上升的过程中,又会引起自然的规则:周围的空气向爆心的抽吸,进一步将尘埃卷入烟云之中。烟云在被风吹走的过程中,一些较大的尘埃逐渐降至地面,形成了现在这样的灰尘雨似的飘落,而那些微细的尘埃,则将长久地漂浮于空气之中。而雷电下劈必然会在庆芒寺和森林中引起大火,大火所产生的滚滚浓烟在上升的过程中,必然与那些漂浮着的尘埃相遇。从而一起随着西风带环绕地球作周而复始的旋转,并不断地向南方方向扩散,最后即形成一个弥漫于整个空间的遮挡层。
遮搞层。不仅会让天空变的灰蒙蒙的。据历史记载,1815年4月,印尼的一座火山爆发,喷出数以万吨计的火山灰,升入高空,悬浮于空气之中弥月不散,结果使世界上许多地方出现异常的冬天。美国的纽约州竟下了一场六月雪。
这里到底会不会六月飞雪,还不尽可知。气温下降,倒是可以感受到了。
朱棣他们每—个人都紧了紧身上的衣服。“王叔。这里是什么地方?”
他们都看向许仙,因为他们是绝对没有想过这里依然还是庆芒寺的。
“这里是庆芒寺。”许仙身上依然是干净、儒雅的—袭儒衫。
他的衣服如此的整齐、没有半分损伤,与这世界简直成了截然不同的分界线。这分界线不仅没有让人心中不舒服,反而是成了他们希望的所在。
“庆芒寺?这儿?”他们不是不相信许仙。实在是落差实在是太大了。“王叔。怎么会?”
许仙说:“这儿刚才进行了一场修真者之间的战斗。修真者移山倒海,坏了一处寺院,又有何出奇?”
坏了—处寺院?这是坏了吗?所有都觉得许仙说的实在是太轻松了。
“王叔,难道那人就不怕伤之无辜?”朱棣问道。
“我不是一早把你们收入我修真府地了吗?有谁受伤了吗?”许仙没有提神木的事,空间木材就是天地灵宝,当然不可能随便对别人说,朱棣是叫他叔,但是这不等于许仙便要把自己的宝贝向他展示。适当关心一下有谁受伤。便可以了。
“不,没人受伤。王叔把我们保护的很好。孤是问,那人……他就不怕伤及无辜吗?”朱棣怕许仙不明白,加重了语气,并说了一个“他”字。
暗示的这么明显,许仙懂了,他说的是雷信。许仙说:“你觉得他会在乎吗?”想了一下,又说,“修真者有句俗话。”
“什么俗话?”
“不成圣,终归蝼蚁!”许仙看着他。
这七个字一出,朱棣是面色惨白,成王之后的优越感,是尽皆抛弃了。身上,连最后的一丝温暖气息也遁于无形。人生最痛苦的死去,不是受尽折磨而死,而是遥遥无期的绝望而死。
冬天来了,令朱棣感到寒冷的并非这气温下降,刺骨的寒风,而是一颗颗冷漠的人心啊!
蝼蚁!
听过,甚至知道蝼蚁是什么?但是用在人身上……
朱棣不得不去想是什么令他们如此冷漠,如此绝情?是司空见惯的经历令他们麻木不仁?“王叔,为什么?”
为什么?许仙想了一下,又说道:“不成圣,终归蝼蚁!”不用解释,无须解释。这一句就足够了。就和人为什么杀猪一样。为什么?
看上去似乎是有无数的解释,但是所有的解释归根结底只有一个:是人,是猪……
朱棣获得了解释,又或者没有。他是枭雄,枭雄自有枭雄的理解。“王叔,您可以救孤吗?”
“可以。”许仙先是肯定。
“王叔愿意留在孤王身边!”朱棣有如寒梅傲雪,喜笑颜开。
然,下一刻许仙却摇了头,说:“我不可能在你身边。追寻大道,才是我的归宿。”
许仙的言论使朱棣感到凄凉。字已描述不出他内心的愤怒,言语已表达不出他内心的悲哀。他觉得他生活的已经不是人间。不是吗?凭什么?你说换我的魂,便换我的魂。说杀我,便杀我。不成圣,终归蝼蚁吗!
这不是人间,而是残酷无比的地狱。一群群冷血的恶魔到处滋生,冷漠一次又一次被传递,希望一次又一次被灭绝,这哪里还是美丽的人间?
冬天来了,朱棣却看不到任何春天的希望,连最后的一丝希冀也没有。在这一片肃杀的天空中,漆黑的乌云久久不散,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无边的寒意,波涛汹涌而来,已使他内心发颤;无尽的绝望,铺天盖地而至。已使他心灵窒息。
许仙自然是知道朱棣为什么发呆发愣。一个高高在上,掌握千千万人生死的王爷,突然之间。他自己也成了一只小虫子,成为了别人挥挥手便会死亡的存在。这强大的落差,绝对会让人发呆发愣。
许仙没有为他解释修真者伤人有业力,伤害他这样的历史节点,更是足以令金仙陨落。
有必要吗?
面对已经动过手的雷信,这样的解释还有必要吗?
就像后世所有人都知道核弹威力,并诉说着核战不会爆发。从各种角度,各种方向,讲述了一年又一年……但是事实真就是如此吗?当有过一次使用的记录后。再次的使用,哪一个也保证不了。
当修真不怕死,不怕业力后。他的威力可比一枚核弹大的多的多。
这一时空的李成桂,由于许仙的蝴蝶效应。战功不多。但是在另一历史时空,他却是一位绝对的牛人。
高丽与中原不同,实行的一直是虚君世家统治。
李成桂的贯并不在出生地永兴,而是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全州。15世纪中叶朝鲜王朝曾创制一首用谚歌颂李成桂的诗歌,叫《龙飞御天歌》,将李氏家族比作根深叶茂的大树和源远流长的溪流。但实际上,全州李氏并非是高丽王朝的名门望族,顶多只是地方土豪。李成桂的始祖是新罗司空李翰。后传了十多代。到李成桂的高祖父李安社(后追尊为朝鲜穆祖)时,因为与当地官员争夺官妓的风波而弄得在当地无法容身。于是就举家迁徙到江原道三陟,后又迁到东北面宜州(今朝鲜元山),高丽政府曾任命李安社为宜州兵马使。后来李安社又投降蒙古,才在今咸兴一带定居下来,这是1254年的事。当地聚集了很多女真人,李氏家族深受女真影响,并出任了蒙古元朝在当地的军事指挥,进而成为这一地区的豪族。
许仙担心便担心在这女真人身上。宋时有金国,明末有清,就是到了后世,也有格格、阿哥,大行于世。当传统化受广电枪毙时,当血性从影片删去时……格格、阿哥,从来都是一笔不动。从这角度说,女真还真是克中原克的死死的。简直就等于“男人征服天下,女人征服男人”民族版。
别管女真先进不先进,也不用去管女真的人口是多是少,这在这场战争中根就没有任何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李成桂显然据有了女真特色。
公元1361年九月,秃鲁江万户朴仪反叛,官军平叛不力溃败。此时,李成桂官居通议大夫东北面上万户、金吾上将军,以一千五百的兵力大破叛军初战告捷。这是李成桂出仕以来的首次战功。
公元1362年正月,高丽参知政事安佑与上将军李芳实回师二十万攻击西京红巾军。李成桂次领兵二千人参战,由东大门奋勇进击,率先等城,又立大功一件,从此威名日著。此后,李成桂不断建立武功,公元1362年2月、7月李成桂任东北面兵马使击败元朝军阀纳哈出。公元1364年击败依附元朝的高丽者崔儒,同年2月、侵入和宁(今咸镜南道永兴、现今的金野郡)以北讨伐女真。公元1370年以骑兵五千步兵一万自东北面渡鸭绿江攻打东宁府。北元东宁府同知李吾鲁帖木儿逃往于罗山城。李成桂一度到达辽阳。仅以身免的纳哈出称李成桂“年少而用兵如神,真天才也,将任大事于尔国矣。”凭借战功显赫,李成桂得宠于高丽恭愍王,官至密直副使,进阶奉翊大夫,赐端诚亮节翊戴功臣之号。逐渐替代了权臣李仁任,与崔莹、曹敏修掌握实权。
公元1377年,李成桂在智异山歼灭倭寇名声大震、同年8月在西海道(黄海道)一帯大破倭寇。公元1380年倭寇500只船侵入云峰(今韩国全罗北道南原郡)占领引月駅、高丽败北,驻扎在当地的将军阵亡。李成桂被任命总指挥官击败倭寇首领阿只抜都(荒山战斗)。
……
等等。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帝王,再加上一个野心广大,欲壑难填的雷信……许仙实在是想象不出他们会迸发出多么大的力量。还会像历史那样。李成桂主动请为藩国吗?恐怕不至于,因为命运已经变了,命运长河变迁了。
许仙没有解释。等待朱棣自己的觉悟与答复。
许仙也无须劝说,他只需要弄个引子就可以了。
朱棣压制朝鲜,就是命运长河的手笔。这就像河工开道,已经挖好了河道,就等着河水自己灌入了。
“好!出兵!”朱棣下了决心。南京还远,这雷信的威胁却是近在眼前。不处理了这么个人,恐怕朱棣是睡觉也睡不安稳了。
没有人说这庆芒寺是雷信毁的。也没有人提这庆芒寺是哪个毁的。仿佛这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一切都自动自发安在了雷信的头上。
而大军一动,更是让许仙体会到了何谓顺应大势。何谓攻城略地。
对于广大中国人民来说,中国入侵别国,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特别是那个半岛,杀伤力实在是太大了。中原历代皇帝。除了个汉武帝。就没有一个能置高丽于掌握中。
隋炀帝能三征高丽而不改其志,其又何尝不是这种雄心壮志在焚烧?
其结果如何?也都知道了,隋亡了。如果说隋的失败,主要是在于隋炀帝的无能,谨守什么内王外圣的风范的话。
那么大唐,便实在是无语了。
668年九月,唐朝在朝鲜的军事行动达到顶峰:李世绩经一个月的围攻后,攻陷平壤。带20万战俘(含高丽国王)返中国,并把高丽王带到太宗墓前祭奠。唐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驻军2万人。
670年,高丽残部反抗唐占领军的暴动成功,使王朝得以复辟。674年,唐终于将大规模的反抗镇压下去,但高丽反对中国占领的抵抗运动不断,抵抗受到企图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的支持(新罗已开始了兼并的步伐)。
676年,中国被迫迁平壤的都护府至辽东更安全的地方,所有中国官员从高丽被召回。
新罗几年内占领百济、高丽的大部,很快完成了半岛的统一,对此后朝鲜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开挂,绝对是开挂。高句丽人可以统治,蒙古人可以统治,女真人可以统治,日人可以统治……为什么,为什么到了中原人便不行了?
是当时大唐的治武功不如那些,还是朝鲜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的太过诡异?唐时出现,到了蒙古、女真、日人时又会消失?
不仅仅是北面,南面不也是。那个交趾,同样是反抗不断。
为什么?为什么中原一扩张便这么难?什么优势民族的融合,什么武力的主动投靠……到了中原人身上,这样的规律全部都不适应了?
许仙找到了朱棣,就在平壤城中。“王爷,我欲在这儿建一城,以镇压此地气运!”
既然知道了是有人(命运)在搞鬼,那么许仙自然不会无动于衷。将士们打下的国土,许仙自然不想再失去。同胞们流下的热血,他同样不希望白流。
命运长河虽然没有恢复,但是许仙的做法,绝对是逆大势而行了。逆命运大势,其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建城?这儿?这不太好吧!”首先是朱棣,眼看着三千里江山,让他不费吹灰之力的打下了一半,他自然是不想放手到手的土地了。哪怕是许仙,他现在保住小命的依靠,他也是下意识地不乐意。
会这样,许仙已经猜到了。顺者逸,逆者劳。这就是这方天地的规则,没有什么好抱怨的,所以许仙不仅不气,反而平静地为他解释说:“朱棣,天下大势不利我族。不想法镇压此处气运,根就不可能长久。”
“王叔,你在说什么长久?咱们不是来逼他们交人的吗?只要交出雷信逆贼,咱们便会退兵的。”朱棣说。
“混蛋!身为一个人,一个民族,怎么能失了开疆扩土的开辟之心呢?世界有多大,你又不是不知道?不开辟,早晚死!”许仙很生气,大声喝骂着。
朱棣却梗着脖子道:“死?我大明军威,我国运绵长……”朱棣显然是不相信大明会让人欺负死的。
许仙不与他废话,直接便让他看了:女娲补天,斩灵龟取四肢。灵龟不甘心,化身命运,败坏东方,使得东方再无前进,反倒倒退,做什么都不顺,尽做错事,就算做了一两件好事,也会变成坏的结果。
“王叔,这都是真的?”朱棣不想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其中有一些身便是他参与的。
“不错。”许仙点头,“所以我才会想多收土地,留下种裔。此处败了,兴许哪处会兴了。所以你父皇才会分封天下,就是希望你们能找到不同的出路。”
朱棣落泪了。他是个枭雄,枭雄也会流血;枭雄会在大夏天,一边穿着棉袄,一边烤火,却还是一边大叫“好冷”;枭雄可以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但是枭雄绝不会做,也绝允许别人做的是,别人拿自己个当傻子耍!
“王叔,就没有一劳永逸解决的方法?”枭雄的心足以告诉他,许仙为他展示的是真实的;枭雄的智慧也足以告诉他什么才是真正的合理。
丫的,什么都不如自己的都可以做的事,自己偏偏做不了。即使朱棣不懂开挂,也明白这绝对是不合情理的。
第389章 、掰直了
“或许有。”朱棣一喜,许仙却摇了摇头,说,“可惜做不到。”
让仇人盯上,没人开心地起来。让命运盯上,那这人几乎可以去死了。这种事真的很难办。
“孤知道了,会使人运来水泥建城的。”
自从发大军以来,朝廷不仅没有指责自己,反而多有援助。这在中国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之事。
这可是对外用兵,一个绝对会让大臣们攻讦的地方。
不要说他一小小的藩王,就是为后人所共仰的唐太宗征高丽,也为人所诟病,所阻。
早在唐朝建立的第二年,唐高祖册封高丽国王高建武为辽东郡王。百济、新罗也相继贡献方物,唐廷又册封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真平为乐浪郡王。三国共受唐封,仍相攻击。
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太宗在朝廷中发言:高丽在汉武帝时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唐从海陆两方进攻,高丽可能再被征服。642年,高丽发生政变,政客泉盖苏文杀死高丽王,另立王侄为王,自立为军事统帅。该政客一向对以对中国强硬而著名。现在他执行更为独立的摆脱中国的政策。此后,三个朝鲜王国的关系日趋紧张。
643年,自称中国藩属的新罗来报:高丽联合百济多方进攻新罗,并切断了新罗贡使前往长安的线路。这威胁到唐的经济利益不说,高丽分明就没把大唐放在眼里。太宗毕竟是一代明君,他先通过外交途径劝说高丽与新罗言和。但执掌高丽大权的泉盖苏文不吃这一套,居然拘留唐使,直犯大唐皇帝龙颜。太宗决定亲讨这个有眼无珠、轻君犯上的国家。
正所谓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这是正当的。而且正义的。
然而,唐廷文武大臣绝大多数不赞成这一远征计划。太宗智囊团“团长”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远征,褚遂良也力谏止征。当时大臣李世绩没明确的反对。武臣嘛,立功进爵需要军事行动成全的。
以前,朱棣只听书生们说,还不觉得中国有什么不对。但是在这几天,特别是许仙说过:“战争。不要总是以各种借口阻挠它,哪怕自己憋屈死,也要忍。没有这种说法,国家养你们,本就是为了解决困难的,而不是让你们制造困难……”
朱棣听懂了。是啊!既然大势不让己方强盛。那么肯定无论做什么都是难的,所以才会请了你们做官。如果什么都解决不了,一味强调困难,那么要你们还有何用?
朱允文一心削藩,抓捕自己。改变他的想法难不难?但是他变了,不仅不再抓捕自己,反而支持自己……
于此。朱棣相信只要是许仙有办法,不用自己恳求,自己的王叔也会出手的。王叔所做的一切,都是真心的。不过是建个城吗?如果因此可以统治这里的土地,其功之大,足以传世。
“王叔,建了城,便可以拥有这些土地吗?”不放心。朱棣多问了一句。
谁知,许仙摇头说:“不知。”
这一下朱棣淡定不了了。这些土地是打下来了,但是打下不等于拥有。就像前面说过的,这三千里土地在中原王朝过来后,便立即觉醒了民族主义。极其的诡异。
即便有李成桂这个叛逆者在,他们还是觉醒了,这给了朱棣的大军不少的负担。如果不是朝廷支持,恐怕他已经呆不下去了。
“其实我们可以学忽必烈。”许仙皱着眉说。
“学忽必烈?”朱棣不肯定许仙在说什么,而且他即便有所猜测,也不好接话。
因为1259年。高丽世子应蒙古要求入朝,前往正在四川前线督战的蒙古大汗蒙哥军营。当他到达六盘山时,得到蒙哥7月在钓鱼城去世的消息(正史说是染病,也有说是攻城时被宋军打伤致死的),于是改道向南,正巧遇见从前线返回的忽必烈。此时忽必烈正打算回去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高丽世子此时前来觐见,无疑是一个吉兆。他十分高兴,对部下说:“高丽远在万里之外,即使是英明如唐太宗,亲征也不能使其臣服,现在高丽世子主动来归附于我,这岂不是天意让我即大汗之位。”
这样的信息,绝对会让人想歪了。
许仙说:“不错,学忽必烈,其实一开始高丽人也是反抗蒙古人的统治的,但是当元公主下嫁后……”
这段历史是这样的,当高丽世子主动归降忽必烈后,忽必烈让王与自己一起北行,共同抵达开平。不久,高丽高宗去世,高丽世子回国即位,这就是高丽元宗。但1260年元宗继位后,国内并不安定,权臣林衍和金俊一直把持着朝政。而由于蒙古多次入侵高丽,高丽国内的反元情绪不断高涨,对这位蒙古人所立的国王本就十分不满,加上忽必烈南征南宋的时候,高丽又被迫为蒙军制造战舰,提供粮草,国人对亲元的元宗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在这种情况下,1269年,高丽权臣林衍趁机废掉元宗,拥立安庆公为国王。得知消息的忽必烈立刻派使臣前去责问。在蒙古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林衍被迫拥元宗复位。为了巩固高丽王室的地位,高丽元宗决定与元王室联姻。
与元朝的联姻让高丽王室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原本对高丽国王粗暴无礼、颐指气使的元朝使臣和达鲁花赤们现在居然也开始讲起礼仪来,对忠烈王格外尊重,而这是元宗在世时想也不敢想的。显然这都与忠烈王成了大元皇帝忽必烈的附马有关。尝到甜头的高丽王室于是将娶个元朝公主作为保住王位和性命的首要任务。高丽忠烈王之后,除忠穆王和忠定王因在位时过于年幼,不宜娶妻外,其他国王娶的都是元朝的公主,其中忠肃王因丧偶故,前后迎娶了3位元朝公主。不过,显然忽必烈之后的元朝皇帝对高丽并不是十分看重。这些“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尽管如此,这些元朝公主们在高丽还是享有极大的特权。她们一旦下嫁高丽国王,无论高丽国王是否已有嫔妃,元朝公主立刻就册封为正宫王后,其生的儿子则自动获得嫡子的地位,并且优先立为世子。同时,元朝公主们依仗元廷的支持。把握内宫权柄,甚至还多次干预国事,决定人事的任免。而从忠烈王开始,高丽国王们则普遍患上了惧内的病症(这与现在的韩国男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史书记载,虽然齐国公主嫁人的时候才16岁,而忠烈王已经39了。但齐国公主不改蒙古女子的火暴脾气,经常对忠烈王伸手就打,张口就骂,乃至棍棒相加,而忠烈王对这位公主老婆丝毫根本不敢得罪,只有躲在一边暗自落泪。
至此可以说高丽其实已经归了蒙古,只有着名义上的统治权了。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点。粮食、牛马、人参,甚至女人,不断地落入了蒙古的口袋。
再看中国,明也好,共和国也好,其援朝的结果,简直就是伤天害理。中国人是流血流汗又流泪,不仅什么支援也没有。搞鬼,赶走中国人,甚至让中国帮其重建……
这要是忽必烈,绝对会傻了。
好在朱棣还没有傻,更加没有资源可以挥霍,大明的民脂民膏还在朱允文手中,他也没的挥霍。“看来得找一些忠于母国。桀驁不馴的王族女了。”
朱棣觉得他明白了。毕竟中国并不是没有过和亲,嫁出不同的女子,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大明当然知道。与王室而言没人喜欢为敌国经济、粮食做贡献的文成公主。自然是元朝公主更和王室的味道。
“不。还有。”
“还有?”
“不错。高丽除了献上些粮食牛马和人参之外,唯一让蒙古人看得上眼的特产好象也只有女人了。当时达官贵人们都以拥有高丽女奴的多少与数量相比较,女奴少且“质量”差的,往往被人取笑。因此,元朝不断向高丽索取女子。1287年,元世祖下旨要求高丽的处女必须先告官登记,否则不得出嫁。1307年,高丽王廷下令,全国13岁以上16岁以下的女子,不得擅自出嫁,以优先供元朝挑选。自1275到1347年,高丽共遣使赴元献处女16次。这样做的结果是高丽人生了女儿往往都秘而不宣,即便是邻居也不让知道,以防被官府送去元朝。当然,生儿子的结果也不一定好,甚至更差,因为元朝也需要大量的太监的,而且高丽太监特别受欢迎。”许仙笑的有点儿冷,继续说,“但即使是高丽国极其配合;也满足不了元朝对女人的需求,因为除了元朝皇帝及王公大臣需要高丽女子作为妃嫔妻妾或侍女以供淫乐外,元朝还需要大量女子配给军人作配偶。于是,高丽国为此专门成立了结婚都监和寡妇处女推考别监,除了处女还到处搜寻已婚妇女和孤儿、逆贼之妻、僧人之女、罪犯的妻女等,以满足元朝的需要。而高丽的王室女子的高官之女更是以献给元朝皇帝或王公大臣为荣。”
朱棣脱口而出:“这不是令其亡族灭种吗?”
许仙看着朱棣,赞叹说:“不愧是一代雄主,果然有魄力!”
朱棣的脸色却一下子苦了下来。“王叔这是不是太过分了?”
当然过分。这女人送出去,男人做了太监,这能不过分吗?
但是这对中国却是极好。不说别的,就说大清那位麻子脸康熙,为了限制蒙古人造自己的反,不也是逼男人出家做嗽嘛。如果不是蒙古女子比不上中原的,忽必烈的手段,他也绝对会用。
这便是胡人的气魄!中国人永远比不上的,对自己族人的重视。
“忽必烈可以做,你为什么不可以?”许仙问他。
“这……”朱棣不知道怎么说。儒学的教导到了嘴边,又吞了回去。
“我知道你心里接受不了,但是你可以这样想,这生活在辽东大地的同胞。不断与蒙人血肉交融,其血统已经变的野蛮了。为了让他们重新融入华夏的大家庭,自然要改善他们的血统……”许仙发挥着自己学来的口才,一点点引导着朱棣。
任何人都不敢保证中国在今后的岁月中还会不会援朝,但是即便援,援一个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国家,也总比吃亏受人耍要强。哦。差点儿忘了,到时候已经是一家人了,自然是没有什么吃亏上当的说法了。
不得不说,学忽必烈真的可以。太监,不仅可以解决皇室对宦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他们想成为权阉,将会更加难了。一个外国人欺负自己人更容易引发国人的同仇敌忾吧!不要忘了,这里是大明,我们依然是天朝上国,大汉子民的脊梁骨还没有压弯的时代。
至于女子。丫丫个呸的,哪个要说韩国女人不好,后世人非扇你丫的耳光不可。
温柔贤良。既会持家,又少真女汉子,这才是纯纯的华夏新娘。娶了这样的新娘,才是做梦都会笑。喊上一声“哥哥”,真是鸡皮疙瘩都要酥了。
忽必烈果然是一代伟人,这样的人,才不愧让本民族称之为伟人,就和成吉思汗一样。不是吗?
想了想,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缺漏,而且良心上也过的去。不是吗?又不是屠灭朝鲜,只是联姻罢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自然是正常的行为。
什么?不行!
为什么不行?蒙人可以,为什么我们就不行?难道还真是内王外圣玩上瘾了。
这绝对是不健康的。根本就是把一个大好男儿硬生生地掰弯了。
难道不是吗?做什么事都需要对比。一对比,便明白谁弯谁直了。一边是不断往家中扒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