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风-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院的学术水平,在下先在这里谢过了!”

王静辉又对继续说道:“在下几年前曾为了让天下士子能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而创办了《梅雪》月刊,几年来运转良好,士林中人对此也是非常赞同。现下我还想再出资创立报纸,这是报纸发行的一些框架,伯和兄看看意下如何?”

欧阳发接过小册子慢慢的翻看起来,欧阳修是《梅雪》编辑部中的重要成员,也算是创立者之一,欧阳发当然不会陌生,并且还在上面发表过自己的文章,自然是抱有好感,所以很快便能够理解报纸的运作模式和意义了。虽然在报纸中尽量使用白话文等有些让他很难以接受外,单单王静辉在这本册子中所提倡的“为民立言”的主张就足以打动他了,反过来看看使用白话文不正是能够让百姓更好的理解报纸的内容吗?欧阳发不得不佩服王静辉的奇思妙想了。

“驸马果然是好心思,若是报纸能够成功发行,驸马可是立下了大功德!”欧阳发说道,同时心中想到也只有王静辉这样超级富豪才能够以自己的财力支持报纸的运转,换做其他人即便有这个财力,但能不能去做还是另外一说。

“伯和兄就不用‘驸马’来‘驸马’去的称呼在下了,朋友都称呼我‘改之’,伯和兄也这样叫我吧,免得生分了许多!”王静辉笑着说道:“圣上和朝中众位大臣都很赞同这件事,这件事将会交给在下的商务印书馆来执行,本来也想听听欧阳公的想法,无奈欧阳公大病刚过正是需要休息所以便作罢了。不过当时在下在福宁殿中当着皇上和众位大臣许诺一个月内便开始刊印发行,在财力上我这里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报纸是需要编辑和记者的,所以在下有个不情之请,万望伯和兄能够答应!”

“改之,不用客气了,我知道你希望我能够到你这里来当大宋明镜报的编辑是吗?这个没有问题,想我父亲还是《梅雪》的评审呢,我非常看好这份报纸!”欧阳发笑着对王静辉说道。

看到欧阳发这么痛快的便答应下来,王静辉心中也是十分高兴:“有伯和兄相助,那就太好不过了!在下已经征得了苏家三父子的意见,苏明允先生已经答应出任编辑部总编的职位,可惜苏子瞻兄弟是官身,可能无暇顾及,所以便推荐朋友来帮忙。在下想让伯和兄来做副主编的位置和明允先生联手,并且也推荐几名有为才子来编辑部做编辑,相信报纸将会很快的刊印发行!”

苏家三父子和欧阳修有着密切的关系,准确的说来苏洵父子都要称欧阳修为“老师”,正是得到了欧阳修的大力推荐,苏家父子才可以很快的扬名天下,所以让欧阳家的长公子欧阳发来进编辑部,也是王静辉充分考虑到考虑到苏家和欧阳家之间深厚的关系才决定的。

“这样一来苏洵代表保守派、苏轼兄弟所引见的人是改革派,而欧阳发则是温和派,这小小的报纸编辑部便成了一个小朝廷,让他们去吵吧,‘真理不是越辩越明吗?’自己在从中加以引导,这样报纸既扮红脸也扮黑脸,朝廷若是插手来让它统一声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嘿嘿……”王静辉在心中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商务印书馆的曾掌柜和李管事在王静辉的授意下开始全力调整投资和商务印书馆准备印制报纸的准备工作,在华英书院中腾出了三个紧挨着的院子,作为编辑部成员办公地点。几天后苏洵和欧阳发便进驻已经打扫一新的编辑部,随同而来还有二十名苏轼和欧阳发招来的年轻士子。

王静辉也抽出时间和这些年轻的编辑们见面,最有意思的便是他看到了黄庭坚、秦观两个与苏轼有着密切联系的人,这个时候黄庭坚都已经二十三岁,本应该考上进士的他由于王静辉介入历史今年的大比推后要等到明年才能参加科举。而秦观今年二十岁,本来也想和黄庭坚一样准备考试的,在考试泡汤后听到苏轼招人进报馆编辑部的消息后,生性喜欢热闹的他也来凑上一份子。

苏门四学士的大名,王静辉是知道的,不过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苏轼交好的士子多半都是性情狂放之辈,像黄庭坚和秦观本来都是名利中人,他们迟早都会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至于来到报社编辑部当编辑,不过是想调剂一下生活属于玩票的性质罢了。

反观欧阳发所带来的几个人单从卖相上就要比苏轼推荐的人要更和王静辉的心意,尤其是他当初和欧阳发曾经商量过,希望推荐到报社当编辑的人最好是无意于仕途发展的士子。欧阳发也果然了得的很,居然能够招来七八个这样闲云野鹤的人物,王静辉还单独和这几个人聊过,真才实学是有的,心中觉得这些人才是报社未来编辑的中坚力量,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的政治立场都比较宽容,简直就是天生为王静辉的报纸计划而量身订做的。

以王静辉旗下商务印书馆强大的实力和财力,报纸刊印发行的硬件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就绪,而用来印制报纸的纸源中的七成将会来自已经开始投产的造纸作坊,随着造纸作坊的不断扩建,最终可以完全满足除开报纸以外商务印书馆用纸的份额,这将会大大平抑汴都开封已经持续三年不断上涨的纸价。

除了编辑部和商务印书馆这样的软硬件准备外,王静辉还让苏轼等人在他们之间的文人聚会圈子里面给报纸做宣传,并且还在新一期的《梅雪》中打广告。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报纸的成本估计可能会达到每份二十文钱,为了降低报纸的售价,王静辉不得不想办法来赞助了。

王静辉和李管事详细的商议了一下,便向和他们有着密切生意往来的商人散发消息,如果可以赞助的,可以给相应的商家在报纸上做广告,来宣传商家。这个消息发布出去之后,就冲着驸马爷和财神爷划等号的招牌,凡是身价能够排得上号的商家都纷纷拜访李管事,几乎把徐氏的门槛给踏破了。大宋明镜报还没有发行的时候半年内的广告费便筹集到了两万多贯,大宋皇家海运、楚州商会,还有皇家海运的七家股东都纷纷慷慨解囊,要不是王静辉只同意在每期报纸上做十份广告,那他能够筹集到的金钱会更多。一万贯的广告费使得他和李管事都面面相觑,总管财务的刘账房则是喜笑颜开——报纸初创时期只打算每期发行一万份报纸,每五天停刊一天,一个月不过才发行二十期,按照每份售价十文钱,居然还有盈余?!广告费的丰收使得原本就打算大出血亏本儿运行的大宋明镜报居然能够盈利,这让王静辉都感到极为意外,想想也是凭借着自己在商界中的影响力的结果。

“幸好自己的面子大,并且还控制了广告的数量,若是像后世有些报纸的做法,玩命登广告,那报纸也不失为一个赚钱的好工具!”王静辉心中苦笑的想到。

不过王静辉的下一个举措差点儿让刘账房得了心脏病:在汴都郊区置地来修建总共可以容纳一千五百名学生学习的三所大型私塾学校,这三所学校中的两所是属于蒙学教育,另外一所其实就是华英书院的二期工程,也是专门来资助贫寒士子学习的书院。消息放出去后,楚州商会立刻做出反应——联合商会成员在楚州也建立了育才书院,将会无偿供五百名儿童进行蒙学教育。两者的举措都很大,这得到了士林力量的声援,而皇帝赵顼也给了实惠——所建学校的土地都是皇帝赏赐,并且还立下了牌坊,授予楚州商会二十三名出资的成员以“富而有道”勋章,见知州以下官员免跪,其子孙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皇帝的实际行动极大的刺激了商人和士林,时任御史中丞司马光上书皇帝赵顼: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楚州的“富而有道”勋章制度,以奖励商人富户出资建立学校……帝曰:大善,许之。三天后龙图阁直学士、驸马王静辉上书《规范鼓励办学勋章札子》:……凡建立供一百名以上学子学习的书院,或供给三十名学子三年学习费用者才可以获得“富而有道”勋章,并且可以享受其待遇……朝廷地方官吏每年都会对地方建立的义学或者供给学子学习的款项进行每季度审核一次,若有从中作假者,追回勋章,罚款三百贯……朝堂之上众位大臣皆许,帝亦许之,赞驸马老成谋国,立刻颁布天下以实行!

“爹爹,王改之这哪里是因为老婆分娩在即而推掉你的宴请,分明是在躲避!”王雱收起扇子在一旁说道。

王安石晚饭后在家中的书房里和王雱讨论了一会儿经义后,提及最近朝堂上的消息,王雱对王静辉这段日子“上蹿下跳”的行为说了一通,王安石点了点头但没有说话。

王雱继续说道:“王改之那天也同样得到了韩琦、富弼和司马光的请帖,但他同样也是以这个理由拒绝赴宴的,他的立场有些暧昧不明,分明是在观望!”

王安石说道:“他那份大宋明镜报还没有出来,便已经在士林中闹得风风火火了,若是他能够让报纸为新法说话,那对我们推行变法自然是好处多多,可以省却不少麻烦,相信韩琦、富弼也是看到了,司马君实想必也是知道的,但他宴请王改之不过是因为福宁殿上有些愧疚罢了!”

虽然天气已经进入深秋,天气都有些寒冷了,但王雱的手中还是拿着一把折扇,不时的打开合上,心思也随着扇子的舞动而不停的权衡利弊。由于父亲胜任参知政事,同时也是因为藩邸旧人的缘故,皇帝对他的宠信可以说是远远超过了韩琦、富弼这样两朝拥立之臣,王雱也由一介白丁成为“王衙内”了,前几天韩绛还上书皇帝赵顼,狠狠的把王雱的聪颖夸了一通,虽然大宋传统对高级官吏之子有着种种限制,但他是赐给王雱以同进士出身,天章阁侍讲的职位,表示自己对王安石的恩宠有增无减,现在王雱也迈进了高官“速成通道”——馆阁任职了。

第一百六十六章 爱的结晶

无论是庆历年间主持新政的范仲淹等人还是司马光、王安石,他们对教育都是绝对支持的,不过帝国财政的窘况限制了他们的行动,就连一直叫喊着财政压力的韩琦、富弼也因为是范仲淹旗下庆历老人,范仲淹虽然过世很久了,但他的影响还在,用出资办学来换取勋章,既不用从国库中抽取一文钱,只用一个勋章和少许优待政策便能够获得基础教育的巩固,这笔帐无论是谁来算,都不会觉得亏本儿的,要是站出来反对,那将会面对整个士林的口诛笔伐,谁也不会拿这个无关痛痒的问题来赌自己的政治生命。

不过王静辉活跃的身影还是让王安石非常不爽,但反过来如果让他在这个当口接到四张这样的请帖,恐怕他也唯有在家里面装病不出来躲避风头,在这点儿上王安石还是非常理解王静辉的苦衷的。

王安石说道:“任谁都知道当今的驸马爷只要是兴建学校还是资助贫寒学子完成学业,他都是非常热心的,前日他上的那道折子正好能够弥补司马君实奏章的漏洞,两者合二为一也可以杜绝不少趁机钻空子的人,把这办学助学的善举变成谋私利的肮脏之事。”

王雱用扇子敲打自己的手心,淡淡的说道:“王改之的奏章倒是小事一桩,关键他现在是站在那一边?原本一个驸马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终其一生顶多不过是个翰林学士而已,但他现在手中有了报纸,虽然现在还没有刊印发行,但整个士林已经为之侧目,可以想象其以后的潜力巨大,若是能够把这份报纸掌握在手中,那爹爹推行新法便会容易了许多。可恨这办报纸若是一期两期的花费倒是没有什么,但长年累月下来,还真没有人能够办的起报纸,司马君实天天在喊‘节流’,朝廷就是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力!最让人担心的便是到现在王改之还是没有表态站在哪一边,听说韩琦、富弼等庆历老人和他关系走的极近,若是倒向了他们,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终究也是麻烦!”

王安石听后一阵默然,说道:“我看王改之也未必会站在韩琦一边,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庆历老人都已经变得昏庸无能远不复当年之勇了,我观王改之胸中自有一篇治国的大文章,必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大宋慢慢衰落下去,所以站在他们一边是不可能的!”

王雱点点头笑着说道:“王改之弄出的那套什么‘寒暑论’不过是夹在中间和稀泥的玩意儿,须知古来变法终究还是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广,时间拖得越长麻烦也就越大,想想庆历年间之事便可以知道了,可惜范仲淹了!”

“王改之无论怎样,终究还是要比韩琦他们强的,至少他还知道若是大宋再不变,那就是亡国之祸!你看看这写奏章、策论还有书信,中间所表露出来的才华实在是惊人,其眼光之远、之老到,我愧不及也!现在就连我们要变法编纂的新法条例,都要仔细看看他在楚州干过的那一套,此人有如此才华却不能用,着实可惜的很!”

“用了又能怎样?若不是他贪图驸马权贵,哪里能够落得今天这个境地?!”王雱听见老爹称赞王静辉,心中不由的有一种憋闷的感觉,在他看来驸马的位置是个天大的陷阱,若是常人掉进去自然是喜不自胜,但若是王静辉这样有才华也想立一番功业的人进去,那可就是自掘坟墓,他王雱可绝对不会这样犯傻。

王安石听到儿子这么评价王静辉,也只有苦笑摇头——儿子的心性他这个做父亲的岂能不知?!但他还是说了句:“功名利禄对王改之来说并不重要,太上皇在位的时候他还屡次三番的准备要致仕归隐,他认韩琦做义父也是为了让韩琦能够做媒人,到太皇太后和太上皇那里去说亲更有把握罢了,要不然他若是真心想任韩琦做义父,现在也不用游离在外观望了!”

正如王安石父子一样,韩琦、富弼和司马光也在关注着王静辉,现在来说与其关注他,不如说是关注着他手中那份还没有刊印发行的报纸,帝国高层最主要的两派政治力量同时把目光投向了报纸,对此王静辉除了对这些“古人”超前的政治眼光大为钦佩之外,剩下的便是只有战战兢兢了。

报纸是由报社编辑部来主持日常工作的,既然不能够在王静辉本人身上取得突破,双方的视线就转移到了编辑部人选身上了。苏洵、欧阳发还有苏轼集团的搭档组合让这些政治老手无可挑剔——王静辉看来真是要打算走中立路线了!苏老爷子自他知道有王安石这个人之后便对王安石没有一点好感,欧阳发古之君子风度也让人无可挑剔,最有意思的便是苏轼兄弟推荐的编辑了,这明显表现出苏家父子在政见上分成了两派,一时间苏家在报社编辑部也达成了一个平衡局面。

大宋治平五年十一月初三,一代文宗欧阳修向朝廷递交了请辞的奏章,因为身体不适所以无法再继续为江山社稷效力,皇帝赵顼准了他的奏折所请,欧阳修以观文殿大学士、侍中兼左谏议大夫退出了大宋政治舞台,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连续四次负责朝廷大比,门生故吏满天下,就连王安石和司马光见了他都要行学生礼,这样的人就算是退出政坛其影响力也不是这么容易消散的。尤其是欧阳修退出政坛后,并没有回到江西老家,而是留在汴都住进了华英书院,这所“大宋第一善举”、太上皇御赐手书书院牌匾的书院,后台老板便是蜀国长公主的驸马王静辉——这是有心安排还是无意之举?!

随着欧阳修的离去,朝堂之上参知政事也有一缺职,司马光因为“谏言除弊”之功当仁不让的得到了这个位置——此时司马光和王安石由于王静辉的介入,关系还处在蜜月当中,韩琦为了摆脱自身的麻烦,也举双手赞同让司马光离开御史中丞的位置——司马光正在弹劾韩琦阻塞言路。

不过韩琦刚刚送走了日行渐远的司马光,御史中丞的位置便迎来了一个他更不愿意看到的人物——“濮议”角斗中他的冤家对头御史吕诲!吕诲在濮议角斗中失利,这本是出于公心为了维护老赵家正统,和吕大防、范纯仁力抗韩琦,结果让王静辉搅了局而被贬黜,现在回来了肯定是要继续司马光未完成的大业——在上任的第一天便上书弹劾韩琦阻塞言路,这倒是让韩琦始料不及的。

站在皇帝赵顼的角度,韩琦、富弼是保守派的顶梁柱,他要想推行变法,自然不喜欢旁边有保守派大员从中作梗,给韩琦找个对头来制衡一下也是帝王之道,再说韩琦这样三朝元老,两次拥立的功臣,把持持国之位超过十年,除非是昏君,否则第一个要处理的便是这样的老臣。

韩琦此时也看透了赵顼的想法,虽然只要他张嘴,凭他十多年来在朝中积累的巨大威望,不要说吕诲、司马光,就是绑上个富弼来和他作对也不在乎,但他可以不在乎群臣的看法,皇帝的看法可由不得他不在乎了。韩琦既然知道了皇帝赵顼的心意,自然不会傻得给自己找难看,在新任御史中丞吕诲的弹章一上之后,韩琦立刻在家称病,连续十天天天皆上书请辞,赵顼皆不许。

此时翰林学士邵元又从中暗自诋毁韩琦,他本是赵顼做颍王的时候的旧臣,赵顼继位之后便看在当初从龙之德的份上升任他为翰林学士,因此他的话分量还是很中的。也是韩琦执政十多年,遇事专横的结果,现在已经成为破草屋的韩琦又逢大雨——参知政事曾公亮也在皇帝的身边说了韩琦的不利的话,有韩琦在,他曾公亮不过就是个人形图章,到时候签字盖章罢了,王安石能够这么快步入参知政事,这中间除去皇帝赵顼和王安石之间一见如故的原因之外,便是他想援引王安石来抵抗韩琦的霸道,这使得王安石参知政事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巩固。

韩琦从政以来遇到的风浪数不胜数,此时他已经成为参天大树,但也是最脆弱的时候——朝中声望太高带来了巨大的政治风险,这一次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份上,韩琦自己也知道这一关他无论如何也迈不过去了,又连续上了五道请辞的奏章。

大宋治平五年腊月初一,自嘉祐二年六月宋仁宗拜韩琦为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到现在的守司空兼侍中,整整十一年的持国生涯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封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一个月的大宋高层剧烈人事变动随着韩琦请辞的批准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任谁也没有想到韩琦这么快便倒下了。这一个月中王静辉也冷冷的看着事件的发展,知道翰林学士邵元出面开始,他就知道韩琦的持国生涯算是走到头了,他并没有站出来给韩琦公开喊冤,因为韩琦虽然功劳大,但确实是专权了,在这点儿上连富弼都因此和韩琦这个老搭档有些交恶,他犯不着为此去趟这潭浑水。

韩琦这个“义父”虽然不是王静辉心甘情愿认的,但确实也帮助了自己的大忙,否则要想娶蜀国公主,当初难度肯定难以想象。他不是忘恩负义之徒,他知道学士邵元从中作梗后,便写了一封信交给王福让他悄悄的送到韩琦那里。

“执政三世,或病其兵私忿,乃诬义父以不臣之迹,陷义父以灭族之灾。”韩琦读到这封信之后,更加坚定自己辞官想法,就有了后来连续五道辞相之举。大宋对官员尤其是文官是十分优厚的,韩琦罪责再大也不会发展成灭族之灾,但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纵横政坛几十年的强者怎会愿意受辱于邵元这样的毛头娃娃?!韩琦知进退,而且他活着就是对辽国的一大重要威胁,可以顶得上十万精兵,王静辉不愿意看到韩琦就这么折在邵元这样的小人手中,所以破例把事情说白了,韩琦自然晓得他的心意,至于他的子侄一辈的富贵,他也相信驸马有这个能力来照顾,所以坚决的上了辞表。

当韩琦终于辞相的那一天,王静辉和蜀国长公主爱情的结晶终于顺利诞生了,是一个女孩!同一天在汴都开封的大街小巷上,出现了一群十三四岁的孩童,肩上搭着挎包里面装着一沓厚厚的报纸,沿街向行人叫卖——第一期十版面的《大宋明镜报》终于顺利发行,报头上的题词正是出于皇帝赵顼的笔迹,人们纷纷争相购买,下午的时候一万份报纸即刻售完告罄!

王静辉的女儿出世,这可是赵宋皇族一件大事,赵浅予是当今长公主,从小就深得赵宋皇族上下的宠爱,生性温婉的她游走于皇室之中不沾一点污垢,其品行尤为让人称道。王静辉又是大宋年轻俊杰之首,两代皇帝的头号宠臣,他们的孩子所受到的关注远远要比八个月前徐国公主生下的男孩还要多。

皇帝赵顼是在看完第一期《大宋明镜报》之后,太监急匆匆的赶来通知他孩子诞生消息的,他立刻放下报纸摆驾驸马府!这是极为罕见的恩遇,也是赵顼当上皇帝之后第一次出宫并且是第一次到一个臣子的家中。当他到达驸马府的时候,高太后和向皇后代表太皇太后已经坐在蜀国长公主的床头探视了,赵顼的弟弟赵颢和赵頵早已经到达驸马府了。

如此众多的皇室重要成员聚集到驸马府,这让所有的人都对王静辉为之侧目——王静辉回来后还没有任何具体任职,龙图阁直学士还是他在楚州的时候封的,下面的官员还以为他被皇帝冷藏了呢!这也使得一些人对王静辉的未来充满了想象——皇帝八成是要重新启用驸马了!

王静辉坐在床头,非常宠爱的端着一碗参汤慢慢的喂给蜀国长公主喝,与丈夫的兴高采烈相比,蜀国长公主此时神情倒是有些低落——她生了一个女孩,对于王静辉这个从后世来的人来说,生男生女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孩子是他和妻子爱情的见证,无论男女都是他手心中的宝贝儿。他自然知道妻子心中想的是什么,所以变着花样的逗妻子开心,旁边的高太后也在开解。

赵浅予问道:“妾身无能……”

妻子的话还没有出口,王静辉便用手轻轻的捂住她的樱桃小嘴说道:“这有什么?!生男生女又不是你所能够决定的,再说男孩有什么好的?把他养大后还要操持着给他成家立业,哪里比得上女儿好,既乖巧又懂事,临了出嫁的时候,怎么也要赚上一笔彩礼,还是养个女儿好!”

王静辉的一席话让在场所有的人都为之绝倒,皇帝赵顼刚好此时跨过门槛,听到这句话后也不禁莞尔:这家伙真是财迷成癖,连女儿出嫁也要算计上一笔,到时候朕看谁能够娶得起你的女儿!不过有这种胸襟的人终究还是少数,浅予当初没有看错人!

听到皇帝的笑声,王静辉连忙把手中的碗放到一边,站起来说道:“不知圣上驾到,臣未能远迎实在是有罪!有罪!”

赵顼笑呵呵的摆摆手,说道:“朕来看看自己的外甥女,这里不分君臣!”

王静辉从丫鬟的手中抱过自己的女儿,赵顼走到他的身前仔细的看着孩子,再看看自己的妹夫脸上洋溢着浓浓的爱惜神色,心中除了高兴之外,居然还生出了一种嫉妒的感觉,接过孩子用手摸摸孩子的脸蛋,结果小家伙一醒过来便哇哇大哭,弄得赵顼站在那里抱着孩子一片尴尬的神色。王静辉见状接过孩子轻轻摇了摇,孩子立刻哭声立止,这让赵顼好是没有面子。

已经是嘉王的赵頵笑着说道:“原来皇兄也不着外甥女的喜欢,我原来还以为只有我和二皇兄抱她的时候才会哭呢!”

此时嘉王才不过十六岁,在周围人的眼中还是个孩子,话一出口,一屋子的人都哄然大笑,好在旁边的一个太监拉拉赵顼的衣角,赵顼此时才反应过来说道:“赐蜀国长公主金三千两,丝帛两百匹,食邑两千户!来人,把朕的参王拿来!”后面的太监立刻捧着一个檀木盒子上前,说道:“改之,这是进献的高丽参王,你也是见过的,朕就赏赐给你了,好好调养蜀国的身体,出了问题朕拿你是问!”

第一百六十七章 种子

王静辉知道现在赵顼正在慢慢的转变以适应皇帝这个新角色,玩笑偶尔开开倒是没有什么大问题,若是不给他个台阶下,那以后可要倒霉的,所以说道:“臣谢谢圣上洪恩!”

皇室中人无论是皇帝赵顼还是高太后,他们每个人都送来了礼物,各种难得一见的珍贵药材在这里反而变得平凡起来,这皆因为王静辉夫妇从来都是待人和善的回报,不仅是驸马府热闹非凡,就连平民医馆中也是接到了众多人的祝贺。与王静辉旗下产业有生意往来的大商家都搜肠刮肚的撒摸着能够拿得出手的礼物,趁此机会来搞好和王静辉之间的关系,要知道大宋皇家海运的这一次海外贸易的巨额利润已经搀坏了所有的人,他们期待着王静辉能够再开出条做生意的门道来,自己好搭上这班财富快车。

高太后和向皇后是代表太皇太后来的,蜀国长公主是曹老太太心头肉、掌中宝,虽然很像自己亲自来看看,但终究因为自己在皇室中的特殊地位而止步,但心中还是惦记着这个最乖巧温婉的公主的,她的赏赐比谁的都多,也最细致。高太后和向皇后回宫后立刻到慈寿宫向太皇太后复命,把见到的情形都给她详细的说了一通。

曹老太太听后也是默不作声:蜀国长公主生了个女孩,这使她心中还是非常有顾虑,但听到向皇后笑着复述王静辉对此的原话后,嘴角也不禁有了一丝笑容。这门亲事是韩琦一手撮合的,可现在韩琦失势今天刚刚从持国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的事情也很难说,不过她和王静辉过手已经不止一次了,这个年轻人给她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那份血书她怕吓着蜀国公主,所以自己收着了。好在王静辉在最后一次没有驳她的面子,从楚州回来后借着服侍长公主的名义送过去的四名侍女倒是没有向上次那样给退回来,但两个月来驸马连句话都没有和她们说过一句,这也让她心中生出自己多心的感觉了。

曹老太太想了半天,心中也不觉得有些累了,在和年轻的驸马过手的几次回合当中,她总是生出一种无力的感觉——安插在驸马身边监视的人已经足够多了,驸马除了在大宋官员不经商这条早已经被其他官员违规烂的条例上能够让人有些诟病之外,从来没有犯过什么错误。

“难道是自己看走眼了?!”曹老太太心中默默的想到,几十年的宫禁生涯,她早就不相信天下还有王静辉这样的人存在,就是三朝老臣韩琦也不是有行事专横霸道的毛病吗?她摇摇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还是慢慢看吧!”她心中有些无力的想到。

报纸的出现一下子便让汴都开封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乐趣——读书人可以知道国家大事的进展,也可以自己投稿来议论对时事的看法,当然这种见解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不能违背《新闻出版控制条例》;商人敏锐的看到报纸不显眼的地方登着的广告,认为可以打开自己商号的名气;平头百姓可以从上面看到官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