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风-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王静辉的不断扩充的计划当中,以后平民医馆的项目还有很多,这里都变成他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了,等华英书院的医科学生完成学业后,大部分进入平民医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到时候医学人才紧张的状况将会大大缓解。至于人才的流向,王静辉估计一旦和枢密院的合作全面展开,那医学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根本就是不够用——想想大宋一百五十万的常备军,这中间需要多少郎中护士才能够填满医疗保障机构?!还有刚刚开始建设的医疗应急保障机构,这又需要多少人?!
想到这里,王静辉的嘴角微微的上翘:科举制度毕竟只是少部分人得意,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是终身贫困,这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要是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医学机构的革新,不仅可以使大宋的医疗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还可以顺道给众多没有门路的贫寒士子找份饭碗。这些“转行”的读书人虽然是士林阶层的最底层,但他们众多的嘴汇集的声音也是不可忽视的,自己给他们找了饭碗,在感情上说自然是偏向自己这一边,到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王静辉给厢军找饭碗,从而妥善的裁减了大批厢军,这使得朝中上下都为之侧目,深受老丈人的器重,甚至顶住了御史的层层加码的弹章压力来支持他;但王静辉身为驸马宗室的身份终究是行事不便,而且以后官场上是没有多大作为了,仅仅依靠英宗赵曙和以后皇位的继承者颍王赵顼,从旁施加影响还是不够的。王安石的名气大,王静辉便谋求迅速发展自己在士林当中声望的办法,最实惠和最有效的办法便是给大量的中低层士子谋求生存的饭碗,这才是王道,而且也是自己最擅长的。
要想改变历史不仅仅是需要在政治上的,科技水平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大宋发达的手工业基础面前,只有不断的依靠科技手段来开辟销路发展交通,才可以使商品在全国乃至整个东方文明圈内加速流转,变成帝国的财政收入。读书人固然深受那些儒家经典的熏陶,但无论如何也是抵不住肚子的诱惑,“以利诱之”一向是王静辉手中百试不爽的利器。
让读书人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这样也有助于帮助他们自己保持独立的人格,不用依附于皇权和各种势力,让宋朝有名的“士大夫气节”更好的发扬光大,虽然有时候这种看似有些迂腐的“气节”会阻碍王静辉策略的实施,但在限制皇权和官员滥用权力方面,这也是一把锋利的剑!
帮助士子你获得经济基础,便是保持他们自身人格。中国历史上,每到一个皇朝的后期,最先衰落的便是士林阶层,如果整个士人阶层便的开始唯利是图起来,那这个王朝离覆灭也就不远了。就算是以“敢说真话”标榜的宋朝士人阶层,在王朝覆灭的前期,也只是有几个敢说话的真君子,大部分都沦为追名逐利的无耻之徒,王静辉希望自己能够改变这一糟糕的状况,给他们建立独立的经济基础,然后在提供给他们锋利的武器——报纸。王静辉心目中的士林阶层最理想的状况便是其组成部分倾向于后世知识分子基层那样,里面不止是有大文豪,还要有医生、数学家、工程师等等,不过这都需要时间,至少在他的心中有一个目标,剩下的便是默默的去做,等待改变。
依照王静辉现在的身份,他现在想优哉的和蜀国公主安静的享受这个假期那是不肯能的事情,各路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他都觉得这里已经不是他的家而是菜市场。王静辉无奈之下便高挂免战牌,几乎什么人都不见,倒是颍王赵顼不吃他这一套,和王安石几次来到驸马府,好在频率不是很快,否则王静辉就要考虑搬家了。
颍王赵顼和王安石来访的次数比较多,但王静辉和王安石见面谈论事情的时候,相处的还算是比较融洽,不过王静辉越来越领教到这位历史上出名的“拗相公”的那股执著的味道,不过他多采用退避的方式来缓解两个人之间的分歧,毕竟这只是私下的交流,没有必要搞的刀光剑影,气氛紧张。不过两个人之间虽然王安石的名头的大,但王静辉也是不吃素的,双方问答之中,王静辉是编的天衣无缝、进退有度,两个人的性格在相互的交谈之中也是相映成趣,这让旁边的颍王赵顼也大开眼界。
王静辉显然要比王安石要圆滑多了,显得气定神闲,相对他脸上时隐时现淡然的笑容,王安石就显得有些稍微急躁了点。颍王赵顼和王安石相识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知道他的老师脾气不是很好,所以经常充当消防员的角色来和稀泥。王静辉知道王安石在历史记载当中是个真正的过目不忘,可比他这个“假货”厉害多了,不过好在他来到这个时代后不断的充电,要不然这段时间应付王安石可真还有点费劲,可以试想一下一个现代人跑到古代和王安石讨论《孟子》,那样的下场会怎样?!不过他不知道王安石心中比他更加惊讶:驸马这么年轻,其才学就如此出色,要比他那个眼睛长在脑门上的儿子要强多了,以前都听别人在他面前夸王静辉,没有想到他比自己想象中的驸马更加出色!
每次王静辉和王安石之间的火药味渐浓的时候,颍王赵顼虽然心中非常期待后面的场面,但还是非常知趣的拉着王安石告辞,这也弄得王安石对他的老大不愿意。不过王安石在这方面还是非常君子的,不因为在学术上的问题而嫉恨,反倒是在别人面前大力夸奖王静辉,说是“大宋年轻俊杰之首”。王安石在政治上识人的眼光奇差无比,但在学问上夸奖某个人更是难得,他可不知道因为自己的嘴巴,王静辉在士林中的风头一时无二,人人都渴望一见,不过驸马府高墙深院,驸马夫妇难得在一起,任谁有天大的面子也很难过驸马府看门人那道关口。
就在王安石和王静辉为了《孟子》上一句话不同的理解而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徐氏的力量有开始在王静辉的授意下慢慢的活动:汴都各个城区都会按照所处的位置不同,每个城区都有两个大宅子,里面有几栋三层高的藏书楼,还有一些房舍——这里便是图书馆了!
中国人藏书历史源远流长,但让王静辉非常遗憾的便是古人藏书不仅是“藏书”并且还非常“独”,有好书也不会和人分享,一想到后世那些大名鼎鼎的“天一阁”的藏书楼,王静辉心中便有些惋惜:据说有个女子为了一览天一阁藏书,就嫁到主人家,不过终其一生也没有迈进近在咫尺的天一阁一步,而郁郁而终。连自己家的媳妇都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外人?!就连藏在校正医书局的那些千年医学典籍也是敝帚自珍,只有少数人可以接触到,自己仗着驸马的身份才可以借出来看,换了孙氏兄弟二人,连书都不能拿出大门,一百多年的积累除了整理出少量的权威典籍出版外,都在宋金战争中化为飞灰!
王静辉非常鄙视这种小家子气的做法,开启民智,普及教育,图书馆可是必不可少的机构,有商务印书馆这个大宋出版怪兽在做后盾,他建立图书馆无论是财力上还是物力上都占了很大的优势,还有以前他建立的试运行的图书楼运营的经验,现在在汴都城中一下子建立了八座图书馆就显得从容多了。
为了以状行色,王静辉还专门跑到英宗赵曙那里去求字,希望老丈人能够为图书馆留下墨宝——这也是自保政策,那些书呆子读书多了难免管不住自己的嘴巴,门口挂着皇帝老子的亲笔签名,就是官府来抓人也不会毫无顾忌殃及池鱼。
老丈人对文化事业自然是支持的,不知不觉便为王静辉提供了一道护身符,并且商务印书馆的曾掌柜出面宣布今后将会按照城镇的人口比例,在大宋先期建立三十家图书馆,以后还会陆续建设。商务印书馆这一举动引起了士林铺天盖地的赞扬,而在大宋只要是认字的人都知道商务印书馆的后台老板便是当今驸马王静辉,这再一次让他的声望暴涨。
图书馆的面积很大,除了有藏书楼外,还有很多房舍,供前来的学子在里面看书或是讨论学问之用,秉承宋代的园林艺术,图书馆也有自己的园林,这让图书馆到更像是个学校,就是没有老师而已。图书馆内便利的条件也使得前来的学子宾至如归,而精明的徐氏还拆掉了宅院的一截院墙,建了一座茶楼起上一个风雅的名字便开张了,生意自然是不错的了,像这样高格调的茶楼是那些骨子里面发酸的读书人最爱去的地方,正好可以填补图书馆运营的费用。
除了图书馆以外,在汴都郊外华英书院的周围,王静辉继续大肆收购土地,并且在上面大兴土木,遍植树木花草,在他的心目中这便是后世大学城的雏形。除了继续加大对贫困学子的资助外,对于从事医科的学生也加大了奖学金的比重,以满足今后王静辉对医科人才的需要。他还建立专门为适龄儿童读书的萌学私塾,老师就由华英书院的学生来担任,而学生的来源不仅是周围村民的孩子,还有所有在徐氏和他名下产业服务的员工的子女,这当然是免费的,以增强自己名下产业员工的忠诚度。
王静辉名下产业的员工不仅在大灾中深受他的恩惠和接济,而且报酬也十分优厚,但他们也没有想过自己的儿女居然能够读书,加上王静辉对待属下一下优容宽厚,在外人面前提及自己是为驸马干活的员工,也是非常自信。
东家这一系列的“撒钱”行动尽管已经和刘账房说的很清楚了,但刘账房还是非常心痛。王静辉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也许在那些脑袋发烧的读书人眼中他有成为圣人的倾向;但在韩琦等政坛老狐狸的眼中,王静辉这是在平息那些多事御史的怒火,实在用钱买平安;而对于他自己来说,他做这么多的事情不仅是为了进一步培养报纸的潜在客户和为士林中低层的贫寒士子找个饭碗来维持他们的自尊,更是为了今后商业发展的规划布局——那些遍布大宋最户要城市的图书馆可以转身一变就会成为报纸的发行点、书店,这在北方市场没有什么,但在江浙书商传统势力的南方,那绝对是把要命的刀。这也是他说服徐氏一起跟着他同乘一条船共度风险的商业承诺。
王静辉的这段日子过的是十分惬意的,尽管外面对他的好评如潮,但那是他早就交代好的,徐氏他们只要按照事先的安排去做便可以了。他来到宋朝后就很少有这么清闲的功夫了,每天和蜀国公主下棋、作诗写词、聊天。旁边的丫鬟是曹太后赐下的,她们从来没有见过蜀国公主这么高兴过,这几天的笑容加起来比几个月都多,传闻中驸马夫妇恩爱非常,驸马为了公主居然顶撞了曹太后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当她们看到驸马给蜀国公主按摩有些发酸的小腿的时候,她们都有些痴了。
快乐的日子终究是短暂的,短短的一个月怎么够王静辉夫妇享受?虽然王静辉这个本来时间观念很强的人不愿意提及,但蜀国公主细心如发,还是轻拂着丈夫那棱角分明的脸庞,给他准备南下回楚州的各项物事,夫妻两人此时也只有相顾无言享受这最后的宁静。
第一百四十五章 急召
王静辉在汴都开封几个熟知的朋友知道他又要南下楚州了,苏轼兄弟、孙氏兄弟等人结伴邀请他,他也过了将近一个月的太平日子,虽然也抽出些时间和他们会面,终究还是少了些,所以他便应承下来,在凝翠阁酒楼订下了一桌宴席。
和苏轼兄弟在一起免不了要吟诗作词,但王静辉现在在宋词上自身的造诣已经有些根基了,除了几首应景的词外再加上“抄袭后人”的一首经典之作便可以应付过关。王静辉对他们四个人来说都是大有恩惠的,除去苏轼和他的一些政见不同之外,无论是对王静辉的才学和人品都很敬重,这一顿饭可把王静辉给喝趴下了。
两日后的清晨,王静辉在汴都城外的码头上辞别了众多为他饯行的好友和自己的娇妻后,便乘船南下楚州,返回自己的治地继续做他的军州事。不过英宗赵曙和慈寿宫的曹太后都曾经向他允诺:三个月后蜀国公主临盆待产前一个月会允许他再次回到汴都,以陪伴自己的妻子。
听着阵阵江水拍打船舷的声音,王静辉在船头叹了口气回到船舱中,这艘船上还有和自己一起回楚州帮助自己支撑楚州商会的李管事,不过李慎由于金秋大比,所以便不回楚州了,安心住在苏轼那里,由他们两兄弟来照顾辅导李慎,自己身边的书童则是他在自己所收养的孤儿中另外选中的一个。
李慎是王静辉和徐氏结盟的标志,虽然给他当书童不离他的左右,但李慎终究是要考科举步入仕途的,在这个时候,王静辉能够做到的唯有将李慎委托给苏轼兄弟来代为培养三个月,在汴都准备考试了。
王静辉现在身旁的书童名字叫无计,他是王静辉最早收留的那批孤儿当中的一个,和他哥哥无心在一起是那群小乞丐的头儿。当时王静辉见到他们的时候其中一个小女孩快要死了,好在他伸手救了那个女孩顺便还收留了他们,自此这些孩子便有了着落。而无心、无计兄弟的名字都是王静辉给起的,他怜悯兄弟二人在那种情况下还不抛弃同伴的可贵品质,收留他们后通过良好的教育和他们兄弟二人的用心,成长的非常快,除了李慎之外,便是这两兄弟给自己做书童。
王静辉坐在船舱的书案旁,无心立刻端上一杯茶,他随口问道:“无心,咱们的船到哪里了?”
无心回答道:“先生,刚才听林护卫说过了,再有两三个时辰,我们便要到应天府了。我们的船并不靠岸,而是到淮南东路的永城停泊,如果先生不上岸休息的话,我们便连夜行船朝楚州赶。”
王静辉喝了一口茶说道:“我没有什么大碍,你告诉林护卫,如果船上的人没有什么不适应的话,让他连夜赶路最好早些到达楚州,免得误事!”
无心听后点点头便出去找林护卫了,而王静辉则坐在书桌前想着进一步裁汰厢军的方案。这两年英宗赵曙通过使用王静辉提供的方案对厢军进行了裁汰,虽然规模相对与庞大的厢军总数来说比例很小,但几万厢军的退役让大宋的财政收支压力大大减轻,而且还上交了很大的赋税。
这次回到汴都后几次受到老丈人的召见,谈得最多的便是厢军裁汰问题,显然大宋统治高层对于裁汰厢军产生的效益有些上瘾了,以前虽然也想裁汰厢军,但苦无没有什么门路,简单的裁撤必定会引起厢军内部的波动——这些厢军还要靠自己微薄的收入来养家糊口,若是有太大的波动,那又是一场灾难!现在有王静辉出谋划策,虽然裁汰的不多,但都是脚踏实地的在前进,这让英宗赵曙等人对此非常感兴趣,希望王静辉能够想出更多的方法来减少厢军的数量,争取把它控制在一个更合理的数量上,以减轻帝国的财政负担创造更多的财政盈余。
在王静辉的脑子里面还有很多门路来裁汰厢军,不过这都需要准备,他不希望自己被以前所取得的成绩所蒙蔽双眼,饭还是一口一口吃,踏实点最好,如果贸然采用厢军移民开荒变成农垦兵,出现什么问题,那会打击自己在老丈人心目中的形象。尤其是楚州没有什么可供开荒的大面积耕地,厢兵转化成农垦兵最佳地区莫过于荆湖两路地区,那些地区现在还处在蛮荒时代,只有少数民族大量散居在那里,如果不是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王静辉是不会出这个主意向那里移民开垦的——如果移民和原住民发生武装冲突该怎么办?那自己只有等御史弹劾一条路了,这个时代的大宋君臣已经享受了太久的和平,只要有武装冲突也会让他们的情绪非常波动,倒霉的只有肇事者和当初出主意的人。
王静辉现在远离汴都和老丈人的关系有些生疏了,这个时候去捅马蜂窝是十分不明智的,看来农垦兵只能是在自己回到汴都后把上下关系理顺些之后再开始谋划了,现在还是动动刚刚有些规模的工程兵的脑筋吧!
王静辉之所以这么急着回到楚州,一个是因为距离大宋皇家海运船队返航的日期越来越近了,自己必须在那里坐镇才可以,他要第一时间知道这次大规模跨海远洋贸易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无论是好还是坏,他都必须在第一时间制定以后的方针;再加上新组建的工程兵主要便是在盐城和阜宁两个港口建设,他也正好到那里了解一下新的情况,好准备实施扩大工程兵而上奏朝廷中枢的条陈。
正当王静辉在纸上写奏章的时候,舱外林护卫高声说道:“驸马在吗?”
王静辉站起身打开舱门让林护卫进到他的船舱中,林护卫朝他抱拳行礼后说道:“驸马,前面已经到应天府了,属下想上岸让兄弟们买些东西上船补充一下给样,还请驸马恩准!”
王静辉笑着说道:“林护卫说哪里话?既然船上要补充给样,那便靠岸就是了,不过能够尽量快些回楚州便快点,一切全凭林护卫来安排!”
林护卫笑着说道:“驸马放心,这条水路都走过不知多少遍了,绝对不会误了驸马的大事!”说完便走出船舱去安排客船停泊在应天府的码头上,准备人手去采购必要的补给。
驸马所乘坐的船只是徐氏开办船行的,自从王静辉出任楚州军州事后,为了让他能够快捷和舒适的来往于楚州和汴都,徐氏专门特制了这艘快船,并且沿途都有徐氏的商号代为照顾。不过王静辉使用这艘快船的时候不多,倒是蜀国公主用的次数要比他多多了,徐氏的人早就和林护卫交代过了沿途可以得到照顾的码头,无论是驸马还是公主回汴都,他都随行所以很快便在徐氏商号的协助下补充了补给更换了水手,歇人不歇船日夜向楚州行进。
快船行进了四天,这天夜里刚过临淮,王静辉和林护卫正在船头说话,就隐隐约约的听到河岸边上有数十支火把如条蛇一般快速行进还喊着“驸马”两字,一看便知道这支队伍是骑着快马。大宋缺少马匹,汴都虽然繁华无比,但大街上用来拉货的多是牛车,虽然随着王静辉对辽国和西夏采取走私贸易,并且还缴获了数万匹西夏战马,但总体上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在官道上有如此多的快马在行进,除了官府的军队外,便只有强盗了。
林护卫是大内护卫一个不小的头领,据说祖上曾随太宗皇帝北伐,因为满门忠诚才会被被英宗赵曙钦点专门负责王静辉夫妇的安全,其本事自然是不可小视,他立刻站起来吹了个口哨,客船的前后船舱中便冲出来王静辉的护卫队,人人手持钢刀弓弩等武器立于船头和船舷两侧。此时船老大也把船停稳,林护卫送王静辉进入船舱。此处也会有当地落草的匪寇,在他看来无论来者是谁,驸马的生命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当初英宗赵曙亲自交代过的,如果驸马出了什么事情,那所有人以后的日子恐怕都会很难过,单看驸马居然可以使用阉人这份受宠的程度,搞不好连掉脑袋都有可能。
林护卫立于船头因为天黑看不清对方的装束,对方人数虽然多,但好在没有发现有什么船只拦住河道,心中不由的踏实起来:凭借这艘性能优异的快船,一旦发现对方来者不善,就顺流前往用不了三个时辰便可以到达泗州,只需要防住对方的火箭来烧船便立于不败之地。
对岸的队伍看到王静辉的船停下来后,便也停住高声问道:“此船上可有楚州军州事王学士?在下捧日军都虞候谢封,奉太后谕旨召驸马紧急前往汴都!”
林护卫一听对方来头不小,居然是个禁军都虞候,但还是不放心的问道:“你说是奉太后谕旨,可有信物!”
谢封高喊道:“这里有太后手谕,在下绑在箭上射到船上,你们让出地方来!”
林护卫听后便让他的人将船楼一块让出来,就听“嗖”的一声,一支绑着黄色纸卷的利箭钉在船楼上,林护卫暗赞一声好功夫,便叫人把上面的黄色纸卷取来,打开应着火把的光亮一看上面真还有曹太后的印押,便急忙把太后手谕送到王静辉的船舱中。
王静辉在船舱中也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心中还奇怪怎么曹老太太费这么大劲来找他干什么?莫非为了濮议那档子糊涂帐来找自己泄愤?!想到这里就暗暗叫苦,感觉这老太太的火气也实在是太火爆了,自己可要有大麻烦了。
林护卫把曹太后的手谕交给王静辉,他打开一看脸色都变了:“圣上身体欠安!召驸马速速回京!”下面还有太后的印押和枢密院签发的金牌快递的印鉴。
王静辉就是不认识曹太后的印押,但对枢密院的印鉴可是熟识的很,知道这肯定不是假货,便立刻对林护卫说道:“林护卫,快快将船靠岸!”他心里面都有点发毛了:他走的时候还给英宗赵曙做过检查,没有发现什么不对的地方,怎么会变成这样?!
靠岸后,那个叫谢封的都虞候见到王静辉后便单膝跪地说道:“参见驸马!请驸马随属下速速前往汴都,太后、韩大人、富大人等都在急盼驸马回京!”
王静辉上前扶起谢封说道:“谢将军不用多礼,现在圣上怎么样了?”
谢封说道:“驸马,此处不便,属下也是不知内中详情,等到了汴都就知道了!”
王静辉一想也是,这可不是一个都虞候所能够清楚的,不过他眼角一瞥看到谢封内里的衣服边角上有一抹黑色,才意识到这家伙多半是和林护卫差不多,都是宫内的人,这一抹黑色正是宫中负责巡逻禁军的服装上那只黑雕的翅膀,登下什么疑虑都退了:英宗赵曙果然出事了!
王静辉知道英宗赵曙身体的病情实在是耽误不得,老丈人无论在哪个角度上来说都是对自己极为重要的人,他要是有什么问题,那以后的事情可就难说了,他急忙对林护卫说道:“林护卫,这艘船先交给你的副手,让他们开往汴都待命,你我先乘马去汴都!”
王静辉身上这一身便服不便骑马,便又回到船舱中换了一身衣服,顺便将书案上的那些手稿收拾一下打包带走,而林护卫也叫来了他的副手,趁这段时间做好安排,随后便和王静辉分乘两匹谢封手下让出来的两匹快马顺官道北上。
王静辉和谢封一行人沿途凭着枢密院的令牌连续换乘快马直奔汴都开封,谢封他们为了追王静辉可是连续追了两天一夜,这一路上也着实让他们受得了,不过他们都是从拱卫汴都的几十万禁军中层层选拔上来的,都是这个时代顶尖的战士还算撑的住,但对于驸马,谢封他们心中可是一点儿底也没有。
这个时候王静辉经过莫名其妙改造后的身体优势显露出来了,虽然是第一次这么骑马快赶,但他居然能够承受的住,到了枢密院设置在各地的专门驿站,匆匆吃喝后便立刻换马上路,而且不显疲态,不像他们所见过的那些书生那样吃点苦就哭天喊地撒泼不走了,这让谢封和林护卫心中佩服的很,不过事出紧急他们一路上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几十个人闷不吭声的俯在马背上向前赶路。
高强度的赶路这对于王静辉来说不算什么,但英宗赵曙的身体状况却让他非常担心,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老丈人的病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这个缺少现代化医疗手段的时代,他也只能带着老丈人碰运气,比其他的太医强不了多少,可以控制病情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能够早一步赶到便多一份希望,他现在已经没有功夫去后悔再在汴都赖上两天陪公主了,只希望老丈人能够坚持到他回来。
英宗赵曙对他的重要性,王静辉就是用脚趾头也能够想出来,韩琦等大臣毕竟是岁数老了,历史上就算神宗赵顼不把他们赶出朝廷中枢,他们也不可能干多久,至于颍王赵顼本人,他虽然也很重视和颍王赵顼的关系,但毕竟赵顼还是年轻气盛,其中的变数可要比他老丈人差远了。这一路上王静辉越想越急,恨不得肋生双翼飞回汴都开封,不过好在快要到陈留了,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赶,在陈留换马最多一个时辰便可以到达汴都了。
有谢封的金牌开路,轻松的便将开封已经封闭的城门叫开,一行人匆匆进城直奔皇宫。王静辉在宫门外跳下马,旁边的守卫一看是谢封回来了,便上前说道:“谢统领,富大人说过了,如果驸马回来了,便让小的直接带进宫,您可以到枢密院缴令便可!”
谢封指着旁边的王静辉说道:“这位便是驸马,快带进宫去,免得误事!驸马,小的先去缴令了!”便匆匆告辞了。
王静辉在更换了三个领路人穿越了重重宫门后来到了他所熟悉的福宁殿,这一路上到处都是巡逻的皇帝亲卫兵,就是傻子也知道皇宫内部的气氛非比寻常,这更让他担心了许多。来到福宁殿后的寝宫,王静辉第一个便看到了本已经准备去蔡州的文彦博,这更让他心中一沉:文彦博是两朝重臣,现在居然出现在这里可是大大的不妙!
文彦博还是那张万年寒冰脸,不过今天的脸色远比平时沉重的多,让人看起来更加的不舒服。他对王静辉说道:“驸马来了,快随我进去,太后已经久候多时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传位
这是王静辉第二次来到英宗赵曙在福宁殿的寝宫,和上次他救治英宗赵曙一样,宗室和朝廷的重要人员都在这里等候英宗赵曙身体状况的最新情况,以便做出最快的反应。而太医院的国手们正在围成一团商讨着英宗赵曙的病情,不过每个人的脸色都不好看,碰上一个身体老出毛病的皇帝真是他们的不幸,心中都在自叹自己怎么没有碰上仁宗皇帝那样的长寿皇帝。
王静辉一出现在寝宫中,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他,太医院的国手们期盼他最甚,只有王静辉的身份和医术才可以承担这项工作,把他们从火坑里面拯救出来。颍王赵顼快步走到他跟前说道:“驸马,你来了就好,父皇的病情又犯了,众位太医对此都束手无策!”
王静辉说道:“颍王殿下莫慌,在下定会倾尽全力来抢救圣上!”说完便走到太医那群人旁边说道:“孙先生,您给我说一说圣上的病情如何?”
由于王静辉在校正医书局待过一段时间和孙氏兄弟关系比较密切的缘故,他和孙用和的关系也非常不错,所以便选中孙用和来给他介绍太医院对英宗赵曙病情的看法。王静辉一边给还处在昏迷当中的赵曙把脉,一边听孙用和说太医院的结论。
现在英宗赵曙的身体状况要比王静辉想象中的还要糟糕:四天前在垂拱殿上与众臣商议朝政的时候,英宗赵曙突然晕倒后就再也没有醒来过,这几天全靠人参来维持生命,不过脉相上越来越紊乱,太医院这里众位太医对英宗赵曙的病情看法也不是很统一,谁也不肯冒这个风险,心中都期待着驸马能够及时赶到,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接过去,像上一次一样拯救他们。
把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