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风-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静辉不愿意在王安石隐居的时候干掉他,一来自己的手枪太显眼了,绝对是天下独一份,很容易使自己败露;另外便是王安石纵然千错万错,他毕竟是一个非常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只不过性子太过倔强不会变通罢了,杀害这么一个人,王静辉会内疚一辈子,就是真的干掉王安石,保守派执掌朝局,那大宋也唯有慢慢的糜烂安乐死,迟早是覆灭的结局。
王静辉相信自己凭借着后世千年的见识,能够把王安石的破坏力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现在王安石的官职虽然已经到了权知开封府,但在王静辉的心中还是不算什么的,英宗赵曙和神宗赵顼对待王安石的态度上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况且就算是赵顼上台当皇帝,现在大宋财政开支已经比两年前要好的太多,不用逼着神宗赵顼像汉武帝学习刮地皮的技术了。再给王静辉几年的时间来推广报纸,等报纸成熟后,有自己来做后盾,加上宋朝皇室祖制“善待士大夫,不以言事杀士大夫”,可以很好的限制执政的权力。
历史上王安石上台后便是迅速清理了御史台完成一言堂,加上皇帝的绝对支持才可以让他勉强启动变法。现在是王静辉在幕后做大宋的“庄家”,也同样有大小两代皇帝的信任,如果加上报纸这一传媒利器,他相信完全可以控制住王安石的破坏力,对此进行修正。这次回汴都开封,他除了要陪陪蜀国公主外,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做好准备工作,为发行报纸扫清障碍。
花厅中主客众人都坐下后,王静辉说道:“这一次把大家召集来,可真是不好意思,因为在下现在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做一件事,比较让我为难,所以把大家都找来,让各位前辈都帮忙参详一下看看能不能做!”
“没有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王静辉是来自千年以后的人,他虽然没有办过报纸,但他知道办报纸不仅会得到政治上的助力,而且在商业上运作得当也是一大新财源,不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固然光荣,其中蕴藏的经济风险也是巨大的,所以他召集的帮手也是最亲近的人。这个时候也只有徐氏能够鼎力帮助他,如果动用楚州商会的力量,报纸在楚州发行也没有多大效用,况且那里的潜在用户也远远比不上汴都的基础。
在座的众人和王静辉都是老相识了,他们都知道王静辉有乐善好施的习惯,不过最佩服的便是这个家伙就是在往外撒钱的时候居然还能够光明正大的借此机会挣回更多的钱,当然还有令人羡慕的美名。
刘账房等属于王静辉“嫡系”属下已经一年多没有接受到幕后大老板新开拓的产业了,以前每次驸马爷想出新东西的时候,那是他们赚钱最快的时候。王静辉对待属下一向极为大方,像刘账房和曾掌柜这些“老臣”早就身价数十万贯,以前在汴都开封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拥有一座像样的宅院对于他们简直是做梦,但现在早就“圆梦”了。虽然王静辉在楚州的时候发起的液压榨油、棉纺织作坊也同样让他们狠赚了一笔,但那是和楚州本地商家共享,这是远远不能与“吃独食”的感觉相提并论的。
徐老是他们当中最有发言权的,他也好奇的问道:“改之,你要做什么事情?资金不是问题,现在凭借你我两家要拿出个二三百万贯也不是什么难事,有什么我们能够做到的,我们自然鼎力支持你!”
徐氏产业紧紧跟随王静辉的脚步,又有他的特别照顾,随着王静辉的发家史逐渐为世人所发掘,很多人都知道徐氏当初对王静辉有恩,不仅官场中的人没有人来打徐氏的主意,反而有许多汴都很多有名气的大商家在幕后老板的授意下来结交徐氏。徐老对此自然是心知肚明,不过王静辉也特别交代过他们,不能做有违道德的事情,否则自己也保不了他们,就这样徐氏中规中矩的以王静辉铁杆盟友的身份在这几年当中不断的顺利扩张,成为大宋顶级商家之一。今天王静辉既然需要徐氏的帮助,徐老自然不能推辞,二三百万贯对于一般的富豪来说也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但以他们两家联合的实力,这确实也算不得什么。
王静辉笑着说道:“这次我们要做的事情暂时看不到什么效果,但几年之后,我可以保证你们会看到比以往我们所做的买卖都大!”
李管事见他还在吊大家的胃口,笑着说道:“改之做的买卖哪次有小买卖啊?还是赶快说出来吧!”
“曾掌柜,现在《梅雪》上面的运转怎么样?我很长时间没有顾得上了,都靠你来亲自打理,真是麻烦你了!”
曾掌柜有些不明白怎么新买卖牵扯到自己的头上了,但他还是照实回答了王静辉的问题:“东家,现在《梅雪》已经每个月能够卖出一万四千册,不过在江浙一带的书商一拿到我们新刊印的《梅雪》后,便快马送到杭州排版印刷,所以在长江以南我们商务印书馆的《梅雪》是卖不出多少的!不过好在党项文和契丹文的《梅雪》都是我们来垄断的,卖往西夏和辽国的《梅雪》却能够每月卖出近四千册。现在刨除各项成本外,所有作者按照评委会给文章的定级来发放稿酬,每月发放的稿酬都在一千二百贯左右!”
王静辉听后略微沉思了一会儿:其实《梅雪》的销售他没有操过一点儿心,今天这样的成果已经在他预期之外了,最令他感到有意思的便是盗版者的出现——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盗版者了吧!他笑着说道:“曾掌柜很好,真是辛苦你了!”
曾掌柜说道:“东家是不是想再办一本这样的月刊?这《梅雪》虽然赚钱不多,但那些评委会的成员可都不是朝廷高官就是士林领袖,那欧阳修更是当今的参知政事,就是读书人见了我们商务印书馆的人也是敬佩的很,同行都刊印贩卖了一辈子书也没有得到他们的赞许!”
王静辉笑着说道:“曾掌柜说的好!当初我决定刊印发行《梅雪》的时候根本就是做了亏本儿的准备,就是为了赢得读书人的尊敬!有了士林的支持,别的人看咱们的买卖眼红也不敢贸然动手,尤其是那些评委会的人都是当世最受天下人尊敬的人,大宋又是倡导文治,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是皇亲国戚也要掂量一下!现在我打算做的生意倒是和《梅雪》有些相似,不过这次一方面要加大公益事业的投入,顺便给自己赚些资金!”
这里面最高兴的便是曾掌柜了,既然东家发话这次生意又是和商务印书馆有关,他正愁怎么消化那几台经过改进后的水利活字印刷机的工作量。自从王静辉设计制造出这水利印刷机后,对于这几台效率惊人的大家伙的改进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神火”煤火行的赵老板加入王静辉的实业团体后,他带来的打铁技术也被用在了这上面,以前最容易损坏的几个部件现在全部被替换成为铁制品,这使得原先一个月需要更换一次主要部件的时间也给省了。由于又装备了几台印刷机,商务印书馆的产能已经开始有些过剩了,所以王静辉有打算用到印刷机的地方,自然让寻找出路的曾掌柜喜笑颜开。
王静辉从旁边拿过一叠手稿,递给坐在下首的徐老,说道:“这一次要做的买卖是发行类似《梅雪》的刊物,不过它将会以每天一次的速度来发行,我把他叫做‘报纸’!有《梅雪》的刊印发行经验,我想这并非是什么难事!报纸的内容要远远比《梅雪》更小,而且内容也不一样,这是我写的一些条陈摘要,诸位替我参详一下看看是否可行?”
徐老几人在茶几上传阅着王静辉写的那份关于创办报纸的重要条陈,前半部分是具体步骤,后面是如何开拓报纸的读者群,除了传统的低价发行外,还要大力发展教育,在积累好名声的同时,也是在培养报纸生存的土壤。
第一百三十九章 关节
由于商务印书馆在铅活字和印刷油墨上技术不断进步,印刷字体和质量也有着显著的提高,在王静辉看来用小字号来印刷报纸,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就看曾掌柜和李管事他们对报纸这件事有什么新的看法,以便完善运作手段了。
徐老最先看完这些条陈,便问道:“改之,你要办报纸、开报馆,这报馆你打算怎么开法?是我们两家合开还是你一个人单干?”
王静辉说道:“徐老,你觉得报纸这项买卖有没有前途呢?”
“刚才听你说的时候,不瞒你说,虽然《梅雪》办的好,但那是一个月出一本,时间上还是成本回收上,我看都没有什么问题,但这办报纸可要比《梅雪》难多了,我心中还没有底呐!不过看过你的条陈后,我觉得虽然在初期的时候可能会赔本赚吆喝,但坚持几年下来可就是我大宋独一份了,就算有人跟风,我们也会赚个大头。不过现在以你我两家的实力来看,这还算是个小钱,但我们可以获得报纸的保护,就像《梅雪》保护了商务印书馆一样,所以如果你不怕我给添乱,我们徐氏也打算凑一份子,毕竟改之到现在还没有做过亏本儿的生意嘛!”徐老笑呵呵的说道,虽然投入估计不下几十万贯,但他可是人老成精,这点儿蝇头小利和王静辉与他们的联盟算起来根本就是可以忽略不计。
王静辉也笑着说道:“在下哪里敢和徐老您相提并论?!不过是晚辈跟随着您老学点生意经罢了!一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这办报纸风险还是非常大的,毕竟为了培养人们读报纸的习惯,我们还要自己掏腰包花大钱,但我始终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这份报纸肯定会给我们带来难以想象的收益!我原本打算是一个人单干的,既然徐老这么有心,您也来加入如何?至于资金投入上都好说,我投六成,股份平分!”
徐老呵呵笑道:“和改之谈生意总是那么痛快,我老了,这辈子赚得钱已经够多了,还是多做做善事积德为先,我也不占你的便宜,咱们两家现在哪能分出你我呢?!还是各出一半的资金,由你占六成股份,这也算是老头子我再助你一把,万万不可推辞,否则就是看不起我了!”
在座的众人虽然分属两家,但王静辉的产业都是徐氏在打理,他们原本就是徐氏的老部下,既然徐老和王静辉几句话之间便敲定了基调,剩下来的便是他们对各个细节加以完善,选个黄道吉日开张办事就可以了。
曾掌柜是商务印书馆的掌门人专门干印刷的,所以两家一敲定要做这笔生意后,他便说道:“两位东家,在下看过这份条陈后,觉得大体上没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过还是有几个方面需要解决:一是虽然按照东家的要求缩小字体来印刷,咱们的印刷机完全可以做到,不过选择什么样的纸张可就有商量了,次质量的纸张印刷的话很可能成品率低容易出现破损等现象,高质量的纸张会使得成本过高,估计很难控制在十文钱的售价内,虽说我们打算亏本儿运营一段时间,但这个损失自然是越少越好了;第二个方面还是纸张的问题,我们商务印书馆是汴都的用纸大户,各地纸商都和我们有很多的来往,不过看这份条陈所需用纸量极大,这就会使得我们原本就很紧张的货源更加紧张,所以这个问题还需要解决才好!”
王静辉来到这个时空后还没有关心过纸张问题,他平时所用的纸张都是仆人买来的上好宣纸,甚至是皇帝直接赏赐的宫廷纸张,今天没有想到曾掌柜提出的两个问题都和纸张有关系。对于造纸他只知道原材料是用木头、芦苇、麦秆、甘蔗渣等,还有便是造纸是个污染大户,但对造纸工艺是一点也不懂,在这个问题上他也没有什么发言权。
王静辉喝了口茶说道:“曾掌柜,商务印书馆有造纸作坊吗?”
曾掌柜说道:“三个月前为了弥补印刷用纸来源不足,我们在汴都郊外建造了一家小造纸作坊,不过现在好纸都是用竹子来做原料,由于缺少原料,产量也不高,只能凑活着用,用来救救急还可以,最主要的用纸还是从江浙一代购买运送回来。”
“现在造纸主要用什么原料制作出来的?”王静辉一听是用竹子来造纸,他也知道竹纸是起源于唐朝的,不过现在是什么样子他可不知道,心中对这个时代的造纸原料也很好奇,所以朝曾掌柜问道。
曾掌柜知道东家常常会制作一些机关器物,自己吃饭用的印刷机还是东家自己做出来的呢,所以照实说道:“这个在下也不是很熟悉,不过如果东家想要知道的话,明天我让造纸作坊中的几个工匠到这里来给您说说!大体上好的纸都是竹纸、宣纸、蜀纸,我们商务印书馆印书所用的纸就是产自四川的麻纸。”
王静辉笑着说道:“那好吧,曾掌柜你明天就把那几个熟悉造纸的工匠给叫来,这纸张也是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自己开造纸作坊也是势在必行的事情,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小作坊,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咱们的需要,我需要产量更大的作坊,而且它所生产出来的纸张要满足我们商务印书馆今后长时间的需要。我们有资金可以用来建作坊,至于纸张的质量和制造工艺问题,我们可以用高薪来聘用那些精通制纸的工匠来给我们服务,并且如果谁能够改进现有制纸工艺的话,我同样会给他颁下重奖!”
在座的众人都知道王静辉喜欢奖励手下工匠的做法,而且这可不是一般的奖励,一下子拿出几百贯甚至是上千贯来奖励工匠,这要是放在其他任何一家的老板身上都会不干的,但这个年轻的驸马就舍得,不过所取得的效果确实是让他们有些惊讶:王静辉名下的各个产业当中的工匠无论地位高低,都牟足劲的看自己手头工作有那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经过这些工匠的改进所产生的效益与他们获得的奖励相比绝对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买卖。
王静辉对这些工匠的指望并不期待他们能够像毕升那样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样伟大的发明,但这种脱胎于后世的奖励机制无疑是对所雇佣工匠提高生产效率一种非常见效的结果,并且还有许多关键性的发明诞生:没有工匠发明专供金属字块印刷的油墨,他的铅活字印刷机只能是一堆废铜烂铁毫无用处!只要掌握了油墨的配方,就等于掌握了大宋印刷工业的脉门,光是卖油墨就足以使他大发一笔了。
虽然暂时没有解决纸张来源和适合做报纸的纸张类型,但大家心中还是满怀希望,因为跟着王静辉做生意,他们从来就没有吃亏过,相信这次也不例外!不过当大家都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的时候,李管事却还是皱着眉头,王静辉自然注意到这个重要盟友的表情,问道:“珍泉兄,你看还有什么问题吗?”
李管事将手中的条陈放在桌子上说道:“改之,我觉得还是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好象你没有注意到!”
徐老笑着说道:“我觉得改之所列的这些条陈都比较详细,珍泉你看出什么疏漏了吗?说出来大家参详一番!”众人都知道李管事代替徐老打理徐氏已经多年,其在商界的见识实在非凡,都催促他不要卖关子,赶快说出发现了什么漏洞。
李管事倒是干脆的说道:“其实改之的条陈说的都很详细,但还是有几点我觉得有些不大妥当!按照改之的设想这报纸是一日一发,但在下觉得刚开始办报纸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梅雪》虽然是成功的,但那也是一月一发,虽然售价在一百二十文但却是集中我大宋对顶级的文豪铸就而成,所以所向者趋之若鹜不愁销路,所以我建议这报纸先不要在开始的时候变成一日一发,而是采用三天一发或是五天两发这样的形式更加适合些,这也考虑到可以试探一下市场对报纸的容量,如果效果的好的可以慢慢加快刊发报纸的速度,逐渐达到一日一发的水平!”
王静辉拍手笑道:“珍泉兄看得透彻!这的确是在下疏忽了,以前我光注意到‘日报’两字,连其中所蕴含的风险给忘记了,其实选择一个合适的发行频率便是规避风险最好的办法,《梅雪》虽然卖的贵,但它可是一个月一发行,只要选择合理的发行时段完全可以避免亏本儿运营!”
李管事笑呵呵的说道:“改之说的倒不是没有可能,不过在下还有个疑问:改之在这些条陈中写到‘报纸不仅是供士林中人所看,而且百姓大众也是我们的客户’,士林中人看懂报纸不是什么难事,但一个人仅仅会识字要想达到断句看懂还是比较困难的,虽然改之前几年的时候便开始推行‘标点符号’了,商务印书馆和我们有联系的商家也都在做,但毕竟是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这就会使百姓看懂报纸内容的难度大大增加,我们还必须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算是万无一失!”
曾掌柜说道:“不错,欧阳修、苏轼之辈的文章,士林中人自然是爱看的,但要让普通百姓来看,不要说是看不懂,就是有人读给他们听也未必能理解!”
王静辉听后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后世港台武侠小说的兴起,金庸等名家可都是在诸如《明报》上进行长篇小说连载,不仅捧红了武侠小说,而且还顺带使所刊发的报纸销量大增,这也是一个著名的销售案例,他原来就喜欢看武侠小说,这点儿自然是知道的。
王静辉笑着说道:“这个问题提的及时,不过在下也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
曾掌柜对于任何可以来钱的想法都很感兴趣,急忙问道:“改之有什么好想法?”
王静辉说道:“大家可曾记得在下写过一本《包公传奇》?”
曾掌柜笑着说道:“这怎么会不记得?这本《包公传奇》当时可是一本大热门,连续一两个月都卖的脱销,直到现在印刷的量还是很大的,不过都运到外地居多,现在西南归顺我大宋的蛮夷都要皇上赐姓的时候,指明要姓包!朝廷为了竖立包公的典型,还特意从我们这里订购了两万册的货发送给各级官员!改之,你改不会是想把小说发到报纸上吧?!这个主意好!先发在报纸上来促进销量,然后再出书,何算能够赚上双倍的价钱!”
看着曾掌柜那兴奋泛着红光的肥脸,王静辉只能够从他的眼睛中看到孔方兄的身影,不过这也让他见识了古代商人的厉害——他们的商业反应可真不慢啊!不要说在后世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港台报纸刊载武侠小说连载,就是王静辉以前生活的年代,报纸连载当红小说也是重要的发行手段之一。
王静辉笑着说道:“曾掌柜好算计!在下的意思便是这样,不过报纸连载的小说要数百字到两千之间,写法上也要仿照《包公传奇》采用通俗易懂的话来写,这样相信酒楼茶肆当中那些说书人会非常乐意买几张报纸给茶客们说说听,这也是变相的为我们培养读者群!另外不仅只有我一个人写,还可以动员一些文人来写,入选的要求便是让普通人看后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不必像《梅雪》上面刊载的文章那样要求这么高,满足大众口味才是我们需要的,这也是促销报纸的重要手段!”
刘账房对王静辉办报纸产业非常支持,但他对投入几十万贯去办教育却是非常有意见,他是王静辉的“钱袋子”,觉得有责任对王静辉的花销进行一定的建议,便说道:“东家,这开办免费书院就不用了吧,咱们不是有华英书院了吗?也不用花这么一大笔钱去积累这名声了。”
刘账房的话倒是引起了其他人的同感,也对王静辉这种“乱花钱”的举动感到十分不解,但还是忍住没有好意思说出来。
王静辉站起来走了两步说道:“在座的都是自己人,实不相瞒,我今天是驸马,是一个外戚的身份,各位可见过我大宋立朝百多年来有出任学士并且外放任一州军州事的驸马吗?说句诛心之言:眼下圣上需要我的才华来帮助他治理国家,但御史谏官可是史笔如刀,想必圣上的御案之上弹劾我的奏章已经摞得老高了吧?!在下没有贪图富贵之心,也没有对权力十分渴望,只想我大宋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帝国能够早日扫除边患收复我汉唐故土!但又有几人能够理解我心中所想?!”
王静辉看到屋中所坐的几人都默不作声,但眼中都有中异样的神采,尤其是李管事和他在楚州相处的日子比较长,对他的所作所为有所感觉,更是点点头。王静辉继续说道:“其实我打算大力发展教育也并不是为了积攒好名声,现在我的名声在民间还是士林当中已经非常不错了,不过我需要的是给大宋所有的商人都竖立一个可行的榜样!”
“榜样?!”在座的众人心中有些疑惑不解。
王静辉接着说道:“不错!是榜样!其实历史上历代都是非常轻视商人的,本朝虽然没有像其他朝代一样实施抑商的政策,但商人的儿子如果要参加科举考试还是需要担保才可以的,还有其他政策也都是明里暗里歧视商人。在下虽然是制举科状元出身,但说到底在下一开始刚到汴都开封的时候不也是个商人吗?!为什么我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除了在下本身的才学之外,便是不断的用手中的财富来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这样才能够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在下认为身为一个商人重要的不是他有多少钱财和家底儿,而是在于他能够为国为民做出多少贡献!”
王静辉的一番话让在座的众人都陷入了一阵沉思:与王静辉相比,他们或许在才华上不如他,但在经商手段上,王静辉除了能够做出点新奇玩艺来,其经商的手段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小孩儿活泥巴一样这么幼稚,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居然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当中干的风声水起,这中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王静辉和他们接触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如果他在外人面前说些高调的话,也许是不可信的,但在这里都是自己人,他的话却让所有的人都在心中玩味不已。
第一百四十章 和平
看到大家都在思索,王静辉感到很满意:如果连周围的人都没有办法理解他,他也没有办法去影响自己的盟友,那何谈去改善商人在这个社会的地位?更何谈自己去改变历史的宿命?!
王静辉说道:“我们都知道《战国策·齐策四》中有篇《齐人有冯瑗》这篇故事吧?里面冯瑗为孟尝君干得第一件好事比遂宁市在常任看来愚蠢之极的‘千金买义’。当时人们都说它的愚蠢是因为它放弃了诸多眼前的金钱利益,而真是这一点才体现了冯瑗的高瞻远瞩,目光短浅的常人只能够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常人只能够看出实物的价值,但冯瑗可以故出‘仁义’两字的巨大无形的价值,如果没有冯瑗,那孟尝君也不过是个平常的大臣的而已,根本就不会有机会成为名传千古的人物,像冯瑗和孟尝君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商人!”
冯瑗和孟尝君的故事是战国策中非常经典的一篇,本来孟尝君让冯瑗到家乡去收账,但冯瑗却借孟尝君的名义当众把那些账单全烧了,这给孟尝君在家乡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后来孟尝君失势后回到家乡,那些曾经受过恩惠的百姓却是十里夹道相迎,这使得孟尝君又很快被起复。李管事他们虽然是商人,但也非常注重自身的修养的所以他们对这篇故事倒不是陌生,其中所蕴含了深意他们在心中也十分明了。
刘账房有些脸红的说道:“难道改之想学孟尝君?”
王静辉听后不禁哑然失笑说道:“我的刘先生!呵呵,孟尝君可不是我能够学的了的,不过‘千金散尽还复来’便是这个道理,古人曾经做过的事情已经被证明非常有效,为什么我们这些后人还要执迷于其中呢?!其实我真正的目的便是想竖立一个这样的模式来让其他商人所仿效,在下一个代表不了整个商人阶层,只有这么多的人多起来才能改善商人在世人眼中的地位,这需要大家一起来做!”
曾掌柜脸上的肥肉抖动的笑道:“呵呵,这可是要花不少钱呐!”
王静辉知道他在开玩笑,便说道:“在座的那个不是身价几十万贯,拿出点来做些善事,天长日久便能够让周围的人认可你,如果天下大部分的商人都这么做,那整个天下的百姓也会认为商人并非都是重利轻义之辈!”
李管事问道:“改之,在楚州的时候你就操办的那件用‘金钱换荣誉’的事情,便是为了这个目的吧?!”
王静辉说道:“不错,并非所有的人对此都能够看得开,真正诚心实意的捐出一部分家产来为百姓做点实事,所以这件事不仅需要去动员、去影响,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手段来辅助。其实这也是为大家好,试想我们挣得钱太多了,今后还会赚取更多的财富,但‘一人独富众人皆贫,则富不能长久’,我们还要照顾到其他的百姓,这是一个商人的社会责任!”
和王静辉待的时间长了,他们对于王静辉嘴里面碰出的新词都有点习以为常了,经过他的解释后,他们都觉得这些新词十分贴切,并且在他的影响下,李管事等人也开始不知不觉开始使用诸如“市场容量”、“模式”、“销路”等新名词。这个“社会责任”又是个新词,照例王静辉还是给他们详细解释了一下其中的意思。
王静辉说道:“对于‘社会责任’在下也懂的不是很多,只是觉得天下人除了挣钱以外还需要一点儿别的东西来填补生活,还要对周围的人担负一定的责任。试想如果你身价百万,但周围的人都是乞丐,估计你连觉都睡不安稳的!”
他的这句通俗的比方让所有的人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对于投入巨额资金来开办教育的事情终于都取得了一致的意见。由于王静辉这次回汴都,明天早上朝会后还要面圣,所以大家都抓紧时间商讨了一下关于推广报纸其他方面的一些细节后,便都各自回去了。
对于老丈人英宗赵曙的召见,王静辉心中也不过是当作正常的述职而已,早朝散后在福宁殿王静辉见到了自己的老丈人,当然还有韩琦、富弼、赵顼等人,王安石也进入了福宁殿旁听。王静辉除了向英宗赵曙和各位大臣叙述了自己在楚州的各项改革政绩外,韩琦也在英宗赵曙的授意下给他看了西夏派遣使节来宋所带来的国书,不过这份国书当然不是那个只有几岁大小的西夏国主李秉常写的,而是国相梁乙埋根据梁太后的意思写的。这份国书最主要的内容便是想向大宋讨回在宋夏冲突中被俘虏的那几万精锐士兵。
现在大宋由于赵曙寿命的延长,所以与历史上同时期相比较要平稳的多,相反由于大宋在宋夏边境上的大胜反而促使西夏国内政治社会矛盾不断的激化。这一时期西夏是大宋最主要的敌人,但它的主力部队却在两国冲突中不是战死便是成为大宋的奴隶,正在修整汴都通往西北的道路。而大宋除了取消给西夏的那十几万贯的“岁币”外,最要命的便是时不时的严格控制宋夏两国的贸易,还暗中猖狂的发展走私贸易,这严重的打击了西夏的经济基础,使得原本就很糟糕的西夏经济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并且还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