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风-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昨天英宗赵曙拿着郭逵的急报,在看看桌子上王静辉的策论,父子两人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震惊的神色。赵曙说道:“真没有想到,驸马刚说谅祚身死,不到半个时辰就传来消息谅祚竟真的死了。驸马仅凭短短的战报便能断定谅祚逼死无疑,和谅祚身死后西夏肯定会发生太后一系和谅祚旧臣争权夺利的斗争,真是当世诸葛!”

颍王赵顼在旁边笑着说道:“父皇错了,驸马最讨厌的便是诸葛丞相!呵呵……”

英宗赵曙想起两年前他第一次在颍王那里看到王静辉策论的时候,便是讲得诸葛亮的得失,这倒不是说王静辉不喜欢诸葛亮,而是赵顼纯粹一个笑话而已,加上敌国的对头终于折戟沙场,心中也高兴的很,笑着说道:“驸马现在正在楚州自己掏腰包修水利呢!他暂时做不了诸葛武侯了!”

英宗赵曙精神抖擞的坐在御案之上,西夏骚扰边境不成,三万精锐阵前被斩杀,西夏国主谅祚也身负重伤而死,这样的结果使他非常自信。本来赵曙心中就不倾向于以文彦博为首的保守派做法,正是王静辉的三道策论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过王静辉送来的策论最大的效果便是平衡了主战派和保守派中间的分歧,虽然王静辉在策论中力劝朝廷趁此机会终止岁赐,但他也同样坚决反对趁势大举进攻西夏的主张,强调防守,这更是让赵曙非常满意。

福宁殿中所有的大臣都传阅了王静辉的策论,返回到英宗赵曙的手中的时候,他说道:“各位爱卿,看过驸马的策论后,有何看法?”

宰辅韩琦虽然是站在保守派一边,但他不主张继续岁赐,他内心中的观点倒是和自己的义子非常接近,所以站出来说道:“老臣认为驸马策论中说的有道理,岁赐并不能换来宋夏两国边境的和平,自夏主李元昊立国以来,对我大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骚扰,给西夏岁赐对于我大宋来说无异于资敌之兵饷!驸马在策论中说得好:辽国之所以和我大宋自襢猿之盟几十年以来没有发生战争,主要是因为我大宋在辽兵入侵的时候给予了沉重打击,辽国精锐尽数被我大宋所围,所以不得已才结盟,至于给辽国的岁赐一是当时辽国势大,二是辽国信守盟约,没有再次寇边。现在西夏国主谅祚重伤而死,入寇八万西夏精锐不复存在,现在西夏内部又生是非,所以此岁赐可免!若西夏不服,一是我大宋早作防备;二是驸马策论中所说:闭其椎场,停止盐巴和茶叶等西夏日常所需之物的买卖,他们自然会挺不住!”

宰辅韩琦既然已经亮明了立场是赞同王静辉策论上的主张,其他如赵槩、张方平、欧阳修、司马光等人也都站在他这一边。其实福宁殿上的大臣主战派倒是一个没有,全部都是保守派的成员,不过关键分歧便在这到底要不要继续给岁赐的问题上,不过在场的人看过王静辉的策论后,几乎所有原本站在文彦博这边的人都临阵倒戈了,原因很简单,驸马策论上的一句大实话最实在:敌国的皇帝都死在这上面了,这仇恨可就结大发了,你给他岁赐就能让他忘记仇恨,换做是你自己,恐怕也会处心积虑的要报仇吧!

此时的文彦博也没有想到夏主谅祚居然会因为此次入侵而死,他现在也不相信岁赐能够解决问题了,不过谅祚身死的消息传来的太晚了,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哪能够收的回来,更何况他是仅次于枢密使富弼的枢密院官员,这个面子可栽大了。不过在心中他也确实对王静辉的策论感到服气,就算谅祚死不了,自己赞成给西夏岁赐也是一厢情愿的事情,而且英宗赵曙早就看着岁赐不顺眼了,正想找个机会取消西夏的岁赐,自己可算是撞到枪口上了。

福宁殿君臣会议很快便达成了一致:终止对西夏的岁赐;严令郭逵、陆诜等人严防西夏报复,修整城防,郭逵暂不调回汴都开封,待宋夏之间关系明朗后再议;严禁宋夏边境的宋军将士主动攻击西夏;全面封锁西夏,关闭椎场,直到西夏最后屈服!

第八十九章 贪污

治平三年十月十二,王静辉站在楚州运河的码头边上向北方翘首以盼:今天是蜀国公主来到他身边的日子,昨天便有人传来消息说公主已经到了清江,今日必到楚州,所以他一大早便带着书童李慎、管家王福和几个家仆在码头等候。一个多月未见自己的娇妻,这确实让两个刚刚婚后的夫妇相思难忍,虽然王静辉现在正忙着兴修水利工程,但还是每天一封寄托着两人相思的信件向汴都开封发,知道他得知蜀国公主已启程的消息后,才终止了“情书攻势”。

蜀国公主的坐船很显眼,王静辉老远便看到了悬挂凤旗的大船,当船只放下跳板,他便迫不及待的跑上船去,弄得守卫公主坐船的禁军守卫着实的紧张了一下,好在大多数汴都开封的禁军头目都在抗灾防疫的期间见过这位驸马爷,所以他才能顺利的进入船舱。

蜀国公主带来的侍女正在舱中收拾东西准备下船,听到外面守卫传声驸马来了,都不禁莞尔:驸马想公主都快疯了。弄得蜀国公主脸红的又钻进里面的船舱,王静辉也顾不得旁边的人笑话,立刻和蜀国公主走进里舱。

“你呀……”蜀国公主正想抱怨王静辉的冒失,但立刻被王静辉抱在怀中剩下的半句话如何也说不出口了,埋首在驸马的胸前静听他的心跳……

王静辉引领蜀国公主一行人浩浩荡荡的进入楚州知州的后院,虽然公主的随行人员比较多,但管家王福是个非常称职和有经验的管家,自己给他三千贯专门来修整后院,为了让公主住的舒服些,他还特意让徐氏运来了平板玻璃等一大堆玻璃制品来装点后院的住处,虽然时间紧了些,比不得皇宫那样富丽堂皇,但也算是别有一番精制的味道。

蜀国公主看到自己的新住处的时候,也不禁对驸马的细心而感动。看到玻璃窗户的时候,蜀国公主还讲起了汴都开封中富户和高官家中也正忙着换玻璃窗户呢!王静辉笑着对她说道:“我让徐氏他们给皇宫垂拱殿、紫宸殿、福宁殿和后宫的主要宫殿都装上了玻璃,那些朝廷重臣还不都要跟着仿效?有他们做广告,估计想装玻璃窗户还要排队吧!”

蜀国公主轻笑一声后,点着他的额头说道:“就你的鬼主意多!连父皇都被你算计了!”

王静辉搂着她笑着说道:“那你让我怎么办?楚州这里正在兴修水利,花费巨大,我可是把自己的私房钱都给垫进去了,不捞点利息回来岂不是让我的同行说我无能?!呵呵,反正那些人都是身价几十万、百万的主儿,钱多的没处花,正好让我赚来造福百姓,这也算是给他们积些功德了!”蜀国公主听后虽然有些气结,但也被驸马给逗得笑声连连。

回来陪上蜀国公主两三天以解两人相思之苦后,王静辉便匆匆忙忙的赶往洪泽县,现在农田水利工程基本上已经进入收尾了,与河防堤坝相比,农田水利工程显得非常容易,只要下面的官员稍加督促,又有充足的经费,农民都会支持的。这河防堤坝却是王静辉心头的重中之重,所以要亲自赶往最重要的洪泽湖地区亲自督促。幸好老丈人给自己挂了厢军正印,在和通判薛向之商量过后,便调动一万厢军开赴洪泽湖去修整堤防,而另外一万厢军便由薛向之亲自带领来清理穿越楚州境内的运河中的淤泥,以加大航道的运输量;而淮河是涟水军和楚州的分界线,所以在和涟水军交涉后,由双方共同负责这段堤防的建设。

在修建水利工程的同时,王静辉也从府库中拨出款项专门来修建和修整道路和桥梁,不足的部分便从水利工程款项中借贷。蜀国公主这次南下楚州来到自己身边,除了顺便把他写信朝刘账房那里调用的十万贯带来外,老丈人英宗赵曙也从内库中拨出五万贯,这也算是他献上玻璃镜子制法的回扣了,这让王静辉对英宗赵曙的抠门儿腹诽了半天。

现在是农闲时间,再加上兴修水利有利于来年的丰收不会受到水患和旱灾的影响,楚州各地百姓对新上任的军州事的做法非常相应,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这次兴修水利工程不会引起来年加税,而且还可以在农闲的时候赚取工钱以贴补家用,所以召集人手非常容易。

王静辉在兴修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时常游走于各个工程之间,并且三令五申:如果那个官员敢虎口拔毛,绝对不会有好下场。不过还是有这么几个胆大的地方官收受当地富户的贿赂,只加固富户田地前的堤坝,事发后王静辉毫不犹豫的撤换了这些官员,并把他们的“光荣事迹”散发到整个淮南东路,还向汴都开封老丈人那里写了弹章,要严厉惩处这些罔顾百姓死活的贪官。王静辉这还嫌不够,怕老丈人手下留情从轻发落,便写了一篇《贪官论》交到商务印书馆刊发在《梅雪》上发行天下。在文中他极具煽情写到,如果贪官在河防堤坝上贪污数百贯,到时洪灾到来的时候,治下的百姓将会死去数千人,孰重孰轻焉!凭借着《梅雪》在天下士子间的声望,英宗赵曙看后虽然觉得驸马这样有些小题大做,但也非常善解人意的从善如流,将那几个小官或是发配边疆,或是扔到崖州去钓鱼了。

王静辉虽然对英宗赵曙的处罚决定还是认为有些轻了,但他也知道宋朝的传统就是这样,不可能把这几个狗官给喀嚓了,能够把他们流放到荒蛮之地,这已经是最重的惩罚了,想当年的秦桧、蔡京等人这么祸国殃民,也没有被干掉只是流放了事,更何况是这些小官?不过他回想到蔡京的死法,便一路传书他们所途径的各路,把这些贪官的事迹给“发扬”了一番,虽然很可惜没有让他们尝尝蔡京活活饿死的滋味,但在他们这一路上也没有好日子过。

经过这么一次“贪污事件”后,楚州的官员见了王静辉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本来发配到荒蛮之地对他们来说已经是生不如死了,再经过驸马这么一路“宣传”相送,其命运可想而知!王静辉这手对下面还有些想法的官员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都不敢违背上司的命令了,只好专心致致的干好水利工程了。

大宋治平三年十月十八,西夏国主秉常继位。等到这个消息传到王静辉的耳朵里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了,这还是颍王赵顼传信来的,心中也非常不客气的索要他的策论,想到自己来到楚州就任后就忙得手忙脚乱,除了西夏大胜后给汴都开封一口气写过三篇策论后,除了日常汇报后便再没有向汴都送过一个字。蜀国公主也曾经和他说起过,但看到驸马这么忙,也就不再提了。

王静辉回忆到历史上说颍王赵顼最喜欢的便是法家的经典之作《韩非子》,从历史上主持熙宁变法的王安石身上也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他很难相信位列儒家第二,后世配享孔庙的王安石会是个法家继承者,但熙宁变法中浓厚的法家味道是不可回避的。王静辉自空降到这个时代后,由于自己大肆抄袭后人的诗词,所以不可避免的要与当代顶尖文人有来往,为了不使自己肚子里那点儿稻草穿帮,他靠着超强的记忆力将自己所能够接触到的书籍全部给背诵消化了,像《韩非子》这样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都很出名的书,他自然是不会放过的。

由于公事繁忙,给赵顼写策论对王静辉而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不过要是通过书信,用自己一些后世的法家观点来掺杂进解释《韩非子》当中,也许这样能够使赵顼更好的理解除了“征诛”之外的法家精华。

王静辉从书架上抽取了一本《韩非子》,琢磨着这本书也不算薄了,如果通篇注释,那工作量也太大了,所以便从中断章取义的摘取其经典名句进行注解、评说,这个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先秦时代的思想巨著,内容博大精深,可以说从中随便摘出一句话来,从中展开议论也是一篇策论了,王静辉也是乐得省事,不过这中间挑选名句也是个学问活,《韩非子》诞生于战国末期,有秦国这样的榜样在那里,整个书中也充斥着类似于:“明主之国,天书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史为师”之言,这可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理论基础啊!想到秦始皇臭名昭著的残暴,王静辉就更加小心了。

在二十一世纪网络上,王静辉也经常看到如果秦朝所尊奉的法家能够取代儒家来主导中国历史的话,那现在的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王静辉对此到没有什么想法,因为在他看来法家并不比儒家好到那里去,虽然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包括商鞅、韩非等法家学派的著名领军人物也只是发扬了法家,离最后的完善还很遥远。不同于其他学派,法家很不幸的指导了秦朝这个短命的王朝,所以才会受人诟病,如果像儒家一样能够经过上千年的完善,那当然会是另外一个景象。在他心中治理国家,引导国家走向富强哪能只依靠一种学说?

王静辉心中想到自己曾经和颍王赵顼谈起是不是要读《韩非子》的时候所说的“兼容并蓄”,心中有了更好的想法:用现代思想柔和儒家、法家、老庄的道家思想来重新注释包括儒家法家等在内众多春秋战国时代经典著作中的经典名句。

“嗨!恐怕这一笔写下去,自己可就要被天下读书人千夫所指了!”王静辉产生这个想法后,心中也想到了在这个儒家一统天下的时代,自己这种“异端学说”虽然不至于让他步哥白尼和伽利略的“前尘”,但这骂声总是不会少的。

“闻有吏虽乱而饲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阴主治吏不治民……”王静辉在稿纸上写下了《韩非子》的一段话后,开始旁征博引来解释。这段话是他对着《韩非子》想了半天才摘出来的,前段时间“水利工程贪污”事件让他感受到宋朝的吏治实在是差劲的很,虽然还没有到明朝“刮地皮”的地步,但放任其发展,终究有一天会成大祸。再加上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正是由于没有把吏治搞定,结果借着王安石的名头着实的使一大批人发家致富,从《宋史》上除了王安石一个人以外,他的追随者无一例外的全部被打入佞臣卷这一现象便可以看出王安石的吏治水平有多么差劲。

王静辉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干了半天,最理想的情况是宋朝强大起来了,但却又毁于贪官污吏之手,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每一次社会变革,总会有一部分人挖国家的墙角来发家致,加强吏治可以消除很多隐患,避免许多麻烦事。现在的颍王赵顼很可能不会按照原来历史的发展这么快便登基了,他还处于学习阶段,许多思想都还不固定,王静辉希望能够通过重新注释某些“圣人、贤人之言”来影响他,好给后面的时代定下个框架,就像他的祖先给宋朝定下一个基调一样,逐步加强吏治,好迎接后面的时代变革。

大宋治平三年十月二十二,枢密副使文彦博终于还是因为自己在西夏问题上的错误判断,自动向英宗赵曙递交了辞呈,虽然赵曙百般劝留,但他还是一力请求辞去,无奈之下,英宗赵曙便让文彦博出判河南,封潞国公。

王静辉虽然在楚州,但英宗赵曙当初将他放任的时候便考虑到能够及时的保持联络,所以没有把他放到长江以南,这样书信来往也十分方便,所以西夏立新国主和文彦博辞相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他的耳朵里。文彦博辞去枢密副使这是宋朝的传统惯例,虽然身居高位,但因为在重要时间上做出了错误判断后,自己没有面子留在朝中,此时最明智的办法便是上辞呈,在外地待上几年再回来,这样事情在宋朝所有的重臣身上都发生过,对此王静辉也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不过对于夏主秉常的提前继位,王静辉倒是非常重视,因为秉常虽然是个小孩儿,但他身后垂帘听政的梁太后可是个厉害的角色,现在已经对大宋发出了狠话要报仇。王静辉看到颍王赵顼的来信后,便心中笑道:“这种转移国内矛盾的把戏,看来不是倭寇的专利啊!”

随即王静辉便给颍王赵顼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指出西夏放出的只能是狠话:西夏现在虽然能够进攻的军队虽然很多,但其最精锐的军队都在大顺城和柔远寨两战死伤殆尽。就算能够在次起兵来骚扰边境,郭逵和陆诜那里已经做好了准备,火器等新补充的物资都以到位,西夏人是翻腾不起什么浪花的,这都是梁氏后族为了掌控西夏大权而转移视线的烟雾弹,保皇派又不是傻子,为了保存实力也不会真的卖命。对于西夏现在大宋所需要做的只是严加防守和封锁边境贸易,让西夏的经济崩溃,这样自然会动摇西夏的基础,让他们国内的矛盾更加尖锐,只会给他们的内斗再添把柴而已,过不了多久西夏就会乖乖的上谢罪表。

王静辉将自己的策论和关于《韩非子》中摘取的那段话的议论用火漆封好后,便差人尽快送往汴都开封。王静辉想到这个时代还没有一个十分有效面对民用的邮政系统,这可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倒是十分适合分流厢军,等自己忙过这一段时间的水利工程后,再琢磨一下,下一步该怎么走吧……

英宗赵曙父子看过王静辉寄来的两篇策论后,相对于西夏的策论那篇关于由《韩非子》引发吏治的策论,两父子并不是很感兴趣,与王静辉不同,他们不明白为什么驸马对属下官吏的廉洁看得如此重要,以至于非要把他们搞得身败名裂不可。

其实对于西夏英宗赵曙和群臣并不担心,因为这次对西夏的战争的成果让朝中所有的人都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襢渊之盟只是干掉辽国大将萧达榄,这次干掉的是西夏的国主谅祚,对西夏作战几十年来虽然没有狄青那样开疆拓土,但这样的战绩也是很鼓舞人心的事情,再加上赵曙向那些对郭逵表示不安心的大臣表示,再过半年宋夏边境平静些的时候便把郭逵召回,这也堵上了所有人的嘴巴,任何人都不会有异议。

第九十章 前奏

“呵呵,难得驸马有这样的远见,连西夏内斗都能算得到。看过驸马的策论后,朕的心中总算有些底气了!哈哈……”英宗赵曙笑着对旁边的韩琦和富弼说道。

王静辉是宰辅韩琦的义子,虽然明白当初王静辉拜他为义父多半是为了蜀国公主,但后来王静辉对他尊敬尤佳,这次听到赵曙夸奖王静辉,他的脸上也笑成了一朵菊花,而旁边的枢密使富弼的脸上则是有些酸酸的味道。

枢密使富弼说道:“驸马文中说得很清楚,西夏国内现在是矛盾重重,如果我大宋继续在边境上集结兵力,那西夏内部肯定会拧成一股绳来和我们作对。现在只是对它严加防范,梁太后向祸水东引来借机消耗谅祚老臣的实力,他们也不会出力,让他们在郭逵手里碰几回钉子便知难而退了,就让他们继续窝里斗吧!”

宰辅韩琦也笑着说道:“西夏国内物产有限,多还是从我大宋这里来购买,要不就是兴兵强抢与强盗无异。驸马出策封了关口要道,终止与西夏的贸易,国内民怨必将沸腾,而此时有郭逵、陆诜等人严加防范,他们就是抢也抢不到,用不了多久便圣上便可以接到秉常小儿的谢罪表了!”

英宗赵曙听了心腹大臣的话后,更是得意,这几天身体有些不好,但今天的兴致格外的好,老对手西夏这次连国主都折在大宋手中,可是让他心中大大的出了一口恶气。不过得意归得意,赵曙还没有到忘形的地步,对富弼问道:“富公,郭逵那里所需要的火器、粮食等物资都给他补充好了吗?”

枢密使富弼说道:“圣上,西北所需一切物资均已安排妥当,圣上不必为此担忧!驸马先前曾说过,火器乃战之利器也,用来攻城守城俱佳,不可给边军太多,只要储备够用一次规模的战役就足矣,所以臣派人到西北处核对了这次火器的消耗,已然再次备足,以后随用随补!”

这次对西夏的战争给朝中群臣的感觉便是快速射击强弩、重装步兵矩形方阵和新式大威力火器了。前两者让谅祚饮恨大顺城下,折损了数万精兵,后者则更是要了谅祚的命。除了少数人外,没有人知道这三样在宋夏战争中大放光芒的武器和兵阵是出自驸马王静辉一人之手,但院中英宗父子、韩琦、富弼和远在西北的郭逵,心中可是非常明白,一路护送蜀国公主南下楚州的禁军也不是普通的禁军,那是在英宗赵曙等人的特别授意下,专门挑选出来的精干人才,一方面来担任护送蜀国公主的任务,另外便是混杂了特别人员,来观察驸马王静辉在楚州是否私造这些战争利器。

不知道王静辉得知其中关节后,会对他的老丈人和义父等人怎么想。不过王静辉心中自空降到这个时代到现在压根儿就没想着要造反起义,熟读历史他知道在这个时期造反无异于自杀,历史上虽然在宋朝也有过一些起义或是水泊梁山之类,但其影响的范围从来就没有超过一路,甚至连一州都很少见。况且让他当个官都让他很为难,要是让他去造反,还不如直接给他一刀了解算了。自从王静辉喜欢上蜀国公主到成亲后,他更是一门心思想着怎么能够让大宋度过难关,实现中兴,对自己的老丈人虽然谈不上忠心耿耿,但也没有往这方面想过。同样对于自己这么锋芒毕露,他也不指望老丈人能够百分百信任自己,毕竟老赵家历来对外戚防范之心就很重,自己没有想到在当了驸马后还能外放当官,对于他来说身边有个跟梢的,一点儿也不奇怪,甚至这才是好事。

宋朝本身就是实行外松内紧的军事政策,对于王静辉“定量供应”火器的政策正好适合这一政策,而被赵曙等人所接受。现在国库空虚,西北的这次战事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随后而来的军事开支也让宰辅韩琦和三司使蔡襄头痛了一段时间,好在王静辉贡献的玻璃镜子在这两个月里产生了六十万贯的收益,让他们手头宽松了些,要不是王静辉严重警告“细水长流”,恐怕为了改善国内财政危局,玻璃镜子早就满天飞了。想到干瘪的钱袋,英宗等人都在想驸马能够把楚州经营成什么样子呢?

治平三年腊月初九,王静辉来到楚州已经快要三个月了,他所主持的水利工程建设由于有充足的资金和劳动力支持,以前还停留在地图上的水利工程大部分已经完工。有王静辉辣手处理贪墨官员在前,这给所有打算趁机分一杯羹的官员都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不过他们马上就发现自己的上司并非是小气之人,只要工程质量过关,多收点费用也是在他的默许范围内的,虽然钱赚得少些,但“蚊子虽少也是肉”并且心里安稳,所以顺带捞了些好处。

王静辉这么做也是出于无奈,无论是谁,面对这造价四十万贯的水利工程都不会无动于衷,总会趁机挖墙角的,拿出不超过百分之三的损失来换工程质量,在他的眼中也是十分划算的。

基本完成水利工程后,王静辉便开始将注意力放在经济上面了,毕竟这才是他被老丈人派到楚州来的重点工作,要是不干出点成绩,难免让他瞧不起,严重打击自己在他心中的印象。下面的官员把他需要的关于楚州资源和特产等方面的资料都汇总上来了,并且还有一些楚州财政支持重要的行业的老师傅也在驿站中都住上一段时间了,他也详细研究过这些资料,并且还和这些老师傅进行了几次详细的交谈,对楚州现在的工商业的情况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现在还不是大工业时代啊!楚州在大宋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富足的地方了,但其基础也全部是农业,要发展经济除了要把基础设施搞好外,还要琢磨点别的东西才行。”王静辉对着一大堆资料默默的想着。

王静辉将那些关系不是很大产业的老师傅派人送走,只留下茶叶、榨油和煮盐等少数几个产业的师傅。楚州盛产油菜籽,其榨油产业非常兴盛;留下制茶产业的人是因为王静辉实在喝不惯这个时代的茶叶,都成碎末了,香味也差劲,这让在过去的时空中喝惯了手炒茶叶的他难以下咽,不过令他惋惜的便是楚州不是淮南的主要产茶区,主要的产茶区都集中在光州、寿州、黄州等六州,他这里虽然茶叶也有种植,但并不占上风;留下盐业工人,那是因为楚州临海,王静辉经过仔细询问后,才发现这个时代还停留在煮盐的水平上,还没有晒盐这一说。

茶叶和盐业是国家经营的项目,王静辉不可能插手太深,现在茶叶所占的赋税比例与盐业和酒业相比还很低,他知道后世蔡京曾经改革茶法,结果弄得灰头土脸的事情,所以他在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碰这些国家管治的行业的。留下这两个行业的工人也不过是告诉他们手炒茶叶和试着在海边建立一小块儿盐田来实验晒盐。

现在的茶叶的生产实在是麻烦的很,王静辉听过制茶工匠叙述的制茶工艺后,心中暗自想到:“怪不得朱元璋当年看到龙凤团茶的价格后,就开始不选龙凤团茶作为贡品了,改由大力推行炒制加工茶叶,这制作工序又是蒸青,又是研磨的,这么复杂,成本也就跟着往上升啊!况且这么高的成本和复杂工序做出来的茶叶实在是让王静辉喝不下去,茶香味都在蒸青、榨汁的过程损耗殆尽了,哪来的茶香?”

王静辉把手炒茶叶的制作大致方法告诉制茶工匠,希望他能够试试。他不指望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大宋现有的制茶方法,但至少也要让自己明年喝上手炒茶叶,他可是不能再忍受蒸青茶饼的折磨了。对于晒盐他可是一窃不通,但也知道通过日光暴晒逐步增加其含盐浓度的道理。现在煮盐工艺用的燃料不是煤炭就是木材,这可是让他心痛的很,用煤炭也就罢了,大量砍伐木材虽然在淮河流域不会有变成沙漠的危险,但弄出个泥石流还是非常容易的,所以他还专门从府库中拨出一部分专款用来建盐田。

对于榨油王静辉可是熟悉的很,在原先那个时空中,部队驻地附近的村民中就还有用古老的木楔榨油法生产食用油,部队的那几个高手曾经用千斤顶改造过一个简易榨油机,效果还不错。他画了一张液压榨油机的示意简图,让工匠按图打造零件,至于液压油是件比较难办的事情,不过好在现在已经有矿物油了,正好拿来做替代品。

由于橡胶树现在还在南美的丛林里,密封是个大问题,好在这个时代的工匠已经有了许多密封的方法,虽然不如橡胶圈密封效果好,但也总胜于无,经过组装后,一台小型液压榨油机便在知州府中诞生了。楚州盛产油菜籽,搞来现成的油菜籽后,王静辉便让榨油师傅,按照他们的工艺先将油菜籽蒸后装进小草包中,一个一个小草包摞在榨油机的两个铁盘中间,王静辉手持小把手一个人在那里一上一下的摇动液压把手,一流流清亮的菜籽油便从草包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