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风-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曙笑了笑说道:“爱婿苦心,朕自了解!这两天浅予都快把太后的慈寿宫和皇后的寝宫变成水晶宫了,这份孝心朕领下了!爱婿这篇策论写得很好,众位大臣也对此欣赏不已,朕和众位大臣自当会酌情考虑的!”

这两天蜀国公主趁着王静辉完善策论的时机,从玻璃作坊中运出了大量的平板玻璃和毛玻璃进入皇宫,指挥工匠将曹太后的慈寿宫和高皇后的贤宁宫的窗户全部换上玻璃。这玻璃窗户当然要比那些纸蒙窗户和琉璃片嵌床要好的多,并且大大改善了室内的采光效果,进入房中让人的心情也好了许多,蜀国公主和驸马也得到了太后和皇后的夸奖,这当然都传进了赵曙的耳朵,心中对这个驸马行事也是赞赏不已。

不要说给两个宫殿换上玻璃窗,就是把整个皇宫都换上玻璃窗,以王静辉的财力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但后宫的人虽然不能直接参与朝政,但其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曹太后和高皇后在历史上都曾经有过垂帘听政的历史,就是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也曾让这个倔老头儿吃过暗亏,王静辉可没有王安石那份声望来抵挡,有朝一日自己或许不知觉之间侵犯到她们的利益,也好看在今日孝顺的份上缓和解决。虽然向王妃现在就生了一个儿子,高皇后以后能不能听政还是两回事,但后宫的影响力遍观中国古代历史,从来就没有断绝过,熟知历史的王静辉自然也非常注重和后宫搞好关系,至少会留下个孝顺的美名,给自己少找点麻烦,这种感情投资是必不可少的。

第八十五章 外放

在福宁殿问对两天后,王静辉接到圣旨提升他为宝文阁直阁,这种越级提拔实在是太快了,王静辉感到这份圣旨的背后还有其他东西,不单单是进策和献上玻璃镜子生产方法的奖励。

王静辉的预感是正确的,随后蜀国公主和赵顼那里传来,自那天福宁殿问对后,这篇策论由英宗赵曙交给两府、中枢、三司等大佬做更大范围的讨论。不过福宁殿问对,英宗赵曙和宰辅韩琦点了头,张方平、曾公亮、文彦博、张昇、欧阳修、赵槩等人对此也很满意,因为他们的态度也是“缓进”一派的,对于设立类似“特区”来实验良法的想法并不于他们的观念相冲突,所以大宋最高统治阶层的这十数个人原则上都同意了策论上的观点。

王静辉分析到设立特区一事已是箭在弦上了,关键是派谁来实行此事而已。对于谁去干这件事,这在王静辉心中是件可有可无的事情,无论谁去不过是个遥控木偶罢了,主要的决策权还不是掌握在这几个人的手里?况且自己是策动者,就是碰上什么问题,相信这些大佬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自己,所以这件事还是在他的掌控之中,自己只要在后面煽风点火出主意就行了,这样的位置正和自己的心意。

在八月十五这天,王静辉已经过了很长一段逍遥自在的生活了,今天他想起后世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的习惯,但这个时候还没有月饼,那还是“后世”明朝老朱的杰作,所以便把朱元璋的“发明”也给剽窃过来,亲自下厨给众人做了好几种不同馅的月饼,给大家尝尝鲜。做月饼这手绝活还是他在入伍的时候学会的,没有想到用在这个地方,搂着蜀国公主的纤腰,他的思绪不知不觉的飘到了远方。

“驸马!驸马!有圣旨到请接旨!”管家王福急匆匆的跑到后院来打断了王静辉和蜀国公主一同赏月的好兴致。不过既然是岳父老人家下的圣旨,王静辉夫妇也不敢怠慢,设了香案后便跪在地上听旨:“驸马都尉、宝文阁直阁、朝请郎、赐紫金鱼袋王某……量储顾问之职,建议表疏,多有助裨……朕嘉其才,庸劳阁院,故特授宝文阁学士……”

王静辉听后才明白过来原来是老丈人又给自己升官了,“不过这官也升的太快了吧,这自己的宝文阁直阁屁股还没有坐热,又升到宝文阁的老大学士位了,够意思!不过下次升官可不要在我和老婆亲热的时候来了,多破坏氛围啊!”王静辉心中默默的想到。夫妇领旨谢恩后刚想站起来,没想到太监轻声说道:“驸马爷、公主,奴家这圣旨还没有完呐,今天万岁爷给驸马两道圣旨……”

没有办法,今天看来是把自己下跪的次数一次都给补回来了,王静辉只能轻轻扶着蜀国公主再次跪下。“……朕赖于贤臣,牧巡一方,授之淮南东路转运使兼提举常平公事兼知楚州军州事……”

听到这里,王静辉心中哀叹不已:“这不是老丈人把我放到地方上当行政官员了吗?!苦也!”王静辉听完圣旨后,呆跪在地上半天,弄得太监还以为他拒收,这可是个麻烦事情,搞不好自己还要多跑几趟了,好在旁边的蜀国公主拉了拉王静辉的衣角,这才好歹谢恩接旨。

太监走后,王静辉对着这两道圣旨直发呆:没想到自己的一道策论送上去之后,换来三道升官的圣旨,还附赠把自己给套到里面去了,真是不知道这个老丈人英宗赵曙和朝中那些大佬是怎么想的,把一个驸马推上前线,他们的大脑难道是进水了?!

对于宋朝那些乱七八糟的官职知道的不多,到现在他也不明白淮南东路转运使兼提举常平公事兼知楚州军州事是多大的一个官职,估计是不小。不过最要命的是那个楚州在那里呀?他只知道杭州,其他什么地名他可是一概不知的,在被加官的官员中恐怕王静辉现在是最郁闷不过的了。

好在旁边有蜀国公主,她给王静辉解释了一下:“路”相当与后世的省级行政区,而“路”下面设有监司和帅司,这转运使和常平公事就是监司下的漕司也叫转运司和仓司也叫提举常平司,这漕司是负责这一路的财赋和监察,仓司是负责这一路的仓储。州是路下的行政单位,这倒是有点像后世的市级行政区,“知楚州军州事”不仅是挂上知州的职位,还要兼厢军正印职,不过知州之下还有个通判来节制知州的权力,没有通判的签字,知州所签发的政令就被作废。

经过蜀国公主的解释后,王静辉多少在大宋文官制度上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心中比较了一下,自己可是一下子变身为省级部长兼市长了,可以看到老丈人英宗赵曙授予他的官职可谓是超大了,联想到赵曙前段日子提拔他为宝文阁侍制,根本就是为了今天的授官在做铺垫,尽管这样,他升官的速度也太快了,这让王静辉心中很是费解。

王静辉从来都不想沾染政治,因为这东西从来就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好印象。他也知道一个能力出众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能够带领一个国家走向富强,对此年轻的他也曾怦然心动过,但他王静辉自认没有这个本事,对此他还是有这个自知之明的,可命运偏偏有意无意的把他向这条道上推。自从意外的认识了颍王赵顼兄妹,尤其是濮议支着,已经让他洗不干净了,到后来鬼使神差的爱上了蜀国公主,更是使他不可避免的接触政治。娶了公主后,按照他的说法:不能让自己的子孙受到游牧民族的野蛮骚扰,他更是频频向大宋统治高层进言进策,他想的更多的便是此时就此打住,在英宗赵曙父子、韩琦、司马光等人的背后做一个参谋工作就可以了。

今天英宗赵曙的一纸圣旨让王静辉再一次突破了自己设下的底线:正面走上政治舞台!对此是那么的突然,有点让他有种猝不及防的感觉,所以在听到圣旨的时候楞了半天神。“难道这真是我的宿命?!”王静辉心中反复的问道自己……

英宗赵曙在让王静辉外放这个问题上也是费了很大一番功夫的,自从看到王静辉的那篇策论后,赵曙立刻被他那篇策论所打动了,尽管那篇策论中没有什么具体的治国之策,但却在别人还在争论的时候,便可以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尽管按照策论中设立“经济特区试验田”的做法见效也是很缓慢,但总比那些人坐而论道强的多。

既然有了行动指导,就必须开始动手了。当英宗赵曙正准备摩拳擦掌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手头上居然没有一个官员适合去做这件事,宰辅韩琦、欧阳修等人身为国家首脑和中枢,那是绝对不可能现在离开汴都的,况且其他可以信任的官员都已经老了,没有什么活力来推动此事发展;如果选用那些年轻的官员,那些毛头小伙子不说才学如何,单就是他们那套“激进”的主张不说赵曙难以苟同,韩琦等中枢老成派也会不放心,必然从中形成制衡,难以达到王静辉策论中想要的效果。

这样算来算去还是自己的驸马最合英宗赵曙的心意,更何况这个策论本是王静辉完成的,由他来完成正是最佳人选。不过让赵曙可惜的是,王静辉实在是惊才绝艳,是他见过能力最出众的年轻人,相比之下,自己的儿子赵顼原本的优秀在这个才子面前显得这样浮躁,自己的本意是想把他留在身边朝夕问策的,这一外放身边少了个可以给他出主意的人,多少让他有些失落。相比之下,赵曙更加期待王静辉外放后会能做出什么样的成绩,也许经过几年的锻炼,这样才学能力出众的才子可能会变成真正的干才,这样的人才将来留给儿子也未尝不可。

英宗赵曙选定了王静辉后,还要得到各位执政的认可,否则那也是白搭,所以把韩琦、欧阳修、赵槩、张方平等人叫来,把自己心目中的人选一说后,韩琦和欧阳修当即表示赞成。也可能是韩琦当这个宰辅积威已久,赵槩自然是说不得什么的,张方平和文彦博没有和王静辉接触过,所以对此有些微词,但并不是十分坚决,所以英宗今天的这两道诏书得以顺利通过。

不过在选择让王静辉就任的地点上,几个人就产生了分歧。英宗赵曙原本是想让王静辉到杭州去当知杭州军州事的,但这却遭到了包括韩琦在内的众臣的反对,反对的理由也十分充分:杭州乃是繁华之地,运河漕运之始,事关南方诸路运送赋税和各种财货进京,这样的地方一是看不出王静辉能够有什么政绩,二是事关大宋要害,王静辉还没有什么经验,恐怕寻求中兴大宋的良方没有找到,反而会拖累国家。

英宗赵曙听后也觉得十分有道理,再就是他也不希望王静辉离汴都太远,所以便把距离缩短一半,定在了淮南东路的楚州,并且赋予了王静辉更大的权力:将淮南东路的漕运司和仓司的大权也交给了王静辉,顺便让他挂上楚州厢军的正印。经此一番波折后,这便是王静辉在驸马府中接到的圣旨。

当天晚上,颍王赵顼像往常一样到驸马府来串门儿,把这件事的原委完完本本的告诉了王静辉。对于王静辉即将远走楚州去赴任,颍王赵顼心中也是感到十分不满,因为在王静辉成婚后,他时常到驸马府来找王静辉讨论学问或是对国家的看法,王静辉也是比以前大方了许多,也不藏着椰着了,很多观点都是他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尤其是王静辉对韩非所主张的法家看法与外界那些夫子见解有很大的不同,并没有把《韩非子》像自己的老师那样形容为洪水猛兽,这些见解给他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户。可惜这样的日子还没有持续多长,父皇的一纸圣旨便要把王静辉调到楚州去当地方官了,这怎能不让他郁闷?

王静辉面临这样的处境,虽然让别人感到羡慕甚至是嫉妒,但却不是他不想要的,不过事已至此,他心中明白既然自己也是半个宗室,想不沾政治的边那是不现实的,既然在河边已经湿了鞋,那就不用在乎是不是要保证自己是否干净了,应付眼前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大不了被打回原形继续当自己的驸马。

由于身份的转换,王静辉现在对颍王赵顼更加关注了,英宗赵曙的身体据历史的记载实在是很差,虽然不知怎么回事,到现在为止他所见到的赵曙身体虽然不是很健康,但也不至于像史书上说的那么差劲。不过王静辉看得出来,随着治平三年即将过去,赵顼的身体虽然不至于就此完蛋,但也不会拖太长的时间,现在自己要到远离汴都的楚州去当地方官,更没有办法随时来保老丈人了,颍王赵顼也就是完几年当上神宗皇帝,这是定局。

王静辉想到自己这一离开汴都,以往在赵顼身上下的功夫恐怕也会随着他的远离而前功尽弃,他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所以对赵顼提出让他时常寄送策论回来的建议,非常爽快的答应了。不过可能是王静辉在某段时间也曾对赵顼许下同样的话语,但执行却是另外一套,让赵顼产生了怀疑,弄得蜀国公主在一旁轻笑不已,王静辉倒是头一遭的闹个大红脸,看见这两口子幸福的模样,赵顼也不禁莞尔。

既然自己即将出任楚州地方官的决定已成定局,王静辉现在考虑的已经不是找什么借口来推托了,那是徒劳的而且还会给自己的老丈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他考虑更多的便是自己在任地方官的时候要做出什么样的成绩了。这可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成功那对大宋将是一个良好的样板,以后在大规模推广的时候,将会得到更多的支持;相反如果失败的话,那后果也可想而知,宰辅韩琦等老臣这点儿唯一的积极性也会跟着受到打击,自己的老丈人面子上也不会好过,推算下来就是连带着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以后再向朝廷进策,那可就难了。

想到自己连将要去赴任的楚州到现在还不知道在那里,王静辉心中一片汗颜,他差遣自己的书童到商务印书馆找那里的曾掌柜,他记得曾掌柜曾经对他提起过商务印书馆曾经印制了不少地图册子,这还是自己的创意呢,让商务印书馆把大宋公开的各地地图都合印成一本书。自己现在干脆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对大宋目前的疆域好好了解一下,免得到时候在赵顼面前曾经说自己游历天下的谎言被戳穿。

此时地图在大宋已经非常普及了,王静辉在刚刚来到这个时空的时候,孤身一人从平氏镇出发到汴都开封,靠的便是一路购买这些类似旅游指南的地图,虽然比较粗糙,但还是非常管用的。书童很快便把地图带回来了,王静辉拿过地图册便爬在书案上研究起来,他翻到淮南东路这一部分,很容易便找到了楚州的位置。看过地图后,王静辉也不禁对楚州这样的好位置而高兴。

在王静辉的眼中,楚州的位置应该是后世的江苏省境内,还是个临海的州府,幸亏自己那地图来仔细翻看,听到自己出任淮南东路的时候,他还以为是在安徽省的境内,没想到现在的行政区域和后世有着太多不一样的地方了,淮南东路包括了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大部,其行政首府就设在鼎鼎大名的扬州,如果要是刚才有人问起这方面的东西,那非要闹出麻烦不可。楚州的位置也是极为重要,因为大宋的命脉——京杭大运河就从楚州经过,在楚州转弯向西经过洪泽湖接通汴河,直入汴都,南方诸省的各种物产赋税都要经过楚州中转才能运往汴都,楚州处于这样的交通枢纽上,要是搞活经济的话,至少便利的交通这条便是占尽了。

既然知道了楚州和淮南东路的地理位置,剩下来王静辉该是策划自己将要如何把自己的后世经验用在自己的行政区内的事情了。搞活商业那肯定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毕竟老丈人明白自己最拿手的事情便是经商了,估计选择楚州让自己担任地方官,老丈人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至少交通这么便利,省的到时候自己还要花大力气去搞定交通问题了。

第八十六章 赴任

王静辉联想到历史上王安石变法,虽然自己出知楚州军州事,在一州最多一路的范围实行改革没有王安石那么大气,但却是以后朝廷变革的先行者,一定会有人盯着自己的地头,所以他订下的第一个基调便是什么事情都要让老丈人知道,定期报告和背后的设想那肯定是跑不了了,正好拿来给颍王赵顼当作学习教材,希望能够对他产生影响。

民以食为天,王静辉觉得一上来便考虑经济问题还有些过早,这农业问题也是重中之重,楚州临海,从地图上看那里的河道比较多,虽然北宋现在处的这个时段主要是旱灾和洪水,楚州正好就在淮河的旁边,所以要解决农业问题就必须搞定水利。楚州城就在淮河边上,离它不远还有洪泽湖,王静辉想到即便是自己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这淮河流域也是重点的防洪区域,淮河水患可是跟黄河长江齐名的,如果不把水利问题给搞定的话,那自己随时都会坐在火药桶上,一场大雨或是旱灾什么工厂作坊都要完蛋,便把自己给打进地狱,到时候就是老丈人也救不了自己。

“看来自己先当挖沟得吧,这‘省级干部’的瘾还没有尝到,倒是先当起水利专员了。虽然没有听说在这段历史中淮河有什么大的动静,但也不能不防,就是王安石也不是栽在了一场旱灾中了吗,自己还是小心为妙!”王静辉盯着地图上淮南东路那密布的河网上,心中警醒的想到。现在大宋是“小灾年年有,大灾不时发”,防灾任务便是王静辉上任后的头等大事,自己在汴都城外建设的大粮仓不就是为了积蓄存粮以备万一吗?莫要在自己的地头上栽跟头!

书房门被推开,蜀国公主端着一碗莲子羹走进来,“驸马,夜深了,喝碗莲子羹消消暑吧,别累着!”

王静辉接过莲子羹放在桌子上,握住蜀国公主的小手怜惜的说道:“真是辛苦公主了,我熬夜贯了,不累的,倒是公主要注意身体!”

蜀国公主脸上微红,两人成亲后驸马对她是恩爱非常,虽然王静辉很忙,每天都要给病人诊断开方,还要教导学生主持经营庞大的产业,晚上还要写书,但从来没有忽视过她,不管多忙,他都要陪自己吟诗作词下棋,这让她心中感到非常的甜蜜。

“驸马,你对着地图发什么呆?”

王静辉笑着说道:“我马上就要到楚州出任军州事了,哪能不提前做做功课?否则到时候出了差错,岂不是辜负了圣上对我的恩宠?那公主你也不是很没有面子?”

蜀国公主成亲后,对王静辉的嬉皮笑脸最是没有办法,但她也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成天板着面孔,反倒是这副笑脸的面孔更能显示自己夫君的情趣和从容,“是不是有什么为难的地方?”

王静辉喝完莲子羹后,听到蜀国公主问话,不想让娇妻为自己担心,便笑着说道:“这点儿小事便能难道我,那我还能配做你的驸马吗?公主,夜深了,你也要注意身体,我明天还要面圣,咱们歇息吧……”

八月十六,王静辉在福宁殿面圣,殿上问对的时候,王静辉献上他入朝后的第一道奏章,英宗赵曙翻开一看不是什么革新弊政的良法,而是对淮河治理尤其是楚州境内所有河流的整治水利奏章,这让赵曙感到非常奇怪。

王静辉说道:“圣上,臣得圣上眷顾破例提拔,心中惶恐深恐有负圣恩,臣昨夜思之良久,认为所有的繁荣必须建立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上。如果淮河水患不除,不仅百姓生活基础得不到保证,所有的繁荣也不过是建立在海滩上的塔楼一般,水患一来即为乌有,况且淮河的还是南方通往汴都运河重要的一段,水患不除同样也会危及到汴都,所以臣不敢大意,所上第一道奏章便是整治水患,兴修水利!”

英宗赵曙听了王静辉的解释后,也点点头表示赞同,问道:“驸马想得周全,可需要朝廷的帮助么?”他认为王静辉的第一道奏章是说水利建设,还以为王静辉想朝他需要什么帮助。

英宗赵曙话中的含义王静辉听出来了,说道:“现在朝廷财政紧张,臣是知道的,所以不敢向国库索要一文钱来增添圣上的烦恼,臣到淮南后自会有办法筹到兴修水利的钱财,保证不会向百姓添新费!如果要说现在的困难,还请圣上能够给臣选派几个精于水利的能吏来帮助臣渡过这个难关!”

英宗赵曙听后感到很好笑:“这个驸马还是很要强的,估计就是他自己来掏这个腰包,也不会让国库来分担!”赵曙说道:“你的要求,朕准了!韩相会在工部给你选拔合适的人才随你到楚州,你马上就要去楚州了,还有什么要求就一并说出来吧!”

王静辉听后说道:“臣也没有什么要求了,但还请朝廷对楚州的政策能够放宽些,对其改良的新法实施效果能够观察时间长些,切勿催之过急!臣会定期将楚州大小事务汇集后发往汴都,请圣上过目,这样也能够让朝廷对臣进行指导!”

英宗赵曙听王静辉的要求并不过分,毕竟这次让他去当地方官摸索中兴大宋的方略,这本身就是一种实验,虽然期望很高,但也要做好失败的准备,这中间王静辉所说的两条自是合理的,赵曙点点头也允诺下来了。

福宁殿王静辉并没有朝朝廷索要一文钱,但却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时间和信任,外加几个善于水利的官员,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是足够了。虽说皇帝下旨让他出任地方官,按照宋朝的惯例官员也可以拖上两个月去赴任,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王静辉还是决定尽快赴任,以赶在冬季到来前对楚州有个大致概念。

王静辉想要早些到楚州去赴任,但他和蜀国公主成婚才两个月,两人新婚燕尔,心中十分的不舍,倒是蜀国公主深明大义,让他放心去赴任,自己在汴都先待上一个月后就到楚州和他相会。

王静辉对蜀国公主这么开明而感到欣慰,但也同时有些愧疚,不过自己马上就要到楚州赴任去了,自己这手头上还有一大摊子的事情还没有了结呐。好在他平时就做惯了甩手掌柜,对自己产业上的布置也不会费太大功夫。晚上商务印书馆的曾掌柜、神火煤火行的赵师傅、徐氏的徐老和李管事等人一起来到驸马府,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这么挺直腰杆进入一个朝廷三品官员兼驸马家的大门,心中多少有些自豪,即便是手眼通天的徐氏,平时结交一个五品官员还要低声下气,没想到两年前帮助王静辉后一直跟随着他,今天居然能够发展成这样,饶是徐老早就看好王静辉,也没有想到能够有今天的光景。

这些人都是跟随自己的属下和合作者,王静辉最瞧不起的便是那些官派作风,所以对待他们犹如长辈一般,这让徐老等人倒是有些诚惶诚恐。王静辉见所有重要人员都来齐了,便亲自从仆役手中接过茶壶,给每个人都倒上一杯茶,说道:“在下两年前来到汴都开封,一文不名,多亏徐老和李管事帮忙才解决了在下的困境。后来刘账房和你们诸位一力辅助,在下才走到了今天。改之无以回报,今天一杯茶水寥表寸心!”

在座的诸人心中想起和王静辉接触以来这段日子,仿佛都是处于梦中一般,东家的发迹犹如奇迹一般,简直是做什么买卖,那项买卖就发的一塌糊涂,连底下这些数钱的都要数到手抽筋。况且王静辉待他们不薄,徐氏和王静辉合办的玻璃作坊给徐老等人带来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利润,现在徐氏两年的发展便超过了自开店百年来的成就,生意和口碑遍及大宋;刘账房、曾掌柜、赵师傅等人因为跟随王静辉,两年所赚的钱足以够下半生过上富足的生活,不仅如此,现在他们只要提起自己是王静辉的手下,那路商家不给面子?这等荣耀可不是他们以前所能享受到的。众人听后心中十分舒服,纷纷起身告谢。

王静辉继续说道:“相信你们也知道了,皇上已经下旨让我去淮南东路到楚州任军州事,为国效力,为陛下分忧也是我驸马分内之事,不过我这一走恐怕就没有这么多精力来负责生意上的事情了,所以还请各位多多费心!”所有人都知道眼前这个东家不是寻常人,试问谁能够比东家更精于生意门道?又有谁能够从一文不名到现在得到圣上圣眷?所有的人都看好自己东家今后的发展前途,连徐老也是在心中非常得意早早的和王静辉建立了非比寻常的关系,现在当然是众人表忠心的时候了。

听完自己的属下和合作者表完忠心后,王静辉说道:“徐老、珍泉兄,我此次一去楚州,任期三年,这中间可能很少有机会能够返回汴都了,所以如果珍泉兄能够舍得,我想把小李慎带在身边一起去楚州,如果顺利的话,下次进士科开科的时候,他就能参加考试了,不知徐老、珍泉兄意下如何?”

王静辉到外地做地方官,心中最放心不下的便是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可是他的心肝宝贝,除了交给苏洵父子代为培训的四个外,其他的学生必须和自己一起到楚州,只有自己亲自来培养他们,才能让自己放心,而李慎这名天才儿童更是重中之重,现在他就开始把自己的一部分给赵顼的策论交给他看,现在李慎就像自己的书童一般,走到那里都要带上他,好让自己对李慎的影响更加深刻些。

在徐老和李管事眼中,李慎就是他们和王静辉联盟的重要标志,虽然王静辉对钱财一项并不是很在乎,和徐氏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是条件优厚,他们之间的合作也没有因为王静辉身份的变化而趋向于不平等甚至是侵吞,但这并不能让他们安心,只有李慎成为王静辉的学生,师生之谊可是非同利益结合,这是他们最放心的,所以王静辉提出把李慎带在身边,徐老和李管事心中只有高兴,哪会反对?

得到了徐老的确定回答后,对李慎的去留,王静辉的心中总是放心了,然后对刘账房说道:“刘账房,您老的年龄大了,当然如果你愿意和我一起去楚州,那我是绝对会带上你的,毕竟咱们两人搭档时间不短了,你做事我也放心。我这里有两条选择给你,你想想再答复我。一是,你跟我去楚州,但我建议您老最好不去,一方面身体会受影响,另外便是汴都这里没有个替我全面作主的人,我不放心,这商务印书馆、平民医馆、煤火行都是您老替我操持的,你在这里我放心;二是你留在汴都,替我掌控所有的生意,旁边还有徐老和李管事也会帮忙,除非遇到实在处理不了的问题,否则就照你的意思去办,另外还要给我选拔得力的账房先生,我需要很多的账房先生,咱们也要多招收一些人做帮手了,按照咱们两个人写得那本《会计》还有我写的《数论》来培养,我有大用。您老选择一下吧!”

刘账房想了一会儿说道:“东家既然关心属下的身体,那我还是留在汴都给东家主持生意吧,没想到我老刘也有当先生的那一天,呵呵!”刘账房也是觉得自己岁数够大了,不适合跟着东家在外面东奔西跑,还是在汴都享两天福的好,再加上东家的产业可是王静辉的立足之本,如果东家和自己都走了,那还真找不出可以理顺这些生意的人来。

王静辉听后笑了笑,刘账房愿意留在汴都那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样最和自己的心意。他和刘账房一起编写了《会计》一书,现在还不适合大范围的推广,现在也只是在自己的产业和与之关系相当密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