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风-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静辉笑着说道:“其实想要做到保密的方法很多,只要朝廷有心就可以做到保密,关键就在于朝廷能够有对关键武器制作方法严格保密的心思,这就足够了。比如说在汴都附近湖里面找个小岛,再雇上些老工匠在岛上专门负责制作火药,周围再有禁军严格把守,断绝内外消息流通,相信辽国和西夏想要得手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具体怎么做,富公比我会更有经验!”

枢密使富弼听后笑了笑,王静辉继续说道:“我这里还有几件小东西,在外面,请圣上允许让侍从给取来。”

英宗赵曙听后也很好奇王静辉会带来什么东西,传唤宫中太监到外面将王静辉的东西给取进来,很快有一大一小两个长方形木盒子被带上殿来。王静辉把其中那个大木盒子打开,从中拿出一个长约一尺半的竹筒,两头镶着水晶,不过众人还是认出了这镶在竹筒两头的不是水晶,而是风行富贵之家的玻璃茶具的玻璃片,但他们还是不懂王静辉的意思,好奇的等着他来解释。

王静辉手中拿着那个竹筒,笑着说道:“这是微臣制作的小东西,虽然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但却有一项极大的好处,可以用它来看到远方的物体,尤其是站在高处,用来观察附近有无敌军出没,更是方便。”

这个两头镶着玻璃片的竹筒便是王静辉匆忙之间制作的望远镜了,此时玻璃作坊的工匠凭借这王静辉不惜成本的投入研究,已经掌握了如何烧制高纯净度的玻璃技术了,并且靠着积累下来的经验磨制出来的透镜,虽然还不能制作显微镜,但用来制作望远镜是足够了。王静辉就是再傻也知道望远镜在军事上的作用是巨大的,在颍王赵顼来找他想办法的时候,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将望远镜制作出来,投入到军事用途中去。

费了很大劲,总算用竹筒来替代镜身,做成了这个还显得非常粗糙的家伙,虽然不能调焦,但匆忙之间做成的东西也能够展示其军事价值了,相信殿中的各位都是明白人,尤其是郭逵这样曾经指挥部队作战的军人,更应该明白这个丑陋的竹筒所具有的价值。等以后有时间的时候,王静辉会制作出更加精制的,并且具有调焦功能的望远镜,但现在也就是展示一下它的功能,就将就着用吧。

英宗赵曙接过望远镜,一只眼眯着看望远镜,王静辉看他拿反了,便上前给他调整过来。福宁殿虽然在皇宫中不算是很大的宫殿,但里面的空间也算得上是非常广阔了,王静辉让太监将福宁殿的大门打开,让英宗赵曙用望远镜朝宫外的院子中看去。不过英宗赵曙虽然听说这望远镜可以看到远处的东西,但心中也没有做好准备,对准宫外的院子里面一看,突然在眼中出现了一个士兵的脸庞,那张脸还宫灯的照耀下忽明忽暗,加上脸上的表情认真肃穆,倒是把他吓了一跳,手差点儿没拿稳。

兴奋的英宗赵曙立刻走下御案,朝宫外走去,福宁殿中的群臣不明白英宗突然到外面去是干什么,都跟着走了出来,只看见英宗赵曙找到在福宁殿外院子中站岗的那名士兵,仔细的朝他看看,然后哈哈大笑。除了王静辉以外,众人都对英宗赵曙古怪的行动给弄得如同坠入迷雾之中不解。英宗赵曙看到其他大臣对自己的行为不解,就笑着把望远镜递给其他人,让他们在院子中用望远镜四处看看,这宫外的院子可要比福宁殿那点儿地方可大多了,望远镜虽然不能调焦使其观察对象更为清晰,但其巨大的军事意义立刻被群臣所认同,尤其是郭逵更是如此,要知道在战场上早一点发现对方而做出防御,这能够挽救多少士兵的性命,单凭这一点就足够了。

群臣跟在英宗赵曙的后面回到福宁殿中,王静辉仔细大量着周围众人的表情,显然这次他把望远镜带来是正确的,原本他只是把望远镜做为后手的,因为他的白酒攻略给他自己的感觉是实施难度有些大,恐怕没有这么容易说服赵曙和群臣的支持,但没有想到今天晚上这么顺利,这实在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当回到福宁殿中后,王静辉打开了那个小盒子,里面装着四个放大镜,他笑着对众人说道:“这个是微臣制作的放大镜,它虽然不能在军事方面有什么作用,但可以帮助朝中一些年龄稍长的大臣来阅读奏章,圣上正当壮年,自然是用不着这个,但也可以拿来用它鉴赏字画所用,这次拿过来也是给圣上添个乐趣。”

王静辉说完便把放大镜分发给个人,但他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福宁殿参加问对,走的时候还以为四个放大镜多了,没承想到这里后才知道自己带的少了。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今天晚上虽然刚开头的时候是有点不顺利,但到所有人对王静辉都比较满意,这个放大镜虽然有意思,但在枢密副使郭逵的眼中远没有望远镜对他的吸引力大,看到放大镜不够分的,就对英宗赵曙戏言道:“圣上,这放大镜,臣就用不到了,不过这望远镜,圣上可要让给我!还请圣上能够多购买些以用于我大宋军队作战使用!”

郭逵的话也让气氛更加轻松了许多,颍王赵顼把自己的放大镜让给了司马光,这样就够分的了,这放大镜是很有意思,但王静辉就在赵顼的眼皮底下,等到下次的时候,带上蜀国公主不就什么都有了吗?赵顼想到这里,嘴角向上翘了翘。

英宗赵曙问道:“先生,这个望远镜价钱可是不菲吧?!你所生产的玻璃茶具好倒是好,不过就连朕用起来都心疼,我看这望远镜关键之处便在于这两片玻璃镜片,制造它们可是花费了你不少工夫吧!”

王静辉笑着说道:“微臣可以瞒过天下人,但不敢瞒圣上!现在市面上一套品质最次的玻璃茶具的售价也不会低于八百贯,就是这样仅供应汴都使用都还被抢购一空!私下买到玻璃茶具的顾客很多都不是自己用,而是转手贩运到南方江浙一带,那里的富商可以竞价出到一千五百贯!”

枢密副使郭逵听后感到大吃一惊,他也知道最近兴起的玻璃茶具价格高昂,他家里就有一套,但那是下属恭喜他升官坐上枢密副使的位置,而送给他的,没想到就这么几个小玩艺的价格会高的离谱。看这望远镜上所装的镜片就算是制作起来不费劲,但这玻璃烧制可是要大大的费钱,这样的高级货,想必不会很便宜,估计要是大规模的装备给军队,那这笔费用也会让皇帝知难而退。想到这里,他偷偷看看别人,发现除了英宗赵曙父子脸上还挂着淡淡的微笑外,旁边的韩琦、富弼、司马光的脸上可能是因为玻璃茶具的高价,都显出了失望之色。

“看来就算皇帝有心买来装备军队,在价格上也会使韩琦等人阻止这么做,没有韩琦的点头,皇上也会考虑考虑的。”枢密副使郭逵心中暗暗失望的想到。

王静辉也看到了其他人失望的脸色,心中偷偷的笑,不过他也看到了英宗赵曙父子并没有因为王静辉说贵而和其他人一样露出失望的神色,还是笑着看他说话,心中移动便明白过来:当他去年刚来汴都开封拍卖玻璃杯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赵顼兄妹的真实身份,就曾经告诉过他们玻璃杯是不值钱的,拍卖玻璃杯不过是给自己弄钱花的同时顺便戏弄一下辽国商人。

“真是失策啊!原本想用这东西来讨人情,没想到当时一最快把底牌漏给人家了,这么便宜的东西拿来做人情,这人情做的可就大大折扣了!”王静辉心中有些懊悔的想到。

这也只是在他心中一闪而过,他还在继续说道:“这望远镜的秘密就在这首尾两块玻璃镜片上,虽是耗费很少,但这磨制加工的过程却很复杂,需要时间。”

英宗赵曙听后没有问这望远镜值多少钱,而是问道:“先生,你的玻璃作坊制作的玻璃茶具都卖在了大宋吗?”

王静辉心领神会,说道:“我大宋虽然富人极多,但我却不想把这玻璃茶具等用玻璃做成的物件卖给大宋人!玻璃作坊所产的货物有四分之三是卖到辽国去了,如果不是去年大宋和西夏边境有些不太平,我想我是不会把一件玻璃器物卖给大宋人的!”

第七十四章 心事

众人听了后,第一想法便是:这个才子莫非是疯了?怎么舍近求远有钱不赚?!司马光好奇的问道:“改之,你为什么要把做出来的玻璃器物全部都要卖给辽国人呢?”

王静辉听后微微笑道:“因为这些玻璃器物根本就不值钱!”反正英宗赵曙父子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底牌,索性就自己交代了吧。

殿中众人听后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该怎么说王静辉好,不过除了郭逵外,其他人心中差不多都多少已经有些明白王静辉这样做的原因了。郭逵虽然不知道王静辉为什么这么做,但他现在最喜欢听到的便是玻璃不值钱了,毕竟这望远镜片虽然磨制上很是费力,但其材料玻璃不值钱,想必这望远镜也不会贵到那里去吧。不过他还是很好奇的问道:“改之,为什么不卖给我大宋人呢?”

王静辉笑着说道:“这玻璃说的简单点就是用沙子烧制成的,外人不解中间的诀窍才使得玻璃器物如此昂贵,我正是要把这没有什么价值的玻璃高价卖到辽国和西夏去,来用他们的钱开书院、办《梅雪》、多资助一些我大宋家境贫寒的子弟读书、给贫苦百姓施药……这些钱可都是玻璃器物赚回来的。当然如果有需要的话,我可以一夜之间让这玻璃器物变得如瓷器这么便宜,那辽国人现在花上上千贯买的一堆只值几贯钱的东西,那时会有什么表情?比如现在要制作望远镜,把人工磨制镜片的费用刨除,这两个玻璃片也不过就是十几文铜钱而已,郭大人如果有心将这望远镜装备到我大宋军中,这价钱自然好说!”

当初颍王赵顼兄妹去徐氏珠宝行来竞拍那只玻璃杯,就是为了给赵曙祝寿用的,王静辉最后白送给他们一只来成全他们的孝心,英宗赵曙赵曙自然曾经听赵顼说过其中的原委,而王静辉后来与徐氏合开玻璃作坊也确实做到了,虽然价格还是比普通瓷器高得离谱,但赵顼兄妹也相信他可以将玻璃杯的价格降到谁都可以使用的地步。再加上王静辉给他们的印象虽然是商人,但心中并没有太看重金钱,要不然也不会在雨灌汴都之前他一口气捐出三十万贯拉疏通汴都沟渠了,所以当王静辉说起这些玻璃器物价格的时候,英宗父子并不担心他会趁机敲竹杠。

相反英宗赵曙也知道王静辉王静辉之所以提起他不在大宋领土上大规模销售玻璃器物的时候,也认识到他话中的意思了,其实王静辉每次向他们进策的时候,都多多少少提及要发挥大宋在商业上面的特长来打击敌国。这种策略在以前是没有人去想到这个方面的,谁也不会认为在战场上相互对抗了百年的老对手会在财货贸易面前倒下,而经过这么长时间以来王静辉不断的阐述其那套“经济理论”后,就是谎言也会让北宋的高层统治者动摇其思想,更何况王静辉每次出策论的时候都说的有理有据,让人无法辩驳,实行起来简便易行有效,就算不成功也会是大宋捞到不少好处,正更让英宗赵曙父子非常佩服。

到目前为止,王静辉也认识到他自己想要凭借个人力量来使宋朝摆脱历史的宿命,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但他也认识到靠自己与颍王赵顼特殊的关系,不断的去影响高层统治者的治国决策,这是条看似可以走通的道路,也是最有可能达到目标的途径。所以在他和那些“历史名人”会面的时候,当然要借机来兜售自己的看法,让这些国家统治者能够多一种选择。纳粹魔王曾经有句名言:谎话说了一千遍就变成真的了。王静辉也认为这么说也有道理,这样做的效果现在看起来还算是不错,至于宋朝今后会走向何方,他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他不会知道答案,但他认为这样总比重复历史哪条老路要好的多。虽然自己的经济理论是一塌糊涂,但其观念终究要比王安石那个老家伙要稍微强上那么一点儿,给现在的英宗父子多吹吹风,也好给他们打上一针防疫针,能够明辨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王静辉向殿中众人简单的说明了一下望远镜的原理,虽然他们对此属于无知类型的,但只要他们明白望远镜的作用,他便达到目的了,最后在枢密副使郭逵期待的眼神中,英宗点头敲下了想王静辉先订购八十只望远镜的订单,单价在一百贯,看其效果以后还有订单。

“还是少得可怜啊!研发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嘛,这次亏本儿也就认了!”现在王静辉手头磨制镜片的熟练工人还是很少,这么低的定价确实是有些亏本儿,不过看到望远镜即将登上历史舞台,他还是非常期待其效果的,心中默默的想到:“希望望远镜能够在宋军将士手中对敌作战的时候,能够收到些成效吧!”

在福宁殿问对后,王静辉终于被掏干存货被放出来,他现在只想回到自己的老窝儿去休息一下,毕竟面对英宗赵曙和群臣的各种问题,他说话都是要在心中仔细权衡过后才说出嘴的,毕竟此一时,彼一时,这种国家发展上的问题,他的意见很有可能会被采纳,他不想因为自己的想当然而把宋朝给害了,所以问对后,他显得非常疲劳。不过旁边一起出宫的颍王赵顼可不理会王静辉的疲倦,拉着他上了自己的马车去颍王府。

在路上王静辉有一句没一句的搭着赵顼的话头,但此时他想得更多的是明天怎么拉应付富弼和郭逵,从明天开始他可要客串一把军火专家了。火药最佳配方这个没有问题,他知道火药的最佳配方;不过改造弓弩对于他来说可是件非常艰巨的任务,他今天下午的时候也只是想用自己学习的物理知识来对弓弩进行些简单的改动。现在想起来他倒是有些头大了:自己的脑袋里面就有这么集中简单的机械机构的理论知识,那是为了高考才奋斗出来的,但现在可是要动真家伙了,自己肚子里面的墨水已经快要不多了。“难道老天真大要我明天在富弼和郭逵面前丢脸栽跟头?晚上可要好好回忆一下那些机械机构,看看那些可以派上用场。”王静辉用力的摇摇有些发木的脑袋想道。

其实王静辉以今时今日的财力如果自己埋头苦心干上十年二十年的,从炼钢到现代火药生产全套技术给做出来,肯定能够把燧发火枪给造出来,让宋朝提前进入热兵器作战时代。他曾经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现在又不是面临金朝和蒙古人强力南侵,对热兵器的需要似乎还没有到这么迫切的时候。他认为现在的宋朝就算你把火枪给造出来,也只能是在战场上稍站上风而已,关键的是整个宋朝社会发展出现了问题,这可不是热兵器所能解决的,弄不好朝廷内部官员有这么一两个败类,把火器的秘密给捅出去,那宋朝完蛋的更快。

现在北宋面临的三大弊政在王静辉的眼中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而英宗赵曙父子面临的财政危机,更是他的强项,不过他还是没有贸然说出解决的方法,毕竟扒掉自己的现代知识后,自己并不比这些古人强多少,至少当他看到司马光的奏章的时候,司马光的战略眼光就比自己强得太多。自己要是多嘴,搞不好反而会把宋朝拖入深渊,这好心办坏事的事情多了去了,远在金陵的王老头儿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例子吗?

王静辉现在家大业大,哪有这么多时间泡在武器开发上?在他看来现在宋军所使用的武器已经够先进的了,除了骑兵由于马匹的问题发展不起来外,在哪个方面游牧民族都不是宋朝的对手。自己把火药的最佳配方给捅出来,靠着现在来看威力巨大的火药,来开发出用投石机发射的抛射炸药包、地雷、手榴弹,宋军只要不是主动出击到敌国境内,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况且在随后的二十年中,王静辉也没有看到历史上有游牧民族大规模入侵的历史记载,就是和西夏小打小闹而已。

不过想到宋朝和西夏的边境战争,王静辉立刻想到了这个时代的军事天才王韶,正是这个不是很出名的将军向神宗皇帝献上了《平戎三策》从而得到了神宗赵顼和王安石的重用,他也是变法派手中的一张政治王牌。王静辉本来在这次进宫问对的时候想把王韶的《平戎三策》给拿出来交差的,不过问对还算比较顺利,他也就打消了这种想法。

“还是等这个将军自己拿《平戎三策》来当进身之阶吧,他现在应该正在西北边境地区溜达考察呢,不过以后一定要找到他。如果王安石冒头了,那就更要抢在王安石前面向北宋的高层统治者推荐王韶,自己现在已经取得了英宗赵曙父子一定的信任了,推荐个把个人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吧?”王静辉回想起王韶后,心中默默的想到。

“有了新式炸药包、手雷、地雷,再配上望远镜,还有对敌局势的清醒认识,明年西夏谅祚进犯边疆恐怕就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了。自己在给英宗赵曙他们上上眼药,估计谅祚会一头撞到铁板上也不是没有可能!等到把王韶从那个犄角旮旯里面挖出来后,想必以后的十几年中西夏那边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搞不好把西夏灭掉或是极大的削弱它的实力,也不是件不可完成的任务。”王静辉想到这里,嘴角微微的露出笑容。

正当王静辉自己在全神贯注的思考的时候,而旁边的颍王赵顼也在仔细观察他。赵顼看到王静辉刚上马车的时候,感到他十分疲惫,连自己的话头都不愿意接,不过一会儿就时而紧锁眉头,时而面露微笑,好像在考虑什么问题。赵顼虽然对王静辉现在正考虑的事情非常好奇,但以往的经验告诉他:如果现在去问王静辉,肯定是毫无收获的。不过他赵顼不急,颍王府中有人自然会让他张嘴。想到这里,赵顼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真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啊!”

对于眼前这个才子和自己妹妹蜀国公主之间的事情,颍王赵顼还是有些担心的:蜀国公主今年已经十八岁了,在这样的年纪,公主都会出嫁的,而不巧的是慈寿宫曹太后最近似乎很关注蜀国公主,已经有很多次被叫到慈寿宫里面去了。这有些让颍王的心头总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阴云:恐怕王静辉和自己妹妹之间会很麻烦!

也正是处于这种考虑,颍王赵顼这次才会安排王静辉晚上入宫面圣,并且旁边还有大臣作陪。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认识到王静辉胸中的才华,能够给王静辉争得足够的名望,这样也许会对王静辉有所帮助。

赵顼认识王静辉的时间也不算短了,除了在濮议当中有些不是很愉快,但明白了他的用心后,赵顼对他心中也没有什么芥蒂了,无论在哪一方面来看,王静辉的才华都让他十分倾倒。而且王静辉作为一个非常有名气的文人,并且也十分富有,但也没有像其他所熟知的文人那样,在家中蓄养歌妓,或是留恋于秦楼楚馆的毛病。这在赵顼的眼中是十分惊异的,要知道大宋所有擅长诗词的才子都会把妓院当成自己第二个家,有经济实力的文人家中,狎妓更是一个传统,王静辉在其中也算是非常另类的了。此时王静辉对于赵顼来说可是亦师亦友,而与蜀国公主又是手足情深,当然希望自己的妹妹能够嫁给一个自己满意的才子,况且两人都是有情有义。

不过慈寿宫曹太后最近频繁召见蜀国公主,这让赵顼感到两人之间会平添波折。从小便在深宫内院中长大的他,当然明白朝廷虽然不会像汉唐那样把公主远嫁到匈奴,但公主下嫁给朝中的名门望族这也是一个传统,并非每个公主在婚后生活中都十分幸福的。况且本朝那些名门望族的子弟,赵顼也悉数过几个,这些人不仅在才华上比王静辉相差甚远,就是为人和普通的士人相比也都十分龌龊不堪,自己的妹妹怎会嫁给这样的人?

前几天赵顼便向父皇赵曙隐讳的提及曹太后频繁召见蜀国公主的事情,但英宗赵曙听后竟然默不作声,这更是让赵顼心中担忧,所以他每次去平民医馆见王静辉的时候,都有意识的带上蜀国公主。不过好在英宗赵曙曾经口头上默许:只要王静辉能够在制举科考试中独占鳌头,就会赐婚蜀国公主下嫁个他。这多少让赵顼心中稍微有底点,虽然考场夺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考试的题目却正是王静辉所擅长的。

赵顼对王静辉的能力还是非常信任的。王静辉本身就是当代的诗词大家,“一杯酒一首词”已在汴都文人圈子里面传为一段佳话,估计在这方面连苏子瞻都会避其风头,更何况是其他的人。当赵顼得知上次制举科的头名状元苏轼和他父亲苏洵都住在王静辉那里养病的时候,他就明白了为什么王静辉这么有把握了,能够得到名满天下的苏洵父子的教导,这可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够享受的待遇。

现在颍王赵顼能够做到的便只有耐心等待了,他只是期待在王静辉考场夺魁之前,父皇能够在蜀国公主的婚事的事情上对任何人都继续保持沉默。对于父皇赵曙和养母曹太后之间的事情,赵顼是非常清楚的,他虽然很敬仰曹太后的智慧和作为,但他更关心自己妹妹未来的幸福,希望曹太后能够……

正当马车上的两个人各自满怀心事的时候,马车已经到了颍王府邸的门口,王静辉和颍王赵顼都各自收拾了自己的思虑,缓步走进颍王府。王静辉进入颍王府的时候,当然知道今天晚上还要继续受到赵顼的盘问,但他更期待在这里能够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蜀国公主。想到这里,王静辉的脚步变得更为轻便快捷了,连目光都变得柔和了许多。

对于王静辉的变化,颍王赵顼也同样看在眼中,他只好微微苦笑的摇摇头,让管家去忙别的事情,改由自己带路快步领着王静辉向自己的书房走去。书房的烛火是点着的,不过这在大户人家中很平常,但王静辉没有在书房的门口看到书房中有人影,心中不禁有些失望,而赵顼则是微笑着亲自给他推开书房的门请他进去。

虽然王静辉有些失望自己最想见到的人没有在书房在中,但也不好现在就拂袖而去,只好硬着头皮走进去,不过他刚刚进入书房,便呆立在门口……

第七十五章 兼容并蓄

书房一角的矮几旁坐着一个白色宫装女子正在紧锁眉头的看着一本书,那正是王静辉朝思暮想的蜀国公主,其实他们两人上午的时候还见过面,但两个正处于热恋中的男女,就是暂时的分别,也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思念。当他看到蜀国公主的时候,被她专注看书的神情给惊呆了,此刻看到赵浅予的神情,王静辉才知道什么是古典美女,而这样的美女现在也对自己很是倾心,这不能不让他感到一丝满足,半天站在门口没有动地。

书房中的蜀国公主听到有人开门后,抬头便看到了王静辉那双温柔清亮的眼睛正在注视着她,蜀国公主站起身来微笑着说道:“回来了?”

在一旁的赵顼看王静辉还有点儿发呆,心中好笑的同时轻轻的拽了下王静辉的衣角,王静辉立刻醒悟过来,笑着说道:“我们回来了!”

蜀国公主在茶几上给他们倒了两杯茶,她刚坐下,颍王赵顼便说道:“王兄,老师王先生那里还有点事情需要我去办,你先和浅予先聊,我去去就来。”说完不等王静辉说话便又急匆匆的走出书房。

王静辉关好书房门后,回到茶几旁坐下,此时两个人都没有说话,也不像平时谈论诗词或是下跳棋,只是默默的注视着对方,静静的享受着这片宁静……

过了一会儿,蜀国公主还是经不住王静辉的注视,拿起刚才手中看的书,递给王静辉说道:“王兄,这是我整理誊抄后你所作的诗词,看看还满意吗?”

王静辉接过蜀国公主手中的诗词手抄本,但看封面上书名是《岚山诗抄》,打开后才知道这本手抄诗词集中收录的不仅是他发行过的那本《岚山诗抄》中的诗词,还合集了以往送给蜀国公主的诗词。看着纸页上那手漂亮娟秀的蝇头小楷,这手字可比他的字体漂亮多了,尽管自从空降到这个时代后,他就不断的练字,但终归是不如他们这些从小拿着毛笔长大的人厉害,他看着这本手写诗抄心中流过了一丝暖流,说道:“公主真是费心了!”

蜀国公主轻声说道:“王兄客气了,这只是举手之劳!盼王兄日后佳作不断,考场夺魁……”

王静辉听后就明白了蜀国公主话中的意思,笑着说道:“我自当会努力,定不负公主美意!明年三月考场定不负所望,望公主能够如约而至!”

出乎王静辉意料之外,蜀国公主听到他的话后没有脸红,也没有回避他的目光,而是坚定的对他说道:“王兄大才,浅予在这里先预祝王兄能够考场夺魁!”说完又皱了下眉头,满含深意的说道:“王兄虽然才高,但也须慎行……”

王静辉听后一时不明白她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但也明白蜀国公主恐怕是担心自己考场失手,所以才嘱咐自己吧。没等他多想,颍王赵顼便手里拿着一本书,推开了书房门,打断了他还在嘴边上话。

赵顼做到他的旁边,把手上的书放在茶几上,还叹了口气。王静辉看到那本书的封面上是《韩非子》,又看他脸上有些丧气的表情,便笑着问道:“殿下,可有什么烦心的事吗?”

其实刚才颍王赵顼借口出去一方面是因为他想给蜀国公主和王静辉一个单独说话的机会,当了这么久的灯泡,他自己心中也多少知道当这两个人见面的时候,自己插在中间是有多么的尴尬;另外便是今天府中的幕僚收录了一本新编的《韩非子》,颍王赵顼好学不倦,所以便去取那本《韩非子》,不巧真的碰上了老师王陶。

王陶看到赵顼手中的《韩非子》后,便说道:“韩非险刻,背《六经》之旨,愿无留意!”

赵顼看到自己的老师王陶对《韩非子》意见这么大,便说道:“备录藏书之数,非所好也。”这才拿着《韩非子》灰溜溜的跑回来。

当颍王赵顼说完后,蜀国公主笑出声来,而王静辉则是皱紧眉头:这还是独尊儒术那一套,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网络上就有关于百家治国和儒家治国熟优熟劣的争论,不过儒家的名声不太好听,但王静辉心中对此倒不是那么执著,毕竟儒家思想对治国也是有着很大作用的,不然汉朝的统治者也不会同意董仲舒的那一套了,不过运用起来有问题罢了。有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秦始皇留着韩非,并且用他的理论来治国,也许中国的历史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不过历史不会存在如果,王静辉也同样不看好这样的观点,想以始皇的残暴,韩非一个人是不会有太大作为的。

颍王赵顼注意到王静辉有些皱眉头,心想他可能对此有什么看法,便问道:“王兄多才,你怎么看《韩非子》?”

王静辉并没有直接回答赵顼,而是反问道:“久闻殿下好学不倦,在下请问《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