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风-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夜之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那些曾经参加过紫宸殿议事的高级官员的影响下,低级官员也开始按照那天发的《瘟疫防治常识》的小册子上面的东西做,而低级官员的行为也可是影响了和他们有接触的富商权贵,富商权贵又影响到周围的普通百姓……

这么一层一层的影响下去,三天后汴都开封的防疫形势就大为改观,虽然每天还是有数字报上来又有多少人患病,又有多少人死亡……但英宗赵曙和宰辅韩琦等人的心中反而没有几天前那样焦躁不安了,毕竟从西城区平民医馆已经取得的经验来看,这一切都已经是瘟疫最后的疯狂了,用不了几天新传染的人数和死亡人数都会逐步降低,直到等到王静辉所说的天气变凉后,瘟疫传播能力减弱,最后被平息。不过王静辉的话却让现在英宗赵曙等人有开始在院子中观察天气变化如何了,宫里的人最近都很奇怪圣上和韩相等人怎么对天气变化这么上心了?如果王静辉此时知道英宗等人心中千盼万盼天气转冷,他会笑破肚皮的。

不过王静辉现在可是笑不出来了,虽然现在汴都开封的防疫形势已经进入了他最理想中的全民防疫状态,基本上可以说大局已定那是迟早的事情,与历史上二百年后金朝统治下的汴都曾经发生过一次瘟疫爆发死亡超过八十万人的恐怖数字相比,现在死亡人数还不足一千,这在历史上也恐怕是头一遭了,尽管每天还有数十人死亡,但防疫到了今天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这已经很让王静辉满足了。

王静辉之所以笑不出来,是因为现在汴都开封城中盛传王静辉是神医华陀转世,专门来帮助人们对付这次瘟疫的,没看见前几天王静辉开的平民医馆居然一次就治好了二十多个瘟疫病人吗?你见过城中别的医馆里面有活人还能走出来吗?

这样的造神运动通过禁军军官传到自己耳朵里面后,王静辉有些哭笑不得,不过现在平民医馆工作量又加大了不少,这倒是真的。平民医馆有瘟疫患者康复的消息像插了翅膀的信鸽一样,很快便传遍了汴都开封,这里已经成为汴都所有瘟疫患者康复希望的所在,甚至有些手眼通天之辈居然让别的城区的患者也住进了平民医馆的瘟疫隔离治疗区。

对于这样的现象,王静辉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也只有听之任之,但他拒绝了要给这些走后门儿进来的病人予以特殊“关注”,为了防止二十一世纪时所遇到的那些歪门邪道的事情在自己的平民医馆中发生,王静辉还特别声明:任何人进入平民医馆都会得到同样的照顾,不会有亲疏有别这样有损医德医风的事情出现。这也着实有些让对方有些恼火,但无奈的是王静辉现在是汴都开封风头最劲的郎中,况且风闻他和颍王赵顼的关系非比寻常,在瘟疫肆虐的当口,也没有那个不长眼的家伙敢来触王静辉的霉头。

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现在已经进入十月了,由于汴都开封上下的都积极防治瘟疫,九月中旬这种努力便显现了巨大的作用,再加上天气慢慢转冷,这一切都让瘟疫肆虐的苗头在慢慢平息,每天新传染的病人和死亡人数都大大降低,民心也大为稳定下来。到了十月十三这天,破天荒的没有死亡人数和新感染的人数报上来,这一好消息使得阴沉了一个月的英宗赵曙的脸色也好转起来,朝中大臣在紫宸殿中议事的时候,气氛也缓和了许多。

可以说濮议让百官初次领教了这个继位后并没有多大作为的英宗皇帝的手段和策略,但在处理这次汴都在这两个月中所遭受的雨涝灾害和瘟疫爆发上,朝廷百官再次领教了英宗赵曙的行事果决和比已经故去的仁宗皇帝更为强硬的手段,一些有心的大臣都开始注意到在英宗赵曙身上所发生的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而同样关注英宗变化的也有王静辉、慈寿宫中的曹老太太,当然远在金陵丁忧的王安石虽然消息不是很通畅,但他也在注视着英宗赵曙的一举一动。

这一天王静辉在得知这一好消息后,也不禁的激动万分,虽然瘟疫还没有结束,但到了这一步开封这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在发现瘟疫后,死亡人数在这样落后的医疗水平下还能够控制在两千之内,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奇迹。

但身为医生的王静辉还是非常客观的估计了现在的瘟疫局势后,然后给宰辅韩琦写了一封信。在信中,王静辉不着痕迹的拍了大宋高层统治者在这场灾害当中所取得的成就,马屁拍过后,他也非常郑重的告诉宰辅韩琦:虽然现在防治瘟疫的状况已经取得了大的胜利,而且随着天气的变冷,瘟疫肆虐的状况也会受到逐渐变冷的天气状况的压制,但还需要再接再厉,务必要尽全功,防止死灰复燃的事情发生,给朝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六十八章 平息

这封信很快便到了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手中,他们看过后就立刻传到了英宗赵曙的手中。福宁殿中,赵曙坐在御案后看完信笑着对韩琦和富弼说道:“呵呵,这个才子似乎也学会拍马屁了!不过信上说的倒是非常有理,毕竟人家现在也是名医了,这次瘟疫要是没有他帮忙还真不好办,我看就按照他所说的去办,先不要解除隔离措施,再等上段时间,观察观察瘟疫是否是真的被平息了再看,反正现在都走到这一步了,晚解除几天不会有什么大碍!”

御案下的两位大臣躬身说道赞同,在一旁的颍王赵顼也称赞王静辉身为医者可算得上是尽职尽责,这次瘟疫可算是当居头功。而御案上的英宗赵曙却又皱起了眉头说道:“王静辉在这次抗灾防疫当中功劳不小,我听说他除了捐出了三十万贯给韩相疏通城内沟渠河道外,还有粮食、药材等抗灾防疫等物不可计数,我们应该怎么赏赐他才好呢?”

听颍王赵顼说完后,殿中的几人便陷入了一片沉思当中:是啊,王静辉在这次抗灾防疫当中表现的太抢眼了,几乎所有的防疫措施都是出自他手,而能够支撑到现在所提前储备的物资也是在他的建议下提前储备的。虽然王静辉在背后主持着这次抗灾防疫,但除了有限几个人外,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唯一露脸的机会便是在瘟疫患者康复出院那次朝廷的财货赏赐,但于王静辉在此次大灾中所做出的贡献相比,那实在是微不足道,毕竟人家出手捐出三十万贯呐,那点儿财物赏赐才哪到哪?!

虽然整个抗灾防疫过程中朝廷花了不少钱,但总体上汴都城损失不大,这全要归功于王静辉捐出三十万贯来疏通城内的排水设施,况且这三十万贯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储备抗灾物资和构建城市防疫体系,可以说整个抗灾防疫中,朝廷所出的钱还不到十万贯钱,对于英宗赵曙和韩琦等人来说这次简直是太幸运了,一次年初的许、蔡两州灾荒便花去了十万贯,这对于现在汴都开封所花的钱来说,可真是便宜到了极点。除了汴都城在水里面泡了几天外,在水灾中的损失远远低于他们的心理底线,同时也化解了他们将要面临的政治危机。

颍王赵顼上前说道:“父皇,我想王静辉是不会在意有什么赏赐的,他也并不在乎朝廷能够给他什么赏赐!此人淡薄名利,生财有道,不会在乎朝廷能够给他什么官职或是多少财物!”

宰辅韩琦笑着说道:“颍王殿下说的对,臣也认为王静辉不会接受朝廷的封赏,圣上还是不要费这个心思了。不过这个才子不是想要考明年的制举科吗?我和参知政事欧阳大人就当他的保人算了!不知富公意下如何?”宰辅韩琦虽然在处理朝政的时候是有些霸道,但眼下与自己齐名的枢密使富弼境况不是很好,所以他也不愿意富弼在这件事上犯糊涂,就借着这个机会点醒他。

枢密使富弼也在一旁说道:“韩相说得有道理,臣也愿意给王静辉作保,让他可以去参加制举科考试!”

听了富弼的话后,韩琦的心中也不禁放了下来:“看来这个老家伙还没有糊涂到底,否则在这件事上如果在触怒了圣上,那圣上可就真的允许你回家养老了!”

由于瘟疫还没有完全过去,所以福宁殿中人也不急着把这个消息告诉王静辉,打算过段时间后,让颍王赵顼在去他那里的时候告诉他。

汴都开封瘟疫局势得以控制后,王静辉平民医馆这里随后几天也没有接到新的患者,每天都有数个病人家属得到平民医馆的通知在门口等候重新获得健康的家人从医馆的瘟疫隔离治疗区中走出来。平民医馆的门口聚集了太多人的希望,每天都在这里上演悲欢离合,王静辉和他手下的郎中对那些没有能够重新走出医馆的病人,内心中也是不好过的,但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心力,不过可喜的便是治愈康复率在节节上升,现在随着所有人的业务水平大大提高,只要送到这里的不是重症患者,基本上都能够救活了。虽然隔离措施还没有撤消,街上也没有什么行人,但汴都的居民心理上的阴影也开始慢慢消除。

不光是西城区的平民医馆治愈霍乱患者的水平在提高,其他城区的老牌医馆和药房的水平也都有长足的进步,这都拜英宗赵曙在瘟疫肆虐期间大张旗鼓的表彰平民医馆所赐,颍王赵顼代英宗皇帝驾临平民医馆这一举动,让汴都城内所有的同行都红了眼。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把王静辉所写的《瘟疫》一书翻出来,抛下医学上的分歧不说,平民医馆在这次对抗瘟疫蔓延方面所采用的方法的有效性是同行所有目共睹的,所有有能力的医馆和药房都照猫画虎的按照平民医馆的方法来做,这还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他三个城区本来其环境就要比西城区强的多,再加上那里的医馆和药房原本分布也很密集,医疗条件比西城区要好的太多,禁军严格执行朝廷下达的隔离措施也使得瘟疫传播速度大大降低,而受到那些官员的层层影响,百姓对瘟疫也采取了更加有效的预防措施,这一切都使其他三个城区的瘟疫状况有着明显的改善。

不过他们终究是后学的,而且专业水平哪能够和平民医馆王静辉为瘟疫专门培训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郎中相比,但治愈康复的病人从他们那里不断的走出来,这给他们周围的居民以很大的安全感,但若说最佳治疗地点,还是当属王静辉的平民医馆最牛。在这次瘟疫灾害当中,王静辉的个人声望由于英宗在紫宸殿中的表彰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他也成为汴都开封城中有数的名医了。并且王静辉的医德医风更是赢得了所有接触过他的人一致的赞扬,甚至西城区有些原来治愈康复后的患者在家供奉了王静辉的长生牌位,以感激他的救命之恩,这种地位可不是每个郎中终其一生能够得到的。

大宋英宗二年十一月初一,在这一天,皇宫的紫宸殿百官议事。由于近半个月来没有新的感染瘟疫的患者出现,再加上此时的天气已经入冬,这使得王静辉终于可以做出瘟疫已经结束的结论,这个消息在百官议事前,王静辉就通过韩琦留下的联系渠道直接送进了皇宫。

此时英宗赵曙和宰辅韩琦等人也是迫切的希望能够早日恢复汴都开封的正常的生活秩序,毕竟瘟疫中实行隔离政策给原本是繁华甲天下的汴都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人们往日生活中有很多娱乐项目都不能进行,弄得反对的声音又开始有所抬头了。

汴都开封的酒馆、茶楼、客店和妓院在这次灾害中所受的打击最大,官员们由于惧怕像那个倒霉的显谟阁侍制一样触了英宗赵曙的霉头,所以都还比较自律没有像平时那样出去乱跑,去寻欢作乐,不过这时间一长便是要了他们的命;二则也因为这些场所有很大一部分是朝廷“国营”机构,每拖上一天,主管这些产业官员都要急得跳脚,宰辅韩琦家的大门坎儿都快要被这些官员给踩断了,更何况这也是朝廷的一项不少的收入,本来就囊中无钱的他,哪里不会着急?不过韩琦之所以现在还站在隔离派这边,主要是因为他出于对瘟疫的恐惧,生怕隔离令一撤,瘟疫再起,这足以使他在政治上栽个大跟头,所以尽管韩琦也是急得直冒火,但他还是不会这么拿自己的政治生命来冒险的。

紫宸殿上,面对正在跃跃欲试的百官,英宗赵曙及时的在他们上书要求撤销隔离措施前,宣布解除汴都开封的隔离措施,这一招使得所有准备上书的官员犹如一拳打在空气当中,浑不受力,心中郁闷的很。殿中也只有颍王赵顼、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和参知政事欧阳修几个知道内情的人,脸上没有多少吃惊的面色,他们只是在英宗宣布解除隔离政策后,便在一旁说几句不痛不痒称赞圣上英明的话语,用来附和英宗的决定。

殿中那些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油条们哪能看不出来韩琦等核心官员的想法,随后也都及时的称赞英宗,但私下里已经准备将早已写好的奏章全部都扔进垃圾桶里面去了。就这样,在群臣一致的称赞声中,英宗赵曙终于结束了自北宋立朝一百多年来头一次大规模隔离行动,这也使他个人的皇帝威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王静辉也在指挥他的手下,有条不紊的做着最后的收尾工作,在平民医馆的隔离治疗区内,也只剩下了不到二十个处于观察阶段的患者了,他们的病情大多都已稳定,如果不出什么以外的话,他们将是平民医馆最后一批康复出院的病人。

虽然有一段时间没有发现新的感染瘟疫的患者了,朝廷也解除了隔离措施,但部署在汴都城内各个防疫监控点根据王静辉的建议却没有撤下来,他们还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以确认瘟疫真的已经被平息了。不过在这些瘟疫监控点中,这几天也被搞得鸡飞狗跳,一些居民因为饮食而呕吐拉肚子,被误以为是患上了瘟疫,弄到监控点一检查不是。这不仅让监控点的坐镇郎中和各级官员都白白紧张了一场,而那些送来的病人要是碰到没有经验的菜鸟郎中更是倒霉,只要被送到监控点的患者先被灌了一肚子盐水然后在检查……

早上起床后,王静辉伸了个懒腰,昨天晚上是他这两个月来睡的最踏实的一个晚上。虽然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他来到宋朝后每天只用睡上两个时辰便可以满足睡眠的需要,但这两个月来,他的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这两个时辰的充足睡眠对于他来说也变成了一个最大的奢望。

由于最后一批患者在三天前也都治愈康复出院了,他忙着扫尾工作,使平民医馆再次恢复到正常状态。不过就是这最后的工作也是繁杂无比,刘账房昨天来到他这里,心痛的说起这两个月的抗灾防疫所花费的财物,在他眼中简直是惨不忍睹。在好好安慰了刘账房后,王静辉也终于能够睡个安稳觉了。这次抗灾防疫加上捐给朝廷的三十万贯外,还有各种早就储备抗灾的物资,和临时购买的一些物资,总共花去了王静辉四十万贯,这个数字着实的让刘账房心痛了很长一段时间。

收拾完毕,王静辉便来到前堂医馆坐镇来等待病人上门诊治,由于这一段时间实在是把手下这二十个郎中给累个半死,王静辉想现在瘟疫过去后也应该让他们休息几天,便大手一挥让他们多休息去了,这里也用不上这么多的人,所以就轮流上岗先撑过这几天让大家好好修正一番再说,为了弥补人手不足,他这个后台掌柜也只好到前台来坐镇了。

由于今天的病人比较少,也就有几个由于不注意天气变化的百姓着凉受了风寒而已,被他绑来的三个倒霉的郎中倒没有再受什么罪,三下五除二的便解决了问题,然后四个人聚在一张空桌上互相讨论自己在行医过程中曾遇到的疑难杂症。

这样的讨论方式是王静辉最喜欢的,他为了提高自己和身边郎中的业务水平,只要是自己有空闲时间的时候,总是要组织手下的郎中开“方桌会议”,交流经验互相学习。由于王静辉本人的医术确实高明,并且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更是手段多样,一些治疗方法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并且只要你想学,王静辉肯定会悉心教导,而不像其他大医馆的坐镇的名医那样架子大不说,为了保住自己的超然地位,自己的医术是绝对不会轻易外泄的,跟那些名医在一起,没有几十年你休想学到什么真功夫。

王静辉传授医道的时候毫无保留,这可是平民医馆其他郎中深有体会的,他们的“大师兄”胡全汉都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外科手术了,这可是王静辉成名的本事,连这他都教,还有什么不能教的?虽然王静辉从来没有在他们面前摆出一副传道解惑的架子,但他们见了面都会向王静辉恭敬的自称为弟子。尽管王静辉不让他们这么称呼,但这些郎中在这方面倒是固执的很,王静辉也就由着他们去了。

其实和这些郎中互相交流,王静辉自己也是受益非浅,虽然自己原来本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医世家的传人,但在这个时代中医高手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宋朝皇帝对医学的偏爱,更是在这百年当中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谓是中医的黄金时期,这倒是和唐太宗偏爱戏曲有些类似。王静辉也在他们身上学到了以前从没有见识过的中医治疗方法,这使他更加坚定要保存这些到了后世逐渐失传的中医技能。

在王静辉的带动下,每次交流后,他和郎中们都会写下交流心得,他曾明确的告诉手下这些郎中:等到这些心得体会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会把这些材料编纂成书交付出版,到时候每个人的名字都会出现在书页上!这确实是最能提高这些郎中积极性的方法,因为他们也都想能够有一天像王静辉一样自己写医书,让后世学医之人也能记得他们的名字。他们都听大师兄胡全汉说起东院里面住了一个患上痨病的大文豪,王静辉正在给他治疗,胡全汉则是负责记录病人每天的病情和服用药物、饮食方面的东西,等到病人治愈康复后,这些资料就会被汇编成书,这也是胡全汉在这些后来郎中中吹嘘的资本,可把他们给羡慕坏了。

正当王静辉和那几个郎中在前堂医馆中讨论医学问题的时候,管家王福带着两个人打断了他们的讨论。王静辉一眼就认出了王福身后那两个人:颍王赵顼和日思夜想的蜀国公主赵浅予。王静辉一看到他们来了,立刻向其他郎中告罪后便退了出来,和颍王兄妹一起到书房去了,而其他人都在颍王代圣上驾临平民医馆那天见过颍王赵顼,这么尊贵的客人能来医馆,这可不能马虎,所以他们是不会在意王静辉在讨论中途退出的。不过他们都不知道跟着颍王后面的是女扮男装的蜀国公主赵浅予,否则他们的下巴就会掉下来了。

第六十九章 医道

进入书房后,王福给王静辉三人斟好茶后便退了出去。王静辉非常满意王福作为一个合格的管家所具备的素质,徐氏派给王静辉的每一个人可以说都体现了这家百年老店深厚的根基,这是他这个外来户所不具备的。虽说王静辉只是个七品校正医书局的编修,但他和颍王赵顼的谈话内容如果泄露出去也都够他喝上一壶的了。所以每次颍王赵顼来的时候,管家王福除了开始送上一壶茶外,就立刻离开书房,连门口都不会安排专人值守。在这方面管家王福给王静辉的印象要比宰辅韩琦家中那个管家韩安要强上一些,韩安就是因为在门口听到了不该听的事情,结果被罚面壁一个月,这也是多亏韩安是韩府老人,不然看韩琦当时那副臭脸,换了别人下场什么样还真不好说。

大家围桌坐下后,王静辉说道:“不知颍王殿下到此有什么事吗?”

颍王赵顼笑着说道:“王兄,本王在这里要恭喜你了!”

看着笑咪咪的颍王,王静辉不知道他恭喜自己什么,不过他最先想到的便是颍王恭喜自己得到英宗赵曙的赐婚,所以那双热辣辣的眼睛立刻转到赵顼旁边的蜀国公主赵浅予身上。蜀国公主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看到王静辉的眼神后,一联想到哥哥颍王刚才说的话后,便知道王静辉误会了,所以一张脸马上红的和西红柿一样。蜀国公主脸红的样子更是让王静辉挪不开目光,反而更加温柔的看着蜀国公主了。

颍王赵顼看着这面前两个人的样子,没想到一句话却引起这样的误会,不禁有些哭笑不得,本来他是到这里来向王静辉传达父皇英宗赵曙对王静辉在这次抗灾防疫中所做出的贡献,进行奖赏的,没想到一张口却让王静辉产生了误会。本来赵顼带着妹妹出来到王静辉这里,也是想两个人高兴些,但他现在只觉得这次带蜀国公主来是个错误,但没有蜀国公主的话,自己想从王静辉的嘴里面掏出点东西,难度又很高,这不由得让他对此感到有些无力。

颍王赵顼干咳了一声,惊醒了眼前这对正在眉目传情的鸳鸯,不顾两人的尴尬笑着说道:“王兄,不知道你在这次大灾过后想干什么?”颍王赵顼在来之前,曾被英宗赵曙专门召进皇宫面授机宜,对于王静辉肯定是要赏赐的,但赏赐些什么却让英宗父子和那几个之情的大臣颇感为难,但思前想后,英宗赵曙除了让韩琦、富弼、欧阳修共同作保让他参加制举科考试外,还准备了一项东西给王静辉,而赵顼就是先来探探他的口风的,万一人家不肯接受,朝廷的面子未免不好看。

王静辉虽然对颍王赵顼这个灯泡简直是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但一想到他是自己心上人的哥哥外加今后的神宗皇帝,这点儿不满意也只能压在心底了。他笑着说道:“我,大灾过后,我继续当我的郎中和商人呗,不过最重要的便是要读书准备参加朝廷举行的制举科考试!”说完便看看旁边红晕还未退下的蜀国公主。蜀国公主当然知道这个才子今后发奋读书去考制举科是为什么,还有些脸热的她听后马上有发烧了。

颍王赵顼听后也是不禁莞尔,笑着说道:“王兄其志可嘉,过些日子宰辅韩相和枢密使富公将会联名上书,请求父皇明年冲开制举科,王兄发奋读书正好可以赶上明年的考试。韩相、富公和欧阳修大人都愿意为你联名作保,好让你得尝心愿!”

颍王赵顼说的这些,王静辉是不知道的,他只知道明年肯定会开制举科考试,这倒不是他精通历史知道历史上明年真的会开制举科考试,他能做出这样的判断也是因为通过这次抗灾防疫,他多少应该被宋朝的统治高层所接受,在加上英宗赵曙对自己和蜀国公主交往的默认,还有自己不肯接受他们的“招安”,所以英宗在得知他想考制举科的消息,王静辉可以肯定皇帝老儿会给他开这个后门儿的。不过知道归知道,但他也没有想到英宗赵曙居然这么给面子,授意韩琦等人都愿意为他作保,他原本想着凭借《梅雪》的功劳去找欧阳修和司马光来帮忙作保的,有韩琦这些重量级的人物愿意给自己作保,那当然是更好了。要知道韩琦、富公等人给自己作保,那自己可就是他们的学生了,对于他以后的发展,这可是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论威望朝中谁能超过这三个人?

王静辉说道:“真是谢谢殿下和圣上费心了!”

颍王赵顼说道:“这没有什么!不过王兄也要加紧读书,不可让我们失望啊!另外我今天来也是代父皇来询问你一下:对于你在这次大灾中所做的事情,我们都看到了,但你也不缺钱,又是打算明年参加制举科考试,此时授你官职也没有什么用,朝廷向授给‘神医’的名号,王兄看怎么样!?”

对于授予王静辉“神医”的名号是英宗赵曙等人仔细商量后才做出的决定,这也是颍王赵顼曾经劝王静辉入仕不成,而宰辅韩琦推荐他入校正医书局,他则欣然而往所给英宗等人的启发。毕竟王静辉首先作为一个郎中,后才是一个才子,这个“神医”的名号是天下杏林中人所日思月想的,只要是行医之人恐怕没有人会拒绝这个朝廷封赏的名号。英宗赵曙等人对王静辉的封赏也是煞费苦心,思量再三后才做出的决定。

通过这场大灾和濮议博弈,还有颍王赵顼对王静辉的介绍后,英宗赵曙心中对王静辉这个才子做驸马是非常满意的,但美中不足的便是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以王静辉现在的水平,自己的女儿蜀国公主是不可能嫁给他的,但赵曙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世家的纨绔子弟而痛苦一生。赵曙授给王静辉这个“神医”的名号,一方面是因为王静辉自己当得起这个名号;另外一方面他也希望王静辉能够套上“神医”的光环,以太祖太宗时代传下来重视医学的传统,王静辉即便是参加制举科考试考不上状元,把蜀国公主下嫁给王静辉也不会受到多大的阻碍。不过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可不知道赵曙心中的小算盘,他们赞同这个决定完全是出于公心,和对王静辉医德医术的肯定。

王静辉也不知道英宗赵曙给他这个名号背后的意思,但在他内心中可当不起这个“神医”的名号,虽然在二十一世纪“神医”满地爬,但出于中医世家的他可非常明白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分量,以他现在的建树是绝对当不起这个名号的。

王静辉听颍王赵顼说完后,并不想英宗父子想象中的那样欣喜若狂,而是沉思了一会儿说道:“颍王殿下,谢谢圣上及殿下对微臣的厚爱,但这‘神医’的名号,微臣实在是不敢当!‘神医’者如古之扁鹊、华陀者,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德备天下,这是微臣万万不及的!”

颍王赵顼听到王静辉居然又是拒绝,心中不由得火气上升,直接打断王静辉的话,说道:“这御赐‘神医’的封号乃是你辈天下杏林中人做梦都想得到的名号,难道王兄看不起这‘神医’的名号吗?!”

王静辉看到颍王赵顼有些火大,也没有理会蜀国公主向他投来让他改主意的目光,只是淡淡的说道:“殿下不是杏林中人,当然不知这‘神医’二字对我杏林中人的意义!它可不是医术高明,做几件好事就可以获得的,想古之华陀、扁鹊那是行医一生才得此称谓,在下的行医不过年余,医术在这汴都城内都不能得到所有的郎中所认可,又那能敢妄称神医?!”他停了一下看到颍王的脸色平缓了许多继续说道:“圣上和殿下对微臣的厚爱臣心领了,微臣只想厚颜向朝廷求取一物,还请殿下费心!”

颍王听后很好奇的问道:“王兄虽称不上富甲天下,难道还有什么买不到吗?”

王静辉肃容说道:“天下的东西或许都有个价格,但我辈行医之人医德无价!我想请圣上手书‘医者父母心’五字悬于医馆大堂之上,好让微臣每日观之以自勉!”说完便把在防疫中那些“走后门”进平民医馆治疗的事情和颍王兄妹说了,说完这些事后,他又说道:“殿下或许以为这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在我行医之人的眼中只有健康人和病人两种,这些人在大灾之中靠着权势挤进本来就很繁忙的医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