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风-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背诵到的这段文字都不陌生,尤其是王静辉对此更为敏感,因为他之所以强调隔离对控制瘟疫蔓延的范围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也考虑到现在宋朝人所持有的道德观念,这段蜀国公主背诵到的《瘟疫论》虽然是个无名氏所写,但也确实是代表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这便是实施隔离政策控制瘟疫蔓延的最大障碍。
不过王静辉此时才第一次这么重视这个还是颍王的未来的神宗皇帝赵顼,如果能够通过他来影响英宗赵曙,能够以近似于立法的形式把在发生瘟疫的时候采取隔离政策规定下来,那对中国防疫上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也会极大的控制了瘟疫在中国的肆虐程度。即便英宗赵曙做不到这点,也可以从今后的神宗时代来完成,而眼前的颍王赵顼便成了此事的关键。
颍王赵顼说道:“难道王兄想借重禁军对发生瘟疫的城区进行隔离吗?难道王兄真的能治疗瘟疫吗?瘟疫真的是上天对人不顺应天道的惩罚吗?”
王静辉没有直接回答他,反而走到窗户那里,用力推开窗户,然后又走回赵顼身前说道:“殿下,现在我们正在做的难道不是在控制和治疗瘟疫吗?!难道现在禁军散布在汴都城内不正是准备对瘟疫发生地第一时间隔离吗?!‘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颍王赵顼听后也思索了一会儿,说道:“我明白王兄的意思了,不过这可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虽然父皇、韩相和富公这么安排看来是有这么举动,但最终能不能真的执行这还很难说!”
王静辉听后心中也是很沉重,又走回到窗前,看着外面阳光普照下的汴都城。晋时就有记载说当朝臣家染上时疫,只要有三人以上被感染时,即使没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内也不得入宫。这种有效的隔离方法却被当时人讥讽为行为“不仁”。到了清代,江南文献中还有不少弘扬在时疫流行、人人自危时能坚持照看病人的记载。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疫情出现以后,很少有人自觉地采取隔离措施。所以,尽管古人对防疫做了很多努力,其效果还是不明显。每次疫情死亡的人数并没有随着医学的进步而有所减少。
看到王静辉的脸阴沉的都快要下出雨,颍王赵顼也是感到很无奈,而蜀国公主看到站在窗前的王静辉,脸色肃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王静辉那种从骨子里面散发出来的悲凉,心中对王静辉现在这个模样也很担心。
第六十四章 恳求
蜀国公主赵浅予走到王静辉的身旁轻声说道:“皇兄会尽力说服父皇采用隔离的方法来控制瘟疫的,王兄还请放心!”说完看看自己的哥哥赵顼,赵顼也点点头。
此时王静辉的脸色才稍微舒缓了一下,说道:“对付‘霍乱’这类传染性极强,死亡率又很高的瘟疫,现在来看隔离无疑是最好的办法,唯有如此才能将瘟疫的威胁降低到最低点,不仅在这一次瘟疫流行中要使用,而是将其形成一种制度,甚至是律法的高度才能避免以后在发生瘟疫的时候最大限度的减少百姓死亡的人数!殿下请劝谏圣上,莫不可因为几个腐儒的梦呓之言而置天下百姓于危境之中!……”
正当王静辉向颍王赵顼进一步说明隔离措施对防治瘟疫有多么重要的意义的时候,管家王福敲门进来,打断了王静辉的话头,不过王福不是一个人,他的身后还带着一名禁军军官,那个军官对王静辉说了一个早在预料之中却又是他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刚才在离西城区靠南面的一个街区中又发现三个霍乱患者,现在正上吐下泻,但还好没有昏迷。
王静辉和颍王赵顼兄妹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是脸色一变,面面相觑,由于颍王赵顼和蜀国公主的身份,王静辉礼貌的请这个禁军军官先到花厅休息一下,自己准备一下便和他同去。那名军官虽然很着急,但看到王静辉似乎很坚决,所以也就无奈的随管家王福先到花厅休息。
王静辉等那名军官出去后,便转身对颍王赵顼和蜀国公主赵浅予说道:“两位殿下,为了你们的安全,还请速速回宫,以免引起什么意外发生不好收拾!殿下也看到了,这只是个开始,更为麻烦的事情将会紧随其后,望殿下以天下百姓之安危,劝谏圣上面对瘟疫果断的采取措施,否则悔之晚矣!殿下,在下还有病人正等待我去,恕不奉陪了!”
颍王赵顼兄妹也知道现在情况紧急,所以也就没有多客套,立刻动身赶回皇宫面圣。王静辉也没有亲自把他们送到门口,而是边走便吩咐管家王福将那幢早就腾出来原本作为住院部的楼房准备妥当,再备齐各种防疫物资,准备接收患有瘟疫的病人。见到那名正在花厅中打转的禁军军官,两人也不客气,直接乘坐马车赶往军官所说的那个街区的防疫地点。
王静辉不知道,就在他赶往出现瘟疫患者地点的路上的时候,这个汴都城内的四个最主要的居住区都有感染霍乱的患者出现了,出现的人数也和四个居住区的卫生条件明显的挂钩:西城区最多,有十五个病例,北区和南区各有七个病例,而东区是达官显贵人家的居住区,卫生条件最好,只出现了一个霍乱病例。这些出现了的霍乱病例其中西城区和南城区各有一个患者已经死亡,但被禁军快速将尸体护送到焚尸炉,连人带衣服一起火化。由于王静辉担心焚尸炉的人会像解放前那个乱世的火化场一样发死人财,所以叫护送尸体的禁军士兵务必看着尸体被火化,严禁任何人去搜取尸体上的衣物或者是首饰等贵重物品。
消息很快就通过遍布全城的瘟疫监控点汇总到宰辅韩琦那里,而富弼的枢密院也被各个正在汴都街道上巡逻的禁军呈送上来的最新情况的文书给淹没。韩琦和富弼此时在屋中四目相对,任谁也想不出什么有效可行的办法,但想不出办法是表面上的,既然他们都赞同王静辉所出的策略,将禁军以巡逻小队的形式散布在整个汴都开封的大街小巷,这其实就是为了全城隔离做下伏笔,但这隔离政策毕竟会受到议论,尤其是宰辅韩琦,御史台的对头们正睁大了眼睛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随时挑出他的错误进行弹劾,更是使韩琦不敢轻举妄动。
汴都开封集中了大宋近五分之一的在册正式官员,其中虽然大多数人都是空职,但也不乏有些手眼通天之辈,通过各种消息已经知道了汴都城内出现了瘟疫,他们立刻做出了两个反应动作:一是像躲避像躲避猫的老鼠一样立刻携带家人出城到别处躲避瘟疫;二是紧锁大门,禁止家人仆从外出。而随着霍乱病例的增多,禁军的调动动作也逐渐增加起来,而且巡逻更加频繁,上门询问每家每户中是否有人身体感到不适,这一情况被一些有心人看在眼中,再联想到“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常识,也猜到了这汴都城中应该是有瘟疫出现了。既然有人知道了城中有瘟疫发生,那这个消息想捂是捂不住的。
通过口口相传,这个消息像风暴一样刮过了汴都开封,出于对瘟疫的恐惧,有更多的人有条件的话便开始出城躲避瘟疫,没有条件出城的人则紧闭大门,除了购买一些必要的生活品外,就不会再像往常那样到酒楼茶肆去消遣了。这使得偌大的汴都开封,一夜之间街道上的行人锐减,往日拥挤的街道立刻变得清静了许多,这也无形中减轻了瘟疫爆发的规模。
当出城躲避瘟疫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这就引起了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的注意力,而王静辉也在此时在四处为患者治病,给那些菜鸟郎中做示范百忙当中给颍王赵顼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现在就摆在福宁殿的御案上。御案下站立着富弼和韩琦,他们两个人这些日子可被折腾惨了,自从开始下雨到现在已经十几天了,吃住都在皇宫,在加上年龄大了,自然有些吃不消,韩琦还好点,最惨的是枢密使富弼,他的“足疾”在这样的天气里可把他折磨的够呛,估计灾害过后,他上书英宗赵曙的请辞奏章中的足疾可就变成真的了。
这次韩琦和富弼在福宁殿接受英宗赵曙的召见,主要就是为了讨论王静辉所来的信件中的内容——隔离。这也是富弼和韩琦想说但又不敢说的问题,他们对权贵人家的家人出城躲避瘟疫到没有什么看法,但王静辉的来信中却指出:在这瘟疫刚刚爆发的时刻,任何人口流动都会使本来就很严峻的防疫工作增添了巨大的麻烦——瘟疫会随着人口的流动而带到其他地方传染给所接触到的人,到城外乡下躲避瘟疫的人也很有可能使瘟疫传染给原本没有瘟疫的地区,从而造成所在乡村也跟着变成疫区。在信中,王静辉恳请英宗赵曙一定要果断下令对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瘟疫患者所在地进行隔离政策,由正在城中巡逻的禁军强制执行,这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王静辉给颍王赵顼的信件在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还有刚刚赶到的参知政事欧阳修手中传了一圈后又回到了英宗赵曙的手中,“各位爱卿,都说说吧,现在有什么办法来控制住瘟疫的蔓延?正如王静辉信上说的那样,现在这个汴都开封都已经有瘟疫患者出现了,也就是说瘟疫差不多已经扩大到全城了!”
御案下的这三位重臣相互看了一眼,在对方的眼中倒是没有惊慌的眼色,但眼中却都是透出了犹疑,这就使他们各自对其他两个人的想法了然于心了:到目前为止这个情况下,要想控制住瘟疫的继续扩散,成为他们真正的恶梦,唯一的办法便是按照王静辉的信中所写的那样去做——立刻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但问题是这是有悖于传统道德的,将会冒着更大的风险——御史台和知谏院的弹劾!尤其是宰辅韩琦和参知政事欧阳修,如果是他们两人提出来的话,那风险要比富弼要高的多,由于刚过去不久的濮议,皇考派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派,虽然胜了,但那些眼睛还盯着他们两人犯错呐,搞不好就是外出钓鱼的命运在等着他们两个人!相反枢密使富弼的境况就要比他们两人强的多,至少人家是皇伯派的重要人物,至少两个月前还和兰台的人站在一个战壕里,不是人家的眼中钉,但富弼也知道其中的风险,只要他一张嘴,肯定同样会有御史台的奏章在等着他,所以他也选择了闭嘴,等着别人先开口。
颍王赵顼可不知道底下这帮老狐狸的想法,两天前王静辉去救治病人临走前还一再恳请他务必要以百姓身家性命为重,说服英宗赵曙要在最短的时间里面,采取隔离措施以便控制瘟疫的蔓延。蜀国公主当时也在旁宽慰这个才子而做了保票的,颍王自己也是在心中认为王静辉的办法是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因为他在这次瘟疫爆发前所提出的建议在发生瘟疫后控制局面都起到了极大作用,再加上王静辉本人又是汴都很有名的郎中,这使得他在考虑怎么来控制这次瘟疫的时候,王静辉的建议是最优先考虑和执行的!
“父皇,儿臣认为王静辉在书信上所写之言对如何控制这次瘟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每个城区都有患瘟疫的患者,这说明瘟疫已经扩散到全城,如果立刻实行对有瘟疫患者的街区隔离,那样会很好地的控制瘟疫的进一步蔓延。所以儿臣恳请父皇对那些患者所处的街区进行隔离!正如王静辉所说:南朝梁武帝时,郢城大疫,全城十余万口,‘死者十七八’,如果我们再不控制瘟疫的蔓延,汴都开封比之郢城人口多出十倍,那酿成的祸端也要大上十倍,为百姓之安危,还请父皇慎之!”颍王赵顼终于无法忍受福宁殿中的沉闷,跳出来为王静辉说话了。
其实其他几个人那会不知道这信上建议采取隔离不是好办法,只是没有人愿意开这个头,承担朝堂之上其他大臣对此的质疑罢了,毕竟事关传统道德,这条线即便是韩琦等人也要慎重对待,不轻易迈过这个界线。不过刚才颍王赵顼引用王静辉信中所举的史例来说明瘟疫的严重性,更使他们心弦颤动:“死者十七八”,汴都有超过一百万近两百万的人口,瘟疫一起不受控制,这究竟要死多少人?!
参知政事欧阳修向前躬身说道:“圣上,这在瘟疫发生时采取隔离之法来控制其继续扩大蔓延的做法古已有之:晋时就有家臣染病,臣子百日不能上朝之说,虽然当时有人说这是‘不仁’之举,但却是非常有效,不过反过来说患上瘟疫的臣子还要上朝,那岂不是把瘟疫传染给其他大臣甚至是皇帝,这就大大危害国家的稳定,臣窃以为这样做是‘不孝’、‘不忠’之举!颍王殿下说的有理,还请陛下为汴都的百万百姓慎之、再慎之!”
欧阳修不愧是文豪,同样是引用史例,但却是顺带批驳了那些反对隔离的人“不仁”的说法,将这些人上升到不仅是“不仁”,更是“不孝”、“不忠”,试问这顶高帽子谁能戴得起?谁能承受的住?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与英宗父子这时候看欧阳修的眼光已经是极为钦佩了,他们让禁军散布在城中大街小巷执行巡逻任务,其实现在已经是在执行有限度的隔离了,情况危机时刻就会一声令下变成正大光明的隔离,只不过现在缺少一个同样理直气壮、正大光明的理由罢了,不过欧阳修引用史例,并且加以批驳,扣上了这么大一顶帽子,相信待会儿在垂拱殿中议事的时候,那些反对者一定不会好过。
正当英宗等人在垂拱殿上挥舞着“不隔离便是不孝、不忠之举”的大棒横扫反对派,火速通过了全城对发生瘟疫的街区进行强制隔离的手诏,并且交由枢密院传达全城禁军严格执行的时候,王静辉在平民医馆中已经忙得找不到北了。
王静辉已经不再像两天前瘟疫刚发生时那样东奔西跑了,因为感染霍乱的人越来越多,散布在整个西城区,他哪里跑得过来,最后他坐镇平民医馆,让那些防疫监控点将那些容纳不了的患者让禁军护送到医馆这里来由他医治。平民医馆经过王静辉一年的苦心经营,完全是为了防治瘟疫的目标不断的调整,这里的二十个郎中可不是韩琦属下城市防疫体系监控点的那些郎中只接受了紧急培训后便给放到防疫第一线,平民医馆的郎中平时就在第一时间阅读王静辉刚写出来的医书,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治疗手段,防治瘟疫在王静辉的重视下更是重中之重,是以他们的业务水平可不是那些监控点的经过简单培训的郎中所能相比的。
即便有王静辉这个强人带领着一班装备精良的郎中在平民医馆中拼命,但瘟疫的传播速度仍然使他感到身心俱疲,快要顶不住了。平民医馆是汴都开封中收容霍乱患者人数最多的医馆,现在已经收容了近一百多人,每天还有被禁军护送的患者进入这个西城区瘟疫感染者心中的希望之地。因为尽管收留了这么多霍乱患者,但送到这里患者死亡人数只有十数人,不要说这个数字会令这个时代的同行所感到惊讶,就是连王静辉本人为能够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保持这么低的死亡率而感到惊奇。
同时王静辉为了抑制致病菌的繁殖速度,他不惜血本的把囤积在郊外的石灰以平民医馆为中心向四周的街道沟渠中泼洒,连河中的鱼儿都速速远离此区域。如果此时有航拍的话就可以看到,汴都开封的西城区有一大块白色的区域。当然能够做到这么快的速度,这也得到了禁军的帮助。在枢密院老大富弼的授意下,王静辉在西城区的所作所为,朝廷都闭上了眼睛,并且从瘟疫一开始便有禁军在他的周围提供各种方便。而颍王赵顼、宰辅韩琦也派了专人在他身旁准备在王静辉想出防疫新措施的时候,方便他在第一时间通过这些人传递到他们的耳朵里,从而快速反应,不需要王静辉第一次给赵顼送信还需要颍王的老师王陶来代为去皇宫中转达这样太费事耽误时间了。宰辅韩琦等人的这一措施,一是让王静辉第一次感到了宋朝统治高层有了正面对抗瘟疫的决心;二是也让他感到韩琦等人为今后的政治生命,把希望也压到了他的身上。
这里还在英宗阅读王静辉写给赵顼关于采取强制隔离措施的信件的时候,王静辉便说服这里禁军已经这么干了。一开始那个禁军军官虽然有些抵制,非要等上级下命令,但王静辉把他带到一具刚刚死于霍乱的尸体前,说道:“朝廷肯定会这么做,但在命令下来之前,你我的亲人能不能等到,这就很难说了!望将军以人命为重!”
第六十五章 反复
那名禁军军官沉默了好一会儿,在王静辉那双混杂着焦急、渴望、甚至是悲愤的眼神中,终于什么话也没有说,朝王静辉点点头转身便走出封隔区外对传令官私自下达了在西城区的禁军进行强制隔离的命令:所有人除了有军队的腰牌表明身份和负责对外联络的人外,任何人不得走出西城区;凡是有感染瘟疫患者的人家都必须待在家中不准外出,家中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都有禁军士兵来负责……
王静辉见到那名禁军军官向下属发布了隔离命令后,心中的一块儿大石头算是落了地,现在他也来不及去思考怎么来弥补这道命令所带来的后果了,因为医馆中的病人已经让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救治病人控制瘟疫蔓延以外的事情了。
那名禁军军官发布隔离命令诚然是因为被王静辉所作所为所打动,但他还没有胆子拿自己的脑袋来开玩笑。最重要的便是枢密使富弼临行前交待给他们在防治瘟疫的时候,要听王静辉的交待,尽量给他创造更好的条件,以遏制瘟疫的蔓延。但那名军官也为了防止出现意外而把自己给卷进去,在下令施行隔离措施的时候,也不忘把这个消息传递给枢密院,等枢密院把消息在传递给富弼的时候,富弼已经被英宗请去商议讨论王静辉给颖王赵顼的信去了。
西城区实行隔离措施后没有到三个时辰,负责西城区的那名禁军军官也接到了枢密使富弼和英宗的手诏,英宗的手诏便是命令禁军在全城施行隔离措施了,不过富弼给这名军官的传信是夸奖了他做的及时外,还不忘告诉他以后王静辉再有什么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要在第一时间让他知道,不允许这样先斩后奏了!看过枢密使富弼的传信后,这名禁军军官也不禁出了身冷汗。
不过禁军虽然在整个西城区采取了隔离措施,但却没有遭到很大的抵触。一方面人们知道了城内有瘟疫患者,都怕被传染上,所以上街走动的人很少;另外一方面,这也是拜王静辉的平民医馆在西城区的威望很高,凡是从王静辉口中传出怎样防备被瘟疫传染的办法,这里的人们都很相信,也都照着去做。这使得汴都开封各城区的瘟疫病例的数量逐渐的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西城区由于其居住环境本身就是最坏的,瘟疫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患者数量确实是居于各城区的榜首,但等这里的人们缓过神来后,传染的病例增长的速度就没有开始时那么吓人了;而其他城区的居住条件都比较好,但发病病例的数量确实呈现非常明显的快速增长的势头。
那个第一个被发现患上霍乱的患者黑三,在防疫监控点得到了最初的治疗后,病情稍微减轻便被送到了平民医馆接受更为专业的治疗。王静辉对他病情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不仅是出于一名医生的责任,更是因为由于在古代瘟疫爆发后,很少有人患上瘟疫后没有死亡,王静辉看到朝廷中英宗父子和韩琦、富弼等人对防治瘟疫,不惜采取隔离措施这种有悖于传统道德的做法,他现在必须治愈一个感染瘟疫的患者来支持英宗赵曙等人。这也是王静辉想在这次瘟疫流行过后,为了在更多的地方建立这种类似于城市防疫体系,而说服统治高层支持的理由。
黑三患病的第二天,呕吐和腹泻的症状已经大为减轻,到了第三天基本上就没有呕吐和腹泻了,这除了依靠平民医馆的细心治疗外,黑三自己身体素质好也是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功劳。平民医馆的郎中们看到黑三现在虽然说还没有完全治好,但他的霍乱患病症状正在减轻,能够活下来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他们都被这个即将被治愈的霍乱病例鼓舞了自信心,同时也对王静辉平时讲给他们听的有关防治瘟疫的知识有了自信心。
由于王静辉曾告诉那些平民医馆的郎中:只要病人挺过了这腹泻、呕吐的关口,以后便是恢复性的治疗了,基本上算是脱离了生命危险。黑三身体状况的好转使得平民医馆中的郎中对于瘟疫已经没有最初的恐惧了,虽然时局还是非常严峻,医馆中的每个郎中和帮忙的人都忙得脚不着地,但心头总算是轻松了许多。最重要的是黑三身体好转的消息也对那些同在隔离区中的病人和家属心中也升起了希望。
尤其是那些患者的家属,一开始的时候是哭着喊着要到隔离区去照顾自己的亲人,弄得王静辉好不狼狈,真是有些焦头烂额了,但他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从病人家属中选出手脚利索并且身体健康的人出来组成医护队,临时充当了护士的脚色,也大大缓解了医馆内人手不足的窘境。靠着王静辉在这里一年多以来平时所积累的人望,还有这个折中的法子,病人家属终于同意了这个办法。
这支临时组成的“医护队”在接受了简单的培训后,加上王静辉分发给每个人的口罩等简单的防护用具,和他千叮咛万嘱咐的注意事项后,便进入了平民医馆的隔离治疗区。由于是病人家属所组成的医护队,他们照顾起病人可真是不含糊,比自己培养出来的郎中可尽心多了,不过为了防止被传染,王静辉和他手下的郎中不时的在提醒着这些“临时志愿者”要注意防备被传染。此时王静辉正在盘算是否要在瘟疫结束后,招募人员专门培训后做护理,组成一支正式的护士队伍了。
在王静辉所带领的郎中和“家属护理队”没日没夜的努力下,病情开始好转和基本稳定下来脱离生命危险的瘟疫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虽然进入平民医馆里的瘟疫患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再活着走出隔离治疗区,每天都有禁军士兵将已经死亡的患者在病人家属那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中被拉走火化,但更多的是像黑三这样的患者病情正在好转,甚至是已经转移到隔离治疗区另外一栋房屋中进行观察,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的话,他们就要准备出院了。
王静辉在瘟疫开始出现到现在几乎吃住都在隔离治疗区,没日没夜的给患者诊治,还给“家属护理队”亲手示范如何照顾那些病人,这些患者家属原本是决定在自己家人好转出院后就退出来的,但看到他这么尽心尽力,脸色也是一天比一天差,都感动的主动要求留在这里。这也确实省去了王静辉很大的麻烦,毕竟经过几天的“实习”后,这支“家属护理队”的业务技能尽管在他的眼中离专业护士还差的很远,但也确实有些样子了,如果他们退居二线或是不干了,那本来就很忙碌的王静辉和那些郎中也只有自己来干这些事情,或者是再招募培训一批了。
对于治愈瘟疫患者出院,王静辉对此非常重视,毕竟他还没有听说过其他的城区有瘟疫患者治愈出院的,其他城区的患者还都处在观察阶段,并且每天的死亡人数正在上升,甚至是有超过西城区的趋势。王静辉想把这次第一批治愈出院的人出院的事情大张旗鼓的办上一次,让正在饱受瘟疫肆虐的汴都城都能够看到在境况最为糟糕的西城区出现了奇迹。这确实是奇迹,第一批经过观察后出院的患者有二十三人,而从瘟疫发生到现在,平民医馆接收的瘟疫患者中死亡四十一人,这样的比例是王静辉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虽然死亡人数也是很高,但在目前这个医疗手段贫乏的时代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让他很欣慰了。
不过这二十三个准备出院的患者也并不是完全康复,其中还有六七个只是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样,其实按照现代医学观点,他们的观察时间非常短,病情还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康复。王静辉也是出于无奈才出此下策,现在随着隔离措施在全城展开,已经饱受非议,尽管有欧阳修的“不孝”、“不忠”理论在支持,但这还是让英宗赵曙等人感到所承受的压力非常大,甚至对王静辉所建议采取的措施已经产生了动摇。为了让朝野上下的反对派对隔离政策闭嘴,王静辉才做了这个“面子工程”,以便从效果上来支持隔离政策的继续有效的实施。
王静辉为此专门写了一道策论,在禁军的帮助下,王静辉此时才得知汴都开封此次瘟疫到目前为止的基本情况:全城发现霍乱病例总共两千多例,其中西城区最多,共八百例,但新病例的增长趋势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增长速度呈现下滑现象。但其他三个城区则完全乱了逃,除了开始时发现的患者比较少外,两天就上升到三百人,五六天后总数便超过了西城区。不过最糟糕的便是其他三个城区的死亡率很高,他们那里还没有像平民医馆那里已经在瘟疫爆发前便做好了这个时代所能准备好的一切措施,更不用说不惜血本的在整个城区泼洒石灰消毒了,所有的郎中都忙做一团,药材急剧消耗,要不是宰辅韩琦在王静辉的奏章提示下进行城市防疫体系紧急建设,粗糙的训练了一批专门应对瘟疫的郎中,还囤积了大量的防疫物资的话,那他们早就崩溃了。
就是这样,这些城区反对隔离政策的声音最大,并且那里也没有像王静辉的平民医馆这样有威望的医馆和药房,使得百姓对他们信心非常低,对禁军所采取的隔离措施甚至是抵制不合作态度,这也是瘟疫在这些卫生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还能肆虐的重要原因。甚至东城区一家富商,家中有了霍乱患者居然隐瞒不报,也没有对水源和食物进行处理,在禁军发现时,已经使得家中有四分之三的家人仆役都患上了霍乱,并且有五人已经死亡的事情发生。
王静辉根据所得到的准确数字写成了这道奏章,并且用自己所在的西城区与其他城区相比较,以证明他的建议对防治瘟疫及其扩散蔓延有着很好的效果,希望朝廷内部能够先放下传统道德的争论,尽力采取有效措施以渡过难关,并且把平民医馆明天就有二十三个治愈患者返家的消息也通报了上去,以增强奏章的说服力。
奏章很快的便送到了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待的那间屋子里面,两个老家伙已经被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涝灾害和瘟疫给折磨的够呛,四只眼睛都变成了兔子眼。自从欧阳修搬出了那套“不忠”、“不孝”的理论给隔离政策开道后,城内的局势一天比一天严峻,除了瘟疫的人数在增加,朝堂上那些能够上朝的官员开始以“天命”来给英宗赵曙施加压力,搞得他们也跟着很被动。
本来富弼是主张用“天命”这个子无须有的东西来限制皇权的,但他自己可是个坚定的无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