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风-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望的王静辉急匆匆的赶到了皇宫,他在路上的时候已经做好成为濮议牺牲品的心理准备了,毕竟太后刚刚还政不到一年,这个老太婆的威势还深刻的影响着朝野的动向,英宗挺不住的话也只有拿他当挡箭牌来平息太后的怒火了。

进入宫中见到英宗赵曙后,皇上的表现却让已经奸猾似鬼的韩琦多少有些摸不到头脑:英宗赵曙居然很轻松的和他打招呼!这让一直为濮议劳心劳力的韩琦在心中多少腹诽一下赵曙:难道今天的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经过英宗赵曙的一番解释后,韩琦终于清楚无误的认识到原来这个世界还是正常地,赵曙的轻松源于他找到了平息濮议的钥匙。最让韩琦纳闷的是:这把钥匙的主人居然是正等着自己接见的校正医书局七品编修王静辉。

但不管怎么样,这些对于韩琦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静辉的意见终于点亮了英宗赵曙和韩琦那近乎绝望的心。不过王静辉的计策虽然获得了这两个人认可,但这条计策本身是很粗糙的,但在韩琦这个政治油条的手里,这一条简单的建议便迅速补充完整变得极具可操作性了,君臣两人商议妥当后不禁心中送了一口气:苦日子终于到头了!

关键性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在韩琦的眼中其实施成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但在他心中还是有个疑惑:王静辉这个最近一年来汴都开封最火的词人怎么会想到这些?如果以一个普通读书人的心理来推算的话,王静辉这样的举动无非是谋取个官职步入仕途。不过韩琦在推荐王静辉的时候早就做过一番了解,发现从王静辉的一系列举动当中,他当官的欲望不是很重,出于怕他屡召不起的考虑,韩琦推荐的是校正医书局的编修职位。如果王静辉知道了韩琦的想法后,就要佩服死他的眼光了。

同样赵曙也对王静辉这样异常的举动感到有些迷惑,他可是通过自己的儿子颍王赵顼和蜀国公主在没有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时候从正面了解到王静辉对步入仕途的真正想法的,但今天王静辉的举动又不能不让他怀疑是不是这个年轻的才子在往日都在做表面功夫呢?

君臣二人用同样疑惑的目光相互对视了一下,韩琦开口对赵曙说道:“陛下,臣刚才接到陛下旨意要我进宫的时候,我正准备接见王静辉,他给臣呈送了一本奏章,不过不是与濮议有关系,而是建立防止瘟疫流行的预防控制体系的奏章。老臣看过后觉得他写的很有道理,并且这样的体系一旦建立起来,那百姓将会受益颇多。尽管知道此事是件好事,但臣现在正在忙于朝堂上濮议的争论,也没有办法大力推行此事,只能把他叫进来勉励一番后劝导他把此事先放下。还没有见到人,陛下的旨意便到了,我就先到这里来了。”

英宗赵曙由于快速平息濮议争论的希望在即,今天晚上的心情格外痛快,便让韩琦叫人把他留在府第里王静辉的奏章拿过来。韩府距离皇宫很近,没过一会儿功夫,那篇王静辉费尽心机要朝廷实行的构建城市防疫体系的奏章便以这么一个怪异的渠道流到了英宗赵曙的手里,这是王静辉做梦也想不到的,不知道如果此时他看到这一幕是不是该高兴。

英宗赵曙虽然对医学并不是很了解,但宰辅韩琦既然是校正医书局的发起人兼任先在的提举,手中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再加上王静辉在这本奏章中语言平实简练,就算是英宗看了,他也应该能够读出奏章中的大致意思。

英宗赵曙听过韩琦讲解了这份奏章后,本来就对奏章所叙述的建立城市防疫体系的方法很满意,也是赶上王静辉给英宗赵曙解决了面前最大的难题,赵曙对这本奏章更是注重有加,所以他才会特意嘱咐韩琦要认真对待此事,这也是为什么深更半夜王静辉会接到韩琦签名请帖的原因。

其实英宗赵曙之所以重视这本奏章,这与王静辉选择的对象是瘟疫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人的理解当中,瘟疫与蝗灾对古代社会所造成的巨大的破坏力使得人们把它们当成上天对统治者施政失德的惩罚,这样大的一顶帽子,试问赵曙和韩琦哪能够不重视呢?

英宗赵曙也希望韩琦明天接见王静辉的时候,想要弄清楚这个年轻的才子心中到底想要些什么,是什么东西能够促使他要这么费尽心机的把颍王引到他哪里商议濮议?

第四十五章 试探

其实英宗赵曙在心中已经隐隐约约的感觉到王静辉最终的目的可能就是这本奏章,从王静辉的一贯表现上来看,这种可能性非常高,不过他还是希望能够让韩琦去试探一下他,看看这个年轻人心中到底是为了什么,毕竟偷改诏书这样的主意实在是太臭了,这也让英宗等人对王静辉的人品有些怀疑。

第二天早上,王静辉穿戴整齐后便乘坐马车赶往韩琦的住处,这一次他见到韩琦要比昨天容易的多,向门房通报了自己的身份后,门房居然直接就领着自己进入了韩府。走在韩府的院落中,王静辉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时代最顶级的园林,虽然他对园林并没有什么研究,但从韩府的园林中他还是看到了天下的权势和低调朴实的完美结合。他看到的不过是韩府园林的一角,但已经很让他震撼了。

在韩琦的书房,王静辉又再一次近距离的见到了这个名满天下的北宋名相韩琦,此时他正穿着一身便服坐在书案后面看一本奏章,那正是王静辉昨天呈送给他的关于构建城市防疫体系的奏章。

王静辉看到韩琦后恭敬的向前行礼,说道:“晚生王静辉参见韩相公!”

韩琦站起来走到他身旁轻轻的扶起他,笑着说道:“改之,昨天皇上紧急召见老夫入宫,所以半途爽约,这是不好意思!”

韩琦的客气确实让王静辉感到很惊异,毕竟像他这样不如流的官品,就算韩琦半道爽约也不算是什么过分的事情,今天再次召见自己已经是天大的面子了,他不明白为什么今天韩琦对他这么客气,但口中还是说道:“晚生不敢,相公身负国事重担,晚生这点儿事情当然要为国事让落!”

韩琦笑着说道:“改之,昨天你呈送上来的这篇奏章我已经看过了,写得非常好,也非常清楚!我昨天也将这份奏章带进了宫中,皇上他也过目了,下旨给我要按奏章所写的照办!今天老夫把你叫来一是昨天匆匆而别没有听你的解说;二是皇上非常重视这份奏章,老夫今天请你过来也是想听你详细的讲讲,好把这奏章上所写的事情办好,这也是为了大宋百姓着想,望改之务必要讲清楚些!”

虽然王静辉不知道昨天晚上韩琦进宫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够使他对自己这么客气,甚至把昨天刚刚呈送给他的奏章转送到英宗那里去,但这些对于王静辉来说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份奏章终于引起了高层统治者的注意力。王静辉不管他们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来大力推行此事,但只要能够在雨涝灾害到来前在汴都开封先把这个防疫体系建设起来,到时候百姓死亡的人数将会降低到一个很低的程度!

于是王静辉和韩琦走到书案前,面对他所写的这份奏章详细的给韩琦讲解了每一个部分,务求细致。当中韩琦也不断发问,但这份奏章是王静辉的心血之作,当然对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都给韩琦一个满意的答复,这也使韩琦频频点头表示赞许。

不过韩琦心中对瘟疫还是很有顾忌的,他也忧心冲冲的提出:“改之,你的这份奏章写得非常好,听你讲解后更是如此,但关键的是瘟疫到底有没有办法得到医治,我观你的奏章更多的是控制和预防瘟疫两方面,对治疗方面还是比较少,你在这方面有什么办法吗?”

王静辉说道:“相公,这瘟疫的治疗方法不是没有,晚生曾经在去年的时候刊印发行了一本医书《瘟疫》,这本书其实就是专门讲解瘟疫的各个方面,其中也不乏很多疫症的治疗方法。韩大人,瘟疫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控制和预防上面,毕竟瘟疫是突然爆发,传染的速度极快,并且患者感染瘟疫后,其死亡的速度的也极快,如果不能够在初期得到很好的控制和预防的话,那光是凭借着大夫的医治来扑灭瘟疫的话,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高昂了。毕竟在给患者治疗瘟疫的时候,就是连我们郎中本人都要面临很大的生命风险!所以晚生建议朝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预防和控制上,并且对这个防疫体系中所涉及到的郎中和其他人员都要进行有关瘟疫的专门培训,使大家都明白其中的风险和避免风险的措施,这才是最重要的!”

韩琦听后点点头说道:“不错,改之你的建议很好!那本《瘟疫》也是去年和《外科正宗》一起刊印发行的吧?”

王静辉见到自己基本上已经搞定眼前这个老头儿了,心中也不禁放松下来,说道:“相公见笑了,晚生随师傅学医数年,这些书中的内容大半都是师傅教给我的。家师怜悯世人保守瘟疫祸害,所以对瘟疫研究比较深入些,颇有心得。晚辈现在既然有能力让家师的方法刊印成书发行,自然做了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当如不得相公的法眼!”

韩琦听后笑着摆摆手说道:“你的师傅果然是悲天悯人,但他最得意的恐怕还是教出了你这个出色的徒弟!改之,你昨天来我这里呈送这本奏折就是了,还带什么礼物,这不是看扁我韩某人了吗?!”

王静辉看韩琦说这句话的时候面带笑意,知道他并不是真的责怪自己,所以说道:“昨天校正医书局的孙氏兄弟到晚辈的住处来,说是晚辈和他们两人在前段时间所修订的《素问》在校正医书局获得了书局内部各位名医的肯定,准许刊印发行。晚辈不敢忘韩相教诲提拔之恩,所以准备了一些不如流的小玩意儿供韩相在处理繁忙的国事的同时也能找些乐子,愉悦身心更好的为国家社稷出力!”

韩琦笑着说道:“改之,你居然也有这样的心思,真是难为你了!不过你送来的礼物我都看过了,除了象棋还有点像以外,那你所说的跳棋却是我从未见过的,谈了半天的公事,你也陪我这个老头子下下棋吧!”说完便把随时等候在门外的管家韩安叫进来,让他把王静辉昨天送给韩琦的那两件礼物拿来。

管家很快便把王静辉送的两种棋送过来,其实昨天韩琦回来后才看看王静辉到底送给自己什么好东西,打开一看他便知道这是两种棋类游戏的玩具,虽然他不知道这两种棋具体该怎么玩,但韩琦一生不知道见过多少宝贝,当然能够看到眼前这份礼物的价值。以前通过调查,王静辉烧制玻璃的事情他是知道的,眼前这两副棋具做工十分优良,市面上虽然有写玻璃茶具在出售,但价格十分昂贵,这棋具做工看似简单,但极富精巧,象棋子棋面上的标字居然是在玻璃棋子的内部,这真是让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他一看便知是王静辉专门为自己订做的,这份心意让韩琦对王静辉感到很满意。

韩琦他们先下的棋便是经过王静辉“改良”后的象棋,宋朝现在的象棋与后世的象棋有很大的差别,玩家人数要有七个人,并且走子是放在方格当中。王静辉这厮干脆就是完全照抄后世的象棋,不过韩琦可不知道王静辉是剽窃了后世象棋的模样拿到现在来招摇撞骗,还一个劲的夸他心思手巧,这是让他暗地里一阵汗颜。两人象棋对抗性非常强,况且走子的模式也是韩琦刚刚学会,论棋艺王静辉就是这个时代的NO。1,有谁会是他的对手?但坐在他对面的是宰辅韩琦,王静辉在连胜两局后,便适当的卖了空子给韩琦,果然那盘韩琦得胜,乐得他老怀开慰:王静辉的这点儿小把戏在韩琦这只老狐狸面前当然是明了于心,但这样不痛不痒的马屁不是谁都喜欢么?

当然以韩琦的出身和锐利的眼光当然也看出了这简单的象棋背后的东西:与军事相挂钩的谋略等方面,不过他也提出象棋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只能当作军营中的一项游戏罢了。王静辉说道:“韩相,这象棋确实是有些东西和军事有些关系,它能够锻练人的思维,大多数的时候也就是一项和围棋差不多的游戏而已,这当中所能够起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不过晚生这里还有一种方法能够更好的为军事服务。”

韩琦好奇的连忙问道:“改之,你还能够做出什么东西运用到军事上来?”

韩琦现在在王静辉的眼中就像咬钩的鱼儿一样,他拿出象棋作为礼物也是想借韩琦的手向为大宋的军队提供一项辅助工具,这也是他在很清楚韩琦生平的基础上才提出来的,毕竟韩琦在军事上还是非常有一手的,属于这个时代少数具有高瞻远瞩战略眼光的人,他说道:“军营当中的将士大多用地图来标注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部署,但韩相可听说过沙盘?”

王静辉知道西方最早的军事沙盘出现在1811年当时的普鲁士,但他可不知道中国的军事沙盘发展的历史,不过中国古代战争频发,两千年前就能有《孙子兵法》这样的军事著作出现,那在宋代以前出现沙盘也不是不可能。这家伙可是给武侠迷,当初看《大唐双龙传》的时候,里面唐朝初期的时候就有窦建德使用沙盘的故事情节,但他可以肯定沙盘这东西肯定流传不广,所以就想到向韩琦提出用沙盘来辅助军事决策的主意。

韩琦听到沙盘这个名词后一时没有反应过来,问道:“改之,你所说的沙盘是为何物?”

王静辉回答道:“沙盘就是用胶泥、木料等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战场的地形做成模型,非常直观的战线在作战指挥将军面前,这样非常清楚的表示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部署,可以最大限度的方便指挥作战的将军指挥军队作战。我想韩相可以建议朝廷派出细作好好观察我大宋与辽国和西夏主要作战的地方,将这些地方的地形绘制成地图,然后带回汴都做成沙盘,这样边疆一旦有军事发生,朝廷的官员就可以根据前方送回来的情报标示敌军的部署,这样也方便朝廷远隔万里之外也能清楚战局的发展从而作出决策。当然也可以把沙盘这东西放到军种,让那些边疆的将领在没有战事的时候以供娱乐,这样会比象棋更好的锻练他们的指挥作战的能力,免得他们长久不打仗手生了!”

韩琦听后非常高兴,说道:“这沙盘确实是个好东西,我会建议朝廷使用这个东西的!”

王静辉心中想到:沙盘当然是好东西,它可是和德国人使用的参谋部组织、军事学院齐名的德军三大成功因素啊!他又说道:“韩相,沙盘在军事上的用途很大,它在培养将领、指挥作战中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保密,如果要是被敌国所知也做出了同样的沙盘使用到军中,那我们可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韩琦听后点点头说道:“沙盘虽然不能像弓弩那样在战阵上杀敌,但它确实是一件好东西,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沙盘虽小却能培养出好的将领,其作用要比弓弩大得多!我会建议朝廷制作使用沙盘的时候注意保密的!”

王静辉看到韩琦还想要下两局象棋,他立刻就把旁边的跳棋拿过来以转移韩琦的注意力,毕竟韩琦才刚刚学会下新式象棋棋艺不高,虽然他的象棋水平也不高,但老是和韩琦下让棋,不仅他烦恐怕连韩琦自己也会觉得无趣。

王静辉把跳棋摆在韩琦的面前笑着说道:“韩相,这跳棋却和象棋不一样,它玩法简单,两人到六人玩都可,专门适合女子拿来解闷用的。”

韩琦此时却对跳棋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今天虽然有时间,但也能老坐在这里下棋吧,更何况今天把王静辉召来是为了试探他给颖王赵顼出更改太后诏书主意的真实动机,所以就说道:“改之,今天把你叫来一是想听听你的奏折中一些解释,二是我听说你对朝堂上正在争论的濮议有些办法,我想听听!”

王静辉听后愣住了:“韩琦怎么知道我给赵顼出主意的?难道是赵顼和他说的?”他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头绪,本来今天到韩琦这里已经得到了韩琦支持推进构建城市防疫体系的保证,他也就不愿意把濮议这件事再告诉韩琦,能够达到自己最终目的就可以,毕竟他可不愿意沾上这些麻烦。

王静辉也知道韩琦这样说也不是空穴来风,他给颖王赵顼出主意的事情韩琦肯定是知道了,所以也就不再回避说道:“韩相明鉴,现在朝堂上为濮议的事情已经是争吵不休,百官根本没有什么精力去关心其他事情。现在已经快要到夏天雨水多的季节了,晚辈写的这份奏章如果朝廷不能尽快实行,那将会有多少百姓会为此受灾?如果濮议一天未决,那拖到明年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如果是那样的话,明年朝廷会不会去做这件事又是两可之间,百姓还是不会得利。所以晚辈便给颖王殿下出了个主意以求快速平息濮议争论,好让朝廷腾出双手去给百姓做些更实在的事情。事出紧急,晚辈也未曾考虑周到,不当之处还请韩相责罚,不过还请韩相以百姓为重一定要大力推行此事,晚辈先在这里先代我大宋百姓谢谢韩相了!”说完便离座一躬及地。

韩琦也被王静辉所为很感动,他做事周密,在向朝廷推荐王静辉的时候早在下面做足了功课,王静辉的所作所为他都很清楚,他也不太相信王静辉是那种人,不过要不是王静辉给颖王赵顼出更改太后诏书那么臭的主意,他昨天就会在皇宫朝英宗为王静辉辩护了。

韩琦虽然被王静辉的一番说辞所感动,但为官一生的他积累了太多的经验,也见过了太多的人,他把王静辉扶起后说道:“改之,你的用心老夫明白,你也放心,此等为国为民之事本相安能懈怠?不过你既然有此才能为何不入朝为官呢?本相可代为推荐!”

王静辉笑着说道:“韩相,晚辈虽然有些小聪明但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如果做个郎中修书匠则可,但如果立于朝堂之上可要贻笑大方了!师傅给我算过命,说我如果步入仕途会一生坎坷,我还是继续做我的郎中最好,闲来无事的时候给韩相做几样小东西,希望能够入韩相法眼。”

韩琦听后一愣:昨天英宗和他谈起王静辉的时候还告诉他颍王赵顼曾劝说此人入朝为官,但被用不愿意磕头而推辞,今天到他这里就变成师傅算命不能为官作为理由了,这不是明显的推托嘛!不过王静辉这样回答他更和他的心意,这样才能说明王静辉为什么突然给颍王出这么臭的主意。

王静辉可不知道这是韩琦和英宗赵曙在试探他,现在他倒是更关心是谁把他给颍王赵顼出主意的事情给漏出去的,毕竟他还是个小小的校正医书局七品变修,如果事后让慈寿宫的老太太知道这个臭主意是他出的,那后果虽然他不在乎,但想必也不会很舒服。

第四十六章 收官

王静辉略微思考了一下便又继续说道:“韩相既然知道我给颍王出的主意,就应该知道那所谓的‘下策’并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情,实在是有违圣人之道,但事有从权,还望韩相能善加使用。虽知韩相关心提拔晚辈,但改之真的无意步入仕途,还请韩相谅解!不过想我一介小小郎中,无权无势,若此事走漏出去,牵连我个人是小,耽误韩相大事就是罪过了,还请韩相代为保密!”

韩琦听后也知道王静辉的苦衷,便点点头答应下来,保证他给颍王赵顼出主意的事情不会有人知道。王静辉心中虽然对这样的保证并不看重,但也没有办法,只有事到临头再想办法了。“回去之后要多准备几道护身符才行!”王静辉心中暗暗的想到。

王静辉又转移话题和韩琦讨论了一会儿沙盘的制作和使用上的一些说明,根据自己那一点儿可怜的军事知识向他解释了一下如何在沙盘上进行兵棋推演和模拟对抗的要点后,便起身告辞了。

在回到自己的书房后,王静辉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宰辅韩琦已经承诺立刻着手建立城市防疫体系,而濮议角斗按照王静辉的估计也会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一并解决。在他的眼中如果濮议真的能够在年内解决的话,那今后自己所读过的历史恐怕就要全都作废了,没有长达十八个月的濮议角斗,英宗赵曙可以腾出双手建立起属于他自己威信之下的统治阶层,原本属于后仁宗时代的英宗执政时期恐怕真的要变成名副其实的英宗时代了,这就足以改变太多人的命运。

这就使得他王静辉也不能再靠从二十一世纪所学到的历史知识来钻空子了,但他根本就在乎这一点,因为他最为关心的便是城市防疫体系的建成,这对他有着莫大的意义,毕竟这次行动是他第一次开始影响历史,不仅比较顺利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还顺带解决了困扰历史上英宗整个执政期的濮议争论。

想到这里王静辉摇摇头笑着想:“就历史意义来说自己的这个防疫体系要远远比不上平息濮议争论的大,不过解决濮议毕竟自己实现目标的副产品,自己也不在乎当什么官,所以对自己无用。倒是这次得罪了慈寿宫的老太太,她可不是好惹得主儿,自己要多加防备了……”

大宋治平二年五月初二,宰辅韩琦上书英宗:近年来大宋屡遭天灾侵袭,瘟疫四起,百姓困苦不堪,为体恤百姓,建议构建大宋境内的防疫体系,以及时控制和医治瘟疫……

韩琦的这道奏章让朝堂上还沉迷于濮议争论的百官都摸不到头脑:韩琦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写这么一道奏章?皇上和宰辅韩琦认输了?!尽管御史台和两制官员以及依附他们的百官对宰辅韩琦这道奏章的用意纷纷猜测,但最后的结论毫无疑问是韩琦示弱了!现在的问题就是英宗的退让会让韩琦到哪里去钓鱼的问题了!这使得这段时间把所有精力全部都用在濮议角斗上的百官都从心底畅快了一回:执政时间长达七年的韩相也在自己面前低头求饶了,这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不过凭良心而言,韩琦当宰辅的时间内做的好事不少,朝堂上的威望也高至极点,去年提议开立校正医书局不是最近终于出版了医道典籍《素问》了吗?这次韩琦提议构建的防疫体系看上去也不错,自己也没有什么理由去阻拦,更何况这道奏章很可能是韩琦当宰辅的最后一道奏章了,还是放过他吧!

就这样韩琦的这道奏章居然毫无异议的通过了庭审,韩琦也没有背弃对王静辉的诺言,由户部拨款在汴都开封先按照王静辉给他的奏章中所言的方法建立一个城市防疫体系,设汴都防疫局,以汴都内的大小医馆为依托,购进囤积防疫所需用的各种药材,然后由校正医书局出面颁布王静辉去年所写的《瘟疫》一书各个医馆坐堂郎中必读之书。

这也是顺便给王静辉提提气,这也就是他这个始作俑者在这个朝廷推行构建防疫体系上他唯一的好处,连韩琦当时上书朝廷的奏章的署名都是韩琦自己本人,当然韩琦也私下叫人给他送了一封信,信上面也对他做了一项许诺:将会把朝廷所有颁布的大部头的书籍交给商务印书馆来承接,不过校正医书局所颁布的医书经典将会有朝廷官办印刷作坊承印,只有王静辉修订的医书经典才会有官办印刷作坊和商务印书馆一起承印。

对于韩琦给他在信中的承诺,王静辉也不太在意了,不过能多赚钱的事情自己送上门来,他也不会拒绝。不过做为对宰辅韩琦好意的回敬,王静辉在给他的回信中详细叙述了商务印书馆所采用的铅活字印刷术的巨大意义,并且把向辽国输出书籍的用意也详细给韩琦解释清楚,并且请求他对商务印书馆向辽国和今后要向西夏输出的书籍给予一定的方便,最后向他保证在五年以后,商务印书馆将会把铅活字印刷技术完整的交给朝廷,以此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韩琦给他的好处相比,王静辉的回赠可就要大方的多了,他之所以这么答复韩琦,也是因为他从韩琦的来信当中感觉到韩琦非常注意自己的商务印书馆了,正是由于商务印书馆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凭借着先进的技术不仅快速崛起,并且还斩断了以钱、燕两家为首的江浙印刷作坊在北方的市场,大幅削低了书籍的利润。很难说像钱、燕这样的老牌印刷业巨头兼大富豪与朝廷当中的高官有什么关系,但韩琦的来信足以使他正视这方面的问题,放弃商务印书馆的巨额利润固然有些让他心疼,但相比被整个同行业的人敌视要好的多,更何况技术垄断并不能促进技术进步,王静辉更希望看到这个时代技术方面有更大的进步,再说商务印书馆已经形成了品牌规模,在《梅雪》发行进入正轨后,已经没有哪家印刷作坊能够在北方市场给它带来什么麻烦了。

不知道是韩琦由于忙于平息濮议的布置,还是怎么了,王静辉回信之后,韩琦就再也没有来过信。不过这样反而让王静辉更安心,对于将来会产生的损失,他虽然会有些心痛,但他作为从一千年后来到宋朝的人来说发财的东西还多着呢,不说别的比较复杂的东西,单单是镜子一项就会比商务印书馆厉害的多。“想当年这可是威尼斯人把法国人逼得狗急跳墙的利器啊!”王静辉在书房中独自一人呵呵的笑道。

正当所有的官员都在猜测韩琦会到哪里去钓鱼的时候,英宗赵曙把韩琦和欧阳修召进宫中议事,在见面的时候,欧阳修从袖中取出两份诏书交给赵曙。赵曙看过两份诏书后留下一份,然后将一个在殿外等候的太监叫了进来,把另外一份诏书交给这名太监,太监接过诏书后也不打开看一眼便推出殿外。

第二天,各位中枢大臣和英宗赵曙议事与垂拱殿,到了正午时分,太后派来一位宦官传达诏书,传达诏书的太监正是昨晚从赵曙手中接过诏书的太监。欧阳修和韩琦等人打开诏书一看后与英宗赵曙相视而笑——这份诏书正是昨天晚上欧阳修写得两份诏书中交给太监的那份,不过诏书上多了曹太后的亲笔签押。

“吾闻群臣议请皇帝封崇濮安懿王,至今未见施行,吾载阅前史,乃知自有故事。濮安懿王潐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可令皇帝称亲,濮安懿王称皇,王氏、韩氏、任氏并称后,特此手谕!”

当司礼太监那尖细的鸭公嗓子发出难听的声音在垂拱殿里渐渐消逝后,百官的脸上可谓什么样的神情都有,不过颍王赵顼此时的脸上更为有趣。韩琦等奉到此诏,立刻转送英宗。英宗赵曙看过后说道:“称亲之礼,谨遵慈训,追崇之典,岂易克当?所有称皇称后诸尊号,朕不敢闻,令内外臣民知之!此诏!”

这时底下的官员才开始反应过来,不过已经大势已去,十天前他们手中还奉为尚方宝剑的太后手诏居然成了今天击败他们的法宝,这对于他们来说可真是够讽刺的。不过这还不算最后的结束,御史吕诲见苦劝赵曙不成,便缴纳敕诰,在家称病待罪;包括司马光在内的所有台谏官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