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风-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直杀到了奈王井,焚毁了奈王井后从容离去,以至于大帅李清的亲军亲自出手追杀,也仅仅使他们退回大宋而已。

无心的特种部队得到了种谔的大大加强,为了这次奇袭泼喜军,他甚至又为无心专门选拔了五千精骑供其指挥作战,这样无心可以指挥的人就达到了万余人,尽管其中精锐还是自己所带的那两千特种部队,不过在这正面战场上,人数多一些更能够造成杀伤力。全军全部使用箭毒树毒药——这是富弼将手中的存货都贡献了出来。

无心的铁骑如一股黑色的蝗虫,从泼喜军的右翼直插过去,将泼喜军的阵营截成了两断,麾下将士左右开弓,挥舞着手中的长刀,毫不恋战的穿插而去。从开始出现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草原之中,中间不过才一刻时间,反观泼喜军居然阵亡了七八千人!

这是极为震撼的,当李泉看到这样的情形时,更是回忆起了那天宋军攻破连环木寨时的场景,也是由一支神秘的宋军骑兵搅乱了自己原本开始慢慢巩固下来的战线,造成了自己那晚的溃败,也是同样的军队从武宁堡一直追杀自己到古乌延城。翻看阵亡将士的尸体,全部都是乌黑或是发青,即便身上只要被划破一点伤口,也是立刻中毒身亡,这种景象使所有的人心中都有些发凉。

对于这样的军队,李泉和泼喜军的将领是没有勇气下令追击的,况且人家在突袭到逃走不过是一瞬间的时间,就连自己的抵抗也是士兵下意识中的行为,等他们醒过味来的时候,人家早就跑的无影无踪了。不过令他们庆幸的是,这支万人的突袭军队只是偷袭而已,并没有打算真刀真枪的和他们干上一场,否则自己虽然倍于敌人,但对于能否能够取胜心中实在是没有底。

护送李泉的泼喜军并不知道,刚刚偷袭他们得手的无心在脱离接触之后,在离他们不是很远的地方突然停了下来。无心回头看看泼喜军的方向,知道自己已经处在对方视线范围之外后,便竖起手中的长刀,大队人马即刻便挺了下来,显示虽然这支军队是临时拼凑而成,但整体素质非常优良。

“传令!全军在右臂上扎上红巾,后军变前锋,沿途杀回去!各位大宋的好儿郎,可敢于本将再返回杀敌?!”无心对着面前这并没有遭受多大损失的骑兵大胜喊道。

“有!”所有的兵士都举起了手中的长刀或是弩箭齐声喊道,一时间每个人胸膛中都涌动着滚烫的鲜血——他们中间有很多人原本是生活在宋夏边境的汉人,但他们都饱受西夏党项军的骚扰,几乎每个人家中都有人被西夏兵残杀或是劫虏的事情,甚至有的全家都被西夏兵所残杀,早就和西夏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这也是富弼和种谔特意安排的,让这些人进入无心的特种部队,才能够爆发出这些兵士的最大战斗力。

无心一声长啸,便从将士们让出中间的过道中策马奔会后队,后队便前军,再次向撤回来的方向杀了回去!

李泉在察视阵亡兵士尸体的时候,除去对这支偷袭自己宋军的愤慨和恐惧之外,内心中还感觉到似乎还有人在远处窥伺自己,连忙抬起头来四顾环望,片刻间他便把视线固定在前方刚才无心出发的土丘上。

“全军戒备结阵迎敌!”李泉高声喊道。

“少将军,可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旁边的将领对李泉突然发出的命令感到一阵惊愕。

“土丘上有宋军埋伏!”李泉冷冷的注视着前方的土丘。

不管有没有敌人,少将军的命令还是必须要执行的,泼喜军立刻终止了收拾战友尸体的行动,以飞快的速度结好阵势,锋芒正是对着前方不远处的土丘。

“不是让你们不要抬头吗?!”杨崇岳恨恨的对旁边的偏将说道。

“我们都是谨遵将军的命令,谁也没有抬头看过,将军你看,所有的人都爬在地上,连马匹都裹上了布,最高的人便是我们几个了……”那名偏将无辜的说道。

“真他娘的邪门儿!难道本将还看走了眼不成,李泉居然能够会掐算,算准我们还在这里埋伏?!”杨崇岳有些懊恼的说道,他知道自己的偏将没有说错,自己麾下的将士都是按照自己的吩咐谨慎的埋伏起来,对面根本不可能发现自己。

杨崇岳确实冤枉他的部下了,而李泉更没有诸葛亮那样能恰会算的本事,暴露目标的正是他本人,准确的说是他手中的望远镜!他不知道正是他用望远镜观察对面的情况,才让李泉发现了望远镜镜片反射的日光——李泉早就在武宁堡和杨崇岳交手的时候发现望远镜反射日光这一点了,他更知道宋军之中能够在前线拥有望远镜观察敌情的将领,地位一定不会低,所以才猜出了这里有宋军的埋伏。

杨崇岳虽然懊恼被李泉所发现,但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干脆一挥手解除了隐藏埋伏的禁令,自己则是整理了一下铠甲走上土丘顶点对对面严阵以待的泼喜军大笑的说道:“少将军,本将在这里已经恭候多时了!”

第三百二十八章 归宋

“种子衡难道要食言而肥吗?!”李泉厉声说道。

杨崇岳看到李泉的表情不屑的笑了笑,不过他心中却是担心的很,自己手中只有不到三千不兵士,原本就在这里打个伏击,但没有想到李泉这么精明,居然能够发现他,现在上马逃跑已经来不及了,只有强打精神来诈上一诈,只要拖上一些时间等无心的特种部队杀回来,解救自己了。

“种帅对少将军甚是想念,念及少将军勇武,恐会在嘉宁军司与我军为难,所以特遣本将来请少将军到古乌延城小住几日!”杨崇岳嘴角上挂着冷冷的笑容。

李泉对对面土丘上的杨崇岳也着实摸不透,因为现在除了杨崇岳一人高高的站在土丘上,再也没有任何宋军露出脑袋,他也就无从知道对面土丘后面究竟埋伏了多少宋军。不过李泉很快便没有考虑的时间了——后面的本队中传来一阵骚乱,李泉朝后面一看,一队杀气腾腾的万人骑军迅速向这里奔来——这就是刚才偷袭并给他们造成巨大创伤的宋军!

李泉回头看看自己身后的将士,知道今天算是交代在这里了,身后的士兵脸上都露出了恐慌不安的表情,这都是刚才那支骑军恐怖的杀伤力所留下的阴影。前有围堵,后有追兵,李泉无奈的低下了头,他一人战死不足畏惧,可身后的将士却不能再流血了。不说前面有多少宋军在埋伏,单单后面这支恐怖的骑兵也会使自己的军队彻底覆灭。

“杨将军,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在场的人都是汉人的份上,请从宽对待这些将士,李某不胜感激!”李泉悲声说道。

李泉转身对着后面的泼喜军高声喊道:“本将无能累死三军,你们都有妻儿老小,宋军看在同为汉人的份上,你们会有机会回到亲人身边。现在我命令全军下马放下武器,向宋军投降!”李泉说完便拔剑自尽,快的连旁边已经看出不对头的泼喜军将领都拦不住。

杨崇岳看着已经掉下马下李泉的尸体,心中也没有再次讽刺李泉的心情。李泉和他在这草原上对耗了几个月,双方军队和带[小说网·。。]兵风格各有擅长,又都是出自名将之后,不过国与国之间的对立不得不对决沙场。现在李泉落到这个地步,杨崇岳心中也唯有惋惜,但也仅此而已,若是两人还要对决沙场,他也不会手软半分,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也没有什么多余的心情来惋惜李泉的英年早逝。

“各位泼喜军将士,你们都是汉人,不过是流落在西夏,本将会遵从你们少将军的遗言宽待你们的!”杨崇岳高声喊道,现在必需稳定住这些泼喜军,不然要是变成哀兵,虽然还是免不了全军覆灭,但是自己也要付出很惨重的代价,两相一算实在是不划算,能不打仗便不打,保存军力攻占嘉宁军司才是正经事。

被围困的泼喜军此时到没有像杨崇岳那样会暴起反抗,可能是刚才无心给他们的创伤太过猛烈了,以至于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意志,所以在李泉死后,他们便都从马上翻身下来,将兵器都扔到了一边。杨崇岳看后欣慰的点点头,手朝后面一挥,隐藏在土丘后面的宋军便都策马翻过土丘,将下面的一万多泼喜军合围起来,开始慢慢收拢敌军的武器。

此时无心也策马赶了过来,不过他看到杨崇岳正在指挥宋军收拢残军,便已经清楚李泉投降了。他对于李泉的死到没有多大感触,李泉和他老子是大宋的敌人,这任谁也改变不了,最好的敌人莫过于死去的敌人,不过李泉死了也是件麻烦事——以后宋军手中可没有这张王牌来迫降李清了,搞不好因为丧子之痛李清拼死抵抗,那可就不好办了。

虽然李泉自尽了,但这终究是一个意外,嘉宁军司不能因为李泉身死而放弃不打。种谔等人当初定计的时候是活捉李泉,以用来迫降李清,不过现在已经行不通了,剩下来的只有尽快将嘉宁军司拿下来,不然就等着李清率军回来他们还没有拿下城池,那就等着他们倒霉了。

在得知具体情况后,种谔立刻下令大军火速向前推移,无心的特种部队更是先头达到嘉宁军司城下,在城池仅有的两个城门口边上布下暗哨,用以监测是否有骑兵出城——按照计划,王顺会调动两万骑兵出城来伏击宋军,用以减轻城防压力。这样的布置是极为合理的——泼喜军和正统的党项兵差别很小,他们对于守城都不是很在行,面对对攻城战最有造诣的宋军,还不如趁着城池没有彻底围死之前,将一部分骑兵送出城外埋伏起来,在宋军攻城的时候,趁机给以宋军致命一击,纵然不能解决宋军围城之难,也可以稍缓其攻城压力,使之坚守到李清回援。

晚间嘉宁军司大营中还是灯火通明,一名小校跪在大营当中,“陈李两位将军率军进行最后的一次交换,不过宋军背信弃义,在两位将军和少将军回城的时候,在据此八十里的地方设伏。初期中伏损失很大,不过宋军还在原地留有另外一股伏兵,但是被少将军及时发现,不过先前偷袭我们的宋军又反折回来。少将军见前有伏兵后有追兵,便……便自尽以谢大帅,换取其他兄弟被宋军宽待的条件!”

王顺坐在主位上,神色不变的听着下面小校的汇报,这名士兵是种谔授意放回来通信的。事情的进展初期还是非常顺利,除了李泉自尽让所有的人出乎意料,而王顺心中也是有些触动。现在王顺知道自己和种谔已经没有什么退路了,必须尽快的拿下嘉宁军司,现在李清已经应该知道嘉宁军司的情况了,为了对付宋军的致命一击,他一定会将正在西线作战的精锐部队掉回来。除去必要的留守部队之外,李清回援的军队一定会超过六万,到时候李清愤怒之下,种谔肯定不是对手——这六万军队很可能便是正牌泼喜军唯一保留建制的军队了,这也是西夏方面所留存下来能够数得上名号的唯一一支精兵了,他们才是草原上的杀星!

不过令王顺心中比较安慰的是白天种谔他们一举将出城接应李泉的两万骑兵全部留下,算算嘉宁军司的家底也就是四万多守军了,以这四万军队来守城本身便是不足,若是自己能够成功说服这里的守将,再将其中的两万骑兵吊出城外,引入自己和种谔事先商定好的伏击圈内,那以种谔现有的实力攻取嘉宁军司将会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还有自己这个超级内应来从中捣乱,赶在李清救援之前攻下嘉宁军司,问题应该不是很大。

汴都开封郊外,静苑

距离汴都华英书院不过两里之遥的静苑块方圆十里的地皮是王静辉早先和筹建华英书院一起买下来的。汴都富豪都有建豪宅的习惯,身为大宋驸马并且富甲天下的王静辉虽然对此并不在意,不过同为合作者的徐氏却不能放任驸马这么随意,于是便在汴都郊区精选地皮,最后看上了这里,在这里兴建了一处园林宅院。

深知驸马习性的徐老并没有依照普通富豪那样将宅院装饰的富丽堂皇,但就是看似普通的宅院所花费的资金居然达到了数十万贯。徐氏从各地请来园林好手,定下了一个基调之后,便全力资助建园,一切材料不问价钱只求最后的效果能够符合驸马的身份。随后楚州商人和杭州商人知道徐氏为驸马建园,也都费尽心机的四处搜罗,或是送来精通园艺的人才,或是送来上好的建筑材料或是奇花异木,前后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才建成。

静苑之中将百余亩的土地疏建成池塘,在池边遍植异木奇石,号称“静渊”,静苑园艺之胜让人叹为观止,就是王静辉对这种不惜钱财建园做法稍有不满,但在游览全园之后,也是赞不绝口。当苏轼兄弟等王静辉的好友在游览过静苑之后,更是瞠目结舌,苏轼更是作词赋诗,静苑也因此号称“园池冠盖京城”,成为汴京一大名胜,惜驸马贞静自守,有幸去过静苑的人屈指可数,众多汴都名流对此翘首以盼,能够以一睹静苑胜景为荣。

王静辉于月前便和妻子赵浅予进驻刚刚落成不久的静苑,其实在那里住对于王静辉来说都是一样的,驸马府在他的眼中已经是非常巨大……非常巨大的院落,这对于一个后世之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看过静苑之后,王静辉几乎都被惊呆了。

此时正值盛夏,王静辉来到这里最重要的便是有利于妻子在这里休养待产——静苑之中的静渊池附近有处住所名为清凉阁,完全是悬在静渊池之上,并且经过王静辉和他们弟子的巧妙设计,将静渊池中的池水使用水力自动抽取上来,通过事先敷设在清凉阁地板、墙壁之间的管道,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这也是王静辉所能够想到最原始的“空调”了。

唐朝便有将水通过水车引到宫殿上方浇落以达到降温解暑的目的,但那水浇落的声音实在是太过吵杂,这不利于浅予静养待产,王静辉便想出了这么一个法子来降低温度,还能够哦保持清静,再加上园中冰窖中所储备的冰块,在这小小清凉阁之内真的如神话传说中的清亮境界一般令人在炎炎夏日之中舒爽了。

王静辉此时便坐在清凉阁中审视着手中的这份战报——六月初四,李泉不甘被俘自尽,麾下一万三千余泼喜军尽数归降;六月初六,与据嘉宁军司五十里处设伏,杀敌八千,俘虏万余;六月初七夜,特种部队趁大军正面攻打南门之际,攀上背面城墙,经过力战后大开北门,泼喜军所部铁林军大将王顺见事不可违全军投降,俘敌两万有余,顺利拿下嘉宁军司!……六月初十,特种部队在左村泽、柳泊岭两次成功的伏击了李清的援军,随后四万骑军将李清残部包围在柳泊岭东三十里处,李清知事不可违率残军三万降宋!

五月二十,臣克博乐城;六月初一偷袭静塞军司得手;初二迫降鸣沙!六月十五率部一万越杀牛岭克西寿保泰军司!月间杀敌四万,俘虏三万有余!

王静辉叹了一口气,将这份情报用硬纸夹夹好,然后翻开了另外一份情报,上面是关良的西北情报网早先发送过来的——经弟子亲眼所见,泼喜军所部之一的铁林军将领王顺,实为师弟冰封,且与弟子在古乌延城相认!

前面的西北战报是皇帝赵顼遣人专门送到静苑来交给他审阅的,两份西北战报分别来自种谔和王韶,后面的一份情报则是他的弟子亲自叮嘱情报系统专门发送到驸马府的,而且不为认知的还有一份情报——在李清降宋八日后,一封写满了各种乱七八糟图案的信件也是通过西北情报系统传送到了静苑之中,在经过彦生的翻译之后便是——李清已经喝下毒酒,不出四十日便会归天,弟子冰封!

王静辉从书架上拿下《西夏全图》,打开卷轴审视了半天后,将战报中所提及的地名分别在地图上用笔标注出来。看看这份西夏简易地图,便可以清楚的看到种谔和王韶如两只铁钳,分别从兴庆府的正东和正南相互钳合,只要少有军事常识和见识的人,都可以清醒的得出一个结论——立国数十年,靠叛乱起家的西夏李氏王朝已经寿终正寝,其覆灭之日旦夕可待!

不过知道西夏已经不行了消息的人并不多,这个消息并没有传开,就算传开了也没有人相信——大宋的北方正在遭遇几十年未曾遇到过的旱灾,并且还有局部的蝗灾,朝廷上下正在全力救灾,国库拨款也都在向这方面倾斜,又有谁能够相信此时的大宋还悄无声息的在西北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西夏政权已经成危卵,只要轻轻一碰便可覆灭之局?!

不过皇帝赵顼、中书政事堂、枢密院等大宋高层皆为此消息所震惊,就连在河北坐镇赈灾和防御辽国的魏国公韩琦也被皇帝赵顼连夜秘密进京受到召见。现在已经是八月初了,前几天西夏那边已经传来消息,西夏使节已经到了白池城,正在向汴都进发,估计现在已经快要到延安府觐见主持西北的富弼了。若是王静辉估计不错的话,富弼已经接到让他回京的密旨了,不过是因为西夏突然派出使节一事所耽误,但富弼进京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每到国家危机关头,尤其是涉及到辽国和西夏的时候,皇帝赵顼第一个想到的人绝对不是王安石和司马光,而是富弼韩琦!

王静辉将这些事情都塞选了一遍,不过当他看到桌子上的那一卷黄绫,便不住的摇头——皇帝赵顼还给他这个驸马下了旨,而且下旨的人来头也不小——大宋辅相之一的曾公亮亲自到静苑来给他送圣旨。在这个关头,皇帝赵顼最终还是没有把他这个驸马给忘记,根据曾公亮所透露出的内容,王静辉最近的任务便是要在汴都等待那位正在路上的西夏使节,当然这位西夏使节也是他的老熟人——西夏梁太后的使节阿里提!

西北战事进展之快出乎王静辉的意料之外,这中间充满了众多变数,在过去的将近十个月当中,最初的战略构想一次又一次的被推翻重置,西北的富弼、种谔、杨崇岳、王韶等人也都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在灭夏的大旗之下,各种“儒道”思想被他们肆无忌惮的践踏,这也幸亏节制西北的人是富弼,不然换成司马光,估计就没有这么乐观了,甚至真的如历史原先进展那样,司马光在熙宁初年和王安石角逐失利被贬洛阳,那样有这么一个人在富弼身边,今天的结局也是两算。

其实不光是皇帝赵顼想着王静辉,就是政事堂中的相公们也都一直认为让驸马出来应对阿里提最为合适,毕竟上次和阿里提谈判的时候,这个老头儿给政事堂的诸位相公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唯有王静辉能够克制得住他。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就是再顽固的反战派对这样的局面也不可能不动心,司马光虽然还是持有限度的反对态度,不过他更加担心的是在西北作战的最后局面一定要小心被党项人翻盘,尽管反盘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不过司马君实只要提出了他的担心,任何人都会小心谨慎的。

第三百二十九章 削藩

对于灭夏的进展程度远超出王静辉的预料,不过这对大宋来说毕竟是好事,而且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任谁也不会放手一搏,尤其是大宋君臣更是箭在弦上,现在更应该考虑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取西夏,不要重蹈历史上神宗五路伐夏反受重创的覆辙。

王静辉看着地图,低声笑道:“这回该轮到你了!”提笔便在一方信筏上写了一封信,然后装入信封用火漆密封好,差人火速送往西北。

李清已经在无奈之下投降了宋朝,没有办法,失去了嘉宁军司,他和他的泼喜军就如无本之木一样,慢慢枯死是迟早的事情,而在草原上做马贼也是一条出路,不过身为大将军的他何等骄傲,这种事情他是做不出来的,就算他肯做马贼,也要问问种谔等人答不答应——宋军西北的兵力除了对王韶那里支援了五万人之外,其余七万都陆续出武宁堡,迅速的补充到嘉宁军司等地。

富弼和种谔如此分兵,并不是因为低王韶的轻视和因为政治立场不同——王韶占据的地方全部都是险关隘口,只需要少部分人把守即可,人去多了反而会增加其后勤负担;种谔占据的嘉宁军司却是不同,那里有多条路可以通往西夏的中心兴庆府,白池城、盐州、盐城、秦驼会等地防守起来远要比王韶那边困难的多,所以才会在兵力上有所倾斜。

西北原有兵力已经都开始慢慢的进入西夏的统治区域,不过这里总共加起来不过是三十万左右,还要留下谨守城池的必要兵力,能够最终参加作战的也不过是十三四万而已,就是这样还要分成王韶和种谔两部。想要凭借这么多兵力来吃掉西夏,尽管西夏此时疲弱也不是这么好欺负的,至少王韶部在没有得到充足的援军之前,他已经无力寸进了——手里面的兵都去把守新占领的城池了,剩下只有两万多的军士在他手中也是作为预备役所使用,等着在危机时刻救火,不过也不知西夏君臣是如何想的,这么多大军摆在门口,他们甚至连动用武力的意思都没有,否则就是王韶能够受得住,也会疲于奔命,哪里会有时间巩固城防?!

为了弥补西北兵力不足,富弼早就开始在西北本地招收临时军队,好在韩琦在督陕的时候定下了相关制度,本着藏兵于民的想法大力训练本地的民兵,使其在危机时刻能够立刻参军抵抗西夏,不过现在却便宜了富弼。富弼不费吹灰之力便从陕西四路征集了十万左右的军队,分别打散重新组建军队,这些军队的成员虽然经过平时简单的军事训练,但与正规军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不过用来谨守大宋境内的城池还是足够了。

当然富弼也采用了关良的建议,将征兵的目标放在了生活在西北宋境内的少数民族,当然最大的少数民族便是吐蕃诸部。关良献策也是王静辉在他来西夏之前和他提及的——若是兵力稍有紧张,便征用藩人以充实军队,不过要打散分布,也可借藩人熟悉地利之便,将其组建成人数不满两千的作战分队,以充实军要!

王静辉知道吐蕃诸部,尤其是生活在熙河地区的吐蕃民族部落其实是大宋的一大隐患,其实想到吐蕃就不能不说起文成公主,王静辉在后世所读的历史当中,正统历史书中只写到文成公主和亲松赞干布给唐藩带来了和平,但王静辉在来到这个时代后,通过他所阅读到有关吐蕃的历史,却狠狠的推翻了他以前的设想。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唐蕃和平。高宗时,又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从此确立了吐蕃对唐朝的臣属关系。从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禄东赞摄政开始,吐蕃和唐王朝之间时战时和,直至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吐蕃乘安史之乱发军北上,到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整个甘肃,包括河西和陇右,皆为吐蕃控制。而且吐蕃很快进入关中,攻入长安,逗留十五日方才退兵。此后,唐蕃在陇山东、西进行了长达20年的拉锯战。到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双方在清水会盟,约文规定“泾川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一带为分界线。开成、会昌年间,吐蕃内部因反佛与尊佛的斗争而引起的内乱,影响到甘肃地区吐蕃统治集团,使其很快分化为两派,一派以秦州落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为首,以恢复王族的地位为名起兵西进。另一派以驻守渭州的尚思罗和驻守青海的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为首,反对尚恐热,阻击其进兵西藏本土。这两派势力在洮河湟水一带你杀我夺,争战五六年之久,且大肆抢掠,给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中三年(公元849年),由于陇右各地大量吐蕃兵士及部落随尚恐热西进,吐蕃驻秦州、原、安乐三州及六关的官兵部落归顺唐王朝。唐朝遂乘势西下,收复了陇右各地。与此同时,沙州张义潮也乘机率众起义,反对吐蕃统治,河西的吐蕃统治,很快土崩瓦解。唐政府遂任命张义潮为节度使,11州观察使,统率归义军。此时,甘肃大部分在名义上又归于唐政府。大量未迁走的吐蕃部落遂散居于甘肃各地。

后世历史书中对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是大加赞扬,不过现在王静辉的眼中不过是遮羞布而已,和亲总共给两国带来了不足二十年的和平,还是在唐太宗唐朝国力比较强的时期,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奇耻大辱,最要命的便是文成公主和亲,唐朝政权所陪嫁的那些工匠、种子等等,这些都是无价之宝,对于吐蕃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简直就是把狼喂大了再反咬自己一口!宋朝就算是再弱小,再不如汉唐,但也没有把自己的公主远嫁番族和亲的政治传统,这也让王静辉心中稍微舒服了一些。

从唐朝开始吐蕃侵入,后来退却后散居甘肃等地的这些吐蕃人便成了今日西北的吐蕃诸部。王韶平定熙河比王静辉所知道历史上的规模和战果都要大得多,连河州都被王韶拿下纳入宋朝的统治管辖范围,这就非常厉害了。不过地盘虽然为大宋所有,但这里的居民成分非常复杂,主要是以吐蕃和汉人为主,其中吐蕃又在此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他们的部落人口不仅多,而且还善于骑射,战斗力非常强——不然人家抵抗西夏这么多年,而同时期宋军却连连败北吃败仗。吐蕃在熙河地区的优势在几年前对大宋来说是一件好事,毕竟吐蕃实力越强,则在侧翼对西夏威胁越大,不过等到宋朝占领这一区域后,这里的吐蕃势力便成了宋朝的心病了——现在宋朝统治高层对吐蕃的态度还是接纳友好的态度,不过只有统治在那里的王韶才明白,吐蕃势力若是不及早瓦解,早晚会成为祸害,自己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可以凭借武力和威信来镇抚这些部落,但有朝一日被召回朝,那这里叛乱发生不过在旦夕之间。

王静辉和王韶早就对如何处理吐蕃诸部这颗毒瘤通过书信交流了很多次,不过根据王静辉后世的经验,也唯有经济、文化慢慢下手,但这样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火,唯有出征兵这一在王静辉看来是下策中的下策了。即便后世中国一统之后,西藏、新疆等地也是非常敏感的地方,都是因为这里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信仰所致,对这些地区采用强力的武力政策是行不通的,纵观中国历史上处理这些地区的做法无非是武力威慑加上厚加赏赐来恩威并进。

不过王静辉还是注意到后世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政府对这写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处理政策还是非常合理的,至少要比和亲、加封的要强的多,在形势上已经使这些地区离不开中央政府的管制。不过细细观察后世中国不过用了五十年的时间便已经初步做到了这一点,当然这和后世的交通、通信手段发达是分不开的,但也从策略上提供了解决方案的可能。

征用藩兵是首要解决方案,虽然效果差了些,而且还有养虎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