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风-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静辉是从未来到这个时空的,他很明白北宋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前夜,由于北宋的统治阶级采取不抑制商人和对土地兼并不干预的政策,使得大量无地可种的破产农民大量流入城市成为各行各业的打工一族,这其实就是变相的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的翻版,不过相对英国的圈地运动,宋朝的政策更为平和的多,至少只要肯吃苦耐劳,寻求一个饭碗还是不成问题的。这也间接促进了北宋的城市化发展,以至于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就能出现像汴都开封这样有近二百万人口这样的超级城市,远远的站在了这个时代人类文明的巅峰。而此时北宋的财政收入中的商业税也前所未有的超过了农业收入,自北宋灭亡后直到辛亥革命前的这一千年当中,中国的财政收入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想到这里,王静辉看着在“瑞福楼”厅中这些欢饮的富商们,默默的想到:“他们也是一支潜在的力量,虽然在政治地位上非常低下,但他们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上来说要比那些大文豪要大的多,只要能够加以引导、培植,很难说有一天他们可以和这些文人士子有一较长短的能力。”

王静辉不禁为自己内心中的想法吓了一跳,因为他是无志与政治斗争的,“虽然不想当官,但也不能眼看着那个王安石一上台就把国家搞得天怨人怒吧?虽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的改革使得北宋的政治环境迅速恶化,国家实力大打折扣这也是明摆着的。”他在内心中给自己找了个借口。尽管王静辉心中有了这种想问鼎政治的想法,但这也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已,他甩了甩有些发沉的脑袋,把这种可笑的想法驱除出去后,便混在这些富商中间周旋去了。

在过年期间,来拜访王静辉的文人一开始也不少,毕竟是新一代汴都诗词大家的代表,并且他的诗词受到了不少大家的称赞,就连欧阳修这样的文坛首领也对此称赞不宜,所以慕名而来的人还是不少的。但让王静辉奇怪的是这些人越来越少,最后才想到:自己热心招待来访者是无差别的,文人和商人在宴会上共处一堂,双方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甚至是彼此互相鄙视。商人逐利的特性让他们可以放下架子前赴后继来到他这里,而这些书呆子可摸不下这个面子,认为和这些“食肉者鄙”的商人共处一堂是对他们的侮辱,他们此时也想到了王静辉的另一个身份——汴都开封的大商人,这让这些清高的文人渐渐地对他开始疏远起来。

王静辉想通这一节后,也不禁对这些非常有“气节”的读书人感到好笑,虽然感到可惜但也没有办法挽回,事实上他的心中正渴望这些来访额文人能够给他一些空间,毕竟和他们聚会除了做诗词、说风月以外没有一件正经事,所以也就乐得他们的疏远。不过王静辉也清楚宋朝的文人圈子还是非常有气节的,只有少数儿败类因为金钱而折腰,相比之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人可是少有这种气节和精神,比例上刚好与之调个。

王静辉虽然没有把这些文人放在眼里,但最起码的尊重还是必须的,毕竟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历史上,文人的政治地位是远远高于商人的,尤其是在宋朝这样的环境中,文人的地位更是不可动摇的,否则即便你权势再大,连皇帝都要对这些读书人礼让三分,如果得罪这样一个阶级,其后果可想而知。

为此他还专门抽出两天在开封最大的酒楼中摆宴来答谢这些曾经给他拜年的文人,在宴会上他还为每个人准备了一本刚刚编纂印刷出来的《唐诗三百首》来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这也让这些文人感到王静辉是十分尊重他们的,更重要的是王静辉在宴会上对他们宣布:如果哪位文人写出非常出色的诗词文章,交给商务印书馆通过审核后,可以以个人专辑或者多人合集的方式出版,甚至可以获得相应的稿酬。

这个消息对于这个时代的文人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虽然宋朝的出版业是十分发达,甚至是苏偶像今天在汴都写出的诗词,明天就可以在辽国的上京街头传诵,这虽然很夸张,但也说明了宋朝传媒的力量有多大,但雕版印刷的成本极为高昂,能够靠出版书籍赚钱的文人只有苏偶像那个级别的文人才可以,但毕竟能够达到这个级数的文人还是凤毛麟角,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他们也不能获得利益,他们也不在乎在这上面有所斩获了。但古代文人的志向之一便是可以让他们的作品流传与世,为此很多人不惜自己掏腰包来自费出版作品,但这样富有的文人还是很少,更多的文人的优秀作品都被时光所埋没了。

王静辉这样做也是有他自己的考虑:宋朝写诗词的高手遍地都是,其中不乏一生有上千首作品的人,甚至还有上万首的宋词高产作家,但流传到后世的就这么可怜的几首代表作,其他的都失传了,这让他感到十分惋惜。王静辉也不指望能够把所有的宋词作品都给记录下来,但希望能够尽量多的把其中优秀的作品给保存下来,这也是多少对那些被他盗窃诗词的后世作家的一种补偿吧。

参加宴会的文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是兴奋非常,纷纷答应王静辉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拿出来。最后在王静辉的倡议下,希望在座的文人把这个消息传递出去,让更多的文人都知道这个消息,并且希望大家能够公推出几个知名人士作为评判,对呈送上来的作品进行评选,评选的结果交给商务印书馆来进行再次审核后,就可以发行了。王静辉还不厌其烦的给他们解释商务印书馆的审核机构是由朝廷的官员进驻的,评选出来的作品不仅要求文笔优美,还要尽量对朝廷时政不要有过多的涉及……

虽然王静辉对作品评选的尺度浪费了许多口水,但结果是让他感到极为失望的:文人最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的地方就是谈论朝廷时政的利弊,想让他们不写这方面的东西能行吗?不过王静辉也没有太在意这点,毕竟商务印书馆只是花钱印刷销售书籍就可以了,审核机构是朝廷官员进驻,让他们去和眼前这些两眼冒金光,一心想要自己作品流芳百世的文人互相干仗去吧!不过赵匡胤给他的儿孙立了个好规矩啊:文人不以言论获罪!两边到时候哪方面出事都牵扯不到商务印书馆身上来,对于胜负的结果,王静辉表示很是期待……

自从参加酒楼宴会的文人口中传出商务印书馆可以免费甚至是有偿来刊印文人士子的文章以来,王静辉的名字又再一次在文人圈子里面身价倍增起来,所有自持才华横溢的才子都摩拳擦掌准备一显身手。开封比较有名望的文人也开始积极运作此事,当然这些有名望的文人要么是当代大儒,要么就是像欧阳修那样自己本身就是朝廷的高官,由他们出面办事自然是风调雨顺,大宋自开国以来,每代皇帝都是以兴文世为己任,政治高层的倾向就是如此,有谁还能在这件事情上作梗,除非他敢站在这个时代所有文人的对立面上去,如果真有人敢这么做,恐怕王静辉都要佩服死他了。

春节期间是访亲拜友的最佳时节,很快这个消息传遍了每个读书人的耳朵里,王静辉的商务印书馆已经作出了这样的承诺,就等他们拿出好的作品让商务印书馆开动印刷机器刊印了,而文人现在最急着要做的事情不是搜集好的作品,而是推举出大家都比较心服口服的评审团来。一份评审团名单终于在正月十三这天摆到了王静辉的桌面上,当他拿起这份名单的时候,眼前不禁一亮: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苏辙……

看完这份名单后,王静辉不禁长叹一口气:“超级豪华阵容,这些可都是一帮当仁不让的牛人啊!”据说王安石也应该在这份名单上的,但他现在还在老家金陵为老母丁忧,再加上这家伙虽然在文坛上很有名气,但还远不如后世给他在文学上的肯定那么高,所以就落选了。

第二十八章 文联

成立这样一个类似后世文联的组织的事情在开封来说还算是件大事的,虽然这个有着近二百万人口的超级城市能够完成系统的私塾教育的人的比例还非常低,但由于文人的特殊地位,尤其是评审团的几个成员本身就是朝廷的重要官员,使得这件事在新年中的开封显得格外的耀眼。

在正月十五这天,王静辉在“锦湘阁”中设宴招待了这十三个评审团成员,也终于见到了后世闻名的“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四个人,当然其他九个人来头也不小,比如那个历史上有名的司马光,“他现在还是知谏院,等到濮议斗争后,他最起码也是个御史中丞了吧?嗯,未来御史台的老大,这可要好好巴结他一下,省得他给自己的商务印书馆找麻烦!”王静辉心中默默的想到。

这些人可都是王静辉来到这个时空后最想见到的名人,别的不说,这“唐宋八大家”的名头在后世可是如雷贯耳,爷爷在教他古文的时候,没少读他们的作品,当然在这上面吃的竹鞭也最多。这八大家里面苏轼、苏辙、曾巩可以说都是出自欧阳修的门下,而苏偶像他老爹苏洵的出名也是和这个老头儿有密切关系,不过苏洵现在好象正在病床上,没有什么精力来干这件事了,要不然这个评审团中又要多出一个“唐宋八大家”的成员了。苏洵现在当什么官王静辉可不知道,但他知道这个大器晚成的名人现在正在和别人一起和写《太常因革礼》,明年写完书后就要去世了。

“苏洵是苏偶像他老爹,这个人可不能不救,虽然不知道他得的是什么病,但也不能袖手旁观,尽尽心力也好。如果不巧被我治好了,等把王安石也拉过来后,那这个评审团可就真的是史上留名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个曾经在评审团中干过,想不闻名都很难啊!可惜韩愈和柳宗元生在唐朝,我就是有心也没有这个力量啊!不过苏洵这个老家伙据说是个好战的热血老头儿啊!”王静辉不禁在那里有些幻想这个超级豪华阵容的评审团了。

一个屋子里面的十四个人,当中就属王静辉最年轻,但他还是看到了有三个年龄稍微比他大点的年轻人站在一群五六十岁的老者中间。“苏偶像!”王静辉的脑海里面滑过了一丝亮光,苏轼是他来到这个时空后最想见到的大文豪,虽然他现在也不过是二十七八岁,但他的文章已经名满天下了。“这两个年轻人肯定就是苏轼、苏辙兄弟两个了,不过哪个才是苏轼呢?”王静辉有些愣神儿了,毕竟他也没有见过苏轼长得什么样子,虽然眼前这两个年轻人长像上还没有双胞胎兄弟那么夸张,但王静辉可分辨不出来哪个是哥哥苏轼,哪个是弟弟苏辙。

正当王静辉还犹疑不定的时候,这三个年轻人中的一个走到他的身前一拱手道:“你就是商务印书馆的东家王静辉王改之吧?在下苏轼苏子瞻!”

王静辉听后连忙拱手作揖说道:“苏兄,我正是王改之!”然后向厅中其他人行礼后说道:“在下不过是末学后进,对各位文坛前辈久仰多时了,今日一见也算是平生所慰!”

由于王静辉在东阳郡王府的诗词宴会上大发神勇,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人早就读过他所有的诗词作品了,年少出名难免有些年轻气盛,他们也都做好了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但看到王静辉之后才明白这有多么可笑:眼前这个年轻人看上去一点儿也没有这个时代文人那种从骨子里面流露出来的傲气,平凡谦恭,如果不是他身上的衣着打扮还有一张比较英俊的脸庞,他们还以为碰上了一团和气的店掌柜。“果然是个商人啊!”几个评审团成员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这么一个想法。

由于苏轼苏辙兄弟比王静辉大不了几岁,他们也是年少出名,而且王静辉的诗词写得又是格外的好,所以便对他显得格外热情,拉着王静辉的手向他介绍这厅中的评审团成员。这十三个人除了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五个人是他知道的外,其他的八个人中最让他吃惊的是一个青衣中年男子,通过苏轼的介绍,他居然是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

对于王安国,王静辉可了解的不多,不过王安石这头倔驴在主持变法的时候,他的两个弟弟却是站在了欧阳修这一边的保守派,实在是让人出乎意料。不过此时的王安国在这些人当中算是最平庸的,别人多少还都有个官职,而唯独他跟王静辉一样还是个布衣,不过他的诗词在汴都开封的文人圈子里面受到了极高的评价。由于历史书上对王安国描述的少之又少,所以王静辉并不清楚他的底细,只知道他是在神宗继位后由朋友韩绛等人推荐赐了个进士出身,后来当的官职也不大,吕惠卿上台后找个麻烦把他罢官回家,可以说他一生也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平淡的很,但是他的人格倒是很让人尊重。

不过让王静辉迷惑不解的是:王安国的诗词在后世可没有几首啊!他也就知道一首《清平乐》但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被王安国写出来的,所以也就没有敢抄袭。听苏偶像话中的意思,这个王安国的诗词在汴都还不是一般的火爆,他也是从金陵为母丁忧后回来没有几个月,但是得到了众人的推崇,所以进入了这个评审团。“据说他生前还写出了《王校理集》但后来失传了,又是一个被历史埋没的才人啊!这个王安国不仅诗词水准好,人品更好,倒是可以列为交往的名单,但这家伙对谁都是有点冷冰冰的,不太好接触。”

“王安石那个老家伙正在金陵借着为母丁忧的理由拒绝朝廷的累次召唤,这可是为他争足了清流的赞扬,在声望上甚至超过了许多老辈,被时人所称道,顺便还教出了吕惠卿、蔡卞、李定、龚原等新党骨干,为他几年后出山可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英宗不行去世,神宗刚刚继位后,金陵王安石已经呼之欲出,这才是谋定后动啊!这个老家伙看来都是算好的,看来神宗继位后他是肯定会受到重用的……”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听到王安石的消息,心中一时感慨。

苏轼又给他介绍其他人,但中间除了一个晏几道是自己知道的外,其他七个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但他们的名头都是在汴都文人圈子里面很牛的人物,王静辉也都很恭敬的向他们行礼。

在宴会上王静辉和年龄相近的苏轼和晏几道坐在一起,让他有一种正在做梦的感觉,由于他没少抄袭苏轼和晏几道的诗词,心中总是有些愧疚,尤其是苏偶像,王静辉更是歉疚的很:他几乎把苏轼后期的作品抄了遍,真是不知道等苏轼后期政治失利的时候,他还能写出什么样的千古绝唱来……

身为主人,王静辉出于对这些文豪的敬重,让欧阳修坐了主位,但他还是第一个举起酒杯来对他们说道:“在下不过是个末学后进,希望各位前辈还要多多指点!相信各位前辈都已经知道今天把大家请到这里来的目的了,各位前辈都是由汴都的文人士子公推出来的,相信由你们担任评审团来评价呈送上来的作品是最公正不过的了,在这里我先敬大家一杯!”

席上众人都很高兴的举起了酒杯共饮美酒,出于文人的心理,他们的内心中还是很得意的,毕竟是由大家公推出来的代表,自身的才学也得到了大家的公允,尽管在座的这些文豪都是成名已久,但仍然很兴奋。

宴会上大家只是相互敬酒,并没有说到什么实质问题,王静辉也就乐得自在,当然吟诗作词是少不了的,令众人失望的是,虽然大家都极力怂恿,但王静辉并没有像在东阳郡王府宴会上那样诗兴大发,他只是做了两首比较应景的诗词。

直到掌灯时分,宴会才结束,众人都满意而归,而欧阳修、司马光、苏轼三个人却没有和大家一同离去,他们留下了王静辉在偏厅要上了一壶清茶想和他做深入的交谈。王静辉看到这阵势立刻就蒙了:他还以为宴会就这样顺顺当当的过去了,根本就没有想到三人会在宴会后留他。不过也没有办法,这三个人欧阳修是文坛首领,苏轼是自己非常崇拜的人,而司马光是知谏院,更是自己以后要交好的重要目标,更何况这个老家伙正在进行《资治通鉴》的撰写,这本书可是对后世帝王治国方针有着很大影响的书籍,王静辉甚至有过去影响他的想法,当然这种想法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不现实,毕竟他没有这个资格,所以选择放弃。

居首座的当然还是年龄最长、声望最高的欧阳修,司马光和苏偶像还有那个远在金陵的王安石算来算去都可以称得上是他的门生,这便是主持科举考试主官的好处了,他欧阳修没有当过一天的老师,但就凭借着主持过四次科举考试,便弄得门生满天下,也难怪他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广古文运动从而获得成功了。

王静辉还从没有这么近距离的观察欧阳修,看到苏轼和司马光也进入偏厅后,他问道:“在下在这里先感谢诸位为商务印书馆出版各位文人的作品而多方奔走,以后还需要诸位多多费心了!不知三位前辈留下在下有何指教?”

苏轼听后笑着说道:“改之,你不用这么拘束,我只比你痴长几岁而已,‘前辈’这个称呼我可不敢接受,倒是欧阳和司马两位先生可以称得上,如果承蒙不弃,你今后就称呼我子瞻或是苏兄就好了!”“还是苏偶像够豪爽!”王静辉心中暗暗赞叹道。

欧阳修也笑着说道:“还是子瞻说得好,王公子也不用和我们这么客气!这次多亏你慷慨解囊,才能使众多文人的优秀作品得以刊印发行于世,我们三个代表所受益的人在这里要感谢你了!”说完他们三个人站起来朝王静辉作揖行礼。

王静辉立刻站起来拦住他们说道:“这只是我分内之事,哪还有什么功劳?各位先生太见外了!”说完四个人又坐回原座。

王静辉说道:“我大宋经历了百年的和平,文人佳士层出不穷,其诗词作品当可与大唐盛世相可媲美。但我观古籍所论,大唐诗人作品流传至今的也不过其全部的十之一二,大多数都已经失传了,我不想千百年后我大宋文人作品也像大唐文人那样失传,所以我才想到用这种方法把现在名家作品中的优秀精华刊印出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存这些珍贵的作品,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当今想我这样的末学后进拿来诵读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司马光说道:“王公子,这样做固然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据我所知刊印书籍花费巨大,王公子虽然富有,但你能够长期承担这种花费吗?如果王公子感到为难,我们几个已经商议过了,可以拿出一部分,并且我们几个还可以上书朝廷,不出意外的话朝廷也会分担其中的一部分,虽然不多但也好减轻你的负担。”

王静辉说道:“各位先生,你们就直接称呼我为改之就好了。至于出版这些作品,请各位放心,这件事绝对会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我已经让商务印书馆做好了长期的准备,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做了最充足细致的准备。正如我先前说过的那样,进过你们评审后通过商务印书馆评审机构的作品,不仅出版费用完全是免费的以外,最优秀的作品我们还会给作者予以丰厚的润笔费用,鼓励这些文人继续写出更好的作品。”

王静辉看到他们脸上还有些迷惑不解的神情,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我虽然身上没有背负功名,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文人,但我还是个商人。各位可能很疑惑我一个商人为什么要做这笔明显是亏本儿的买卖,除了我本身是个文人希望优秀的作品能够流传于世,让后人有所借鉴外,我还希望那些家境贫困的读书人能够在科举考试外还能够靠写文章来养活自己。当然这些归根到底都要看商务印书馆有多少钱来支持这件事,各位都是读书人,买书也当是一件平常事,学生想请问各位老师一个问题:一本书需要多少钱?”

苏轼说道:“改之,你说的话倒是让我们有些不解,不过你这么做不管怎么说也是意见大好事,一本书的价钱价格差距很大,不过就以《论语》这样非常常见的书来看怎么也需要三四百文钱才可以,最近书籍价格下降,差不多也需要两三百文。”

王静辉说道:“子瞻兄莫急,你们听我好好解释。刚才你说道最近书籍价格下降,这正是由于我们商务印书馆开业所引起的。印刷书籍虽然其雕版刻印、纸张、雇工所需要的成本极高,但买卖书籍是非常赚钱的,以江浙一带的钱、燕两家大书商的规模和实力,书籍成为他们谋取暴利最好的工具。实话告诉你们吧,商务印书馆采用了以往完全不同的工艺来印制书籍,其速度效率和成本是那些雕版印刷所不能匹敌的。如果不是怕把采用老式雕版印刷的作坊大批破产倒闭,现在的书籍的价格最多有八十文制钱就足以了!像《论语》这样大宗书籍,其成本也不过三四十文钱而已,如果纸的价格再降低的话,其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

听过王静辉的话后,欧阳修、苏轼和司马光都大吃一惊,印刷书籍其中的猫腻是他们这些才高八斗的大文豪所不清楚的,但三四百文钱和八十文钱书价的差别即使是傻瓜也能看出其中的差别。

王静辉说道:“可能有许多人都会质疑我授意商务印书馆去做一个精卫填海的事情,将文人优秀作品免费出版,这种事情除了能够给我在朝廷面前争取到一定的好处外,从头到脚完全是一个败家子的事情。甚至有人更会认为我这么做除了讨好朝廷以后,就会中断这件事。”

欧阳修他们听后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心中想到:除此之外你还能获得其他好处吗?欧阳修、司马光他们不了解王静辉的为人,正是怕他在讨好朝廷后,便撂挑子走人不干了。但他们也没有别的好办法,所以才留下来和王静辉打算来一次比较公开的交谈。他们认为王静辉做这件事对大宋文人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但其中所花费巨大,即便是大宋第一等富人也不敢轻易尝试,所以为了这件事能够持续下去,不惜把自己来掏腰包,甚至是上书朝廷来拨下专款来支持。但他们也知道朝廷现在财政紧张,即便拨下专款也是杯水车薪,他们也想了解一下王静辉的真实想法,今后好做打算。

第二十九章 文化产业

王静辉说道:“我是个读书人,但我也是个商人,商人做生意要谋取利益这是肯定的,不过我王静辉所做的生意可不是光是看着眼前利益的生意,有些生意要有远大的眼光,甚至是要做三百年的生意!”

说道这里,同坐的三个大文豪也被王静辉的言论震撼了:三百年的生意?!就凭给人出书?!

现在欧阳修、司马光和苏轼脸上的表情十分可笑,但王静辉可不敢在这个时候笑话他们,于是就慢慢解释:“各位先生,我刚才所说的商务印书馆的新式印刷技术可以降低书籍的售价,这可以保证我所印刷出来的书籍要比市面上的书籍便宜,可以说只要一个人想买书,只用花费一百文钱就可以买到。为了不破坏书市现在的平衡,像《论语》等大宗常用书籍就不能再降价了,否则我大宋的书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会有很多人为此失去养家糊口的饭碗,这样就不好了,我也正在想办法即降低书籍的售价,让想读书的人受益,而又不会对其他商家造成冲击办法,所以这种售价只有一百文的书籍只能是商务印书馆刊印文人优秀作品的书籍。在这种书籍上的盈利会有每本二十文左右,我用这笔利润来支持资助文人继续写书、出书。”

说完王静辉喝了一口茶补充的说道:“对于这种书籍,其内容由于是经过严格评审过关后的优秀作品,所以大家都很认同它的质量,再加上价格上的优势,只要是大宋的文人士子肯定会对其追捧,我们不难想象其销量也是不会差的,至少也能够维持这件事不断的循环下去。这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正如我前面说过的,这也只是眼前的利益,其中除了印刷成本外,我不会在这上面赚取一文钱的利润,这一百文钱一本的单价也是商务印书馆所能够承担的底线,但更重要是这件事能够弘扬我大宋的文治,更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

欧阳修三人虽然不懂商业,但显然被王静辉的话勾起了瘾头,司马光问道:“改之,你的意思我们也明白了,你是说单单靠出版这些廉价书籍就能够保证此事长期开展下去吗?你所说的文化产业又是什么意思?”

王静辉回答道:“司马先生说得完全正确,我想此事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更何况商务印书馆也不打算在这上面赚钱,所以单靠廉价出售书籍不仅可以保本,还可以支付作者的辛勤劳动,其润笔费用也可以让家境贫寒的士子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即便出现了最坏的状态,我想其亏损的缺口也不会太大,以商务印书馆的实力也可以承受的起。至于司马先生问的什么是‘文化产业’,这个解释就比较复杂了,我也是刚刚有一个大致的想法,远远还没有成熟,简单的来说,‘文化产业’就是用商业的手法来促进文化的繁荣。”

其实王静辉哪知道什么叫“文化产业”啊,他也是说漏了嘴,不过好在他虽然不像后世文化商人那么厉害,但也多多少少对此有些了解。这个时代有太多的空白等待着人们去填写,对于王静辉来说,他虽然不是专业人士,对一些事情也只是知道点皮毛,但这也足够了,因为在这个时代没有比他更加专业的人了。他在原来那个时空虽然是一个医生不是一个商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这个时代成为一个最伟大的商人。

欧阳修听了王静辉的解释后,稍微有些皱眉头,问道:“改之,难不成这道德文章也可以像做生意那样贩卖?”

王静辉听了欧阳修的话后,才意识到在这些大文豪的骨子里面是极其鄙视商人这一行当的,若不是自己在汴都广有才名,可能自己再富有,他们对自己也是不屑一顾的,这可能就是他们文人那些所谓的“志气”了吧。不过虽然这些文豪很看不起商人,王静辉也并不排斥他们,与历史上那些所谓的“御用文人”相比,他更喜欢这些名垂千古真正的文豪,他不能要求这些从小就接受“忠君”思想的文豪具有人人平等的观念,但他非常欣赏他们的风骨。

王静辉笑着问欧阳修:“欧阳先生,学生想斗胆向你问个问题:假设一个贫困的饱学之士,他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赏识,自己著书立说,却没有钱来将他的书出版让人得以认识到他的才学,你说他生前的学说能够传播的范围有多大?”

欧阳修听后默然了,但他还是说道:“照改之这么说,那个饱学之士的学说当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我大宋向来注重文治,民间如果有才学之士都会受到朝廷的招揽,当不会有漏才之事。”

王静辉说道:“我大宋确实对民间有才之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