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道行(鹤舟)-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元清小道童说道:“老道友,你既然也清楚,这明镜高悬,却是个防君子不防小人的东西。禁的了君子,却禁不住他人心中的yù念。既然如此,要来又有何用?你这不是骗人吗?”

师子玄道:“怎么是骗人呢?我问你,这宝贝是不是真?”

元清小道童道:“是真。”

“能否照破贼人行藏?”

元清小道童道:“若无隐形藏匿之术,可以。”

师子玄道:“既然如此,我骗了什么人?”

元清小道童皱眉道:“是。你没有骗人。但我想不明白,你好歹也是玄门修士,钱财乃是世间流通之物,与你并无用处,你要这么多钱做什么?留给子孙后代吗?”

师子玄道:“要钱当然是有用了。小道友,你别看我如今孤家寡人一个,没几个门人。但rì后总要用到钱财。其他不说,就我那洞天道场,建造起来,花费几何,连我都不知道。我也没那个能耐去化缘,所以还是自己想办法吧。自己赚钱用来,总没错吧?”

想了想,又说道:“还有一个原因。我曾走过许多寺院道观,总有见到许多佛子道子,因为金钱yù,破了诫。可怜一世修行尽毁。我便想来,我这rì后做祖师的,多赚些家底。让门中弟子多长些见识,起码不要被金钱迷了眼,乱了心,毁了道,如此而已。”

师子玄道出心中用意,元清小道童却叹了一口气,摇头晃脑道:“你这还真是用心良苦啊。道脉还没立下,弟子还没收,就开始想到给后人赔福了。是不是太早了些?你自己还没立道的那一天,就想到这么久远的事了?”

师子玄道:“不早,不早。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嘛。早晚要做,今rì机缘到了,顺势而为罢了。小道友若是看不惯,闭耳不听就是,全当我没有说。”

师子玄怎听不出元清小道童口中有几分不喜之意?

“误会了,误会了。我不是不喜,只是不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祖师之德,不过十二世。能否传得这么久,还要看祖师德行,也要看自家弟子rì后行止,是否有这个德行能够担起来。你用这种办法,庇护rì后门下弟子,利益修行,自然是好的。但若rì后祖师遗泽尽了,只怕就会带来祸劫,引起纷争啊。”

元清小道童语重心长,老气横秋的说道。

师子玄点头道:“小道友说的是。此事也在我推演之中。但畏于后果而不于行,这不是做事的态度。正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也是有得有失。世间少有千年道脉,若我也一样,那也是德行如此,不说也罢。”

元清小道童嘿嘿一笑道:“原来你都知道啊。那是我多嘴了。好困,好困。我先去睡觉了。”

这小童子,随口打了个招呼,一溜烟的就跑到自己的房间睡觉去了。)

第208章虚名之争奈何做,忍他看他任由之!

时间一晃,众人在道一司已经住了三天。~~这三天,师子玄等人也没有出门。

陆陆续续,此地又来了几个道士,还有几个僧人。都是独行,来自四面八方。

道一司显的有几分冷清,朵朵和长耳几人,都有些耐不住寂寞,吵闹着要出去玩耍。

师子玄想了想,带他们去逛逛街,见一见世面,也是好的,就答应了。

几人都换了便装,师子玄也换下了道袍,穿了一件素色长袍,做了个书生打扮。

刚出了门去,就见司马道子匆匆的走了进来,见众人的装扮,微微一怔,开口问道:“道友,你们这是要出去吗?”

师子玄点头道:“是。他们想要出去见识一下,总呆在家里不出去,可惜了出来一趟,道友有事吗?”

司马道子有些为难道:“道友,能不能耽误你一些时间?”

师子玄道:“道友有事情吗?不妨直说。”

司马道子说道:“司主回来了,想要见你一面。”

司主乃是道一司的主策之人,不看修为道行,只看德行,由佛道两家共同推选。一般来说,这个位子都是本朝国师担任。但如今水陆法会已经五十年没有举办过,这位置就由以往的国师主持,变成了佛道两家共同推选。

如今的司主是一位佛家大德,法号寒山,是当世一位大修行人。师子玄虽然出山不久,但也曾听知竹大师说起过,的确是一位有道高僧。

这位寒山大师要见他,只怕是因为那日师子玄出的赚钱点子有关系。

“长者相召,若不前去,是我不敬。但我已经答应他们带他们出去玩耍。这如何是好?”师子玄有些犹豫了起来。

司马道子笑道:“这好办。道友就随我去吧。我找几个弟子带他们出去玩耍。他们对玉京,总比你熟悉是不是?”

师子玄闻言,点头道:“说的也是。”又对长耳和朵朵说道:“长耳。朵朵,让几位道长带你们出去,行不行?”

白朵朵和长耳都很乖巧,知道师子玄是有正事要做,都点头同意。

师子玄又对白离暗中嘱咐道:“小白,你看好他们两个。若遇到危险,带他们赶快离开。这里是京城重地,隐世高人不知多少,千万不要露了底,也不要招惹麻烦。不然真出了什么事,我怕我救援不及。”

“知道了,知道了。那这熊瞎子和小泥鳅不一起来吗?”

白离看了熊大黑和章青两兄弟,问道。

师子玄道:“他们未得人身。都是用术法变化。稍微有点道行的人,只怕都能看出来。就不要去了,还是留下吧。至于谛听……让他在家睡觉吧。”

谛听这些天有些古怪,也不说话,也不走动,天天猫在被窝里。呼呼大睡。师子玄心中虽然不解,但也没有过问,没去打扰,随他去了。

就这么做了决定。送几人出了门,师子玄就跟着司马道子去见了司主寒山大师。

路上,师子玄忽然想到一件事,问道:“道友。当天我们来时。见到一个道人,怒气匆匆离去,口中说了国师如何如何。如今朝中。国师之位不是暂时空缺吗?什么时候有人领了位?”

司马道子颇为尴尬道:“这是一件丑事。道友既然问了,那我就说一说。”

原来,师子玄等人当日在门口撞见的道人,道号苦风子,是玉京白鹤观的一位道人。这道人原本无名无号,就是普通的火工道士。

但突然有一天,这道人不知在哪里拜了一位老师,便一下子神气起来。而他这位老师,来历也颇为神秘,在道簶中没有挂号,但修为却真是不俗。而且为人也比较傲气,直接找上门来,说要见寒山大师。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苦风子的老师自视身份,自然不能亲自上门,就让苦风子上门送上拜帖。

当时这拜帖,就是司马道子收的,苦风子当时洋洋得意,话里话中,带着对道一司的轻蔑,同时半是隐晦的说,司马道子身为道子,简直就是耻辱,真侮辱了这名字。好好一道士,怎么还能容忍一个和尚骑在自己头上,做了司主之位?

这苦风子能说出如此话,本身就说明了此人心性不行。或者说,修行未真入道,分别心很重。

司马道子虽然不在意这些胡话,但也憋了一肚子气,接了拜帖,也没跟他争吵。捧着拜帖就去见了寒山大师。

寒山大师看过拜帖子,上面写的很客气,但内中的意思却很耐人寻味。其大意就是说,如今水陆法会开幕在即,历来主持法会之人,都是当朝国师。如今国师之位悬而未定,但大会总要有人主持,那就必须有人暂代国师之位,来主持**会。如此才合法规。

若按德行来说,道一司之主,寒山大师自然是当仁不让。由他主持**会,也是合情合理。但偏偏有人就要争这个位子。

就是这苦风子的老师就是其一!

这道人的意思很简单,主持**会,自身道行自然要高人一筹,不然如何能当一国国师?

所以,这道人希望和寒山大师能够公开较量一场,以证高下!

这是邀约斗法。

这也罢了。而此人不知有什么能耐,竟然请来了当朝的长公主亲自出面。

这位长公主,姓李名月,喜道谈玄,自身修为如何不说,但府中往来,道人无数。这位长公主年已过双十,但依旧待嫁闺中。她得如今圣天子敬重,敕封灵真公主,知她自来向道,又在这玉京中圈了三百亩地,赐下做了她修行之处,并立了一个灵真观,也敕封其为妙应道人。

这位长公主亲自上门游说,与其说是劝请,到不如说是为这道人撑腰。这位长公主自己有没有这个意思,还不清楚,但给外人的感觉,就是这样。

先是拜帖,接着又找长公主上门。这简直就是欺负人欺负到自家门上了。

道一司众僧道脸色都不好看,司马道子也劝说,司主不如就应了吧,斗法而已,谁怕谁啊?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

寒山大师闻言,却笑着说道:“理他如何?他若喜欢那虚名,给他就是。他喜欢高调做事,随他就是。且看他,忍他,看他行事如何。日后自见分晓。”

寒山大师应对的很简单,也很从容,很客气的回了一封信,其中大意就是说,我年纪大了,道一司的事已经够他忙活的了,实在是腾不出时间了。主持**会,也没这个精力。我对“代国师”的位子没什么兴趣。这场斗法,就不需要了吧。

更有意思的是,这信并不是直接送到白鹤观,而是送到了长公主手中。

三天之后,长公主亲自上门,向寒山大师致歉。两人说了什么,司马道子也不太清楚。但是又过了几日,那位道人就领了“代国师”之位。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总要烧上几把。

按道理来说,寒山大师如此退让,做人见好就收,做人留一线,日后好想见。

但这道人却很霸道,初掌国师之位,手就伸到道一司来了。

这道人的手段说出来,也很简单,也没什么特别。先安插进一个人进来。而且这人不是别人,就是他新收的“弟子”苦风子。

这苦风子,当了大半辈子的火工道士,如今能做“道官”,简直就是咸鱼翻身。领了国师的法旨,就来道一司要官来做。

当日,寒山大师不在,司马道子接待的他。当看了法旨,司马道子简直比吃了苍蝇还恶心。

登门强逼斗法,以长公主之势压人。已经够过分了,寒山大师退让也是不愿为一点虚名起争端。但现在这叫怎么回事?欺负人也要有个底线是不是?没这么干的!

这苦风子是个什么人?那就是一个无赖啊。司马道子已经查过他的底细,这人根本就不是个真修行人。却是一个懒汉无赖。在道观中白吃白喝混日子,如今抱了大腿,又来道一司混日子来了。

这么一个人进道一司来,那就是个搅屎棍,不把道一司折腾的天翻地覆才怪。司马道子如何能答应?

司马道子看了法旨,冷冰冰的给回绝了。而且说话很不客气,将苦风子的老底揭了出来。

苦风子绕是脸皮再厚,被人这般说来,也禁不住恼羞成怒,和司马道子大吵了起来。

一个仗着有“代国师”撑腰,一个早有怨气。自然越吵越凶,就有了师子玄等人当日见到的一幕。

师子玄听完前因后果,却是啼笑皆非道:“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道人也算是极品了,若让这人入了道一司,那这佛道两家的清净之地,还真是乌烟瘴气了。只是那国师不知是何来历。能让长公主亲自出面为其说项,料想也不是无名之辈。”

司马道子说道:“的确不是无名之辈,但不一定是什么好名声。”

说完,司马道子说了国师道号。

师子玄闻言,却是一怔。

这道号好生熟悉啊!。)

第209章寒山拜谢师子玄,万千寺观老僧忧!

代国师的道号,唯二字,玄胤!

师子玄听到这个道号,薇薇吃了一惊。

因为这个道号,太熟悉了。是四师兄徐长青的道号。

当日自从徐长青带着师子玄去道宫入簶,没有道别,就离开了,一走三十年,祖师开坛之时,他也没有回来过。

师子玄当时也知道,四师兄是离山去了,去向行踪不明,这也很正常。因为“玄”字辈长在清微洞天之中修行的,就只有六师兄李秀一人。

这代国师,会是徐长青吗?

这个念头只是在他心中一闪而过,随即便否定了。听司马道子所说,那国师的性子,行事风格,实在是与徐长青的行事作风,大相径庭。

而且天下修行人无数,排辈定字,撞车的也不少。

就如天下道观之中,叫清风,明月的道童,多不胜数。

司马道子带着师子玄进了正殿。也没有禀告,直接进了去。

道一司的大殿之中,不供道像,也不供佛像,法坛之上,空无一物,只有一个香碗,其意为供奉天地法界。

但师子玄进寺的时候,第一个被吸引的不是法坛,而是法坛前散盘在蒲团上的僧人。

这僧人身材短小,眼小鼻塌,五官不正。用面相来说,不要说是饱满,任谁看来,都是一副丑相。

但这僧人,外相不是成年人的相貌,更不是老年之相。而是稚童之相。

师子玄一直以为。德名满天下的寒山大师,会是一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没想到竟然是个小和尚。

不能说是小和尚。而是鼎炉不老,外相由心化传。

面前的和尚虽然看起来像是孩童一般,但师子玄自然不会以貌取人。

“晚辈师子玄,见过寒山大师。”

师子玄上前拜见,做的是向长辈请见的礼仪。

寒山大师笑呵呵,开口却是童相老声,说道:“起来,起来。不必多礼。”

看了一眼司马道子,说道:“我有事想跟师小友私下一说。”

司马道子会意道:“好。大师若是有事,请唤我就是。”

说完,司马道子对师子玄眨了眨眼睛,其意不明,师子玄也没看出来是什么意思。

司马道子离开后,寒山大师起了身。对师子玄大拜见礼。让师子玄吓了一跳,连忙上前扶起,说道:“大师这是何意?”

寒山大师道:“此举当拜。是多谢小友慷慨布施。”

师子玄微怔道:“大师这话是何意?我并没有布施啊。”

寒山大师道:“如何没有?昨天司马道友前来相告,道友所提生财之道,却是一门能然天下修行人自给自足财路。虽非布施,却更胜布施。让天下僧道不会因钱财之事而发愁。”

师子玄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大师这话可说的我不好意思了。我心中并无这个打算,钱财之事,也是我自己有所用处。再说来,就算能搬得天下金山,也只会让贪婪的人更加贪婪。绝不了人心贪欲。金钱关,终究好要自己破来。”

寒山大师点头道:“小友正解。但话虽如此。却大利天下僧道。日后天下佛道立观建寺,也可以自家出一部分。总不至于让信众全出善资。”

寒山大师的话中,师子玄听出了一丝忧虑,不由问道:“大师有何担忧,不放说出来?”

寒山大师也不拐弯抹角,点头说道:“是。贫僧的确是有忧虑。我观如今天下寺院道观,实在太多了!”

师子玄不由奇怪道:“道观佛寺多一些,这不是很好嘛?非但是佛子道子修行之地,也可以镇压一方风水,为众生大开方便之门,这是好事啊。”

寒山大师叹道:“是好事,但未必没有坏处。世间事,有得有失。道观佛寺,越来越多,佛像道像,越修越是宏伟,如此已偏离立像的本意。”

都是修行之人,自不必多说。无论道观佛寺,供奉道相,修行人拜之,都是奉敬先贤祖师。而信众参拜,是为了方便修行,拜相而近法。

但寒山大师如今在道一司中主掌天下佛道两家,不经意间,统计了一下天下佛道两家的道观佛寺的数量。不算不知道,算起来,竟有四万一千之数,所占山林田地,不计其数。而折算起修建道观佛寺,立像金身。这是多少金钱?

话说回来,寒山大师忧虑的是不是没有道理?佛寺道观数目庞大,也证明了佛道两家昌盛,佛子道子弘法有功,这是好事啊。

但寒山大师说道:“盛极必衰。法根深重,普世长存,不在一时昌盛。此一时昌盛,未必不是为未来留下祸因。如今人心向善,心思单纯。但日后呢?若有一日,生民眼见自己立身之地,耕种之田都没有,而佛寺道观,却宏伟壮大,处处可见。法像金身,一座比一座高大,一处比一处多来。会不会有怨言?”

师子玄闻言,神情肃然,仔细一想,点头道:“会!”

寒山大师反问了一句:“因何而怨?”

“非利己之利益无形。不知不闻,但见眼前差别,自生嗔恨怨憎之心!”师子玄说道。

师子玄为什么这么说?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之前说过。佛寺和道观,修建的时候都不是随意修建的。都是高僧大德,有道真人,择取地脉,定风水格局。而寺院道观诸像开光,便有真仙佛菩萨在上面留下神识化身,也可以为一方增福增持。

这样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好处很多。

比如说,天灾较少。有灾也可化险为夷。一方风调雨顺,此方众生行事诸多顺利。病疫少发。即便发病,也会很快遏制,无形消散。

这都是无形利益。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

但人身鼎炉,乃肉眼凡胎。对无形利益,看不见,摸不着。会有人相信吗?

当然有。但信者少之。完全不信的也有,会嗤之以鼻,完全否定。而大多数人,会属于信虚玄之事,但却半信半疑,利益自己之时,会虔诚信服。若非利益自己之时。则会大多否定。

眼见为实!

世人准则莫过如此。但很多时候,眼睛是靠不住,此为见知之障。

所以,寒山大师十分担心,日后人心再变,利益之心太重之时。会见佛寺道观,修的庄严,法像修的金身无数,浮屠高立,生出种种诸如:“修的再漂亮的金身。修的在多的寺,能解决什么问题?有这些钱财。不如给穷人多发些救济,多修一条路来的好。”等等言论。

这种言论对不对?

说不出对错。

以钱资修桥铺路,利益现在,方便行路,对子孙后代也有利益。这个对的,也是一桩大功德。

但造寺立观有没有好处?也有,但却是无形利益。他切实存在,但却不可见,不可闻。同样也是大功德。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

当天灾出现,例如洪水频发之时,众人抢险救灾,但抢堵无用。洪水眼看就要坡堤决口,但水患突然却莫名其妙的退下去了。

人会如何视之?

有人会说:“人定胜天。这是众人抢险之功。”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没经历过洪水的人,绝不会想象到,当天灾到来之时,人力真的是太弱小了。再高的堤坝,再多人的抢险,在洪峰巨浪拍打过来的时候,都如土鸡瓦狗一样,不值一提。

而在这时,人能做什么?

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求老天爷保佑了!

老天爷会保佑吗?

不会。

天道无私。众生所受,莫过众生所做。

问洪水为何而来,为何不见风调雨顺。

且不问,为何要开山伐木,破地脉,坏地器。前因种下,天灾来临之时,也莫怪老天。

正所谓:不怨天,不尤人!

如此,世人大多只看眼前利益,不见不闻,便视之不存在。

这样一来,会导致什么结果?

寒山大师说的已经很清楚了,盛极必衰!

但见道观佛寺,一座比一座宏伟,法像金身,一座比一座高大。

自会有人问,凭什么?

凭什么没利益回报,要建这么多道观佛寺,占用耕田土地不说,还要花这么多金钱?

有如此质疑,便会以同样心态对待佛子道子。

如果我们见一个修行人,这人穿的很差,衣着很简朴,修行环境很艰难。很多人都会很佩服的说,这是真修人啊。我们要敬重!

同样还有一个修行人,穿着打扮,十分华美,出行排场,规格很高。修行道场,也修建的宏伟庄严。

别人看见会怎么看?

不会怎么看,但大多数人都会问上一句:“就这样的,还是修行人呢?”

话说回来,修行人应该怎么样呢?

是不是只有苦修才算是修行人?

自然不是。

各人缘法不同,修行法门也不同。

比如有人这一世修贫苦。这一世修行,就要做穷人,苦修磨炼自己。而有人此世修的是荣华富贵。就是要经历见证世间一切诱惑,功名利禄种种,所以这一世得富贵荣华,以此印证修行。

这是各人的修行,自知自行。

同修之人,自然理解,也不会生出异念。

但别人不会这么看。质疑是免不了的。

这样一来,会导致什么结果?

疑法!

种种质疑,会乱了人心正信。如此疑法,与佛子道子,其实并无损害。但却断绝了疑法者修行入道的机缘。

而佛寺道观,本来就是给众生大开方便之门的地方。若因此而使得世人因此而疑法离道,反倒是适得其反。

ps:好吧。最近状态低迷,玉京城的故事和水陆法会是本书故事线的转折点。大会接连不断,但是好难写。。。。。容我仔细想想,一定要写好。。。

第210章百十余城徒步行,五十三参善财童!

寒山大师长叹一声,说道:“今时兴盛,便是未来衰败之景。//。访问网下载TXT小说//非是我杞人忧天,而是我似已看到,万千佛寺道观,一朝毁于一旦。”

寒山大师看起来有些悲观,师子玄也不知该如何应答,只能安慰一句:“盛衰乃因律循环,天道如此,大师莫要挂怀。乐观才是正理。”

寒山大师笑道:“贫僧没有悲观,只是一时感叹罢了。多言了。今天请小友前来,一是多谢小友布施,二来也想与小友结个善缘。小友若是有什么困惑不解之处,不妨直言。贫僧若是有什么能帮助你的地方,一定尽力而为。”

师子玄心中一动,忽然诚恳问道:“大师。我的确有一个疑惑难解。”

“小友请说。”寒山大师做聆听状。

师子玄问道:“修行至真人,应醒前生种种。但我前世难明,便难得道果圆满。大师可知这是怎么回事?是否可助我圆满果实?”

寒山大师微微惊讶道:“我观小友已有真人修为,却没有堪破前生?”

师子玄道:“非是不能明见,而是所见皆空,皆是空白。”

寒山大师问道:“前生空无,便是最初的灵光。此为元始。但如今世间,大概只有天地生养,自性而成之灵,才会有此异状。你是否是天地生养而成?”

师子玄道:“天地生养的确。无父无母也是。从师姓,但并非一切空无。仍有光怪陆离的混乱记忆。在元神之中留影常驻。”

寒山大师也露出惊讶的神色,想了半天。便问道:“贫僧冒昧问一句,小友修行多少年头?”

师子玄道:“从入道至今,三十余年。”

寒山大师点头道:“正法修行,缓缓而行。三十年小成,六十年大成。九十知法界家乡,百岁情怀在心,天地同心同一,仙道成。佛果得。小友如今不过三十余年,就有大成之境。却是走了一条勇猛精进的道路。”

顿了顿,寒山大师又问道:“小友困惑。我不敢妄言,为何你不去请教你的传法上师?”

师子玄道:“师父难见。三十年才有一面之缘。”

寒山大师又道:“人不可见。神可见!”

寒山大师说的是什么意思?

很简单。意思就是说,师子玄这个“人”,想要见祖师。必须要等到指月玄光洞开会时,才能有缘见祖师一面。但他的元神却可不受地域时空所限。

这里说一下何为“元神出游”。

世间常说。元神出游。大多会理解成为,自己的元神离开了自己的身器鼎炉,变成一团无形之物,游荡这个世间。

其实不是这样的。

那是神识化传离体,出己身远游。可以理解成,自己的识神从身体转移到用法力塑造出来的一个容器。借此离体游走。

这可以称为神识化传之身,称化传身,称阴身,光阴身。都可以,法力尽了之时。此身消散。若及时收回,神识之中可知此身所见所闻。但若不及时收回。对于修行人本身没什么影响。但法力散尽,则此身所见所知,本尊也不会知晓。

而元神则不一样。

他无所谓出游与不出。

它就在那里,无所谓动静的概念。

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不会束缚它。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会说,他一场大梦,忽然梦见了几千年前,或是几千年后的事情。醒来后,说的煞有介事,好似真的见到过一样。而流书后世,后世人一一印证,竟然分毫不差!

这是怎么回事?仙佛说后来世,尚只是在推演之中。这人又怎么会做到?

这就是元神游动今古。很奇怪,很玄妙,常人的见知解释不了。但他的确存在,古往今来野史笔记之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

修行人想“元神出游”,也是在定静之中,运元神观照,想去何处,去何地。无需游走。一念之间,就可到达。

无距之距,神游一念之间。就是如此玄妙。能行何处,行多远。受制于自身的道行修为,法力高深,和自身的见知都有关系。

师子玄如今已有真人修为,已经可以元神出游。但所行很有限。不过若想要一念回转指月玄光洞,元神之中参见祖师,还是可以做到的。

但师子玄很无奈的说道:“见与不见,并无分别。师父只有一句话,行路慎行。日后自见分晓。不可说,莫能说。”

寒山大师闻言笑道:“原来如此。先问一句,小友下山之时,令师是如何说的?”

师子玄想了想,说道:“师父只说了世间行走戒律。要我离山之后,过千山万水,如此才能圆满道心。”

寒山大师道:“那你历山水几何?”

师子玄道:“我下山不久,尚不足百数。”

寒山大师忽然哈哈大笑。

师子玄道:“大师因何发笑?”

寒山大师笑道:“小友还真是听老师话的好徒弟。千山万水,真的只是‘千山万水’吗?”

师子玄微微一怔,疑惑道:“大师的意思是?”

寒山大师道:“世间处处不是山,行路何处无山水?这世间众生,哪一个不是山水生养,又何人不是山水?”

师子玄闻言,顿觉豁然开朗,不由脱口而出道:“原来师父的意思,不只是要我游历山水,而是要见这世间种种生灵之相!”

寒山大师点头道:“是。小友,你知道为何轮回世间最苦。修行有成,归天法界之人,超脱轮回之后,往往又会化身入世行走吗?”

师子玄道:“不是度化众生吗?”

寒山大师摇头道:“度化众生,是愿。是心。超脱之人,可以有慈悲心。可以有普渡心。但没有也是一样,寻个自在逍遥,也大有人在。但他们依旧在世间行走。”

师子玄想了想,说道:“是为了修行吗?”

寒山大师点头道:“正是如此。上归法界。得自在逍遥。但修行并非至此而停。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法界虚空,不生不死,一切随心化传之地。虽是逍遥清净之地。但想要精进修为,却很难。而红尘世间。善恶百态,种种变化万千。虽是恶地,但能出淤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