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骁雄-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快助李将军护驾!”石重贵反应也很快,大声呼喝道。
他这一句话,等若是摘除了李风云的嫌疑,立刻止住了侍卫的混乱。
石重贵周围侍卫也看到刚才情形,也高声呼喝道:“李将军是忠的,快助李将军护驾!”
“护驾!护驾!”
众人一齐涌了上来,将石重贵和一些重要的官员,里三层外三层团团护在了中央。
“杀狗皇帝!杀呀!”四周杀声四起,数百名刺客如同是从地上冒出来的一般,纷纷朝小皇帝这边扑了过来。周围预警的御林军根本不是这伙人的对手,几乎是一照面,便被那数百名刺客砍倒了百余人。
李风云心中一惊,暗道,怎么会有这么多刺客?而且这些刺客个个身手不凡,最差的也是三流高手,一流高手也有近十位,什么人能有这般手笔,布下这等阵势?
对手那边的一流高手有近十位,而他们这边,加上他,加上刚才追杀的那三名老太监,也不过只有四名一流高手。
至于其他的侍卫加御林军,总共才不过两千人,侍卫还强一些,有不少三流高手,那些御林军一个个手脚无力,不成阵型,一看便知是银样镴枪头,又怎么可能是那数百名如狼似虎般刺客的对手?
一时间,数百名刺客竟然将两千名官兵杀得尸横遍野,节节后退。
“快护送圣上突围!”有大臣大声建议道。
突什么围?刺客根本没有将这两千多人围起来,其实就是建议逃跑,将后背留给这拨悍勇的刺客,在近十名一流高手的追杀下,李风云不觉得小皇帝能逃得掉。
“呜呜”的求援号角早就吹响了,希望京城各卫兵马能够及时赶到。
但这个想法同样不切实际,等最近的援军赶来,至少也要一个时辰,一个时辰,估计这两千兵马早不知道被消灭了几回。
那三、四百名刺客个个身手不凡,还不是那些荒驰已久的御林军可以抵挡得了的。只是那拨刺客并不急于进攻小皇帝这周围的数百人,似乎知道这拨人并不好对付,而是一心对付周围那混乱不堪,几欲溃散的御林军。
“都给我住嘴!”李风云找回自己的马匹,高声喝道,“侍卫,御林军给我列阵,单打独斗你们怎么会是他们的对手?结成对付高手的梅花军阵,将皇上与众位大臣护在中间。不懂得列梅花军阵的,列军阵护住两侧。”
“李风云,你胆敢这般对皇上,对满朝文武说话,岂容你放肆……”一名白胡子大臣指着李风云大声呵斥道。
话音未落,便听小皇帝石重贵断然喝道:“都听李将军指派,不得有误!”
围在小皇帝周围的,有两百名带刀侍卫,都是精选的武林高手,其中三流高手不少,二流高手也有二十多位,实力并不弱。只是突然被袭击,人心惶惶,一时乱了手脚。
听李风云这般一喝,又听小皇帝石重贵这般说,那两百多名带刀侍卫立刻醒过神来。纷纷自发组成二十几个梅花军阵,两侧都由一百多名御林军列军阵保护。将文武大臣都保护在其中。
李风云又要走小皇帝身边的一流高手,将那二十多名二流高手,还有二十多名武功高强一些的三流高手选出,和一名加上编成一队,大喝一声,李风云带着四十多人,杀向那拨刺客。
小皇帝那一群人紧随其后,缓缓向前推进。
秋风起,满目萧索,风云起,肃杀之气罩定七八丈的范围。
与那群刺客一交手,李风云此时也来不及多想,顺手便使出了带入肃杀之意的“风云起”。
只见一道旋风卷起,直冲刺客中一名二流高手卷去,无数碎云如片片黄叶,紧随其后。
有了肃杀之意的“风云起”,虽然并不算完美,但是比之以前,威力足足增加了一倍有余,那名二流高手哪里抵挡得住,只来得及惨叫一声,便被“风云起”绞杀成碎肉。连带他身边的两名三流高手也丧命黄泉。
………………………………
第三百三十章 援兵
一连斩杀十多名刺客,数十名御林军缓过手来,自发组成军阵,跟在李风云的队伍身后,向刺客扫去。
这些行刺的刺客,显然多是江湖人物,个人实力虽然不俗,但是缺乏与军阵相斗的手段,特别是遇上六人一组的梅花阵,几乎无法抵挡,纷纷后退。
有李风云和那名一流高手太监做前锋,李风云这拨队伍越发强大,不多时便收拢了数百人,小皇帝身边已经簇拥了七八百人。
见想要迫使小皇帝溃逃的计划失败,一名黑衣刺客高声呼喝道:“直接诛杀狗皇帝。”
那近十名一流高手以及数十名二流高手顿时放弃了与御林军的缠斗,一齐杀向石重贵。
“护驾!护驾!”眼见这些高手势如破竹,特别是那九名一流高手,御林军和带刀侍卫几乎无人是他一招之敌,临时组成的梅花阵虽然能挡他几招,只可惜毕竟移动不便,很快便被九名一流高手绕过,直冲他杀来,小皇帝有些心慌,大声叫道:“李将军救我!”
李风云闻言回头一看,顾不得继续冲杀外围的刺客,飞身掠了回去。
一招“惊涛骇浪”,斩杀了一名意欲阻拦他的一名二流高手,对上了一名一流高手。
这名一流高手显然是冲这他的,身手非常不凡,李风云冲了数次,居然都被他拦住,两人斗得旗鼓相当,谁也奈何不了谁。
李风云偷眼看去,随他一起杀敌的那名太监也被两名一流高手拦住,也杀得不可开交,但明显处于劣势,而留在小皇帝身边的那两名太监,也与另外六名一流高手缠斗在一起,死死地保护着石重贵,身上已经数处中招。
至于那些回援的侍卫,也分别与刺客中的那些二流高手绞杀在一起,局势再次一片混乱。
李风云心中暗急,这样斗下去,只怕要不了半炷香的时间,小皇帝的脑袋就会被人砍掉。
正在束手无策之时,忽听远处一声号响,东北角有“轰隆隆”的马蹄声传来。
李风云大喜,大声呼喝:“兄弟们,再坚持一下,援军马上就要赶过来了!”
敢这般大张旗鼓赶来的人,决计不会是刺客,不知哪只队伍反应如此快速,从遇刺到现在,才不过半炷香的工夫,居然赶来了。
侍卫和御林军闻言军心大振,战力倍增,一时竟然将外围的那些刺客逼得节节后退。
当然,这也只限于外围,小皇帝此刻的性命仍旧是岌岌可危。
“李风云,你何必要为这狗皇帝卖命,以你现在的身份,投奔何人不能落个诸侯身份?”与李风云缠斗的那名蒙面黑衣高手,一边破解李风云的招数,一边劝说道。
李风云突然明白过来,此人的武功只怕远超自己,能与他打得旗鼓相当,恐怕不是因为李风云真有与他相抗衡的武功,而是因为此人不愿伤了李风云。
再看保护小皇帝的那两名太监,虽然拼了命,又岂是六名一流高手联手的对手?身上不知被那六人伤了几处,仍在死死地抵挡。不过看情况,也支持不了多久了。
既然此人不愿伤自己,只是挡住李风云不许他去救小皇帝,李风云心中有了计较,一纵身,李风云向一侧掠去。
那人怎肯轻易放李风云过去,一剑断住李风云的去路,李风云早料到有这一招,侧身闪过,不知不觉中,已经来到了与他联手杀敌的那名太监附近,忽然双刀一挥,不顾身后紧随而至的那名高手,一招“风云起”,一股旋风带着浓浓的肃杀之意,卷向缠住那名太监的一名一流高手。
那名高手忽然觉得身后一寒,心知不好,有人偷袭,来不急转身,只得朝前一跃,险险地避过了李风云那一招“风云起”。谁知却被那名老太监瞅中一个破绽,迎头一掌,正拍在他的肩头上,直将他右臂臂骨击碎,不能再战。
李风云冲着那太监大声叫道:“你快去救皇上,这里交给我!”
这名老太监的武功可要比李风云高出许多,足可与佘破财相比。急忙飞身朝小皇帝石重贵掠去。刺客中的另一名一流高手想要抢上去阻拦,却被李风云又一招“风云起”逼退,李风云喝道:“你的对手是我!”
这时,原本与李风云缠斗的那名蒙面高手追了上来,怒道:“李风云,你竟然利用我对你的一念之仁暗算我等,你这般行事,不太地道吧!”
李风云不屑晒道:“什么一念之仁,你不过贪图我怀中的《归藏经》,所以不敢伤我罢了!兵者,诡道也,你自己没想到,能怪得了谁?”
那人一时无语。
李风云看透了这帮刺客不肯伤他的心理,对这两人攻来的招数根本不予以抵挡闪避,只是出刀纠缠这两人,这两名高手一时反而束手束脚,难以摆脱李风云。
再看小皇帝石重贵那边,因为那名老太监的回归,局势已经不像刚才那般难看。特别这三名太监,彼此熟悉,配合默契,又一齐习练过一套三才阵,此时三人凑齐,正好能将这三才阵摆出,以三敌六,已经可以维持短时间内不会落败。
那黑衣蒙面人见难以摆脱李风云无耻的纠缠,而那六名负责刺杀石重贵的高手也失去了最好的机会,一时也难得手。而此时,“轰隆隆”马蹄声渐近,只怕要不了多久,晋国的援军就该赶到了,那时再想要走,不知又要被留下多少人。
一跺脚,那黑衣人喝道:“撤!”
这一声令下,那伙贼人无一恋战,纷纷逼开对手,扛起同伴的尸首,飞身便跑,那些侍卫与御林军哪里拦得住他们,转眼间便钻入树林中消失不见。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见那伙贼人逃得一干二净,李风云心中松了口气,转头在看东边那伙援军打出的旗帜,心中不由得大奇:“咦,怎么会风云卫的旗帜?风云卫的驻地离这里可不近,没两个时辰根本赶不过来。又怎会这么快得到消息赶过来?”
………………………………
第三百三十一章 计划不变
李风云没有看错,来的援兵正是风云卫,全军八千余人,几乎全军来援。
见到李风云和小皇帝石重贵无事,典奎等众将翻身下马,跪倒在地道:“末将无令擅动兵马,救驾来迟,请圣上责罚。”
石重贵急忙上前扶起众将,笑道:“众卿平身,勤王救驾,众卿有大功于朕,何罪之有?只是,典将军,你是如何知道朕在此遇袭?”
典奎答道:“皇上英明,我等之所以妄动刀兵,全是因为事先得到消息:有匪徒准备在皇上秋狩之时刺皇上。末将心中不安,所以率军来查看,不想来到这附近,竟然真有其事。”
石重贵惊讶道:“不知典将军从何人那里得到此消息?”
这时,一人插手施礼到:“微臣莫轻言,无旨擅自请动大军出营,请圣上恕罪!”
石重贵眼睛一亮,上下打量了一眼,心中暗道:“果然名不虚传,这位莫轻言,果然是长得比较怪异!”又急上前一步,搀住莫轻言的胳膊,问道:“莫爱卿何出此言?若非莫爱卿及时带兵来援,朕今日只怕是凶多吉少。
莫爱卿,你是如何探知有匪徒要刺杀于朕。”
莫轻言摇摇头道:“皇上,微臣其实并无实据,只是推测。”
“推测?”石重贵心中更加不解。
莫轻言解释道:“皇上可知两个多月前,京城发生一件失火案,和煦堂十八人,无一逃脱,全都葬送于火海之中之事?”
石重贵点点头,道:“略有耳闻,莫爱卿,难道这次遇袭之事也与那和煦堂案有关?”
莫轻言点头道:“正是!”
原来,莫轻言着手此案中,日夜追查,发现在和煦堂残垣中发现的那十八其实在失火前便已经被人用重手法震断心脉而死。而且手法如出一辙,全都是一招毙命,应该是同一人所为。
要知道,和煦堂实际是千牛卫的据点之一,其中并不乏二三流高手,一招毙命,能有这等本事的人,恐怕非一流高手莫属。
但是,事发之时,和煦堂中足足有十八人,这十八人散布于和煦堂不同地方,如果只有一名凶手,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让那十八人一个也走不脱尽数被杀。
和煦堂中被杀的十八人可不是一般人,都是久经训练,出入各处打探情报的精锐之士,武功高强不说,警觉也远比一般的江湖中人高得多。
所以,即便凶手武功再高,也不可能留住那十八。除非那十八人都是傻子,呆在那里不动,等着凶手来杀。
经过仵作仔细验尸,在死者体内也并未找到中毒或是中迷药的迹象。
所以,唯一的解释,便是凶手并非一人,而是有很多帮手,守住了和煦堂各处的出入口,这才导致那十八无路可逃,才被凶手一一格杀。
鉴于仵作验尸结果,十八具尸体中,十七具身上其它的伤口都是死后造成,而其中一具尸体的验尸结果表明,在死之前,此人已经深受重伤。
莫轻言猜想,很有可能,凶手想杀的,其实只是此人一人,此人很可能探知了什么重要秘密,一路被人追杀,匆忙逃回了和煦堂,却不料凶手为了保住这个秘密,不惜得罪千牛卫,直杀入和煦堂中杀人灭口。
接下来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莫轻言查到和煦堂案失火案当晚,有人曾目睹一名满身血污的男子冲进了和煦堂,不久之后,和煦堂便失火了。
而又有人看到,在和煦堂失火小半炷香前,有十余条黑影跃入和煦堂。
于是,莫轻言将调查的重点转向此人,亲自去拜访了千牛卫统领刘传勋。
刘传勋心中对凶手所属的势力早有所怀疑,只因为此乃多事之秋,不愿多惹是非,所以并不愿揭穿其中的底细,再起波澜,想要敷衍过去。
发现莫轻言竟然真的认真查办此案,心中又有了其他的想法。
他不愿多惹是非,是因为这个是非他惹不起,小皇帝也未必愿意他来惹。但这样下去,一旦有一日东窗事发,他也会因此担上重大责任。
如今莫轻言既然找上门来,而莫轻言背后又有那莽汉李风云做靠山,刘传勋就有心借莫轻言之手将此事挑破。
若事情真弄得不可收拾,毕竟还有莫轻言挡在前面,没有道理拿他来做替罪羔羊。若是真的借由莫轻言之手挑破了事情真相,解除了这一隐患,他刘传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道理会怪罪到他的头上来。
所以,刘传勋决定与莫轻言合作,向莫轻言透漏了许多消息,包括那名死去的探子原本是派去郓州监视郓州节度使李守贞的,向莫轻言暗示李守贞有重大嫌疑。
莫轻言得到消息后,如获至宝,当夜赶往千牛卫在郓州的联络点。
在郓州的联络点,莫轻言得到消息,那名死去的探子事发前些天赶往了檀州,因为郓州方面发现李守贞派出了亲信前往檀州,似乎要回见什么人。
莫轻言急速又赶往檀州,经过一系列明察暗访,得知那名探子曾租住一家民舍的阁楼,而直到当时,那名探子并未退租。打开那阁楼的窗户,正好能监视到一家姓孙的人家。
莫轻言立刻调查这家孙姓人家,还真让他查出点结果。
那姓孙的主家叫孙德利,原本是南唐苏州人,十多年前来到了檀州,开了一家绸缎店,名叫“锦绣堂”,据说是苏州“锦绣堂”的分店,因此与南唐方面来往颇为密切。
在和煦堂失火案的前三天,有人看见有一些不明人员进入孙府,当晚又听到有打斗之身,并在孙府后墙外发现了一滩血。
显然,这个孙德利与和煦堂失火案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于是,莫轻言决定夜探孙府。
在孙府,莫轻言意外地发现孙德利正与一名黑衣人密谈,可是那黑衣人十分警觉,莫轻言才刚刚靠近,便被那黑衣人察觉,忽然挥出一掌挥出,又疾又狠,若不是暗中保护他的那名千牛卫高手及时出手,莫轻言恐怕就要殒命当场。
也正是因为那名千牛卫高手出手与那黑衣人对了一掌,引开了那黑衣人的注意力,飞身和一众高手去追杀那名千牛卫高手去了,没有注意到莫轻言,这才让莫轻言能从孙府中逃出,逃脱了一劫。
趁着混乱,莫轻言逃出了孙府。到了次日,发现孙府已经人去楼空,没有人留下。
此行,莫轻言并非一无所得,隐隐约约中他听到那黑衣人的半句话。“……计划不变,狩猎时动手。”
………………………………
第三百三十二章 历史没有如果
结合前因后果,莫轻言仔细地想了一遍,不由得大惊。
大晋皇帝秋狩,这早就不是一个秘密。黑衣人说狩猎时动手,莫非是要在狩猎时做什么动作?难道这帮人这般大胆,竟然打算想要狩猎时动手行刺小皇帝石重贵?
想到这里,莫轻言心中猛地一缩。联系到种种所知的情况,莫轻言越想就越觉得可能。
两次击退契丹人,特别是阳城之战,已经给小皇帝赢来了很大的威望与名声。很多人由此看到了中原中兴的希望,只要小皇帝石重贵善加利用,重振中原,成为一代中兴之主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而且,经过这两年的战事,淬炼中原兵卒,已经涌现了一大批像刘知远、杜重威、李守贞这般的名帅,一大批如李风云、皇甫遇、郭威、符彦卿这般的名将。
如若大晋一旦强盛起来,势必会南下统一天下,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南唐,单靠长江、淮河天险,南唐并没有把握能阻挡得住大晋南下的大军,而且,南唐还有心腹之忧。
吴越一向都对中原的朝廷俯首称臣,这些年又与南唐的关系极为恶劣,难说到时不会联手大晋对付南唐。
闽国虽然差不多被南唐灭了,但余烬犹存,随时都可能死灰复燃,会牵扯南唐大量的兵力。
南楚对南唐戒心重重,两国的关系比之南唐与吴越更有不如,一旦南唐与大晋开战,很有可能南楚会倒向大晋。
至于南汉,南唐与南汉虽然纠葛不多,但南汉之主性情暴虐,喜怒无常,趁火打劫不足为奇。
也就是说,一旦大晋挥师南下,南唐将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败多胜少。
既然如此,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奋起一击。
如果能借着大晋皇帝此次秋狩,杀了石重贵,结果会是怎样?
现在石重贵刚刚打败契丹,尚未统合各方势力,如果在此时被刺身亡,结果又会是怎样?
想到这里,莫轻言身不由得一抖。
石重贵若遇刺身亡,莫说石重贵尚无子嗣,以大晋现在的形势,即使石重贵有子嗣也无用,各地诸侯必定会自立,烽火四起,彼此征战不休,黎民涂炭,大晋的国力也会因此而耗损殆尽。
很有可能,一些诸侯会效仿先帝石敬瑭旧事,投靠契丹。
当初隋末大乱之时,投靠突厥的枭雄不知凡几,谁能保证现在便没有人会委身投靠契丹,以换取荣华富贵?
即便无人投靠契丹,莫轻言也不认为分崩离析的晋国会是整军重战的契丹人的对手,毕竟阳城之捷虽重创了契丹,但并未伤其根基。契丹依然强大,在纠集十多万人马趁乱杀入中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
南北朝五胡乱中原之旧事只怕又会重演。
更不要说南唐、后蜀对中原也是虎视端端,这两股兵马若是冲杀入中原,只怕几场大仗打下来,中原就剩不下什么了。
不行,这种事绝不能让它在发生。
莫轻言想清楚后果,下定决心,立刻快马朝开封赶去,只希望能在赶在那不明势力出手之前能够阻止小皇帝石重贵的秋狩。
谁料到紧赶慢赶还是慢了一步,还未进入开封城,莫轻言便已经听到小皇帝已经出城狩猎的消息。
莫轻言当机立断,他知道,虽然如今他已经官拜刑典提狱,但毕竟人微言轻,不说大理寺中有没有人肯相信他所说的话,即便有人肯相信,朝中又有几人冒着抄家灭族的威险,立刻擅自调动大军救援皇帝。
要知无令调动大军,罪同谋反。
而朝中大臣,大多都随皇帝石重贵狩猎去了,留下的那些人,何人敢冒如此大的风险,单凭莫轻言的几句臆测之辞便置身家性命不顾。
即便最后分清了轻重缓急,这么一耽搁,那些刺客也许就得了手。
想来想去,莫轻言便想到了李风云的风云卫。
李风云向来都是以胆大妄为而著称,他的部下也随李风云的性子,也许在这个时候,也只有风云卫才敢擅自出兵,援救皇帝。
想到这里,莫轻言立刻拨转马头,朝风云卫驻地而去。
果然,来到风云卫,见到典奎,莫轻言将他的推测和利害陈说了一遍。
典奎知道莫轻言与李风云的关系,更知道莫轻言的为人,若不是到了危急关头,莫轻言决计不会做这等鲁莽之事。既然莫轻言这么做了,说明事情已经非常紧急了。立刻决定出兵。
稍一思索,典奎立刻决定马上出兵,援助小皇帝。
当然,典奎也有另一层考虑,如若莫轻言的推测是错的,了不起风云卫重新回驻地,只当是做了一场演习,只要有这八千虎贲将士在手,他不信石重贵真敢动李风云,动风云卫。
风云卫有契丹送来的战马一万,麾下兵卒虽不善于马战,但是都曾受过骑术训练,骑马赶路是没有问题的。
近八千风云卫一阵疾奔,不到两个时辰,便赶到了御猎场十里之外。
此时,典奎留了一个心眼,吩咐风云卫暂时停下来歇息,正当他安排哨探去探听消息之时,御林军求救的号角响起。
典奎脸色大变,要知道小皇帝石重贵此次狩猎,带了足有两千多御林军,此时竟然吹响了求救的号角,说明形势已经极为危险。典奎毫不犹豫地命令八千风云卫将士立刻上马,向号角响起处进发,希望能及时救出被困的皇帝和文武大臣。
于是,这才出现了前文所述的那一幕。
如果不是李风云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提前识破了袭击者的埋伏,也许小皇帝早就亡命于刺客的箭矢之下。
如果不是在御林军和侍卫慌乱之际李风云独当大任,重新组织并鼓舞起士卒的士气,打乱了袭击者的部署,可能等不到风云营的到来,石重贵很有可能便死于乱刀之下。
如果不是风云卫及时赶到,吓退了袭击者,李风云和那三名太监决计挡不了那九名一流高手的攻击多久,小皇帝石重贵同样性命难保。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
第三百三十三章 猜忌
一场刺杀以落败收场。
御林军损失惨重,两千多名御林军,伤亡达八百多名,几乎溃散。宫中的带刀侍卫伤亡也不清,两百名侍卫,战死七十八人,受伤六十三人。随驾保护小皇帝石重贵的那三名老太监,两人重伤,一人轻伤。
可见当时局面何其危险。
至于随驾的那些宫女太监,死伤也不少,随驾的文武官员也死伤了十多位。好在袭击者并未针对朝中重臣下手,文武重臣的损伤并不严重。
因为袭击者临走前尽可能地带走被砍杀同伴的尸体,现场留下的刺客的尸体很少,不过被李风云一箭射杀的那名刺客的尸体却被找到了。
有人认出,此人是契丹的一名很有名的射雕手。
所谓射雕手,是草原上对神射手的一种尊称,但凡能称为射雕手者,百步穿杨不在话下。契丹虽大,但能被称为射雕手的人,却寥寥无几。至少,李风云与契丹铁骑交锋这么久,这还是遇到的第一个。
得知此人原来是射雕手,众人不禁冒出了一身冷汗。倘若李风云当时晚那么几个呼吸射出那支箭,倘若李风云的运气不是好得出奇,本来箭法平平的李风云竟然鬼使神差般的射中二三十丈外的这个射雕手,那结果可就不堪设想。
堂堂大晋皇帝在御猎场遭人袭击,而且参与者中有一名契丹的射雕手,这绝不是一件小事。这次狩猎也因此草草结束,在八千风云卫的保护下,小皇帝石重贵回到了开封城中的皇宫中。
早已经得到消息的千牛卫统领刘传勋,以及大理寺卿赵洵,还有开封府府尹徐长浩长跪于金銮殿外。
“哼,他们还有脸来见我!”刚刚回朝的石重贵脸色铁青,“传旨……”
“皇上!”侍候在一边的张尽忠深知小皇帝性子冲动,轻咳一声,道,“该用参汤了,参汤凉了可就不好喝了!”
石重贵一怔,挥退其他的太监,沉着脸问道:“大伴,你想说什么?”
张尽忠急忙跪倒,脑袋杵在地上:“奴才只是一个阉人,朝堂大事,老奴不敢妄加议论,请皇上恕罪!”
“朕没有怪罪于你,这里又没有他人,朕叫你说!”石重贵脸色阴沉,有些不耐烦。
“谢皇上,这般,老奴就斗胆直言了!”张尽忠伏着身子道,“奴才不知三位大人犯了怎样的大罪,不过,皇上身边可以信得过的人可不多呀!”
石重贵沉默了许久,方才道:“你的意思是李风云不可信?莫轻言也不可信?”
张尽忠的身子颤抖起来,身子伏得更低,几乎是贴着地面:“奴才,奴才不敢这么说,奴才这条命是陛下的,纵然是刀山火海,只要是关乎皇上的安危,奴才也在所不惜。”
这次狩猎,张尽忠也陪驾随行,遇袭之时,屡屡以身护驾,虽然并未起到什么作用,但是石重贵却看在眼里。
石重贵叹了口气,缓声说道:“起来吧,大伴,你对朕的忠心,朕岂有不知之理?有什么话,你便直说,这里又没有其他人,朕恕你无罪。如若你都不肯对朕说实话,朕哪里还能信任其他人。”
“是,皇上!”张尽忠战战兢兢从地上爬了起来,垂着头道,“奴才听说过两句话:‘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奴才觉得很有道理。”
石重贵点点头道:“这是大唐太宗皇帝评价萧瑀的两句话,不错,经过这件事,朕这才觉着李风云还是忠于朕的,风云卫还是可信的,莫轻言更是难得的良臣。
而刘传勋玩忽职守,根本没将朕的安危放在心上,居然连这么大的事情都没有打探到,更可恨,和煦堂失火案他竟然打算轻轻放过。
赵洵尸位素餐,毫无建树,三四百名刺客潜入开封,他居然懵然不知。而且还对莫轻言这样忠君爱国的人才居然一路打压,更可气他竟然与刘传勋沆瀣一气,想要欺骗于朕。
徐长浩蝇营狗苟,只知溜须拍马,针要他何用?”
张尽忠轻声道:“皇上说得不错,三位大人的确有错。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从另外一方面去理解,也是可以的。
三位大人可都对皇上忠心耿耿,是皇上的人啊!朝中忠于陛下的人可不多呀!
三位大人虽然无能,重要的是,他们也没有背叛皇上的资本。
李大将军虽然对皇上也是忠心一片。但是,他可是对着陛下射出了那一箭,若是有半点闪失,那后果……老奴真是不敢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