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骁雄-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觉睡到次日日上三竿,李风云这才醒来,只觉得喉咙如火烧一般,脑袋里疼得要命,酒气仍未散尽。
狂灌了一壶水,洗漱完毕,李风云运转真气化去酒气,这才觉得舒服了许多。
仔细思量了一下,昨夜的事如一团浆糊般想不清楚,也不知昨夜有没有向刘知远提过他的来意,更不知刘知远的意思如何。
不管怎么说,今天李风云打算好好与刘知远谈谈,希望刘知远能以天下为重。
正在思忖间,帐篷帘被挑起,丁虎引着郭威走了进来。
郭威笑道:“李老弟,昨天睡得可好?”
李风云抹了抹额头,答道:“睡得倒是不错,跟死猪一般,只是头痛得要命。”
郭威哈哈大笑:“军伍种的粗鲁汉子,你莫怪那些杀才。你的来意刘刺史已经传书给大帅,大帅很清楚。大帅正在帐中专程等你,专门与你讨论此事。对你的意见,大帅可是很重视。”
虽然知道这是刘知远笼络人的手段,但是李风云心中仍旧一股热潮翻动,一阵感动。比起石重贵,刘知远实在是强太多了。
注1:五代时的太原城城墙高大,守备完善。宋太祖赵匡胤两次北征北汉,两次在太原城下铩羽而归,不是没有原因的。
第一次攻打太原,发生在宋开宝元年(968年)十月,李继勋等因久攻太原不下,辽军又至,遂引兵南归。北汉军乘机发动追击,进掠宋晋、绛(今山西绛县)两州。
第二次攻打太原,发生在宋开宝二年(969年)三月,当时赵匡胤征发当地民工数万人,修筑长墙包围太原城,并筑长堤,引汾水灌城,多方进攻,长达三个多月,都无法破城。正值天气酷热,宋军很多人患上破腹病,这时听到辽军出兵救援北汉的消息,宋军仓皇退兵。辽与北汉联军追击宋军,宋军大败而逃。
宋开宝八年(975年)十月,宋太宗赵匡义第三次北征北汉,再次决汾水灌城,同样也没能攻下太原城。但是这次不同,因为宋军在白马岭大败耶律沙和冀王敌烈率领的辽国援军,辽国已经无力再发援军。在外无援兵,内无斗志的情况下,刘继元于五月初六出城投降。
至始至终,太原城都没有被宋兵攻破。
夺下太原城后,赵匡义认为太原城太过坚固,容易被人用来割据,同时,太原城出了太多的皇帝,似乎真是个“龙城”,所以命令火烧太原城,然后又水灌太原城,拆毁了太原城的城墙。
太原城后来虽然被重建,但城墙等防御手段远不能跟五代时相比。
………………………………
第四百二十五章 失策
“李将军,你的建议,本帅已经知道。”见到李风云,刘知远没有客套,直接开门见山,“你的想法很不错,只是本帅也很为难。”
李风云心中一沉,刘知远毕竟是刘知远,不管他表现得如何,仍旧只是一个枭雄,终究逃不开自己的利益:“风云只是草莽中的一个野人,以前听人说过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不知大帅愿意听还是不愿意听?”
刘知远点头道:“李将军的话,本帅岂有不听只理?不知是哪一句话?”
李风云紧盯着刘知远,缓缓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句话出自《左传?新序?杂事》,说的是魏文侯的事。
魏文侯外出游历,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草料。魏文侯很奇怪说:“为什么反穿这皮衣背草料?”
那人回答说:“我喜爱我皮衣上的毛,怕毛被磨掉,所以才反穿皮衣。”
魏文侯说:“可是如果皮被磨光,那毛也同样没地方依附了呀?”
这个故事还是以前杜如月讲给他听的。可是往事历历在目,伊人却不知身在何方。
帅帐中只有刘知远、郭威和李风云三人,郭威见状,猜到了李风云的想法,道:“李老弟,你误解大帅了。大帅又岂是心疼自己羽翼?
李老弟,你不妨听大帅把话说完。”
李风云心中不信,朝刘知远拱手道:“大帅请讲!”
刘知远轻咳一声,道:“李将军对本帅有此误解也不怪你,当初在阳城之战之时,本帅的境况的确不好,存了些私心,养寇自重。如今看来,是错了,悔之晚矣!若非当时纵虎归山,又哪来今日这般局面?
不过,那时本帅也只是存有自保之意,并无其他的想法,不管李将军如何看本帅,这句话还是要跟李将军说清楚。易地而处,请问李将军又当如何?
知远一声并无太大的野心,只想拯救黎民于水火。
不错,当时如若本帅与杜帅齐心合力,是有机会将耶律德光留在河北的。即便做不到,也能将契丹大军大部留在河北。可是这即使这样做了,又有多大的作用?
本帅祖上原本是沙陀人,对草原部落了解颇深。
杀了耶律德光,重挫契丹军,虽然暂时会给契丹很大的打击。可是草原部落就像是狼群,杀掉一头头狼,用不久以后,新的头狼又会站出来。至于精兵,除非将契丹人杀光,将草原上的人杀光,否则,草原上从不缺少精兵。
在草原上,不够强壮的人是不可能活下来的。
没有了契丹的威胁,朝廷必定会转过身来对付我刘知远。
李将军,你也是风云卫的统领,你应该知道,你、我其实代表的并不是只是自己,而是代表着一批人。
我刘知远可以不做这河东的节度使,甚至可以不在乎这条性命,在疆场上冲杀了这么些年,早已经将生死荣辱看淡,可是换作李将军,你能放得下曾经跟你出生入死的将士落得一个颠沛流离,甚至食不果腹的下场吗?
朝廷换一个人来镇守河东,谁又能保证他比我刘知远做得更好,能够抵御得住草原部落的南侵?
至少,在河东,有我刘知远在,本帅可以保证,本帅绝不会容许契丹人从河东杀入中原。本帅可以保证,我刘知远是忠于大晋,忠于中原的黎民百姓的。本帅绝不会做出引狼入室的事情来。
换一个人来,他能保证吗?”
李风云低下头,他也知刘知远当初的养寇自重之法是迫不得已,刘知远说得没错,若是换作他,同样的情况下,他未必不会做出同样的事情来。
老实说,以刘知远的实力,如果真要扯起旗帜造反,以大晋如今的情形,其实对他也无可奈何。太原城他看过,面对这样一座雄城,李风云也觉得无能为力。
至少现在看来,刘知远在河东这一块的确做得不错,在天下割据的群雄中,他算是非常不错的一位了。
只是他心中这道坎过不去,心里总觉着堵得慌,如同吃了一只苍蝇一般,说不出的恶心,所以他才会对刘知远、杜重威这般不满。
其实对于李风云来说,谁做皇帝,他并不在意,他仅仅不想看到中原的苍生再受那战火之苦。
“这些话,我刘知远也只能对李将军和几位信得过的人说了!”刘知远叹了口气,接着道,“话扯远了,坦率说,关于李将军所说的派一支精骑,劫掠草原之策,本帅并不赞同。”
“这是为何?”李风云问道。
“李将军,你没有去过草原,所以难怪不知草原的情况。”刘知远苦笑一声,“派一支精骑前去草原并不是那么简单。
草原广袤无边,常常走十多天看不到一个人烟,其中又有荒漠,如果没有熟悉草原的人带路,几千人贸然进入草原,非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很有可能还没有找到一个草原部落,就已经被恶劣的草原所吞没。”
“河东这么大,找几个去过草原的人应该不是难事吧!”李风云有些不服。
“在河东找几个熟悉草原的人当然不难,不瞒你说,我河东历年来向草原派出的探子不少,他们都可以做为大军的向导。”刘知远解释道,“可是阻止我军进入草原的并不止这一点。要支持几千精骑千里远征,粮草器械如何运送?粮道如何保证?
几千精骑的粮草供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以我河东现在的情况,是无论如何也负担不起的。就算是大晋举国之力,恐怕都难以维持。”
“难道不能以战养战?”李风云问道。
“你是说以劫掠补给?”刘知远摇摇头,“中原的将士与契丹人不同,契丹人赶着一群牛一群羊就敢南侵中原,可是中原人不成。一则顿顿都是牛羊肉,中原的将士并吃不惯,再则,北方严寒的气候,中原将士也不习惯,水土不服,用不了多久,将士就会大批病倒。”
李风云呆了,他没想过这些事情。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刘知远道,“在中原,要训练出一名合格的骑兵,并不容易。可是在草原上,随便拉一名牧民,给他武器和盔甲,他就是很好骑兵。
我河东现在的骑兵也才只有五千,这五千骑兵真要拉出去与契丹人对阵,最多能与三千契丹骑兵拼杀个相当。
千里奔袭,必撅上将军。就算我河东精骑一切顺利,杀到敌军某个部落,战力又剩下多少?最多能有一半战力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凭着这点战力,去袭击几千人上万人的大部落纯粹是找死,去袭击几百人的小部落,对契丹根本造不成什么影响。甚至连牛羊肉的补给都补充不全。
几百人的小部落突然在草原上消失,这种事在草原上几乎天天都在发生。根本不需要我们去做。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李风云听了刘知远的解释,忽然感觉自己太冒失了,太自以为是了,不由得冒了一身冷汗。这件事提醒了他,他似乎太轻敌了。
这些年,他打过了几场大胜仗,心气渐渐高了起来,眼界也高了起来,隐隐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可是听刘知远这一番话,李风云觉得之前他的确想得太简单了。比起刘知远这样的老帅,他还有一定的差距。
见李风云满脸羞愧的样子,刘知远呵呵一笑,道:“李将军,你没去过草原,不知草原的事并不奇怪。说实话,你天生便是一名天才将军,不用人教,凭着本能就能打胜仗,这教本帅很羡慕你。
比如你的另一个建议,让我军陈兵边界威胁契丹,就是一个很好的主意。
本帅与诸位将军都商量过了,决定采纳你这条建议。不但会陈兵边境,本帅还会做出一些佯动,吸引契丹人的注意,本帅想,契丹在我河东这般,不放三万契丹兵马防备本帅,恐怕是睡不着觉的。
而且这样,我河东的粮草负担也不至于太大。”
李风云心中稍慰,他此次赶到阳武谷总算也没有白来。
刘知远话锋一转,道:“李将军,哪一天你在开封呆得不如意了,我河东军永远欢迎你。你放心,如果你觉得我刘知远做事不地道,你随时都可以带着你的部属离开。本帅绝不为难你!”
李风云一呆,他没料想到刘知远会在此时如此直白的拉拢他。
刘知远呵呵一笑,道:“李将军不必急着回答本帅,这句话算是本帅对李将军的一句承诺,你记在心中便可。”
………………………………
第四百二十六章 山雨欲来
阳武谷大胜契丹的消息传到开封,大街小巷立刻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酒楼茶馆中,立刻取代了礼部侍郎马上疯的传闻,成为众口交相议论的火热话题。
“爷早就说过,风云卫出马,没有办不成的事。”一名手提鸟笼的富家公子满脸骄傲地说,虽然风云卫已经早就不存在了,可是开封府的百姓仍旧执着地把游击营叫做风云卫。
“不对呀!我听陈家阿三说,风云卫没有赶上这场仗。”一名不知趣的中年汉子插言道,“风云卫是八月二十九才从京城出发,可是阳武谷大捷我听说是在九月初五打的,开封离着阳武谷有好几千里路程,风云卫飞也飞不过去呀?”
“胡说,陈家阿三那二傻子的话也能信?”不等那富家公子驳斥那中年汉子,一边的客人便不乐意了。风云卫是开封的骄傲,大晋最强的兵马,自然所有的功劳都是风云卫立下的,谁要敢说风云卫半个不是,包准开封人会喷他一口唾沫。至于其他兵马,最多只是在背后摇旗呐喊,占风云卫的便宜捡一些功劳罢了。
“不错,风云卫就是能飞,你们是没有看见,我就看见过。想当初皇上在御猎场被袭,知道是谁先赶过去救的驾吗?那就是风云卫。若是普通的禁军,从驻地到御猎场,就算不算集合的时间,那也得又两三个时辰才赶得到,就算赶到了黄花菜都凉了。
可是风云卫不同,从得到警讯,集合兵马到杀到御猎场,只花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这里面还不算冲破刺客专门为风云卫布置的五道防线。
啧啧,厉害呀!”有人大声说。
更有人道:“我可听说了,风云卫不是一般人能进得去,那都是天上的星宿。要想进风云卫,八百斤的石锁,要抛到空中打个旋,然后接住才算免强合格。至于日行一千,夜行八百那是最基本的。
从咱京城到阳武谷才几千里路,算得了什么?风云卫一天一夜就能行一千八百里。走个来回也都够了!”
“不错不错,我听说阳武谷大捷,风云卫打的可是头阵,李风云李大将军两把鬼头大刀,杀入敌阵,七进七出,杀得鞑子哭爹喊娘,好不威风。”
……
消息同样传进了皇宫,石重贵龙颜大悦,召见了几位心腹大臣,大声道:“阳武谷之战,刘知远将军只用了五万大军,就杀的同样数量的契丹军丢盔卸甲,遗留尸遍野,斩首七千余级,实乃大胜。
这说明自阳城大捷以后,契丹人的士气已堕,战力也大减,再无与我军交战的胆量。看来,收复燕云十六州,举兵北伐的时机已经到了。
前几日,乐寿监军王峦传来消息,说瀛州刺史刘延祚给他写信,准备率全城归降,并且说:‘城中契丹兵不足一千人,请朝廷派轻兵前来袭击,自己为内应。还有,今年秋天雨多,从瓦桥以北,积水漫无边际,契丹主耶律德光已回牙帐去了,纵然听到关南有突变,路远隔水,也不能前来援救。’
真是树倒猢狲散之后,不止是赵延寿要反契丹,燕云十六州下面的将士望我王师,犹如久旱盼雨。
王峦与天雄节度使兼中书令杜威再次上奏,认为瀛、莫二州可乘这个机会可夺取;深州刺史慕容迁更献上《瀛莫图》。”
众大臣纷纷跪倒在地,贺道:“恭贺陛下立下这不世功业!成就千古一帝。”
石重贵听罢,哈哈大笑,睥睨天下,眼中充满了神采,一副雄主气相。
开运三年十月,石重贵斋戒三日,祭告天地,传旨下令北伐。
北伐大军将积兵三十万人,以威为北面行营都指挥使,以守贞为兵马都监,泰宁节度使安审琦为左右厢都指挥使,武宁节度使符彦卿为马军左厢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皇甫遇为马军右厢都指挥使,永清节度使梁汉璋为马军都排陈使,前威胜节度使宋彦筠为步军左厢都指挥使,奉国左厢都指挥使王饶为步军右厢都指挥使,州围练使薛怀让为先锋都指挥使。
下敕榜曰:“专发大军,往平黠虏。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
又下旨:“有擒获虏主者,除上镇节度使,赏钱万缗,绢万匹,银万两。”
在阳武谷休息了一天,李风云便告辞离去,转回到太原城外的营中。
河东与契丹的战事既然已经结束,游击营再留在河东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与典奎等人商量了一下,李风云决定移兵定州。
定州位于镇州东北,毗邻中原与契丹的边境,定州的北方便是燕云十六州,向来的是兵家必争之地。
游击营才来到定州,知会罢周围的友军。忽然典奎闯了进来,说了消息,前锋元奎的一哨打探契丹动静的人马,在边境处遇袭,二十人回来的只有五人,而且人人负伤,两人重伤不治身亡。
李风云问道:“契丹好快的动静,是契丹哪部人马所为?”
典奎摇头道:“并非是契丹人所为,据探子回报,看他们的服色,应该是孙方简的部下。”
李风云一听火气,一掌拍在桌案上,怒道:“好一个孙方简,原本看在你也是江湖一脉,念在你曾出力杀过鞑子,投降契丹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不想与你为难。没想到,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
你道我李风云,我游击营是好惹的么?既然你不仁,就休怪我不义,游击营就先拿你来开刀祭旗!”
典奎走到地图前,仔细看那地图半晌,摇摇头道:“狼山地势险要,可不好打,只靠我们游击营恐怕拿它不下,还需友军的配合。”
李风云笑道:“区区一个狼山堡,何须大动干戈?无需劳动友军,游击营也不需全军出动,我只带亲卫团两百人去足矣。”
典奎急道:“风云,不可大意,狼山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初契丹集中一万兵马,围攻七天也未曾拿下。你只带两百人的亲卫团,如何能拿下狼山堡。
况且,狼山堡中,孙方简手下的可战之兵不下三千,高手众多,不可轻敌。”
李风云拍了拍典奎的肩膀,道:“你放心,我不会轻敌,两百人足矣,人去多了反而不好。山人自有妙计!”
………………………………
第四百二十七章 狼山堡
狼山在定州西北二百里处,距离李风云扎营之处不到百里。
李风云将营中的事嘱咐了一番,交给了典奎,亲自率领亲卫团两百人即刻启程,日暮十分便赶到了狼山堡前。
狼山堡是建在两座山崖之间的峡谷之间,堡墙高达三丈,都是用大块的山石垒砌而成,长度不过二十丈,堡前的地势有一个明显的太高。
两边的山崖有如刀削斧砍,在山上还有几处天然洞穴,可以辅助狼山堡从侧面攻击进攻者。
狼山堡前虽没有护城河,但除了一条一丈来宽整理好的山道,其它地方满是乱石,根本无法前进攻。偏偏这些乱石只到膝盖,并不能掩护进攻的兵马。
狼山堡中的人显然已经注意到李风云等人的到来,早早关闭了堡门,并且放下了生铁铸造的栅门。栅门上满是倒钩与铁刺,叫人无处下手。狼山堡的险峻果然是名副其实。
李风云止住众人,跳下马来,抬步走到堡门前,大声喝道:“我是游击营的主帅李风云,今天按照江湖规矩特地来拜山,快叫你们狼山宗的掌门孙深意出来见我。”
从堡墙垛口后探出一个头戴毡帽的脑袋,瞅了瞅李风云,大声答道:“什么游击营不游击营,从来没听说过。哪里来就回哪里去,我狼山宗没时间搭理那些没来由的闲人。”
说罢,从旁边取过一只弓来,“嗖”的一声,一支利箭斜插在李风身前不到三寸的石道上,只射得碎石乱飞,入石三寸有余,箭尾黑羽不停的颤动。看来此人武功不弱,居然开得了如此强弓。
李风云也不答话,单足在地上一顿,那箭矢一震,“噌”的从山石中飞起,李风云一伸左手两根手指夹住那只箭矢,又探出右手,在那箭矢尾部轻轻一弹,只听“嗖”的一声,那支利箭比来时更快的速度回射了出去。
那射箭之人显然没有料到李风云有这样的本事,吓得急忙一缩脖子,只觉得脑袋一凉,那箭矢已经带着他头顶的毡帽飞掠而过,深深地扎入到身后的堡楼门柱之中。那人吓出了一身冷汗,再看向李风云的目光明显不同。
李风云冷笑一声,道:“这次孙神尼的面子上,只射你的毡帽,若有人再敢唐突,就休怪李某手下无情。我游击营无端被你狼山宗杀了十七条人命,这件事总要有个说法。你们掌门见我也要见,不见我也要见,你以为凭着这道破墙就能拦得住李某吗?”
说罢,李风云身形一闪,闪到道边,伸手一抹,一块磨盘大小的石块“砰”的一声,化作了满地的碎屑。
李风云生活在清平镇多年,深知在这边陲之地,说什么道理都没有用处,大家服的就是实力,实力不够,说什么都没有用。
见李风云显示了这等实力,那人不敢再出言不逊,侧身闪到垛口后,约莫过了小半盏茶的工夫才重新探出身子,大声道:“李将军,得罪了,刚才那一箭,的确是孙某的不是。我已经命人去请掌门,不过,如今我狼山宗的掌门已经不是师父她老人家,而是我师兄孙方简。”
李风云厉声喝道:“你又是何人?孙神尼现在在哪里,何时将狼山宗掌门传给孙方简的,为何李某在江湖上从来没有听人说起过?”
那人似乎有些尴尬,答道:“在下孙行友,是神尼的二弟子,师父如今闭关疗伤,不宜处理门中细务,所以将掌门之位传给了我师兄孙方简。
此事是我狼山宗的内部事务,现在又是乱世,所以狼山中并没有向外宣扬,江湖中知道的人并不多。”
李风云点了点头,不再说话,只是闭目养神,等待孙方简的出现。
过了不多时,堡墙上一阵骚动,一名粗壮的大汉从垛口探出身子来,朝李风云抱拳道:“原来是李将军,一年多不见,将军风采更胜往昔。刚才的那一位是我的师弟,他一直呆在狼山堡守家,对外面的事情知道得不多,没有认出将军,还请将军海涵。”
李风云没有接孙方简的话,冷声道:“孙方简,你就打算这般见我?”
孙方简呆了一呆,道:“李将军,你的意思是?”
李风云不耐烦地道:“我不辞辛苦来拜山,难道连进你们狼山堡门的资格也没有,难道你们狼山宗连招待客人的一杯茶水也没有么?你们狼山宗就是这么招待江湖上的朋友的么?”
“这……”孙方简一时语塞,心中却暗道:“我的人杀了你十多名士卒,你明显就是冲着此事而来,来者不善,我若打开大门,放你进来,岂不是开门揖盗、引狼入室?”
略一思索,孙方简答道:“李将军,并非是我狼山宗无礼,而是刚才听我师弟禀报,游击营与我狼山宗之间似乎有所误会,李将军武功高强,麾下的兵马可以一当十,所以,孙某也不得不防范一二,想必李将军也能理解。”
“我不理解!”李风云冷哼一声,喝道,“你当我李风云是带兵来攻打你狼山宗的吗?若是我李风云真要攻打你狼山宗,怎会只带两百亲卫前来?不是我李风云夸口,只要我一句话说下去,从这定州城周围抽调万把兵马,并不是什么难事。
实际上我游击营中群情激愤,将士们纷纷要求一举荡平狼山堡。
只是李风云念在你狼山宗同属江湖一脉,当初契丹入侵中原,狼山宗的弟子也曾出力与鞑子血战过,这才强压住众人,依足了江湖规矩,前来拜山。请狼山宗的掌门给我游击营一个说法,一个交代。
既然你们狼山宗这般不待见我李风云,此事做罢,我这就回去,率军与你拼个你死我活,看看我李风云有没有本事砸开你这狼山堡。”
说完此话,李风云作势转身要走。
孙方简慌了,狼山堡虽然坚固,易守难攻,但也不是没有破绽。李风云作战向来以骁勇与奸诈闻名,不是只有勇力的愣头青,天知道会从脑袋中掏出什么计策,破了他这狼山堡。
游击营中武林高手众多,先前李风云的几番大战,都有好些一流高手出手帮他。不说别的,只要狼山堡中闯进来三四位一流高手,狼山堡再坚固坚险,恐怕也难以守得住。
他可不知,现在游击营中的一流高手只有李风云一人,清平镇的那些个高手李风云虽然已经带信过去了,但他们来不来,什么时候来,都是未定之数。
想到这里,孙方简急道:“李将军且慢!我这就吩咐人放下吊绳,放李将军入堡。还请李将军体谅狼山宗不敢开堡门相迎的苦衷。”
………………………………
第四百二十八章 孙方简
李风云等的就是这句话,他带两百亲卫团来,并是打算靠这两百人来攻打狼山堡,而是想通过这两百人来显示游击营的军威。
这两百人都是原风云卫中的精锐所在,是风云卫战力最强的所在,光三流及三流以上的武林高手就有五十多位,几乎是游击营的一半。其他的人更是各有所长,而且这些人都经历过战阵,久经训练,不需要动手,那股彪悍之气就让人心悸不已,远非大晋一般的兵马可以比的。
孙方简也正是看出李风云这支亲卫团的不凡之处,这才不敢轻易得罪李风云。
“不必,”李风云神色稍缓,“我自己上来便是!”
说罢,理也不理从堡墙上扔下的绳索,几个大步来到堡墙前,一纵身冲天而起,又借着石墙上的缝隙与凸起,只三四个纵身,已经跳上了堡墙,动作潇洒飘逸,轻松写意。
狼山宗的众人看了大惊,心中暗中道:“好厉害,这般身手,真要攻上来,我们如何抵挡得住?”
狼山宗的众人不知,其实刚才的几个点,李风云早就在心中盘算好了,何处落脚,何处提气,何处转折,早已经心中有数,所以才能做得这般完美。若真的打起仗来,箭矢如雨,檑木滚石更不在话下,还有那金汁,即便李风云武功已经是一流境界,想要这样轻松的跳上墙头,根本不可能。说不准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哪个无名小卒一箭射死。
孙方简见李风云已经跃上墙头,不敢怠慢,急忙以江湖之礼将李风去引向谷中。
在峭壁间所夹的山道上走了百余丈,发现类似刚才看到的堡墙居然还有两道,李风云越看越心惊。难怪说狼山堡难攻,真要攻打狼山堡,要多少将士的尸体,才能将三道关卡完全打通?
走过第三道堡墙,李风云眼前一片开阔。眼前出现了一个十分宽阔的山谷,足有七八里方圆的样子。山谷底部是一小块平原,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快的田地。远处一道瀑布从山崖上宣泄而下,形成一条小河,从谷底鱼贯而过,又注入到地底消失不见。
依着山脚,建着成片成片的房子,颇具规模,看样子这山谷中聚集了不下一两千户人家。山腰和山顶上也建有一些建筑和防御工事。
不远处的山腰上,有一座小寺院,想必就是狼山寺。神尼孙深意原本就是狼山寺的主持师太,唐末时因不忍心看到百姓因为战火流离失所,于是将难民引到了这山谷中,五十多年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狼山宗,并逐渐建成了如今的狼山堡。
李风云打量着周围的环境,进可攻,退可守,谷中还有田地水源,足以供给几千人的生活所需,这简直就是屯兵的绝佳地点。又回头看了孙方简一眼,更觉得这个卖国求荣的家伙分外碍眼。
“李将军,看我狼山堡如何?”孙方简眼中闪着光芒。
“不错,是块好地方。”李风云答道,“不是神尼孙师太现在如何,李某倒有几枚不错的丹药,是神医鬼见愁生前所炼制的,或许对孙神尼有所帮助。”李风云趁机打探孙深意的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