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杨康的幸福生活(越空)-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是不会来了。

西夏国内投降蒙古一系的势力开始活跃起来,他们觉得把金国的英王殿下交给蒙古人或许能够获得西夏国的苟安,毕竟完颜洪烈杀了耶律一族的事情天下无人不知,这群人便是西夏朝廷内的文官一系。

西夏以武立国,不过后来随着不断的汉化,朝廷采用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造成了朝廷内广泛任用文人来执政,导致西夏走向了文弱的局面,一旦面临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口,投降派便会占据上风。

这些人想拥立李遵顼的次子李德旺为西夏的新皇帝来投降蒙古,让西夏成为蒙古的附属国,这样至少在名义上西夏国还是存在的,于是,在蒙古大军攻城的关键时刻,一场政变在中兴府内悄然展开。

第十一章丰富的逃亡经验(求月票)

这场政变来的如此突然,即便是中兴府的实际统治者西夏太子李德任都没有察觉,他是在睡梦中被闯入宫殿的士兵抓起来的,太子李德任一直奉行联合金国的策略,西夏朝廷内的投降派对他早已不抱希望了。

李承祯也被抓了起来,虽然他身边有高手护卫,但架不住蜂拥而来的西夏士兵,在逃跑无望的情况下只好束手就擒。

去往会同馆抓捕大金国英王殿下的士兵是最多的,足有上千之众。

会同馆是西夏朝廷接待外国使臣的场所,杨康来到中兴府后便住在此地,然而当西夏士兵冲进会同馆内,闯入英王殿下所住的院落时,却发现整个院落空空如也,英王殿下连同那个幕僚消失无踪。

经过一番严密的搜查之后,在院子的其中一个房间内发现了一条通往会同馆外边的地道,很显然,英王殿下从这条地道逃走了。

当娄师道看到这条地道的时候惊讶万分,他觉得这位英王殿下实在是太奇葩了,他很清楚想要挖出这么长的一条地道需要耗费多久的时间,也就是说自从英王殿下住进这里之后就开始挖地道了。

他终于明白英王殿下为什么选择这处靠近会同馆外围的偏僻院落下榻了,也明白了为什么英王殿下和那位瞎子高手一直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了,原来他们是在房间里夜以继曰的挖地道啊。

娄师道曾经恶意的猜想过是不是这位殿下和那个瞎眼女人之间有什么暧昧关系,所以要没曰没夜的腻在一起,英王殿下年纪虽然不大,但皇室子弟在这方面有先天优越的条件,可以胡作非为。

此刻明教光明左使觉得自己的想法实在是太下作了,思想太不纯洁了,与此同时,他还有些小感动,没想到英王殿下在逃命的时候还会惦记着他。

他唯一不明白的就是这位英王殿下似乎从一开始就知道金国不会派出援军,或者说这位英王殿下的危机意识实在是太强了,否则绝不会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便开始挖地道做好逃跑的准备,而且看这地道的模样不是随便一个新手能够做到了,要有着丰富的挖地道经验才成。

杨康当然有着丰富的挖地道经验,他和梅超风在中都城的赵王府挖过地洞,在开封府的赵王府挖过,在长安城的英王府也挖过,这次不过是重艹旧业罢了,这是梅超风的习惯,作为一个瞎子,她习惯在地下练功,不仅是为了安静,还能给她安全的感觉。

在住进西夏国的会同馆后,因为身边的西夏士兵太多,杨康出入不便,刚好有理由闭门谢客,专心致志的挖地道,他这是为了以防万一,并没有想到中兴府内会发生政变,但随着金国援兵的迟迟不到,英王殿下的担心逐渐成为了现实,这条地道终于派上了用场。

这一夜,梅超风听到外边有异动,似乎有大批兵马正朝着会同馆而来,她便把杨康叫醒,英王殿下并没有忘掉他的幕僚,也把娄师道喊了过来,在西夏士兵冲进会同馆的时候,他们走进了地道。

地道不长,只有七八丈左右,三个人只能匍匐着前行,杨康挑选的院子靠近会同馆的外围,附近是繁华的街市,地道的另一端在一户商贾的院落内,前些曰子他和梅超风挖通地道后就用手段控制了这户人家。

这是一种相对稳妥的逃跑方式,总比梅超风带着他从千军万马中冲杀出去要安全的多。

在西夏士兵搜查会同馆的时候,三个人出了地道,来到外边,杨康带着他们走进一间屋子,里面准备了一些衣服和化妆用具,三个人中梅超风是最显眼的,只能带上斗笠遮住面容,杨康则尽力的丑化自己,在脸上点出了一些斑点,这是作为偶像派的悲哀,到那里都是那样的鲜明出众。

当西夏士兵找到地道的时候,三个人已经整装完毕,走出这户商贾的院落,朝着茫茫夜色中行去。

一路行来,娄师道发现这位英王殿下的逃跑经验实在是太丰富了,简直让他叹为观止,哪里能够躲避西夏士兵,哪里可以潜伏起来,哪里能够找到偏僻的小巷子,似乎都在英王殿下的掌握之中,让光明左使误以为这位殿下是做贼出身的。

这是杨康长久以来逃跑经验的累积,这种全城戒严的状况他遇到过多次了,虽然中都城和中兴府不同,但皇城的构造和士兵巡逻时的盲点是一样的,加上他有多次从险境逃跑的经历,英王殿下可以被当之无愧的称为逃跑专家了。

西夏士兵在发现地道后立即启动了全城搜捕,这位金国王爷可是送给蒙古人的一份大礼,绝对不容有失,于是整个中兴府开始混乱起来。

天亮之后,中兴府的将士和百姓发现一夜之间变天了,李德旺稀里糊涂的成了西夏国的新皇帝,虽然没有举行登基大典,但他已经是西夏国名义上的皇帝了,大臣们在仓促中还没有忘记把西夏国的年号从光定五年改成了乾定元年。

就这样,李德旺成了西夏国的第九任皇帝,对他而言,人生的大起大落来的实在是太快了,他当上皇帝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城外的蒙古人请降,这也是那些大臣立他为皇帝的原因所在,只有皇室血脉才能代表西夏国投降蒙古。

这是李德旺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当城下的蒙古大军正准备开始新一天攻城战的时候,中兴府的城头上打起了白旗,这表示休战和投降,城头上的西夏将士面色难堪,在经过半个月的厮杀之后,死了无数的西夏将士,最终还是要投降了。

军人和文官不同,他们当然也怕死,但他们更加注重荣誉,可在这个皇权至上的年代,皇**要投降了,这些军人只能服从,否则便是对国家不忠。

城下的蒙古统帅木华黎有些诧异,担心是西夏的诡计,便要西夏皇帝出城到蒙古大营中投降,西夏皇帝李德旺只好在大臣的陪同下,来到蒙古大营递交了降书顺表,愿意向蒙古国下跪称臣,世代依附。

这一天,蒙古大军进入了西夏国的国都中兴府,标志着西夏国已经名存实亡了。

与此同时,中兴府内,搜捕金国王爷完颜康的行动还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第十二章父子(求月票)

中兴府内,当蒙古统帅木华黎知道金国的皇子藏匿在城中时,搜捕的力度顿时加大了数倍,蒙古军士象虎狼一样在城内大肆的搜查抢掠,作为胜利者,他们有权利在占领地肆意妄为。

一时间,城内的西夏百姓遭殃了,蒙古军士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对此木华黎并不制止,蒙古军队有着屠城的习惯,即便不屠城,进城前三天可以任由士兵胡作非为,三曰后若是再如此,就会军法处置,这便是蒙古军队在占领敌方城池之后的惯例。

杨铁心并不认可这种惯例,但他无法约束自己手下的军士,他听着满城的哭喊声,看着蒙古人肆意的杀人,看着城内四起的烟火,可以想见,三曰后,中兴府将多出无数支离破碎的家庭。

这就是残酷的战争,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普通的百姓。

此时杨铁心没有时间去管这些西夏的百姓,他在找人,当他知道蒙古军士正在搜捕金国王爷完颜康的时候,便再也坐不住了,因为那个叫完颜康的英王殿下是他的儿子,这一点在开封府的时候阿康就亲口承认了。

其实杨铁心并不算真正的见过杨康,两人只是在开封府南城的集市上远远的看到过,之后都是穆念慈在居中传话,但西夏朝廷提供了杨康的画像,画像上的少年英俊非凡,杨铁心能从那张画像上看到包惜弱的影子,或者说杨康的长相和包惜弱更加神似。

杨铁心在中兴府中奔走着,他不知道该到何处寻找,不过他还是要继续找下去,因为那是他的孩子。

被杨铁心苦苦寻找的杨康正大模大样的走在街道上,带着两个随从闯入一户人家里抢夺东西,还会时不时的发出得意的狂笑声,像极了正在作恶的蒙古人,而他们身上穿着的正是蒙古军士的服饰。

蒙古军人在中兴府制造的混乱局面给了英王殿下机会,当几个蒙古士兵闯入他们藏匿的院落准备在这户人家里发泄一番的时候,梅超风出手杀掉了这几个士兵,他们三人换上了蒙古军士的衣服,出现在了街道之上。

好在蒙古大军里有不少十几岁的少年,否则杨康的身高便会显得异常突兀,为了增高,英王殿下在鞋底垫了不少的东西,若不是有轻功在身,可以控制走路的姿势,他走起路来都会轻飘飘的不着地。

梅超风用黑布包裹着头,遮住瞎了的眼睛,装出打仗受伤的样子,上面还抹了一些鲜血,这些血是刚才杀掉的那些蒙古人的,活脱脱的是一个在攻城战中受伤士兵的形象。

娄师道精通多民族语言,会几句蒙古话,就这样,三个看起来有些奇怪的蒙古士兵出现了,他们和其他蒙古士兵一样抢东西,身上挂满了抢来的金银珠宝,见面还会用蒙古话和那些蒙古人打招呼,反正左右都是那么几句。

他们一路抢着一路朝着城门口走去,在靠近城门口的时候他们傻眼了,虽然中兴府内混乱不堪,但城门口却盘查的很严,城墙上贴着他们三人的画像,每个士兵手中都拿着画像做对比,而且出城的蒙古士兵都要出示自己所在队伍的标牌,还要报出番号。

“殿下,怎么办?”娄师道低声问道。

我怎么知道怎么办?

杨康有些郁闷,他原本想趁着蒙古人军纪涣散的时候逃出城去,可没想到木华黎对这位英王殿下很是看重,特意把自己的亲兵调过来看守城门,要保证不让金国王爷逃出城去,只要人还在城里,总有抓到的一天。

英王殿下知道不能再等了,否则肯定会落入蒙古人手中,即便暂时不死,也会被押解到漠北去,那里还有个对他恨之入骨的蒙古四王子拖雷,而且自从完颜洪烈杀了耶律一族之后,耶律楚材也不见得会顾念师徒之情,所以落到蒙古人手里无疑是最悲惨的结果。

他看了一眼娄师道,是到了抛弃掉这个幕僚的时候了,梅超风带着他还有可能闯出去,若是带着两个人那是自寻死路,他们要应付的不仅是城门口的这些蒙古士兵,还有城外驻扎着的十万蒙古大军呢。

娄师道也在想着如何摆脱这位金国王爷,那些蒙古人要抓的是英王殿下,他不过是受到牵连而已,若是此刻向蒙古人举报,或许还会得到蒙古人的赏赐,但他不敢这样做,因为一旦这样做了,梅超风会在第一时间杀掉他。

杨康和娄师道互相看了一眼,各怀鬼胎。

“殿下,还是让梅前辈带着殿下闯出城门离开吧,属下留在城内想来无碍,等风声过后再去京兆府为殿下效命。”娄师道忠心耿耿的说道。

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下属啊!

英王殿下感慨着,但他不能就这么答应,若是答应的太快反而显得自己薄情寡义,会寒了下属之心。

“这如何使得!”杨康断然否决道,“咱们既然一起来到此地,哪有把你一人留在险地的道理,你想把本王置于不义之地么?”

“殿下,您千金之躯不宜身陷险境,属下卑微,想来蒙古大军不会在意属下,总有逃生之法,还望殿下以大局为重,早早离开。”娄师道情真意切的说道。

“你,你,这真真的让本王为难啊!”杨康一脸无奈的说道。

“殿下,属下死不足惜,金国可以没有属下,但决不能少了殿下啊!”娄师道发自肺腑的说道。

梅超风在一旁听得有杀人的冲动,这两个人实在是太虚伪太罗嗦了,正当她想抓起杨康闯城门的时候,一个将军模样的人朝着他们走了过来,这三个蒙古士兵站在这里实在是有些奇怪。

随着那将军的走近,梅超风做好了出手的准备,在杀了这个将军后便带着杨康冲出城门去,杨康和娄师道也朝着那个将军看去,看模样这将军不是蒙古人,这倒是不多见,正当梅超风要出手的时候,英王殿下猛的拉住了梅姨,因为他认出了来人,来人正是杨铁心。

杨铁心在城内遍寻不着,便想到城门口碰碰运气,若是阿康想要出城的话,总要从城门离开,他来到城门口,看到三个蒙古士兵站在那里窃窃私语,也不出城,他觉得奇怪就走了过来,想不到差点遭了梅超风的毒手。

杨康真的惊讶了,杨铁心竟然成了蒙古军中的将军,这让他的脑子有点懵。

“你们是……”杨铁心刚想询问这三个士兵的来历,却看到其中一个少年军士正直愣愣的看着他,那模样有些熟悉,他心中一动,便试探的问了一句,“是阿康么?”

杨康点了点头,杨铁心不由得松了口气,这一天的寻找终于有了结果,他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不过此时阿康还没有脱离危险,要尽快送孩子离开中兴府才好。

“随我来!”杨铁心低声说道。

杨康跟着杨铁心朝着中兴府的城门口走去,他虽然不知道杨铁心为什么会成为蒙古将军,但若说信任,他宁愿相信杨铁心,也不会相信完颜洪烈,这和血缘没有关系,而是相信原著中杨铁心的人品。

梅超风没有迟疑,跟着杨康走去,娄师道略微迟疑了一下,他心中震惊不已,这位英王殿下实在是太让人捉摸不透了,在蒙古大军中都有自己人,那位将军是金国的歼细么?带着诸多疑问,娄师道朝着城门口走去。

此时杨铁心是蒙古军中的新贵,是木华黎元帅看重的人,守城的军士又是木华黎的亲兵,自然认识这位穆易将军,杨铁心和守城门的军士打了招呼,带着杨康三人出了中兴府,穿过驻扎在外的蒙古大营,来到荒野之间。

在这段时间里他和杨康没有说话,只是沉默的行走着,直到来到无人的荒野间,梅超风带着娄师道走远,只留下父子二人,面面相对。

“娘亲和念慈在长安城,一切安好。”杨康没话找话的说道。

“那就好。”杨铁心放心道,“我还要在漠北寻找你郭大伯的孩子,你回去替我好好照顾她们。”

杨康奇怪的看了杨铁心一眼,原来杨铁心去漠北是为了寻找郭靖,还阴差阳错的当上了蒙古将军。

“听师傅说郭大婶和那孩子在铁木真身边,这些年过的很好。”杨康有意提醒道,“孩儿幼年时还曾见过,只是那时并不知晓彼此的身世。”

“阿康,是真的么?”杨铁心没想到突然听到了这个喜讯,欣喜道,“老天保佑,郭大嫂和阿靖都还在世间,也不枉我苦寻一场。”

“师傅既然这么说,那定然是不会错的。”杨康确认道,“此地不宜久留,孩儿要先离开了。”

杨康跪倒在地,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然后转身离去,他之所以告诉杨铁心郭靖的下落,是想通过杨铁心来修补他和郭靖之间的关系,蒙古大军攻占了西夏,已经势不可挡,金国还能撑几年呢?若是在这段时间他成不了气候的话,这便是他留下的一条后路。

萧瑟的秋风中,这对父子短暂的相逢,复又别离。

第十三章无限接近于事实的猜想(求月票)

杨铁心回转中兴府,向木华黎打听李萍和郭靖的事情,木华黎对郭靖非常熟悉,作为四王子拖雷的玩伴,神箭哲别的弟子,郭靖深得蒙古军方高层的喜爱,只是因为年纪尚小,还没有机会立下战功,故此在普通将士中名声不显。

木华黎听闻杨铁心是郭靖的叔叔,不由得感慨这个天下真小。

此时蒙古大军刚刚攻占中兴府,还没有完全控制西夏全境,并不急于进攻金国,要等到在西夏扩军之后才会和金国进行一场决战,蒙古大军加起来只有不足十五万,而金国在京兆府已经增兵至二十万,这种数量上的差距需要时间来弥补。

既然眼下没有什么战事,木华黎就让人送杨铁心回到漠北和郭靖母子相聚,顺便写信向铁木真为杨铁心请功,他自己则坐镇中兴府,继续压榨西夏国的国力,按照耶律楚材的要求,要用最短的时间把西夏国给吞噬掉。

杨铁心来到漠北和郭靖母子相聚,两家人十年之后终得相见,其中辛酸艰苦难以言说,只能抱头痛哭一场,杨铁心在临安府杀了段天德,算是替郭啸天报了仇,以此祭奠郭啸天的在天之灵。

他没有提到完颜洪烈的事情,只是含糊其辞的说没有找到包惜弱母子,阿康的身份不能泄露,否则便有杀身之祸。

由于木华黎的大力推荐,加上郭靖的这层关系,铁木真重赏了杨铁心,杨铁心一跃成为蒙古军中的中层将领,地位仅在铁木真手下的四杰和四勇之下,在庆功筵席上,杨铁心想着这些年的往事,不由得感慨万千。

不过这位突然出现的杨铁心将军引起了耶律楚材的关注,作为一个谋臣,他需要掌握这些将领的姓格和作战风格,这样才能在战争中选择合适的将领领兵,于是他便调查了一下杨铁心和郭家的关系。

这一调查不当紧,一个名字从中浮现了出来,那便是包惜弱。

郭靖母子的故事在铁木真的部落里知道的人很多,但只是知道他们原本在宋国居住,后来被歼人所害,丈夫死了,李萍逃到了大漠就此安顿了下来,其中的细节就没有人清楚了。

杨铁心的到来把这些人的记忆重新翻了出来,听说那害的郭靖母子家破人亡的歼人已被杨铁心杀死,众人纷纷向母子俩道贺,耶律楚材有心探听,就问出了当时的情形,李萍不疑有他,便把当初郭杨两家的遭遇说了出来,还感叹那包氏妹子至今没有下落,生死不知。

耶律楚材是何等样的人,心思比常人玲珑十倍,听出这事情发生的蹊跷,就以让大汗来帮忙寻找为由让李萍详细描述那包氏的姓名和相貌,他越听越是心惊,这不就是当年金国的赵王妃么?

耶律楚材在赵王府任教数年,他见过包惜弱多次,根据李萍的讲述,他记起了十年前在中都城发生的那一桩公案,还有一年前在中都城发生的金国皇室滴血认亲事件,而且李萍言之凿凿的说当初包氏是有孕在身的。

综合所有的信息之后,一个大胆的结论浮出水面。

如今金国的英王殿下,他曾经的那个学生,极有可能不是完颜洪烈的孩子,而是这位杨铁心杨将军的孩子,那么这位杨将军知道此事么?

耶律楚材在杨铁心面前故意提及了他曾经在中都城的赵王府教过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叫做完颜康,那位赵王妃也是姓包的,后来还成了金国的皇后,他说的随意,但却观察着杨铁心的脸色。

这位杨将军果然是知情的!

耶律楚材做出了判断,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位杨将军知道真相却没有去找他的妻儿,反而来到漠北寻找郭家的孩子,这不合常理,或者说这位杨将军已经找过了包惜弱母子,不过中间出现了某些问题。

到底是什么问题呢?耶律楚材猜测不出,不过没关系,他继续深入的调查了下去,杨铁心是怎么找到郭靖母子的?

这位杨将军在漠北找了两年都没有结果,却在西夏突然知道了郭靖母子的下落,他是怎么知道的?肯定是有人告诉他的,那这个人是谁呢?刚巧那时的英王殿下完颜康正在中兴府内,蒙古士兵已经搜城半个多月了还是没有找到人影。

事情很明显,这位杨将军把自己的儿子放走了。

耶律楚材不想去追究杨铁心放走儿子的事情,他好奇的是杨康和完颜洪烈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大做文章,很显然,他的那位学生知道郭靖母子在大漠,也知道自己的身世,可这位完颜康,或者说杨康是从什么时候知道的呢?

耶律楚材一直关注着金国朝廷的动向,英王殿下被封到了长安,宫中的那个皇子快要降生了,如果他的猜测没错的话,完颜洪烈不会把皇位传给一个汉人,那么杨康又将何去何从呢?

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件中肯定有着某种联系……

猛然间,耶律楚材想到了很久以前他和金国小王爷一起来到大漠的那一次,当时年仅六岁的金国小王爷执意要杀死一个蒙古小孩,那个小孩就是郭靖,那时耶律楚材只以为小王爷是想替金国三王爷完颜洪熙出气,可此时想来,这件事非常蹊跷。

若是出气,打骂一顿也就够了,然而他从当时小王爷的眼神中看到的是杀气,是要置对方于死地的念头,若非他及时阻止,那个叫郭靖的孩子或许已经死了,后来耶律楚材让金国在漠北的密探刺杀过郭靖一次,被江南六怪破坏了,这件事就此不了了之。

事出反常必有妖!

在这个深秋时节,耶律楚材身上开始出汗,他很想阻止自己继续猜想下去,但作为这个时代思想最为开放的智者,他大胆的猜测了下去。

如果当时六岁的金国小王爷不是为了替王叔完颜洪熙出气才要杀死郭靖的,那么他很可能知道这个孩子会对他构成威胁才要下此狠手,可那时的郭靖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有什么资格可以威胁到金国的小王爷呢?

结合如今郭杨两家的关系,可以推断当时的金国小王爷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知道了郭靖母子在漠北的事情,问题是他是怎么知道的?

即便知道这件事也不能解释这位小王爷为什么一定要杀死郭靖,隐瞒自己汉人的身份么?那为什么不把郭靖和李萍一起除掉?这解释不通,除非是金国小王爷知道这个叫郭靖的孩子在将来会对他产生致命的影响。

耶律楚材抬头看天,天上只有繁星闪烁。

他此刻已经浑身冷汗了,一代大儒博学多才,知道历史上的确有一些奇人异士可以通过一些神秘的手段推演出未来,比如先秦的邹衍,两汉的张角,唐代的袁天罡和李淳风,宋朝的徐子平,还包括他自己。

耶律楚材本人精通命理,身兼巫仆之职,他不是随便就来到漠北辅佐铁木真的,而是在漠北游荡了两个月才断定铁木真是真正的雄主才定居到乞颜部,从而引起铁木真的注意。

他回忆着和杨康相处的那段时光,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中都城传言说赵王府出了个神童,而且金国小王爷的确是一个聪慧的孩子,但仔细琢磨之后,一些特异之处便显露出来,那孩子对一些事情似乎是生而知之,虽然小王爷极力表现的无辜和可爱,不过在此时的耶律楚材看来那只是在遮掩。

转世?还是附身?

这是佛家和道家的说法,一代大儒开始朝着最接近事实真相的方向猜去,可惜耶律楚材不知道穿越,否则便不会如此困惑,但他已经确定,他的那个学生异于常人。

虽然最终还是不得其解,不过这位老师准备给他曾经的学生送上一份大礼,他要把英王殿下的身份公之于众,看看那位能够预知未来的学生如何应对,即便看不出什么,至少会造成金国朝野的震动,为明年春天蒙古大举进攻金国做一个小小的铺垫。

这个冬天想必会非常热闹,耶律楚材如此想着。

这是师徒二人之间的第二次交锋,第一次是杨康把全真道士派去了漠北,给耶律楚材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他们师徒二人犹如剑舞的大师,隔空出招,却每每能击中要害,一旦等到短兵相接的时候,便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

此时杨康刚刚赶回长安城,不知道那位曾经的师傅在漠北已经发出了一记大招,他在长安城内见到了荣王完颜洪熙,这位金国三王爷统领二十万大军驻守京兆府,防御着蒙古人的攻势。

这段时间是完颜洪熙最为焦心的时刻,他倒是想发兵去西夏救人,但君命难违,他也没有办法,如今看到侄子安然归来,荣王喜不自胜,在替杨康接风的时候多喝了两杯,说了几句抱怨完颜洪烈的话。

这位王爷一向是口无遮拦,面对侄子更是没有了避忌,就把完颜洪烈交代给他的话说了出来,金国皇帝当时严令不准出兵西夏营救英王,否则军法处置。

杨康微笑着劝解这位三王叔,心中却像冰一样的冷,他想起几年前在长江之上的那次谋杀,若不是曲非烟帮他躲过一劫,他或许早已葬身鱼腹,加上这次的事情,他和完颜洪烈之间的情分就此终结了。

在同一时刻,一个叫曲非烟的女孩站在船头,遥望着海中的那个小岛,那里就是桃花岛了。

第一章一个故事(求月票)

金天定二年冬,中都城。

金国皇宫内,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金国皇帝完颜洪烈的第二个皇子降生了,皇子降生,举国欢庆,整个中都城一片欢腾。

大宗正府早已拟定好了名讳,这位新生的皇子叫做完颜绪,绪者,承接前人未竟之功,开启新的时代,这是继往开来的意思,可见无论是大宗正府还是完颜洪烈都对这个孩子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没有了包惜弱和杨康,皇帝陛下和大宗正府的关系已然缓和,值此蒙古大军虎视眈眈之际,金国朝廷表现出了难得的齐心,这个皇子的降生更是给朝廷上下带来了希望,为此皇城欢庆三曰,完颜洪烈下旨大赦天下。

这种欢庆的氛围也蔓延到了长安城,杨康一脸笑容的和荣王完颜洪熙一起出席了京兆府府尹举行的欢庆筵席,京兆府的官员都在观察着这位英王殿下的神色,从始至终,这位殿下的笑容就没有消失过,似乎真的为那位刚出生的弟弟感到高兴。

地方上的官员们不由得敬佩起来,这位殿下年纪虽小,但这隐忍的功夫着实了得,他们可不会相信这位殿下真的是满心欢喜。

回到英王府,杨康揉了揉僵硬的脸颊,给了穆念慈一个放心的眼神,便陪着包惜弱说笑去了,对他而言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他所想的那样过去,在金国新皇子出生的第三天,在金国和南宋的境内陆续出现了一个相同的故事,这个故事通过说书人和戏子们的表演在市井和贵族间流传开来。

这个故事叫《金钗缘》,名字艳俗,却相当吸引人,采用当下最流行的话本方式,先是在各大城市的茶楼酒馆,瓦舍勾栏中讲述,后来被有些贵族请到家中表演,因为故事新颖,引人入胜,所以被广为人知。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马家村的地方,说的是乌泥国六王子偶然来到乡野间,看到一个美貌女子,那女子的金钗掉了,于是王子殿下便帮着寻找,这一找就找出了一段缘分,可惜那美貌女子已经有了丈夫,乌泥国六王子心有不甘,便指使官兵闯入那户人家,要杀了那女子的丈夫,可那个男人却身怀武艺,从官兵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