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侠武大宋-第3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硬生生吞了这颗喜当爹的苦果。
  这也是他后来夜不归宿,四处寻找妖魔鬼怪喝酒作乐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在那一段时间里,他和覆海大圣蛟魔王、混天大圣鹏魔王、移山大圣狮驼王、通风大圣猕猴王、驱神大圣禺狨王以及齐天大圣美猴王结为兄弟。
  后来孙悟空惹了天庭,他们七兄弟里面有仗义帮忙的,也有明哲保身的,他牛魔王就是明哲保身的那一位,你孙悟空不知天高地厚敢惹天庭,俺老牛可不敢惹,趁着天上地下打得风起云涌,他跑到新结识的相好玉面狐狸家里入赘去了。
  总而言之,不管是寻些酒肉朋友吃喝玩乐也好,寻花问柳也罢,就是不回芭蕉洞那个家,以免看见红孩儿心里堵得慌。
  虽说后来红孩儿长大了不知从哪里学来了一身本事跑到火云洞自立门户了,但是那时候他和玉面狐狸的感情也培养起来了,又何况玉面狐狸天然拥有媚惑男人的能力,所以每每当他想起同样貌美的铁扇公主,想要回家换换口味,尝一尝久别胜新婚的滋味时,都被玉面狐狸缠住了不能自拔。
  试想,牛魔王和红孩儿之间是这样的父子之情,他又怎么可能去给红孩儿报仇?所以在铁扇公主来找他,说起红孩儿的死讯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给儿子报仇,而是这孽种死了才好,他不死,俺老牛这脑门儿就一直绿油油的擦不干净!
  当然,这话是不能跟铁扇公主明说的,只能心里偷着乐。
  观音菩萨对牛魔王的心理活动不甚了解,只不过她知道铁扇公主就孩子之死这件事情找过牛魔王,也知道牛魔王以勤修佛法为由推诿了报仇之事,没有替铁扇公主做这个主,因而铁扇公主才亲自去找了白胜。
  而且当时整个神界不论佛道都认为白胜已经死了,只有铁扇公主一人觉得就算白胜死了也不能放过白胜的家人,所以当时菩萨只劝了劝铁扇公主不要伤及无辜生灵,便把这事儿放下了。
  只说观音菩萨既然明知道牛魔王不想出面对付白胜,为什么又要来找牛魔王呢?一方面是因为她觉得除了孙悟空之外就只有牛魔王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她已经想好了如何说动牛魔王去杀白胜。
  所以她见到牛魔王的第一句话就是:“牛尊者,你如此勤修佛法,向佛之心固然可嘉,可是也不能因此耽误了阖家团圆啊,你就不想回家去看看么?”
  虽然牛魔王已被佛祖降服,算是皈依了佛门,却并没有受戒剃度为比丘,就如同少林寺的俗家弟子一般,是可以得享天伦的那一类佛门徒众。
  老牛见女领导如此关心下属的生活,心中不免感动,说道:“多谢菩萨挂怀,俺老牛如今哪里还有家了?就一个老婆,还去了凡间给儿子报仇了,也不知如愿了没有。”
  在牛魔王的认知里,玉面狐狸早就被猪八戒一钉耙打死了,就只剩下了一个老婆铁扇公主,原本他打算的是过几天就跟佛祖请上几天假,算计着铁扇公主把仇报了,就回芭蕉洞和铁扇公主团聚一番,好好享受一下男人的幸福。
  他从前不回家,完全是因为红孩儿的缘故,而现在红孩儿也死了,自己脑门上的绿色也没了,不回家更待何时?佛法当真妙趣无穷么?屁!这西天极乐世界一点都不极乐,睡觉时连个暖脚的女人都没有,有什么好乐的?哭都没地儿哭去!
  观音菩萨何等精明,立马听出了老牛的话外之音,却忽然叹了一口气,顺着老牛的话音说道:“是啊,你们夫妻只怕是不太容易团圆了。”
  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牛魔王说不好团圆乃是口是心非,但是当他听见观音菩萨竟然也这样说,就不免感到奇怪了,问道:“菩萨,我家那罗刹女她怎么了?莫非是报仇不成被人害了?那白胜不是俗世之人么?怎么能害得了她?”
  观音菩萨再次幽幽叹息一声,却没回答牛魔王的追问。
  牛魔王益发担心起来,再次追问道:“菩萨,你这是要急死俺老牛么?她到底怎么了,如今是死还是活,你倒是说啊!”
  菩萨却依然不答,只是突然瞪了牛魔王一眼,牛魔王急躁的情绪便为之一滞,知道自己不能逼问太过,毕竟人家是女领导。
  菩萨这才说道:“你那夫人她没病也没灾,活倒是好端端地活着,只是你想和她团圆却是不太可能了。”
  “啊?”牛魔王大吃一惊,“莫非她被道家的哪位大神给抓走了?”
  他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当初铁扇公主来找他的时候,曾经说起过白胜的背景,知道白胜身后至少有一个九天玄女在撑腰,如今菩萨既然如此说法,那么除了道门大神出手收服了罗刹女还有什么可能?就如同当初他被佛门诸神收服一样。
  菩萨却仍是摇头,说道:“说到底,本座也是一个妇道人家,有些事情是不方便在本座口中说出来的,你最好自己去看看,看看你就知道了。”
  牛魔王益发疑惑,只不过他也是成精多年的妖仙,并不很傻,什么事情是在菩萨口中不方便说出来的?莫非有关男女之事?于是问道:“菩萨的意思是罗刹女她偷了汉子了?”
  菩萨苦笑道:“本座说了,你最好自己去看看,一看便知究竟,以你的七十二般变化之能,想要一睹真相不算什么难事吧?”
  听了这话,牛魔王已经可以基本断定,必是铁扇公主红杏出墙了,所以菩萨才不好直说,顿时咬牙切齿,怒发冲冠。
  别看他在玉面狐狸家里住了那么久,将铁扇公主冷落在家里守活寡,但是普天下的男人都一样,就算自己吃着锅里的饭菜,家里那只碗里的也不会给别人吃,哪怕那碗里的饭菜时间长了变馊变质到最后只能扔了也是如此。因为这关系到男人的脸面!
  牛魔王就更是如此,因为他比这天上地下的绝大多数男性更有能力,神通广大。他把铁扇公主晾在家里是他的事情,但若是有哪个男人敢去偷腥,那么他一定会杀了那男人的全家九族。
  此时此刻,他本想问一问菩萨那男人是谁,但是想来菩萨也不会直言相告,菩萨如此端庄圣洁,岂是背后打小报告之人?于是话到口边就改成了:“那罗刹女现在何处?还请菩萨告知。”
  菩萨微微一笑,神情更显庄严,轻声道:“如果本座没有算错的话,那么,她此刻应该在凡间宋国的汴京。”
  不论是铁扇公主去杀白胜还是牛魔王去杀白胜,都是名正言顺,都能令道家无话可说,前者是为了给儿子报仇,后者是捉奸捉双,哪怕把事情闹得更大也没什么,谁让你道家有错在先呢?
  其实观音菩萨也不是很确定白胜和铁扇公主之间的关系进展到了哪一步,但是只凭铁扇公主不杀白胜这一点来看,那不是有了奸情又是什么?女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不追究一个男人的杀子之仇?
  既然你铁扇公主跟白胜化敌为友了,那么就让牛魔王去好了,本座就不信牛魔王也能跟白胜化敌为友,这一次,你白胜死定了。
  “岂有此理!”
  就在短短的同一段时间里,少林寺的灵兴说了一句“岂有此理”,兜率宫里太上老君说了一句“岂有此理”,西天佛祖说了一句“岂有此理”,这三句“岂有此理”都是针对白胜的。
  然而依然是在这个时间段,在大宋汴梁的皇城城头之上,狄烈也说了一句“岂有此理”,却不是针对他的兄弟白胜,而是针对蔡攸和秦桧的。
  那么蔡攸和秦桧又如何惹着狄烈了?这三个人之中,前两位是当今大宋朝堂上炙手可热的两名权臣,而后者却是忠良之后且是大宋的国戚,他们三个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呢?这话就得从金军围困汴京说起。
  金军十万铁骑从燕京南下,先是打下了降宋的怨军主帅郭药师镇守的蓟州,郭药师再次投降大金。
  而后金军继续南下,取道山东曾头市,本想在曾头市集中补给,却没想到曾头市已经变成了一座寻常村镇,曾弄经营多年积攒下来的钱粮竟似不翼而飞,便只能在村民那里劫掠了一些,之后往京城进发,沿途烧杀抢掠,只为补充部队的给养,而所经之地大宋的厢军都是吃空饷的空壳,根本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就这么被金军以战养战打到了汴梁城外。
  在得知金军来袭之初,大宋朝臣们第一个反应就是此事绝无可能。金国跟咱们往日无怨近日无仇,说起来咱们童大帅去收复燕云十六州,打的是辽国,与金国是天然的盟友啊,金军怎么可能对我们大宋下手?
  更何况,就算金国人真的想来打大宋,要来到汴京也必须经过燕京一带,童大帅四十万大军在那里是摆设么?能让他们长驱直入?这简直是扯蛋!
  童大帅的四十万大军是什么战力?那可是扫平了西夏一国的王牌军,这样的军队不该是世间无敌么?金国人再如何厉害也打不过这样的军队啊!
  这就是大宋,被奸臣弄臣佞臣蒙蔽祸乱的大宋,只在童贯和秦桧的谎话连篇之下,白胜一人横扫西夏的战绩就变成了童大帅手下的五路大军的。
  童大帅倒是不贪功,当初凯旋之时一再表明战胜西夏乃是三军用命,将士齐心。彰显大帅的胸怀。
  岂不知他不这么说不行啊,他手下的将士有多少人都明白宋夏之战的胜绩完全出自于白胜一人之手?
  所以他只有“慷慨”地把功劳均摊下去,这叫什么?这叫利益均沾,五路大军除了白胜和狄烈手下的几个人之外有一个算一个,人人有奖赏,个个有功劳,大家都是一条线上的蚂蚱,你敢说实话?你说实话你得先死!这叫欺君之罪!
  基于上述诸多原因,导致大宋的文臣们各个大摇其头,表示坚决不信此事。
  然而守城的兵将既不是瞎子也不是聋子,亲眼看见了连绵的军营,甚至看懂了大金的旗号,人家大金国眼见宋国的防御如此孱弱,索性也不装了,直接用汉字写在了中军大旗之上,改偷袭为强攻了。
  前来报讯的守城兵将以人头担保,朝中文臣才半信半疑地派了几个侍卫跟着去城头看了,这一看之下顿时傻了眼,还真的是这么回事啊!
  但是金军为何攻宋呢?总得有个理由吧?
  狼要吃羊要不要理由?大宋的文臣不管这个,连忙派了使者出城,一定要问个理由回来,你金国要伐我大宋,你得师出有名不是?


第1169章 政治家蔡攸
  其时大宋朝堂上最红的权臣当属蔡攸。
  前文说过,早在童贯北伐燕云十六州前夕,赵佶就把蔡京的职务拿下了,同时派出八百里加急快马将贬谪至琼州的蔡攸请了回来。
  此为政治需要,联金灭辽嘛,自然是谁跟金国人关系好就启用谁来当政。蔡京是辽国方面的资深代言人,而蔡攸却是第一个提出联金灭辽理念的朝臣,况且据说与金国的二皇子完颜宗望交情不错,不用蔡攸用谁?
  所以一经确定围困城外的果真是金军之后,蔡攸便自告奋勇,要求出使金营,想要讨个说法回来。都知道他跟金国人熟,也没人敢跟他争这个差使,而另一位善于利用这种机会加官进爵的投机者秦桧此时尚在燕京,所以蔡攸就如愿成行了。
  蔡攸进入金营的时候,金国人正在抓紧组装投石机,同时在汴京城外的小山丘陵中开采石块,所以金人主帅完颜宗贤并没有难为蔡攸,不仅没有难为他,反而待若上宾,命四皇子完颜宗弼陪着他喝了几杯。
  金兀术也是认识蔡攸的,因为他和他二哥曾经在蔡攸的府中住过几天,当时蔡攸对他们也是招待的不错,此时既然主帅完颜宗贤下令设宴款待,金兀术自然没什么二话,就奉命陪酒。
  于是蔡攸的底气就壮了起来,酒宴之间,便问起金人为何南来,完颜宗贤则以谎言相告,说大宋童贯、白胜两人率领大宋兵马伙同辽军杀死金军数万,并且用数万人头筑成了京观以示羞辱,令金国皇帝大怒,于是分兵南下,同时攻打燕京和汴京两座都城。
  蔡攸也不想想完颜宗贤说的是真是假,只一听就拍了桌子,当场大骂童贯白胜不识大体,违背官家旨意,竟而做出这等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当即表明要回去禀告官家,让官家下旨治罪童白两人
  完颜宗贤则不置可否,说既然你蔡相爷有这个表态,那么我军就在你们汴梁城外等个消息,什么时候你拿了童贯和白胜的人头来见,我们大军便即撤兵,只不过在此之前我大军的粮饷需要由你大宋提供。
  蔡攸闻言大喜,心说本相一出马就把事情搞定了,这可是天大的功劳啊!而至于粮饷钱财,我大宋啥都缺,就是不缺钱!当即满口答应,喝得晕晕乎乎、美滋滋地回到了城内,立即安排相关部门调集粮草银两运送出城,甚至还额外购进了两千只羊一并送了出去。
  大宋宰执在这种事情上的处置是无需经过皇帝批准的,这就好像后世一个跨国集团的总经理花了五十万而无需向董事长汇报是一个道理。
  蔡攸安排了劳军物资之后就回到了朝堂,当着文武百官和皇帝的面就吹起了牛逼,说金国主帅和皇子对他如何热情尊敬,如何答应撤兵,由此可见我大宋国威之盛、官家威望之高,实是四夷宾服、九州称臣云云,全然忘了人家金国人是怎么打到汴梁家门口的。
  赵佶也被蔡攸说得飘飘然,当听到蔡攸说起此番兵祸都是因为童贯和白胜引起之时,顿时勃然大怒,立马派人前往燕云十六州,传圣旨将童贯押送回京。
  燕云十六州先不打了!你童贯先回来给朕解释清楚再说!
  他也不想想童贯是不是敢于公然违抗他帝王意志的那种人,只觉得此时人家大兵压境,必须有人为此承担责任,只要能保住自己的皇位和疆土,牺牲一个童贯又算的了什么?
  蔡攸却没敢对皇帝说他已经许给金国人童贯白胜两颗人头了,他觉得只要童贯回来,他就有一百个办法砍下童贯的脑袋来。
  而至于白胜却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此人一向不怎么服从大宋朝堂的调遣,杀他难不难暂且不说,这人不一定好找啊!你传旨让他回汴梁,他都不一定能接旨返回,这人就是这么嚣张,没办法。
  只不过这也没啥,只要能把童贯的脑袋交给金国人,再赔上一大笔钱财实物,估计也就差不多了,只可惜那完颜宗贤是个残疾人,而且貌似残的很厉害,也不知道还能不能行人事,不然先给他送上一百名美女过去,那可比钱财实物有效多了。
  以上种种,便是大宋新任宰执蔡攸的黄粱美梦,竟然天真的认为只凭昔日完颜宗望在他家住过几天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大敌当前,全然不去考虑城防是否牢固,守城的兵力是否充足。
  当然,即使大宋已经腐败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朝堂之上也是不乏忠勇正直之士的,只不过这些人各个手无实权,人微言轻,他们所发出的主战声音便被蔡攸一伙奸党弹压了下去,甚至向皇帝进言的机会都没有。
  唯一的例外是郓王赵楷,赵楷主战。
  虽然赵楷的手上也没有什么实权,但是毕竟他的身份在那里摆着,好歹是个皇子,而且是封王的皇子,大宋国论及身份尊贵,除了皇帝赵佶和他哥哥太子赵恒之外,第三个就是他赵楷了。
  赵楷是唯一的一个有机会向他父皇进言、希望大宋能够以武力解决争端的人,然而即使是他的进言机会也只有那么一次。
  “打什么打?你拿什么打?咱们大宋禁军的主力精锐都在燕云十六州,就凭眼下卫戍京师这区区十六万步卒,打得过人家十万铁骑么?真是幼稚!”
  即使赵佶对战争再怎么外行,他也知道步兵和骑兵的悬殊差距,的确,十六万步兵是绝对打不过十万骑兵的,这本就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只不过赵佶却忘记了在攻城战中骑兵和步兵的对比就是另一个情形了,而大宋军队完全可以据城而守。
  所以他把赵楷训斥了一顿之后,一拂袖子,就回后宫去跟韦贤妃啪啪啪去了,直到最近几天他这龙根才算完全恢复了正常,得以在后宫众嫔妃的身上驰骋。然而遍数后宫佳丽三千,最令他销魂的仍非韦贤妃莫属,正好韦贤妃也饥渴了大半年了,两人正好是干柴烈火,连续啪了两天还不过瘾,还要继续操练。
  赵楷碰了一鼻子灰,很不甘心,他觉得即使他的建议被父皇否决了,汴京军民也不能麻痹大意,番邦胡虏的话能信么?万一他们突然攻城怎么办?
  所以他在巡视城防,要求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同时,以御拳馆的名义邀集京城武林同道前来聚会,共商抗金大计。
  然而此时京城武林威望较高的一些人却基本不在京师。周侗去了少林寺,展人龙跟着童贯去北伐了,天波杨府也没什么人物能够撑得住门面,京城四大拳馆里面就只有狄烈参与了这次聚会。
  赵楷素来对狄烈很是敬重,这不仅是因为狄烈的万胜拳馆从来不输于御拳馆几分,更因为他们是姑表亲。俗话说姑表亲、姑表亲,打断骨头连着筋。所以不论从哪方面来论,赵楷都对狄烈很是推崇,所以他让狄烈来当这个京城武林盟主,带领大家商议抗金之策。
  狄烈却果断拒绝了赵楷的提议,这个盟主他不当。
  为什么不当呢?首先是因为此次抗金同盟完全是由赵楷召集的民间武者组成的,这与皇帝赵佶的圣意相违。与圣意相违也还罢了,毕竟赵楷是赵佶的亲儿子,但是他狄烈不能挑这个头,因为他是国戚。
  自从王莽篡位以来,华夏大地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外戚极其忌惮,大宋朝当然更不例外,国戚想要掌握实权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论他多么优秀,永远都别想靠近权力中心。
  狄烈当然知道自己的尴尬,受人尊敬可以有,但同时自己却不能加入到任何团体组织当中去充当首脑,否则必遭皇室疑忌,所以这个武林盟主他不能当。
  虽然拒绝担任盟主,但是不等于狄烈不赞同赵楷的主战思想,他也认为这些胡虏就没有一个诚实守信的,跟胡虏之间也没有什么道理好讲,就一个字,杀。所以在拒绝担任盟主的同时,他提出了另一个建议,那就是把种师道的西军请回来救援京师。
  瞒着皇帝调遣戍边军队回京这种事基本上是不靠谱的,先不说这事儿被皇帝知道了就等于是谋逆造反,只说除了皇帝之外一般人根本无法调动边军,你想调就调啊?人家听你的么?
  但是狄烈觉得这事儿赵楷应该有办法,因为赵楷可以偷到他父亲保存的虎符。
  赵楷接受了这个建议,同时他还写了一封血书给种师道,以表京师危急的程度。至于狄烈不当盟主,他自然也不能勉强狄烈,何况他并不知道狄烈的武功究竟有多高,唯恐狄烈当选盟主之后内不足以服众、外不足以慑敌。
  如此大敌当前,刚刚成立的这个京城武林同盟必须要有一个武功超强的盟主来坐镇才行,否则便是一盘散沙,毫无意义。在这一点上,赵楷觉得周侗应该比狄烈更加合适。
  另一方面,他还希望周侗能够将聚集在少室山上的天下武林宗主以及少林高僧请过来,以壮声势。
  这想法自然是不错的,周侗一人能顶寻常武者一两千,确有召回的必要。然而此时汴京已是一座围城,派谁、又如何才能突出敌军的重重包围,然后再前往登封和延州呢?
  赵楷也算聪明,在与狄烈商议之后,决定派遣八百名武者精英混在张邦昌的队伍里混出金营。
  张邦昌是什么队伍?张邦昌就是皇帝赵佶派出去的钦差,是带着圣旨去传童贯回京受审的,张邦昌当然不可能一个人上路,钦差大人的卫队怎么也得有个三千五千的,而这一支即将离开汴景往燕京的钦差人马是经过了金国军方的许可的,人家给予通行。
  原本赵楷找来张邦昌商议之后,这事儿已经算是稳妥了,张邦昌当然不会不给赵楷面子,他的卫队是五千人还是五千八都没什么区别。
  总之他料定赵楷要求他带上的这八百人绝对不敢在金营里乱来,既然如此,那就带他们出去呗,至于出去以后这八百人去哪里去干什么,那就不是我张邦昌需要关心的事了。
  按道理,赵楷和狄烈商量的这计划算是没什么毛病,但是谁想到这事儿就传到了蔡攸的耳朵里,蔡攸一听就不干了,心说干嘛啊赵楷,你见不得我蔡攸立功升官是不?非得跟我别扭着来么?
  我这里已经说服了金兵退兵了,你却要去外面搬兵求救,这不是要拆我的台么?况且若是让你搬了救兵回来,金国人还不得说我蔡攸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啊?到时候金国人一翻脸,那可就不仅仅是前功尽弃,而是满盘皆输了。
  怎么办呢?好办,派人通知金国人,告诉他们在张邦昌的队伍里有一伙大宋的武者,把这八百人扣押下来,等到双方议和圆满、金兵回归本国之时再放了他们就行了。
  于是连夜修书一封,把这消息捅给了完颜宗贤,并且把他的想法写在信上,再遣心腹送往金营。看看,我蔡攸够朋友,够坦荡吧?我对你们金国的朋友可是最真诚的!
  话说蔡攸这种政治人物傻么?绝对不傻。别说傻子,就是智商不错的人也无法在仕途中混到他这个层次上,但是你看他办的这些事,跟傻子又有什么不同?原因无他,利欲熏心、利令智昏罢了。
  古往今来,华夏政坛上从来都不缺蔡攸这种聪明人。
  再说蔡攸的书信送到金营之中,完颜宗贤一看就笑了,投石机已经组装完毕了,石弹也准备了一批了,正愁没有借口开始攻城呢,好,想睡觉你蔡攸就给送枕头来了,很好!
  就这样,当张邦昌率领五千八百人马通过金营的时候,金兵突然发难,将张邦昌连同所有将士全部包围起来,展开了一场屠杀。
  金军受命于完颜宗贤,才不管这五千八百将士里面哪些是张邦昌的人马、哪些是外出求援搬兵的武者,先杀了再说,总之宁可全杀了也不放走一人。


第1170章 城破众生相
  金兵围杀五千八百名宋军及武者,若不是有凤南渡、羿啸、曹正等高手在内,这五千八百人也就被金兵全部杀尽了,幸好凤南渡武功高强,羿啸神射过人,曹正的庖丁解牛刀法精奇诡异,这才杀出了一条血路,逃了出来。
  凤羿兄弟俩和曹正等人逃出金军大营,赶奔少室山,完颜宗贤派遣完颜娄室率领一万精锐骑兵紧追不舍,此事在前文之中已有表述,此处不再赘言,只说完颜宗贤杀了张邦昌的随行卫士,把张邦昌关押了起来,随即就下达了攻城的命令。
  在蔡攸的蛊惑之下,毫无准备的大宋守军就如同几天后的少林僧人一样,稀里糊涂地就被投石机砸了个落花流水,汴梁城就这样被金兵轻轻松松一鼓而下。
  金兵破城之时,蔡攸正在皇宫的花园里陪着赵佶一起散步,要说起蔡攸跟赵佶的交情,那真的是很不一般,前文说过,蔡攸曾经向赵佶讨要了两名宫女回家玩耍,而赵佶居然就给了,这是什么交情?即使是蔡攸他爹蔡京都无法企及。
  金兵破城,守城的宋军要么被投石机砸死砸伤,要么被吓破了胆,等到金兵杀入城中之时,城内已经几乎没了什么像样的抵抗,只有赵楷狄烈手下的近千名武林人物与开封府的“警察”并肩作战。
  但是这点人手在这种大规模的战争中能顶什么用?杯水车薪罢了,最多只能保住一街一巷,却保不住整座京城的生灵不受涂炭。
  在皇城侍卫飞奔御花园来禀告之时,甚至在御花园里都能听到大街上妇女被糟蹋时发出的哭喊了,蔡攸仍然不信金兵会这样不讲信誉,于是沉下脸来训斥侍卫胡说八道。
  然而赵佶却已经信了八成,侍卫说的若不是实情,那就是犯下了欺君大罪,他一家九族都活不成,侍卫疯了么?
  赵佶是艺术家,艺术家当然也是聪明人,不聪明如何能把书法和绘画研究到全国第一的水准上?所以在这种时候他比蔡攸还要果断地做出了应对,跑!
  趁着皇城还没被攻破,赶紧跑!
  “蔡攸接旨!”
  蔡攸一愣,但还是习惯性地跪了下来,“朕命你起草一份圣旨,将皇位传于太子赵恒,钦此!”
  也不等蔡攸接旨,他先拿出一张盖好了玉玺的空白圣旨来扔给了蔡攸,而后转头就回到了寝宫,三下五除二换了平时逛窑子的微服在身,就往皇宫的后门跑,什么韦贤妃,不带了,带着她太显眼了,跑到哪里都能被人认出来。
  只是天大地大,自己能跑到哪去?此时方腊占据了江南,王庆占据了湘鄂,田虎占据了晋陕,山东盗匪丛生,河北狼烟纵横,似乎天下虽大,却无他这个太上皇一席安身之地,但即使这样也得跑,若是不跑,落在胡虏手里,那岂不是颜面扫地?
  赵佶跑了,蔡攸却不能跑,他得去传旨,得完成皇帝交办的任务,再者说他相信就算金国人真的攻破了汴京,也不会为难他蔡攸,因为整个大宋朝堂里,只有他蔡攸才是金国人忠实的朋友。
  兴许金国人就此灭了大宋和辽国,却无法有效管理这庞大的版图,因此把大宋江山交给自己代管呢?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所谓富贵险中求,有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赵佶跑了,我蔡攸可不能跑,跟着赵佶跑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留下来,或许就有一场惊天富贵等着自己呢!
  就这样,在汴京城破之际,赵佶瞬间变成了太上皇,而太子赵恒在懵逼状态下登基当了皇帝,蔡攸则顺势成为了拥立新皇的重臣,没有之一。
  毕竟蔡攸有修改圣旨的机会,若是他把圣旨改成了传位于赵楷或者是赵构,到时候谁能找出他私改圣旨的证据?所以新皇赵恒不得不承记蔡攸这个人情。
  这一切发生的如此之快,以致于满朝文武几乎没人得知,只不过这一段变故与历史上的靖康之变惊人的相似,太上皇赵佶在跑到汴京西门的时候恰好被组织百姓抗金的李纲给拦了下来。
  京城的百姓在抗金。
  不抗不行啊,跑又没地儿跑,而进了城的金兵那是见了男的就杀,见了女的就奸,既然如此,还不如临死前拼一个够本儿,拼两个赚一个呢,京城百姓已经被金兵逼到了不得不奋起反抗的地步。
  以李纲为代表的那些主战大臣也在抗金,他们是忠勇正义之士,要留英名在青史,因此宁可死在金国人的屠刀之下,也不肯投降求荣,正好与京城百姓同仇敌忾,臣民拧成了一股绳。
  满城乱象之中,李纲意识到单靠老百姓这样拼命是不成的,必须将百姓们组织起来,依靠有利地形跟金兵打巷战,大家拿起武器,藏在自己家的墙后门里,抽冷子给金兵来上一记柴刀菜刀的,也好过这样当街与敌人厮杀。
  像这样与金国骑兵面对面的厮杀,别说是大宋百姓了,就是禁军也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