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租个房子容易,城里那样不要钱买。等到明年交公粮和提留款的时候,也不晓得刘家能不能拿出来。

    “陈庆他爷说要给刘芬母女分田,人家都搬去省城了,还稀罕这田不?”

    陈老大不耐烦,“你管那么多干啥,你把咱爸捋下来自己去当村长?”

    陈大嫂翻了个白眼。

    当她爱操心啊,不也是替这家里划拉东西吗?都说刘勇家赚大钱了,陈大嫂想到那封像信一样厚的电报,想到夏晓兰开去羊城的介绍信,就怀疑夏晓兰攀上了啥好对象。有钱的不是刘勇,可能是夏晓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连舅舅家都被提携。

    可恨刘家的小崽子不好哄,水果糖吃了不少,问他表姐去羊城干啥,一问三不知。

    呸,装傻的本事倒是家传的。

    从前陈大嫂对刘家,对夏晓兰母女都是善意居多,不知啥时候慢慢改了态度——可能是最初她是村长儿媳妇,陈庆的条件在附近很出挑,她是高高在上给陈庆挑对象的。人处在优势位置时才能有同情心和怜悯心,转眼间夏晓兰从小可怜到不需要人帮忙,甚至比陈庆更优秀,陈大嫂那点怜悯就失衡了。

    刘勇包袱款款携妻带子进城时,远在京城的周诚真正报道。

    他到了京城,连货都让康伟去处理,自己就给夏晓兰拍了一封电报,人就被召回部队了。

    “哟,咱们的周少校总算舍得回来了。”

 097:周阎王恋爱了(5更)

    20岁的少校,20岁的营长。

    周诚的履历叫人嫉妒。

    现在进入了大环境和平时期,军队里的提拔标准开始变得严格。周诚运气特别好,15岁体能合格提前入伍,正好赶上79年的对越反击战,战争因功晋升火线提拔,83年周诚刚好20岁就成了营长,调到了京城,授予“少校”军衔,对于他的本事大部分人都心服口服,却也有极少部分的人心里嫉妒,说话也阴阳怪气的。

    归队的周诚换上了军装,懒散不羁的气质都消失,一旦穿上这身衣服,他就成了敢拼敢打的周营长。

    他冷淡的眼神扫了对方一眼,明明一句话都没说,把那阴阳怪气的人反吓住。

    对方心里咯噔一下,都怪周诚这次休假时间太长,他都快忘了周阎王有多可怕。

    “老方,你跑啥,我又不吃人。”

    周诚嘴角带着笑,老方越觉得他可怕。周诚是1营的营长,老方是3营的,大家都是营长,老方不晓得自己为啥怕周诚,明明他还比周诚大十岁,资格比周诚老——是了,他讨厌周诚就是这点,凭啥他比周诚还大10岁,对越反击战是一起参加的,周诚拿到的功劳就是比他大,后来者居上,已经和他平级了?

    20岁的营长啊,老方怄的要死。

    军队也要提拔年轻干部,周诚就算和他一起熬资历,等到退休时肯定是周诚职务高。

    比老方领先了10年啊,简直不能更讨厌!

    老方给自己打气,怕个屁:

    “你哪只眼睛看我要跑?周少校,你厉害啊。”

    板上钉钉的处分都能取消,老方就是不服气周诚的特殊待遇。周诚才不鸟他,于周诚来说,那处分本来就挺莫名其妙,而且上面的领导很爱护周诚,怕处分给周诚的履历留下污点,后来再一开会讨论,周诚的“处分”被取消了。

    改成批评教育,并不记入履历。

    老方就是个怂货,周诚懒得和他计较,迈着腿嗒嗒嗒走了。

    老方还奇怪,和别人私下里议论,周诚那阎王“休假”回来脾气好像有变化?

    “他一定是在搞啥阴谋!”

    周诚脾气变好,老方反而不敢再惹他。手下的兵见周阎王偶尔会笑,更是怕的不得了。事出反常必有妖啊,谁知道周阎王是不是憋着火要收拾他们。

    领导倒是挺满意,觉得周诚自我检讨的不错,人变得跟沉稳。

    其实呢?

    他只是恋爱了啊……

    20岁的周诚没谈过对象,部队里谁不知道在他眼里男人和女人全部一个样儿。

    哪能想到周诚能自己谈到对象,都猜他要和部队里的娶老婆苦难户一样拖到快30岁才被逼着相亲结婚,结果周诚休假途和夏晓兰遇见。

    销假前两人又刚刚确定了恋爱关系,恋爱的男人心情大好,旁人就觉得周诚性格变柔和了。

    想到夏晓兰,周诚就有种捂着胸口傻笑的冲动,他媳妇儿就是样样都好,哪个地方他都爱。

    可惜两人年龄还不够,还要等两年才能结婚。

    再过几个月,晓兰就能来京城上学。

    周诚对着操场上一颗掉光了叶子的柳树笑,老方蹑手蹑脚经过,周诚这个阎王到底在憋啥坏招啊,明刀明枪的干一场不行?

    当然,明刀明枪他也干不赢周诚。

    ……

    刘家杀猪夏晓兰没回去。

    帮刘勇把租房落实,夏晓兰就带着钱动身去了羊城。

    这次加起来有5000块的本钱,操作好了她和李凤梅可以有更多的钱开店。因为要拿的货不少,她就把刘芬给带上了。刘芬从来没出过远门,迄今为止走得最远的地方就是商都市。

    和陈旺达关系好,开介绍信时很方便,填上刘芬的名字,夏晓兰就能买到火车票。

    人挤人的火车站让刘芬胆怯,不过见有人要挤着夏晓兰,她护女心切,又紧紧贴在夏晓兰身边,生怕夏晓兰被挤坏。

    两张车票就要五十多元,两人跑一趟羊城光车费就要花超过一百块。还不算在羊城住招待所和两人一路上的吃喝,换夏晓兰刚“醒来”那会儿,她就算想带刘芬远远离开,两人没钱没势的也跑不远。

    现在不同了,刘芬想去哪儿,夏晓兰都有那个路费。

    兜里有钱,她们俩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

    不过人离乡贱,能在家乡痛痛快快赚钱,刘芬不是愿意折腾的性格,她对现在的生活满意的要命。

    “这次去我要去看望一个姐姐,第一次去羊城时她帮了挺大忙。”

    白珍珠是摆水果摊的,商都的枣子不贵,夏晓兰琢磨着对方吃不了还能卖掉,就给带了两袋子红枣去。反正母女俩去的时候空着手,两袋子红枣也不碍事。

    新鲜的红枣015元斤,夏晓兰装了两口袋上车,一共是100斤。

    花了15块钱,刘芬也没反对。

    没钱的时候谁不抠门,刘芬现在自己一天就不止赚15元,夏晓兰口里的“白姐”既然帮过忙,感谢下也是应该。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火车到羊城,刘芬也是长了见识。不过她少言寡语惯了,背着一袋枣,夏晓兰说走哪儿就哪儿,半点异议都没有。

    “晓兰,你背的动不?把你那袋也给妈放背上。”

    夏晓兰不听,“背的动,我们坐车去。”

    本来是有小拖车的,夏晓兰这次进货多,拖车都没办法解决,或许得办理托运。

    羊城这种大地方有公交车,这又是刘芬没有经历过的新鲜体验。

    夏晓兰找了路人问明白咋坐车,母女俩转了两趟车才到了白珍珠的水果摊子。羊城的温度比商都高,初冬也不太冷,夏晓兰和刘芬背着枣子跑来跑去,找到白家时热出一身汗。

    白珍珠的水果摊就支在路口。

    羊城的太阳暖烘烘的晒得人想睡觉,羊城附近虽然适合种水果,受季节限制,这时候没有那么多反季节大棚种植技术,11月份能卖的水果也不多。

    苹果、橘子和柚子这三样占据了水果摊的主要位置。

    还有几个干巴巴的梨。

    “买水果呀?”

    白珍珠的声音有些的,睁开眼睛一看,发现是夏晓兰。

    “白姐,我来看看你。”

    白珍珠有点手足无措。

    她从小是和男孩儿一起玩的,家传的功夫让她在同龄男孩子也是无敌的,娇滴滴的女孩子要怎么相处,白珍珠毫无经验。

    夏晓兰就是娇滴滴的女孩子。

    白珍珠之前也是随意说的地址,没想到夏晓兰真的来看她。

    “晓兰同志!”

    她干巴巴的不知道说啥,夏晓兰咋会让她尴尬,赶紧介绍了刘芬。

    白珍珠更紧张了,这是长辈呀。50斤一袋的红枣,她轻轻松松能拎两袋,这姑娘真是缺根弦,居然问夏晓兰这次是不是来倒卖水果的:

    “你这红枣够新鲜,可惜我的摊位生意不太好……不过你放心,我肯定帮你把货卖出去。”

 098:羊城的合伙人(6更)

    “是给你带来吃的,我还做服装生意。”

    啊?

    吃不完这么多的。

    白珍珠犯了难。

    不过这事儿可以稍后再考虑,夏晓兰和刘芬上门是客,白珍珠要收摊带两人回家。她这水果摊生意很一般,卖果蔬的就是这样,一旦你生意不好了,果蔬放两天就不新鲜,自然恶性循环,越来越不好。

    夏晓兰犯嘀咕,第一次来羊城,听白珍珠讲生意还挺不错的,这还没有一个月呢,一落千丈变成了这样?

    白珍珠好像觉得无所谓,“之前在别的地方卖,后来有个师弟娶了老婆,生活也没着落,我就把那摊位让给他们两口子,自己换了个地方。”

    她轻描淡写,夏晓兰都愕然。

    这也太仗义疏财了吧?

    其实当还有很多事,比如白珍珠原本摆摊的算是黄金口岸,自然有很多摊贩争抢,都靠白珍珠一拳一脚打得其他人不敢再争抢。白珍珠对外人狠,对自己人却挺怂的,师弟想要那摊位,老婆装装可怜掉两滴眼泪就骗过去了……她一个女同志要把生意做起来多不容易,别人两口子却坐享其成。

    这些事白珍珠也没觉得有啥好说的,带着夏晓兰母女回家,白家房子不小,却也是家徒四壁的。

    还有个奶奶和白珍珠一起住,看见有除了师兄弟以外的人上门,并且是年轻的女同志,白奶奶可高兴了。

    刘芬不会说普通话,说话带着重重的豫南省口音。

    可她要放慢了语速好歹也能听明白,白奶奶只会说羊城话。夏晓兰勉强能听懂,刘芬是一个字都听不懂,和白奶奶比划着交流。

    白珍珠说话很直接,问夏晓兰是不是还需要帮忙。

    夏晓兰跑了两次,对羊城不说多熟悉吧,批发服装这块儿肯定比白珍珠熟了。她原本没啥需要帮忙的,看见白珍珠水果摊生意萧条,夏晓兰倒有了新想法。

    “白姐,你这生意要是一直没起色也不行,没想过转行吗?”

    白珍珠也在考虑这问题,她都干个体户了,也不觉得丢脸。但卖水果她是有经验的,从哪里进货,货该怎么卖她都知道,如果转行她又能干啥。

    卖水果当然是赚钱的。

    后世人们腰包瓷实后,在口舌之欲和营养均衡两端徘徊,水果越吃越贵,有人甚至习惯性用水果来代替正餐。在83年做水果生意就马马虎虎了,哪怕羊城经济比内地城市富裕。

    大环境就是如此,卖吃的能发的是小财。

    夏晓兰卖两件衣服出去的利润,白珍珠的水果摊卖一天也不一定能赚到。

    倒卖女装的利润,又不如倒卖电器。

    夏晓兰问白珍珠是否想过改行,白珍珠老实点头:

    “想过开个猪肉铺。”

    猪肉铺?

    猪肉摊子倒不愁赚不到钱,不吃水果行,长期不见油荤却不行。

    白珍珠显然早有打算,夏晓兰人聪明,她就说出来请夏晓兰参考下,“我去乡下收生猪,自己宰杀自己卖,一头猪也能赚点钱,一天能卖两头,赚的比我之前那水果摊也不差多少。”

    生猪的收购价是才几毛,一头猪出肉率在65左右,售价却能比收购价贵一半,赚的就是间的差价。以现在的肉价,白珍珠一天宰杀一头猪,全部卖光的话能赚大概20元,两头就能赚40元。

    不是人人都有夏晓兰的野心,对83年的白珍珠来说,一个月赚近千元,已经能在羊城带着她奶奶过很好的生活。这个收入的前提是她每天能保证收购到两头猪,并且宰杀完毕,将它们全部卖出去!

    想也不可能,收生猪要耽搁时间,屠宰也要花时间,每天40元的收入不说砍掉一半吧,少三分之一没疑问。

    一个月能赚600800元之间,夏晓兰飞快计算出了这行的利润。

    她上辈子没接触过这些,不过知识的储备向来有备无患,从夏晓兰开始倒卖油渣,就把整条产业链都打听了一下。大规模养猪是不是有可行性,搞肉联厂有没有发展性,夏晓兰能搞个计划书出来……然而并没啥用,投资大见利慢,有这时间她都不知道倒腾多少手货物了。

    白珍珠好厉害,会自己杀猪!

    夏晓兰咂舌,哪个年轻女人敢搞猪肉摊子,也就白珍珠这样的猛人了。

    敢杀猪能杀猪的白珍珠,能不能干点别的呢?

    “白姐,你有没有想过去特区找点门路……”

    “你说鹏城特区?”

    夏晓兰轻轻嗯了一声。

    1979年才建市,80年国家批准建立鹏城经济特区,那地方发展有多快呢,上辈子夏晓兰供职的那家跨国公司,其华国总部就在鹏城。

    鹏城她也算熟了,要说发财致富,商都哪能和鹏城比!

    就算现在的京城和沪市论经济发展速度也是不如鹏城的,国家政策的支持,鹏城特区各种厂子落户开花,生产出来的啥都能赚钱,夏晓兰想到那些出厂价便宜的电子产品和电器就心痒痒。

    白奶奶和刘芬在厨房里继续比划,白珍珠想了半晌,很直白问夏晓兰:

    “你想让我干什么?”

    白珍珠果然不傻的,谁把她当傻子骗,谁才是笨蛋。那个让白珍珠让出水果摊的师弟早晚会后悔,一个水果摊,白珍珠让了就让了,两人的情分也消耗光!

    “白姐,你首先要搞到一张边防证。”

    白珍珠是羊城城市户口,她要办去鹏城特区的“边防证”虽然不容易,也不至于没门路。夏晓兰一个豫南省人,没有正式单位的农村户口,想办一张去鹏城特区的边防证就太难了,要经过村、乡、县的层层审批,比后世办港澳通行证要难得多!

    她总不能学某位房地产的大佬,办不到边防证,靠钻铁丝网偷偷跑进鹏城特区吧——山穷水尽想要成功的时候,夏晓兰也愿意钻铁丝网,现在她还能指望着白珍珠。

    她现在还不能真正天南地北到处跑,想要赚钱,夏晓兰需要在羊城这边有个代理合伙人。

    白珍珠会是合格的代理人吗?

    夏晓兰并不知道,这只是她和白珍珠第二次见面,她希望自己的眼光不要太差,也希望白珍珠是个聪明人。

 099:想批发棉衣(7更)

    在白家蹭了顿饭,夏晓兰和刘芬就告辞了。

    刘芬还以为只是来看朋友的,却不知道夏晓兰已经初步说服了白珍珠。鹏城特区高速发展,83年早早涉足,如果能在鹏城站稳脚跟,夏晓兰以后还犯啥愁啊。

    两人到底要干哈,还要白珍珠去看看鹏城此时的具体情况。

    夏晓兰对鹏城最早的印象都得是千禧年之后,83年的鹏城特区她也没亲眼见过,但她很想亲眼见证!

    服装批发市场还是那么热闹。

    秋装和冬装还好,夏天的短袖论"斤"称,裤子以"打"来论。

    夏晓兰哪怕第一次本钱不足,也没进过便宜货,有的牛仔裤一打12条才80元,批发价不过几块。夏晓兰进的货是不是外贸产品不好说,质量上起码甩一打80元的牛仔裤一大截。

    这样一看,她赚的钱似乎不够多,可新颖的款式和过硬的质量,让她每一次进回去的货都被人抢购。

    夏晓兰想进点棉衣。

    商都的冬天最冷时会零下好几度,11月就能感受到凌冽的冷风。

    轻薄保暖的棉衣应该能卖出去,夏晓兰想进一批回去试试水。毛呢大衣洋气,可它不抗冻,夏晓兰也没打算放弃这个市场。

    可走了一圈,摊位上都没有棉衣。

    跑了两趟,她也知道这些人是啥钱都能赚,只要有顾客要,他们肯定能捣鼓到棉衣。干脆就直接问,夏晓兰拿过两次货,拿货时间的间隔短,可见货卖的很好,再加上她这张脸,批发摊位的老板对她印象很深刻。

    “棉衣,你能要多少?”

    还是之前批发毛衣的老板,他的货比别的摊位贵,质量和款式都经得起考验。

    他的摊位上也没有棉衣,但夏晓兰一听这话,就知道有戏。

    “要看价位和款式、质量……都满意的话,先带10件吧。”

    听说夏晓兰只要10件,老板懒洋洋的。

    10件也赚不到多少钱,夏晓兰也不催促,照旧挑选着摊位上的货。好些人的摊位上买来买去都是那些款,这人的摊位上却时常有新款,以夏晓兰的眼光都看得上,摊主拿货的源头绝对是83年国内服装厂的佼佼者了……起码是潮流设计上的领头羊。

    夏晓兰第一次才带了900元的本钱,进的货并不多。

    第二次她的本钱翻了一倍,这次刘勇出了2000块的本钱,夏晓兰的本钱扩张到了5000元。

    她拿的货一次比一次多,之前进单价贵的衣服还迟疑,现在挑款式特别时髦的衣服时眼睛都不眨一下。本钱厚就有底气,夏晓兰能承担一时卖不到的成本积压了。

    老板看她气定神闲的一点不着急,想了会儿跺跺脚:

    “明天你还来不来,带几个款式给你看看。”

    最多他再跑一趟厂子里,一次拿10件是小生意,他指望着夏晓兰后期会大量进货呢。

    夏晓兰抬起头来,“先把我今天选的算算价。”

    她一口气挑了有1500块左右的衣服,刘芬是说不出那些衣服哪里好看,有些款式在她看来太大胆,可夏晓兰每次批发回去的衣服都能卖掉,刘芬肯定不敢瞎提意见。

    夏晓兰和老板约定了时间,又去别的地方挑了点裤子。

    她上次穿在身上招揽顾客的一套搭配很受欢迎,除了毛呢短外套,询问特别多的还有脚上的白皮鞋。方头粗跟的皮鞋有种特别的味道,好几个女客人追着要买,夏晓兰总不能从脚上把鞋脱下了吧?

    她这次准备顺便进几双鞋。

    能从商都女人兜里掏出钱来的爆款商品,夏晓兰都不打算放过。

    皮鞋还是沪市的货更受欢迎,不过夏晓兰从羊城拿货回去,那些买主也分辨不出来。猪皮做的皮鞋硬邦邦的,一双鞋子批发价很便宜,不过不透气,皮质的毛孔粗大,一看就挺廉价。

    牛皮上脚就挺舒服了,再好就是小羊皮……后者不用想,这时候国内还不流行用来做鞋。

    不过鞋子的利润很薄,就拿今年最流行的男款“83鞋”来说,卖价才19元,出厂价就是13元左右,据说厂家的成本都超过12元……这里的批发市场,“83鞋”的批发价是15元,由奢入俭难,一件女装她赚多少?鞋子一双才赚几块钱!

    皮鞋不如女装有那么多花样,不论男女鞋,款式就那么固定的几种。

    百货商场定价销售,人家不一定要来夏晓兰这里买。商店卖19元,夏晓兰敢卖20元都要被人骂死。算了,她脚上这款式还没流行到商都去,批发价也是十几块,拿回商都加个10块左右应该能卖出去。

    夏晓兰只拿了363738这三个尺码,大部分女性的脚都是穿这三个尺码的鞋。

    刘芬一直看着包呢,生怕被谁顺手拿走。

    夏晓兰以强硬的态度,给刘芬从头到尾挑了一套。里面的毛衣,毛呢外套,裤子和皮鞋,批发价都要花上百块。刘芬啥时候把上百块的衣物穿在身上过?她离开夏家时,就带着几件破衣服!

    还是夏晓兰倒卖黄鳝赚了钱,在安庆县买了布请李凤梅帮忙给刘芬做了衣服。

    刘芬都有七八年没穿过新衣服,更何况是如此频繁的穿新衣,她连连摆手:

    “妈有衣服穿,不是刚做过?”

    “那是秋天的,这是冬天的!”

    夏晓兰直接付钱了,她妈哪有啥像样的衣服啊,从夏家带出来的两件棉袄都补了又补,里面的棉花发黑。除了呢大衣,夏晓兰还得给刘芬买两件棉衣替换着穿。

    刘芬拧不过夏晓兰。

    买就买吧,这都是夏晓兰对她孝顺。

    夏晓兰撞了一次墙醒来变得孝顺又懂事,刘芬觉得自己这日子过得也像做梦。她扯着身上还没脱下了的新衣服想,要是做梦,老天爷千万别叫醒她。

    夏晓兰带刘芬来干嘛?

    难道真指望她妈帮着搬货啊,就是特意带刘芬来见见世面,出远门长见识,买点新衣服,再带她吃点羊城美食。83年末,这是夏晓兰能给她妈最高规格的旅游待遇,啥头等舱飞机、豪华游轮,她现在没有那条件,国内也没开始流行。

    飞机票买得起,县级单位的证明哪里去开?

    真要带刘芬坐飞机,能把这个老实的农村妇女吓趴,一步步来吧。

    因为棉衣的进货还没确定,夏晓兰在羊城多滞留一天,第二天上午,她带着刘芬吃早茶去了。

 100:孝顺就得用钱堆(8更)

    羊城人爱吃早茶。

    早年是上了年纪的人提着鸟笼子,喝茶吃点心炫耀自己带来的爱鸟,现在养鸟的人不多了,吃早茶的习惯却还保留着。不过工作日吃早茶的年轻人不多,夏晓兰比较惹眼,她点了几个有名的茶点给刘芬尝鲜。

    刘芬活了这么多年,还没到饭店里吃过饭。

    哪怕她当年嫁给夏大军,也是没摆过酒的。她记得那是63年,家里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她哥刘勇犯愁家里俩个妹妹怎样养,托媒人给刘芬找对象。媒人说夏家有三个儿子,个个都是壮劳力,刘芬嫁过去肯定能吃饱肚子。

    那时候田是集体的,每天都要上工挣工分,夏家老大已经结婚,家里有五个壮劳力,可不是比别人家日子要好过?不过刘芬记得清楚,所谓吃饱肚子,不过也是结婚前两天吃的是面条,第三天就换成了面片汤和红薯稀饭。

    结婚就是从七井村搬到了大河村。

    夏晓兰生下来是个丫头片子,夏奶奶不满意,夏大军也失望,更没人要给办满月。

    月子里刘勇不知道哪里搞来一只鸡送来,刘芬分到两只鸡翅膀,其他部分到了谁肚皮,刘芬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在夏家她就没吃过啥齐齐整整的饭菜,夏老太当家,有点好东西也不会给她这个不会生儿子的儿媳妇吃。

    说来讽刺,刘芬吃的最齐整丰盛的一餐,就是她和夏大军离婚,刘勇大喜,请了几桌村民吃饭……李凤梅做了哪几个菜,刘芬依然记得清楚。那也是农村人自己搞的酒席,像今天这样吃早茶的酒楼,让刘芬坐立难安。

    在安庆县吃的汤面,在商都吃过的驴肉汤,都是小摊小店。

    夏晓兰带她来的酒楼太气派了,刘芬怕被人笑话……她又庆幸自己早上出门前穿着夏晓兰昨晚给买的新衣服,不然今天就给晓兰丢人了。

    精致的茶点很快摆满了一桌。

    “妈,尝尝这个蟹黄包子。”

    “豉汁排骨。”

    夏晓兰慢慢给介绍,生滚牛肉粥、水晶虾饺、炸春卷、叉烧包、酥皮蛋挞、金钱肚……再配一壶铁观音,83年两个人能点上这么多,真是豪客。

    旁边两老头儿就在嘀咕说有钱,他们用羊城话说,刘芬听不懂,夏晓兰很坦然回答:

    “带我母亲来尝尝鲜。”

    羊城人不爱说普通话,说普通话的都是外地人,外地人都穷。

    夏晓兰这外地人堂堂正正的摆阔,让两个老头儿也无话可说。人家不是炫富,是有孝心。他们家里的儿孙不见得能为了长辈花这么多钱。

    “太多了,太多了……”

    刘芬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三个字,翻来覆去的。

    夏晓兰对付她十分有经验,只说已经送来了,不吃也不会退钱。满满一桌呢,刘芬不说话了,现在大家食量都大,其实哪有吃不完的,只是经济承受不起,大多数人都是一壶茶配两个点心,能闲聊两三个小时。

    夏晓兰就是带她妈来吃东西的,哪有那么多闲聊。

    好吃吗?

    自然是好吃的。

    用料多么实在,她选的又是老字号,每一样茶点都在水准之上。后世一些老字号搞成了连锁店,每天的客流量太大,夏晓兰吃着茶点就感觉挺一般。

    现在么,还没被时代的浪潮改变,能多享受几次,自然要抓紧时间。

    刘芬听不懂羊城话,左右的茶客们在嘀咕些啥,但那些人的羡慕她能感受到。羡慕啥呢,羡慕她有个好女儿,刘芬意识到这一点,嘴里的东西好像更好吃了。

    她把排骨往夏晓兰面前推:

    “晓兰,你也吃。”

    她不知道蟹黄包子、酥皮蛋挞做起来有多费事,认为肉才是好东西,就把排骨留给夏晓兰吃。

    夏晓兰也不解释,欣然接受了刘芬的好意。

    母女俩这边吃着正欢,酒楼还有一些用雕花门窗隔起来的雅座。

    两个年男人坐在哪里,桌上摆了茶点两三盘,却能坐上等的雅座。见同伴多看了两眼大堂里吃早茶的母女,另一人就感叹:

    “这两年羊城的外地人在增加。”

    戴眼镜的年男人点头,“羊城的富庶是内地城市不能比的,再有鹏城特区引导,羊城和内陆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不出几年,内地的居民会蜂拥而至。”

    “你很看好鹏城特区?”

    现在的鹏城特区还在建设,和底蕴深厚的羊城差得远呢。哪里本来是个自发形成的集市,就算被化成特区,会超过羊城吗?

    羊城遍布高楼,和京城、沪市比也不差啥。

    鹏城特区能超过羊城?

    眼镜男也不与同伴争辩,像外面吃茶点那丫头,他上次在火车上遇到过,豫南省下面哪个村的他倒是忘了。那时候她可没有如此阔气,不过是短短一月,看起来她已经在羊城淘到了第一桶金。

    像她那样来淘金的内地人只会越来越多。

    特区要建设,也需要大量的劳力参与,外来人口怎么管理,东起大鹏湾畔的“背仔角”,西至珠江口边的“安乐村”,全长86公里的“二线”工程,能不能真正防止资本主义的东西像内地渗透?

    去年4月份,高28米的铁丝网,就开始动工兴建了,至今仍在修建。

    一个铁丝网,能防止资本主义的渗透?

    人们对好生活的天然向往,又岂是一道铁丝网能阻隔的。把鹏城特区圈起来,可能并不起任何作用。

    年男人没有和夏晓兰叙旧的心思。

    忙里偷闲能喝一回早茶,他和夏晓兰那样的乡下姑娘的人生基本上不可能再有交集,尽管两人十分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