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的西单已经很热闹,交通也方便,近的地方自行车,稍微远一点就坐公交。

    西单有不少热闹的店铺,也有铺子是空着的。

    刘芬说选哪里,夏晓兰再和她分析优劣。

    总的来说,她们的选择面挺广,在84年底,做服装专营店本来竞争也不大。

    私人倒腾服装的,都还在摆地摊呢。

    摆地摊当然很赚钱,夏晓兰就是靠这个赚了第一桶金。但摆地摊也有很多限制,刮风下雨的时候,不可能扛着货出门摆摊,多亏了当时有丁爱珍的威胁,夏晓兰早早把地摊转变成了门店经营……成本增加了,卖货的档次也上去了,利润变得更大。

    一步走在别人的前面,可不就是步步走在前面?

    夏晓兰本来还想好好念几年大学,生意的事慢慢发展,这不是被季家的事一激,她心里也窝着火呢!

    别人觉得她不行,夏晓兰就要证明给他们看看。

    人就是要和自己较劲儿,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一下午,夏晓兰和刘芬把西单慢慢看了遍。

    “这里离我们家也不远,您将来在这里开店,每天还挺方便。”

    不到10公里,在京城这种地方算什么远,以后在京城上班,住在冀北的,每天花在路上的通勤时间才让人崩溃。刘芬知道夏晓兰买了房子后,手里的钱没多少了:

    “咱家的钱还够吗?”

    “还行,等店面确定下来,商都那边的店也该分红了……妈,我想把两家店拆开,方便管理。商都的店就归我舅妈要,那边生意已经做起来了,舅妈一个人能经营,您则到京城开辟新的市场。”

    商都的‘蓝凤凰’能值多少钱?

    要按市价来估,还真不好说。

    商都人认可了这个服装店,以后它还会源源不断的赚钱。一个服装店的经营权夏晓兰并不是很在意,让给舅妈李凤梅,夏晓兰可以在京城另起炉灶。

    刘芬也没有舍不得,她就是疑惑:

    “那我们两家不合伙了?”

    “不合伙,但我们还合作,一起经营‘蓝凤凰’这个零售品牌。”

    各开各的店,自负盈亏。

    战略上是合作的,具体的两家店怎么经营,则是分开了。夏晓兰当时拉着李凤梅一起经营服装店,也是想让舅舅家日子好过点,经过一年的发展,‘蓝凤凰’也算走上了正轨,李凤梅可以独立经营了,夏晓兰就不用把两家的生意继续搅合在一起。

    等刘芬一来京城,母女俩对商都的服装店基本上不能有什么贡献了,再白拿60%的利益,夏晓兰不好意思。

    亲戚之间也不能含糊不清,谁太占谁便宜都不好,舅妈李凤梅经营商都的服装店,舅舅开着自己的装修公司,怎么看一家人的收入水平,都是吊打了同时代绝大部分家庭的。

    “合作”的定义和“合伙”不太一样,刘芬听了半天,觉得女儿说的也没错。

    不过她还是反复确定了一下:

    “商都的店有麻烦,我们还是要管吧?”

    夏晓兰点头,刘芬的那颗心就落到了实处,那意思就是商都服装店赚的钱都归李凤梅,京城服装店赚的钱都归她和晓兰呗。

    亏钱也是各自负责,刘芬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第三卷:海阔凭鱼跃】587:夏晓兰的拥趸们(3更)

    压力很多时候就是动力,人不逼一逼自己,永远不知道极限在哪里。

    夏晓兰当晚就必须回学校,让她妈带着于奶奶在京城好好玩几天,老太太还惦记着要回去扫大街!说没有来过京城是假的,几十年前于奶奶就在京城上过学,哪里她没看过?

    现在的京城也就是房子多一点,水泥房子大酒店,于奶奶不稀罕。

    啥好东西都享受过了的,这些都打动不了于奶奶。

    夏晓兰要想给两人订机票,于奶奶拦住她:“就买火车票,我还不能坐火车了?”

    飞机票不仅是贵,还要找关系。

    要不就是汤宏恩,要不就是周家,于奶奶不愿意夏晓兰去欠人情。

    夏晓兰这个就不说了,双方见过父母了,但两家父母还没见面,意味着没走到谈婚论嫁的一步。于奶奶不愿意去麻烦周家,刘芬还问要不要见一见周诚的父母,被于奶奶两句话就撅了回去:

    “哪有女方父母上赶着到男方去的?”

    于奶奶不管啥新社会那一套,有些习俗传了几千年,不可能全盘否定。

    夏晓兰知道以后女追男会越来越多,但说服不了于奶奶,老太太就说这是“掉价”。

    当晚夏晓兰回学校,发现宁雪在等她。

    “我爷爷想见一见和你在一块儿的那位于奶奶,于奶奶能抽出空吗,我爷爷说要上门拜访她。”

    宁彦凡老先生?

    夏晓兰没有太吃惊,季、宁两家本来就是世交,于奶奶都认识季江源姥爷,那认识宁彦凡也不奇怪。季家和宁彦凡走的很近啊,看来季家没少找这位老先生讨主意,要不老先生也不会知道于奶奶进京了。

    “我和于奶奶说一声吧,她要不要见宁老先生,我不能替她做主。”

    宁雪不是胡搅蛮缠的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夏晓兰和季家闹得很僵,宁雪又和季雅处的挺好,夏晓兰还以为宁雪会站到季家那边,对她冷漠以对。哪知两人说了几句话,夏晓兰转身的时候,宁雪忽然叫住她:

    “夏晓兰!”

    夏晓兰扭头,宁雪的表情特别严肃认真:

    “这次你做的没错。”

    表现的完美的季雅,并不完美。

    做错事不肯道歉,走到哪里都是没道理的。换了是宁雪,也会坚持让对方道歉,这和宁雪的出生没关系,只要她还是宁雪,就算不是宁彦凡的孙女,处在夏晓兰的位置上,宁雪也会争一个是非曲直。

    天才不在乎别人是否认可,天才同样容不下别人的刻意羞辱。

    宁雪说完这话就走,夏晓兰忍不住笑了。

    回学校之后她又去了一趟周家,谢谢周国斌和关慧蛾替她出头,也表达了想靠自己让季雅真心认错的想法。

    关慧蛾说她太倔了,夏晓兰也承认。

    周国斌却没有反对,还挺支持她的想法:

    “就算不为了逼季家低头,个人也应该奋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想做什么就大胆去做,年轻人只要不违法乱纪,可以勇敢尝试一些新事物。”

    周国斌没大包大揽教夏晓兰该做什么。

    夏晓兰有自己的主意,一个农村出身的小姑娘,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能在京城置业,难道还需要周国斌教她如何经营自己的事业吗?

    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周国斌可不觉得自己去干个体户能比夏晓兰强,让周国斌去摆摊,他也做不到对每个挑剔的顾客笑脸相迎。

    周国斌的意思,说是靠自己去打季家的脸,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不要吝惜张口。

    季家也是站在上一辈努力的成果上,夏晓兰该接受的帮助,就要接受。

    “周叔叔,我都知道了。”

    能不能和周诚走到最后,夏晓兰还不知道。

    但她真是时刻感受到了周家的教养,尽管周奶奶笑说一家人是大老粗,夏晓兰觉得真不是。

    周家人别管喜不喜欢她,表现出来的事一种“尊重”。哪怕关慧蛾希望她和周诚分手,说法也极为克制,也不可能大庭广众的嚷嚷,让夏晓兰在学校不好做人。

    教养是什么?

    多替别人考虑,而不是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

    夏晓兰一回学校,关慧蛾就沉了脸:

    “季家真是太不要脸了!”

    对付不了大人,就激将孩子?

    关慧蛾都顾不上管夏晓兰倔不倔强,绝大部分火力都被季家给吸引了。还有汤宏恩啊,那晚上周家人不在,汤宏恩不是在吗?亏得夏晓兰还将汤宏恩当长辈,汤宏恩肯定是偏心了姓季的。

    “好了,这件事到此为止。晓兰虽然还没嫁进周家,也得让人看见她说话的份量,就照她说的来!”

    周国斌对周诚就是这样。

    要不周诚当初怎么能说服邵立民?

    因为别人知道周诚说的话有份量,周家要认账!

    要想把家里的小辈养的有气度,有魄力,就要放手让小辈自己去创……特别没魄力的,可以参考季家那孩子,在季家说话都没份量,自家人先不尊重孩子,还指望外面的人能给面子?

    周诚没把夏晓兰带回家前,周家谁敢去豫南找人家女孩儿?这是周家对周诚的尊重!

    周国斌这样一说,关慧蛾就不说话了。

    有时候外力会促进人和人的关系更亲密,有了季家闹这么一出,夏晓兰和关慧蛾夫妻的关系真的拉近许多。

    宁彦凡想见于奶奶,夏晓兰第二天早上又往什刹海跑。

    “小六那事儿没解决吧,季江源都没回学校上课,季江源是不是要回美国了?”

    307寝室也不敢问呀,只能私下里讨论,个个都替夏晓兰不值。

    季江源的姥爷太厉害了,季家在教育界很有威望,307寝室的人都觉得夏晓兰这次吃亏是定局,大家心中很是不忿。杨永红从床上翻起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还能一辈子欺负我们!”

    能考上华清,她们已经走在了很多同龄人的前面,只要努力奋斗,肯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杨永红的话引起寝室诸人的共鸣。

    吕燕拔下耳机,“我同意老大的话,我也看好六姐,她想干的事就没有失败的,英语竞赛难不难?六姐还不是杀入了决赛,季家现在瞧不起六姐,早晚会知道六姐的厉害!”

 【第三卷:海阔凭鱼跃】588:一起去见宁彦凡(4更)

    307寝室的小伙伴们也相信着夏晓兰。

    夏晓兰并不知道小伙伴们背后的议论,和她们对自己的信心。但她和季家叫板后,收到的善意已经很多,出乎意料的连宁雪都支持她,夏晓兰也在心里列了个“5年计划”。

    在本科毕业时,她应该做到哪一步?最好是已经让季雅跪到长安街道歉了。

    发展的脚步太慢,夏晓兰准备等西单的店开起来,用‘蓝凤凰’两家店面作抵押,找伍行长撸点贷款。

    以前是觉得慢慢来没关系,现在夏晓兰想要钱生钱。

    季雅不就向往美国的生活吗?

    等季雅回过神来,夏晓兰都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华国搞出一摊事业了!

    找伍行长贷款的事夏晓兰比较有信心,谁买国债券,伍行长就给谁发放贷款。夏晓兰出了店面能抵押,还有什刹海的四合院呢,伍行长亲眼瞧见买的,抵押个几万块没问题。

    年底商都服装店的分红,夏晓兰估计一次能有5万以上,加上手里的一点钱,先把西单的店开起来。再用西单的一家店和四合院做抵押,夏晓兰能从伍行长手里贷款,又能再开一家店。

    只靠在西单开家服装店,赚钱的速度太慢了。

    偌大一个京城,哪怕一口气开10家服装店,这个市场也是填不满的。

    南方沿海地区都时髦起来了,首都人民的服装消费,潜力还大大可挖掘。京城不是没有好东西,进口货哪样找不到?但那些好东西得花外汇券,对老百姓来说一点也不亲民……夏晓兰准备卖的衣服当然也不便宜,但不用花外汇券,有钱就能买。

    本小利大的生意不少,就看能不能抓住,就像夏子毓之前搞得“补习班”,夏晓兰觉得路子也没错。

    看看后世的新东方,06年的时候就成功在美国上市,教育培训机构做成这样,难道不是成功?

    夏晓兰重生前,2016年新东方的年度财报显示全年营收近15亿美元,上百亿华币的营收先不说利益有多少,搞教育培训机构是有巨大影响力的。社会知名度,国人认可度,可比房地产公司之类的企业名声好。

    “补习班”大有前途,新东方的创始人最初可是从语言培训入手,90年代初期,出国热潮越演越烈,新东方的创始人专注英语培训,是顺势而为。

    夏子毓搞得那个补习班,杂而不精,请几个京师院的学生就能搞定高考补习了?

    要换了夏晓兰搞,自己先要把“高考”给吃透,京城那些好高中里的骨干教师那么多,不请他们,却请自己都半懂不懂的京师院学生?学生补课不见得便宜,骨干教师也不见得多贵,谁叫这年头的老师的工资也不高。

    夏晓兰一路骑着车,都觉得这是个好商机。

    心里越想越生气,多好一个市场,却被夏子毓那颗老鼠屎搞坏了一锅汤。

    现在夏晓兰也不敢顶风作案,“补习班”被打压了下去,有人为的因数,还有市场的缘故。

    好好一个赚钱的点子,单纯用来赚钱不行吗,夏子毓是既想用来赚钱,还想用补习班给王建华赚名声铺路……这两种目的根本是两种不同的操作模式,夏子毓太贪心了!

    只管闷头扩张,也不想想能不能管理过来。

    要没有夏子毓的补习班把名声搞臭了,夏晓兰想到自己进入了“英语竞赛”的决赛,要再拿个名次,其实可以复制下新东方的模式搞搞英语培训的。

    罢了,市场还不够成熟。

    新东方是顺势而起,90年代初,人们的工资和收入已经涨了,现在才84年的年底,哪怕英语纳入了高考,会专门学习它的毕竟是少数。

    夏晓兰想来想去,80年代比较赚钱的还是服装业,这条路她是没有走错的。

    家电也赚钱,就是本钱大。

    一件衣服进价多少钱,一台电视机进价又是多少钱?

    一路到什刹海时,夏晓兰已经把脑子里的思路理清楚。于奶奶和刘芬还没出门,夏晓兰把宁雪的意思转达,于奶奶一开始不太想见,后来又改变了主意。

    “不用等他来,老婆子又不是啥大人物,我去见他吧,你上午没课?”

    夏晓兰点头,“是没课,下午才有课。”

    “那你就陪我去一趟宁家。”

    学建筑的,在国内就绕不开宁彦凡。

    宁彦凡年轻时在北平求学,后来留学国外学建筑,在建筑这个领域钻研了几十年,名声赫赫的,夏晓兰跟着去见一面不吃亏。

    要没有于奶奶带着,宁彦凡见一个建筑系的菜鸟做什么?

    华清建筑系,那也是被宁彦凡虐过的,老爷子资格实在老,学生都能当建筑系的教授,夏晓兰还能拒绝去见这样一位建筑领域大佬不成?

    别说84届的建筑系新生,换了本专业高年级的有这个机会,那也要把夏晓兰给拽开,换了自己上的。

    什么校花不校花,到这种时候,长得再好看,也不如和大师近距离交流几分钟有价值啊。

    知道夏晓兰要一起去,宁雪同学一点也不意外,于奶奶年纪大了,有个后辈跟着很正常。

    宁雪也不知道夏晓兰和于奶奶什么关系,但她爷爷对待于奶奶态度慎重,宁雪也不会怠慢。到了宁家,宁彦凡就站在门口等着呢。

    一别多年,还能见到故人,宁彦凡也很高兴。

    “于师妹,早知道你肯离开商都,我一定早请你来京城做客。”

    于奶奶喃喃道,“京城有什么好,狗不嫌家穷,商都才是我的根。”

    商都是于家的根,所有于奶奶守着老宅子不肯走,生怕于家人回来找不到家在哪里。宁彦凡十分唏嘘,这些年他也在帮忙打听于家人的消息,却如石沉大海,一无所获。

    于师妹晚景凄凉,现在能有人相伴,有没有血缘并无关系,宁彦凡的语气很是和蔼:

    “你就是夏晓兰吧,和宁雪是同学,没想到还有这样的缘分。你想不想去参观下我的工作室?”

    宁彦凡的工作室?

    学建筑的,都对宁老的设计感兴趣,宁老还高产,现在依旧奋斗在设计第一线。

    “那就打扰您了。”

    两个老人家多年不见,许是有私密话要说,夏晓兰很爽快表示想看工作室,宁雪自然就是导游。

 【第三卷:海阔凭鱼跃】589:找到人把楼送你(1更)

    宁彦凡的工作室里常年都挤着一堆人。

    老先生虽然还眼不花手不抖,到底是上了年纪,一些工作就交给学生或者助手来完成。

    这是个大工作室。

    除了宁雪,宁彦凡并没有和家人一起居住,大建筑师的房子十分朴素,更注重的是实用功能。

    宁彦凡搞了半辈子建筑,从单位退休后还担任着大学的名誉教授,然后他就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用宁彦凡的话来说,青春都贡献给了公家,临到老也不知道能活几年,就随着心意搞点自己喜欢的设计——老先生说这话的时候,也没想到自己会那么高寿,一直活到了新时代,还混了一把建筑网红当。

    夏晓兰参观的,就是宁彦凡的个人工作室。

    整个住所是一处四合院改建的,老房子的元素很淡,所有房间都是窗几明亮,要想满足采光,就要放弃以前那种老式的窗户。四合院居住很有档次,但平房确实浪费面积,宁彦凡把住所变成了楼房。

    简洁大气,说不注重设计感吧,细节处又处处彰显了不同。

    “爷爷改建这里时,希望这里能培养出更多的年轻建筑师。”

    建筑系本科毕业,也不是建筑师。一个建筑专业的毕业生,要变成建筑师,需要的不仅是资格证书,还要把学校里教的那套,灵活用在实际中……毕业就让你设计大楼啦?想得美,多半是从画厕所开始的!

    画厕所也不是真正的画厕所设计图,意思是做最基础的工作,整个建筑从投标到施工,赶上哪个项目组需要人就去那个组,投标阶段可能就要花一两年的时间,特别是像国外的大型项目,要参加无穷无尽的“竞赛”,一轮两轮三轮,好不容易脱颖而出,你以为自己赢得了最终的胜利,项目却会莫名其妙的搁置——还有让人发疯的五六轮竞赛!

    一个建筑师一生中会画无数张设计图,能实际落成的建筑寥寥无几。

    夏晓兰对这些都是一知半解的,宁雪一边走一边介绍,不仅是给夏晓兰介绍工作室,还在介绍建筑这个行业的现状。

    “如果可以,最好还是要去国外留学,并不是说国内的建筑专业不好,而是国外的建筑事务所只承认国外的学历。有了在国外建筑事务所工作的经验,再回国干什么都比较方便了。”

    宁雪说的,显然就是她自己准备要走的路。

    夏晓兰点头,“所以你一定会出国?”

    这问题根本不用回答。

    宁雪尽心尽责的带着夏晓兰逛了一圈,估计着两个老人有什么话也该说完了,才带着夏晓兰去书房——宁雪的估计错误,书房的门半掩着,宁彦凡和于奶奶的谈话并没有结束,宁彦凡的声音从书房里传来,听得十分清晰:

    “于师妹,淮辛同志已经去世,季家无一人成气候,你不用和他们计较。”

    “哼,季淮辛的后代要是不欺负人,我怎么会骂他们!季淮辛以前心胸就小,他的儿女们果然不咋样!”

    “于师妹,你的脾气可真是……罢了,不说季家,你想怎么待他们都行,也该有人教训下他们。倒是没想到,还能有人能进入师妹你的眼里,那个叫夏晓兰的女学生,必然是十分优秀了。”

    于奶奶再怎么嘴硬,也要承认夏晓兰的优秀。

    和宁雪这样家学渊源的天才不同,夏晓兰是从草根阶级里脱颖而出的优秀,这就尤为难得。把宁雪和夏晓兰摆在一块儿,于奶奶当然是偏向夏晓兰的。

    “……还行吧,也就是会念书。”

    宁彦凡感叹,“我瞧着可不仅是会念书。”

    宁雪是飘在半空中的,夏晓兰则是在地上跑的那种,宁彦凡想这俩人要是相互中和下,那就太完美了。

    “晓兰和她妈让我搬到京城来,说我在商都没有人照顾。老宁,你说我要不要来?”

    于奶奶这样问了,宁彦凡就忍不住想笑。

    这不就是想来吗?

    偏偏要等别人劝一劝。

    夏晓兰知道偷听不太好,不过于奶奶恰好和宁彦凡说到搬来京城的事,夏晓兰就想听听于奶奶的想法。

    夏晓兰站在门口就像脚下生根,宁雪只能陪她站着不动,书房里的声音继续传来,是宁彦凡在说话:

    “你应该来。我知道你在等小易他们回国,他们若是回来了,还能打听不到你在京城?师妹,这些年我也在帮你打听小易他们的下落,以前是和国外的联系中断,现在都改革开放了,我们和国外的联系会越来越多,你要有信心。”

    宁彦凡也不知道人是不是还活着。

    但总要给于奶奶一个希望。

    老太太还能活几年,带着希望等,总比完全没有指望强。

    于奶奶等的家人,在美国?

    夏晓兰心中一动,干脆推门进去:

    “您就搬来京城住吧,有机会,我一定替您找人。”

    书房的房门半掩着,不就是让她有偷听的机会吗?宁彦凡都把话说开了,夏晓兰觉得自己也到了表态的时候。于奶奶唯一的执念,大概就是出国失去联系的家人。

    别的不好办,找人还是有办法的。

    国内这样找人是大海捞针,宁彦凡说的没错,在前些年华国和世界差不多都是割裂封闭的状态。寻亲当然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办,资本主义国家,还是资本说话。只要有美元,可以找私家侦探,可以在电视台打广告,找到人的几率总是要大点的。

    于奶奶一下子站起来:

    “只要你能替我找到他们,二七广场的那栋小楼,我就送给你了!”

    于奶奶的眼睛太毒了,夏晓兰签十年长约,她就知道夏晓兰想要那栋楼。夏晓兰真没想过要省这点钱,她是想把小楼买下来的。

    不过于奶奶不肯占人便宜,夏晓兰就干脆答应下来,让于奶奶放心。

    “那我们就一言为定。”

 【第三卷:海阔凭鱼跃】590:口说无凭协议为证(2更)

    宁彦凡和于奶奶口中的“小易”,是于奶奶的儿子,全名叫徐仲易。

    于家有过两次出国潮。

    一是建国前,二是60年代中期,于奶奶的儿子徐仲易就是60年代中期出国的。

    那时候风雨欲来,察觉到不寻常的气氛,于奶奶和丈夫将独子一家送出国。这个举动固然让徐仲易逃开了一场动乱,却也为于奶奶和丈夫带来了灭顶之灾。

    徐仲易出国后只写过一封信来,信根本没有到于奶奶手里就被人没收,信上写的什么于奶奶不知道,这是徐仲易出国后唯一和国内的联系。

    小20年过去,于奶奶不知独子一家是生是死,没有等到消息,老太太有病都硬挺着,不肯轻易把命交给阎王爷。

    徐仲易那封信是从美国旧金山寄出的,那里有大量的华人聚居,旧金山是唯一的线索。

    宁彦凡托人打听,也亲自去过一趟旧金山,因为不能过久停留,都是一无所获。

    夏晓兰说请私家侦探,在报纸和电台登广告,都是后世最常见的寻人办法。

    特别是后两种,影响面非常大,很容易找到人。

    然而问题也在这里,于奶奶手里没钱。

    二七广场的小楼,于奶奶早就想卖掉,这么多年于奶奶也算是看穿了,人活着比钱财本身重要,手里的浮财舍了就舍了。卖小楼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买主,于奶奶干脆将房子“送给”夏晓兰,值钱的并不是小楼,而是二七广场那块地皮。

    于奶奶这点基本的商业素养还是有的,国家现在又允许老百姓做生意,二七广场地段的房子,只会越来越值钱。

    不管以后值多少钱于奶奶都不后悔,只要夏晓兰能找到人,她就把房子送给夏晓兰!

    “产权你不用担心,我豁出去这张老脸,也会把另一半产权完完整整从国棉三厂手里要出来。”

    夏晓兰当然不是担心这个。

    这次来京城,夏晓兰也算见识到了于奶奶的背景,以前就知道于奶奶可能不是简单人,胡永才都知道于奶奶上面有人,否则不可能一个孤老婆子保住一个大院子不被占去。

    如今,夏晓兰的感受更清楚点了。

    “房子您不用着急,先找到人再说。”

    现在黑市的美元和华币的兑换比例,差不多是1:10,这事儿没有上万的美元也玩不转。夏晓兰决定先给旧金山电视台写一份信,美国人都喜欢“故事”,她要给电视台讲一个感人落泪的故事——希望借此能节约点寻人的成本。

    于奶奶和夏晓兰做了“交易”,最大的心事算有了寄托。

    于奶奶也观察了夏晓兰一年,这丫头值得托付大事,她才借着宁彦凡的口把事情说出开。

    夏晓兰猜的没错,书房没关门,本来也是故意要让她听到。

    话都说开了,于奶奶也就不再迟疑:

    “等你妈搬来京城,我也来京城多。我从前收你们多少房租,一个月也给你多少钱。”

    商都的房子也能租出去,租金就补贴于奶奶自己“租房”的花销。

    她不是占夏晓兰便宜,现在全国房价差距都不太大,京城和其他省会城市的房租也差不多。

    这事儿算是说好了,于奶奶觉得口说无凭,还请宁彦凡当见证,写了个协议。

    夏晓兰哭笑不得在上面签名按手印。

    夏晓兰是很想要二七广场的那栋小楼,因为知道那里将来是中原地区有名的商圈,做生意的人知道有好机会,不捡真是没天理。但夏晓兰想的是买,她也没想过要靠“骗”,更没想过要以其他方式换取。

    找人可比用钱买麻烦多了。

    夏晓兰犯了心软的毛病。

    对她坏的人,夏晓兰能硬起心肠,会十分冷酷。

    谁对她稍微好点吧,夏晓兰就想加倍的回报。

    宁彦凡把两人的协议收起来,“于师妹,这下你放心了。”

    于奶奶只相信夏晓兰,这女学生必然有过人之处,夏晓兰能被周家看重,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宁彦凡没什么不放心的。于奶奶解决了大心事很高兴:

    “我要回去了,晓兰她妈还在家等着我。”

    就是没有找人的事,于奶奶说不定也要同意到京城住,不是刘芬离不开她的提点,是老太太有点依赖刘芬了。

    宁彦凡留于奶奶吃饭老太太也不肯,带着夏晓兰就跑了。

    两人一走,宁彦凡把孙女叫住:

    “你和季江源的事,就当家里没提过吧,季江源不是合适的丈夫人选。”

    要没有这次的矛盾,宁彦凡也不知道季雅的臭毛病那么严重。季雅有毛病,季江源又不能不要亲妈,这样的男孩儿介绍给宁雪,以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