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七十年代锦鲤村花-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丁大嫂:“十斤能卖多少呀?”
“这个看个人本事,我试过一斤能够装五小碗。”
“那蘸料也是你做的吧?”
“每十斤送一竹筒蘸料。”裴静姝说。
丁大嫂暗地里一算,这利润还很不错,又不用自己出东西还能挣钱。
丁大嫂便厚着脸皮半玩笑道:“何婆婆毕竟年纪大了,一次也背不了多少,你要想卖,我也可以帮你卖。”
裴静姝未置可否,“到时候再说吧!我最近有点忙,凉粉也做不了那么多,到时候若真做了多的,再托你帮我卖。”
何婆婆这人老实,她得先让何婆婆赚两天再说,毕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要占点好处。
“行,你随时叫我都可以。”丁大嫂大概早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带着几分遗憾走了。
裴静龙收活回来,问道:“丁大嫂过来做什么?”
“问凉粉的事。”
“我就知道肯定是这事儿,又是一个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她问你些什么?”
“问我是用什么做的,还说要帮我卖。”
“你答应了?”
“暂时没有。”
“这事你答应了一个,还有第二个,开了这个头,今后你很难做人。我那天就觉得你让何婆婆帮你卖不妥,你不信,到时候你要得罪一片人。都是一样的邻里,帮了这个不帮那个,最是得罪人。你没赚钱,他们笑你,你若赚了钱,他们眼红你,横竖都不对……”裴静龙念叨着。
裴静姝却只是笑。
“你笑什么?”
“我笑嫂嫂有句话没说错,你这人做事瞻前顾后,长着1米8的身高,性格婆婆妈妈。”裴静姝揶揄道。
“你们女人做事就是不顾后果,只图一时痛快。你等着看吧!”
“嗯,那就等着看。”
裴静龙气结。
顾珊珊和裴朝辰正在剥橘子吃,那半熟的橘子酸得顾珊珊小脸都皱在了一起。
“既然这么酸,就别吃了,先过来吃饭,改天我给你们做橘红糖,那样吃就不会酸。”裴静姝笑道。
听说又有糖吃,两个小家伙都高兴起来,橘子也不吃了。裴朝辰问道:“小姑,我们哪一天做呀?”
“做什么做?瞧你把他们惯的!”裴静龙就不那么好说话了,“你小子今天晚上跟你奶奶一起回去,在这里天天吃香喝辣,你小姑还要养你。”
“我不想回去!我要和妹妹玩!”裴朝辰苦着脸。
裴静姝道:“他一个小孩能吃多少?他在这里还能帮我做些事,又能帮我照看珊珊……”
“他那算做哪门子事?就是在你这里混吃混喝。”
“你也混吃混喝,还吃得最多。”裴朝辰顶嘴说。
裴静龙气得拎起扫帚就要打,裴朝辰赶紧躲到裴静姝身后,裴静姝哭笑不得。一阵鸡飞狗跳后,裴朝辰还是没被他爸撵走,不过今后要负责打扫拾柴等杂活。
这三天时间何婆婆等得太漫长,赶集前一天,她又找上门来,“静姝,这次我们可以多做一点。”
“我多给你做五斤。”
“五斤太少了,你尽管给我装个二三十斤,上次我离开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没有吃到呢!”
裴静姝失笑,“何婆婆,不着急,钱我们可以慢慢赚,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何婆婆本想多赚一点,结果裴静姝只给她装了十五斤,背到集市上后,没多久又卖完了。
连续卖了三轮集市之后,周围人都知道裴静姝会做一种叫凉粉的东西,这凉粉便宜还好吃,便有不少人想偷师学艺。不过听说了这凉粉要用红薯粉做之后,半数的人都打了退堂鼓。
现在人人都羡慕何婆婆,可以帮着裴静姝卖凉粉,听人说她赶一次集市就能赚五毛钱。这钱来得轻松,而且每隔三天就有,让周围人狠狠眼红了一番。
裴家两婆媳知道后也想来分这一杯羹,裴静姝让杨孟英再等等,他们家又不是吃不起饭。
窦晓霞听说很多人都被裴静姝拒绝后,不好意思找裴静姝开口,就去找上裴静龙。
“你说你妹到底是几个意思?这么好的差事儿,怎么先不想着自家人,反而去便宜一个外人?”
裴静龙才帮裴静姝把竹根挖完,正在劈那些大竹根,这样才好晒干当柴火烧。听窦晓霞这么说,便道:“那何婆婆虽然是个外人,但对静姝和珊珊也不赖。再说何家那样,静姝帮帮忙也没什么。”
“我也没说她帮何太婆不对,但好歹让我们也跟着赚点。你在这边帮她做这么多活,她现在连工钱都还没开给你,你妹现在变扣了。”窦晓霞不满道。
“当初顾明轩帮我们修猪圈修院坝,我们还一分钱没给呢,你怎么就不记得了?我和朝辰在这边,每天的生活从来没差过,你们还时不时过来蹭吃的,静姝可曾说过你们一句?你别犯糊涂,我也就这个妹妹,没有多的兄弟姐妹,她现在正需要帮衬。”裴静龙一本正经地说。
裴朝辰在长身体,饭量不小,裴静龙人高马大,更不必说。裴家没有他们两父子,再加上时常过来蹭饭,最近确实存了不少粮食。要是在以前,都得省着点吃才够。
窦晓霞冷哼一声,“我才说你妹一句,你就还我十句,你妹比我这个媳妇还亲。”
“我说你怎么说话这么酸,你小姑的醋你也吃。我还没说你总是向着你娘家那些兄弟呢!”裴静龙道。
这个问题扯不清,窦晓霞只好回到正题,“你们兄妹关系好,你去跟她说,让我也帮她卖凉粉。”
“你账都算不清,卖什么卖,这两年生产队的效益好一些,你老老实实挣工分,饿不死。”
“裴静龙,你少瞧不起人,家里没有我,你以为你能兴家!”
两口子一言不合,又吵了一架。
眼红这事的,当然不止窦晓霞,隔壁的张慧英最近也魔怔了。
说起来还是分家没有分到钱,家里样样都缺,连分到的镰刀都是最钝的一把,急需一点钱周转。
自打知道何婆婆帮裴静姝卖凉粉挣钱后,她也想从裴静姝手上拿点凉粉去卖。可惜她第一次去的时候,裴静姝还是说很忙,做不出那么多凉粉。
张慧英知道裴静姝这是借口,以为裴静姝故意刁难,恰好这两天顾老三砍了自家柴林的一株柏树做了几条板凳,张慧英便送了两条给裴静姝,想以此来换凉粉。
没料这事被顾大娘知道了,顾大娘正好有气没地方撒,叉着腰就在院子骂起来。
第18章
“一个个见利忘本的!老娘辛辛苦苦养你们几十年; 你们倒好; 看见一点好处就上套。让你们给我做一条板凳,你们推三阻四; 转眼却拿去讨好外人; 我这个亲娘还没外人亲!”
张慧英羞得满脸通红; 她最近没钱过得太憋屈,心底也是一股窝囊气,“我们什么时候没顺着你?老三赚的钱全都在你手上,你分家也没舍得分一分一厘给我们; 家用家具全都在你们那边,老三做条凳子你也要抢……”
裴静姝本不想理; 但那两人声音都不小; 听着心烦,便出门道:“凳子是我花钱按市价六毛一条买的,你们要吵别对着我的门口吵。”
昨日张慧英硬塞给她几条凳子,说是他们家老三多做了,就分几条给她。还说是一墙之隔,今后要彼此照应; 意思便是想抱团取暖,不过裴静姝知道说到底她还是眼红凉粉买卖。
正巧裴静姝家一共也就三条小凳子,一张长凳,平日吃饭的时候; 裴朝辰就坐一只大木桩。她也想买一些凳子和桌子; 奈何集市太远; 她一个人扛不动。
张慧英送货上门,裴静姝不想占她便宜,就按市价算给她。
那顾大娘听了裴静姝这话,心中才终于平衡一些。不过周边邻里见了,都对顾大娘连连摇头,暗道顾大娘越老越糊涂,三天两头挑事儿。顾明轩一走,顾家就散架了。
想赚凉粉钱的人很多,七八天后,裴静姝终于松口,告诉大家有多的凉粉,七分钱一斤,也可以用等价的鸡蛋或麦子换。
她收鸡蛋和小麦的价钱比集市上稍高一点,有些拿不出本钱的人家也愿意用自家的鸡蛋或者小麦来换。
裴静姝本来也没想只顾自己赚钱,这样太容易招人眼红。虽说现在的政策宽松了,不像以前那样抓得那么严,但若真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尾巴,也是一件麻烦事。
若是能与更多的人共赢,到时候就算有人存心想害自己,肯定也有很多人站出来帮自己说话,毕竟他们已经处在同一条利益链上。
再则,这个时代贫穷落后,裴静姝看着那些人穿着补丁衣服光着脚下地做活,其实也很心酸。她前世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新时代,接受着先进科技和高等教育,如果她能为这个时代做一些改变,她也愿意为之努力。
尝到一些甜头后,有的人就背去更远一些的集市,因为在那种地方通常能卖到比较好的价钱。裴静姝给他们打的油辣子很多,有的人还喜欢把油辣子上面那层菜油倒一些起来自家用,每次油辣子有剩时就拿回去当蘸料,蘸着白水菜吃,或者做凉拌菜,味道倍儿爽,连不喜欢吃白水菜的小孩也不挑食了。
杨孟英最近一收工就到金沟村来帮忙,她之前还劝说裴静姝不要养牛,现在她自己却很想养一头牛,这样就不用天天去山头上按部就班地出工了。
裴静姝屋后的竹林砍了,有些竹子质地很好,就这么当柴烧掉也很可惜,她便让裴建国锯断做一些竹筒,一来以后可以做竹筒饭,二来现在可以用来装蘸料,给那些上门拿凉粉的人。现在又不像后世,有各种塑料胶带或者塑料盒,这穷地方连塑料都少见。
杨孟英每天过来帮她忙,裴静姝也和她商量好了,以后每个月给她开工钱。杨孟英自是巴不得,现在也不再嘀咕了,连她自己家里的活都不再上心,放手丢给了她儿媳妇,搞得窦晓霞满腹怨言。
马上就要到中秋节,供销社又要下乡来做交流会。交流会只是当地的说法,也就是供销社的人每逢过节前会带一批货物下乡,到各个生产队动员大家买东西。不过大部分人只是去看热闹,真正有钱有票买东西的人实在很少。
裴静姝也带着两个小孩去了,但供销社的东西确实大部分都要票,就连买白糖也要副食本。还好裴家有,裴静姝借用裴建国的副食本买了十斤白糖五斤红糖以及一些调料等。眼瞅着两小家伙盯着一旁的糖果,她又掏钱买了大袋大白兔奶糖和薄荷糖,这种吃的糖果倒不需要票或证。
其余小孩看见裴静姝买那么多糖,一个个都艳羡不已,想去讨点吃。大人见了自是赶紧拉着他们,平日没当着面倒也罢了,现在这么多人在场,若是任由小孩这样讨糖吃,传出去会被说没家教。
“静姝,你买了这么多东西呀?有钱果真好。”丁大嫂笑着说。
她最近在裴静姝那里拿凉粉去镇上卖,镇上人多,卖得起价,运气好一次能赚两三块钱,把她美得每天都喜笑颜开。
裴静姝看她的背篓里也装着些东西,就问她:“你买了些什么?”
“没买些什么,也就几块肥皂,两封饼子,一些副食。家里的衣服没有肥皂还是洗不干净,穿在身上始终有股汗臭味儿。”丁大嫂说。
“现在找到钱讲究起来了,以前你就这么在水里洗两下,还不是穿了。”一旁的杨孟英抬杠道。说起来他们都该感谢静姝,没有静姝,他们想买肥皂?狗屁都没不起!
供销社的人今天也欢喜,“早知道你们要买这么多东西,我们就多带点货下来了。上次端午节来你们生产队,口水都劝干了,你们一个个光看不买。”
“那时是真的没钱呀!有钱谁不想买?”
“现在怎么都有钱了?”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又问。这个生产队的购买力一下就起来了,几乎人人都能买一两件东西回去,不需要票的糖果月饼基本都快售罄,其他生产队可没几人敢像他们这样掏钱买糖给小孩吃,就连月饼也销不出去。
“是我们金沟村出了一个巧媳妇,做了凉粉让大家去卖钱。那凉粉便宜好卖,我们手上才有了几个钱。”
“原来凉粉就是你们这里产的呀!是不是刚才那个买了10斤白糖的漂亮女同志?”供销社的人又问。
“就是她!除了她,谁敢一口气买10斤白糖?”
还有那大白兔奶糖,买一包都可以买多少粮食了呀!也只有裴静姝才舍得买那么贵的糖果给小孩吃。
夏金桂最近特别憋屈,裴静姝不知从哪里学来了一手做凉粉的本事,搞得大半个生产队的人都朝她那边跑,也跟着她挣了钱。这次交流会人人都买东西,反而衬得她像个破落户,一样都不敢买。
中秋节回娘家总不能空着手回去,以前没有分家的时候,她也不需要开生活,就跟着顾大娘吃。顾明轩一半的工资就够他们一家人吃穿用度了,每逢端午中秋还会寄一些礼品回来,她随便挑一样回娘家,脸上也非常有光。
现在顾明轩死了,顾家也分家了,这次回娘家,她就只好自己掏腰包买,便买了一封最便宜的月饼。
顾小军和顾小伟看着村里的大部分孩子都有糖吃,连最穷的何江,他奶奶都给他买了一块薄荷糖。两兄弟哪里能不眼馋,见着夏金桂掏钱,就哭着闹着要买糖。分家后夏金桂置家当也花了不少,现在正心疼钱用得快,哪里肯给他们买?
“家里有吃有穿的,吃什么糖?!吃了以后一口黑牙,媳妇都娶不了。”夏金桂说道。
“我不娶媳妇,我要吃糖!”
众人听后一阵哄笑。
杨孟英背着背篓,衣兜里揣着一大把大白兔奶糖,吃得津津有味,“这糖真香,果然一分钱一分货。”
顾珊珊见裴静姝没吃糖,就拿一颗给她,“妈妈也吃。”
裴静姝对这糖倒没啥兴趣,她前世更好的糖都吃过了,不过既然是小家伙的心意,她还是顺手接下,“谢谢珊珊!”
“看来你还是没白养,珊珊真孝顺。”杨孟英说道,“我想买一盒月饼,你爸最喜欢吃了,这大中秋的没有月饼怎么算过节?”
裴静姝装作听不懂,“你刚才怎么不买?那我们在这儿等你,你去买回来。”
杨孟英一噎,“人家过节都是儿女买给父母吃,怎么到我们家就颠倒了?”
“我本来想那供销社卖的月饼太糙了,改天给你们送好点的。你既然喜欢那劣质月饼,那我现在去给你买两袋也行,但买了之后就没有别的月饼了。”裴静姝道。
杨孟英一听忙换上笑脸,改口说:“算了算了,都走到这里了,我只是随便说说的,你别当真。”
裴静姝只觉好笑,这个杨孟英身上一堆毛病,又爱贪小便宜,却意外有些贱贱的喜感。
看风水的人来她的地基看了一番,最后说了一通玄之又玄的风水学说,裴建国还给了那风水先生两块钱,最后定在八月十二动工。
中秋将近,家家户户都热闹起来,马上就可以走亲串门了,小孩子们欢天喜地,无论是和父母去串门,还是亲戚到自家做客,肯定都少不了一顿好吃的。若家里有辈分高的老人,还会收到一些后辈送来的月饼,这是一年中难得的几天好日子。
刘二娘的娘家离县城比较近,她中秋也要回娘家一趟,不过这次她打算带点凉粉去城里卖了再去娘家看父母。她走到裴静姝的屋后檐,便闻到一股诱人香味。
“幺妹,你又在做什么好吃的?我们还没走到就闻到香味了。”刘二娘跨进门槛就说。
“刘二姐来得正好,尝尝刚做好的月饼。”裴静姝给刘二娘和唐二哥各递了半块切好的月饼。
刘二娘颇有点不好意思地接下,“那我们就不客气了。”
那月饼跟供销社卖的五仁月饼不同,无论是外面的壳还是里面的馅,都香软可口,里面还有蛋黄,让人留恋忘怀。刘二娘知道这就是广式月饼,她三妹嫁得好,每年回娘家回就会送一封这种广式月饼。不过那味道和裴静姝这种比起来,还是差了许多,无论是外壳还是内陷,都没这么香软。
“幺妹,怎么样样好吃的你都做得出来?你可真舍得放东西,这月饼吃的怕是钱吧?”刘二娘笑道。
其实里面也就蛋黄贵一点。
裴静姝道:“还好,拼命赚钱不就是为了改善生活么?你们这是打算中秋也不休息?”
“我想着反正我娘家离城也近,空手走一趟浪费,不如顺便背点凉粉去卖,把月饼钱赚回来也好。”刘二娘说。
“县城可不近,你们背这么沉的东西走那么远,太划不来了。”裴静姝道。
“没事,你唐二哥背。”
“你们真想去城里卖东西,我建议你们卖月饼。”裴静姝提议。
第19章
“卖月饼?哎哟; 幺妹你就别逗我们了; 你这种月饼,我们哪里有那么多本钱?”唐二哥道。
“没本钱也没事; 你们只管卖; 价钱随你们定; 卖掉一只给我九分钱就行,没卖完的回来退给我就是了。”裴静姝说。
“这……”唐二哥有些不好意思,“那岂不是好处我们占尽,风险都让你承担了?”
“没事; 反正家里小孩老人都喜欢吃,卖不完就自己吃掉。”
杨孟英一个人一顿就能吃掉四五个; 还有个不讲理的窦晓霞今天不在; 有这两人在无论剩多少都能被扫干净。
“既然幺妹这么说,那我们就厚着脸皮答应了。”唐二哥笑道。
双方又约好了今晚交货,半夜这两口子就要起身,才能赶早进城。裴静姝给他们装了三十只蛋黄月饼,七十只冬瓜月饼,那冬瓜月饼便只需两分钱; 这些月饼都用油纸包装,这油纸也是几日前的交流会上买的。
刘二娘两口子进城后不敢明目张胆地卖,毕竟城里不像他们乡下,政治敏感度不是一个等级的; 两人只能偷偷摸摸去黑市上碰运气。
因着刘家靠城; 两口子对城里还是很熟; 以前也经常收些鸡蛋到城里倒卖。不过鸡蛋难收,而且你也不知道卖家是放了多久的鸡蛋,特别容易坏,倒卖一只鸡蛋才赚一两分钱,要收集100只鸡蛋也很不容易,要是再坏上几只,往往跑一趟还要折本。
两口子轻车熟路地去了黑市,因为县城的一切供应都靠票,大部分的家庭还是过得很拮据,拿着钱也买不到东西,再加上近两年管得不严,就促成了黑市的繁荣。
刘二娘和唐二赶着卖完去刘家吃午饭,叫价也不敢叫高了,蛋黄月饼就叫1毛3分钱一只,冬瓜月饼叫五分钱一只。有些人喜欢还价,但只要能赚上一两分钱,两口子还是愿意卖掉。
裴静姝给了她们样品,准许别人先尝了再买,这些城里人大部分都有工资的,他们或许舍不得用粮票,但是在用钱方面绝对比他们乡下人慷慨许多。
那冬瓜月饼着实好卖,内馅儿不见冬瓜,却有冬瓜的清香,软糯甜美,更重要的是价格便宜。有钱的甚至一口气买十个,毕竟四五毛钱对城里人来说算不得什么,吃个包子还要半两粮票呢!这半两粮票要是去黑市上买,相当于五六分钱了。
冬瓜月饼也不小只,吃了比包子顶饿,在这中秋佳节,无论是自家人吃还是拿去送人,都十分应景。
冬瓜月饼好卖,没出一个小时就卖完了,那蛋黄月饼问的人多,买的人却少,大抵一毛三买一只月饼对他们来说还是奢侈了些。
“我看你们也是赶时间吧?”就在两人一筹莫展时,一名穿着尼龙衣的中年人过来搭讪,“你们不如把这剩下的月饼卖给我,你们也可以早点回去。”
这人是黑市的贩子,就是那种低价收货再高价卖出的倒卖贩,唐二两口子虽不认识,但听他这么问就知道了。
“那你出多少价?”唐二问。
“八分钱一个,我看你这还剩20来个,1块5我全买了。”那人说道。
“大哥,你这算盘算得太精了。我们本来也不是生意人,不会叫价。你真心想要的话一毛钱一个,这是我能开的最低的价。你想想这鸡蛋都是8分钱一只,我这里面还用了糖和面粉,一毛钱也是折本价。”唐二讲价道。
“你这卖不完回去更折本。”贩子说。
“卖不完大不了自己吃,好歹得享受了。现在有钱也买不到粮食,我这月饼也跟粮食差不多,还比白米饭好吃。”
那贩子思索了一番,最后以一毛钱一只成交。他跟各种人打交道,也认识了一些有钱的,这月饼普通人嫌贵,但味道确实好,卖给有钱人,价格至少得翻一番。他知道有人从香港那边带回来的这种蛋黄月饼,说是要一两块钱一只。
两口子留了两只蛋黄月饼起来,准备拿去送给刘家的两个老人,剩下的全部卖给小贩。
去刘家的路上,刘二娘数着手上的钱,别提多高兴。抛开要给裴静姝的,算下来今天一共挣了一块九,虽然以前倒卖鸡蛋也能卖到这么多,但是这钱来得轻松呀,而且还没有风险。
这次去刘家他们两口子出尽了风头,因为这月饼确实好吃,比他们三妹带回来的广式月饼好吃多了。
“二姐,你这月饼是从哪里买的?我也去买一点,回头让阿明送给他们单位的同事尝尝。”刘三妹问道。
“这月饼是我们隔壁的静姝做的,你什么时候要,要多少,我最近可能也还要去城里一趟,到时候给你捎过来就是了。”刘二娘说。
刘三妹问了价钱之后,登时就定了十个,说是越快越好,毕竟吃月饼就是应中秋这个景。
刘二娘两口子吃了午饭就回家,也不像往回那样,还要在刘家住上一晚。
金沟村今天也是其乐融融。
裴静姝这边几天前就动工修房,也请了几个得力的邻里做帮工。她原本想着今天是中秋佳节,给他们放一天假,不料大家都说最近的天气好,应该趁着这个时候把房子修好,若是下起雨,那就要耽误进程了。
裴静姝看他们这么卖力,今天就做了几锅冬瓜月饼,任他们敞开肚子吃。大家看她生活开得这么好,也不好意思偷懒,一个个都干得起劲。
前段时间,她又用玉米杆把菜园地周围的围栏处理了一遍,从外面完全看不到里面的情况。
她在地里种了不少作物,还琢磨出了一些规律,种的东西越杂,收到的农场币越多。不过这样做也有一个坏处,若两种作物相克的话,产量会锐减。比起超快的生长速度,这个缺点也可以忽略不计,没收成大不了重新栽种。
队里有人用小麦换凉粉,她便用那些小麦种在这菜园地里,收割的小麦在农场系统里又可以兑换成面粉。她现在用这些面粉做月饼,也不会有人怀疑面粉的由来。
裴家今年也不在自家过中秋了,反而跑到了裴静姝这边来,说是帮裴静姝修房子,其实还不是看上了这边的美食。
“闺女,你怎么什么都会做?还做得这么好吃,这种月饼和往年明轩寄回来的月饼差不了多少。”杨孟英一边往嘴里塞着月饼一边说道。其实昨天的蛋黄月饼更好吃,不过她也知道成本更高,今天这么多人在这里,要是用蛋黄月饼来招待的话,那静姝岂不是要亏死。
“以前顾明轩给我说过月饼的做法,我最近想着反正没事儿,材料也有,就试试看。”裴静姝信口胡诌着,反正现在顾明轩死了,死无对证,不然她也很难解释自己怎么突然会做月饼。
谈到自己的女婿,杨孟英又不免一番惋惜,“今年就差他一个人,你也是命苦,原以为嫁了个各方面都出挑的,没想却这么短命,留下你和珊珊……”
“你不用伤感,你看我现在不是挺好。”裴静姝说。
“你呀!没心没肺,明轩对你算是可以了,他走了你就一点都不怀念?”杨孟英责备一句。
裴静姝却言:“我再怀念,他也回不来,那还不如好好把日子过好。”
“幺妹说的有道理,人死了日子还是要过的。不过你一个人怎么忙得来这么多事?你要不传一两门手艺给我们,我们也可以给你搭下手。”窦晓霞道。
现在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就连书籍也很少,想要学点东西很不容易。像厨子,木工,石匠等都是要跟人拜师学艺,手把手教的。就算做小吃,大部分也先要看别人怎么做,才会做得出来。
窦晓霞最近看裴静姝天天赚钱,心中也是羡慕不已,要是自己有这种手艺,岂不是也可以像裴静姝这样日进斗金。
“你想学便学,我又没有阻止你。”裴静姝回答得很爽快。
她确实想教几个徒弟,自己一个人又做凉粉,又做月饼,很累人。不过窦晓霞的意思,可能不是想给她当帮手,而是想学会后自立门户。
裴静姝也不怕她有这样的想法,无论鸡蛋还是面粉,对现在的人来说都非常珍视,生产队每年发到个人头上的小麦不多,要囤这些原材料也不容易。光是鸡蛋就是五六分的本钱,还要油,要面粉,这成本也就□□分了,想在这种贫穷落后的乡镇上卖一毛钱一个的月饼,有些困难。
“大嫂,我脑子笨,空有一身蛮力,可以给你拉磨。”正说着,张慧英也从门口进来了。
自从上次跟顾大娘吵了一架后,张慧英和顾大娘两婆媳也算彻底决裂,再加上今年刚分了家,什么都没有,顾老三又在给裴静姝抬石头,他们两口子就没回娘家去。
本来裴静姝一开始也没想让顾老三帮自己忙,是顾老三觉得自家媳妇儿老是在裴静姝这边拿东西吃,实在不好意思才主动过来帮忙抬石头。
裴静姝对此倒没说什么,杨孟英的意见却很大,不过看在顾老三做活确实肯干不偷懒,这才没念叨。但对老三媳妇,杨孟英却是很不喜欢,“我们家这么多人,随便腾个人手出来就可以拉了。”
张慧英一来气氛就变了,就在这时,刘二娘两口子回来了。
“幺妹,你可真的是聪明,你让我们带去的月饼实在太好卖了,那冬瓜月饼没过多久就卖完。我一开始还怕把价格叫高了,没人敢买,没想到那些城里人不缺这两个钱。那蛋黄月饼不太好脱手,冬瓜月饼卖完了,蛋黄月饼才卖10个,我和你二哥赶时间,就低价卖给了一个贩子。我三妹吃了你那蛋黄月饼,让我问你还做不做,她想买十个。”
刘二娘两口子一进来就兴奋地说个不停,把今天卖月饼的经过和心得全都说了个遍。
邻居们听着裴静姝这边热闹非凡,家里没客人的便都过来聚一起凑热闹。
农村的人家大抵都是这样,闲着没事的时候就聚在一起拉家常,说说东家长西家短。
不过裴静姝不喜欢和她们聊这些,因而到她家来的,多半都说一些卖东西时遇上的趣事;或是他们说八卦,她就一旁听听,也不发表意见。
“城里当真这么好卖?”有人接嘴问道,“会不会被抓呀?”
“这两年管得松,没听说谁被抓过,我们也看见有人卖酥油月饼,比我们的蛋黄月饼卖的还要贵,那也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