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少私宠:小小鲜妻,好美味-第3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的伤害……
打个比方说。
人的身体里有各种各样的器官,几乎每一个都很重要,每一个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因为种种疾病和意外的影响,即便是再谨慎的人也无法保证自己一辈子都平平安安,总会有生病或受伤的时候。
一旦人的身体器官生病或者受伤,难免就需要进行治疗,而如果病情太过严重,大部分的治疗手段都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不少人就会很自然的选择另一种极端方式来保证性命。
——那就是器官移植。
把别人健康完好的器官摘取下来,替换掉自己病入膏肓的废器官。
只要适配得当,移植手术顺利成功,最后再加上病人的运气够好,被移植到体内的健康器官少说也能使用几年甚至十几年。这部分的时间对于病人来说完全就是赚来的,怎么算都不亏。
所以很多病情有需用、家庭条件也有能力支撑的病人都会选择这种方式,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运气够不够好,能否等到合适的器官来源,并且顺利通过移植手术而已。
以如今的医疗技术而言,人体内很大一部分的器官基本上都可以进行活体移植,用于治疗各种各样的绝症疾病,比如肝脏、肾脏等等,比较常见的还有皮肤移植、角膜移植、血管移植等等,甚至是人类的心脏和肺脏都可以通过移植来替换。
正文 第2595章
但唯独大脑是人体医学的禁区。
就如同现在很多疾病的治疗方式,只听过换肝换肾换皮肤,最严重的心脏病也只听说过心脏移植或者心脏搭桥,但却从没听过说人的大脑生了病,还能直接换个脑袋的……
这已经不是医学科技了,说是惊悚恐怖片还差不多。
由此可见,大脑的重要性其实远远超过了人们想象的心脏要害,医学上用于判断病人是否真实死亡的标准,也不是人们熟知的心跳或呼吸,而是大脑的活跃度。
大脑一旦死亡,用文学一点的语言来描述,便如同这个人的“灵魂”已经消失,剩下的不过是一具空荡荡的躯壳。
——即使这具躯壳还活着,没有了其中的“灵魂”,躯壳也不过是一团生肉而已。
连成年人的死亡判断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大脑发育远远没有成熟的婴幼儿了。
小明蓝本身就是早产,她的大脑发育只会比正常的婴儿更缓慢也更脆弱,根本经受不起任何的刺激伤害。
呼吸停止超过三十秒,就足以对婴幼儿的大脑造成毁灭性的不可挽回的创伤。
呼吸停止超过一分钟,绝大部分婴幼儿的大脑都会进入死亡状态,没有任何医疗手段可以完好。
更何况……
医生在确诊小明蓝死亡的时候,她的呼吸和心跳已经暂停超过了三分钟。
这么长的时间,哪怕是成年人的大脑都会因为缺氧造成严重的伤害,即使没有立刻进入脑死亡状态,也有极大的可能性沦为一个植物人。
婴幼儿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在那个时候,医生心里所有的侥幸想法都已经消失,剩下的只有遗憾和无奈。。
事实毕竟摆在眼前,谁都没办法在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还会有奇迹发生,死亡就是死亡,在必须时刻保持绝对理智的医疗行业里,无论是同情还是侥幸心理,都是一种很失职的忌讳。
医院里有太多生死相隔的时刻,任何病人的去世都不能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否则就是对其他还活着的病人的失职。
明蓝也不例外。
对于她的抢救无效早早夭折,医生和护士的心里也不是没有遗憾和同情,但这些毕竟只是私人化的情绪,不能带入到他们的工作中,否则就是违背了医生的职业守则。
所以,在确定病人的死亡之后,任何同情和遗憾的情绪都是多余的,医生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配合病人的家属尽快处理好后续事宜,不管是将病人的遗体运送回家,还是由医院出面联系火葬,都是不能拖延的事情,自然是越快解决越好。
毕竟,大多数的医院里虽然都有用来停放尸体的太平间,但这仅仅只能用来短暂停放,不可能长期把病人的尸体留在里面。
尤其是那些正规的大医院,每天进进出出的病人那么多,因为疾病死在医院里的人也多,太平间即使建造得再大,也终究只能放在地底之下,再加上低温保护等措施,位置终归是有限的,根本无法容纳所有去世病人的遗体。
正文 第2596章
所以,不管是大医院还是小医院,只要有病人在治疗期间去世,遗体顶多只能留在医院里一两天,很快就会被家属运送回家安葬。
这是在正常情况下的处置办法,当然也会有非正常情况。
比如说,如果有病人是突然去世,医院在短时间内联系不上他的家属,又或者是病人的身份来历不明,家庭地址也无人知晓,医院方面根本无从联系……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病人的家属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及时的赶到医院为病人收敛遗体,而医院有不能长年累月地把病人的遗体停放在太平间里,于是就衍生出了第二种特殊做法。
那就是在病人家属无法收尸的情况下,由医院方面负责出面,将病人的遗体先行火化,只留下骨灰暂时保存,等待日后,病人的家属来到医院后,再把去世亲人的骨灰迎回家中安葬。
这也算是一种折中处理的办法。
同时也是医院在面对特殊情况时,无奈选择的办法。
毕竟,人的身体一旦失去活力,想要完好的保存起来实在太困难了,不仅需要极度低温的环境,同时还需要各种内部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的避免尸体从内脏器官开始腐败。
单单是一具遗体的保存就如此困难,何况是医院那种特殊环境,几乎每天都会有病人去世,留下的尸体数量一天比一天多,如果不能让病人的家属尽快把遗体带回家安葬,医院里光是要收纳维护太平间里的病人尸体,每天要付出的心力和金钱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医院又不是慈善基地,自然不可能做这种百分之百要赔本的事情。
救死扶伤虽然是医院的本职,但是接收和容纳尸体却不是,没有哪家医院会愿意白白花一大笔钱把病人的尸体保护起来——除非那些尸体都是免费捐赠给医院做活体研究的“器材”。
哪怕是由国家建立的公立医院,收纳病人的遗体也是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而且收纳费一点都不便宜,个别医院甚至是按小时来计费,甚至比医药费还要昂贵许多。
将去世亲人的遗体停放在医院的太平间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要家属付钱的,时间越长收费就越高。
不说那些富裕人家,绝大部分的普通百姓家里,愿意花这种冤枉钱来保存尸体的人更是渺渺无几,几万个人里也不见得会有一个。
而哪怕是因为某些特殊原因——
比如家人或者亲人被害而死,为了追查死亡真相,也为了方便警方的调查取证,被害者的尸体必须被完好的保留下来,大部分的人也更愿意选择殡仪馆或者法医院的冷冻室,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尸体保鲜技术才是最专业的,不知比医院的停尸间强出多少倍,稍微有点常识的家属甚至警方都不会选择把被害人的遗体放在医院里。
由此可见,不管是出于私心还是大义,医院本身都只是用来拯救活人的地方,而死者的遗体保护却不在医院的本职范围内。
正文 第2597章
全国各地的医院,无论范围规模大小,也无论是国家公立还是个人私立,在接收病患遗体方面都是有着相当严格和明确的条文规定,别说是病人家属的要求,就是医院里本职的医生都没办法在这个问题上通融。
但是那个时候,安宁却并不知道这种规定,甚至连明蓝的主治医生都没有和她提过。
偏偏又是这样的巧合。
其他人或许一辈子的遇不上的特殊情况,却硬是让安宁给碰上了。
在她亲眼目睹了小明蓝抢救无效宣告死亡之后,因为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打击,导致安宁当场在抢救室外昏迷了过去,而且这一昏迷就是好几天的时间。
医生给她做过检查,并没有发现她的身体有任何的不正常,但她就是醒不过来,或者说不愿意醒来。
或许在那个时候,安宁自己的内心深处就在逃避这样的悲剧,所以不愿意清醒的面对现实,在突发性的昏迷晕厥当中,她任性的放纵了自己的退避心理,沉浸在昏睡中不愿意醒来。
所以她当时的昏迷状态和身体素质并不相关,主要还是她自己的心理原因造成的。
就像一个无师自通的催眠大师,在昏迷之中给予了自己一条暗示——只要这样昏睡过去,不再苏醒,就可以避免掉所有的悲剧。
梦境里的一切都是完美的,由自己的内心去编织,没有丝毫的残缺和遗憾。
哪怕这种完美本身必须浸泡在最深的黑暗中,用长久的昏睡来实现,但至少……她可以在昏迷中避开一切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
这就是无形的心理暗示。
是人在潜意识状态下,出于本能的畏惧痛苦,而选择自发性逃避的行为。
人类的心理本身就是一项非常神奇且不可捉摸的事情,而针对心理层面而来的潜意识暗示,更是神奇的犹如魔法一般不可思议的奇迹。
哪怕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高端的心理暗示其实也有实际案例可寻。
就好像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在实验者被蒙住眼睛的情况下给他催眠,然后通过心理暗示的手法告诉他——他的手腕被刀割开了,现在正在滴滴答答的流血。
但实际上却并没有。
那滴滴答答的流血的声音,不过是心理学家用一根水管模拟出来的假象,只是被蒙住了眼睛的实验者并不知道。
然后,离奇的事情就发生了,实验者在心理催眠加暗示的情况下,真的相信自己的手腕受伤了,正在不停的流血,他甚至可以清楚的描述出刀子割开手腕皮肤的疼痛感,以及血液不断流失、身体发冷的感觉。
明明他的手腕根本就没有受伤,也没有流出一点血,但是他却能非常清楚的感觉到受伤和失血的痛苦,并且深信不疑,甚至开始哀求心理学家给自己包扎止血。
心理学家为了继续实验,不仅拒绝了他的哀求,甚至还给了他一个新的心理暗示——人在动动脉失血的情况下只能活十分钟,超过三分钟就会陷入失血性休克。
正文 第2598章
实验之外的所有人都清清楚楚的知道,这个实验者本身根本没有受伤。
除了被蒙住眼睛、限制住行为之外,他浑身上下一点伤口都没有,别说是十分钟,就是一百分钟一千分钟,他都能活得好好的。
但是实验者自己却不知道。
他已经被心理学家种下了暗示,坚信自己已经受伤,而且失血严重,在恳请对方替自己包扎伤口止血的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接收到了来自心理学家的第二个暗示——他只能活十分钟了。
超过十分钟就会失血而死。
超过三分钟就会失血性休克。
这样的暗示认知直接烙印在他的思维深处,让他深信不疑,甚至完全不会去怀疑这话的真实性。
于是,更加离奇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在接收到心理学家的第二重暗示之后,实验者的情绪明显变得焦躁和惊恐,他不断的哀求对方放开自己,或是给自己包扎止血,但是这些要求无一例外都被拒绝了。
然后,实验者变得更加焦躁和惊恐,就像一个真正的濒临死亡的人一样,情绪完全失去了控制。
他开始疯狂的挣扎和叫喊,用一切行为企图自救,在被心理学家制止之后,他谩骂、哭喊、1求饶,涕泪横流,甚至企图用牙齿来攻击心理学家,把对方折腾的狼狈不堪,差一点点就要被他挣脱控制。
但好在,心理学家及时想办法控制住了他,让他所有企图反抗和自救的行为全部失败了。
到这个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分钟,心理学家开始加大自己的暗示,从水管里流出的滴水声也变得更加密集和快速。
实验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突然失去了所有的反抗行为。
他的脸色开始变得惨白,嘴唇失去血色,豆大的冷汗不断的从额头渗出来,原本强有力的挣扎也渐渐变得虚弱无力,通过仪器检测出的他的心跳和血压都在逐步下滑,而且下滑的频率越来越快,裸/露的脖颈和手臂皮肤上甚至开始冒出细小的鸡皮疙瘩……
这一切的身体反应都符合人体在大量失血后的正常情况。
从脸色的变化,到身体脱力发冷,肢体虚软,再到心跳逐渐缓慢,血压开始下降……
仿佛他身体里的血液真的在不断流失,导致身体也因为这种不正常的失血出现了一连串的后遗症。
如果他真的受了伤,血液大量流失,那这些身体反应无疑是很正常的,没有任何值得疑惑的地方。
可问题是……
这个受害者根本就没有受伤,他的身体是健康并且安全的,那些血液也老老实实地待在他的血管里,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危险情况发生。
但就是这么不可思议,明明是一切正常的健康的身体,却仅仅因为实验者的自我想象和暗示,他的身体便顺从了他自己的心理变化,真真实实地出现了他想象中的失血反应……
心理学家给予他的几重暗示被他相信并且吸收,然后他自己给自己下了心理暗示,从潜意识里就坚信自己已经受伤,而且情况还很危险。
正文 第2599章
于是,在这样的暗示之下,实验者的大脑相信了这种并不存在的“真实”,并且将这种受伤后应有的反应传递给了他的身体,导致他的身体也开始出现一系列不正常的反应。
说简单一点。
实验者是被心理学家的语言和暗示欺骗了,在大脑里形成了潜意识反应,而这种反应又欺骗了他的身体,才导致身体在大脑本能的控制下,开始出现各种不正常的反应。
这个实验的本质其实就是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骗局。
心理学家的语言欺骗和暗示引导是骗局的第一步;
实验者在接收暗示并信以为真,是骗局的第二步。
在心理方面对暗示信以为真,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潜意识反应,是骗局的第三步;
等到实验者的潜意识反应真正成型,他原本健康的身体就会接收到由大脑发出的受伤信号,导致身体外表上凭空产生了各种不良反应。
这便是骗局的第三步,也可以说是最后一步。
因为到了这种程度,实验的结果已经出现了,不需要再深入验证。相反的,如果继续试验下去,实验者本身的安全就有可能无法保证了……
因为他已经完全相信了自己受伤的事实,身体被大脑接收到的信号所欺骗,而大脑又被他自己的心理暗示所欺骗,一环一环的扣下来,最终受害的就是依照大脑命令办事的身体,甚至因此出现了本来不该出现的受伤反应。
如果实验继续进行,一旦实验者真的相信自己再过十分钟就会流血而死,而他的身体也会跟随大脑的意志,真正陷入到濒死状态中……
这可就太危险了。
心理暗示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实就是心理催眠术。
而催眠术在心理学科里原本就是一项受人忌讳的“禁术”,越是高端就越容易受人忌讳,因为催眠是真的可以做到杀人不见血的。
尤其是针对心理素质并不强大的人,心理暗示和催眠所能发挥的作用几乎令人惊骇,若是用文艺一点的说法来描述,那简直就像是可以操作人心的黑魔法和巫术一样,动动手指就能把一个活人变成提线木偶。
就好像悬疑电影里经常会用到的催眠术杀人,从大银幕上看已经令人感到惊悚,然而现实当中,这样高端神秘甚至称得上恐怖的催眠术却是真实存在的,有些时候甚至比电影里拍出来的还要令人惊悚……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之上。
只是这种非常规的“生活”,大多数的普通人都很少能接触到,即使有好奇心还不怕死的人想要去接触,也很难找到真正有用的教材——因为这种心理学上的禁术太过危险,一不小心就会走上犯罪的歧途,国家政/府连可能带来危险的杀伤性刀具都要实施管制,又怎么可能任由这种危险的心理控制术肆意传播?
只不过,大多数的人在日常生活里难免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刀具,甚至连厨房里的切菜刀都属于刀具的一种。
正文 第2600章
正因为刀具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随时随地都有牵连,所以大多数人对于“刀具管制”这种法律条例基本上都是有些了解的,连小孩子都知道不能把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带上公交车,更别提是大人了。
但是心理学这种新型行业,和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却并不相关,甚至距离得很遥远,大部分人都只是听说过心理学这个名词,却根本不了解它是个什么东西。
也正因为不了解,也没有实际上的接触,所以大多数人对于专业行业里对待心理学的谨慎和管制也一无所知,对心理学上的种种控制人心的手段还只处在电影和小说里各种神乎其神的描述。
那些涉及心理学的电影和小说桥段,以大部分观众的眼光来看,确实是很爽很了不起,操纵人心的角色各种牛逼伟大战无不胜,但是看过之后,大部分的观众同样也会觉得剧情很假,角色设定很空洞,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现实生活里也会有电影里那种玩弄人心易如反掌的心理控制。
没错。
现实生活里的心理学,确实没有电影和小说里写的那么夸张。
但这并不代表心理学本身所包含的心理控制术就是不存在的。
相反的,这种操控人心的手法不仅真实存在,而且从理论上来说,真正的心理控制术甚至比电影和小说里写到的更玄幻更夸张,犹如某种蛊惑人心的魔法一般,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人可以真正在实际操作中做到这一步。
因为人类的心理本身就是不可控制的,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哪怕是专业的心理学家本身,也不过是个普通人,自然没办法像理论上那样无心无情不带一点杂念的去操作别人。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手法高明的人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手段去控制别人,甚至连催眠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前提必须是,被催眠和被操作的人必须全身心地相信对方,心理上不带任何防备和警惕,完全的敞开自己的内心,实施催眠和操作的人才有可能做到像电影里那样完美的控制别人。
但是这样的做法……不用说也知道有多困难。
要完完全全的为另一个人敞开内心,绝不仅仅是只有信任就足够了。
人类的心灵是比大脑更加玄奥莫测的地方,也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内心存在,人们才能区分出“你我他”,才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自己。
一旦失去了内心,人们的“自我”也就不存在的,相当于是从心灵方面抹杀了自己的存在。
这几乎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杀”,却又比自杀生命更加严重。
至少在试图抹杀自己的生命时,还有机会可以抢救回来,如今的医疗技术发展比起心理学发展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而哪怕不能抢救回来,至少在死去之前的最后一秒,自己还是原来的那个自己。
但是抹杀自己的内心就不一样了……
正文 第2601章
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心灵,人活着就是一具提线木偶,甚至连肉身都只是一堆和鸡鸭鱼狗没什么区别的蛋白质,而且连抢救都抢救不回来。
打个比方说。
人失去生命就是一具尸体,而失去内心就是一具植物人。
在正常情况下,谁会愿意放着自己健健康康的生命不要,去当一具尸体或者植物人呢?
哪怕在医学范畴里,植物人也是活人,和彻底死亡的尸体还是不一样的,但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谁愿意变成一个植物人?
而且还是永远都不会再苏醒的那种……
植物人陷入沉睡,意识溃散,对外界的一切感知都消失了,只剩下身体还活着。
而抹杀了内心的人其实也差不多。
没有了“心灵”这种看得见却摸不着的东西,人活着也就是一具空荡荡的身体,没有自我的意识,也感觉不到外界的任何东西,这样的存在和植物人又有什么区别?
更何况,人类本身就是一种很神奇的生物,尤其是在拥有了智慧之后,对于某些可能存在危险的事物,即使人们自己没有意识到,潜藏在内心里的潜意识也会有所感觉,并且自主的发出抵抗。
就拿心理学上的催眠术来说。
有些人心理抵抗力弱,很容易就能进入催眠状态。
有些人的心里抵抗力却非常强,不仅不容易受到催眠暗示,甚至催眠师都没办法让他进入催眠状态。
而这种心理抵抗力,通常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性格的隐射,一般性格懦弱自卑、存在着明显缺陷的人,心理抵抗力往往都会偏弱,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就是经受不起打击,玻璃心,稍微有一点磨难就容易一蹶不振,这些其实都是心理软弱的一种体现。
而一般性格坚韧、乐观开朗的人,心理抵抗力也会更强,面对压力和打击时的承受度也会更高,懂得开解自己,不会轻易让自己陷入到一蹶不振的地步。
当然了,这两种性格隐射也不是绝对的,还有一些人的情况正好是与两者相反的。
比如看似性格懦弱的人,内心却很坚定,心理承受力也很强大,在平时的生活里不容易看出,可一旦面临危险或困难的时候,他们反而可以爆发出比平时更强大好几倍的潜力。
还有一种人则正好相反,外表看起来乐观开朗,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一到了关键时刻,需要他承担压力和困难的时候,他内心的懦弱和缺陷就暴露了出来,根本没办法扛住责任,更没办法在压力之中站稳自身。
这样两种人,前者往往在生活里不讨人喜欢,但是关键时刻却很值得人信赖。
而后者虽然平时讨人喜欢,一起生活也会很开心很愉快,但是一遇到重要问题却完全不能依靠,反而还要抽出更多的心力去照顾他脆弱的内心。
说简单一点……
后者只能共富贵,却不能共患难,而前者虽然能共患难,却又不适合共富贵。
正文 第2602章
两者性格都各有各的优点,但同时也都有着各自难以弥补的缺陷。
不能说绝对完美,也不能说满身缺点,只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是要共富贵还是共患难,两者总归不能共存。
这样两种性格特质的人其实并不少见,但是整体上来说,能够与人共患难的人,远远要比能够与人共富贵的人少得多。
如果这样还不能理解,用一个最通俗易懂的例子就能一目了然了。
就好像一个男人,一开始是贫穷而落魄的,一无所有,但是他有一个勤劳能干的老婆,不怕穷也不怕累,全心全意的爱着他。
夫妻俩一开始的生活无疑是磨难,处处都是窘迫和艰难。
而在这种磨难的生活里,男人的老婆虽然性格不讨人喜欢,长得也不好看,但她却能一心一意的跟着男人过苦日子,心甘情愿的陪着共患难。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男人对自己的老婆还是很满意的,两人的性格互补,恰恰适合当时患难与共的生活。
但是很快,男人凭借着运气或者自己的能力,变得有钱了,日子也富裕起来。
他的老婆跟着他吃了很多年的苦,一直不离不弃,按理说现在也应该是跟着男人享福,和他一起共享富贵的时候了。
可是问题很快就来了,男人开始嫌弃老婆的性格不讨喜,嫌弃老婆长得不好看,甚至开始嫌弃她在吃苦耐劳的情况下养成的朴素和节省,觉得她根本配不上自己现在的生活。
在曾经共患难的情况下,女人的朴素和节省都是优点,性格和长相的问题也被她一心一意的付出所淡化,所以男人心里是满意的,觉得有这样一个和自己共患难的老婆是自己的幸运。
但是随着患难的结束,在即将而来的共同富贵的情况下,女人身上的特质和性格就不再适合如今的情况,反而变成了男人嫌弃她的理由。
面对这样的嫌弃,很多人估计都会觉得男人很渣,抛弃糟糠之妻简直就是没良心,同时也会觉得女人很可怜,辛辛苦苦伺候男人这么多年,结果却被他嫌弃和抛弃。
女人自然是可怜的,她也没做错什么,只是一如既往的保持着自己原来的样子。
可她的一如既往,恰恰就是她最大的错误。
因为她和男人原本是站在同一条平行线上的,两个人一起吃苦受累,地位都是平等,没有谁比谁更高贵,所以他们当初共患难的日子才会过得那么踏实幸福。
但是很快,男人就开始提升自己,不管是因为运气还是实力,他都把自己的地位提高了,从一个一无所有的贫穷男人变成了一个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
可是……女人却没有。
她还是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一成不变地在原地踏步,丝毫没有想要跟上男人的步伐。
她忽略了自己的成长,忘记了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共同进步,所以她跟不上男人的节奏,被远远的抛在了后面,自然而然就会被男人嫌弃,然后抛弃。
正文 第2603章
而这个男人的老婆,就是典型的那种只能共患难,却无法共富贵的人。
因为她的性格缺陷就摆在那里,不懂得与时俱进,也不懂得努力提升,只是一味的待在自己的位置上原地踏步。这样的人就像野草一样,可以在穷乡僻壤的土地上肆意生长,不需要人刻意照料就能存活,但若是将它移送到温室里,一天三顿的肥料滋养着,它反而容易枯萎。
而另一种性格的人则和它正好相反,也是人们常说的,男人有了钱就会在外面找别的野女人。
这种只会出现在有钱男人身边、通过破坏别人的家庭来获取金钱和幸福的女人,其实就是典型的只能共富贵的那种人。
就如同之前那个例子里的夫妻俩。
男人一开始贫穷,和老婆过着艰难却太平的日子,但是很快男人就富裕起来了,开始嫌弃自家粗鄙的黄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