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少私宠:小小鲜妻,好美味-第2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古人所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一个“书”字,就能明确看出书籍字画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只要是和读书扯上关系的人,无形之中都要高人一等。
如此一来,那些有文采的古代名人几乎全都有藏书癖的嗜好,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加上古代的书籍保养非常落后,几乎所有重要的古籍书本都是靠人工笔墨来抄写的,纸张质量远远不如现在的白纸,书写的墨迹如果不小心晾干,很容易就会变得模糊。
哪怕把这些古书放在书柜上小心保管,不许人轻易触碰,但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那些脆弱的纸张以及纸张上的墨迹就这么直接暴露在空气下,时间一长,自然就会慢慢氧化,导致书页变得格外脆弱,一碰就碎,上面的文字也渐渐变得模糊不清……
到最后,一本珍贵的古书也许就这样湮灭了。
所以,很多爱书的古人不仅有收藏书籍的嗜好,而且大多都习惯把那些珍贵的书籍藏在家里,除非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或者同行,否则轻易不会给外人看。
甚至还有些极端的古代名人非常厌恶旁人乱碰自己的书,这可不是因为他们小气,主要的原因还是那个时候的书籍太过脆弱,禁止别人乱碰,也是为了避免有人不小心弄坏了那些脆弱而珍贵的书。
古人爱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很多史书记载上,都能找到一些爱书如命的古人为了自己挚爱的书籍,做出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说,和书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书坏了之后,还专门给它立个坟墓,下葬之后日日缅怀垂泪之类的……
这种在现代人看来简直就是神经病、恋物癖的事情,在古代历史上却并不罕见。
现代人之所以无法理解,古人为什么会对一本破破烂烂的书籍这样重视,也是因为到了现代之后,造纸业和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书籍的泛滥,在大众眼里根本就不值钱。
人人都会说知识很珍贵,可是人天生就是这样行为矛盾的生物,心里知道知识很珍贵,行为上却完全不把那些承载了知识的书本当一回事。
因为现代人早就已经习惯了书籍的泛滥,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他们愿意,花上几十块钱就能轻松的买到一本很好的书,而且不限种类。
正文 第2420章 意料之外(864)
书籍得来的如此容易,自然就不会让人发自内心的去珍惜。
更别提是像古人那样,因为对知识心存敬畏,所以就连承载知识的书籍都能视如生命了。
在现代很多城市里,书籍甚至是论斤来卖,好几本加在一起也才一两斤,根本值不了什么钱。这还是正版书籍,如果是盗版书籍的话,因为纸张质量差,价格还能更便宜一些。
而那些已经被人用过、或者买回来之后发现并不需要的书籍,大多都会被当成废纸一样卖掉,一斤废纸几角钱,廉价到了极点。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
任何一样东西,只要数量多了,自然就不那么珍贵了。
书籍在古代的地位崇高,被无数文人墨客视如生命,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古代的书籍稀少。
大量珍贵和有用的书籍基本都掌握在个人手里,轻易不会流通到市面上。
在印刷术被发明出来之前,所有的书籍记载都得靠人工来抄写,这个工程量可不是一般的大,再加上古代普通百姓的识字率非常之低,几乎有百分之七十的百姓都属于文盲,对书籍文字两眼一抹黑的那种。
剩下的百分之三十里,又有超过一半比例的人,堪堪只认识几个字,知道自己的名字怎么写,懂得用文字来计算,就已经算是普通百姓里的“高学历、文化人”了。
而这样的人,在古代大多都从事一些商业工作,比如在酒馆商铺里给人做账房先生之类的,工作收入和生活水平自然要比靠天吃饭的农民百姓优渥的多,也算是比较不错的小康水平了。
最后剩下的一小部分人,基本上就是古代的普通百姓之中,文化水平最高的那一批了。
他们大多都上过私塾或者学堂,甚至也尝试过科举考试,最后当然不可能成功,顶多过个乡试、考上一个童生的称号就很不错的,如果运气再好一点,考上了举人,在古代就可以被尊称一句举人老爷了,拥有见官不跪的特点,说不定还能进入官府衙门当一个出谋划策的师爷,或者是其他官员的门生,也算是吃上官饭了。
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古代学子中,这样的人才是数量最多的一批,他们寒窗苦读十几年,最后也没能耐考上科举状元,金榜题名什么的,只不过是凭借着科举这个渠道,稍稍往上爬个一两级,打下根基之后,基本也就到头了。
如果还想再进一步,他们唯一的办法就只有早早结婚,生个儿子,再利用自己打下的那一点点根基,从小培养儿子,让自己的儿子可以得到比他们当初更好的学习环境,然后在这个环境下,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发愤图强,按照自己原先走过的路,继续往上爬。
也不用爬得太高,一步登天本来就是美梦和幻想,只要他们的儿子比他们自己爬得再高一级,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收获了,然后就可以继续培养他们儿子的儿子……
同样的过程循环多次,一代一代的去努力。
正文 第2421章 意料之外(865)
而且这样的努力还不止自己一家,而是整个家族,几户甚至十几户人一起努力。
如果运气够好的话,也许在努力了几代人之后,他们的后人就能正式走上官场,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儿,同样也算是官场中人了,和普通百姓的阶级一下子就不一样了,相当于脱胎换骨的改换门庭。
这才是真正的古代学子的晋身之路。
这条道路的艰辛,绝不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寒窗苦读十几年”就能概括的,反而需要几十年,好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同时还要加上一部分运气,天时地利人和,才有可能出现。
否则,即便是像电视剧里的那样,寒门学子一朝中举当了状元,看似风光无比。
可实际上……这个所谓的状元在古代官场上不过是蝼蚁一般的无名小卒,如果没有过人的头脑和手腕,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办事能力,最后还要加上惊人的运气,哪怕是状元,在古代朝堂上也很难获得太高的成就。
往往到最后,也不过是被外放到某一个城市里当个小县令,不功不过的混日子罢了。
但是,即便如此,古代的科举制度依然受到无数寒门学子的追捧和热衷。
因为这是所有出身不好的古代学子,唯一能依靠自己翻身的机会。
如果没有科举制度的出现,那古代的平民老百姓就永远只能是被欺压的百姓,连一个能翻身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是改换门庭鸡犬升天了。
所以,即使科举中第的希望再如何渺茫,依旧会有无数的古代学子争先恐后的冲上去,三年一次的科举,看似并不算久,却不知道有多少古人为了它赔上了自己的一生。
然而,还是那句话,不管这些出身寒门的古代学子有多聪明和勤奋,他们的先天条件就远远比不上那些出身富裕家庭、甚至是官宦人家的公子哥,环境的约束无疑是阻碍他们的最大困难。
别的问题不说,同样是读书,出身寒门的古代学子能接触到知识面范围就绝对比不上那些富裕人家的子嗣,更别提是官宦人家的公子哥了。
古代知识珍贵,不管是书籍还是笔墨纸砚,每一样的价格都不便宜。
要培养出一个读书人,对于古代那些靠天吃饭、一辈子种田的老百姓来说,难度实在太大。
那个时候的种田可不像现在这样,有机械设备的帮助,还有国/家/政/策的扶持。
古代人的种田,完完全全就是靠天吃饭,每一年的收成都得靠运气,靠祈求老天庇佑得来。
如果运气好,老天爷赏饭吃,那一年的庄稼收成可能就很不错,交完了朝堂设置的沉重的赋税之后,剩下的粮食还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
——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情况了。
至于其他的更多的收获,想到不用想,能填饱肚子就是老天爷保佑了。
但即使是这样的“好运气”,也不是年年都有的,更多的时候,古代老百姓的运气往往都不太好……
正文 第2422章 意料之外(866)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
在没有任何科技设施的古代,人们除了祈求神佛庇佑之外,根本没有其他办法可以预测接下来的灾难。
各种环境设施的落后,基础条件的不完善,都会导致灾难在人完全没有预防的时候突然降临。
比如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
如果是在现代,有气象局随时监控全国范围的气候变化,一旦发现有暴雨征兆,立刻就会发出预警,当地的政/府/部/门也会及时作出撤离居民、防洪防灾的防护措施。
不管这种灾情是不是真的会发生,只要人们有了防备之心,自然就能想方设法的将各种损失减小到最少。
而最可怕的灾难,往往都不是灾难本身。
——而是在灾难骤然降临时,人们根本没有防备,于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在慌乱和恐惧中将各种损失进一步变大。
想想这些年国内所发生的某些著名的自然灾害。
不管是地震、洪水,还是龙卷风,在这些人力所不能阻挡的自然灾难中,造成损失最大的,往往都是一些事先没有被侦查出来的灾难——比如前些年那场轰动全国的地震灾难。
而那些事先就已经被探测出来,并及时发布了预警通知的自然灾难——比如暴雨和洪水、比如某一年里登陆的巨型龙卷风。因为有机械和科技的及时探测,人们早早接到了预警通知,也提前做好了防御。
该撤离的撤离,该躲避的躲避,等到灾难过后,统计出来的损失最多也就是在财务方面,日后还可以挽回,而不能被挽回的人员伤亡,却比那场没有预防的地震不知减少了多少倍。
这样的数据对比,已经将灾难预测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得非常清楚的。
但如果,同样的灾难是发生在古代呢?
——完全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预知灾难的到来,古代的老百姓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底蕴,就连观察自然灾难发生之前的预兆都做不到。
于是,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灾难突降,尸横遍野。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在现代可能造成的麻烦最多就是城市道路积水,人们的出行受到影响,山区地带有可能出现泥石流,但只要事先做好居民撤离,暴雨灾难所造成的最大损失也不过是经济和财务上的问题,早晚都可以挽救回来。
但若是出现在古代,尤其是在水利工程落后的朝代,一场大暴雨很有可能就会演变成淹没四野的大洪灾,顺着那些没什么拦水作用的河坝冲进农田和村庄,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如果是在多雨多水的南方地区,这样一场大洪灾,几乎可以演变成半个国家的灾难。
再加上古代朝堂那种落后的办事效率,以及当时极度不便利的交通条件,等朝堂的官员千里迢迢坐着马车带着钱粮赶来赈灾的时候,当地受灾的老百姓都不知道淹死病死饿死多少人了,更别提还有洪水过后普遍存在的疫病问题……
几乎就是毫无活路。
正文 第2423章 意料之外(867)
对于普通的平民百姓来说更是如此。
从历史记载来看,几乎每一个古代王朝在延续的过程中都难免会遇上几次天灾。
而天灾过后,大量的平民百姓受灾而亡,侥幸存活下来的人也大多失去了家园和亲人,不得不沦为难民,没有丝毫办法改变自己的现状,只能依赖朝廷的救援。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朝皇帝是一位明君,救灾措施安排的及时妥当,在有效的安抚措施下,情况还有可能慢慢好转,不至于造成太大的问题。
但如果百姓的运气不好,在受灾受难的情况下,坐镇朝堂的偏偏是一位昏君,或者朝堂政治混乱,有太多的可能性会造成救灾不及时,甚至普遍的出现赈灾官员贪/污灾银、挪用公粮等等情况……这样一来,受灾的百姓还有什么活路可言?
古代的平民百姓因为没有开化,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一般情况下还是很好安抚的。
他们已经习惯了古代封建的阶级统治,也习惯了“人人不平等”的社会结构,所以他们很容易满足,脑子里根本没有太多抗争思想,说简单点就是奴性根深,只要能填饱自己和家人的肚子,能继续平平安安的活着,对他们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然而,即使是这样简单的要求,在古代那种封建阶级的环境下,很多时候都有可能是一种奢求。
古人也说过,民如水,君如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当那些要求简单到极致的平民百姓,连唯一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的时候,抗争自然也就出现了。
所以,史书上很多有记载的古代平民起义以及叛乱事件,往往都是出现战乱、灾害,以及各种民不聊生的时候。
这些普通的平民百姓,即便是挣扎着活下去都如此艰难,又怎么可能有那些闲工夫来追求什么知识文化?
所以在古代,读书识字其实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大多只有富人阶级以上才有资格享有。
真正的穷苦老百姓可能连一支毛笔、一方墨都买不起,更别提是十几年如一日的供着一个读书人,甚至还走大运似的供出了一个文采斐然的科举状元……
——如果真的这么容易,那古代岂不是状元满地走,探花不如狗了?
倒不如做梦比较快。
所谓“金榜题名”的美梦,之所以令人向往,当然就是因为它的稀少和难得。
而抛开这些处在社会最低层的普通老百姓不提,在古代那种阶级等次严苛、环境约束极大的社会背景下,越是阶级等次高的人,所追求的东西自然不会像底层百姓那样庸俗不堪,就好像如今的亿万富翁所追求的东西绝不可能和普通人所想的一样,道理其实都是相同的。
地位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而人的眼界又决定了思想上的差距。
而这样的差距,就是造成人和人不一样的关键所在。
这样的道理不仅适应于现代,同样也适应于古代的阶级等次。
正文 第2424章 意料之外(868)
打个比方说。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可能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钱,少了什么都不能少了它。
这并不是拜金主义,而是真正的现实结论。
没有钱就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连基本生活都维持不下去,更不用说其他的享受了。
但是这个道理放在那些天生就富裕、缺什么都不缺钱的人身上,可能却无法苟同。
因为他们从来不缺钱,也根本不需要为了钱的事情去操心去努力,金钱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只是银行卡上的一串数字,看多了也就习惯了,自然不会太放在心上。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不在乎钱,反而恰恰相反,越是富裕的人往往会越重视自己的利益,只不过和普通人为了钱而奋斗努力的想法不一样,他们机关算尽的博取利益,可能只是在享受这个博弈的过程,亦或者是单纯的喜欢积累自己的资本。
普通人之所以会努力,是因为他们本身没有,如果不愿努力的话,他们就根本没办法继续生活,连带着一切的美好和希望都会跟着葬送。
有这样的威胁悬在头顶上,他们想不努力都不可能。
但是那些天生富裕的有钱人就不一样了。
他们生来就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资本和底气,即使不愿去努力,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
他们照样可以挥金如土的过日子,照样可以潇潇洒洒的享受生活和美好,努力或者不努力,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择题,本身就无关紧要,却不是被生活的压力逼迫着不得不选的问题。
一个是非选不可、不努力就活不下去。
一个却是无所谓、努不努力全看自己的心情。
这样的两者差距,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没什么公平或者不公平可言,因为这根本不是人力可以选择,只能靠投胎技术。
两者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哪怕是同样的努力,所代表的意义和最终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没有谁的努力更高贵,也没有谁的努力不值钱,只是不同人的起点不一样,最后到达的终点也不一样。
没钱的人苦苦努力只想赚钱。
而有钱的人却可能根本不在乎最后赚钱的结果,只是想享受这样一个过程。
这听起来很狂妄,仿佛别人辛辛苦苦追求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就像狗屎一样不值钱,连提都懒得提,狂妄的令人恼怒,却也令人止不住的羡慕。
同样的情况放到古代,其实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古代那些生活穷困、朝不保夕的普通平民,可能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得到一块金子,从此可以过上吃喝不愁的生活。
而换成是古代那些富裕人家,名门贵族甚至是皇室宗亲,他们自然不缺一块小小的金子,因为平时看得太多的,再珍贵罕见的金银珠宝在他们眼里可能也只是平平常常,没什么大不了。
而他们所追求的,自然是要比那些庸俗的金银珠宝更加珍稀和名贵、更能体现出他们高人一等的事物。
正文 第2425章 意料之外(869)
在古代,有什么东西是比金银珠宝更珍稀更名贵、更能体现出高尚品味的?
——当然是各种风雅的书籍字画。
读书识字在古代原本就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比起其他职业不知道高尚了多少倍。
再加上古代读书的门槛本就比较高,没有达到一定的阶级等次、或者拥有一定家财的人家,根本就供不起一个读书人的种种笔墨开销,普通的平民百姓家里就更加困难了。
而这一点,无形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读书的门槛,将那些条件不符合的人直接挡在了门槛之外,就像是一个充满了高冷范的特殊圈子,只有极少数符合要求的人才能走进去,其他人却只能站在圈子外面眼巴巴的望着,用羡慕和崇拜的口吻小心翼翼的讨论着圈子里的世界,丝毫不敢冒犯……
再加上古代官方对读书人的种种特权和赞赏,档次和品格一下子就提升上去了,“读书人”这三个简简单单的字,就仿佛被镀了无数道金边,光芒璀璨不说,还不缺各种实际好处,有名有利又有身份,连社会地位都跟着拔高了,怎能不让人趋之若鹜?
对于那些出身卑微或贫寒、根本没办法走进这个清贵圈子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个圈子无疑是令人艳羡却又高攀不上的存在。
人天生都会向往那些美好而又遥远的事物,因为那些事物往往寄托了人们的某种希望和幻想,自然就会显得格外美好。
读书识字的清贵文人圈,在古代那种门槛极高的环境背景之下,对于那些身陷贫寒挣扎求生的平民老百姓而言,太过美好也太过遥远,几乎就是高不可攀。
可就是这样一个高不可攀的美好的圈子,却是他们能否逃离贫寒和卑微的唯一的出路。
只要能踏进这个圈子,成为一名高尚的读书人,他们就有希望摆脱平民的身份,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还有机会进入朝堂为官……
这对一群处在社会最底层、随时都面临着压榨和威胁的平民百姓来说,诱惑力有多大,不用细说也能明白。
所以古往今来,从科举制度出现之后的那么多不同朝代中,最推崇、最拥护这个制度的人往往是寒门学子以及平民,达官贵人和宗室皇亲却不怎么把科举放在心上。
因为,稍微有点眼界的人都知道,科举制度本身就是用来造福平民学子,给他们提供了一条可以晋升的道路,同时也为朝堂选拔出更多更优秀的能人才子,可说是一箭双雕、好处多多。
然而,这样的制度对于那些已经处在朝堂高位、曾经一手垄断整个官场的世家贵族而言,却是绝对的弊大于利……
正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出现,大量的寒门学子进入朝堂,才导致曾经在朝野上声名赫赫、几乎能与皇室平起平坐,甚至在某些时期压过了皇室的许多名流世家最终走向衰败和落寞。
世家的舞台落寞之后,便是寒门学子的崛起。
正文 第2426章 意料之外(870)
两派人马曾经一度斗得你死活我,皇室作壁上观,表面上自然是中规中矩两不相帮,但实际上却是渔翁得利,趁机收揽世家手中的权柄,同时又暗中扶持更多的寒门来对抗世家的权益,此消彼长数十年,方才渐渐把当时权倾朝野的各大世家打压了下去。
这段历史在整个史书上都是非常特殊并且神奇的,虽然只有短短一两百年,比起几千年的全历史来说十分短暂,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它的精彩绝伦,也吸引了很多历史学家不断的深究与探讨。
只可惜,名门世家的权力再大,再如何权倾朝野,也抵不过一代代的朝堂皇室的打压和算计,最终还是渐渐消失在历史上。
在科举制度刚刚出现的,很多当时的名门世家便已经察觉到了这是一个造福平民和朝堂统治,却唯独针对世家权益的光明正大的阳谋。
它比阴谋更加可怕,因为它不用勾心斗角的遮掩和算计,反而堂堂正正的出现,光明磊落的让人完全没办法拒绝,哪怕明知道它来者不善,却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掉进坑里。
天底下简直没有比这更糟心的事情了……
而在那个时候,能够压倒皇室权倾朝野的世家中人当然也不是傻子,在皇室刚刚提出科举制度、还没来得及完善和实施的时候,很多世家的掌权人就已经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个新生制度对世家统治所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力和伤害——他们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
于是,在许多世家的联合抵制之下,备受现代人推崇的科举制度才刚刚诞生就险些被迫夭折,途中经历了无数的朝堂博弈,也浪费了很多时间,一力推行这个制度的皇室险些被世家逼迫得退让,但最终还是勉强达成了共识,世家和皇室各退一步,科举制度才真正开始实施。
可即便如此,在科举刚刚实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起到成效并不显著。
一方面是因为科举制度刚刚诞生,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方面则是受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大部分人都普遍认为平民的血统低贱,根本没资格和世家子弟相提并论,自然也没有资格读书认字和做官,更要命的是连百姓们自己都是这样认为的,对读书认字战战兢兢,谁都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只有出生世家的高贵人才有资格进入朝堂。
这样的观念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简直就是把人按出身分为了三六九等,不止是不公平,甚至是充满了浓浓的歧视味道……
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样的观念才是正常的,也是被所有人习惯并且接受的。
而最后一方面,自然就是来自于各大世家的干扰和阻拦,找出了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阻碍科举的实施,甚至不惜没事找事。
别说那个时候刚刚诞生的科举制度本身就存在着很多问题,即使它没有问题,甚至是完美无缺的,世家中人也能鸡蛋里挑骨头的找出问题来。
正文 第2427章 意料之外(871)
这样的做法无关对错,也谈不上是正义还是邪恶。
或者说,古往今来,一切与政/治相关的斗争本身就没有对错和正邪之分,只有不同立场下的正常选择,以及成王败寇的基本道理。
古代的世家贵族不可能不知道科举制度可能为天下百姓和朝堂带来的巨大好处,但他们却依旧采取了强烈的抵制手段,暗地里没少下黑手阻碍和拖延科举制度的实施。
这样的做法如果用今天的发展眼光来看,无疑是错的离谱。
因为他们所阻拦的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有效制度,仅仅只为了保护自己家族的私人利益,简直是公私不分、自私自利到了极点。
可是换个角度来说,他们这样做难道真的是错的吗?
并不是。
相反的,以世家当时在朝堂上的政/治身份和立场,他们这样做无可厚非,甚至是理直气壮。
要知道在科举制度正式出现之前,世家垄断朝堂,政/治/地位崇高,很多家族都是传承几百年的古老世家,连皇室中人都要对他们客气有礼,不敢轻易怠慢,而世家在百姓眼里的地位无形之间甚至比皇室还要高出一等。
一代王朝如果覆灭,皇室中人必定难逃一死,但那个时候的世家却不一样。
即使改朝换代,皇室全灭,国家换了新的主人,世家也还是世家。
新的皇室不敢撼动他们的地位,反而还要处处招揽,以保持大局的稳定,而世家也不在乎龙椅上坐得是什么人,只需要继续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就行了。
在那个极其特殊的时期,世家名门与皇室之间的关系,远远不像后来的皇权时期那样卑躬屈膝,世家从来不是皇室的附属,更不是奴才,甚至连下属都谈不上。
他们和皇室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特殊的合作伙伴。
世家需要一个皇帝统领大局,方便自己的家族继续做大做强,而皇帝同样也需要世家的势力来维持大局上的平衡。
甚至可以说,如果缺少了世家的支持,皇帝也不过是一个虚名,连坐上龙椅的资格都没有。
在这样隐形而又默契的合作下,世家当然可以和皇室平起平坐,甚至隐隐凌驾在皇室之上,掌控了朝堂臣子的更替,也掌控了下一代皇帝的继承人选。
只知世家而不知皇帝,对那个时候的百姓来说更是常有的事。
因为一个庞大而又根系复杂的名门世家动辄可以传承几百年而不衰落,长久的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而一位皇帝的寿命却仅仅只有几十年,更短命一点的甚至只有十几年,过不了多久就要换一位,普通的老百姓又接触不到高高在上的皇室宗亲,对坐在龙椅上的现任皇帝是谁,自然也就不太清楚了。
相比之下,世家的影响力传播当然要比皇帝大得多,各种风流显贵的名声也更加广为人知。
“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在那个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