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少私宠:小小鲜妻,好美味-第2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加恶劣的一些网友甚至还提议这位女孩随便上街找辆车把自己撞死,理由是这样的方式最快最省事,如果操作的好,还能获得司机的大笔赔偿金,正好可以留给父母养老,除此之外,在那些虚构的小说里,因为车祸而穿越的女主设定也是最多的,完全符合这位女孩的要求。
这些乱七八糟的言论充斥了整个网络,简直就是群魔乱舞,堪称一部奇葩的《自/杀方式大全》,不少网友的帖子甚至还因此火了一把。
隐藏在这些网友评论里的深深恶意,还有那种事不关己尽情看戏的虚伪和恶毒,透过虚无的网络的都能让人感到强烈的阴暗和不舒服,以至于让其他置身事外的网友都觉得看不下去,纷纷谴责这些人的无聊和狠毒。
也幸亏这些恶意满满的言论并没有让那位幻想自杀穿越的女孩看到,否则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来……
最后,在其他网民们的举报下,这些充满恶意的言论和帖子很快就被网警删除,相关的网友IP也被警告和禁言,甚至连女孩自杀的新闻也因为所引发的社会影响太过恶劣,被网警从网络上删除,这件事才渐渐的平息下来。
又过了几年之后,大部分人已经忘记了这条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大新闻,网络上搜索不到任何相关的消息,那个自杀女孩最终的治疗结果如何,也再没有人知晓。
即使是如今还记得这件事的少数人,也只觉得是看了一场不了了之的热闹而已。
然而,这样的事情却不是仅仅只发生了这一次,沉浸在虚构故事里分不清现实、从而做出了危险行为的也不仅仅只有女孩。
正文 第2411章 意料之外(855)
会沉浸在虚构里分不清现实的人,本身就不分男女,而是和人的性格与经历有关,类似的事情也同样发生在某个年轻的男孩身上。
并且,这个男孩的最终结局,远远比女孩更令人痛惜……
女孩对虚构故事的沉浸导致她做出了自杀了偏激举动,差点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她最终还是被及时救了下来,年轻的生命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凋谢。
然而同样沉浸在虚构故事里的那位不知名男孩,却是真真正正的为自己的冲动和不理智付出了性命,甚至还搭上了其他不相干的人,好几条年轻的生命最终都没有什么好结果……
这是发生在好几年之前的事情。
和女孩闹着要自/杀穿越的新闻一样,这件事也曾经在网络媒体里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人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这件事。
最后,因为事情引发的社会影响和舆论太糟糕,再加上这件事牵扯到了人命,各种消息很快就被网警控制删除,相关的新闻网页也都被撤销,禁止网友评论,强行将事态发展遏制了住。
正因为网警的及时控制,一连串的打击行为下,这条牵连了好几条人命、后果严重的社会新闻,最终才没有彻底闹到全民皆知的地步,只是在网络上流传了很短的一段时间,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
但即便如此,因为这件事而间接引发的网络清扫活动,却再也没有停下。
国家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尤其是针对虚构小说内容的审查,也是一年比一年严厉,其中多少都有受到男孩这件事的间接影响。
再加上,女孩闹着要自杀和男孩因为沉迷虚构小说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两件事,同时都发生在网络虚拟文学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
国家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经验,对网络文学的监督和管理也没有网上,尤其是对虚构故事内容的审查远远没有如今的严格,间接的纵容之下,便导致了一大批内容质量不过关参、甚至包含了教/唆犯/罪以及不良信息的网文故事四处流传。
而在这方面,男频小说的内容远远比女频小说更容易超出底线。
毕竟,女孩子们喜欢看的大多都是穿越言情和总裁小说,内容也多是感情上的纠葛,在网络文学刚刚开始出现的那几年,女频小说里的故事类型十分单调,仅仅只有穿越言情和总裁小说两种,内容也多是狗血和纠结的感情故事,连女频玄幻都还没有出现。
而男频网文则正好相反,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女频。
甚至在网络文学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一开始仅仅只有男频小说,主要的读者也大多都是男人,只要少量的女性掺杂在其中。
随着网文的继续发展,读者数量越来越多,对虚构小说的种类和要求也日渐上升,这才分出了男频和女频,各自针对不同性别的读者。
也就说,女孩子们爱看的各种女频言情小说,刚开始时仅仅只是男频小说里的一种分类而已。
正文 第2412章 意料之外(856)
在那个时候,甚至都没有女频网文的说法,而是直接归属于男频网文之下,和其他男读者爱看的玄幻、都市、灵异这些分类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针对的读者是女孩子而已。
直到后来,随着女性读者的数量迅速上升,对各种言情故事的要求也开始日渐上涨,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故事内容,这才开始逐渐的形成专业的女性化网文。
从男频的附属分类,渐渐变成能和整个男频流量抗衡的专业女频,自成一套体系。
这个发展看似并不难,外行人也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但在现实的网络文学体系中,却足足花费了好几年时间才真正定型。
即使到如今,男频网文和女频网文的市场分量已经不相上下,在某些方面上,女频甚至后来居上超过了男频的流量,但是在大多数老读者的眼里,真正顶尖一流、被全民所知的虚构网文故事还是只出现在男频,女频暂时还比不上。
比起其他的传统行业来说,网络文学无疑是一个新兴行业,必须依靠网络互联网才能进行。
而国内的网络互联网发展本身就比国外迟缓很多,一直到九十年代才开始盛行,连电脑的出现和普及都是在九十年代末期,还是只有少数富裕的人才能用上电脑,普通人家根本连见都没有见过。
直到千禧年之后,电脑才开始逐渐的走入普通人家,网络行业的盛兴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人都把上网冲浪当做一件潮流的事情来做,渐渐的就有人开始在网络论坛上发表自己的写的虚构小说和散文,也拥有了第一批最早的网络读者。
随着这样的网络读者越来越多,新的商机随着日渐高涨的人的需求而产生,专业的小说网站和论坛也开始出现,直到最后形成专业化的网文产业链,整个新兴行业的发展过程仅仅也才十几年而已。
比起其他有着几千几百年历史的传统行业来说,互联网行业简直就是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有无数未来发展的可能,却也同样存在着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和隐患。
任何一个新兴行业的诞生,都不可避免的会伴随着这样的问题和隐患,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或改善,才有可能长久的持续下去。
依托互联网行业而产生的网络文学行业,同样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新兴行业,虽然不敢说以后会不会出现比这更优秀的其他行业,但至少在目前来看,这个行业还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并且在此之前从未出现过,连国外都没有同类型的行业教材可以参考学习,一切问题和隐患都只能在实践发展中慢慢进行调整。
比起其他早有历史可寻的传统行业,在无数时间里早已经发展成熟,各方面都趋于完善来说,互联网行业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时间,根基实在太过薄弱,仅仅只能勉强维持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却远远不足以完全剔除这个大行业里的所有问题。
正文 第2413章 意料之外(857)
问题存在并不仅仅只代表了危机和麻烦,同样也意味着这个行业本身还具有可发展的潜力。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互联网行业便能在这个过程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挖掘更多更大的潜力,谁都无法预估这个行业被完全开发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但只要是稍微有点经济头脑的人,都能看出这个崭新行业里所蕴含的无穷无尽的潜力。
比起其他古板的传统行业,在漫长的发展时间里早已经被前人开发到不能再开发,甚至已经完善到了极点,再也找不出任何可能存在的问题。
没有问题本身的存在,自然就不会有解决问题后的进步。
传统行业的发展因此便彻底停滞了下来,如果不能引入新的具有活力的解决方案,那这个行业就等于是荒废了。
随着时间的发展,其他各个行业都在快速进步,而传统的古老行业却因为缺少发展潜力而止步不前,如此长久下来,这些传统行业迟早会被市场所抛弃,被其他新兴的行业所取代,再也让人想不起来。
这样的例子已经不是一件两件了。
别的不说,仅仅就是如今的年轻人,对各种电子产业互联网了若指掌,却很少再有人记得那些从古时候便流传下来的传统职业。要么是根本不知道,要么就是这些传统行业发展到现代,除了行业本身的基础之外,其他的外在早已经被彻底改变,亦或者是被其他同类型的行业所取代。
比如从上千年前的古代就开始存在的仵作行业,发展到今日,已经被法医行业完全取代,除了“仵作验/尸”这个行业的基础本身没有改变之外,其他的包括行业身份、规矩、学历、内容,甚至工作环境等等,都被改变得彻彻底底。
仵作在古代是属于最低贱的职业之一,在大部分朝代里,仵作的身份甚至都比不上普通平民和商人,仅仅只比犯人、娼/妓稍微高一点点。
然而在现代,法医却是一个颇为受人尊敬的职业,同时也是高学历的代表职业之一,隶属于医学行业的分支,往往和警务机构相互合作,为死者开口,为亡者伸冤,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重。
除非是那种没什么见识的、迷信的老派人物,觉得法医这个行业长时间和死人尸体打交道,浑身上下都充满晦气,才会对这个特殊的医学行业带有一些偏见。
而古代的仵作行业之所以身份低贱,同样也是因为古代的人普遍都非常迷信,没什么科学认知,打心眼里就相信鬼怪和神灵的存在,对死亡抱有一种强烈的畏惧心里,觉得人死之后就变成鬼魂,必须入土为安才能安心去地府投胎。
而仵作验尸时却难免会做出一些触碰尸体的事情,也无法及时的让死者入土为安,甚至还有可能要把死者开膛破肚的解剖来进行调查,或者是已经入土的尸体都要重新挖出来检验……
正文 第2414章 意料之外(858)
这样的行为,在现代人看来或许不算什么,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大多数人都是不相信什么迷信鬼怪的唯物主义者,虽然依旧保留着对死者的尊重和敬仰,却仅仅只是出于人道主义,而不是害怕人死之后的鬼魂报应什么的。
尤其是那种经常会和死人打交道的行业,比如医生、警察、法医之类的,更加不可能会害怕人死之后的尸体,有些绝对的唯物主义者,甚至会觉得人死之后留下的尸体,不过就是一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和死掉的鸡鸭猪狗完全没区别……
但是古代人就不会这么想了……
他们本身就不懂什么叫科学,哪怕古人的头脑和智慧并不比现代人差,很多方面甚至比现代人更加聪明,但受到环境和条件的约束,大部分的古人都是很迷信的,尤其对那些与死亡有关的事情格外畏惧。
比如巫蛊诅咒之类的东西,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发展了几千年不止,直到现代依旧还有人相信这种迷信的招数。
古代的各个朝代都对巫蛊之术极为忌讳,正是因为古人相信鬼怪和神灵的存在,相信巫蛊之术会招来恶灵与恶鬼,而恶鬼的诅咒又会带来可怕的死亡,这种死亡更是人力无法阻止的。
虽然毒药和刀剑之类的东西同样也有可能带来死亡,但这些却是人眼可以看到,人力可以预防的,所以古人虽然会害怕,却还不至于彻底的忌惮这些凶器。
但是巫蛊和诅咒就不一样了,在迷信的古人眼里,这种完全不能用常理来解释的东西往往是极其可怕的,看不见也摸不着,就算想抵御都没有办法。
偏偏他们又很相信这种巫蛊和诅咒是真实存在的,对于这种超出了常理控制之外、会带来死亡的东西,自然就会更加畏惧和忌惮,以至于古代很多国富力强、思想开放的朝代,上到皇室下到平民,都对巫蛊二字谈之色变,格外的忌讳。
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忌讳和畏惧的心理存在,古代史书里利用巫蛊之物来害人、或者纯粹就是用来陷害其他人的案例也并不少见,最著名的莫过于西汉时期所发生的汉武帝巫蛊之案,导致了大汉王朝的皇后与太子都被赐死,朝堂剧变洗牌,整个汉朝时期的国/家政/治格局都因此产生剧变,是历史记载上非常重大的事件之一。
汉武帝原本是历史上著名的古代明君之一,也是继秦朝秦始皇之后,第二个统一了全中/国的古代皇帝,名声之响亮,不仅和秦始皇齐名并论,甚至被不少人认为是超出“千古一帝”秦始皇之上的伟大政/治家。
因为汉武帝所维持并统治国家的时间远远超过了短命的秦始皇。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秦始皇虽然是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的皇帝,但他的统治却并不稳固,存在着很多的隐患和问题,以至于在他去世之后,由他一手建立的秦王朝很快就陷入战乱,最终被覆灭。
正文 第2415章 意料之外(859)
而汉朝却在汉武帝的统治下平稳发展,即便是他去世之后,依旧维持了数百年的朝代发展,这一点是短暂的秦王朝无论如何都比不上的,也是后世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比秦始皇更加出色的最主要的理由之一。
虽然这样的看法并不妨碍秦始皇在历史上的鼎鼎大名,但是有这样的言论出现,本身也证明了汉武帝的名望并不逊色于千古一帝秦始皇,同样也是历史上最为顶尖和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这两位伟大的古代帝王的名号经常被人并排在一起,也就是历史书本上经常提到的“秦皇汉武”。
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也只有他们两位皇帝可以并肩而论。
其他的历史明君,比如唐朝的唐太宗、宋朝的宋太祖、明朝的明成祖,以及离现代最相近的清朝的康熙皇帝,都是有资格被称为明君的人,但是比起秦皇汉武两位千古大帝,却仍是差了一个档次。
由此便可以看出,汉武帝本身绝对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放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落后的古代都可以成就一代明君帝王,若是放到如今的现代,想必个人成就也会远远超出大部分的普通人。
最起码的一点,谁都不会怀疑汉武帝的智商有问题,或者是个疯子白痴之类的……
可就是这样一位英明睿智,在整个历史上的成就都令人瞩目的赫赫有名的明君帝王,也同样逃不过古人迷信的通病。
因为迷信,他对各种巫蛊之术深信不疑,并且十分忌惮。
年轻的时候还算好,等到年老的时候,眼看着死亡离自己越来越近,即便是皇帝也免不了会心生恐惧。
汉武帝迷信巫蛊之术的事情被朝堂上的某些人发现后,加以利用,栽赃嫁祸给了当时的皇后和太子,以此来借刀杀人。
同样的招数,如果放在汉武帝年轻的时候,或许不会这么成功。
但那个时候,汉武帝已经到了晚年时期,身体精力各方面都不如年轻人,甚至连头脑都不像年轻时候那么清醒,渐渐的有了昏庸的预兆,而他的继承人——当朝太子却正是年轻体健、风华正茂的时候。
很多皇帝到了晚年时期都会控制不住忌惮自己的儿子,尤其是被立为太子的那一个。
这并不是因为当了皇帝的人都没有父子之情,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信任不放过,甚至在历史多个朝代里,有很多皇帝都因为自己的一丝忌惮和怀疑,轻易便做出了杀子弑弟的事情,将“帝王无情”四个字演绎到了极致。
所以“天家无父子,皇室无亲情”,指得就是这样冷酷的行为。
但这并不代表皇帝就没有感情,虽然号称是“天子”,但皇帝终究也是个凡人,同样需要吃喝拉撒,也同样的具备正常人都有的感情。
只是这样的感情,很多时候往往都抵不过手中掌握的权势。
无论是父子之情、夫妻之情,还是兄弟以及其他各种感情,在上位者的权势面前,统统都要让路。
正文 第2416章 意料之外(860)
尤其是在古代,皇权本身就是至高无上的,无论是妻子儿女,还是兄弟姐妹,在皇帝的面前都难免要卑躬屈膝,小心谨慎,不敢像普通人家里那样随意自如的相处。
外在身份的不平等,自然就会形成内心上的隔阂。
仿佛有一层看不见的屏障,将本该亲密的两方人划分开来,根本无法接近。
别说是古代皇帝的老婆孩子在面对他的时候战战兢兢不敢放松,即便是皇帝自己,在面对老婆和孩子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流露出高高在上的姿态,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上位者的威严,习惯性的摆架子,端着身份去俯瞰别人,哪怕表现的再和蔼可亲,骨子里也依旧是高傲的,自然不可能真心实意的和人亲近。
皇帝自己不会主动亲近,而他的老婆孩子,甚至是后宫嫔妃、朝堂臣子……身在古代集权制度下的每个人都发自内心的敬畏皇帝作为天子的权势和身份,同时也要为自己的性命着想,万一不小心触怒了皇帝,那可是分分钟要命的事情,弄不好还会连累家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是再有骨气、再威武不屈的人,面对皇权时也难免会有一些敬畏心理,别说是主动和皇帝拉近关系了,哪怕是说话的时候不小心直视龙颜,都有可能被吓得战战兢兢。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对古代皇权之大的最好的描述。
而对帝王本身来说,作为一朝天子,万人之上的上位者,手里的权柄握得越久,疑心病就会越重,越舍不得手中权势。
在权势的影响下,唯我独尊几乎是每一位帝王的通病,没有人能真正和他并肩,哪怕是他的结发妻子都不行,更别说是作为继承人的儿子了。
皇帝的儿子固然是他的血脉延续,在尤其重视子嗣和香火的古代社会,皇帝不可能不重视自己的儿子,父子之情自然也是存在的。
然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感情只要一牵扯到了政/治和利益,就不可能再保持完全的纯粹,更何况皇帝这样的身份,原本就是站在古代王朝的政/治地位和权势的至高点,一言一行都备受瞩目,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发整个社会的动荡。
这固然是属于帝王的荣耀和瞩目,却也同样是帝王者的枷锁和囚笼。
一生称孤道寡,没有任何能与之并肩并行的人,哪怕是至亲至疏的夫妻,血脉相连的儿女,都无法真正的亲近,高处不胜寒,往往是古代帝王的终身写照。
能成为帝王者,子嗣后代的数量往往都不少,这和帝王本身是否花心滥情无关,而是古代那种子承父业的传承环境,注定了一个皇帝必须要有很多子嗣来预防万一,以免出现江山无继,或者被迫把皇位传给一个无德无能的后辈。
一位皇帝如果终身不纳妾,只有皇后一位妻子,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无疑就是绝世好男人,是令人艳羡的一生一世一双人。
正文 第2417章 意料之外(861)
然而,这样令人艳羡的深情不悔,在古代那种子承父业的封建背景下,简直就是整个国家的灾难……
皇帝只有一个老婆,还死活不肯纳妾,自诩为深情的要和皇后相伴终老。
这样的皇帝,如果他运气好,遇上了一个身体好、又容易生养的皇后,最好还是能源源不断给他生儿子的那种。
皇后如果有本事三年抱俩、六年抱四,一口气给皇帝生下六七个儿子,那还好说。
至少皇帝的儿子有了,数量也够了,完全可以放在一起好好培养,观察个几年,再从中挑选出一个最优秀、最有手段的儿子立为太子就行了。
真有这么顺利的话,估计那些操心皇帝后宫的朝臣们也无话可说。
最怕的是那种皇帝死活不肯纳妾,只想着守着皇后一个人,而皇后偏偏又不能生儿子,或者勉勉强强只生下了一个……那问题可就大了。
作为一个古代集权制度的帝王,膝下如果仅仅只有一个儿子,就意味着皇帝的位置以后肯定是属于他的——哪怕他是个智力不全的傻子或者白痴,又或者是性格品行方面有问题,暴虐成性甚至以杀人为乐……
只要皇帝没有其他儿子可选,那这唯一仅有的子嗣,哪怕是个神经病疯子,也照样是下一任帝王……
这对古代的封建王朝来说,不是灾难又是什么?
一个脑子有问题的傻皇帝,能够带领整个国家继续发展吗?
一个性格有问题、暴虐成性或者肆意妄为的皇帝,能够维持整个国家的平安和顺吗?
答案不用想也知道。
而古代的封建王朝最令人无奈的也是这一点,整个国家的政治大权都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里。如果这位皇帝本身是个明君,懂得关爱子民,那些普通的平民老百姓或许还能有几天好日子过,但如果不幸遇上了一个昏庸的皇帝,动不动就杀人加赋压榨百姓,同时又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之类的,那平民老百姓的日子基本上就不用过了……
——连肚子都填不饱,命都保不住了,还怎么好好过日子?
更加让人无奈的是,古代王朝的传承制度是子承父业,社会阶级牢不可破,古人的一生几乎从出娘胎开始便已经注定,是穷是富,是好是歹,基本上没有太多能靠人力改变的东西。
尤其是在科举制度还没有出现的隋朝之前的年代,朝廷的官员选拔几乎全掌握在各大家族以及私人手里,完全垄断了整个官场,普通的老百姓一辈子也只是个低贱的百姓,几乎没有任何能改变或者提高自身身份的渠道。
而即便是在隋朝之后,科举制度真正成型的唐朝时期,普通百姓通过读书参与科举考试,通过之后便能获得朝廷赐予的官职,从平民的身份一跃升天,正式进入政治官场……但是,在真正的古代历史上,家世贫寒却能通过刻苦读书,最终成功考上科举状元的普通学子,数量几乎少到极点。
正文 第2418章 意料之外(862)
这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也不是说那些出身贫寒的古代学子不如其他学子聪明,而是受到环境的约束,注定他们很难有大的成就。
要知道,古代的书籍流通远远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能够提供给人学习的渠道和范围也相当狭小,即便是再有天赋的古代学子,如果没有相应的学习条件支撑,那学到的东西也是相当有限的。
这就好像一个智商一百八的天才,如果从小就被人关在黑屋子里,不说话也不走动,甚至都没办法看一看外面的天空……那么,等到他日渐长大之后,很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痴傻人,再高的智商也只能白白浪费。
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在古代那种生产条件落后、各种思想又十分保守封建的环境下,哪怕是再聪明的古人,如果没能投胎到一个比较好的家庭,从小开始培养诗书字画,等到他以后再想办法上学堂考科举,想要成功几乎比登天还难。
在唐朝发明了印刷术之前,古代的一切书籍和文字都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必须通过人工抄写,很多珍贵的古书甚至仅仅只有一本,也就是俗称的孤本,万一不小心遗失了,自然是极大的损失,往往都是无法弥补的。
因此,在历史记载上,只要是有才有名的古人,几乎个个都有藏书的习惯。
越是才学过人,对各种藏书的嗜好和痴迷就越严重,不少著名的古代诗人和学者甚至都有严重的“藏书癖”,看到一本好书就恨不得藏到自家书房里,对别人收藏的珍贵古书更是垂涎不已,为此还引出了不少奇闻异事,在史书上都能找到记载。
在那些文风鼎盛的古代王朝,藏书就相当于现代的有钱人收藏各种名车名表一样,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别具趣味、不落俗套的炫耀手段。
对于注重清名和风骨的古代文人来说,那些什么金银珠宝、玉器美人,统统都是俗物,只有书才是他们心目中的白月光,令他们难离难舍、恋恋不忘。
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俨然就是这些古代文人的真实写照。
很多才名显赫的古代文人常常会把自己家藏书的数量以及内容当做一种骄傲的资本,在同行面前炫耀,就如同现代的有钱人互相攀比自己拥有的豪车数量和品牌一样,虽然攀比的内容不同,但意义却是差不多的。
甚至就连这些古代的文人名士相互交流,都是以书籍字画作为彼此的桥梁。
——你欣赏一下我家的藏书,我再欣赏一下你家的字画,然后各自拽文互相点评一番,如此一来二去,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文人情怀就自然出来了。
对于古人而言,书的珍贵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文化上,同时也是一种与人拉近关系、尤其是和那些清高的文人拉近关系的好东西。
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在很多朝代的历史记载上,都曾出现过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
正文 第2419章 意料之外(863)
无论是朝堂官员之间的互相走动送礼,还是皇帝赏赐给臣子的一些东西,最珍贵、最引人垂涎的往往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各种各样的古籍和字画。
这些赏赐物品的名单记录,乃至于古代官员之间私下赠送的礼品名单,在正史和野史书籍上都能找到明确的记录。
虽然记录内容并不多,也比不上那些古代王朝发生的重大事件引人瞩目,但只要仔细的去找,还是可以找到时间人物俱全的记载。
而这些无疑就证明了,在古代,书籍字画是非常严肃且珍贵的东西,价值远远超过那些名贵的金银珠宝。
古人所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一个“书”字,就能明确看出书籍字画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只要是和读书扯上关系的人,无形之中都要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