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少私宠:小小鲜妻,好美味-第2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近几年,各种新闻里关于初高中学生自/杀的报道总是屡见不鲜,而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往往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比如,和父母吵了一架就寻死的,被老师责备了几句就自杀的,甚至是和同学拌嘴,一场考试没考好,都有可能成为自/杀的理由。

    这样乱七八糟的理由在外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完全弄不懂这些孩子的脑子里在想什么,讨论来讨论去,最后也只得出了一个小孩子心理脆弱的结论。

    当然了,这样的结论也不能算是全错。

    会轻生寻死的人,除非是真的有什么不得不死的无奈,否则的话,他们本身的心理状态肯定是不健康的。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一点倒也不算说错。

正文 第2281章 意料之外(725)

    然而还有一句成语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除了那些一时冲动就跑去自杀、死了之后也不知道后不后悔的倒霉鬼之外,其他想要寻死的人,产生这种念头肯定不是一天两天。

    只有一次次重复的不幸和悲苦,才能形成最后一根压死骆驼的稻草。

    而外人往往看不到这些人的过去,只看到了最后一根稻草放上去,于是骆驼被压死了,旁人的心里还觉得很奇怪。

    明明只是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怎么就把骆驼压死了呢?

    想来想去想不通……

    于是,众人就理所当然的觉得,肯定是这头骆驼太没用了,承受能力太低,才会被一根不起眼的稻草压死。

    殊不知,那根不起眼的稻草不过只是悲剧的导火索。

    真正的原因,其实是骆驼的背上,早已经承担了太多它无法承担的东西。

    而那些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寻死的人,或许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太弱,亦或是一时冲动做出了傻事。

    他们也许就像那头被稻草压死的骆驼一样,只被人看到了致死的导火索,却看不到背后的真正原因。

    环境的影响,教学的氛围,父母和社会同样给予的强烈期盼……

    这一切都变成了看不见的压力落在稚龄学生的肩膀上。

    再加上学生普遍年龄小,心智发育也远远没有成熟,偏偏青春期又是一个极度敏感和脆弱的时期,很容易就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刺激,做出冲动的事情来。

    这种种原因合在一起,便间接促使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两者几乎是处在对立的位置上,稍有一点不对,就很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

    老师为了自己的工作轻松省心,恨不得手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像提线木偶一样听话,想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要操半点儿心。

    而学生却往往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心思,不愿意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指挥,反而很排斥他们的控制欲,觉得他们老套古板,总是在自己耳边唠叨一些重复的废话,令人心生厌烦。

    学业压力大的时候,再懂事听话的孩子也难免会想偷懒和放松。

    偏偏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恨不得让他们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用在学习上,根本见不得孩子偷懒,一旦发现往往就是严加斥责,或是看似语重心长的教导,但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就是想让孩子听从自己的要求,老老实实地听话学习。

    可惜,不管是斥责还是教导,本身都很难起到合适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的叛逆心理变得更加严重,让他们觉得和老师和父母才是一伙的,根本不理解自己,双方之间的关系反而变得越发紧张。

    这样的情况在各大学区校园里已经十分常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日渐严重,尤其是在初高中校园,对学生态度粗暴的老师,以及对老师心怀怨憎的学生,比比皆是。

    在这样的大体局面下,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正文 第2282章 意料之外(726)

    幸运的是,老师和小女儿的情况有所不同。

    一来两者认识的时候,小女儿年纪还小。

    小学生总是要比初高中的学生听话,也没有进入青春期的叛逆心理,顶多就是有一些调皮捣蛋,管教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年纪越小的孩子,思维想法越是天真可爱,同时对大人还有一种天然的信任心理。

    在这些年幼的孩子面前,父母和老师因为身份的缘故,自然而然便有一种特殊的威信力,只要稍稍严厉一些,轻易就能把他们震慑住。

    除非是那些被父母宠的无法无天、完全没有任何忌惮的熊孩子,老师管教起来才会觉得棘手。而对于大多数的正常小孩而言,父母和老师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权威身份,说出来的话自然也比其他人更有力度。

    小女儿的情况则更加特殊。

    她父母向来是不把她放在心上的,平时也基本不管她,在她心里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威信,更多的反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排斥和恐惧。

    排斥他们的冷落和刻薄,又恐惧他们的拳脚相加。

    但说到在心里的地位,父母远远比不上她的两个姐姐,更比不上她一向敬重濡慕的老师。

    老师的存在,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几乎是填补了小女儿心里父母的位置,也比两个怯懦软弱、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姐姐更能给她带来安全感。

    老师比父母更加关心她,也比父母更加真心的疼爱她……

    对于一个年幼的小孩子来说,这样的关心和疼爱太过重要了,几乎就是亲情般的温暖。

    尤其是在父母的态度对比下,小女儿很难不对老师产生一种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亲昵和依赖。

    而对老师来说,她毕竟是一个成年人,感情的产生远远比单纯的小孩子要慢热很多,原因也不那么纯粹,多少透着一些功利色彩。

    而她之所以会把小女儿当成自己的半个孩子看待,一开始也是因为小女儿足够聪明,学习成绩好,对她的本职工作有好处,她才会注意到她。

    而在随后的相处里,她渐渐了解了小女儿的性格,也看到了她的天赋有多出色,这才开始真正的上了心,对她的种种关照也开始变多了,差不多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方才培养出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感情。

    只是两人的关系毕竟只是老师和学生,不同于父母和孩子天生便具有血缘优势,彼此之间最初的感情起源,在老师心里自然是印象深刻。

    所以,不管她平时怎么关心小女儿,对她的学业问题却是一如既往的严厉,甚至比对其他学生还要严厉几分,丝毫没有因为感情而松懈。

    这自然也不是什么坏事……

    即使不从感情方面考虑,身为一名老师,关心学生的成绩也是理所当然,再加上她对小女儿的期望一向很高,难免就会给她施加更多的压力,希望她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而这样的压力,其他孩子也未必没有,只是更多的来自于家庭父母。

正文 第2283章 意料之外(727)

    毕竟比起没多少亲昵关系的老师而言,大多数家庭里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学业问题都是十分重视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绝不在少数,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国情。

    也正因为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的学业极为重视,才导致很多孩子本身的心理压力重,进入青春叛逆期以后,性格反弹自然也比较强烈。

    但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小女儿却没有这方面的烦恼。

    她甚至连感受到这种父母压力的机会都没有。

    她的父母根本不关心她的学业,连问都懒得问一声,随便她怎么样折腾。

    不想读书就直接辍学打工,夫妻俩反而觉得更加省心,完全没有一般父母恼恨自己孩子不争气,硬是强压着不想读书的孩子继续学业的做法。

    这其实也是一种极度漠视的心态。

    只有真心爱孩子的父母,才会一心盼着他成才。

    之所以对孩子的学业那么关心,归根究底,不过是因为父母关心着自己的孩子,唯恐他长大以后没有真才实学,日子会过得很辛苦。

    这本身也是一种关心的态度。

    就如同很多父母总是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我们都是为你好。”

    父母的很多做法,本身确实是为了孩子好,是他们心里认为这样做对孩子有好处,才会执意地逼着孩子去做。

    哪怕孩子心里不愿意,甚至根本不认同他们所谓的“好”,很多固执的父母也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反而会斥责孩子不懂事,不知道父母为他们操了多少心。

    孩子自己也觉得委屈。

    父母总是喜欢口口声声地说“我们都是为你好”,但他们每每做出来的事情,却又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

    甚至有些父母还会打着“为你好”的幌子,肆无忌惮地做出伤害孩子的事情。

    所谓的“为你好”,反而变成了一种狂妄自私的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对孩子好,实际却总是在伤害他。

    而父母往往都无法理解这个道理,一意孤行,不知悔改,甚至会为了自己的脸面和尊严,哪怕心里知道自己做错了,也拉不下脸来给孩子道歉,反而会一再的歪曲事实,错打错认,硬是要逼得孩子认错,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威。

    然而,在这样的做法里,父母固然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却把真心疼爱的孩子的尊严踩在了脚下……

    甚至忘记了自己原本的初衷,是真心希望孩子过得好,而不是通过打压他的尊严,来维护自己做父母的权威和地位。

    遇到这样固执甚至偏执的父母,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往往还是他们的孩子……

    所以到最后,孩子备受伤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和问题难以调节,长大之后自然关系冷淡,形同陌路,甚至因此反目成仇的也不在少数。

    而父母心里也觉得委屈。

    他们选择性的忽略了自己的某些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伤害,却把自己对孩子的付出牢牢记在心里,口口声声都在说自己的辛苦不容易。

正文 第2284章 意料之外(728)

    如果有人注意观察过那些家庭关系不和的人,往往很容易发现,在这样的家庭里,做父母的大多都喜欢把自己以前的辛苦挂在嘴边,逢人便说他们抚养孩子多不容易,又因为孩子吃了多少的苦……

    结果孩子终于长大了,翅膀却硬了,一点都不孝顺他们,还总是喜欢都和他们作对,他们简直养了一头白眼狼等等……

    在这些不停的抱怨里,已经渐渐老去的父母总是不忘把自己的功劳放在前面,再把孩子的不孝和叛逆放在后面,以此来衬托自己的种种不容易,博取其他人的同情。

    如果听他们说话的人顺着他们的话谴责一下他们的孩子,他们立刻就会高兴起来,拉着人唠唠叨叨不断地抱怨,好似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孩子不好,不孝顺,继而站在他们这边,和他们一起谴责他们的孩子。

    这样的行为和做法,看似只是在抱怨孩子的不懂事,发泄心里的一些怨气。

    但实际上,这些父母却是把自己放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用孝道的名义理直气壮的谴责自己的孩子。

    他们不会去考虑这样的做法会不会给孩子带来难堪,只顾着拼命发泄自己的怨气,恨不得用这种怨气把孩子包围起来,逼迫他们向自己服软认错,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可惜天不从人愿,像这样只懂得埋怨和谴责的做法,往往并不能唤起他们孩子的愧疚心,只会让人感到厌烦和无奈,继而更加排斥他们。

    没有人会喜欢被人逼迫着去做一件事,尤其这件事还是违背个人本意,是人心里根本不愿意做的。

    父母越是对孩子施压,越是抱怨他们的不孝和叛逆,孩子就越会排斥父母,恨不得躲得远远的,离开他们不断散发的负能量。

    彼此间的关系自然越来越僵。

    如果双方都不愿意低头服软,最终便会走到难以挽回的地步。

    有些父母也未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会把孩子越推越远,但他们却找不到其他办法,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抗议孩子在他们眼里的种种不好。

    因为,已经长大的孩子脱离了他们的控制,不再像以前那样处处听他们的话,甚至学会了反抗他们的权威。

    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孩子,也没办法再像小时候那样处处插手孩子的人生,于是就会觉得自己做父母的权威和地位受到了挑衅。

    但是偏偏,他们已经老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年轻强壮,在孩子面前的威慑力也开始逐年下降。

    而孩子却已经长大,再也不是小时候那种无力反抗的模样,年老的父母自然也没办法再像以前一样,使用言语和行动上的打压,来强迫不情愿的孩子一定要听从自己的安排。

    所以,他们就只能打感情牌。

    诉说自己的辛苦不容易,抱怨孩子的不孝和任性,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企图以孝道的名义,继续像以前那样控制自己的孩子。

正文 第2285章 意料之外(729)

    这样的行为……

    用难听一点的话来说,不外乎就是打着“父母为你好”的幌子,肆无忌惮地插手孩子的人生,把本该拥有独立权的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样的父母,即使嘴里口口声声都说着自己是为孩子好,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无一例外自私到了极点。

    不过是打着爱护的幌子,做着杀人不见血的事罢了。

    更令人讽刺的是,他们做完了杀人不见血的事,把自己的孩子害得遍体鳞伤,却还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孩子好……

    这样的“好”,甚至比明晃晃的刀子杀人更加狠毒,也更让人心灰意冷。

    就如同新闻上时常出现的一些社会报道。

    有些人家的孩子好不容易读完大学,进了优秀的企业工作,事业发展正在紧要关头,没心思也没时间谈恋爱。

    偏偏家里的父母却认为孩子的年纪大了,尤其是女孩子,再不结婚就没人要了,于是就不顾孩子的意愿,硬是逼着她相亲结婚。

    有事业心的女孩子不愿意,父母便不折手段地逼迫她,哭泣斥骂,大吵大闹,甚至连“你不结婚我和你爸就去死”的话都说了出来。

    在这样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际却充满了自私和狭隘的逼迫中,有些人反抗了,结果却是和父母反目成仇,从此离开家门一去不回,父母也不肯再认他,家庭关系一瞬间落入了冰点。

    而有些人却受不住父母的软磨硬泡,也不忍心看着父母一天三遍的在自己面前哭闹不休,即使心里不愿意,却还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匆匆相亲,然后和一个自己都不太了解的人迅速结了婚……

    本以为这样总算可以让父母满意,让自己的耳边清净一些。

    殊不知,结婚以后才是磨难的开始……

    没结婚的时候,父母催促着赶紧结婚,结了婚以后,父母又催促者赶紧生孩子。

    好不容易孩子生出来了,父母又开始催促着赶紧生二胎……

    没忘没了,无穷无尽。

    男孩子还算好,就算被催着结婚生孩子,也用不着亲自上阵,事业和家庭并不冲突。

    但对于女孩子……

    尤其是在工作事业刚刚开始上升时候的女孩子而言,一旦结婚生子,十个月的妊娠期加上月子期以及事后至少半年的哺乳期,工作方面肯定会被耽误,甚至不得不辞职在家,从一个独立自主的白领女孩,变成了一个鸡毛蒜皮的家庭主妇。

    这样的转变,有几个女孩子是心甘情愿的??

    更别提是那些事业心强大、渴望在工作上获得成就的个性独立的女孩,若是被父母硬逼着结婚生子,眼睁睁看着自己沦为一个满腹怨气的家庭妇女,那种心理上的打击和失落简直别提了……

    这样的女孩,如果能找到一个疼她爱她的老公,在家庭琐事和生养孩子的问题上给予她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那她即使在事业上感到失落,至少生活和感情上还是幸福的。

正文 第2286章 意料之外(730)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

    对于大多数的女孩而言,即使失去了独立的工作和事业,但只要婚约生活美满,便已经是难得的幸福了。

    毕竟在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里,女人是否拥有自己的事业并不重要,只要嫁得一个好人家,婚姻幸福才是她们的价值。

    这对女性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枷锁。

    然而,现实的问题却是……

    大多数醉心于事业工作的年轻女孩,即使被父母逼迫着相亲结婚,也很难像小说电视里写到的那样,迅速地遇到一个真心相爱的白马王子,然后幸福的步入婚姻殿堂。

    她们往往很难遇到一个合适的对象,也找不到自己真心相爱的人,只是被父母逼迫着威胁着,不得不耐着性子相亲,然后随便遇到一个条件差不多的男人,父母觉得合适,就匆匆的领证结婚了。

    在这个过程里,女孩子往往都没有好好的和对方交往过,甚至都不怎么了解对方,只是互相认识了一段时间,吃过几次饭,就在父母的催促下匆匆闪婚了。

    婚姻缔结之后,紧随而来不是童话的结束,也不是闪婚小说的浪漫开始,而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的现实生活。

    两个才认识不久的人成为夫妻,本身就没有多少感情可言,原本应该认真考虑的婚姻问题就像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谁都不愿意好好的用心,只想着赶紧拉一个人完成任务了事,堵住父母不停催促的嘴。

    这样的任性和胡闹,很快就在结婚以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苦果,重复报应在自己身上。

    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在以婚姻为名的同一个屋檐下,难免就会出现摩擦和矛盾,缺少了彼此感情基础的调和,年轻人谁会愿意忍气吞声,自然而然便很容易走向分道扬镳的结局。

    这也就是为什么,闪婚夫妻的离婚率在所有婚姻关系里永远都是最高的原因。

    有些匆匆闪婚的新婚夫妻甚至连蜜月期都没有过完,便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闹起了分手,再加上年轻人气性大,往往不愿意忍耐,一怒之下便直接去民政局办证离婚,整个婚姻过程就像是小孩子办家家酒一样,看不到半点神圣和认真,却只看到了匆忙、胡闹和任性。

    如果这样的闪婚并不是出于孩子的个人意愿,而是被父母逼迫着不得不进行……

    那等到婚姻生活的种种苦果开始浮现的时候,孩子心里自然就会对父母产生一股怨气,觉得都是因为他们逼着自己结婚,自己的生活才会变得这样一团糟,忍不住就会责怪父母。

    而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的怨怪往往都不会承认,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己逼着孩子结婚纯粹是为了孩子好,结果他们还不领情,一有什么事情就推到父母头上,父母也觉得很委屈。

    婚姻生活里的种种不幸,在父母看来完全就是孩子自己的错,和他们逼着孩子结婚没有半点儿关系。

正文 第2287章 意料之外(731)

    双方观念的差异,孩子心里的委屈,再加上父母的固执己见,往往就会酝酿成更大的矛盾,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女孩子匆忙结婚之后,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后悔。

    如果不幸的在这个时候又有了身孕,不愿意打掉孩子,或者因为经济条件不足、没办法带着孩子离婚做单亲妈妈的女孩,唯一的办法便只有忍耐。

    忍耐着婚姻生活里的种种不如意,忍耐着自己的后悔,忍耐着对父母当初逼迫自己结婚的怨怪,情绪一点点积累,最终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一个满腹怨言的黄脸婆,再也看不到少女时候的明媚娇艳。

    这样的人生,仅仅是想象便让人感觉后背发毛。

    心存幻想的年轻女孩,有几个人愿意将自己陷入鸡毛蒜皮的婚姻生活?

    对一个女孩子而言,人生最无奈的事情,莫过于亲眼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因为生活的种种矛盾和不如意,一点点变得蜡黄憔悴,犹如一个风干的苹果,满身都是皱巴巴的纹路,再也找不回曾经的水嫩光滑。

    有人曾说过,在幸福中老去的女人,连脸上的皱纹都刻印着优雅和从容。

    但是在生活里老去的女人,每一条皱纹里都写着苦涩和疲惫,浑浊的眼睛就像死鱼眼珠一般,没有半点儿光泽。

    如果是因为自己不懂事,年轻时任性落得这样的结果,那不过是自作自受无可怨由。

    但若是因为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威胁逼迫,间接导致孩子的一生都过的庸碌疲惫,那孩子的内心深处,又怎么可能不对父母生出怨恨之心?

    偏偏做父母那一辈的人,与自己的孩子明明就是两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思维观念相差甚远,代沟都不知道隔了多少个。

    但就是有这么一些看不清现实的父母,依旧习惯用自己的生活观念去要求孩子,完全不知道他们的那些生活经验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早已经落伍过时,根本就不实用了,却还一心以为自己才是对的,对孩子要求苛刻,一味地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做尽了伤害孩子的事。

    一句孝道,国人千百年来不断传颂的所谓美德,本身含义固然是好的,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十全十美的事情,父母千百年来对孩子在孝义上的道德制压,何尝不是对那些备受父母伤害的孩子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

    古代有父母一手操办的盲婚哑嫁,现代也有被父母硬逼着相亲结婚的大龄青年。

    两者之间难道有什么区别?

    更不提那些层出不穷的家庭暴力,父母对孩子习以为常的打骂控制,乃至于那些将亲生孩子抛弃甚至扼杀的父母,哪一种不是对孩子的伤害?

    而这样的伤害,孩子却只能默默承受,哪怕只是对旁人抱怨一两句,都会换来别人事不关己却又理直气壮地指责,说他没良心不孝顺父母等等……

正文 第2288章 意料之外(732)

    父母本身也是一种职业,终身化不可选择的职业。

    但它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

    这世上任何一种其他职业都是需要学习和培训的,教师、医生、司机、律师,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端盘子的服务生。

    唯独父母这个职业不需要。

    人们似乎觉得,所有人一生下来就懂得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父母,所以完全不需要任何的培训和练习。

    只要有一个脆弱的孩子摆在眼前,哪怕是罪大恶极杀人如麻的凶徒,也能瞬间挂上父母的名号……

    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吗?

    明明所有人都在说,做父母不容易,养孩子不容易……

    但是所有人却又同时毫无障碍地觉得,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父母”,只要他有孩子。

    这样自相矛盾的观念普通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里,太普通也太常见,以至于所有人都下意识的忽略了这个观念本身的问题。

    既然做父母那么不容易,养育一个孩子那么辛苦。

    人们凭什么又认为,任何人只要有孩子,便都有资格称为“父母”呢?

    所谓的“父母”两个字,在众人的下意识观念里,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不值钱的身份,人人都能拥有,人人都有做父母的权力,却偏偏忽略了这个身份下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父母真的是那么容易当的,那这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被家暴的孩子,也不会有那么多被抛弃的孤儿,甚至都不会有那么多因为家庭环境影响、小小年纪就歪曲了性格的孩子。

    更致命的是,父母当不好就会影响孩子的童年,而孩子在童年时期受到的影响和创伤,往往又会伴随他们一生,很难痊愈或者遗忘。

    而等到这些心理有创伤的孩子逐渐长大,自己也变成了父母,谁都无法保证他们不会像上一辈父母那样,将自己的经历过的种种不幸又重复地落在下一辈孩子的身上,如此循环反复,几乎永远都没有终结的一天。

    这样想想,怎能不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合格的父母,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配得上“父母”两个字。

    尤其是在小女儿这个家庭里,她的父母,两个姐姐,一个弟弟,甚至连她自己本身,心理状态都不能算是健康。

    她的父母就不用说了,除了在小儿子面前还能算是一个比较负责、只是宠孩子宠过头的父母,在其他三个女儿面前,他们却是连父母两个字都算不上。

    两个姐姐逆来顺受,性格软弱的就像棉花一样,没有半点个人主张和脾气。

    如果她们以后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心理健全又有责任心的男人,或许还能过得幸福一些。

    但若是运气不好,或者审美观受到了她们母亲的影响,长大之后也找了一个和她们父亲差不多的男人……

    那她们的下半辈子几乎便没什么幸福可言,十有八九是重复女人的悲剧,就这么稀里糊涂又可怜可悲的过完一生罢了。

正文 第2289章 意料之外(733)

    小儿子就更不用说。

    他从小到大的性格做派和他父亲完全是一个样子,长大以后能不能找到老婆还是个问题。

    就算真的有女孩子倒霉眼瞎看上了他,以后结婚了,他估计也是和男人一个样儿,父子俩一脉相承,没什么差别可言。

    就连小女儿自己,她在家里的兄弟姐妹里已经算是最好的一个了,但是心理方面仍旧比不上正常家庭的孩子健康,这一点从她小时候异于常人的性格方面,就可见一斑。

    如果不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位负责任的老师,把她当成自己的半个孩子看待,处处给予关照和爱护,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一点点改变了小女儿,那小女儿即使顺利长大,性格也未必会比两个姐姐好到哪儿去。

    不是变得阴沉冷漠,就是过分偏激,总之不会是正常人的性格。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问题。

    对于还未长大、心性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里,几乎就注定了他以后是什么样的人。

    寒门难出贵子,鸡窝里也飞不出金凤凰。

    只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才是真正的现实。

    而这样的现实,并不是说谁比谁的血脉更高贵,生在豪门与生在乞丐窝里的孩子,他们刚刚出生的时候,也是一样的。

    但是在出生之后,孩子所接触到的环境,看到的东西,认识到的人,才是决定他们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