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七零吃货军嫂-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把昨天泡发的豆子都用小石磨,磨成了豆汁儿,这大概花去了她四十多分钟。
  接着她把斗汁儿过滤,把豆浆倒进“简易厨房”适合炖煮的那块土上放置的铁锅里。
  等到豆浆烧开,她就开始用盐卤化的水点豆花。
  今天点出来的豆花比较多,她留下三分之一,用来作为今天的早饭。
  剩下的三分之二,她把纱布垫在昨天四弟给她做好的木盒子里,接着把三分之二凝固的豆花舀出来进去,再把纱布收口,纱布上放上去一块木板,再在木板上 压上一块砖。
  这样一来,等到豆花里面的水分被慢慢地压出来,最后成形的就是一大块方方正正的豆腐了。
  然后,用菜刀切成平常大小的豆腐,跟集体的豆腐作坊卖给村民的豆腐也查不多了。
  不同的是,丁小甜认为自己做的豆腐绝对更好吃。
  这次的豆腐足够丁小甜吃好几顿,她打算吃两三块嫩豆腐,其余的全部拿去冷冻,做成冻豆腐。
  她喜欢炖冻豆腐吃,喜欢炖豆腐绵软柔韧的口感,尤其拿来炖肉炖鱼,更是滋味儿美妙。
  忙活完了,她这才有空去随身空间那块绿色土地旁边去看看。
  秧苗长高了不少,种的南瓜和丝瓜苦瓜的花已经不见了,藤蔓上开始结出了孩子拳头大的南瓜,小小的苦瓜和丝瓜。她种的葱长到了一尺高,蒜和姜也发芽抽苗了。
  看到蒜抽苗,丁小甜觉得大概天之后可以采摘蒜苗了。
  这个季节也就只有在丁小甜的随身空间里面能长出蒜苗,蒜苗用来炒鸡蛋,做熊掌豆腐,还有炒回锅肉,炒盐煎肉都很香。
  总之,丁小甜一看到蒜苗就会想起不少好吃的肉菜,就要流口水。
  现阶段,她没有肉来配蒜苗,只有豆腐和鸡蛋,不过,做出来的两道菜,蒜苗炒鸡蛋,蒜苗熊掌豆腐也很好吃就是了。
  过几天,她就会吃到这两道菜了,想到这里,她吞了一口口水。
  丁小甜估计现在也过了六点了,就把那小半锅豆花拿出随身空间,放到灶房的灶上,点了小火温着。
  回屋,她看那个老旧钟的时间,六点二十,就转身出去喂鸡,给老屋周围的菜地浇水浇肥,顺手摘了几根苦瓜和几个茄子回家。
  再回屋的时候,一看钟,已经六点四十多了,她赶忙去把女儿叫起来,给她穿上衣裳洗了脸梳了头,让她坐到桌子前等着吃早饭。
  进灶房盛豆花之前,丁小甜站在院子里大声喊:“三妹!四弟!起来没有,吃早饭了!”
  屋里很快传来他们的声音:“起来了,就来!”
  丁小甜转身进灶房,给秀琳盛了一小碗豆花,在上面撒上些白砂糖。
  至于她自己和三妹四弟,都是用的吃面的粗瓷碗盛的豆花,一大碗要抵得上秀琳三碗还多。
  大碗里的豆花更多,撒的白砂糖也多。
  丁小甜看看自己装白砂糖的瓶子,糖已经快见底了,看来要买白砂糖了,然而,买白砂糖也要票的,丁小甜没有买白砂糖的票。
  于是,她给自己今天制定了一个任务,那就是想办法弄到几斤白砂糖票,买几斤糖回来。
  丁小甜和秀琳母女,丁建国和丁小兰四个人围坐在桌前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碗里的甜豆花都吃完了。
  这是丁建国和丁小兰在丁小甜回娘家之后第一次吃到她做的甜豆花,一吃,都哇哇赞叹这个甜豆花好吃得不得了。
  丁建国最先把自己碗里的甜豆花吃光,接着端起碗往灶房里跑,不一会儿他端着半碗甜豆花回来了,说:“二姐,我把你锅里的甜豆花,还有瓶子里的白糖都舀光了,你不会怪我吧?”
  丁小甜听了摇头,接着她笑着说:“怪你干嘛,你能吃就都吃了。”
  丁建国乐呵呵地坐下,拿起瓷勺子,一边把豆花上的白砂糖搅散,一边时候:“二姐就是大方,我觉得二姐的手艺越来越好啊,做的什么东西都好吃。这个甜豆花简直太美味了,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甜豆花。姐,我觉得你的手艺可以去做那些国营单位食堂的大厨师了。
  不,甚至是给大领导做厨师。”
  丁小甜:“承蒙夸奖,不过,你姐我暂时不想去当厨师,我的手艺是为家里人服务的,只做给你们吃。”
  丁小兰这时说话了,她说:“二姐,我觉得老四说的不错啊,要是你以后不当代课老师了,完全可以去那些国营单位做厨师,也比以后回婆家去,还要种地好吧。”
  丁小甜:“嗯这个嘛,让我考虑考虑。”
  她觉得吧,自己三妹说的话未尝没有道理。
  真是,自从有了随身空间,有了里面水质优良的泉水,还有了神奇调味树叶之后,她一下子多了很多种选择,每一种都可以让她有能力带着秀琳独自生活,而不是像重生之前那样在婆家忍气吞声,憋闷地过日子。
  吃完早饭,丁小甜把碗和锅洗了,锁好门,抱着秀琳去队部借自行车,然后把孩子放在自行车后座,推着去新屋那边。
  每当这个时候,秀琳都情绪很高,常常嚷嚷着:“坐车车咯!坐车车咯!”
  小脸笑得像朵花似的。
  丁小甜看见也会笑得唇角翘起,内心感觉非常快乐。
  她问秀琳:“幺女,你喜欢坐车车吗?”
  秀琳点头:“嗯!”
  丁小甜又问她:“那你喜欢骑小车车吗?妈妈跟你说,小车车有三个小轮子,有红色的蓝色的,你可以骑着下车车在院坝里跑,你想要吗?”
  秀琳听了连声说:“要,要,要。”
  丁小甜:“下个月,我们一起去部队上看爸爸,看完之后我就给你买小童车。”
  秀琳:“好。”
  可能一般人都不太理解,为什么丁小甜在手头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要给女儿买一辆价值五六十元的小童车。而不是把钱攒起来,或者拿去买一辆大的自行车。
  其实,这基于丁小甜的两点考虑。
  第一,重生之后的丁小甜懂得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有两种人是不能拖延善待的。
  这两种人,有一种人是父母,常常不是有句话说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在,老年人经不起等待,他们过一年少一年,做子女的孝敬父母不能说等我怎样怎样再怎样。等你功成名就时,你的父母很可能已经不在了,他们享受不到你带给他们的一切。绝大数人却是一年又一年,功不成名不就,也没有陪伴父母孝顺父母。所以,要在父母在时孝顺他们,善待他们,那样你才不会后悔。
  还有一种人就是孩子了。孩子一年又一年在长大,他们也是需要陪伴的人。三岁时,她喜欢某种玩具,但等她六岁时,你说你给她买她三岁时喜欢的玩具,她基本上会不喜欢了。在哪个年龄,就给她那个年龄她喜欢的东西,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又或者陪伴。基于这种理解,丁小甜才会想要给女儿买一辆小童车,让她骑着玩。在农村,院坝比较宽敞,小孩子骑辆小童车,一定会带给她不少快乐。这是她这个当母亲的简单心愿。当然,对自己的母亲,丁小甜也想要尽量孝顺她。等手上的物资和钱再多一点儿,她也会给母亲买些吃的穿的,尽心尽力孝敬母亲。
  第二,她不买大自行车,是觉得大自行车太招摇。况且她也没有想要长期做换鸡蛋的生意,她想得是在当代课老师的半年内,一直骑大队的自行车,就算赚了钱,也不会引人关注。
  买小童车还是去部队探亲之后回来买,村里的人还是外村的人知道了,都会以为是秀琳在部队上当连长的爸爸给的钱买的。何忠灿升为正连长之后,每个月的工资达到了八十元,部队上吃饭穿衣又不要钱,一个月的工资也够买一辆小童车了。
  因此,丁小甜觉得在去部队探望丈夫之后回来买小童车一点儿毛病没有,很稳当。
  这一次去部队探亲,丁小甜除了要跟丈夫说一说关于分家的事情,还有就是他的工资了。
  何忠灿升为连长之后,工资就从寄回家的四十元变成五十元了,那个时候他的实际工资是八十元,也就是说他自己只留了三十元在手里。
  丁小甜对自己的丈夫很了解,知道他是个在物质生活上很节俭的人,他又不抽烟喝酒,留下的三十块能花掉十块都不错。
  想当初他还是个排长时,每个月只有五十元的工资就寄了四十元回家。
  然而升为连长了,工资变成八十元了,往家仅仅多寄了十元,这里面的原因,在重生之前,直到丁小甜随军后才了解到。
  何忠灿有个战友名叫孙延庆,也是宜南这边出去参军提干的,在同一个部队,是某团长的警卫员。
  这个孙延庆老喜欢跟何忠灿借钱,他也不多借,每个月向何忠灿接个十几二十元。他说他家里人口多,非常困难,爸妈又有病,家里开销大。
  所以,总是钱不够用,要靠他这个唯一的在部队上当兵的孩子寄钱回家,维持家里的生活。
  何忠灿是个老实人,跟孙延庆平时关系不错,又加上孙延庆是老乡,就借钱给他了。
  这些钱借出去后,孙延庆一年还上一些,下一年又借。
  借来借去,这钱就成了大数目,直到丁小甜随军那一年,已经超过了一千元。
  那个时候的一千元,绝对是个大数字,可以买结婚三大件,加黑白电视和录音机。
  孙延庆那个时候转业到了地方,进入了某市公安局做了分局副局长,借何忠灿一千多块的事情没提,也没还。
  当时丁小甜知道之后,跟何忠灿大吵了一架,她认为自己这几年在农村带孩子种地,何忠灿手上又余钱,却把钱借给了孙延庆,也没给自己寄来。他的孝子当得好,战友当得好,可却苦了自己。现在这钱要不回来了,搁谁都要生气。
  丁小甜重生之后,知道丈夫当上连长还没一年,那个孙延庆借的钱还不多,这次去部队上,她就要阻止丈夫再借钱给他。另外,她要求丈夫一碗水端平,八十元工资,看他留下多少,剩下的必须要平分,一半给公婆,一半给自己。答应了这一条之后,大家再往下谈大家小家和分家的事情。
  她也知道一时半会儿要改变丈夫的观念很难,但是前面两件事,她还是要力争达成的。
  一路想着事,一路推着女儿去到新屋,把秀琳交给母亲,丁小甜就骑着车去学校了。
  到了公社小学校,正好学校开门,丁小甜推着车子跟着学生们一起进入学校。
  今天她上一二节课,古老师也上第一二节课,所以,她们没有时间说话。
  直到第三节课,两人都不上课,办公里其他老师也没在,两个人才凑在一起压低声说上话了。
  丁小甜问她:“你昨天回去问得怎样?”
  古老师:“我爱人的钢铁厂车间主任的老婆,说她有十多张胶鞋票,至于肥皂票,有七八十张,以及手套劳保服等。反正挺多的,你看你能拿去换多少。我觉得吧,可能你一下拿去也有困难。不如十天半月去拿上一些,换了鸡蛋再去拿,你觉得怎样?”
  丁小甜一想,认为古老师考虑得对。
  那么多票都去买成东西,也得投入不少的钱,现在她没有那么多的钱可以投进去。最稳当的办法就是一次换二百个鸡蛋左右的货,她可以用自己赚的二百零八个鸡蛋来把这个小生意滚动起来。
  “好,就这样办,那麻烦古老师什么时候带我去见见她,我跟她面谈。”
  “这周日,你看你上午有时间,还是下午有时间,我带你去见她。”
  丁小甜想起袁会计跟自己约的是周日的上午去见萧主任,便说:“那就下午两点左右吧。”
  “行,那你周日下午去那天咱们见面换鸡蛋的巷子,就是公社副食品商店后面的那条巷子,老地方,两点,我在那里等你。”
  “嗯,就这么定了。”


第30章 
  丁小甜想起家里的白砂糖没了,又问古老师有没有糖票; 她愿意拿钱买两斤。
  古老师说学校正式编制的老师每个月才发两斤糖票; 家里又有孩子; 两斤糖票买的糖都吃不到月底,哪有多余的糖。有时候实在不够吃,她就去黑市上买糖; 一块五一斤; 就在公社糖厂附近有卖糖的,丁小甜可以去那看看。
  丁小甜说自己记下了,等中午放学就去。
  两人交谈了一会儿; 各自改作业备课,丁小甜最近这几天已经把课本上的课全部备完了; 下星期三之前,上完全部的课; 就开始给学生们复习。
  中午吃完饭; 丁小甜从学校出来,走到僻静的地方,从随身空间里面拿出三十个鸡蛋用花布包了; 放进一个竹篮子里,再把竹篮子放在自行车后座,用一根麻绳捆牢。
  做好这一切,她才慢慢推着自行车往公社糖厂那边去。
  光荣公社的糖厂除了生产白砂糖; 还生产一些水果糖; 位置在公社东边临河的一片平房区。
  在糖厂外边的小街上边; 就有一些卖糖的人。
  他们卖的糖是不要票的,价格也是黑市价,足足比副食品店供应的凭借糖票买的白砂糖贵一半以上。
  丁小甜提前准备了三十个鸡蛋,就是想用自己的鸡蛋去换两斤不要票的白砂糖。
  大中午的,烈日当空,糖厂外边小街上行人不多。
  丁小甜推着自行车边走边看小街两边,其实她也不知道小街两边的人到底谁才是有白糖卖的人。但她推着自行车大中午慢慢走,还东看西看,她相信如果有卖糖的人,看她的样子,应该走上前来问她是不是要卖糖。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个中年妇女走上前来,压低声问她:“妹子,你要买糖吗?”
  丁小甜点头。
  中年妇女就说:“你跟我过来,我们到阴凉的地方谈。”
  丁小甜推着自行车跟在她身后走到街边屋檐下,那里晒不到太阳。
  中年妇女停住转身问她:“妹子,你要什么糖?”
  丁小甜问:“你有什么糖?”
  中年妇女说:“白砂糖,红糖,水果糖。”
  丁小甜又问:“什么价?”
  “白砂糖一块六一斤,红糖一块八,水果糖两块三。”
  “这么贵”
  丁小甜说完,推车转身要走。
  其实中年妇女说出来的糖的价格,跟丁小甜了解的每斤要多出一毛到两毛,也算不上太贵,丁小甜故意这么说,也是故意推车要走的。
  中年妇女一看丁小甜嫌贵要走,就忙说:“妹子,别慌走,俗话说,喊的是价,还的是钱。你说说嘛,你想要买什么糖,愿意出多少钱。”
  丁小甜一听放慢脚步,回转头问她:“我要买白糖,一斤出一块四毛钱。”
  这个价格比古老师告诉丁小甜的价格还要低上一毛,她这样还价也是出于习惯,还一个较低的价格,有利于讨价还价。
  中年妇女一听马上就说:“这个价太低了,妹子,你诚心买的话,就再添点儿。”
  丁小甜没接着她的话往下说,而是说:“大姐,我是诚心买啊,只不过兜里的钱不多,只有几毛钱,你愿意换鸡蛋吗?我有一些鸡蛋,都很新鲜。”
  “鸡蛋也行,你让我看看你的鸡蛋好不好。”中年妇女犹豫了下说。
  丁小甜就把自行车推回去,然后把自行车停稳,她再去把捆在后座上的竹篮子里面包鸡蛋的花布解开,让中年妇女过来看。
  她指着那些鸡蛋说:“你看,这些鸡蛋的个头多大,多新鲜。”
  中年妇女探头一看,果然篮子里面的鸡蛋比她平常买的大些,看着也挺新鲜。
  于是她问丁小甜这些鸡蛋她打算怎么卖。
  丁小甜早就想好了,她说:“十四个鸡蛋换一斤白砂糖。”
  中年妇女听了就不满地说:“十四个鸡蛋换一斤白砂糖,你这鸡蛋不是要卖一毛多一个了吗?咱们公社的鸡蛋最贵的才一毛一个呢?”
  丁小甜微微一笑,向她解释:“我这是按照我给你出的买白砂糖的价钱,一块四一斤算的啊,算下来就是一毛钱一个,何况我这个鸡蛋比一般鸡蛋大,十四个鸡蛋也抵得上人家十五个鸡蛋了。其实,我给你出的价就是一块五一斤了。”
  中年妇女听完想一想,果然是这样的。
  她去黑市买鸡蛋,那些鸡蛋比眼前这个年轻女人的鸡蛋小,还是一毛钱一个呢。
  更何况,最近的鸡蛋不好买,天气热,还有别的一些原因,进城卖鸡蛋的农民很少。
  “大姐,你换不换,不换我去找别人了。”丁小甜看中年妇女犹豫,就把鸡蛋重新用花布包起来,做出要走的样子。
  中年妇女最后一狠心说:“换,换,我给你换。你要换多少?”
  丁小甜:“换两斤白糖,我给你三十个鸡蛋。”
  中年妇女:“好,你跟我来。”
  她带着丁小甜走进临街的一个院子,去打开院子里面的一间屋,从里面拿出来两包牛皮纸包的糖和一杆秤。当着丁小甜的面,她把包糖的牛皮纸打开,给丁小甜看里面的白糖。
  “你看这糖,多细多白,这是公社糖厂今年生产的新糖,是我在糖厂工作的爱人分的糖。”中年妇女一边让丁小甜看糖,一边说。
  “不知道大姐的爱人在糖厂每月给以分到多少糖?”丁小甜感兴趣地问。
  “五斤糖票,五斤糖。”
  “啊,这么多啊,说得我都想进糖厂当工人了。”
  “我爱人可不是工人,而是个小领导。”
  “小领导?”
  “车间组长。”
  “那一般的工人每个月有多少糖?”
  “三斤糖票,两斤糖。”
  “这也不少啊,公社很多集体单位每个月才发两斤糖票呢。”
  “每个单位都会给本单位的职工一些劳保或者福利,这是规矩。不然,大家为什么会爱厂如爱家。”
  “大姐说得对极了。”
  两人一边聊天,中年妇女把白糖重新包好,拿到秤上称给丁小甜看,她说她算了牛皮纸的重量,这要比两斤多些。
  丁小甜没说什么,把两张牛皮纸包起来的两包白糖放进自己篮子里,然后给中年妇女拿出来的篮子里,放进去二十八个鸡蛋。
  “大姐,你点点,是二十八个吗?”
  “我看着你数的,还能有错。”
  “大姐,你贵姓,我以后还想换糖了就来找你。”
  “我姓贾,以后你要换糖尽管来找我,我就在这糖厂旁边的这个院子里住,你可以来这里找我,也可以在今天中午咱们见面的那找我。”
  “行,我就喜欢贾大姐是个爽快人,我以后要是来买糖,还来找你。”
  “那当然好,对了,妹子,你姓什么呢?”
  “我姓丁,贾大姐可以叫我小丁。”
  两个人彼此晓得对方姓啥,又说定了以后丁小甜有鸡蛋还来找她换白糖之后,丁小甜向贾大姐告辞,出来到小街上,骑着车回前进村了。
  回去的心情挺不错,因为她不但定下了跟钢厂车间主任爱人见面的时间,还用鸡蛋换到了两斤白砂糖,还因此认识了贾大姐。
  不过,当她骑着车到了新屋那边去接女儿时,却发现今天丁家有客到。
  来客是她公婆何家柱和周素芳,还有丈夫的二哥何忠焕,以及小姑何良珍。
  堂屋里,丁小甜的妈妈和大哥大嫂都在,只是没看见女儿秀琳。
  丁小甜停好自行车,走进堂屋后,看见何家的人,还是非常客气地招呼他们,接着她走去母亲跟前,跟她坐在一根条凳上,就低声问她:“妈,秀琳呢。”
  唐玉香告诉她秀琳在何家人来之前已经去午睡了,正在自己屋里的床上躺着呢。
  丁小甜闻言瞬间轻松些了,她就怕何家人来了,会来抢走女儿,然后逼自己回去。
  但随后她又想到,她公婆在自己回娘家后这么久没来找自己,中间只是二哥何忠焕来前进村遇到自己,说了喊自己回去的话,但后面何家人就再没来过。
  之前自己跟大嫂争吵,婆婆帮大嫂指责自己,自己一气之下回到娘家,还带走了婆婆养的一只鸡和一只鸭,她肯定恨死自己了,巴不得自己以后都别回去了,又怎么会突然跟着公公,带着自己的二儿子和小女儿一起上丁家来请自己回去呢?
  丁小甜之所以判断何家人来是请自己回去的,是因为自从她进屋见到他们开始,公婆的脸色都还是挺不错的,不是面带怒容,一副来找自己算账的表情。
  至于二哥何忠焕和小姑何良珍,则是何家除了丈夫之外,对她挺好的两个人。
  丁小甜初步判断应该是丈夫写给公婆的信到了,在信里面,丈夫让他们上丁家来借自己回去。
  果然,随后丁小甜的大哥丁建军对她说:“二妹,刚才吃过中午饭,你公公和婆婆,还有何家二哥和何家四妹过来了。你当时还在公社没回来,妈就叫我跟你嫂子接待一下他们。他们说了,妹夫写信来,叫他们务必来丁家,接你回去。我跟你嫂子,还有妈的意思,是这件事你自己做主,我们不掺和。”
  丁建军的话音刚落,只听周素芳笑着接话道:“就是,我们昨天下午接到忠灿的信,信里面说,他担心你带着秀琳回娘家,没人帮忙照顾你和秀琳,日子过得艰难。所以,叫我们一定要上丁家来接你回去。所以,今天早晨吃过饭,我们就过来了。你去收拾下,一会儿等秀琳睡醒,你就跟我们回去吧,毕竟你是出嫁女,还生了何家的娃娃,何家才是你的家。”
  没等丁小甜说话,何家柱抢着说:“你动作快点儿,我们早晨吃了饭,走来前进村接你,中午饭还没吃呢,现在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这白开水越喝越饿。”
  他一边说一边瞟了瞟唐玉香和丁建军两口子,看样子是不满他们没有招待何家人吃中午饭,就只是给他们倒了些水来喝。
  唐玉香和丁建军听了何家柱的话,脸色如常,没搭理何家柱的抱怨。
  李珍月脸色就不好看了,只见她腾地一下子站起来,把桌子上的那个大白瓷水壶提走了,嘴巴里说:“没水了,我去灌水。”
  然后等她从屋子外回来,手里空空的,直接坐到丈夫旁边,若无其事地继续听何家人说话。
  丁小甜知道,这下子她公公和何家其他人,连凉白开也喝不上一杯了。
  因为她公公太不会说话了,作为挣工分的社员,谁家有多的粮食招待人啊,就算你是亲家,但是何家这个亲家在丁家看来,并不算好。因为他们对自己这个丁家嫁去的姑娘苛刻,不然自己也不会回娘家了。
  你想要人家招待你吃饭,自己也不掂量下自己几斤几两,还以为理所当然,丁家人能招待何家人才怪。
  可能知道自己的爸爸说话不知不觉得罪丁家人了,何忠焕和何良珍都赶忙描补说,早晨的饭吃得晚,吃完都十点钟了,现在并没有饿。
  何家柱还要说话,结果收到了老婆周素芳一记严厉的眼刀,就撇撇嘴没说了。
  “小甜啊,忠灿可是在信里一再提要让我们接你回去,我呢,也说了你大嫂,她以后都不会干那些事情了。”周素芬继续笑着说。
  谁想,丁小甜却开口道:“你们带了忠灿的信来吗?我想看看。”
  周素芳第一个想到的是,这个老三媳妇不相信自己说的话,还要看了信才回去。
  说句实在话,要不是老三说要是他们不把丁小甜接回去,他下个月给家里就只寄二十元了,还有听说老三媳妇现在光荣小学当代课老师,每个月有三十一元工资,他们才不会抹下脸来丁家接丁小甜回去呢。
  “还看什么信,难道我跟你公公年纪一大把的人还会骗你这个媳妇?还有,难道你觉得老三说的话不对吗?你不想听他的话?他可是部队上的连长,还是高中生,他还不如你有见识?”周素芬勉强笑着对丁小甜说。
  这种话要搁在丁小甜重生之前,一定把她给呛得死死的。
  婆婆的段位可真高,真会说话!
  一句话里,她既指责了丁小甜这个媳妇,作为晚辈来说怀疑长辈说谎话,显得不孝顺。另外,又不相信自己做军队干部,有见识的丈夫说的话,还不听话,这种妻子显然也是失败的。
  丁小甜在心里暗想,幸好自己重生了,段位比周素芳只高不低。
  只见她轻轻一笑,接着说:“既然你们没有信,那么我把忠灿写给我的信给你们看吧,看看忠灿信里怎么说的。”
  说完,她站起来,走出去,回了新屋,把那封何忠灿写来的信从衣柜里找出来,拿在手里去了老屋那边。
  闷热的下午,丁家既不招待何家人喝水,也不给他们找扇子来扇扇,何家人坐在丁家新屋的堂屋里,实在是有点儿难受。
  肚子咕咕叫不说,还很热,全身是汗。
  没有再在嘴里抱怨的何家柱,这会儿可是在心里把周素芳埋怨狠了。
  他怪老太婆算得不准,出发之前,周素芬可说了,十点多出发去丁家,到的时候正好赶上丁家人吃午饭,丁家人不可能不招待他们的。
  结果呢,半道上,周素芳肚子痛,找了地方方便,耽误了十几分钟,到了丁家,人家刚吃完饭,把碗筷收捡了,正在擦桌子扫地。
  丁家人没问他们吃饭没,而是给他们提了一壶凉白开来招待他们喝水。
  这个时候,何家柱真想站起来,立刻走回桃树村去吃饭,他一点都不想等了。
  奈何他老婆周素芬一直盯着她,用眼刀警告他别胡来。
  丁小甜从老屋回来把自己收到的那封何忠灿从部队上的来信给何家人看之前,她说了一句话:“爸,妈,忠灿在信上说他站在我这边,支持我,以我的意见为主。”
  说完,她拆开信,把信念了一遍。
  当听到什么随后要给丁小甜寄钱来,寄到丁家新屋这边时,周素芬忍不住了,她冷着脸说对丁小甜说:“不可能!老三是个孝顺孩子,自从他当兵开始,寄钱给家里,就只是寄给我跟他爸。还有什么他站在你那边支持你的话,我也不信。你跟你大嫂吵了几句,就赌气回家,还把我辛辛苦苦养的一只鸡和一只鸭子捉走带回娘家了。我们桃树村,哪家有你这样的媳妇?”
  丁小甜反问道:“你不信?这可是你儿子白纸黑字写的,还是从部队发出来的上面有番号的印章。”
  接着,她把这封信和信封给了何良珍看。
  何良珍扫了两眼,就很肯定地打她妈的脸,说:“妈,这封信真得是三哥写的,还有信封上的部队番号的印章信上,三哥是说他站在三嫂这边,支持她,还要给她寄钱”
  听到这里,丁小甜笑了,她转眼去看婆婆周素芳,见到她脸色变成了猪肝色,很明显,她生气了。
  周素芳重重地一拍桌子,怒声道:“老三的钱怎么能寄到你娘家大哥这边,我看他是糊涂了。再说了,谁允许他给你单独寄钱了,我们何家没有分家,何家的儿子挣的钱当然要交到我跟老头子手里,统一计划开支。”
  没等丁小甜时候话,唐玉香脸色难看地怼回去:“亲家母,这里是丁家,你有话就好生说,拍桌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