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玩转八零年代-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啊,师傅你想来?”

    “不是我,是我儿子。”

    赵师傅看清了眼前的老板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不禁心里惴惴,她看着比儿子还小,能成事吗?再一想,反正都说开了,不如先边走边瞧吧。

    叶秋桐一听不是他,不禁有些失望,她犹豫了一下道:

    “我要的是技术熟练工,不知道你儿子他……”

    “我儿子不懂技术,可是其实要学会也不难,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其实,如果师傅全心全意地教,哪要自已修行呢!”赵师傅自嘲地笑了下道,“我可以把全套技术教给我儿子,也可以到你们厂里做技术指导,只要你相信我的话。”

    一听赵师傅这话,叶秋桐眼睛就亮了,在很难招到技术工人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代偿的好办法。

    “我看行。这样吧,等我机器运到厂里,你让你儿子来试试,请问师傅您大名?”

    于是,叶秋桐和赵师傅互相自我介绍了一番。

    两个人边走边聊,赵师傅这才说道,叶秋桐方才在塑料厂大门招工,虽然厂里不管,但是工人们明面上哪敢过去啊,让工厂里的领导看了,岂不是会觉得他们不安心生产?

    现在国营塑料厂的铁饭碗不知道多少人羡慕,工人们也不想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虽然有些人家里也有家属想过来试试,但是却不敢动弹。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三章突破心理底线

    叶秋桐一听才恍然大悟,自已招工这件事直接摆到工厂门口是欠妥了,虽然工厂的负责人不管,但并不意味着工人敢主动突破界限,大家心里还是有所顾忌的。

    不过这也说明,赵师傅会躲在小巷子里等自已,的确是有诚意的,他拿出这个主意,估计也是考虑成熟了才会抛出来。

    这么想着,叶秋桐心里对赵师傅的信任就加了几成,她道:

    “赵师傅,你问问你们厂里其它家属,还有没有人愿意让子女来我这上班的?有的话,我也可以一并接收。当然,名额有限,我现在最多接收十来个人。”

    “行,我问问,周围和我相同情况的人还是有几个的,下乡返城后,大家都在家里蹲着呢,最多做点零散小工,哎。”

    赵师傅颇为感概地道。

    “如果有技术熟练的师傅愿意到我厂里来,我给他开双倍的工资,一个月四十元,如果业绩做得好,还可以提成。”

    叶秋桐大气地道。

    现在技术熟练的好工人都被国营厂垄断,大家也认为手里捧的是铁饭碗,即便工资不高,但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大家心里还是挺满足的。

    如果不下重金,挖不来技术工人。

    果然,赵师傅听了,便笑道:

    “哎,工资这么高啊?我都有点心动了,哈哈。回头我问问几个差不多到退休年龄的老工人,他们差不了两三年就能退休,如果退下来,正好给子女顶岗,不吃亏。这样的师傅你要吗?”

    “要啊,太好了,有多少要多少。”

    叶秋桐现在想要打造的是一个产业,并不是一个小作坊,技术工人正是这项产业里的核心部份,所以真的是技术熟练工的话,有多少她要多少。

    当然,所有的梦想都是从作坊起步的。

    “好,那我回去就帮你问问。什么时候带我仔去你厂里?咱们要怎么联系?”

    赵师傅一问到联系方式,叶秋桐就为难了,没手机真是不方便。如果有手机,给个号码就成了,一点沟通难度也没有。

    电话倒是可以打,不过电话机是在迟生的营部里,她的私人电话根本不敢用那的号,叶秋桐只好为难地道:

    “我的厂在长庆村的村部,你到村里随便的找人一问就知道了,再过五天,我的机器就到了,你到时候直接带小赵过去吧!找师傅的事,也多麻烦你了。

    平时要找我的话,我一般会在长庆村的工厂里,最近都在筹备呢!”

    “好。”

    赵师傅具有这个时代工人阶级简单利落的特色,说完正事,他就告辞走了。

    叶秋桐大有所获,心情顿时美美哒,也跨上自行车,“咣当咣当”地往回踩。

    “哎哟,怎么回事?我的车也被人划了?这可是崭新的二八凤凰啊!太心疼了!”

    叶秋桐经过一个小巷口时,看到前面挤了一群人在看热闹,她骑着车也过不去,就停下来跟着看热闹。

    “哎,怎么回事,老涂的车也被划了?”

    看热闹的群众有人道。

    “可不是吗?我昨天晚上夜班回家晚了,想着车也上锁了,怕吵了大家,就没把车搬进院子里,早知道会被划,我就搬进去了。”

    车主一脸心疼,反复端详着爱车。

    “哎,还是新车呢,才买来一个多月,谁让你不心疼的,放在院子外面过夜。”

    “过去也没有发生过这种事啊?”

    车主手疼惜地在被划的车身上摩挲,好象这样就能抹掉被划的伤痕似的。

    叶秋桐视力可好了,隔着人群往里一瞅,就看到那辆崭新的二八凤凰前轮盖和后轮盖,都被划了一条贯穿轮盖的刺目伤痕,看上去触目惊心。

    车子骑久了有划痕不奇怪,可是新车被人刻意划的,那就有点太过份了。

    “听说不光你这起了,前头水门巷,也有好几辆车晚上忘了骑进院子里也被划了,但是人家好歹是旧车,你的是新车……”

    吃瓜群众连续播报。

    “哎,这情况我早没听说,大意了,不然一定把车拉进院子里。”

    叫老涂的车主欲哭无泪。

    “你们说这是什么人啊?竟然大晚上的故意划人家的车?太过份了。我听说水门汀有个车主,是准备买来给女儿做嫁妆的,也被划了,还是大白天,这下全毁了,还怎么做嫁妆啊?”

    关于划车的线索越说越多,大家集在一起议论纷纷。

    叶秋桐心里也觉得特意划人家车的人挺可恶的,现在自行车就是老百姓出行重要的交通工具,一辆车得一家人从牙缝里省好几年才能买上,你把人家车划了,和往人家心里划一刀也差不多。

    后世划小车的人也不少,但是划小车好歹有保险,相关的汽修厂也能把车整修如新,但是现在的自行车,伤了可没有工厂帮着喷漆复旧,尤其是象那种要当嫁妆用的车,等于把人家结婚的喜庆也冲垮了。

    “变态,太变态了,老涂,你要报警啊!不然,肯定还有受害者。”

    有群众愤怒地道。

    事关民生,大家的情绪果然都很容易被触动到。

    叶秋桐听到这里,就慢慢推车离开了,也没有继续再听下云。

    不过仔细一想这划人家车的人,如果是有意的,心理上一定有些问题了。

    划车既得不到什么好处,还会招致车主的仇恨,如果被当场抓到,肯定脱不了一顿好打,但是那个做案者却甘之如饴,划了一辆又一辆,不是心理变态是什么?

    叶秋桐心想,如果给自已一把钥匙,站在新车前,是否能下得了手?

    她想了又想,肯定自已下不了手。

    因为自已肯定会顾虑到车主的感受、自已的行为是不是违法、被人看到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种种思虑和顾虑约束着自已,不会轻易伸出划人家车的手来。

    而那个划车的人,如果是同一个人的话,恐怕已经变成了惯犯,这种人,早就突破了方才说的道德和法律的心理底限,再往下发展,就变成罪犯了。

    叶秋桐并没有留意到,就在人群中,她的夜校同学陈默,默默的挤在人群里,听着大家的议论,他的脸上,露出了一种享受的表情。

    当然,陈默看到了叶秋桐,尤其是看到了她脸上流露出来的担心……

正文 第一百六十四章被采访了

    叶秋桐回到家,把车还给了吕桂琴,顺便送上两斤苹果,一直借人家的车,当然要有来有往了。

    吕桂琴推辞了一会,也收下了苹果,心里对通晓人情世故的叶秋桐也挺满意的,道:

    “秋桐,现在毛小凤真的老实了,听说邱机要继续值夜班了,她也不敢抱怨了,家属楼里,关于你的风言风语也没有了。

    有一回,人家说起这个流言,毛小凤还和人家急了,说她根本没说过,是对方曲解了她的意思,差点和那人吵起来,哈哈。真是狗咬狗,一嘴毛。”

    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

    这一点,叶秋桐两世为人,深有体会。

    若是论友谊,她还愿意和男人做朋友,简单明快,不象女人之间,鸡肠小肚,小心眼的事情特别多。

    就象毛小凤这档事吧,明明人家邱机要也忍下去了,没说什么,还算识大体,知道迟生的晋升虽然快,但迟生依靠的是实力。

    而他当初要做副营长,只是风闻,还没有文件下来,这个位置也不一定是他的,也许组织上到时候空降了别人也不一定。

    男人看得事情多,想得远,知道这次没机会,好好表现,下次没准还有机会。

    女人就不一样了,接触的人和事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象毛小凤,一遇到挫折就发作起来。

    当然,这一次她是踩到了铁板,伤人害已。

    叶秋桐打定主意,远离女人圈,远离是非之地。

    不是她看不起大伙,主要是眼界不同,见识不同,已经拉开了差距,她这辈子要做的事情很多,没有时间浪费在闲聊瞎扯上。

    “多谢嫂子帮我留意。其实也没什么,谣言止于智者。咱们身正不怕影子歪。”

    叶秋桐淡然一笑。

    两个人又闲聊了下,叶秋桐才回到家里,动手做了个简单的肉沫炒豆角,加上米饭,一个人吃得饱饱的。

    叶秋桐吃饱饭,也没闲着,动手草拟起厂规厂纪来。

    用人情管人,最后肯定大乱,还是用制度管人驶得万年船。这一点,不用叶秋桐再去特意体验一番了,因为前世的资讯已经告诉她这个道理。

    她前世混得再怎么不济,但是得益于资讯的发达和流通,还是看了很多报纸、网络信息,知道惟有制度化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叶秋桐草拟了几条核心规定,比如在工厂里的技术高层可以拥有股份等,让重要的技术人员增加向心力和认同感。

    一口气拟了十几条规章制度,叶秋桐脑子有点涨,便放下笔,等着慢慢完善。

    看看手表,叶秋桐想起工商登记注册时工作人员说的领证时间,正好是今天,她便出门到市里工商局领证。

    这时候注册成立公司的人并不多,叶秋桐到了办证的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在泡茶闲聊。

    三名工作人员是叶秋桐上次见过的,有点脸熟了,还有一个手里揣着个大包的短发女子叶秋桐觉得脸生。

    不过,看那三名工作人员一脸巴结地围着那女了,叶秋桐觉得对方的身份肯定不简单。

    叶秋桐向工作人员说明了来意,对方立即热情地道:

    “军嫂创业就是你啊,呵呵,你的证办好了。”

    叶秋桐接过证,道了谢,正要离开,没想到那短发女子却叫住她,问起了情况。

    叶秋桐这时才知道,原来短发女子是《向阳日报》的记者,名叫霍英然,今天是来找新闻线索的。

    听到叶秋桐是军嫂,又主动创业,顿时觉得是个新闻点,眼睛都亮了。

    毕竟,现在大家有点背景的话,就算不能安排个企业职工捧铁饭碗,也会要求到相关单位,找个轻松一点的临时工做,社会地位也高。

    象叶秋桐这样主动创业的军嫂,还真是罕见。因为个体工商者现在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算高。

    霍英然知道,当前社会还有知青返乡就业的大背景,许多知青回城找不到工作,又没有主动创业的意识,让政府也很为难。

    所以,如果把叶秋桐当成一个典型见报,岂不是一个鲜活的模范例子?榜样人物?

    叶秋桐已经知道短发女子叫霍英然,英气朗朗的名气,性格也很爽利,叶秋桐觉得此人不象一般家长里短的女子,又充分领悟到舆论在这个国度的重要性,于是也热情地和霍英然交谈起来。

    霍英然要叶秋桐摆了几个姿势拍照,叶秋桐也全然配合。有一张是叶秋桐从工商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证件的照片,拍出来后,霍英然觉得效果不错。

    这时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发现霍英然有意报道,便屁颠屁颠地去和局长汇报,这下连工商局长也惊动了,赶紧来和叶秋桐握手,让相关工作人员要给叶秋桐创业提供更多的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

    霍英然还插了一嘴,说叶秋桐开业时她也要去做报道。

    叶秋桐晕乎乎地从工商局出来,被外面的冷风一吹,头脑也清醒了起来。

    如果厂子没办起来,多大的人物来光临也没有用,她会争取在舆论方面的有利之处,但是重点还是要做好自已的厂子。

    叶秋桐搭班车到了长庆村,查看装修进展情况。

    虽然每天都来,但是每天看到工程进展,叶秋桐心里还是很欣喜,一个象模象样的厂子建起来,投注进去自已全部的心血,就象自已的孩子一样。

    上次卖电子表,还多赚了近千元,不过,随着装修钱掏出去,叶秋桐的口袋也被掏空了。

    买机器的五千五百元不敢花,叶秋桐现在口袋里只剩两百多块。

    别人家这时候若有两百多块,也算是一笔大积蓄了,但是叶秋桐要办厂,光是这点钱显然不够。

    叶秋桐看完厂子的装修,摸着空空的兜,心里无限惆怅啊,为什么花钱如流水?

    “小叶,又来看工厂啊?弄得差不多了吧?”

    村长王伟在海边挖牡蛎,看到叶秋桐走过来,便爽朗地大声招呼。

    “是啊,差不多了,再过一个月,应该就能开工了。”

    叶秋桐算了下时间,进机器和培训,应该一个月就能搞定了,便应道。

    “哟,挺快的呀,我们村都是打鱼的,你这是我们村第一个企业,昨天和我们镇长说起,他还饶有兴致,说要来参观,还说现在上头都叫搞乡镇企业,你这算是我们镇的乡镇企业之一。”

    叶秋桐好囧……

正文 第一百六十五章灵机一动

    介个,她买了一台机器准备做塑料花,然后就成了乡镇企业家了?

    被王伟一提醒,叶秋桐倒是想起来了,八十年代的时候,乡镇企业家挺红火的,因为上头要求每个乡镇都要引进企业,还下了硬指标,比如这个乡镇一年要完成引进企业十家,那个乡镇一年要引进企家五家,然后镇里的领导就得完成任务,不然轻则挨批,重则影响今后的升迁。

    上头一来真的,镇里的领导也开始重视起来。

    可是要扶一家乡镇企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这时候人的思想格外保守,又经历了割尾巴的年代,因此不免有些战战兢兢的。

    为此,乡镇领导可是挠破了头皮。

    所以,一听说长庆村里来了家企业,乡镇领导便眼前一亮了。

    叶秋桐想明白这个道理,不由地失笑,但是突然又想起发展、扶持乡镇企业,可不是嘴上过过瘾哦,还有许多具体的政策。

    哎哟喂,这些政策好象还很优惠哦,无息贷款什么的。

    叶秋桐眼珠子一转,便对王伟道:

    “村长,你有空吗?要不然你带我去和镇长认识一下?我好向他汇报一下我工厂的筹备情况。”

    “行啊,你再等一会儿,我把这船牡蛎拉过来就带你去。”

    王伟性格很爽直,原来,他也是一个退伍兵,对部队的情况很了解,所以对叶秋桐的事业很支持。

    军人不容易,为军人撑起一个温暖家的军嫂更不容易。

    难得叶秋桐作为军嫂,还大胆地想自已创业,王伟作为一个老退伍军人,自是义不容辞地要伸手帮忙。

    把一船牡蛎拉到岸边,王伟脱下长筒雨靴,又到棚屋里换上衬衫,对叶秋桐道:

    “走吧,镇政府离这不远,我看你有骑车吧?咱们骑车去十分钟就到了。”

    长庆村隶属于长庆镇,在王伟的带领下,叶秋桐跟着他的自行车,很快就骑到了长庆镇政府。

    王伟到了镇里,熟门熟路,来到二楼写着镇长办公室的房外,对叶秋桐道:

    “林镇长应该有在,门开着。”

    听到王伟的声音,一个戴着近视眼镜的中年男子走了出来,爽朗地笑道:

    “我听声音这么熟呢?就想到是你,王村长,快进来坐。”

    “林镇长,这位就是我说的乡镇企业家叶秋桐,她说要来拜访你。”

    一听是乡镇企业家来了,林镇长立即来了精神,加上叶秋桐又是让人看了养眼的漂亮姑娘一个,林镇长大为热情。

    为了能完成招商引资的名额,林镇长也是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叶秋桐一看林镇长这态度,就知道有门。

    因为上辈了她在村里也听父亲说过这种情况,说镇里为了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不惜血本,把镇里基金会的钱都无息贴贷给乡镇企业家。

    结果,被一部份不地道的人钻了空子,包装成乡镇企业家,从镇里骗了几万块,转身就溜了。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万块已经不是什么钱了。为了几万块就出逃,也不值得。

    叶秋桐是想专心做好企业,也不是想骗镇里的钱,但是镇里的优惠政策她还是想要的。

    于是,叶秋桐在林镇长关切地询问起“叶企业家”有什么困难需要政府帮忙和出面协调解决的,叶秋桐便大胆地提出,看能不能减免税收,或者拨一笔基金会的贷款给她,因为她买机器需要一大笔钱,既然镇里这么支持,她想要多订一台机器,把生产规模扩大一些。

    林镇长沉吟了一下,道:

    “没问题,不过还有个手续要走,这样吧,你出具工商注册登记文书,户口本,还有买机器的发票,我就让镇里的会计拨一万块给你,不要利息,一年内还清就行了。”

    叶秋桐一听,不禁一阵感激涕零。

    现在乡镇企业还是新鲜事物,要发展一家乡镇企业,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着实不容易,叶秋桐此时主动送上门来,对林镇长来说,也是一场及时雨啊!

    而且,叶秋桐如果能提供上述他说的单据,贷款给她的风险性也不大。

    现在镇长的权力没有象后来那般受到诸种纪律约束,说起来权力还是很大的,给个一万贷款也不算什么事,他一个人开腔就可以搞定,因此答应得很干脆。

    叶秋桐没想到今天收获这么大,向林镇长道过谢后,便和王村长起身离开了。

    有了这一万元的无息贷款,加上她手头上的五千多元,现在她的资金足够充裕了,不光能再买一台机器,连付原材料的钱也不成问题了。

    第二天,叶秋桐又踏上了往四狮的路,这一次,她是专程找温厂长。

    到了温厂长的厂里,她的机器已经基本好了,就差最后的调试了。一听叶秋桐要再订一台机器,温长厂乐开了花。

    叶秋桐又提出要有正式的发票,温厂长犹豫了一下,还是毅然答应了。

    开正式发票是要多纳税的,如今企业逃税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一口气买两台的客户也不多,而且看叶秋桐一副大干一场的架式,温厂长觉得,没准叶秋桐还会再向他订机器。

    有了这样的一个大客户,他的服务自然要更周到一些。

    果然,在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做生意的感觉就是不同,作为大客户,叶秋桐处处体会到服务周到的感觉。

    叶秋桐交了第一台机器的钱,下了第二台机器的订单,拿着温厂长给的发票,回到了向阳,径直来到林镇长的办公室,出示了所有林镇长要求的证件。

    林镇长要叶秋桐把证件全部复印了一份,然后大笔一划,写了张同意借给叶秋桐一万元无息贷款的纸条,盖上自已的私章和办公室的大印,就让她拿去找会计。

    林镇长大笔一挥就值一万元,叶秋桐拿着这张薄薄的纸片,想到日后从银行借一千块都要各种正规手续,不禁觉得有些不习惯。

    但是再一想,如今是一切都在完善中的八十年代,也就释然了,她拿了那张镇长签名的纸条,找到了长庆镇的会计办公室。

    原本以为会计还要怎么审核一下,可是会计一看到熟悉的镇长签名和两个鲜红的印章,马上就打开保险柜,数了一万块给叶秋桐。

正文 第一百六十六章嫉恨

    呃,现在领导的签字就是这么灵,叶秋桐看到会计一见镇长的签名,眼皮不眨地就把钱给她,叶秋桐还真有点替会计担心。

    受此刺激,叶秋桐才想起来,如今领导的签名不光是批贷款等好用,还有些领导的批条,能卖大笔的钱,比如一些紧俏的物资,钢材、茅台酒什么的。

    有些二道贩子,光是贩卖这种批条,就能赚上一大笔钱。

    叶秋桐挎包里揣着这一万块钱,感概良多,乘上自行车,“咣当咣当”回到长庆村。

    这时,广告公司的人也来钉牌子了,一块看上去朴素而又明快的“好彩头”塑料公司的牌子,挂在长庆村村部的大门边上,平添了几分气势。

    有一些闲散的村民围拢过来看热闹。

    农村里本来有趣的事情就不多,叶秋桐在这边折腾,把旧村部换了新颜,也算是一景。

    这时,人群中有三个一身鱼腥味的汉子走过来,看到村部突然变了样,便停下脚步驻足观看。

    “郑志海,你们回来了?这一次出海不错吧?”

    “还行,马马虎虎。”三个汉子中个头最壮的那个粗嘎地应道,然后又叫道,“一个半月没靠岸,都断粮了,给来支烟。”

    “好。”

    有人冲他扔了大前门。

    郑志海接过,边上就有人划了火柴替他点上火。

    叶秋桐注意到这一幕,觉得这郑志海似乎在村里背景挺深厚的,而且他说了一个半月没上岸,那估计是到深海捕鱼去了。现在有能力到深海捕鱼的渔民,收入都挺好的。

    叶秋桐本着睦邻友好的原则,正想着要不要主动上前和这个郑志海打个招呼,谁知道郑志海转身就走了,临走还把手里的烟头似乎带着点轻蔑之意弹到了叶秋桐边上的地上。

    叶秋桐一看,一支烟不过几口就被郑志海吸食成了烟头,可见他的烟瘾有多大了,可是,郑志海把烟头弹到她这里,又算怎么回事呢?

    或许,淘海的人没有那么多讲究吧?本来就是这么粗鲁。

    叶秋桐想了下,也没有在意,便继续忙去了。

    叶秋桐哪里知道,郑志海兄弟仨和王伟不对付,他们也是村干部,不过只是村委罢了,但是平时村里有什么事,他们没少和王伟对着干。此时看到村部被整修一新,弄成工厂,他们就知道是王伟从中搞鬼。

    “大哥,这王伟趁着咱们没在的时候把村部租给别人,我问过了,也没有开村委会商量,也太瞧不起人了吧?”

    郑志海的弟弟气呼呼地道。

    “哼,他就是趁咱们不在的时候才故意这样弄,让村民觉得他有本事。你们不知道吧?他想连任下一届的村长。”

    郑志海从鼻孔里哼了一声,对两个弟弟道。

    “大哥,王伟都几岁的人了?他还能一辈子当村长啊?也该退位让贤了,让咱们郑氏一族的当当村长,这几年王伟当村长,咱们姓郑的都一直被姓王的压着一头,想想都憋气。”

    郑志海的弟弟道。

    “嗯,咱们刚回来,也不了解情况,你们去多打听打听,我也去打听打听,到时候视情况再定。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让王伟得意。一定要把他的好事搅黄了。”

    郑志海恶狠狠地道,被太阳和海水刮得黧黑的脸上,露出了凶狠的表情。

    叶秋桐不知道这边还有这个戏文,但是就算她感觉郑志海那仨人表情有点不对劲,她也没空细想了。

    因为向阳国营塑料厂的赵师傅带了十几个人过来,要到她的公司里应聘。

    叶秋桐一看来了这么多人,有点傻眼了,但随即就高兴起来,没想到赵师傅出门,一下子就解决了她招工的大难题。

    赵师傅的儿子小赵也来了,脸庞一看就是父子,一个挺精干的小伙子,听说有工作,和父亲一样做技术工,工资也不低,顿时萎靡了大半年的小伙子就精神了。

    不过,来到长庆村一看,小赵还是有点失望,毕竟是私人的小作坊,还是太小了,他从小以父亲的职业为荣,隐隐幻想着叶秋桐这边的工厂,是不是也能如父亲那边一般气派。

    现在看来,幻想就是幻想。

    还好,叶秋桐长得精神利落,充满了做事业的劲头,几句话就把大家的热情调动了起来。

    她先是开了个短会欢迎大家,然后介绍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大家密切地关注到,叶秋桐提出了什么以厂为家,人人都有机会当股东的概念。

    虽然叶秋桐的厂里连台机器也没有,而且大家还看不到盈利模式,但是她提出的这个概念由于太超前了,却让大家顿时有身体一凛、寒毛倒竖之感。

    自已出钱,折成股份,日后自已也是公司的老板……

    太不可思议了。

    这要放在国营厂里根本不可能。

    虽然国营厂提出人人都是主人翁,但实际上,由于吃大锅饭,磨洋工的人不少,从心里真正把自已当企业的主人的工人并不多。

    倒是叶秋桐提出股份的概念后,听懂的人猛地好象看到了眼前出现了一条金光大道。

    “听明白了吗?大家有问题可以问我,如果没有问题,真的愿意留下来,咱们就签劳动合同,我也不多绑住大家,只签一年,一年后,如果大家愿意留下来我欢迎,如果不愿意留下来的,我也不会勉强大家。”

    叶秋桐做完动员会,看着下方十几个新人,男男女女,表情各异,不过,相同的是岁数都还年轻,看上去都是二十来岁的样子。

    这些人都是赵师傅带来的,他刚才也介绍了,他们都是同厂职工的家属,有的是知青,有的是初中毕业后无所事事闲在家里的,如今一听有当工人的机会,就都来看看了。

    叶秋桐的厂现在虽然小,但是温厂长说过,可以24小时生产,轮班,所以十来个人,她还真是需要,她也希望这些人能留下来。

    这时,有一个年轻的姑娘举手了:

    “叶厂长,你刚才说的股份的事是真的吗?我们留在厂里工作三年,就可以入股?成为工厂的主人?”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七章分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