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小地主-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天气,即使是家境贫寒的低层百姓,也会留在家中,卷着打着补丁的被褥,蜷缩在床榻角落中,悠然安睡,若不是迫不得已,想来没人愿意在外面行走的,不过世间万事万物,也有它公平的一面。
有得必有失,朝廷的官员权贵,在低层百姓的眼中,那是仰视的存在,可是在这种时刻,却不敢留恋温暖舒适的被窝,以莫大的毅力,从温柔乡中爬了起来,冒着冰冷雪雾,颤颤栗栗的向皇城而去。
每当这个时候,一些官员,特别是有些年纪的大臣,情不自禁的怀念杨广,要是这位皇帝在位的话,肯定不用这么辛苦,且不说要冒着严寒风雪晨起早朝,恐怕连官署都不用去了,反正在最后的几年,炀帝只顾享乐,哪有临朝视事的心思。
当然,这个大逆不道的念头,也只有在心内的深处,稍微想下,瞬息之间,就掐灭了,根本不敢再冒出一丝一缕,虽说,现在是圣明天子在位,素来仁厚宽宏,不计前嫌,但是众所周知,再仁慈的皇帝,也容不下腻臣,
谋反、欺君、大不敬,这些,都是不能赦免的滔天大罪,稍微沾边,今后的人生根本没有任何前途可言,甚至连性命都难保,更不用说主要的策划者,绝对是满门抄斩,诛连九族的重罚,谁敢轻而视之。
所以,朝廷某些官员,十分佩服李靖,在暴风骤雨之中,居然这么镇静,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真不愧为当朝名将,易地而处,很多人觉得,自己肯定坐不住,奔波走动是必然的事情,不像李靖那样,闲居在家,闭门谢客,不闻世事,一点儿也不关心案情的进展。
当然,朝廷从不缺乏聪明人,他们自然理解李靖的举动,这种情况下,一动不如一静,无为才是有为,奔走只会增加皇帝的怀疑,清者自清,大家心中有数。
早朝开始,文武百官列队进殿,宫殿之中,点明火把灯烛,角落摆着数十只暖盆,炭火正红,众人鱼贯而入,立即觉得暖融融的气息扑面而来,冻得微僵的身体,慢慢的软化下来,顿时感觉舒服了很多。
文武百官,小心翼翼的活动身体,舒缓筋骨,值令内侍见到了,却别过目光,笼在袖中的手掌,不停的摩挲,忽然发现殿门珠帘晃动,急忙停下动作,轻轻咳嗽了声,众人好像收到信号,瞬息之间,场面好像定格起来,待李世民龙行虎步进行,看到的就是文武百官满面肃然,恭候大驾的模样。
“参见陛下……”就在李世民落坐的同时,洪亮的声音,在大殿之中回荡,李世民抬手,示意朝臣平身,完成了礼仪,百官归位列坐,又开始进入早朝议事的环节。
到了冬季,不仅动物休眠,连人类的活动也减少了,无论是边境地区,还是中原各州县,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朝廷大臣的也轻松了很多,即使明白这是由于大雪封山,交通不顺的原因所至,不过天意难违,大家却不会去点破,因为实在是没有办法。
在冬季的二三个月里,长安城与京兆各地联系,也颇费几分力气,更加不用说千里之外,万里之遥的地方了,消息不畅,政务自然减少,才半个时辰不到,就已经全部解决完毕,等了片刻,发现百官没有奏对,在李世民的示意下,内侍连忙宣布散朝。
若是有人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李世民摆驾回宫之后,文武官员却没有如同往常那样,匆匆忙忙的返回官署,而是稍微磨磨蹭蹭,微缩身体,不情不愿,慢慢吞吞的走出温暖如春的宫殿,迎着风雪的时候,却飞快而去。
同时,要是有人仔细留心,也会发现,侍御史马周,并没有离开宫殿,而是在一个内侍的引领下,来到了李世民处理政事的殿阁之中,殿阁自然非常暖和,不过四方角落,却不见暖盆火炭,也不知道热源从何而来。
念头一闪而过,马周恭敬行礼道:“臣参见陛下。”
“平身,赐坐。”李世民说道,旁边的内侍,连忙拿来丝绸暖席,搁在侧边,马周也不客气,稍微拘谨的谢过之后,轻轻跪坐下来。
随之,李世民轻描淡写问道:“马卿,代国公之事,调查得怎样了?”
自从当日,将这件事情交给马周查办,直到现在,已经将近半个月,期间,李世民从来没有召见马周,动问此事的进展情况,不闻不问,朝上朝下,提都不提,仿佛已经忘记似的,然而,了解皇帝心性的权贵却非常清楚,这样的表现,不是漠不关心,而是非常的重视。
涉及到谋反的大案,作为皇帝,一点儿也不关心,恐怕没人会相信,李世民却偏偏没有丝毫动静,无论是两个原因,一是非常相信李靖不会谋反,二是十分相信李靖不会谋反……
朝中的大臣,哪个不是人精,乍闻李靖谋反,就觉得事情不对,当时没有想明白,事后如果再不清楚,那么脑袋真是给驴踢了,看人家君臣,一个淡定,一个淡然的模样,就应该明白,什么叫做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与李靖私交不错的功臣大将,没有站出来为他辩驳的原因,一是没有必要,二是真说话了,不是帮忙,而是帮倒忙,听到李靖闭门谢客,他们就领会其意了。
撇清,孤立,朝中无援,没人照应,这样的臣子,怎么可能谋反成功,不管是真是假,至少李靖表现出来,李世民也愿意相信,那么自然就是真的了。
马周自然是明白人,不然这些天,早就求见李世民,向他汇报案情情况了,不像现在,不温不火,被动的等侍皇帝的召见。既然是聪明人,那么也不会玩什么花样,听到李世民的垂询,马周表情如故,恭敬说道:“回禀陛下,据臣多日查探,代国公并无谋反的迹象。”
世民理所当然的点头,也懒得故作惊讶,淡声说道:“那么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与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岂不是诬告。”
“正是。”马周肯定说道:“据臣了解,在进击吐谷浑时,高甑生贻误军机,受到代国公斥责,心怀不满……”
“可有凭证?”李世民问道。
周干脆回答,从衣袖取出几份信件、文书之类,递给内侍,轻声说道:“这些,是高总管与唐长史的串通书信,还有高总管亲卫的供词……”
不要奇怪马周怎么得到这些证据的,身为奉旨办案的钦差,能够调动的力量本来不小,况且还有很多古道热肠的好心人士从中帮忙,要是连这点小事也解决不了,实在是有负马周未来贞观名臣的声名。
内侍呈上证据,李世民随意翻阅了下,不动声色道:“朕知道了,辛苦马卿查明真相,使朕没有冤枉好人。”
“分君分忧,这是为臣分内之事。”马周轻声说道,也十分识趣,立即告退而去。
事情就此真相大白,水落石出,李靖无罪,一道圣旨由宫中传出,判定高甑生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消息传了出去,可是在某人刻意的安排下,朝廷十分平静,却没有引起丝毫波澜,甚至于连民间的一些百姓,也不知道李靖已经洗清了冤屈。
不仅圣旨低调,甚至连冤情昭雪的李靖本人,也表现得十分低调,即使知道,自己无罪,却依然没有解开闭门谢客的禁令,继续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明白李靖心思的人,自然十分理解,心中叹气惋惜,不明白的……也不要紧,真是反目成仇了,对双方来说,未必不是件好事。
风波就是这样悄无声息的平息了,李世民没有趁机杀戮功臣,以绝后患,李靖再次逃过杀身之祸,平安无事,这个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的结果,或许会令一些人心中失望不已,但是大多数的人,却是非常高兴。
毕竟,在他们心中,李世民是圣明天子,李靖社稷功臣,两者应该并存才对,要是……那么不仅有损李世民明君的形象,其他功勋权贵,不免心寒,涌现兔死狐悲之感,对于朝廷来说,将会是个巨大的打击。
幸好,李世民克制,李靖忍让,事情得到完美的解决,一切风平浪静,君臣相知,日后必然成为千古佳话,众人感慨万端,习惯性的歌功颂德起来,不过,也有人心中暗叹,可惜了代国公李靖,从此以后,英雄怕是再无用武之地。
众人心思各异,或是惋惜,或是黯然,或是高兴,或是幸灾乐祸,不一而足,但是纷纷认为,事情已经尘埃落定,就此了结之时,一辆普通的马车,悄然无声的朝皇城方向而去,在僻静的安兴门前停下,数十个军卫立即警惕注视,车帘掀开,一人下来,很快就惊动了宫中的李世民……
第四百九十章 为君分忧
皇宫是秘密最多的地方,换句话说,在万众瞩目之下,所谓的秘密,有的时候,也自然不是什么秘密了,至少代国公李靖进宫会见皇帝,两人在御书房中,畅谈了一天,期间甚至连午餐也没用,这件事情,以最快的速度,闪电般的,传到朝廷权贵耳中。
自然而然,引起了众人的密切关注,出奇的,他们却没有议论,仿佛不知道这事似的,各司其职,安然工作,当然,心中肯定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仔细的揣度,李靖进宫,为了何事?拜谢皇帝给自己洗脱冤情,或是不满意朝廷对于高甑生的处罚,或者干脆就是进宫表达自己的愤怨……
各种稀奇古怪的念头纷至沓来,众人浮想联翩,不过猜测终归只是猜测,不管心里多么好奇,却没人敢进宫探个究竟,毕竟好奇心再是旺盛,也不能与自己的小命相比,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在官场上,知道不该知道的下场,往往十分悲惨。
所以,直到黄昏时刻,李靖出宫,返回家中,依然没人去探问,他面圣的原因。
又是几天过去,众人发现,一切如常,李靖依然闲居在家,闭门谢客,皇帝照样勤政,临朝视事,没有任何异常举动,种种迹象可以表明,其实李靖进宫面圣,真的没有什么缘由,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次见面罢了。
至少时间长了点,这个……说不定两人谈笑风生,下棋对弈,一时忘记了时辰,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一些人猜测,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是半信半疑。
如果,只是普通的闲聊,绝对不可能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况且君臣两人的自制力,远胜于常人,岂会那么容易沉浸于对弈游戏之中。
其中,必有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诸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几个重臣,以他们对于皇帝的了解,敏锐的察觉,这些天来,李世民心神恍惚,甚至于在早朝的时候,也偶尔走神,只是由于掩饰得当,众人才没有发现,但是绝对瞒不过几个心腹大臣。
毕竟,几个大臣,跟随李世民已经有二十年,彼此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普通的君臣而已,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知己,能让李世民这样失神的,肯定不是小事,而且多半是与李靖有关,不过,既然李世民没有垂询的意思,几个大臣,也不好主动为君分忧。
有的时候,表现的过于积极,也未必见得是好事,虽然揣摩上意是官场生存之道,不用开口,底下的人,就能领会自己的意思,把事情办得十分妥当,上位者自然非常满意,不过也容易引来猜忌,皇帝肯定不会喜欢一个,能够摸透自己想法的臣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种,就是很好的例子,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却由于智深似海,时常让勾践感觉自己的智商不高,非常自卑,找不到丝毫的优越感,干脆逼文种自杀。
所以说,伴君如伴虎,天威难测就是这样,愚昧无知的臣子,皇帝肯定不会用,表现得太过聪明也不行,真正拥有大智慧的臣子,自然明白藏拙的道理,即使皇帝知道你是装的,但是做出了姿态,识时务,知进退,皇帝岂有点破之理。
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差,这也就是为什么,儒家中庸之道,在官场上盛行的原因,不过能够把握其中精髓的,寥寥无几,长孙无忌应该是其中之一。
长孙无忌在朝廷的地位,确切的说,应该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十分特殊,不仅是被提拔于仇敌手下的魏征等人不能与之相比,就是房玄龄、杜如晦他们也稍有逊色。
在朝中权重无比、恩宠无匹,身兼外戚和元勋的双重身份,却与某些骄横外戚绝不相同,自然更加注意避嫌。
特别是近些年来,在妹妹长孙皇后多次劝告下,深得和光同尘之道,不管事,不理事,专心享受荣华富贵,广纳美婢,豢养歌ji,夜夜笙歌,使得子女的数量,差不多能与李世民相比,为长孙家族开枝散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不过,身为李世民最为信赖,推心置腹的忠臣良佐,有些事情,不是长孙无忌想要不管,就可以避开的,就在长孙无忌倚在软榻上,享受美婢温柔服侍之时,一个内侍从宫里而来,传达了李世民的口谕。
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长孙无忌只得舍下香软的美人,披上厚厚的衣帽,迎着呼啸冷风,上了奢华香车,慢慢的朝皇城而去,到了皇城门下,出示令牌,军卫稍加检查,也不用长孙无忌下车步行,立即予以放行。
马车悠悠的在宫城中畅通无阻的行驶,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放眼京城权贵,屈指可数,就是皇室宗亲,公主驸马,也未必有这样的权力。自然,持宠成骄,不是长孙无忌的风格,很快,马车到了宫殿附近,长孙无忌立即下车,走到宫殿之前,按照规矩,让内侍前去通报,得到允许之后,才轻步走了进去。
宫殿富丽堂皇,铺着五彩斑斓,鲜艳绚烂的地毯,十分绵软舒适,温暖如春,与外面的寒冷气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是一墙之隔,就是两种不同的环境。自然,家里的布置,也与这里类似,长孙无忌绝对不会感到惊奇,轻步来到宫殿的中央益,轻轻伏跪下来,毕恭毕敬的行礼。
“平身……”李世民抬手,笑容和煦,犹如春风,赐坐是正常的,吩咐内侍拿来暖手的雄黄石,奉上烫好的温酒,这个才是额外的待遇。
长孙无忌躬身言谢,解去斗蓬披风,递给内侍拿去烘干,接过暖石,小饮了两杯温酒,顿时觉得浑身暖和舒畅,好像是不胜酒力,脸上多了抹浅浅的红润,然而眼睛却异常的明亮,脑袋十分清醒。
也没问李世民召见自己,是为了什么事情,长孙无忌举杯,又抿了口美酒,微笑说道:“魏侍中酿造的醽醁,芬香似兰,入口轻柔,进了腹中,却化作暖流,不愧为珍奇。”
“呵呵,魏徵的酒,可不好求,兴致来了才酿造,数量极少,宫里只有两坛,辅机想要,待会就拿回去吧。”李世民笑道,对于口舌之欲,并不是十分看重。
“如此,就多谢陛下了。”长孙无忌欣然说道,并没有拒绝。
李世民笑了笑,吩咐几句,宫殿的几个内侍连忙拱手退下,片刻之后,宫殿之中,除了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再无其他人存在。长孙无忌故作不知,倒了杯酒,举在手中,低头轻嗅酒香,却没有品尝。
这个时候,李世民起身,离开龙案,走了过来,长孙无忌连忙长跽,就要站起来,李世民微微摇头,按住他的肩膀,席地而坐,取杯,斟酌,自饮,眉头轻皱眉,露出了忧虑之色。
适时,长孙无忌也不好装聋作哑,轻声问道:“陛下似有忧愁之意?”
唉,李世民轻轻长叹,没有说话。
李世民的表现显而易见,长孙无忌更加不能装糊涂,连忙说道:“君忧臣辱,陛下有何烦心之事,不妨直言,臣愿意为君分忧。”
“前几天,代国公李靖入宫。”李世民顺水推舟,捋须说道:“与朕会谈,滋事体大,朕不能轻易决断,故而烦忧。”
“既然如此,不妨召集群臣商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长孙无忌在做最后的努力,想把自己从中摘出去,根本不用多想,连皇帝本人也觉得为难的事情,肯定非同小可,必然十分麻烦,一个人怕是扛不住,自然要找人帮忙分担。
“言之有理。”李世民点头,轻声说道:“不过事情牵扯过广,朕想先听你的意见,再作决定,是否公布于众。”
眼睛掠过一抹激动,就是为了这份信任,长孙无忌不能再推托了,正襟危坐,低声问道:“陛下,到底是什么事情,居然这么慎重?”
“关乎江山社稷的军国大事。”李世民说道,目光闪烁,神情十分复杂。
长孙无忌一听,心中惊诧,认真起来,肃然道:“请陛下明示。”
“这是奏折,你先看,有不明白的地方,朕补充。”李世民说道,在衣袍之内,取出了一份厚厚的本子,递了过去。
长孙无忌双手接拿,轻轻翻开,字体密密麻麻,不下万言,看了眼李世民,长孙无忌低头仔细观看,心情也随之变幻起伏,掀起了轩然大*。
李世民安静等待,任由长孙无忌连续看了两遍,这才问道:“武举之策且不提,军校,你觉得如何?”
长孙无忌思绪万千,没有着急回答,再三考虑,权衡利弊,过了半响,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轻声道:“臣也不知道。”
是啊,李世民点头赞同,这种类似开天辟地的创举,在没有实施之前,谁也不能知道,会产生什么影响。
“李药师,不愧是李药师,满朝文武,唯一让我有几分佩服的,也只有他了,没有想到,还是低估了他。”长孙无忌轻声道,自叹不如。
李世民的脸上,突然泛出古怪之意,
迟疑说道:“辅机,你可能误会了,奏折的确是他呈献的,不过出谋划策者却另有其人。”
第四百九十一章 系铃人
长孙无忌愕然,十分惊奇道:“是谁?”
“你再看这个。”李世民不答,又递了个本子过去。
长孙无忌带着几分迷惑,接拿过来翻看,字迹却十分熟悉,却是出自李世民的手笔,眉头立即动了下,迟疑道:“陛下,这是……”
“当初,那人只是口述,这是后来,朕自己整理的。”李世民说道,看得出来,他十分重视这件事情,宁可自己亲力亲为,也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
“英烈堂。”长孙无忌轻声念诵,若有所思,继续观看,过了片刻,抬头看着李世民,眼中透出震惊之意,对于一个经历风雨,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人来说,露出这样的表情,已经是非常失态的事情。
“怎么样?”李世民问道,心中越是琢磨,越是觉得,无论是英烈堂的设想,还是武举军校的设立,对于朝廷的,确切的说,是对于李唐的江山社稷,好处无穷无尽,然而,其中的利害关系,实在是牵扯太广,就是李世民,轻易之间,也不敢决断。
长孙无忌没有回答,心中不停的盘算,沉思良久,突然问道:“陛下,三个建议,难道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没错。”李世民点头说道,表面上不动声色,不过心里是什么想法,那就不得而知了。
“谁?”长孙无忌再问,似乎有几分急切。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轻声说道:“太常博士,韩瑞。”
“他,怎么可能。”长孙无忌惊声道,第一反应,就是不信,在他的印象中,韩瑞不过是个诗赋文章,写得极佳,颇有三分风趣,二分傲骨,七分才气的少年,政治才能十分浅薄,怎么可能想得出这样的计策。
“为什么不能。”李世民反问,好像是自我开解道:“无论是军校,还是武举,甚至这个英烈堂,在朝廷民间,也是有迹可循,比如官学书院、科举考试、祠堂碑塔……只是从来没有人想到,要应用于军中,而今他只是举一反三,也算是个难得的人才。”
“好像也是。”长孙无忌说道,好像很赞同李世民的意见,其实心里,却不是这样觉得,如同李世民所言,三个建议,皆是有迹可循,可是千百年来,朝廷民间那么多的谋士贤达,为什么都没有想到,偏让一个少年率先提了出来,想前人不敢想之事,岂是人才这么简单。
不过,既然李世民这么认为,长孙无忌自然不会反驳,忽然皱眉,奇怪道:“既然是他的提议,为何让李药师呈献给陛下?”
“听代国公的意思。”李世民表情怪异,似笑非笑道:“他想让李靖凭借献策之功,抵消‘谋反’之事。”
长孙无忌愣住了,嘴角抽动,最终憋不住,无声笑了,有趣,实在是太有趣了。
“终归是个少年呀。”李世民说道,眼睛带着笑意,神思有些恍惚,忆起了多年以前,犯下的聪明糊涂事。
“其实也可以理解。”长孙无忌微笑说道:“想那韩瑞,年少之时,多呆在乡村,一门心思扑在**大义之中,脾性自然比较纯朴。”
李世民轻轻颔首,颇为赞同,韩瑞的身世,也包括其他朝廷官员,他们的家族背景势力,对于李世民来说,并不是什么秘密,只要想要了解,自然能够查得清清楚楚。
“多加磨砺,日后必然成为朝廷栋梁。”长孙无忌说道。
不知道为了什么,有意无意的,长孙无忌将话题绕在韩瑞身上打转,李世民英明神武,一时没有察觉,应和了几句,立即察觉不对,顿时不悦道:“辅机,对朕也耍心眼。”
“臣不敢。”长孙无忌连忙告罪。
“不敢。”李世民哼声道:“那么,就告诉朕,这三个建议到底如何?”
“好,自然是好的。”长孙无忌沉吟,缓声说道:“先说英烈堂,有朝廷供奉,百姓香火不熄,以后将士在战场上,没有后顾之忧,肯定会奋勇当先,无所畏惧。”
李世民深以为然,虽然从军,多少将生死置之脑后,不过,也不是真的无惧生死,在李世民看来,武勇胆气,与贪生怕死,其实并不矛盾,惜生,不想死,那就要努力奋战,取得最后的胜利。
当然,由将军出身,成为皇帝的李世民,却是清楚,普通将士的心理,他们临战之时,从来不畏惧生死,可是却怕死后,无人收殓,暴尸荒野,成为孤魂野鬼,若是朝廷能够解决这种情况,以后兵将在沙场之上,必然士气大振……
就在李世民沉思之时,长孙无忌继续说道:“武举,更是绝妙的提议,民间草野,从来不缺乏奇人壮士,或是白丁,或是布衣,默默无闻,非是他们不想报效朝廷,主要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晋身的途径,开了武举,与科举并重,天下文武英雄,皆入陛下彀中。”
“辅机言之甚是,天下人才,层出不穷,若不能为朕所用,实为憾事也。”李世民赞同说道,他出了名的欢喜收集各种人才,连仇敌的手下也不放过,只会嫌少,绝对不愁多。
“至于军校……”长孙无忌沉吟,苦笑道:“陛下,恕臣不敢妄言。”
“有何不敢。”李世民说道:“辅机,这里只有你和我,出你之口,进我之耳,天知地知,没有第三人知道,况且,以你和我的关系,不需要任何顾忌。”
话到这个份上,长孙无忌怎么可能不识趣,摊上这样的妹夫,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心中叹气,长孙无忌仔细斟酌,慢吞吞说道:“成立军校的好处显而易见,天下各地军府将士,皆要到军校培训,学习战略要术,代代相承,就算百年之后,朝廷也不用愁无将可用。”
“那么有何坏处?”李世民最关心的就是这个。
“有利自然有弊。”长孙无忌犹豫了下,轻声说道:“军校的教师,来自军中将领,要是他们结成师生之宜,那么……”
“韩瑞的意思,朕为军校的校长,以后军校出来的将士,皆是天子门生。”李世民说道:“而且,军校不设教师,只称为教官,更加不得掌兵,外出为将……”
古代师生关系,不是后人可以想象的,欺师灭祖的行为,会让世人唾弃,当然,也不是说,一定就是这样,但是至少可以保证,其中具有很大的约束力,蒋某人就是靠着一帮学生,掌控中国几十年,要不是因为外敌入侵,历史或许要改写。
长孙无忌轻轻点头,又说道:“可是,同窗之宜,也不可不防。”
“自古就有袍泽之义,这是避免不了的事情,不能因噎废食。”李世民说道,嘴上是这样说,却透出几分犹豫,或许,他之所以迟疑不决,就是在担心这个。
李世民经验丰富,自然清楚,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事情,从来不可能断绝,他当年就是得益于此,夺取了帝位,自然心有顾虑,难以决断。
毕竟,武将不同于文官,纵观古今,从来没有见过文生造反成功的,但是推翻前朝,逐鹿中原的,往往是武人匹夫居多,他们拉帮结伙,抱成一团,李世民怎能不担心。
可是,就如同长孙无忌所言,成立的军校的好处显而易见,而且不只是那么简单,有些事情,不好摆在明面上,其实李世民心里清楚,之前,为什么扶持文官,抑制武将,就是由于那些文人士子,从小接受忠君报国的思想,而且没有兵权,更加容易掌控。
要知道军校传授的,不仅是战略兵法那么简单,其中还包括了忠君之道,这个才是重点。若是武将也和文官那样,那么李世民觉得自己,从此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过,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些桀骜不驯的武将,有这么容易驯服么?
李世民心里没底,皱眉说道:“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朕不能拿江山社稷来赌。”
“陛下圣明。”长孙无忌说道。
“只是……”李世民又犹豫起来,摇摆不定道:“终归是良策,这样放弃,却是有几分可惜,辅机,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长孙无忌心中苦笑,就是知道,李世民肯定会这样问,想想,天下的武将,皆是自己的门生,整齐排列,恭声叫唤校长,这样的场面,长孙无忌也有几分心动,更加不用说李世民,身为帝王,掌控的玉望,要比常人强烈,难以抵挡这样的诱惑。
在李世民的期待下,长孙无忌摇头,诚恳道:“陛下,恕臣愚鲁,真是想不出两全之道。”
就算长孙无忌的才智再高,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只有行礼谢罪。
“也不怪你,是朕贪心了,有得必有失,才是自然之理,哪有许多两全其美的事情。”李世民说道,难掩其中的失望之意。
长孙无忌默然,不能为君分忧,真是臣子的耻辱,低头垂视,目光在本子上掠过,忽然灵光一闪,连忙抬头说道:“陛下,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何不召见韩瑞,听他有何意见。”
“传唤韩瑞……”李世民沉吟,觉得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当即扬声叫唤,一个内侍匆匆而来,随之又匆匆而去。
第四百九十二章 降生
此时,由于郑淖约的孕期已满,随时可能临盆,所以这几天来,韩瑞可谓是寝食不安,上班更是种煎熬,每天点卯之后,就盼着快点下班,好不容易才等到了申时,就匆匆忙忙的赶了回来。
回到宅院,发现一切正常,韩瑞也不知道是该松气,还是失落,长痛不如短痛,早些生下孩子,或者对众人来说,也是种解脱,不像现在,府第上下,忐忑不安,稍微有点儿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似的,紧张不已。
快了,快了,韩瑞自我安慰,慢步走进房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只银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