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小地主-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闶鞘叭辈挂牛畲痉缱匀徊换嵘炊て鹆肆楦校绦鏊党隼矗钩渎啦诺牟钩洹
到了最后,你一言,我一语,场面顿时演变成为两人的探讨,几个书吏奋笔疾书,忙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时间擦拭,过了小半个时辰,暂时想不到仪注内容了,两人才慢慢的止声,饮水润喉,发现衙房之中,又多出十几人。
这些人之中,既有礼部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也有太常寺的丞、主簿、太祝、奉礼郎等,济济一堂,显得衙房有几分拥挤,不过王珪也没有在意,招集众人的本意,就是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完成迎军之礼,怎会在乎这点小节。
环视众了,王珪和气问道:“李博士与吕博士之言,你们也听到了,有什么意见?”
能有什么意见,李淳风与吕才两人,号称全才,以学识渊博、博才多能闻名,通晓天文、地理、音律、阴阳、五行、龟蓍、历算……等等,这样的牛人出马,制定的仪注自然是滴水不漏,想要挑错,非常困难。
众人纷纷摇头,沉默了片刻,忽然有人说道:“韩博士是什么意见?”
霎时,众人目光看向韩瑞,其实,在王珪等人眼中,他这个太常博士,有点儿名不副实,虽有树建,不过是体现在技工巧艺方面,但是终归过于年轻,能否清楚辩别朝廷五礼,众人心中多有疑虑,不过,既然是皇帝的旨意,几个重臣又没有反对,其他人也不好出头驳斥,也将就默认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韩瑞升官的速度,实在是太抢眼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嫉妒,盯梢似的准备揪他的过错,可是韩瑞才担任太常博士几天,就奉旨出行,一走就是一个月,着实让某些人恨得牙齿痒痒,没少咒骂韩瑞狡猾。
现在终于回来了,一些人激动得泪流满面,开始摩拳擦掌。
第四百六十九章 李世民的烦忧
隐隐约约,察觉有些人不怀好意,韩瑞沉吟了片刻,神态自若,摇头说道:“李博士与吕博士,已经叙说得十分详尽,我没有什么意见。”
嗬,众人表情莫名,韩瑞的回答,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本来以为,即使不知道,韩瑞也会胡诌几句的,一些人嘴角泛出讥嘲之意,觉得韩瑞这个太常博士,真的是徒有虚名,却没有想过,就是他们自己,面对这份列举详细的仪注,也挑不出瑕疵来。
韩瑞现在,只是诚实回答而已,没有什么不妥,然而,这个就是人性,有些人,眼中只有别人的短处,却从来不会反省自己,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那些嘲笑韩瑞的人,何尝不是在笑话自己。
别的没有看出什么来,不过心态倒是平稳,看了眼韩瑞,王珪脸上多了点儿笑容,语气平常,温和说道:“既然大家都没有意见,那么就先定下初稿,待疏奏整理出来,分发下去,你们仔细研读,发现什么不足之处,立即向我汇报,大家再作商议。”
众人整齐应声,等了片刻,见到王珪没有别的吩咐,随即纷纷告辞而去,三三两两走出衙房,偶有几个,就在门口附近徘徊,好像在等人,不时在那里轻声哼笑,心情格外的舒畅。
见此情况,李淳风轻轻皱眉,招手道:“符节,我们走吧。”
“回去之后,大家商量下,一些仪注的细节。”吕才点头说道,目中无人似的,直接忽略门前的几人,顺着走廊,轻步而行。韩瑞笑了笑,就在李淳风与吕才的身后,慢悠悠的随行,颇有几分闲庭信步的意味。
有两人护架保航,几个心怀鬼胎,想要冷嘲热讽的人,自然不敢妄动,只得眼睁睁的看着韩瑞步姿潇洒,扬长而去,心里自有几分不甘。不过,那是他们的问题,韩瑞没空理会,回到太常礼院之后,连忙借着这个机会,仔细请教起来。
韩瑞心态端正,没有丝毫的沮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自己没有认真钻研礼记,献丑不如藏拙,有什么好怨天尤人的,况且,才学不如声名赫赫的李淳风,那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更加不会觉得丢脸。
当然,心里肯定有几分不是滋味,所以,韩瑞才要知耻上进,免得真的坐实了徒有虚名的传言,那样才会沦为天下人的笑柄。对于韩瑞好学的态度,李淳风与吕才相视而笑,自然是十分欣赏的,也不藏私,悉心指点。
全才,就是全才,刚才在尚书衙房讨论的时候,已经是引经论典,旁征博引,现在解释起来,十分细致,甚至连引证的出处,也详细告诉韩瑞,免去他翻书查找的辛苦,韩瑞再次感叹起来,连在书卷几页几行多少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在他眼中,李淳风与吕才两人,堪比电脑,称之为为人形图书馆……中心系统,或许更加贴切。
相比之下,韩瑞自然自叹弗如,不过也不觉得惭愧,毕竟在古代,博览群书,多才多艺,通晓各家学说的大能全才,虽然不多,但是也不少,历朝历代都有,绝对不罕见,究其原因,无非是兴趣、爱好、天赋、环境使然罢了。
兴趣爱好是其次,主要因素是天赋与环境,天赋的重要性,大家都非常清楚,别看那些名言格语,总是标榜勤能补拙,汗水等于成功,这自然是有道理的,可是世界上,总是有这样的天才,他们纯粹就是为了打击别人的自信心而存在。
过目不忘,过耳则诵,这是小意思,胸中诗书百万,更不是形容词,遇到这样的妖孽,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理会他们,免得受不了打击,郁郁而终。
当然,有天赋,也不意味着能够成为全才,春秋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典故,就可以让大家体会到环境的重要性,韩瑞也深有感触,重生之后,短短的时间内,自己的学识,简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在后世,光怪陆离的事件层出不穷,受到的诱惑,更是古代的几百上千倍,整个社会,人心浮躁不安,不要说孩子,就是所谓的专家、学者,也静不下心来,认真钻研学问,怎能奢求出现经天玮地的大才。
越是接触大儒名流,韩瑞越是觉得自身的不足,自然,韩瑞没有这样的野心,想要成为什么宿儒大家,只是希望自己的学问,有所精进而已,至少可以与享受到赞誉匹配,不被人骂成,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
有的时候,韩瑞觉得,身上背负的盛名,也是莫大的压力,不过也是动力,好像是条无形的鞭子,不停的在鞭策自己奋力前进,而且松懈不得,因为总有一些人,或是出于好心,或是别有用意,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
比如刚才,要是韩瑞觉得,回答没有意见是件丢脸的事情,从而选择胡诌的话,恐怕很多人会乐意指正他的错误,顺便表示自己的嘲讽,不要怀疑人性的善美,也不要怀疑人心的险恶,人在官场,居于朝廷,品尝到权力的滋味,有谁能够保持清醒理智?
太极殿,御书房,悄然无声,几个内侍屏气凝神,小心翼翼的待在角落,大气也不敢出,唯恐惊扰了御案之前,闭上沉思的李世民。
最近几天,心思灵巧的内侍,却是发现,皇帝的心情,不怎么好,即使没有流露出真实的表情,但是通过一些无意之中的动作,贴身服侍李世民的内侍,可以肯定,他肯定在为什么事情而烦恼。
官场名言,君忧臣辱,君辱臣死,按理来说,发现这个情况,几个内侍,应该非常自觉,上前表示要为主分忧才对,可是他们不敢,因为李世民是个明君,吸取了历代前朝的教训,知道内宫干政的危害,所以非常注意提防。
内宫之中,除了皇帝嫔妃宫女,剩下的就是阉人了,前车之鉴,赵高之患,这么有名的事例,李世民怎能忘记,只要几个内侍敢开口,且不说私自揣摩上意,罪不可恕,就是没有任何理由,李世民也不可能饶过他们。
说起来,也是个怪圈,但凡开国皇帝,深知创业维艰,唯恐重蹈覆辙,对于动摇王朝统治的事情,总是十分警惕提防,可是过了几代,继任的皇帝,由于种种原因,就忘记得一干二净,带头坏了规矩,埋下灭国的祸根,而且循环往复,没有例外的时候。
几个内侍,没有韩瑞的预见能力,自然不清楚,如果历史没有发生改变,自己的同行,可是非常的风光得意,甚至于能够主宰皇帝的废立,隐约察觉李世民不怒自威的强大气场,个个战战兢兢,蜷缩着身体,一动不动,直到礼部尚书王珪求见。
“王珪……”李世民睁开眼睛,虎目生威,挥手道:“请进来。”(文-人-书-屋-W-R-S-H-U)
一个请字,说明王珪在李世民心中,也是颇有分量的,以至于在登基即位之初,惜其才,捐弃前嫌,召回授以谏议大夫之职。
值得说明,王珪和魏徵一样,也是太子李建成的旧部,那个时候,王珪身为东宫舍人,自然是李建成的心腹,没少与李世民为难,或许当年,魏徵提议要干掉李世民之时,王珪也在旁边开口附和。
不得不说,李世民的心胸,的确要比常人想象的博大,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失败身亡,他们的心腹部下,也跟着倒霉,全部被关押监牢,等到李世民登基为帝,可能是为了讨好他,不少官员,纷纷上书进言,要把魏徵等人斩杀,以正法纪。
可是对于这些生死仇敌,李世民体现得非常宽容,亲自出马,温言和语的招安,不仅官复原职,甚至升官提拔,不管是不是在作秀,起码做出了姿态,把人感动得泪流满面,从此以后,对李世民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就是李世民高明的地方,颇有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火烧部下与袁绍来信的风范,而且更加的彻底,完全符合世人心目中的明君圣主形象,不然,怎么使得脾性倔强的魏徵,放弃死念,为之折服。
释放众人,不仅树立形象、安抚人心、添加助力,一举多得而已,过了几年,李世民更是体会到了其中的好处,可以称之为意外之喜。
政治,讲究的就是制衡,由于拥立之功,天策府的文官武将,立即取代了李渊的旧部,成为朝中新贵,逐渐滋长了骄纵之心,好像有些居功自傲,不把皇帝威严放在眼中的苗头,使得李世民震怒,以至于当众怒斥尉迟恭,敲山震虎,新贵集团才有所收敛。
刘邦为什么要大杀功臣,就是因为这样最是干脆,一了百了,子孙无忧,不过,李世民想要做个明君,肯定不能效仿,苦恼之际,魏徵、王珪等人的身影,进入了李世民的眼帘,毫不迟疑,制衡的念头,油然而生。
李建成死了,魏徵、王珪等人,在朝廷之中,毫无根基,只有依靠李世民存活,不存在背叛的可能,只是扶持他们上位,依然不能与天策府权贵抗衡,所以还要加上李渊的遗臣,萧瑀、欧阳询……
第四百七十章 召见
扶弱抑强,才是平衡之道,所以近些年来,朝中大臣起起落落,尽在李世民的掌控之中,这种帝王心术,朝中大臣多少有几分明了,却不会宣诸于口,每当李世民为了些微小事找他们麻烦之时,罢官的罢官,贬职的贬职,全盘接受,根本没有任何辩解之语。
越是位极人臣,越要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恣意骄纵之人,是绝对不会得到重用的,比如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许敬宗,由于为人轻狂傲慢,即使是秦府旧邸,从龙的功臣,却迟迟得不到李世民的提拔。
反而像岑文本这样的降臣,由于办事谨慎,重于操守,能力突出,却不自傲,每遇升官,不喜反忧,并非感到才能不足,而是觉得应该多做实事,责任重大,更加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种恪守为臣之道的官员,自然得到李世民的赏识,平步青云。
王珪当然清楚这个道理,在内侍的引领下,轻步走进宫殿,毕恭毕敬的行礼,在李世民的示意下,正襟危坐,朗声道:“陛下,臣与礼部、太常诸官,商议凯旋之仪,汇集成篇,请陛下过目。”
递上厚厚的奏折,自然有内侍接过,呈到御案之上。
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收敛心情,眉目带笑,根本看不出他刚才在为什么事情而烦心,轻轻点头,拿起奏折翻看。
李淳风与吕才,不愧是博采众家之长的全才,担任太常博士,可谓是实至名归,根本没有任何水分。迎接大军凯旋归来的仪注,安排得滴水不漏,王珪重复观看几遍,想要在激蛋里找骨头,硬是挑不出什么毛病来,李世民也是如此。
这样的下属,在后世肯定是没有前途的,方案做得这么完美无缺,分明就是不给领导表现的机会,使得领导体现不出优越感,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怎会予以提拔。
不过,李世民显然十分满意,赞许说道:“就是这样办吧,越隆重越好,将士在外征战,血染沙场,而今凯旋而归,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冷落。”
“臣明白。”王珪心领神会,即使李世民不吩咐,他也知道,不能亏待有功之臣,不然日后谁来守卫边疆,奋勇杀敌,欢迎将士归来的仪式,一定要热闹欢腾,声势浩大,这样不仅能体现出朝廷的重视,更能让前去观礼的百姓,特别是异族番邦的使节,明白大唐的强盛,心悦诚服,不战而屈人之兵。
“如此甚好,那就烦劳王尚书了。”李世民微笑颌首,颇有点你办事,朕放心的意味。
心中也有几分欣然,王珪继续请示道:“陛下,庆功宴的规格……”
当年,唐骑大破突厥,俘虏颉利可汗归来,简直就是举国欢庆,朝廷百官,勋爵权贵,全部出席庆功宴会,太上皇李渊,以及李世民,当众起舞庆贺,热闹的情形,现在回想起来,王珪也有些心神激荡。
当然,与击破突厥相比,平定吐谷浑的功绩,自然稍有不如,但也是宏扬国威,扬眉吐气的事情,绝对不能马虎,庆功的宴会,至少也是“国宴”级别。
李世民沉吟了下,微笑说道:“有功将士,以及七品以上官员,皆可参加,具体安排,你与兵部协商,尽快敲定。”
王珪点头,开始考虑宴会的策划,见到李世民没有其他训示了,也识趣的告退而去。
李世民没有阻止,待王珪离开,又继续观看奏折,毕竟祭告太庙,以及献俘受降的程序,可是要他这个大唐天子亲自主持,有数万将士、勋爵权贵、官员百姓、番邦使节旁观,要是不小心,出了点儿差错,就是载入史书的千古笑柄,怎么能够轻视。
不过,也不用太过紧张,毕竟在皇帝身边,最不缺乏的,就是通晓礼节的官员,有他们在旁边悉心提醒,绝对不会发生疏忽的。
所以,李世民只要了解大致情况就行,目光掠过,就要合上奏折,忽然在未尾见到太常博士字样,李世民心中一动,招来近侍问道:“奉令出行荆州的太常博士韩瑞,是否已经返回长安了?”
内侍常年守在宫里,对于宫外的事情,却是了解不多,况且韩瑞官职微卑,关注的力度,肯定远远不及朝中几个大臣,所以李世民的问题,内侍自然回答不出来,连忙诚惶诚恐的跪下告罪,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内侍回答出来,事后李世民考虑,也要怀疑,内侍这样清楚外臣的情况,是不是有什么不轨的心思。
“去问下。”李世民吩咐道:“回来了,就传唤过来。”
内侍连忙应声,退步出了宫殿,匆匆忙忙在皇城奔行,来到了太常寺,打听清楚韩瑞已经返回长安,连忙前往礼院,宣布皇帝的口谕。
“陛下传唤……”韩瑞惊讶,感觉有些突然,但是想到回来之时,太常寺少卿刘文收的提醒,立即镇定下来,与李淳风、吕才打过招呼,急忙跟随内侍而去。
太常寺的官员,自然清楚,韩瑞是奉旨出行荆州,现在回来向皇帝述职,也不觉得奇怪,最多是心中羡慕,或者后悔当日,怎么没有自告奋勇,接下这趟差事。然而,路过礼部官衙,一些人见到韩瑞前往的方向,以及在前面引领的内侍,自然知道怎么回事了。
皇城官吏数千,大部分人都见过皇帝,但是见过,与召见,完全是两种概念,三省六部,卿监百司,能够得到皇帝召见的官员,满打满算,不会超过百人,韩瑞何德何能,居然享有这样的殊荣,一时之间,嫉妒的火焰,熊熊燃烧……
只是,隔得极远,韩瑞自然感受不到,这些人的怨念,带着几分拘谨,在宫殿之门等候,过了片刻,有内侍出来通传,这才小心翼翼走进殿中,恭敬行礼。
“参见陛下……”声音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回荡,过了半响,却没有听到李世民的回应,韩瑞心里有些奇怪,也有几分惴惴,小心翼翼抬头,偷偷的观望,却见御案之上,李世民轻轻皱眉,手里拿着一本册子,神情伤感,长长叹息。
怎么回事?韩瑞迷惑不解,却没敢开口询问,只得老老实实的低头,沉默等候。
“皆是忠烈之士,朝廷的功臣,怎能弃之不顾,让他们埋骨异乡……”李世民自言自语,拿了支笔,染了朱漆,仔细的批示起来。
韩瑞听了,隐隐约约,有几分明白,李世民手中的册子,应该是此次征讨吐谷浑,阵亡的将士名录,战争就是这样,在荣耀的背后,也意味着死亡,想到战役之后,许多家庭因此而哭泣落泪,悲痛玉绝,韩瑞心中也颇为黯然。
特别是韩壮,是先锋部队,身临战场第一线,更加的危险,也不知道他的情况怎样了,韩瑞忧心忡忡,眼巴巴的看了眼,李世民手中的册子,也不知道,阵亡名录里有没有韩壮的名字,考虑之时,忽然心中一紧,却是察觉李世民目光投射而来,连忙低头,一阵发虚。
幸好,李世民没有责怪之意,淡声说道:“起来,赐坐。”
韩瑞连忙拜谢,尽管十分清楚,这个时代的礼节,但是仍然有几分感叹,庆幸穿越唐代,面见皇帝之时,不仅不用捣蒜似的嗑头,而且还有席子可坐,要是再往后几百年,就没有这样优厚的待遇了。
要知道古代君臣之间的礼仪,并非自古不变的,至少在唐代以前,根本不像明清那样的森严,不可逾越,先秦时期,不仅仅是臣下向君主施行,而且君主也有向臣下回礼的仪制,不过随着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君权增强,臣权削弱,这种回礼的情况,才渐渐减少。
不过,仍然存在,李世民就时常教育几个皇子,老师授课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矩礼拜,以示尊师之道,而且允许显要之臣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共同坐而议政,以字亲近称呼臣下,更是常有的事情。
房玄龄就是很好的例子,本名房乔,可是李世民上朝之时,常呼其字玄龄,传到民间,百姓不知道情况,以为房相公的名字,就是房玄龄,一直流传千古。
见到韩瑞落坐,李世民也没有急着问他荆州的情况,而是轻声叹息道:“兵戈,果真是不祥之物,可恨酋首伏允,不明白此理,常年侵掠边庭,戳我臣民,屡教不改,迫不得已,朕只好派兵征讨,以儆效尤,而今伏允授首,算是罪有应得,可怜不慎牺牲的将士……”
李世民自言自语,为情绪低落,黯然神伤,尽管李唐王朝,就是以刀兵起家,逐鹿中原,打下江山的,李世民本身,更是身经百战,亲手斩将杀敌不计其数,自然不会觉得,战争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更加不会觉得,征讨吐谷浑错了。
然而,就是唯我独尊的皇帝,也有基本的怜悯之心,听闻大唐将士,浴血奋战,最后为国损躯,李世民多少有些触动,肯定要按照惯例,加以抚恤,免得其他军中袍泽将士,有兔死狐悲之感,动摇了军心。
本来,李世民不是询问自己,韩瑞没有必要回答的,可是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犹豫了下,大胆说道:“陛下……”
第四百七十一章 建议与提醒
“凌烟阁?”李世民很快平息伤感的心态,皱眉道:“这是何物?”
“就是类似于汉代麒麟阁、云台的建筑。”韩瑞连忙说道:“不过,稍有不同的是,在臣的设想之中,这个凌烟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与麒麟阁、云台一样,供奉有功于社稷的将相功臣楼,二是建造一个英烈堂,供奉征战沙场,为国捐躯的将士,立其牌位,述其英勇事迹,以供百姓悼念瞻仰……”
“凌烟阁,功臣楼,英烈堂”李世民沉吟起来。
麒麟阁十一功臣,云台二十八将,在史上赫赫有名,李世民自然清楚,表彰功臣,不仅可以收买人心,更是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有利于后人效仿,对于李唐江山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其实在李世民的心里,也隐约有这样的念头,可是颇有顾虑,毕竟这些开国元勋,大部分仍然健在,本来已经名满天下,再加以厚誉,恐怕不好控制,尽管如此,对于韩瑞的提议,李世民也有几分遇到知己的感觉。
在李世民看来,韩瑞不是近臣,与自己接触不多,不可能揣摩到自己的心理,而今也有这样的念头,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可惜这个提议,有些过早,显得不合时宜,李世民立即在心中否决了。
不过,相对功臣楼,李世民更加在意的是英烈堂,以他的政治敏锐性,自然明白,建造这个英烈堂的好处,如果说凌烟阁是收买天下官员臣子的心,那么英烈堂,就是笼络天下军民之心,其中好处种种,简直就是妙不可言。
李世民虽说是二代皇帝,可是久经兵事,战功赫赫,李唐的江山,有大半是他打下来的,威望高于李建成,所以玄武门之变后,才能顺理成章的登基即位,没有引起权贵勋爵的反弹。知兵事,也是凭借武力夺得江山、帝位,自然清楚军队的重要性。
韩瑞提议构造英烈堂,意义远远高于后世的英雄纪念碑之类,因为这些建筑,只有单纯的纪念的意义而已,只是供人缅怀、悼念、观瞻、以史为鉴,继承先烈遗志,不要忘记过去的耻辱等等,作用不够突显,久而久之,大家反而忘记了。
然而,在古代,百姓相信灵魂的存在,相信祖宗,会在阴冥之中,庇护子孙后代,所以非常虔诚的烧香礼敬,年年祭祀,从来不敢怠慢,有了供奉阵亡将士的英烈堂,相当于把军属百姓与朝廷紧密联系起来,意义非比寻常。
唐代初期,军人的地位较高,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一人充当府兵,全家即编入军籍,不属州县,免去徭役,即使战死沙场,朝廷也会厚葬抚恤,免去阵亡将士家庭几年的租税,相对以前来说,待遇也算是优厚了。
但是,人死不能复生,再丰厚的抚恤,也不能抹去,父母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的伤悲,对于这种事情,李世民也颇有感触,毕竟在少年时代,感情单纯,没有皇位之争,李世民与兄弟姐妹的关系,也是非常亲密的。
李家起兵之时,不可能顺风顺水,兄弟血亲被擒被杀的事情,也常有发生,那种撕心般的痛苦,李世民怎会忘记,将心比心,如果做些事情,可以减轻阵亡将士家属悲痛的心情,李世民也乐意而为。
况且,又能稳固李唐江山,一举两得,这等好事,李世民只会嫌少,不会愁多。顷刻之间,李世民心中有了决断,立刻扬声道:“来人,传礼部尚书觐见。”
一会儿之后,内侍传话到礼部衙房之中,王珪心中有些奇怪,自己才从宫殿回来片刻,怎么又召见了,难道是刚才的事情,有什么疏漏的地方?王珪百思不得其解,却也不敢怠慢,理了下衣冠,又趋步而去。
再次来到宫殿之门,在内侍的引领下,王珪轻步而进,越过几片珠帘,隐约听到殿中有人在说话,断断续续,似有几分熟悉。
“……微臣苦劝良久,武都督依然无动于衷,小臣惭愧……第二天江陵县主簿上门求亲,武都督现身,据臣猜测,应该是关心长女,不过言行之中,好像没有打消轻生的念头……”
王珪放轻脚步,慢慢走了进来,顿时有几分惊讶,因为娓娓而谈的,正是太常博士韩瑞,在汇报荆州之行的情况。
察觉有人进来,韩瑞声音稍微放缓,发现来人是礼部尚书王珪,犹豫了下,看到李世民没有叫停的意思,只好继续往下说,还好只剩下几句话,交待了见证钱丰与武明则的定亲,与武士彠说了几句废话,直到扬帆返回长安,至于其他旁枝末节,估计李世民也不会有兴趣,自然直接忽略过去。
“晋阳公,忠义……”李世民感叹,不管心里有什么想法,对于这样的行为,只能提倡赞扬,树立典型,不能否决,免得某些心思狡诈之徒,曲解自己的言语。
“参见陛下。”王珪趁机行礼。
“王尚书,安坐。”李世民引手,叹息了片刻,吩咐王珪,写封书信,劝慰武士彠。
尽管,曾经同朝为官,同殿称臣,可是王珪与武士彠的关系,非常陌生,不过即使皇帝吩咐下来,王珪自然不会推辞,应允下来,而且也清楚,以皇帝的脾性,绝对不会为了这点小事,特意召他前来的。
果然,一声余叹,李世民脸上带着几分严肃表情,认真说道:“韩卿,你把刚才的建言,就是建筑英烈堂的事情,仔细说给王尚书听。”
也有点儿口干舌躁,不过也不指望皇帝能够注意,赐下茶水,韩瑞咽了下喉咙,就要重头述说之时,脑中灵光闪现,注意到李世民的吩咐,只是英烈堂,没有功臣楼……
确认自己没有听错,韩瑞心念急转,不敢迟疑太久,立即省略功臣楼部分,直接阐述英烈堂的设置与构建,及其功能,基本上,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简略版,再加上韩瑞自己对于古代礼制的了解,加以补充,计划十分粗略。
没有办法,古今的情况不同,拿来主义根本就行不通,而且韩瑞本身,又不是李淳风这样的妖孽大才,仓促之间,难免有几分纷乱,不过也勉强表达清楚,没有词不达意的地方。
说罢,韩瑞自己也有几分心虚,不知道这样的提议,在古代算不算是惊世骇俗,犯了某些人的忌讳,争相反对,群起而攻之。
韩瑞的声音才落,李世民就有两分急切道:“王尚书觉得如何?”
看了眼韩瑞,王珪的眼睛,掠过一抹复杂神色,沉吟说道:“将士浴血沙场,尽忠报国,风光厚葬,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陛下仁慈,优厚抚恤,更是将士军属之福……”
韩瑞轻轻皱眉,连他都可以听出,王珪这是在顾左右而言他,尽管不是在说废话,但是根本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提都没提英烈堂,难道是在委婉的反对?
不仅韩瑞这样猜测,李世民也是这个想法,脸上故意露出不悦之色,高声道:“王尚书,既然你知道将士之苦,那么应该明白,设立英烈堂,就是要供奉这些为国尽忠的英烈忠魂,这等千秋大义之事,为何要反对?”
“臣没有反对。”王珪摇头,也没有害怕惶恐,不亢不卑说道:“只是觉得,这样的大事,不可草率决定,还需要召集群臣,仔细商量才行。”
听到这话,韩瑞可以确定,一定是什么地方,考虑不周,以至于让王珪,心中有不同的意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