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狙击南宋-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狄烈喜出望外。这才半个多月啊!就弄成了?大宋顶尖工匠的技艺真不盖的。当下将训练的事丢给助教杨再兴,然后兴冲冲赶往一号军事禁地。

这个处在半山腰的天然石洞除了够宽大之外,还有一个绝妙之处,它能通往一个很空旷的山谷。山谷四面绝壁,无路可攀,周围也没有任何一个岩洞可以与之联通,用来搞秘密研究再好不过了。

这个军事禁地的防卫与明暗哨是狄烈亲自拟定安排的,哪怕是他本人进入,也要验明身份,对上口令,而口令每次换防都不一样。最离谱的是,狄烈还将身上带着的几枚欧元硬币中的一枚,锯成两半,一半自带,一半留给守卫勘合。这种材质的金属硬币,在这世上是绝无仅有的,谁也别指望能假冒得了。这样严格的三重检查,至少在现阶段,可以保证机密不致于泄露。

一进山洞,迎面就是一股热浪袭来,熊熊炉火,将幽暗的山洞映照得红光透亮。铁匠们挥锤击砧的赤膊身影,被火光投影在凹凸不平的岩壁之上,人影幢幢,显得那般的扭曲诡异、光怪陆离……耳畔不时可听到山洞内及空谷外传来叮叮当当的金属敲打声,只是一会功夫,耳朵就有点嗡嗡作响。

狄烈摇摇头,自己还是有点欠考虑。应该把铁作组全移到山谷外去,而把火药组全移进来。他把这意思跟周德旺说了,周德旺也是同意,并说这事已在进行中,待过得几日后,全部铁器制作就会移到谷外。

周德旺将狄烈领到一个自然形成的凹洞里,这里的隔音效果还行。大约有个十几平的面积,摆着桌椅板凳,桌面上堆满了各种图纸与铁器的边角料。看样子像是周德旺这个百工监的监所了。

“东西太乱,让寨主见笑了。”周德旺手忙脚乱地收拾。

狄烈皱眉道:“工具乱放倒没关系,但这些枪械的零部件分解图纸。可都是机密,你这样乱扔……立即调一个可靠的会点文墨的人过来,将图纸标号建档,但有遗失,从重论处!”

周德旺一迭声应事,冷汗涔涔。其实也怪不得他,这个时代的人,有几个具有保密意识的?

狄烈目前手头上有领先这个时代的两大杀器:火药与火枪。

其中火药也只不过领先百来年而已,就算狄烈不弄出一个抢先版,再过上一个世纪。南宋末期的时候,火药也将正式亮相于战场。以目前宋金两国工匠的能力,在制造爆竹与制造炸药之间,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纸。只要稍微泄露一点机密,这层纸就轻而易举地捅破……到那时候。就不光是你炸别人,别人也可以炸你了。

狄烈一定要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让火药的进程随着历史的趋势慢慢发展吧——除了自己的势力之外……

至于火枪……

狄烈刚想到火枪,火枪就出现了。

军器监鲁大成勿勿赶来,恭恭敬敬地将一个细长的黑漆木匣呈交给狄烈,眼睛里满是兴奋之色。

狄烈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双手接过木匣,缓缓打开——一把散发着木质特有的味道与淡淡的金属腥气的火枪呈现在眼前。这就是凝聚了数十名大宋内、外廷最顶尖的工匠们半个月心血结晶的成果。

狄烈伸手从匣中取出火枪,在手上掂了掂,估计在十一、二斤之间,比“褐贝丝”重一些。这跟铁料的材质与枪管壁的厚度有关,在这方面,就不做苛求了。全枪从外形上看,与自己所画的图形,也就是后世的“褐贝丝”很近似。枪管为全钢打制,质地细密,厚重光滑,枪口外缘稍微呈喇叭状,这样更便于装弹。枪床是用坚硬的榉木所制,上了三遍漆,油光锃亮。最关键的枪机构件,也就是击发槽,居然也与自己印象中的那把“褐贝丝”完全一致。

狄烈试着扣动了一下板机,感觉阻力很大,扣动时费劲不小。击锤重重敲打在钢片上,发出清脆的震响,数点火星溅入药室中。连续扣动五次,除了一次哑火之外,其余四次,都能成功发火。也就是说,哑火率在百分之十到二十之间,在前装燧发枪来说,这种程度的哑火率已经算很不错了。

狄烈暗暗点头,一边用后照门对前准星瞄准虚空某一点,一边信口问道:“这枪制造起来难度大吗?”

周德旺与鲁大成互相看了一眼,然后老老实实回答:“此器物制造,实属不易。若无寨主交付的图样及枪机构件分解图,俺们穷尽一生之力,也不可能想得出这世上竟有如此精妙的装置……此物的枪管及枪床制做起来倒是不难,有上好铁料及熟手铁匠即可,最难的就是这击发槽。每一个零部件,都反复铸造多次,才勉强有一部分合格成品。而难中之难,就是那螺栓与弹簧……”

狄烈听到这里,也被吸引住了,放下枪问道:“对啊!我光顾着画图样,也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周德旺回答道:“螺栓靠的是笨法子,一圈圈锉磨出来。虽然大多不合格,但百里挑一,还是可行的。做出一个成品后,以之为模范,进行翻铸,然后再手工打磨光滑,好在寨子里的匠人着实充足……至于弹簧,俺们做了一个粗陋的拉丝机……”

“拉丝机?”狄烈大讶,这个时代就有这样的技术了?

“是,其实拉丝机前朝就有,有些将军的铠甲甲片便是用铜丝缠扣的。只是此机简陋,拉不了长丝,只能拉一些粗短的铜铁丝,好在弹簧的铁丝长度并不算长。俺们将拉出的镔铁丝,趁热缠绕在刻好螺纹的陶棒上,待镔铁丝冷却成形后,取下即成……”

狄烈连连点头,古代能弄出铜铁丝,想想也不奇怪。汉朝时那些金缕玉衣、银缕玉衣什么的,不就是用铜丝串辍缠扭着玉片而成的吗?西汉时就能弄出这东西,何况此时科技昌明的大宋。

“只是有一点……”周德旺小心道,“镔铁拉丝极难,细则易折,粗则难以扣动悬刀……呃,是板机。而且拉出的铁丝粗细不均,使用时间不长即折断,需时常更换……”

“难怪我说扣板机时阻力那么大……”狄烈沉吟一会,断然道,“将拉丝机的问题通报所有工匠,大伙一起集思广益,无论何人,若能解决个这技术难题!赏田十亩,耕牛一头,农具全套。”

周、鲁二人俱是又惊又喜,忙不迭应承下来,心下打定主意,今晚开夜工也得将这个技术难关攻下。

枪已经验看过,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接下来就是试枪了。

狄烈带着二人拿着弹药,转到后山一片较平坦的无人空地,在三十步外竖了一个三公分厚的木靶,再套上一具金军骑兵轻皮甲。

狄烈打开弹药盒,盒里分两格,一边是黑火药,一边是圆滚滚的铅弹。铅弹的制做很简单,在两块铜皮或铁皮上,压出固定规格的半圆形凹槽。将铅块溶化后往凹槽里一倒,两块板子一夹,等铅丸凝固后,倒出来的就是象钢珠子一样的铅弹了。这玩意随用随压,一会儿功夫就能弄出一堆来。

狄烈一边回忆当初托尼跟自己说过的装弹步骤,手上一边按步就班地进行:首先竖起火枪,将事先估算好份量的颗粒状火药倒入枪管中,然后从枪管下方取下通条,插入枪管把火药压均匀;用涂上油脂的软皮裹住一发铅弹,从枪口塞入(早期塞铅弹是用木楔敲入枪管的,既费劲气密性又不好,后来有英国一名传教士发明这种塞弹方法,不但塞弹轻松,而且气密性也很完美。狄烈的知识直接来自后世,在这方面少走了很多弯路),同样要插入通条把铅弹推至膛底压住发射药,以保证气密性,增加弹丸初速;然后平端火枪,将扣簧向前推,露出击发槽,将枪机扳到安全位置;最后向击发槽中倒入少量火药,扳回扣簧盖住击发槽。

完成所有步骤后,狄烈深吸一口气,单膝点地,采用跪姿射击。平端火枪,将扣簧推开,露出药室,然后举枪瞄准……感觉差不多时,骤然屏住呼吸,用力扣下板机——

砰!一声震响,药室与枪口处同时冒出刺眼的火光,并腾起黄白色的烟雾。

狄烈大叫一声,差点没将火枪扔掉,不断用手揉搓着双眼——真是该死,这火光与烟雾对人眼的刺激太大了,猝不及防之下,当真不好受。

一旁的周德旺与鲁大成俱是头一回看到这种又是放烟、又是冒火、又是发响的武器,下巴差点都掉地上了。过了好一会,鲁大成吃吃道:“那个靶子、那具皮甲,当真、当真破了……”

第九十二章 改进火枪

狄烈放下火枪,快步跑到靶子前,清楚看到皮甲右胸处破开一个大洞。伸手拨开碎甲,可以看到弹丸深深陷入木靶中。狄烈用匕首将铅弹挖出,铅弹已经完全变形。

狄烈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效果不错,的确跟印象中的前装火枪差不多。只可惜,滑膛枪就是滑膛枪,由于没有膛线,弹丸出膛后没有形成稳定的弹道轨迹,命中率并不令人满意。狄烈之前可是瞄准靶子正中位置的,结果却击中了皮甲的右胸,足足偏差了一指距离。

狙击手、五十米射距、偏差十厘米。真不是一般的丢脸啊!不过考虑到是首次使用,又是古老的滑膛枪,加上烟火刺激……种种因素制约之下,这个成绩也勉强能接受了。

试枪继续,标靶换上了铁甲,距离不变。

这一回狄烈有经验了,开枪的一瞬间,眼睛眯成一条缝,用眼睫毛最大限度降低了烟火的刺激。饶是如此,数枪之后,双眼还是被浓烟薰得酸涩难受。

第二枪,三十步距离,毫无阻滞地击破铁甲,铅弹嵌入木靶中。

第三枪,标靶移到五十步(八十米),弹丸依然贯穿了铁甲,但命中率大为下降;目标本是胸口,结果打到了下腹。如果是射击靶的话,相当于打了两环。

第四枪哑火。

每五枪,标靶移至七十步(超过一百米),弹丸嵌入铁甲中。未能洞穿。

这时狄烈稍停了一下,取下通条清通了一下枪管,将黑火药的残渣倒出,然后再继续。此后一连数枪,都是同样结果,其中有三枪还脱了靶。不过在换上皮甲之后,即便在八十步。也能给予皮甲后面的木靶以杀伤。

连续打了十二枪之后,狄烈停止射击,轻触了一下枪管。很烫手,但应该不至于太影响装药。不过照这样的情况下去,最多打到二十枪。必须用蘸水的湿布降温,否则容易引起火药自燃。

试枪的结果,狄烈得到了以下初步数据:一、火枪的射击距离,最好不要超过八十步。虽然即便超过了八十步,依然可对着皮甲的目标以杀伤,但命中率却低得可怜。似他这般严格训练、不知用多少子弹喂出来的狙击手,在这个距离上也只是五发二中,余人可想而知。二、火枪的穿透性不如弓箭,一石以上的硬弓,在八十步仍可射穿铁甲。但是铅弹的伤害力却远远高于弓箭。

古代战场上常常会出现一种令今人匪夷所思的现象:一名身披重甲的武将,身上插了十箭八箭,却能浑若无事的指挥、冲锋。这就是因为弓箭的穿透力虽强,但对人体的伤害却低。这就像抗战时期小日本的三八大盖一样,这种枪穿透力很强。挨得近的话,可一枪穿俩。但是伤口就是一个小洞,负伤了还可以忍痛继续战斗。养好了伤之后,依旧活蹦乱跳。

可是铅弹却不一样,要么就是打不穿,但一旦打穿护甲。射入人体的弹丸就一个劲地横冲直撞,把五脏六腑揽得一团糟,瞬间就足以令人丧失战斗能力。这在现代的弹道学中,称之为“空腔效应”。

小小一枚几克重的廉价弹丸,效果远超十几二十支箭矢——换一个角度看,打一枪,仅仅是用食指扣动一下板机;而用一石硬弓连射二十支箭,射手基本上脱力了,可以退出战场了。这样的性价比,哪个更划算,还用多说么?

最后一点,火枪射击时冒出的烟火——尤其是接近脸部的药室冒出的烟火,对眼睛的刺激与影响很大。事实上,狄烈后面打的十枪,基本上是“盲射”的。也就是先瞄准好目标,在开枪的一刹那闭上双眼,凭感觉射击目标。

狄烈并不知道,在历史上,西方国家的军队在使用滑膛枪时,士兵们也曾为同样的问题所困扰。长期强光浓烟刺激,使一些士兵最终双目失明。以至后来士兵们射击时,都是闭着眼或将头偏向一侧,压根不做瞄准动作,这也是滑膛枪命中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除此之外呢,就没有别的原因了么?

狄烈慢慢合上双眼,脑海里不断闪过后世所看过的滑膛枪时代,两支军队排成一列,面对面射击的场景。一般这样的对射距离,不会超过一百码(91。4m),可是效果如何呢?

在这一方面,后世有不少资料,如在普法战争其间,普军曾经对普法两国的滑膛枪做了一项试验。对一个10英尺宽6英尺高的目标(3x1。83m),普军1782型滑膛枪射击100发,在100步长(76m)的距离上可以命中60发;200步时40发;300步时只有25发。同样的,法军的滑膛枪也没好到哪里去。

考虑到战场环境,烟雾,恐惧,噪音等因素对士兵心里的影响,命中率要比这种理想试验还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码的距离上对一个进攻中的步兵纵队进行两次齐射,理论上可以命中500到600发。可是根据各国军队的经验,战场上能命中150发就已经是最佳成绩了。

拿破仑时代,各国士兵通常在弹药袋里携带50到60次射击所需的弹药。一次战斗平均消耗20发左右。英军与西班牙战斗中消耗较大,平均每人打了60发,全军共消耗弹药350万发。可是命中率却出奇的低,每450发才造成一名敌军伤亡。

从理论上说,敌人如果排成一列,一列有一百人的话,这个横向目标是如此之大,哪怕闭着眼睛,都不可能打不中,除非枪口指天——对的,就是指天!

不管横向目标是一百人、两百人还是三百人。都只增加了横向的宽度,但纵向的高度却是一点都没变。也就是说,纵向高度永远都是一人高。这就像是一条绷直的皮带,长度可能有好几尺,但宽度,也就那么几寸。

面对着排成一列冲过来的敌人,如果你打不中。只有两种可能,你的枪口或者指高了或者放低了!

调整枪口高低不就成了吗?

狄烈差点想打自己一记耳光,怎么忘了后世步枪最基本的零部件之一了呢——标尺!标尺啊!

对于步枪标尺。狄烈再熟悉不过。通常标尺上有两个构一是缺与准星一起是用来对准方向的;二是射程尺根据目标距离调整。如目标在二百就将尺码调到2的标记也就是将缺口抬高一其作用是校正弹道。因为子弹出膛后并不是直线运而是受地心引力作呈弧线下降。标尺抬高一就使枪口上抬了一从而校正了子弹的运行轨使弹头飞到这个距离上,正好下落到适当高度,才能准确命中目标。

步枪的标尺通常有1、2、3、4四个数据。分别对应着100米、200米、300米、400米这几个射击距离,而5以上是400米以上至1000米的射击范围。在战场上100米范围内,1用于瞄准胸部,3用于瞄准腰部,2是两者间,4用于瞄准腿部,5就是扫射。

在后膛枪出现以前,所有的前装滑膛枪,都没有标尺,这又是前装滑膛枪命中率低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决定性的原因是枪管没拉膛线。只是这个问题目前还解决不了,但在枪管上配置一个标尺,却并不难。

狄烈很快将步枪简易标尺画出来,当然做了一些修改,同样采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1对应三十步、2对应五十步、3对应七十步、而4则对应八十步以上距离。

狄烈将标尺数据与实际射击距离换算好之后。在枪管上标定,随后将火枪交还给兀自看得呆傻的周、鲁二人,道:“所有的工匠全力以赴赶制此枪,一日可制几支?”

周、鲁二人啊了一声,如梦方醒。两人互相对视一眼,俱从对方眼里窥到一股骇然之色。犹豫了好一会。鲁大成才伸出颤抖地手接过火枪,眼神中竟有一丝畏惧之色。

这把划时代的火枪,是他们几十名大匠耗尽无数心力,足足用了半个月,硬是将狄烈画在纸上的一个前所未见的东西,原模原样地活生生复制出来。但他们无一人能明白这个东西是什么,做何用处。此时周、鲁二人骤见此物在狄烈手里,不断喷射出火光青烟,而远处的标靶则一个劲地晃荡爆裂,这样骇人听闻的场景,着实将二人吓坏了。

等到二人心绪平复得差不多之后,心中的惊骇却已为巨大的狂喜塞满——他们,竟然亲手制造出了一根魔棒!能自行发火冒烟,无影无形,伤人于数十步之外的魔棒!

狄烈对于这两人受刺激后迟钝的反应感到有些无奈,只得耐心地再问了一遍。

周、鲁二人连声告罪,相互嘀咕了一会,鲁大成上前一步道:“若以俺为例,制枪床需一日,制枪管需三日,而枪机构件则最少需半月……”

狄烈顿时不满地皱眉:“一把枪要差不多二十天才制造出来?太久了,这可不成。”

鲁大成委屈道:“这还是俺手艺好,又熟悉制造流程的缘故。若是换成别的没做过的匠人,怕是一个月也未必造得出来。”

狄烈似乎想到了什么,指着鲁大成道:“你一个人全程做一支枪?难怪……这样,如果将枪床交给木匠们做;枪管交给一些技艺普通的铁匠打制;螺栓、弹簧交由几名固定的巧手工匠监制;然后集中一批技艺最好的大匠,专门铸造枪机构件。这样一来,你们估计能不能提高一些制造速度?”

周德旺一拍巴掌道:“小老儿明白了,这就是俺那小侄孙说过的,好像叫什么‘流水’的……”

狄烈微微一笑:“流水线作业。”

“对,就是流水线作业。”周德旺将整个制造流程在心里过了一遍,随后昂起头,信心满满地道,“小老儿有把握,最慢三日可制造一支枪。随着日后匠人们技艺熟练,甚至有可能更快。”

狄烈无语,三天一支枪,当然也是慢。不过有所谓人多力量大,尤其是专业人才多了,这力量更是成几何倍增。嗯,希望到时能给自己一个惊喜吧。

第九十三章 大练兵之射击训练

后山的一片空谷之上,集合着教导营全体学员。前排二十名学员,均为各队之都头、队正、什长等人,人手一支锃光瓦亮的新制火枪。

狄烈站在大方队的右侧,不断发号司令。

“立正!枪上肩!”

“杨奋、杨折冲、杨再兴、何元庆、张荣、贾虎、孟威、高亮、左开、燕七郎……出列!上前三步——走。枪下肩,临战状态,以跪姿盲射,标尺2,目标,五十步外铁甲标靶——射击!”

随着狄烈一声铿锵号令。砰砰砰……一连串爆响,眼前火光频闪,硝烟弥漫,五十步外的披甲标靶剧烈地摇晃,铠甲上镶嵌的铁叶四下激飞,声势好不骇人。

周德旺没有说大话,采用了流水线作业后,火枪制造组的确以平均三天一支的速度开始批量生产火枪。其实枪床、枪管什么的,数十名工匠一齐动手,三天时间就打制出了二、三十套,真正制约生产力的还是精密枪机构件的铸造。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工匠加入,加上技术的熟练,很快产量提高到二天一支。

不久之后,在重赏的奖励机制之下,一名工匠改进了铸模技术,使枪机构件的成品率与产量增加了三倍。总算稍稍突破了枪支生产的瓶颈,已经达到日产三支的生产量了。并且在这件事情的激励下,拉丝机也有了一定的改进,拉出的钢丝,质量也稳定了许多。

正是得益于工匠们的智慧与汗水。到了七月中旬,狄烈手中已有火枪二十支。估计到八月份,可望突破一百支大关。

有了二十支枪,狄烈就立即召集教导营学员,正式开始了射击训练。至于杨家兄弟,他们宁愿暂时将骑兵营交给副手训练,也要加入第一批火枪手的训练当中。

滑膛枪的射击方式与来复枪以及后膛枪的射击方式完全不一样。后者因为命中率大幅度提高,讲究的是点射与散射。训练得好的话,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不是难事。而滑膛枪,因为低命中率,只能使用排列射击的方式。尽可能地形成弹幕,以乱枪毙敌。而且由于前装枪装弹过程比较耗时,要想形成连续不断的火力输出,最少要排成三列,甚至五列,也就是三段射或五段射。

狄烈自己亲自测试过,最快时,一分钟内可打五发子弹,平均十二秒打一发。之后改进了装药,采用纸包定量包装火药。大大节约了时间,最终最高纪录为一分钟八发,平均不到八秒钟打出一发。在前装枪而言,这样的纪录绝对是空前绝后的。但这与狄烈的强化体质有关,他的速度要比一般人快很多。所以。他只能算是个特例,不具有参考意义。

三杨与张荣等一众山寨头目,包括教导营大半部学员,经过一周的强化训练,对于火枪射击的步骤流程,都已经称得上得心应手了。这一点不足以奇。火枪手的训练,本就有低廉及速成的巨大优势。

在这个时代,所有的兵种中,训练难度最大的是骑兵。一个合格的骑兵,没有三年以上的训练,别想拉上战场与那些游牧民族战士较量。而想要达到对方的那种骑射如风、控马随心的程度,非十年之功无以致。其次就是弓弩手,一个完全没有开过弓的人,不经过一两年的苦练,不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弓弩手。长刀大斧重甲兵,则要有良好的先天条件,再有大半年的训练,主要是阵形的演练,也基本上可以派上用场了。

花费时间与费用最少的兵种就是长枪兵与刀盾兵。宋国的厢军大多都是由长枪兵与刀盾兵组成,这玩意省钱啊!一根木棍装上枪头就是长枪,再加上一把劣质铁刀与薄皮盾,这样最基本的两个兵种都有了。打打土匪,吓吓老百姓足够用了。弓弩兵?哪有那么多的弓弩?而且这玩意保养起来费老鼻子钱了;重甲兵?一听就知道是高耗能、高消费、高军饷的“三高”兵种,哪个州府会把钱砸在这种地方;骑兵?甭提了,大宋还有地方产马吗?大宋军马的来源受制于西夏与辽金,唯有从大理国还能多弄点滇马,但滇马的性质谁都知道(不知大家对《鹿鼎记》里韦爵爷追吴应熊那段还有印象没有),那耐力足却缺乏冲刺力的马种,适合做挽马多过当战马。

而火枪手的训练却是十分的简易。一个完全没摸过枪的人,有三天时间,就能熟练使用。而射击训练,在命中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火枪手不需要像后世士兵训练一样,讲究精确射击及各种单兵战术。火枪手的训练,只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尽可能加快装弹速度;二是听从领队的号令,排枪射击。

第二条可用纪律来保障,而第一条,就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和与汗水了。不过在正常情况下,经过短时间训练的学员们,平均能够做到一分钟三至四发的速度,而且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狄烈更关注的是,如何将这样的训练成果巩固下来。将来上了战场,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与刺激之下,只要学员们还能保持这样的射击速度,就很令人满意了。那么,怎样才能达成这个目标呢?

演习!模似真实的战场!

狄烈很自然地想到了后世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只不过,目下他手里的火枪还是太少了,连一个步兵方阵都组不起来。看来只能等到八月份,手里有一两百条火枪的时候,再来考虑这个事了。

“三发实弹射击完毕,火枪传到第二排,上前三步,操枪,按步骤射击。”

砰砰砰!又是一阵弹雨扫过,除了有几支枪哑火,多扣动了几下之外,还有就是有几名学员脱靶。绝大多数弹丸,都能准确击中五十步的标靶,虽然有些命中部位明显跑偏,击中的都是非要害部位,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铅弹本身就有毒性,破甲之后,弹体崩裂、翻滚,不但将受伤部位的肌肉脏器搅得一团糟,碎屑也会深透肌体内部。以这个时代的外科水平,是绝对没法彻底弄出来的。就算击中的是手脚非要害部位,可怕的空腔效应也会令肢体致残,而铅毒长期淤积于人体,其结果也会导致慢性中毒而死亡。

由于狄烈给火枪加装上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为巧妙的装置:标尺。这使得学员们射击的命中率,大大高于后世使用相同枪械的西方军队。虽然采用的是盲射(为保护视力及持续战斗力,不得不如此),但五十步固定靶射击,命中率却仍然能达到十发六中的良好成绩。而这个成绩,在标靶移至八十步后,仍然达到了十发四中。不得不说,这样的命中率及火力输出,已经远远超过了金军常规装备的五斗骑弓(最多射五十步,无法破铁甲,因为快速骑射的缘故,精确命中率奇低)。与宋军常规装备强弓手的八斗步弓的射程基本一致,但是在命中率、杀伤力以及持久作战方面,远远将弓箭甩到了后面。

正当训练如火如荼之时,一名值守学员快步跑过来,向狄烈行了一个军礼(叩胸礼),大声道:“禀报寨主,右都监陈大人请寨主暂停训练,返回议事厅,有事相商。”

狄烈一怔,陈规还算懂得分寸的,在他训练时,一般没事不会烦他。现在居然要求他暂停训练,莫非……

“知道是什么事么?”狄烈随口一问,并不指望这学员会知道。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学员张口就来:“陈大人说,来客人了……”

来客人了?!

第九十四章 不速之客

狄烈尚未走到那处于寨子正中、坐北朝南的议事厅,远远便看到陈规正与几名文吏在闲谈。狄烈快步走近,奇道:“不是说有客人么?你怎么……”

陈规淡淡道:“这客人不适合下官接待,目前正由关指挥使与刘司农在议事侧厅接待。但愿,他们二位不至于透露太多本寨之事……”

“你不适合接待,他们却可以……”狄烈略一思索,随即明悟,来者极有可能是……

当狄烈一脚踏入议事厅中青石板时,正在与人叙话的关忠勇与刘二平急忙起身行礼:“见过寨主。”

狄烈颔首致意,当他的目光扫向来客时,来客同样齐刷刷地将目光投注到他身上。

来客共有五人,除了坐在首座的一名三十来岁,皮肤焦黄,面容削瘦的汉子看上去有几分干练之外,其余四人,并无甚出奇之处。

五名来客看到狄烈之后,每一个人脸上都显现出了惊讶之色,难以想像居然会是这么一个年轻人,取代了在这太行诸寨中颇有名气的关忠勇。

不过几名来客显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很快平复情绪,向狄烈拱手为礼:“黑崖山寨焦大当家座下之三头领许青,见过狄寨主;大石岭寨二当家汪进,见过狄大当家;小石岭寨寨主平三,见过大当家;松风岭寨寨主于七,见过大当家;仙居山寨寨主王有义,见过大当家。”

狄烈之前已猜到几分。这些来客多半是太行诸寨的人物,却没想到这些人一个比一个来头大。先是什么三头领,然后是二当家,最后干脆全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