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何曾相忆-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兄弟俩都不是生意人,忽然想起遥远的粤地省城,顿时生了新的希望。
  可说是说扶棺返乡,可哪头算是故乡?天山脚下他是异客,可这南粤之地,花花世界,却更像小时候从长辈口中听来的一个荒唐而遥远的富贵梦。
  无所适从,却又亟需去适从,叶棠憋着满腔的闷气,却往外撒不出一分。
  “二哥……”
  叶棠抬起头,妹妹怯生生地问:“晌午,你想吃干的还是喝稀的……”
  “哎呦,什么干的稀的,家里米缸都要见底咯,还能吃饭喝粥挑挑拣拣啊?”叶大奶奶嗓门一下又上去,“小姑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还当这是从前叶公馆哟,少爷小姐的,能有口吃的不错了!”
  “得了你少说俩句……”
  他哥一句没说完,又被叶大奶奶呛了回去,豁出去一样嚷:“我怎么不能说了?我说的不是实情啊?你要能找个事做,家里但凡有个营生进项,我还用发愁么?一家几张嘴,都等着吃,吃了这顿下顿咋办?还吃干的还是喝稀的,我看都别过了!”
  屋里的孙少爷适时哭了起来,叶大奶奶一时痛快,见叶家人都脸色难看,自己也有些尴尬,她忙借坡下驴,顺势进屋看孩子,留下兄妹三人面面相觑。良久,叶大少爷清咳一声说:“我,我明日就出去寻个事做……”
  “人生地不熟的,你怎么找?”叶棠打断他,“还是我去,我好歹比你路子广。”
  叶小姐红了眼眶:“我瞧左邻右里也有女子做工的……”
  “想都别想,这成何体统!”叶大少爷呵斥了一声,“我就算饿死也不靠妹妹养活。”
  叶棠附和地颔首,叶小姐叹了口气:“要是咱们家在省城有路子就好了。”
  “咱们也不是没有……”
  “要去你去。”
  “我琢磨着,这还真不能我去,得你去。”
  叶棠皱眉。
  叶大少爷清咳一声,不自然地道:“别多心,我没你嫂子糊涂,你那个玉牌,就算真个是当年老太爷辈订姻亲的信物,到咱们这也万万不能提。自古成婚讲门当户对,苏家高门大户,咱们把这婚事一提,便是往死里得罪人的事,真正划不来。再说了,省城不比咱们惠远,惠远那民风淳朴,父母给女子订婚,若女子嫌贫爱富,那是要被人唾骂一辈子,咱们仗着理敢娶,他们也不敢不嫁。可这边……”
  他嫌恶地皱眉:“这边风气大异,圣教祖训早就坏了,你瞧瞧满大街女子多学洋人,抛头露面,不知廉耻居多,连报纸都教女子不缠足不裹胸,简直不雅鄙陋之极!那什么苏大小姐,定是自幼上番鬼学堂的,岂是肯安于居室一流?咱们叶家家风清正,可断断不能娶。”
  叶棠对他哥的论断不以为然,道:“那你还让我去。”
  “不谈嫁娶,可谈的多了!”叶大少来了精神,“不是让你跟穷亲戚打秋风似的上门,是让你不卑不亢,上门凭这块玉牌执晚辈礼拜见长辈,你有学识,接触的新学比我多,为人又不畏手畏脚,你去没人敢小瞧你!聊得好了,再随意说咱们现下的境况,无需你多言,苏家人闻弦知雅意,定会晓得怎么做。到时候有苏家照拂一二,总比咱们没头苍蝇似的乱转强……”
  他一句话没说完开始剧烈咳嗽,苍白的脸上透出一丝病态的红晕,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却瘦削得颧骨高耸,一路上吃的风尘仆仆,到眼下还没缓过劲来似的。叶棠还记得大少以前不谙世事的清贵模样,曾几何时,这位只晓得读圣贤书做两首酸诗的大哥,居然也讲得出这一番识时务的道理。
  叶棠环顾四下,赁来的三间房团团挤着一个狭长的客厅,青色描兰花的瓷砖铺着,喇叭花状七彩玻璃灯罩摆着,墙上从伊犁带来的字画挂着,可再怎么掩饰,也掩饰不了屋里的穷酸气。唯有靠窗挨着一张小书桌,藤椅上搭着一张狐皮拼的褥子还算看得过眼,这还是以前在北方攒下的几张好皮之一。八仙桌上放着白纱罩,底下是碟从巷口买的咸酸,就粥就饭都可,荤菜也不是没有,一碟白饭鱼拿油煎过,妹妹但凡多夹了一筷子,嫂子便要拿眼皮多夹她倆眼。
  这日子过成这样,怎么看得出,他们是当年诧叱十三行叶大行商的后人。
  叶棠没有再犹豫,转身进自己房间,从抽屉里摸出一直没舍得动的钱袋,从里头摸出两块大洋,上街买了四样点心,步行一个多钟头上苏家南北行去拜见苏大老爷。
  果然如叶大少所料,似叶棠这样天生做不来奉承谄媚的人,反倒让有见识的人不存低看之心。况苏大老爷还记着光绪年间苏叶两家的交情,亲自带他上苏公馆给老太爷请安,一进门,叶棠就撞见大嫂嘴里那个娇滴滴的千金大小姐苏锦瑞,他看见苏锦瑞披头散发,一脸凶悍地脱下自己一只木屐,朝她庶母砸了过去。
  那一刻,叶棠憋了一天的厌恶达到顶点,他瞥了眼那位刁蛮泼辣的苏大小姐,随即掉开视线,不想再看多一眼。
  

  ☆、表姨妈

  四  表姨妈
  表姨妈姓潘,排行老二,大名潘丽娟,没出嫁时,家里人却个个唤她大妹。
  大妹是个特殊的称谓,诺大个省城里,不知有多少个大妹,她们大多嘴又刁,手又巧,一群女孩儿中带头那个,往往就是大妹。大妹们的处境又多少有些尴尬,她们是“妹”,上有若干兄长,她们又在妹中排行“大”,下有若干弟妹。她们没享用到上面兄长们被赋予的期望与重视,也抢不了父母长辈分给底下弟妹的宠爱和关注,可该她们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她们却一样不少。这么一算,大妹们的人生是要有些吃亏,吃亏在“大”,也在“妹”上,若是换种性别,或者换种次序,反而好了,有到顶或者到底的坦坦荡荡。可就是首尾两端都不到边,大妹们只好从小学着把吃亏当成谦让,把退避当成友爱。比如说巷口若来了卖芝麻糊的挑担,孩子们吵着要,阿妈随手抓一把铜子,偏偏按人头算短了一碗的钱,阿妈忙着做活,弟妹又嚷得人头疼,这种时候就需要大妹们后退一步了,么办法,谁让男孩堆里她是女的,谁让女孩堆里她又最大?
  可当表姨妈还是大妹时,她偏不信这个邪。
  她从小看得明白,今日你让出的是一碗芝麻糊,一件花布褂,明日你让出的便是一件好首饰,一桩好姻缘。何况,做潘家的大妹原比其他家的大妹要处境艰难些。表姨妈祖上与乾隆年间十三行最负盛名的同文行潘大班沾亲带故,然而到她出生,这亲戚情分已经比初一十五庙里头施舍的粥水还稀薄,年节下,连给潘公馆递帖子送礼的情分都没有。她父母守着祖业只进不出,十八甫路上说是说有铺子,可那不过是夹在两家金行之间不足转身的小钟表档。
  她上头两个哥哥,底下一双妹妹,哥哥妹妹全是自小在老西关的街头巷尾放养长大,早早就学会商贾人家的势利算计,练就各自的火眼金睛。这不是说他们家不讲兄友弟恭,姊妹情谊,而是谦让这回事到了潘家,却需改头换面,只有他家另一番的章程。
  好比说八月十五将至,潘太太新得了一块杭州来的绸缎子给孩子们裁衣。大妹想要来做袄,双胞胎想要来做花褂,两位潘少爷也虎视眈眈,不为自己也不想便宜了别人。可绸缎子只有一块,怎么分?于是这时大妹就抿嘴笑了,不紧不慢说我是不着紧这一件两件袄的,只是这蛋青底夹了姜黄花,要穿得好看可不容易,二妹脸色好,勉强可穿,三妹脸黄,怕穿了出去吓倒街坊咯。
  三妹听了冷笑说,对啊我是脸黄,那让给二姐好了,不过这缎子颜色呢,乍眼一看倒像拜山用的剑兰,还陪衬了□□,二姐做褂子也好,留着清明那天穿,我们家也好省点买花钱。
  二妹一听不干了,可她心里不愿,嘴上的话也不能平铺直叙,而是要拐了个弯旁敲侧击。她抿嘴一笑道,要说压得住这个色,可不是论脸色,而是论大小,大姐年长才配,我才多大,哪里就穿得了这个色。
  三姐妹彼此一番,推让得谁也说不倒谁,又有两个兄长在旁边推波助澜瞎捣乱,这绸缎最终就压回潘太太的箱底,谁也要不成,反倒谁都安生了。
  表姨妈打小长在这样的唇枪舌剑中,想要买多朵绢花都要与自家姊妹经历一番你来我往的拼杀。她原本以为小户人家的女孩儿皆要如此长大,可没成想,世上还有一个苏大太太。
  苏大太太与她并非正儿八经的表姐妹,然而母家亲戚,哪怕不来往,多少都算个表亲。她第一次遇见苏大太太时,正是年节下乱哄哄拜年,大人们在堂屋里作揖,女孩儿们自然在□□内玩耍。就在那个场合,表姨妈亲眼目睹苏大太太像个大傻子一样,被人夸了两句手腕上的红玛瑙串子好看,当场便将串子褪下来送给那个人。
  表姨妈目瞪口呆,她从没见过这般不在意身外之物的女孩,很快她便意识到,苏大太太能将手上的首饰轻易送人,并非由于她天性慷慨,而是由于她生来富足,她拥有的太多,多到完全不需将这些小玩意儿当回事。
  在那一刻,表姨妈下意识摸了摸自己千辛万苦得来的银寿桃耳环,平生第一次有些退却,她活生生见着明明与她家境相差无几的女孩儿,对方却过得与她天差地别,一时之间,竟让她艳羡也不是,嫉恨也不是。
  很多年后她都记得那一幕,一个她想也没想过的精致琉璃般的女孩儿端坐眼前,她无需自己动手,自有旁人将无数的好东西堆到她眼前博她一笑。
  她们明明是同样的年纪,同样的出身,同样有备受赞誉的容貌,两家人就隔着几条街,没准找过同一个裁缝裁过同样的衣裳,寻过同一间金行打过同样的首饰,可她们的人生却如此不同。
  表姨妈对苏大太太的感觉很复杂,不单单是对同龄美貌女子的忌惮,也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欢。就像明摆着自己无缘得有的人生,却有人替她过了去一般。在某种程度上,表姨妈将苏大太太看作了自己,若自己生在苏家,没准便是苏大太太那般作态。她们俩一个是大妹,一个是细妹,一个样样要自己动手去争去抢,一个却稍稍皱眉便有人凑上去情不自禁要讨她喜欢。她们原本是无从比较的,可表姨妈偏要两相比较,比不过时要气恼,比得过时却又会惶惶不安,好像这比得过是哪偷来的,算不得数。
  她见苏大太太过得好,固然心中会愤愤不平,可一旦见她伤心落泪,却又禁不住要随着心酸。她怀揣这种复杂心态与苏大太太成为手帕交,两人一道描花样,一道做刺绣,一道逛花街,一道嘀嘀咕咕些女孩家的小心思。她们有段时间形影不离,然而她们自己清楚,表姨妈跟苏大太太与其说交心,不如说她们把对方视为自己的仰仗和标杆,样样可对照,样样可看齐:苏大太太有一表人才的苏家大老爷相中非卿不娶,表姨妈有相貌堂堂的邵家大爷罗曼司一般的邂逅爱慕;苏大太太嫁入苏家成为长房长媳,表姨妈与邵大爷共结连理做邵家的当家太太。苏大太太出入西关富户,贤良淑德人人称颂;表姨妈驰骋沙面的时髦沙龙派对,成为交口相传的密西斯邵。
  她们的暗中比照与较量原可一直进行下去,可苏大太太冷不防先撒手尘寰,余下表姨妈孤零零一个,哭得肝肠寸断。她霎时间如黄粱梦醒,不知身在何处,这才发现,原来当年那个情深意重的苏大老爷也会纳妾,原来这么多年令她又是羡慕又是不甘的苏大太太,早已经茕茕孑立,香消玉焚。
  而她自己呢?
  挖空心思挣来的邵太太头衔,那些浮华也不过脆弱如胰皂泡,看着光陆流离,可实际上天天提心吊胆,生怕谁拿针尖一戳就破。原来俊美文雅的邵大爷更是金玉其表,败絮其中,这么多年,他除了吃喝玩乐,搞多几个女人外,就只会留下一滩烂事让表姨妈收拾,从未展现出其他方面的过人才能。
  当初邵老太爷独具慧眼,将他早早送入汇丰银行做买办,可邵大爷就有本事端这个金饭碗白白漏财,他没什么本事却耳根软,心高气傲偏要学人做投资,一笔笔投进去,买什么输什么,亏得家底都快贴完,他还自欺欺人埋怨时运不济天道不公。
  好容易等到他几十岁了,总算歇了重振家业的心思,表姨妈却又迎来了他包旦角玩戏子的日子。那戏子也不知伺候过多少达官贵人,妩媚娇柔,更烧得一手圆润松柔的好烟泡,专门用印度舶来的上等清水膏,一两一块,装在薄铅皮的扁盒里,配上好灯好斗,又有美人在旁伺候着,表姨夫一头扎入这温柔乡再也起不来,整日点烟吞雾不见踪影。
  表姨妈眼见着大儿子邵鸿恺已经到继承家业的年纪,表姨夫却龟缩一旁毫无用处,不觉暗自着急。邵鸿恺必须要有锦绣前程的,万不能守着这点旧家当跟老子一样坐吃山空。她心一横,便豁出面子来,重新拾掇自己,再度杀回粤商的交际圈。仗着表姨夫与商团团长陈廉伯都曾做过汇丰银行买办,表姨妈厚着脸皮隔三差五的不请自到,她风韵犹存,嘴皮子又利索,没多久,竟然也让她跟陈公馆上下混了个脸熟,跟陈廉伯新纳的姨太太结成手帕交。于是这两年陈公馆但凡有慈善募捐、圣诞派对,迎新送旧之类的宴会,表姨妈是场场不落空。
  她自然晓得背后有人骂她一把年纪还跟花蝴蝶似的没点廉耻,可被人骂俩句又不会少块肉,有什么打紧?表姨夫说是说汇丰买办,可跟陈廉伯那种买办一比,简直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陈廉伯就是个敛财的聚宝盆,从丝业、金融业、农产品业到烟草业,就没有他伸不到手的地方,没有他赚不了的钱,要不然以他的五短身材,马脸相貌,能挤掉那么前辈当上商团团长?能跟那么多莺莺燕燕纠缠不清?能去到哪人人都赔张笑脸称一声“陈大官”?
  她想得很简单,攀上财神爷,自然能给长子铺条好路子,她想归她想,邵鸿恺自有自己的打算,怎奈浮浮沉沉,他的打算,到了居然跟母亲的愿望殊途同归。
  邵大少不太像邵家出来的人,他继承了爹妈的好相貌,却没遗传父亲那些无用的风流作派,母亲那些短视的精明算计;他更像老谋深算的政要人家养出来的少爷,胸有沟壑,心有城府,该做什么,不做什么,谁也挪不动他半分。他没有过于明显的爱好,也不会对什么东西有特别的热情。对他而言,世界万物仿佛一概相类,区别只在于有用与无用,能常用还是短用而已。
  邵鸿恺十二三岁时,本可搭父亲为英国人办事的便利,直接去英吉利留洋,虽说彼时还小,可年龄小有年龄小的好处,语言习俗入手快,一路中学大学读过去,回国必定脱胎换骨,变成顶时髦的英国绅士。可邵鸿恺不知为何不愿去,表姨妈恨得牙根痒痒,骂也骂不动,打又舍不得,就差揪着他的耳朵亲自将他押去伦敦。邵鸿恺任由母亲跳脚,自己无动于衷,口气淡漠对他妈说:“太太,你管不住我的。”
  表姨妈瞪大眼睛,她从儿子的冷淡中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邵鸿恺并非如别人家闹独立要自由的少爷那样半是赶时髦,半是撒娇瞎嚷嚷;相反,他是在认真通知自己的母亲,她已经左右不了他的人生;他甚至还暗示,与其强行干涉又干涉不了,还不如各退一步,相安无事,方才成全母子的情分。
  表姨妈有些丧气,她坐下来正想硬的不行来软的,可冷不丁地,突然见邵鸿恺将一方手绢推到她跟前,随后翻开书桌上的一卷书,自顾自读了起来。
  这态度很明显,想来一哭二闹的请便。表姨妈的手绢登时捏在手中进退不得。
  向来以哭为武器无往不胜的表姨妈在自己儿子那却踢到铁板。小时候还好,越大邵鸿恺越不吃她那一套。要哭是吗,哭吧,你哭你的,他忙他的,半响等你哭得差不多,他也未见得好心帮忙倒杯茶。表姨妈最是讲究实际的人,想想在这个混账儿子面前哭白浪费眼泪不值当,她便深吸一口气将这口气憋回,苦口婆心劝:“鸿恺啊,留洋还是要去的,怎么好不去呢?家里又不是去不起,你看现在有名望的,哪家少爷不出去留洋?再说你是去伦敦,别人想去还没资格哩……”
  一句话没说完,邵鸿恺打断她道:“太太,留洋一趟不容易,不学成归来怎么有脸回来?可若真个要学成戴上博士帽,起码得小十年,照父亲这个折腾法,等我回来邵家还剩什么?我还能做什么?”
  他说的太直白,表姨妈辩驳不得,可她就这么被未成年的儿子噎住又受不住,忍不住道:“你娘亲我还在呢,邵家没那么容易败,你放宽心,送你去伦敦的钱还是有的,家里还不到闹饥荒的地步……”
  邵鸿恺头也不抬,淡淡地问,“留洋可不仅是读书,交际呢?人情往来呢?同学会同乡会,华人鬼佬,那得花多少?你算过这笔账么?”
  “怎么就没算过……”
  “照父亲这个花法,等我学成归国,邵家还能剩啖汤给我?”
  表姨妈急道:“烂船还有三斤钉呢,更何况邵家?再不济还有你苏家表妹,你不是挺喜欢她?留学回来她也大了,正正好定亲……”
  “你真惦记她留在汇丰银行那笔存款啊?”邵鸿恺似笑非笑,“太太,你别忘了,她可是苏家人,苏家门出来的,苏家人都看着呢,能让你那么痛快花她的嫁妆?”
  表姨妈一听就哑了声。
  她不是那等一味妄自尊大的旧式女子,她被苏老太爷反将一军吃的暗亏现如今都在肉痛。初初以为苏锦瑞的衣食住行自有苏家人操心,她不过逢年过节送点时兴玩意儿表下疼爱之心即可。哪料到苏家真个拿苏锦瑞当千金小姐来对待,每年生日、开学、四季衣裳首饰、大节下的红包,个个亲戚都是大手笔,她这个“最疼”苏锦瑞的表姨妈被逼着不能落人之后,几年功夫已不知填进去多少钱。这倒罢了,关键是苏锦瑞现下一年大过一年,长得像亲娘,脾性却是锱铢必计的苏家人,现在就能隔三差五跟姨娘斗,将来长大真娶进门,表姨妈可不敢拍胸口说拿捏得住。
  她的脸色顿时难看起来。
  “苏家表妹的嫁妆,只可做锦上添花,却不能雪中送炭。”邵鸿恺继续说:“两万大洋的本金,加上利息,加上苏家另外的陪嫁,统共能有多到哪去?不过是让我们家苟延残喘多几年光景罢了,可几年后呢,我膝下必定多几个子女,弟妹又未见得有出息,到时候一家子怎么办?难不成卖了祖屋搬平屋去?再靠我去哪做教员,或是你托人谋个差事,赚点微薄薪金度日?”
  他啪的一声将书轻放:“眼光放长远点,太太。”
  表姨妈听着未成年的儿子这一番老谋深算,不禁心情复杂,儿子的野心显然比自己料想的要大,表姨妈对此本该乐见其成。想当年,省城十三行旧闻中多少白手起家的巨贾,一穷二白时却敢闯世界,他们仰仗的便是野心,有野心才敢闯,敢闯荡才可能挨得了苦,挣得了钱。然而当对象换成自己的亲儿子,她却有些犯怵,只觉得邵鸿恺宛如从自己肚子里爬出来的一个陌生人。
  依稀仿佛的,昨日他还只是个被自己拉着手出门访客的俊秀小儿郎,到底从何时开始,他却长成离自己远远的这么一个人了?竟然也能无师自通,胸中自有一本输赢账。
  表姨妈呐呐地问:“那你打算怎样?”
  邵鸿恺总算转身正眼看她,道:“我要在香港求学,入皇仁书院。”
  表姨妈嫌弃道:“下到香港读书有什么了不得?还不如留省城。”
  “路近,费用低,又是番鬼聚居之所,教授英文及拉丁文,同学中港商后代必定多,对我日后更有用。”邵鸿恺难得有耐心,徐徐道,“且在香港我能时时回来,省城咱们家的亲朋戚友不至于断了联络,联络多了,该做什么,自然就晓得了。”
  表姨妈未见得当场便被儿子说服,但她却清楚,无论她赞同与否,邵鸿恺决定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于是邵鸿恺最终还是去了皇仁学院。他如实贯彻了为自己画好的蓝图,也如自己所预料的那样,一面在皇仁书院混得风生水起;一面又时不时回省城,如一件优秀的展示品,常常被表姨妈带着展示在诸位亲友面前。
  这些年来,他虽人在香港求学,却未曾与苏锦瑞生分。两人书信不断,苏锦瑞会对他骂二姨太无耻,埋怨家人冷淡;邵鸿恺也会对她讲书院功课繁重,教导拉丁文的神甫如何古怪。两个早熟的少年人在恰好的年纪,恰如其分地对彼此保留了一分的天真与信赖,甚至有一次,苏锦瑞问起他为何要选香港念书,邵鸿恺还对她说了实话。
  “因为一个人。”他说。
  “什么人?”苏锦瑞睁大眼睛问。
  “我父亲的上司,汇丰银行的买办陈廉伯。”
  苏锦瑞皱起眉头,她没听说过这个人。
  邵鸿恺认真说:“我只告诉你哦,你可别往外说。”
  “那是自然,快说快说。”
  邵鸿恺微微笑:“这个人我一点也不喜欢,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都不喜欢他,可是他非常厉害,厉害到哪怕不喜欢,也没人会在他面前流露这种情绪。”
  “他十六岁就进汇丰,从底层做起,一路高升做到买办,赚了很多很多钱,我以前有一次偷溜去沙面汇丰洋行,亲眼见过他办事,我才晓得原来我们华商也有人可以在洋人面前趾高气昂,甚至连洋商要求他办事,都得叫他一声陈大官。”
  “这么威风啊。”
  “是啊,”邵鸿恺目光炯亮道,“陈廉伯虽然出身南海丝业大佬陈家,可他从入行到今天把买卖做这么大,靠的不是陈家,而多数是他自己。我看到他,就禁不住想,原先前清时,我们邵家也出过十三行赫赫有名的大班,出过跑南洋贩木材香料一夜暴富的人物,我们姓邵的,绝不比姓陈的差。”
  “可是这跟你选去香港念书,有什么干系?”苏锦瑞睁大眼。
  “因为陈廉伯只在香港念过书啊,跟我一样都选在皇仁学院。”邵鸿恺目视远方,缓缓道,“皇仁书院是出了名的难考难读,他能啃下,我也能啃下,他能十几岁就不在家做安乐少爷,反而甘愿出来捱苦,我也能做到。我不信留洋多有用,我只信有条路摆在眼前,有人已走得很好给我看了,那如果老天能让我可以沿着这条路努力,我不会输给他的。”
  苏锦瑞听得意气风发,拍手道:“好哇,有志气,那我先叫你一声邵大官了。邵大官,你老人家好。”
  邵鸿恺嘿嘿低笑,一撇头拱手道:“不敢不敢,苏小姐太客气了。”
  若他二人此刻回想,那两小无猜的时光中铭刻的清脆笑声仍然在记忆中呼之欲出,清新自然若晨风拂面,令人每每想起皆心情愉悦。
  可是,无论邵鸿恺还是苏锦瑞,对这种愉悦的需求都不是不可或缺的。他们还没长大,没法理解由青梅竹马有多难得。
  他们都处在年轻而张狂的阶段,生活到处充满更有刺激的、更不确定,又更具挑战的考验,更检验能耐的考验。这点青梅竹马的情谊,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没了固然会难过,可没了也就没了,并未见得会离不了。
  在苏锦瑞入培道女中忙着融入时代新风尚,用各种新名词挤兑二姨太的同时,邵鸿恺的人生蓝图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他完成皇仁书院的学业后,并未如他最初预料的那样学陈廉伯返省城投身洋行,而是选择继续了留港求学。他考入半山上的香港大学,主攻法律与政治。他也没急着琢磨使人一夜暴富的风险投资,或是雄心壮志要着手振兴邵家家业,反而退了一步,静默以待。时代在变,隔着大江大海,隔着山川湖泊,他能感知故土这种来自人心渴望变动的激情与力量。它汇聚成洪流,令人颤栗又神往,可又像挣脱羁绊的猛兽四下乱撞乱碰,稍有不慎,就能令卷入其中的人粉身碎骨。
  个人想要出人头地的欲望,家族想要复兴的责任,这原本都是邵鸿恺坚定不移的信念。少年像个旁观者一般冷眼看过父亲出尽洋相还洋洋自得,母亲遭人耻笑却不自知。那些时候,他不止一次地想过,将来我一定不能像他们一样,我要成为陈大官那样的人,做哪种生意都赚个盆满钵满,出门连洋人见到都要给面子赔笑脸,到哪都有人毕恭毕敬如迎财神。
  可他越长大,越观察周围的世界就越怀疑自己的初衷,在一个督军走马换花,政府改弦易辙的时代,仅仅是成为陈大官那样的买办巨贾就够了吗?
  他不是没见识过本地的富贵荣华,一座学校,同学分三六九等,各有各玩,邵鸿恺不结交无用之人,他来往的都是绅士名流子女。山上富人区欧式建筑里的宴会,他跟着参加过几次。可就在那样的场合,他亲眼目睹过,前一刻还倨傲自矜宛若领主巡视领地的太平绅士,下一刻就携夫人亲自到门口迎接港督府来宾,而那个来宾,往往不过是随侍的一名普通英国军官。
  邵鸿恺看得很清楚,在这块殖民地上,英国人看华人总掩饰不住骨子里的居高临下,而华人看英国人内心也未必真有那么卑躬屈膝,而是现实中总有各种原因让他们身不由己需对这些“鬼佬”笑脸相迎:比如生意往来,比如贸易关卡,比如对西洋人代表的文明秩序的认可与向往,比如对港督政府和尖兵利炮的畏惧;而一旦需要,华人之间又会各自联合,给港府施压,让不知深浅的英国人吃瘪,这么多年下来,各有输赢,维持的固然是表面太平,暗地里却风起云涌,斗智斗勇。
  与此同时,通过这边许多国内外报纸,邵鸿恺又读到一个与截然不同的中国。
  他是邵家大少爷,对省城大户人家之间的交际从小熟稔于心。那是几十年如一日,任外头如何风吹草动,内里自有乾坤不变的。对大户人家来说,最大的惊恐无非来自兵祸和重税两样,兵祸能躲,重税能逃,苛政之下,这些人总有脱身之道。其余种种对他们而言,都是于己无关的,就连四牌楼那有青壮男子出门喝茶被抓了做壮丁,或是东山口吊犯人死尸示众一类的消息,也不过引起太太们牌桌上几声叹息而已。
  可待他人在香港,却在各种铅印文字上,读到离这千里之遥的中国境况:故都北京政界热闹非凡,内阁议会轮番上场,新成员走马观花尚未为人所知,又有总理新人选开始亮相;各国银行团经过磋商又向政府借款多少万英镑,而这笔善后大借款还没料理清楚,大皇帝袁世凯却走到尽头。明明前几日的报纸还在讥讽北洋政府的国会犹如闹市私贩聚集,各谋其利,过几日却又有大幅报道,讲辫子军在一个叫张勋的人带领下进京搞复辟,小皇帝的龙庭没坐稳,没过多久,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