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士子风流-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怎么说,身为地方官,他并没有什么担心,和徐谦讲述了一些天津卫的变化之后,徐阶心满意足地告辞而去。
而徐谦似乎也从中看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政绩。
如果推广某种模式能够让官员的政绩得来轻而易举,又会有多少人抗拒呢?
这是一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正如商贾们挡不住金钱诱惑一样,同样道理,官吏也挡不住政绩的诱惑。
只是这些事,暂时多想也是无益,眼下又是一年年关将到,再过几日,各衙门也都要消停下来,成功进入空转的状态,这即是所谓政府关门,若是遇有诉讼、拨款、捕盗之类的事,爱谁管谁去管去,虽说太祖皇帝这大包工头亦一副万恶资本家的面目制定了官员最严苛的休假时间,便是过年,也休息不了几天,可毕竟现在不是太祖皇帝的时候,后世的皇帝往往会体恤大臣,接近年关的时候就会放出恩旨,让官员好好休息半个月。
虽然官吏们都放假了,不过皇家学堂却没有放假,这是徐谦的规矩,进了我的门,生是我的人,死了还是我的人,想走?这却是难了。虽然允许告假一天时间回家团聚,可是过年期间依旧操练。
所以现在徐谦的心思更多地放在皇家学堂的上头,反正翰林院都要关门了,徐谦打算大年三十的时候也去皇家学堂,和皇家校尉们一起吃顿年夜饭,这事儿也得好好琢磨琢磨。
依旧坐在右玉堂里发愣,这时有差役道:“大人,宫里有旨意,陛下召大人入宫觐见。”
徐谦倒是不觉得意外,快过年了嘛,皇上肯定要召唤一次,这已经成了嘉靖和徐谦之间的约定,他立即站起来道:“传旨的公公是怎么说的?”
差役道:“公公似乎有些着急,在外头急得团团转,说是要尽快成行。”
徐谦一下子皱眉,没道理,假若只是寻常的觐见,哪里需要这般心急火燎?莫非陛下那里又发生了什么事?
想到这里,徐谦倒也不敢耽搁,急急忙忙地随着传旨的公公到了午门,下了轿来,迎面恰好几个官员出来,众人见了他,干笑着打了个招呼,却摆出了十足的敬而远之的态度,徐谦也懒得理会,对这几个官员,他有些印象,似乎是吏部还是礼部的官员,不晓得这时候他们入宫做什么。
第四百八十四章:重磅消息
檀香缭绕,更有地龙冒出来的腾腾热气,烧得嘉靖的脸颊带着晕红。
他只穿着一件薄衫,刚刚会见了几个热得浑身冒汗的大臣,此时嘉靖手里拿着一份奏书,神色中带着几分隐隐的忧色,旋即又有兵部官员觐见,嘉靖和他们说了几句话,显得有些乏了。
一连召集了吏部、户部、兵部的主事官员,嘉靖眯着眼,阖目养神。
这时黄锦悄悄进来提醒道:“陛下,徐侍读到了。”
嘉靖张眸,颌首点头道:“叫进来。”
不多时,徐谦入内,朝嘉靖行了个礼,道:“微臣见过陛下。”
嘉靖慢悠悠地道:“书修的如何了?”
徐谦微笑道:“进展还算顺利,主要是托了陛下鸿福。”
嘉靖不由哑然失笑,道:“朕托了你什么福,你这些时日折腾得不轻,不过编杂学,你也算是开历史先河了,你编这些书有什么目的,朕不想管,想来你有你的主意……”
嘉靖对徐谦还是颇为信重,正是因为信重,所以许多事才放手让徐谦自己去拿主意,毕竟徐谦鼓捣出来的路政局、如意坊都让宫中获益甚大,单凭这一点,嘉靖就不会在这些事上横加干涉。
你能编的成你的书,那是你的本事,编不成,他这做天子的也帮不上什么忙,无非就是放任而已,至于这编书有什么益处,嘉靖既然放任,自然也不会去问,徐谦肯下这么多的功夫去办,当然有他自己的道理。
嘉靖沉默了一下,又道:“朕唤你来,却是要让你来拿一下主意,两份奏书,你都看看。”
嘉靖指了指案牍上的奏书,侍立一旁的黄锦连忙捡起,送到徐谦的手上。
徐谦有些疑惑,旋即打开奏书,这第一份奏书乃是李时亲自送来的,俱言官军在慈溪和海盐二县打了胜仗,歼灭倭寇两百余人,李时毫不掩饰的称呼其为慈海大捷。
这是一份很规矩的报捷奏书,通篇并没有问题,徐谦不明白嘉靖为何要将这份奏书交给自己看。
连续看了几遍,在确认看不出端倪之后,徐谦微笑地道:“恭喜陛下,官军又获大捷,看来倭寇即将穷途末路了。”
嘉靖的表情却没有太多轻松,朝黄锦点点头,黄锦会意,又将第二封奏书送到徐谦的手里,徐谦皱眉,晓得真正的关键是这第二封奏书,因此也不迟疑,接过奏书看起来,这一看不打紧,看了之后才是冒出了一身的冷汗。
写这奏书的乃是浙江巡按御使王安,王安弹劾江南总督、浙江巡抚、福建巡抚人等,虚报军功,掩盖平倭事实,又言官军不堪为用,尤其是浙江为最,浙江官军数万人,虽募新军,可是吃空饷的却是超过了五成,如此倒也罢了,更重要的是,倭寇日渐猖獗,趁着从前各卫裁撤的缘故,越来越肆无忌惮,屡屡登岸袭击沿岸,官军往往一触即溃,屡屡败北,可是各省巡抚以及江南总督却虚报军功,甚至纵容下头杀良冒功,沆瀣一气,蛇鼠一窝。
这份弹劾奏书十分严厉,几乎是做好了破釜沉舟的打算,王安在奏书中极为不客气,等于是将江南军政体系的大员统统检举,竟是没一个落网,上到总督,下到其他的总官兵和各部参将、游击,也几乎无人幸免。
徐谦看得目瞪口呆,一方面是捷报,另一方面又是如此措辞严厉的弹劾奏书。
也难怪嘉靖连续召对各部官员,这事儿实在太大了。一旦张扬出去,必定轰动天下。
嘉靖冷着脸,道:“徐爱卿怎么看?”
徐谦后怕不已,不由道:“微臣想知道王安的履历。”
嘉靖淡淡地道:“朕也已经问过了,王安一直在都察院办差,半年前调任浙江道御使巡按……”
@文@徐谦摇头道:“微臣想知道王安是什么时候的进士。”
@人@嘉靖先是愕然了一下,然后对黄锦惜字如金地道:“查!”
@书@黄锦不敢怠慢,脚步匆匆地去了。
@屋@过不多时,黄锦去而复返,道:“正德十一年丙子科二甲进士。”
徐谦眯着眼,慢悠悠地道:“不知是南榜还是北榜?”
黄锦道:“他是山西人,自是北榜。”
徐谦不由苦笑,道:“我记得当年的时候,北榜的主考官似乎是大学士杨廷和。”
听了这话,嘉靖的脸色顿时一冷,深深地看了徐谦一眼,道:“爱卿不必吞吞吐吐,但言无妨。”
徐谦道:“平倭的事是微臣和陛下力主的,尤其是江南军事的改革,也是微臣和陛下力主而成,假如这王安所奏属实,那么……”
嘉靖最担心的也正是如此,这事儿实在太大,改革是他的新政之一,本来捷报连连,他脸上有光,巴不得全天下都知道,每次捷报,都命人传抄邸报,公布天下,假如新军比之从前的卫所更加糜烂,杀良冒功、吃空饷,这哪一条都足够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徐谦又道:“再有,李时曾为侍读学士,大家都知道他曾是王鳌王学士的人,当时请李时去任江南总督的正是杨廷和,现在这个案子想来也是杨廷和要揭发的。微臣斗胆大胆猜测,此事前前后后怕都是杨廷和的手段,怕是他早知这江南的新军不堪为用,却也不声张,明知那里是个火坑却还请李时去,等到现在时机成熟,再将此事捅出来,如此一来,陛下非但难堪,李时为首的一伙王党怕也要彻底玩完了。”
徐谦看了很是阴沉的嘉靖一眼,又道:“其实陛下的新政和平倭并没有问题,自是利国利民的举措,可是微臣以为,问题坏就坏在,执行出了问题,下头的官吏欺上瞒下,打着新政的旗号贪赃枉法,此事过去两年,为何此前无一人揭发?事情到这个地步,微臣无话可说,当时新政和平倭是微臣倡议,若真有干系,那也是微臣的干系,微臣愿意负责。”
徐谦的回答让嘉靖很是满意,徐谦先是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告诉嘉靖,问题没有出在皇帝身上,皇帝虽然制定了政策,可是执行之人却和皇帝无关,毕竟身为天子,深居深宫,断然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从某种意义来说,政策执行的好坏,主要还是看下头的官吏。
而徐谦话锋一转,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因为此次新政确实是徐谦力主,那么就算真有担干系,徐谦表明自己可以随时负责,言外之意就是告诉嘉靖,真要出了事,自然和宫里无关。
嘉靖的脸色暖和起来,吁了口气,才淡淡地道:“这和你无关,假若真有此事,那也是李时来承担,这件事,朕打算彻查,朕已命钦差火速前往江南。”
徐谦叹了口气,杨廷和这一手确实玩得漂亮,今日也算是给他上了一堂课,许多所谓的新政无论是说得多么好听,又或者是如何先进,可是关键还是在于执行,就如江南的卫所改制,本意来说,这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不但提高了大明的军事力量,同时也使许多军户得以获得自由之身,这是善政,可即便是善政,一旦没有强有力的手段执行,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演变成恶果。
杨廷和想来在新政之前,就已经看出了问题的关键,他默不作声,只是不断地推举李时这样的官员前去江南,见时候差不多了,再一下子将这炸弹引爆,如此一来,不但使皇帝面上无光,最大的政绩变成了最大的苛政,同时也让不少人随之完蛋,李时资历深厚,又有翰林背景,本来入阁是极有希望的,可是因为这件事,怕是要完蛋了,实在可惜。
可惜归可惜,假若王安弹劾不假,这黑锅总得有人来背,要嘛是皇帝,要嘛是徐谦,要嘛就是李时了,徐谦唯一能值得庆幸的是,自己虽然官职和资历及不上李时,可是至少背景比李时深厚得多,单凭这一点,他就不是属于被舍弃的人。
徐谦旋即道:“陛下现在有何打算?现在新政成了这个样子,就怕有人趁机闹事。”
嘉靖叹口气道:“朕担心的也是这个,不过幸好,幸好现在王学和旧学争得厉害,暂时也无人来理会这件事,若换做是以往,怕是这个时候早就闹翻天了,这一次说起来也多亏了你。”
徐谦满是惭愧,这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本来挑起学争的目的是见缝插针,推广他的杂学,谁晓得还挡了一次灾,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么大的事闹出来,不说翻天,这满朝的大臣絮絮叨叨,就是和尚念经也得骂上几个月不可。
嘉靖本来对王学并没有太多好感,可是现在,怕也觉得王学还是有些用处了。
第四百八十五章:报复
好事办成了坏事,现在非要说谁来负责已经没有意义了,嘉靖担心的是等到钦差去了江南,若真的查出一个个耸人听闻的消息,必然会造成轰动。
他慢悠悠地道:“这新政怕是维持不下去了,假若这巡按御使所言不差,事情只怕很是棘手,徐爱卿,事到如今,你怎么办?”
徐谦沉吟片刻,道:“新政不能废,一旦废止,又有多少人要跳出来?尤其是当年反对新政的大臣,此刻怕是尾巴要翘到天上去了。新政若是不在,那么便是陛下错了,微臣的意思,这新政并没有错,错只错在事先考虑并不周详,许多措施没有做好,比如这卫所革新,虽然卫所是革新了,可是只改变了军制,可是从前的旧武官却依然是新军的骨干,陛下想想看,这样一群人,如何担负的起新军?他们以往的各种旧习气,从吃空饷到杀良冒功,又有哪一样少了?”
嘉靖叹口气道:“那么如今之计该当如何?”
徐谦道:“一方面彻查弊案,另一方面,陛下立即传旨下去……”徐谦的眼眸里掠过了一丝杀机。新政之所以维持不下去,和某些人暗中捣乱不无关系,这些人既然反对不了江南卫所的新政,就索性在背后使绊子,现在造成了如此后果,徐某人也就不客气了。他毫不犹豫地道:“陛下应当立即传旨,命厂卫彻查兵部,微臣听说,兵部对江南的新政很是抵触,其中兵部的许多官员甚至早先就放言,编练新军必定不能成事,新政刚刚开始,身为相关的官员,如此肆无忌惮,他们是什么居心?况且,现在查一查兵部,揪出点舞弊案子出来,正好……”徐谦脸色漠然,一字一句地道:“正好可以把新政的干系推到他们的头上。”
这一手确实够狠,人是一步步成长的,徐谦的狠劲如今也是与日俱增,这朝中充满了刀光剑影,今日你不对别人狠,明天这些暗中阻扰你的人就会得意洋洋地跳出来对你无情。还不如事先查几个兵部的弊案出来,等到江南那边有了查实了此事,正好将新政的失败一股脑的全部送给这些家伙,反正这些家伙平时在江南新政的问题上没少下绊子,他们既然因私废公,那么正好成全了他们。
嘉靖眸光一亮,立即明白了徐谦的意思,新政失败,并非是决策失败,那么自然是执行出了问题,是谁执行出了问题?这兵部的干系还脱得开吗?不拿几个人杀鸡儆猴,还真以为宫里是好欺负的?
嘉靖朝黄锦招招手道:“去,叫朱宸入宫。”
黄锦在旁听得心惊肉跳,连忙道:“奴婢遵旨。”
徐谦趁机又道:“这其次,江南各卫的新军既然失败,那么就必须拿个榜样出来,让天下人看看,若不是下头官吏欺上瞒下,这新军必定不是酒囊饭袋,武备学堂和皇家学堂其实许多措施也与新军相似,陛下何不让天下人瞧瞧这皇家、武备新军的厉害?如此一来,正好可以堵住不怀好意之人的悠悠之口。趁着过年,陛下可以定个时间,在京畿附近会操新军。”
嘉靖深以为然,虽然皇家学堂和武备学堂名为学堂,实则和新军并没有什么分别,现在新政变成这个样子,肯定有人借口抨击,一方面需要寻找替罪羊,还有那些暗中反对新政的官员,另一方面,自然该展示一下新军真正的实力,将这武备学堂和皇家学堂的人拉出来,摆出架势操演一番,却也不失为一个妙策。
嘉靖点头道:“很好,这件事,朕会筹备,皇家学堂那边要及早做好准备,要像个样子出来。”
徐谦颌首道:“微臣遵命。”
二人又说了一些话,说到新政的失败,嘉靖的脸色很不好看,他虽是天子,就算是好大喜功,弄出个新政来,按理来说,下头的臣子本应该尽心尽力,妥善的执行下去,谁知道某些人不如此,反而处处的阻挠,仿佛只有阻挠了新政,才能显出自己的先见之明,只有让天下人都知道陛下错了,才可以得意洋洋地宣布陛下若是当时肯听他们的话才能如何如何。
这种做法和党争没有任何区别,为了显示对方的愚蠢,显示对方的无能,不惜祸乱国家,不惜暗中使各种绊子。
江南的新政很大一部分确实和各部的官员有很大的责任,比如兵部在择选新军武官的时候,几乎是原封不动,将从前各位的指挥、千户、百户这充塞进新军之中。再有卫所裁撤之后,军户的土地却依旧地价发卖给地方的武官,这些人一面向朝廷索要粮饷,另一方面却依旧是不顾操练,让新军为其耕种土地。
其实说穿了,所谓的新政虽然旨意早就下达,也都列了章程,其实不过是换了一身皮而已,地方上的巡按也不弹劾,官吏们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各部也尽量给其方便,所谓的章程其实就是一纸空文,谁也没有搭理。
偶尔,也会有人看不下去,上书发几句牢骚,嘉靖倒是颇为重视,立即下旨命人去查,可是最后都是无疾而终。
嘉靖现在的感觉就是自己被人耍了,这些家伙拿他这天子做了木偶。
嘉靖怒气冲冲,表面上却是不动声色,等到朱宸觐见,嘉靖慵懒地看了他一眼:“朱爱卿,朕有些事要问你。”
朱宸忌惮地看了一旁的徐谦一眼,以为徐谦在嘉靖面前说了什么坏话,自是胆战心惊,跪在地上道:“请陛下示下。”
嘉靖道:“朕听说兵部有官员行为不检,玩忽职守,此事,你听说过吗?”
朱宸呆了一下……兵部……
现在莫说这各部根来就没一个干净的,就算是干净的,嘉靖既然来了兴致过问,朱宸也不敢说个不字,朱宸毫不犹豫地道:“是有耳闻,只是锦衣卫只有侦问之责,却无缉拿之权。所以……”
嘉靖慢悠悠地道:“下去吧,好好办差。”
没来由的让朱宸滚蛋,等于是什么都没有说,可是朱宸却明白了什么,忙道:“微臣明白了,微臣这就去办。”
他急急忙忙地出宫,到现在为止还是一头雾水,可是不管事情前因后果如何,他却是明白兵部那边是该有几个人倒霉了,朱宸二话不说,立即召集人马开始调查。
其实真要调查,还真没几个人是干净的,很快,几个兵部的堂官便浮出水面,锦衣卫倒也不客气,自然直接拿人,虽然惹来了诸多的非议,朱宸却也顾不得许多,将其下了诏狱,原本以为可以交差,谁晓得宫中又是命他觐见。
朱宸越发不晓得什么缘故,惴惴不安地入了宫,向嘉靖行了礼,大气不敢出。
嘉靖眯着眼睛看着他,道:“朕听说有几个兵部官员被人锦衣卫拿了,却不知所犯何罪,亲军没有栽赃陷害吧?”
朱宸连忙道:“拿住的几个人,都是铁证如山,微臣自然不敢造次。这几人胆大妄为,有人收受地方武官贿赂,还有人伙同地方武官吃兵饷,俱是证据确凿,陛下若是不信,微臣可以立即调卷请陛下过目。”
嘉靖冷冷地看他,慢悠悠地道:“只凭几个小鱼小虾也敢铤而走险吗?朕……倒是觉得稀罕。”
朱宸心里一哆嗦,却是明白了嘉靖的意思,显然皇上觉得还不够,对于锦衣卫这种无关痛痒的拿几个人很是不满,怪只怪他没有领会到真正的上意,这也是他愚蠢的地方,皇上亲自来打了招呼,难道就让你随便拿几个人交差糊弄了事?假若只是对几个六七品的小堂官动手,又何必劳动皇帝亲自找你?
朱宸虽然是伺候人起家,可是这些年做了指挥使,早已对这一行生疏了许多,也难怪嘉靖对他冷眼相待。
嘉靖又慢吞吞地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兵部的风气如此坏,难道只和这几个堂官有关系吗?锦衣卫这些年越来越不会办事了,莫非是有人和兵部上头的人有勾结,又或者是朕的亲军越来越不顶事,越来越没有用,平时养着的都是一群酒囊饭袋之徒?哼,真是可笑,锦衣卫已经不是亲军了吗?”
这些话骂的虽是锦衣卫,却是一巴掌狠狠地打在朱宸的脸上,朱宸也算是无妄之灾,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这皇帝自从进了京师,是越发的深沉,连他都摸不透嘉靖的性格了。现在碍于从前的情面,嘉靖虽然没有直接指责朱宸,可是朱宸已经意识到,假如这一次再办不成事,下一次,嘉靖绝不会对他客气。
第四百八十六章:大变
因为是年关,所以学争的骂战总算消停了一些,虽然偶尔会有此起彼伏的杂音,不过大家的心思显然淡化了不少,并没有惹出太大的震动。
徐谦这几日把心思扑在皇家学堂上,现如今学堂的校尉已达到了近一千三百多的规模,经过严苛操练,总算有了点样子,形成了不少的战斗力。
随着兵部几个高官的落马,圣旨也已出来,决定在大年初二于台湖操演新军,圣旨里刻意提到新军二字,等于是将皇家学堂和武备学堂列为了新军的性质,这东西就是预防针,专门为江南可能穿回来的噩耗准备。
台湖位于京师之外东南三十里处,之所以选择那里,主要是两个学堂近三千人,过于浩大,不可能在京师举行。
届时朝廷文武官员,都要前去观摩。因为距离较远,所以已有人马先行去做好准备,据说这一次,陛下也可能大驾光临,于是亲军以及五大营俱都行动起来,做好完全的准备。
这本就是一出戏,可无论是不是戏都必须做好。
原本武备学堂那边本是决定大年三十放假一旬,可是现在也取消了假期,加紧操练起来。
皇家学堂更加不能甘居其后,学堂里头开始加大操练的时间,教习们也开始制定操演计划,而徐谦则每日观摩,倒是颇为满意。
虽然现在校尉们大多数人未经实战,可是体魄已远远超过寻常人,单纯以体魄而论,便是两个寻常人近身,怕也能轻而易举的将其放倒,这既不是自吹自擂,自然也不是有什么神奇武功。只是因为这些人日夜操练,再加上营养跟得上,这一日日下来日晒雨淋,身子已经打熬出来。更不必说这里军机森严,若说单打独斗,校尉未必占优,可是将他们凝聚在一起,他们绝对算是一群饿狼。
武备学堂的实力,徐谦并不知道,不过徐谦很有信心,武备学堂不是皇家学堂校尉们的对手。
一日日过去,这操演自然也成了大家议论的话题,外界的消息,大家充耳不闻,一直到了大年三十的傍晚时分,在偌大的饭堂里,一千三百个校尉一身披挂,人挨着人坐着,长条的木桌上已摆了一盆盆的肉食,热气腾腾地从铜盆中冒出来,所有人一丝不苟,谁也没有动弹一下。
随后,有人大叫一声:“徐学士到。”
徐谦背着手,在一队教习的拥簇下进来,校尉们一齐站起来,却同样鸦雀无声。
徐谦压压手,事宜众人坐下,这才传出偶尔的桌椅碰撞声,校尉们全部坐下。
徐谦咳嗽几声,道:“今日是大年三十,本官陪大家吃个年夜饭吧,明日大家在学堂里歇息一个上午,不过明日正午时分,大家就要动身前去操演的地方扎营,平时大家操练辛苦,你们都算本官的门生子弟,闲话也就不说了,想来大家也是饿了,都动筷子。”
大家却是没有动,直到徐谦在陆炳面前的餐桌上坐下,有人给他拿来了碗筷,徐谦拿起了筷子,这一千三百人才纷纷动起碗筷来。
学堂的规矩是食不言寝不语,所以除了碗碟的脆响,谁也没有说话,这场年夜饭实在有点生闷,不过对此,所有人都习以为常,倒也无人抱怨。
夜色降临,隐隐传出几声爆竹声,喧闹欢笑声似乎也冲破重重院墙飘进这里,只是在这冉冉灯火照耀下的饭堂没有欢笑,亦没有推杯把盏,可是这里并不冷清。
徐谦在这里呆了半个时辰,这才在一队教习的拥簇下离开,回到府中,徐家上下人等却在这里等候多时,徐谦落座,又是一场家宴开始。
……
次日正午,皇家校尉开拔,一千五百余人,再加上数百车的物资,缓缓自朝阳门出来,沿着官道,朝操演的目标而去。
倒是武备学堂这边动身迟了半个多时辰,杨一清自然有他的打算,不愿意让武备学堂的武士和校尉们碰头,一下午急行三十里,徐谦则是骑着马带着一干教习压阵,终于到了台湖,台湖不过是个小镇,因为附近地势开阔,又有大片的皇庄子,所以才将目标选在这里,几日之前就已有亲军在此驻扎,左金吾卫以及勇士营的军马扎在附近的河边,时不时有斥候来回奔走,除此之外,顺天府也已征募了不少民役在附近搭设土台和整修土地,很是热火朝天。
校尉们抵达之后,依着勇士营的大营开始扎营,徐谦先去金吾卫走了一趟,金吾卫的指挥使乃是他的未来岳父陆征,陆征见他来了,邀他闲坐,鼓励一番,喜气洋洋地道:“都说亲军亲军,依老夫看,你这皇家学堂才是铁杆的亲军,反倒是咱们这正牌子的亲军现如今只有打下手的份了。”
这本来就是个笑话,不过陛下操演皇家学堂和武备学堂而不操演亲军,也可看出宫里的偏袒之心。
徐谦自然不会告诉他,操演的目的是因为江南的事,笑笑道:“侯爷言笑,陛下也只是一时来了兴致而已,热乎几日也就忘了。”
陆征却是不信,道:“这满朝文武都不是傻子,谁不晓得皇家学堂如今如日中天,是了,这大过年的,你也不登门拜访一下,怎么,把我陆家当外人了?”
徐谦苦笑,正待解释,却见陆征随即又笑起来,道:“罢了,老夫晓得你的难处,大过年的这么多公务要办,操演又事事要留心,我也不为难你,不过事成之后却得走一趟,不要生分了。”
对这有事没事和自己套近乎的锦衣卫指挥使,徐谦败下阵来,只得道:“是,是,是。”寻了个借口,便逃之夭夭。
这时候大营也已经搭好了,徐谦直接进入大帐,这大帐本来是徐昌住的,只是今日徐昌却不能赶来,因为路政局那边还有点事要处置,自然而然的就便宜了徐谦。
帐里生了火,祛了身上的寒意,徐谦抖擞精神,召集了几个教习说了些话,又命校尉们好好休息一夜,眼看天色已晚,徐谦挥退众人,独自睡了。
谁晓得半夜的时候,外头传出匆匆的脚步声,有人在帐外急切地道:“徐学士在吗?我奉命而来,有急报要送给徐学士。”
今夜是王成在外当值,王成问道:“你是什么人,有什么事求见?”
这人道:“鄙人乃是明报的人,有大事求见徐学士,还请大人行个方便。”
王成不由道:“可是徐学士已经睡了,你在外候着吧,等他醒来再说!”
这人似乎还不肯罢休,低声解释什么。
帐内的徐谦却是醒了,不由道:“是谁在外喧哗?”
王成连忙按刀进来,道:“大人,外头有个自称是明报的人,说是有要事求见。”
徐谦显得有些不悦,却不得不披了件外衫趿鞋起来,道:“叫进来说话吧。”
进来的是个精瘦的人,一副伙计的打扮,似乎是彻夜赶来,虽是冬日,却是满头大汗,脑袋上冒着腾腾的热气,这人见了徐谦连忙拜倒,嘶哑地道:“小人张进,见过大人,小人是来传信的。”
“传信?传什么信?”徐谦一看他,便晓得此人的身份,明报为了保证讯息的即时,所以在南京、福建、江西等地都派驻了专员,收集到消息之后立即用快马送到杭州,杭州再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将各地的消息刊入明报之中,而这些快马和朝廷的极递铺差不多,传播讯息的速度极快。
只是现在,一个明报的快马居然寻到这里来,这就说明了明报那边出了事。
张进急切地道:“大人……出大事了……”
徐谦听了,心里哆嗦了一下,却没有吭声,想知道是出了什么大事。
张进道:“小人奉命在南京驻点,为明报传递消息,十二月二十三那一日,本该星夜将南京的消息送去杭州,谁晓得到了杭州城外却发现大量的人自城中逃出,小人寻了人来问,才晓得……才晓得……”
“晓得什么?”徐谦也不禁提心吊胆起来。
张进道:“才晓得原来是一个时辰之前,倭寇抹黑突袭了杭州城,杭州城内官军已是抱头鼠窜,整个杭州……落入了倭寇手里。”
“倭寇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