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术天下-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上似乎也有一些不放心太后,待太后喝了汤,就说:“母后不如回宫去歇一歇,高兴了明天再来看也是一样的。”

太后似乎也有一些疲累,就点了点头。

太后坐上香舆,众人送太后回长乐宫。到了长乐宫,皇上亲自奉给太后一碗茶,见太后喝了茶,皇上才带着众人告退。

 第79章 亲上加亲

次日太后带着众人不过略走了两处就回来了,萧元策也没进宫来。

第三日太后有些懒得动,也就没到御花园去,放了长乐宫里的宫女和太监们一天假,准他们去御花园里看戏。太后对这些宫女和太监威严之余,也不忘施以小恩小惠。这些宫女和太监们都欢天喜地的去了。

太后又派人去接长公主和萧元策进宫。过了一会儿,长公主就带着萧元策来了。太后和长公主说了几句闲话,就笑着说:“哀家这几天闹得有些头疼,也懒得再去看热闹,不如就和长公主斗斗牌。”

长公主忙笑着说:“是臣妾和太后娘娘两个人斗,还是再添上一两个人。”

太后笑着说:“人多热闹些。”就让人去请李太妃和乐安公主。

李太妃和乐安公主来了之后,太后、长公主和李太妃就坐在外间屋子斗牌。太后又对萧元策说:“策儿,和你妹妹们玩去吧。”

乐安公主、萧元策和我坐在里间屋子喝茶吃点心。我隐约猜到了太后的心思,萧朗手握重兵,不容轻忽,因此太后想借萧元策的婚事拉拢来萧朗。

亲上加亲在皇家太平常不过了,原来先帝就打算将太后长女靖安公主嫁给萧元策,不外乎是为了拉拢萧朗。但靖安公主夭逝,这件事情也就没成。

如今看来。太后是打算把乐安公主嫁给萧元策。再加上“帝甥尚主”本就是皇家制度,看来萧元策十有八九是要迎娶乐安公主地。因此前几天太后才会说要给萧元策做媒。太后如今是有意让萧元策和乐安公主多见见面,上回游湖也是,今天也是如此。

想到这里,我忙站起身来:“今天宫女和太监们都去看戏去了,只怕没人照应。妾去看看太后娘娘就来。”说完我就走到外间屋子。

太后看了我一眼:“水音坐在哀家身边吧,替哀家看看牌。”看来我猜对了太后的心思,我忙行了一礼,就坐在太后身边。

长公主笑着说:“如果太后娘娘输了牌,可是要算双份的。”

太后也笑着说:“长公主也太会算账了。哀家可得小心点,免得被她算了去。”

我看着太后和长公主的神情,就知道对萧元策的婚事,这两个人是心照不宣。长公主深知萧朗握有重兵,很容易招来猜忌,如果有人构陷其间。只怕会有大祸。而与皇室联姻,就会让皇上对萧朗放心不少。这件事对长公主也是好事一件,因此长公主也是乐观其成的。

我只坐了一会儿,就见乐安公主从里面走出来,拉着我说:“表姐,你怎么不回去了呢?”

乐安公主一见萧元策就不好意思,加上萧元策也是个不愿意多说话地人,因此两个人坐在一起往往半天没有一句话。

太后笑着说:“哀家让水音替哀家看着牌呢。你回去和策儿说话去吧。”

乐安公主也坐在太后身边:“太后娘娘,不如儿臣也替太后娘娘看牌吧。”

太后这才笑着对我说:“你随公主进去吧。”

我站起身来。行了一礼,随乐安公主走了进去。

一进去就看见萧元策一个人坐在桌边,用手指蘸着茶水,聚精会神在桌上画着些什么。

我笑着说:“萧少将军不是在演习布阵吧?”

萧元策抬头看着我:“三小姐怎么知道?”

我有些语塞,不过是无意之语。没想到我还真说对了。我笑着说:“妾是胡乱说的。没想到还说对了。”

萧元策一愣,然后笑了。

乐安公主在一旁拍着手说:“表姐被问住了。”

萧元策似乎健谈起来。给我和乐安公主讲起边塞的风光来。萧元策娓娓讲来,我和乐安公主都听住了。乐安公主似乎也不像刚才那样不好意思了,时不时地也会问萧元策几句话。

也不知过了多久,太后命人叫我们出去吃饭。吃过饭,长公主就告辞出宫去了。李太妃带着乐安公主也走了。

待他们走后,太后看着我说:“水音,你说哀家这个媒做得怎么样?”

我忙说:“还是太后娘娘想得周全。”

太后只是微微一笑。我又问:“太后娘娘既然已经想好了,臣女看长公主也很愿意,为什么太后娘娘现在不下旨呢?”

太后半晌才说:“一是乐安的年纪还小,让她这么早就出嫁,还嫁得那么远,只怕李太妃心里不愿意;二是现在朝里的事情太多了,也顾及不到这些,如果仓促行礼,诸事草草,萧朗地面上岂不是不好看?哀家打算过了新年,好好准备准备,风风光光的让乐安出嫁。”

我忙说:“太后娘娘圣明。”

太后笑了:“你现在倒是越来越像朝中的大臣了。”

我笑着说:“太后娘娘虽是如此考量的,但还是和长公主私下里说明了好,一来可以让长公主感念太后娘娘的恩德,二来免得长公主到时别处定了亲就不好了。”

太后点了点头:“小丫头,哀家已经和长公主说好了。”

我忙说:“臣女多虑了。”

太后笑着说:“你如此替哀家着想很好。”太后又叹了一口气,“策儿的婚事如今也算定了,就剩下宏儿了,只是急切间也没有合适地人选。哀家听陈太妃的意思,是要选她自己的侄女,只是哀家听人说陈家那姑娘不好。”

我站在一旁倒也不便于说话。太后说陈家姑娘不好不过是借口,太后是想借琊王的婚事在琊王身边安插一个眼线,帝王家兄弟间的猜忌是最厉害的,因为琊王年龄渐长,太后对琊王有些不放心。

太后的万寿节宫里热闹了八九天才得清静,却又开始忙着准备中秋节了。

太后不时地派人请长公主带着萧元策进宫,一到此时就请李太妃和乐安公主也来长乐宫。

太后也和李太妃说了这件事,但却看不出李太妃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但我想李太妃就乐安公主一个女儿,肯定是不愿意将女儿嫁得那样远。可李太妃即使不愿意,也不敢表示出来,因为这远非一桩婚姻那样简单。想到这里,我不由叹了一口气,我很久没回去看母亲了,也不知道母亲过得如何。

不过乐安公主一见萧元策就有些不好意思,一定要拉着我作陪,弄得我哭笑不得。

 第80章 军粮新策

太后隐约流露出来的意思,太后是打算明年过完新年就让皇上纳我为妃。我心里不知为什么竟有一丝不愿意,可这也意味着我要坐到棋盘旁了。

今天太后又让我给皇上送御厨房做的新式点心,我一个人提着食盒慢慢的走着,心里很乱,很烦。

我刚走到上书房门口,就听皇上在里面大声骂道:“朕要把这群废物统统处死。”

我忙要转身回去,守门的太监一见是我,已经忙着进去通禀了。

我只得等在那里,过了一会儿,那个太监就出来宣我进去。

我一进上书房,就见皇上满脸怒色的坐在书案之后,地上到处都散落着奏折。

我小心翼翼的给皇上请过了安,将点心放在桌上:“万岁爷,这是太后娘娘让臣女送来的。”

皇上坐在那里也不说话,我也不敢退出去,只得低声劝道:“万岁爷要小心龙体才是。”

皇上看了我一眼:“表妹受惊了,这些大臣太无能,由不得朕不生气。”

我倒了一杯茶,放在书案上,“万岁爷天纵英明,一定能想出万全之策的。”

皇上叹了一口气,端起碗来喝了一口茶。

我知道这时候不能走,因此蹲下来捡地上的奏折。

皇上忙说:“让小太监捡就行。表妹坐吧。”

小太监们见皇上地气消了很多,都忙趴在地上捡奏折。我告了坐,坐在一旁的绣墩上。

突然守门的那个太监急步走了进来,跪下说:“启禀万岁爷,武威将军萧元策在门外候旨。”

皇上点了点头:“让他进来。”

我忙站起身来:“万岁爷要和萧少将军商议军国大事,容臣女告退。”

皇上说:“你留下来吧。”

我只得站在一旁。萧元策走进来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

待萧元策给皇上行过礼,皇上就问萧元策:“表哥,边关的军粮是否常常欠缺?”

萧元策忙说:“回万岁爷的话,边关的军粮多不能及时运到。一年之内常有一两个月将士们断粮。臣父也曾行文问过兵部,兵部回说路途遥远,加之转运艰难,因此军粮不能及时送到。”

皇上点了点头,又问:“朕记得翰林院有人曾建议在边关屯田,还上过屯田十策这道奏章。前年朕就下旨令边关将士自己种粮。不知成效如何?”

萧元策忙说:“回万岁爷,边关地气候苦寒,加上土地不宜于耕种,将士虽然辛苦耕作,但所获甚少。而且将士每日还要操练、守城,加上战事频繁,耕作有限。皇上沉吟着不说话,我隐约猜到了是什么事情。一定是边关的军粮不能及时运到,所以皇上才会发火。

我突然有了一个主意。就问皇上:“万岁爷,臣女大胆,不知道万岁爷是不是因为军粮不能及时运到边关而生气?”

皇上笑着看着我:“正是,表妹有什么好主意吗?”

我忙说:“回万岁爷的话,臣女以为军粮不能及时运到边关。一是因为筹措太多繁杂。兵部每年派人到各地筹措军粮,再统一送到边关。这样就多花费不少功夫。很多地方明明离边关很近,却要将粮食运到兵部指定的地方,这样不仅白白走了很多冤枉路,而且运粮的花费也大了。二是因为路途遥远,转运艰难。军粮多是由兵部派人运送,很多人都不熟悉道路,加上这些人也不懂如何运送货物,因此往往事倍功半,故此军粮多不能及时运到。”

皇上和萧元策都点了点头,皇上对我说:“表妹说到了症结所在。”

我又接着说:“在臣女看来,与其官家运粮,还不如让那些商人去运粮。”

皇上忙问:“怎么个运法?”

我笑着说:“万岁爷,臣女先要算一笔账,每年兵部花钱去各地买粮,然后再运到边关,想必是花费甚巨。而且据臣女所知,兵部每年还要派人运茶叶到边关去与北朝交换战马等物,这笔花费也不小。”

皇上微微点了点头。

我接着说:“万岁爷,依臣女看,这两笔花销都可以省下来。”

皇上站起身来,亲自倒了一杯茶递给我。我忙跪下,双手接过茶杯。

皇上笑着说:“站起来吧。”

我站起身来:“万岁爷,如今不如找一些可靠地商人,告诉他们如果运一百担粮食到边关,就给若干担茶叶,运两百担粮食到边关,又给多少担茶叶,并准许他们拿这部分茶叶与北朝交换战马等物,到时这部分战马再由边关买下,让这些商人有利可图。这些商人趋利,一定会争先恐后做好这件事的。万岁爷试想,如果他们将粮食送的晚了,被别人抢了先,获利就少了,因此他们一定急着把粮食运到边关。这样边关军粮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且花费有限。”

皇上低头沉思不说话。

在我天朝茶叶同盐一样,只能由官府卖给商人,商人才能转卖。而官府卖给商人的茶叶都价格奇高,商人获利有限,所以傅倚楼才会私下里贩卖茶叶。

我想的运军粮地新法就是:商人只要运送一定的粮食到边关,就给他一定数量的茶叶,他可以拿这部分茶叶与北朝换战马等物,对于商人而言是有利可图的。对朝廷而言,如今只须给这些商人一些茶叶,到时再买下这些人换回来的战马就可以了,花费会少很多。

实际上每年运送军粮和茶叶的花费,很大一部分是被兵部的人层层贪墨了。我适才没有说,就是因为隔墙有耳,这些小太监中一定有这些人的耳目,如果我当着皇上说他们贪污,岂不是结怨于他们,我现在还是不得罪任何人为妙。再说皇上心里也一定知道,我何必多此一举。

如今这个法子,就是要把这些贪墨地钱省下来。交给商人去运粮,官员们就无法贪污了。虽然让商人得了一部分利,但比起被官员贪污的来说,朝廷还是少花费了很多。

半晌,皇上突然高兴地说:“表妹的法子果然是高明之至。”

我忙说:“万岁爷如此说,臣女如何当得起。”

皇上又对我说:“朕记得表妹的母家表哥是兵部员外郎,朕要升他做兵部侍郎,让他总管这件事情。”

我忙跪下:“臣女斗胆请万岁爷收回成命。”

皇上忙问:“表妹怎么如此说?”

我忙说:“万岁爷用臣女这个法子,是万岁爷为了体恤边关将士,万岁爷为的是国家大计,本是至公无私之事。可万岁爷如果任用臣女的表哥管这件事情,天下人就会说万岁爷是任用亲党,使万岁爷受偏私之议。臣女纵万死,也不愿万岁爷受此不实之诬。再者新法初行,难免会有人谏阻,如果任用臣女地表哥,就会授人口实,只会令新法实行起来更加艰难。”

皇上问我:“这宫里人人都愿自己地亲戚升官,自己在朝中好有倚仗,表妹为什么不愿意?”

我正色说道:“万岁爷,臣女的表哥升官只关系臣女和臣女表哥二人地荣辱,而如果因此令军粮新法不能施行,岂不是不利于国家大计?岂能为区区二人而阻国家大计?若果真如此,臣女当令臣女的表哥上表辞官,终生不再出仕。”

皇上亲手搀起我:“表妹的贤德足令女史生辉,朕为了全表妹的贤名,就令委他人了。”

我站起身来:“如此则臣女幸甚。”

我不愿意表哥管这件事情有三个原因,一是我表哥在朝中升迁得已经很快了,现在已经令有些人嫉妒了。到时如果有小人进谗言,只会带来麻烦。二是这件事情是个肥差,里面大有油水可捞,人人都会眼红,难免会出事。江南茶务府就是一例,实际上官员贪墨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贪污,而江南茶务府之所以会闹得那么大,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格外让别人眼红。第三,皇上上回跟我提到过一次要重用我表哥,我一直在想皇上为什么会这么说。皇上是个猜疑的人,我这样做就是让皇上放心。所谓欲擒故纵,我故意推辞给我表哥的官职,皇上就不会怀疑我在培植自己的势力,那么将来我表哥升官只是早晚的事。

皇上又让小太监去宣翰林院的人来拟旨,我知道自己不便于再呆下去了,又行了一礼就告退了。

 第81章 中秋三五夕

今天是中秋节,一早贾皇后就带着妃子们过来给太后行礼。过了一会儿,皇上也来了。

太后笑着说:“往年咱们中秋都在叠翠山上赏月,虽然山高月近,但年年如此也就没什么意思了。依哀家的意思,今年莫不如到湖上去赏月。”

皇上忙说:“母后说得很是,湖中月比山上月离人更近一些,不是常说近水楼台先得

我看了皇上一眼,觉得有些好笑,难道皇上不知道“水中月,镜中花”,只是一场空。

太后又说:“今年咱们把长公主和策儿也接进宫来一起赏月。去湖上赏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哀家带着长公主坐一只船,皇上和皇后带着妃子们坐一只船,这样也不用避嫌疑了,省得策儿不好进宫来。”

皇上忙陪笑说:“还是母后考虑得周全,只是儿臣想在母后身边承欢,不如儿臣也坐母后那只船。”

太后笑着说:“皇上今晚倒是应该夫妻团圆,再说有你在场,长公主、太妃她们都不自在。”

皇上站起身来:“那儿子只有遵命了。”

到了晚上,长公主带着萧元策,陈太妃带着琊王都进宫来了,大家都换了轻便的衣服,围随着太后到了北海。

皇上、贾皇后和妃子们都已经等在北海了,众人见过了礼。我要扶太后上船。太后对我说:“今天早上哀家也忘了,你去坐皇上那只船吧。”我只得答应了。

太后带着长公主、两位太妃、琊王、乐安公主和萧元策上了第一只船,皇上带着贾皇后她们上了第二只船。

我见众人都在乱哄哄地上船,也没人注意我,就悄悄向后退了几步,躲在回廊的阴影里。

一时船走了,我倚在回廊的栏杆上。竟不知应该去哪里。

突然有人说:“奴才给三小姐请安。三小姐是不是没赶上船?”

我扭头一看,是个穿着八品服色的太监,却不认识,只得含糊应道:“太后娘娘吩咐办件事,没想到回来后船就开了。”

那太监忙说:“奴才去找只船来,送三小姐到太后娘娘的船上去。”

我迟疑了一会儿。也就答应了。

过了一会儿,那太监就让一个小太监划过一条小船来,又扶我上了船。

待他下船后,我说了句:“多谢公公,不知公公姓什么?”

那太监高兴得眉开眼笑:“三小姐客气了,奴才叫汪有贵。”

我点了点头,刚才他扶我上船,我生怕他要陪我一起去,见他下了船,我才松了一口气。

不知为什么今晚我只想一个人清清静静的呆一会儿。船一离岸,我就吩咐那个小太监:“去迎仙山。”那个小太监有些疑惑,可也不敢多问。

到了迎仙山。那个小太监扶我下了船,我吩咐他:“在船上等着,可千万别走了。”说完,我一个人朝山上走去。

月光如水照在山路上,草丛中不时传来阵阵虫鸣。山上的风有些凉。带来一阵阵草木地清香。这清香在夜里显得格外浓郁。

到了山顶,我独自一人站在观澜亭上。天上地明月显得格外的近。好像触手可及;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在月色之中,如梦似幻,又有如隐在薄雾之中,缥缈虚无;湖心一轮明月,一阵微风吹过,那轮明月随波荡漾。

突然从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我吓了一跳,忙回过身来问:“是谁?”就见一个东西站在黑影中,有些看不清楚。

这皇宫里的人远比鬼可怕多了,想到这里,我反而不那么害怕了,就往前走了一步。

那个人也往前走了一步,站在了月光下,是萧元策。

他有些吃惊,半晌才说:“三小姐。”

我问了一句:“萧少将军怎么到这里来了?”

萧元策忙说:“适才太后娘娘在这里停了一下船,在下下船走走,没想到船开了,在下就上山来了。”

我看着萧元策,不禁笑了。萧元策迟疑了很久,才问:“三小姐莫非是在笑在下?”

我点了点头,又说:“萧少将军知道妾笑什么吗?”

萧元策有些不知所措:“三小姐是笑在下没赶上船。”

我摇了摇头,终于忍住了笑:“萧少将军,在这宫里如果有人问少将军这样的话,少将军千万不要直接回答。少将军刚才应该反问妾一句为什么到这里来,这样妾就不得不答,少将军就占得了先机。即使一定要答,也是越含糊其辞越好,少将军刚才却一五一十把一切都告诉妾了。”

萧元策似乎有些费解,看来萧元策这个人在行军打仗方面可能是罕逢敌手,但别的方面,恐怕就…………

这也难怪,他从小生长在军营,接触地都是直来直去的武人,恐怕用不到这些心机。没想到年纪轻轻就叱咤沙场的将军竟会如此,我对萧元策不禁有了一丝好奇,他和这宫里的人太不一样了。

我见萧元策不说话,就问:“少将军怎么从后山上来?那里没有路,天黑难行。”

萧元策问我:“这个在下应该答吗?”

我不禁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说:“这个少将军就不能反问妾了,因为妾是从前面上来的。”萧元策这才说:“刚才在下恰好转到后山,就从那里上来了。在下也没觉得怎么难走,行军打仗的时候,有的路比这难走多了。”

我见萧元策有些尴尬,勉强忍住了笑,才对萧元策说:“少将军站到这凉亭里,湖上月格外明亮。”

萧元策依言走了几步,上了凉亭的石阶,与我并肩站在凉亭上。

过了一会儿,萧元策突然说:“在下心里一直很感激三小姐,三小姐想出那样高明的主意,让边关将士不再受断粮之苦。”

我淡淡一笑:“其实那个主意也不全是妾想出来的,是有人已经做了其中地一半,妾想了另一半而已。”

我不禁想起了傅倚楼,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正是傅倚楼让我想到了那个主意。傅倚楼将茶叶运到边关,与北朝交换战马,再将战马卖给边关。我只不过是让商人将茶叶和军粮一起运到边关,用茶叶来抵偿商人买运粮食的钱的而已。

萧元策问我:“那个人在下可否一见?”

我笑着说:“这个人是闲云野鹤,要见他只怕不容易。”

我和萧元策静静地站着,谁也不说话,我地心里一片空明。

突然萧元策将自己的披风解下,替我披在身上。

我本来以为今晚乘船游湖,就没穿披风。现在天晚了,山上还是有些凉。不过萧元策还是让我很吃惊,我扭头看着萧元策。

萧元策似乎有些慌乱:“那个,天凉了。在下行军惯了,三小姐穿着吧。”

我不禁又笑了起来,萧元策更加慌乱了,我忙说:“多谢。”

萧元策这才说:“三小姐客气。”

我看了看天上的明月,就说:“下山吧,要是太后娘娘看见少将军不在船上了,只怕得到处找少将军,再者长公主也会担心的。”

我知道没有人会找我,因为太后以为我在皇上船上,而皇上会以为我在太后船上。

下了山,我就对萧元策说:“妾是自己偷偷出来的,所以不便于带少将军回去。估计太后娘娘见少将军不见了,就会派人回来找。少将军耐心等在这里,一定会有人来接少将军地。”

说完,我将披风递还给萧元策,就上了船。我又加了一句:“只不过少将军可能要多等一会儿。”

萧元策呆呆地站在岸上,我对他摇了摇手,就命小太监向回划去。

第82章 月满西楼

我回到自己房中,过了许久,才听见外面有声音,看来是太后他们回来了。

我走到太后的屋子里,太后问我:“水音你今晚去哪里了?”

我忙说:“太后娘娘吩咐臣女去万岁爷那只船,当时乱哄哄的,臣女刚走到万岁爷那只船,船就开了。臣女等了半天,才找到一个小太监会划船。臣女让他划一只小船载臣女去追万岁爷的船,可划了半天,也没看见万岁爷的船。天晚了臣女有些害怕,就让小太监把船划回来了。”

太后笑了:“这倒是哀家的错,皇上也不知道你要上他那只船,所以就先走了。”

我笑着说:“太后娘娘今晚怎么这样有兴,玩到现在才回来?”

太后摇了摇头:“哪里是玩到现在,是找人找到现在。”

我故意问道:“太后娘娘找什么人?难不成是找臣女?”

太后笑着说:“还不是策儿那孩子,他没在船舱里,大家都以为他在外面,也就没在意,可大家坐了好大一会儿也没见他。后来派小太监出去找,说不在外面。长公主就慌了神,以为是策儿酒后失脚掉到水里了,就命人下水去找,找了好半天也没找到。后来还是冯成想起来哀家让他们把船停在迎仙山一会儿,自那之后就没看见策儿。因此忙将船划回迎仙山,策儿果然在岸上等着呢。”

我也故意笑着说:“万一太后娘娘不回去找萧少将军,他岂不是要在迎仙山呆一晚上。”

太后将身子*在椅背上:“这回闹了这么大的乱子,哀家以后可不再出什么新主意了。”

我见太后有些累了,就说:“太后娘娘早些安歇吧。”

太后微微点了点头,小喜和几个宫女忙过来服侍太后卸妆。我见太后歇下了,也就退了出来。

次日吃过早膳,长公主就带着萧元策进宫来了。一进来,长公主就拉着萧元策跪下:“臣妾母子昨日让太后娘娘操心了。还请太后娘娘恕罪。”

太后一把拉起长公主:“长公主这是说哪里话?”太后又拉起萧元策,这才携着长公主的手坐了下来。

太后笑着问萧元策:“昨晚忙忙的也没问,策儿在迎仙山做什么?”

我看着萧元策有些想笑,萧元策看了我一眼,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半晌,萧元策才说:“微臣只是下来走走,没想到船就开了。然后微臣就一直在岸边等着。”

我强忍住笑,萧元策的脸似乎有些红了。看来这个萧元策不会说谎,只说了一句谎,脸就红成那样。不过他好像记得我昨晚告诉他自己是偷偷走出来的,因此萧元策没有提到我。

太后笑着对长公主说:“昨晚真是虚惊一场。”长公主陪笑而已。

太后又命人去请李太妃。过了一会儿,去的人回来说李太妃昨晚有些着凉了,不能过来了。

太后看着长公主:“今天也没什么事,不如哀家和长公主去看看李太妃。”

长公主忙说:“臣妾也想去看看李太妃。”

因为李太妃住的地方离妃嫔们地寝宫很近,萧元策不便于前去。因此太后吩咐我:“水音你留下来。陪策儿说说话。”

我忙答应了,太后带着长公主走了。

我忙给萧元策倒茶拿点心,萧元策看着我半天才说:“昨晚多谢三小姐。”

我不由笑了:“少将军谢妾什么。难道是谢妾让少将军在岸上等那么久不成?”

萧元策有些慌乱:“不是,那个。”

我大笑起来,不知为什么和萧元策在一起,我觉得很安心。可能是因为我和萧元策之间没有任何的利益纷争,萧元策远离那些宫廷阴谋和朝堂阴谋吧。

我见萧元策有些发窘,就递给他一块月饼:“少将军尝尝,这是外臣进贡的新式月饼。”

萧元策接过月饼,我笑着说:“妾在家的时候。每到中秋就和家母自己做月饼。家母将玫瑰花瓣用蜂蜜腌好,再加上松仁、马蹄和栗蓉做馅,吃起来别有风味。”说着说着我不禁想起了母亲,不由长叹了一口气。

萧元策看着我:“三小姐你怎么了?”

我勉强笑着说:“没什么。”

萧元策说:“在下觉得三小姐处处小心,实际上三小姐不用如此的。这样太累了。”

我看着萧元策,有些不知说什么好。

萧元策突然从怀里拿出一样东西。放在我面前:“在下问过家母女孩子会喜欢什么,家母说女孩子喜欢这个,这个送给三小姐。”萧元策说完就站起身来,头也不回的往外就走。

我想叫住他,可他已经走出去了。我拿起桌上的东西,是一只翡翠手镯,通体莹绿,没有一丝瑕疵。

这时太后和长公主回来了,我忙藏起手镯,迎了出来。我见萧元策站在一旁,只是低着头,也不看我。太后和长公主又略说了几句话,长公主就告辞了。

到了掌灯时分,天上早已升起一轮明月,皇上、贾皇后和妃子们都来了。

太后笑着说:“今晚都给哀家好好听戏,谁也不准乱走。”众人都笑了。

太后带着众人上了东楼,楼内画烛高照,恍若白日。太后吩咐冯成:“今天也没有外人,你让他们把那张圆桌摆出来,大家坐在一处还热闹。”

冯成忙让小太监们在屋子中央摆了一张花梨木圆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