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从修士到寡妇[七十年代]-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这一路上的花销他们也知道了,除了买字典还有照相的,都是人家出的钱,他们不知道这买书花了多少钱,估计也不贵,照相的倒是觉得有点破费,但是难得一次,他们说了一句贵了贵了就没有多说什么,尤其是算一下他们去国营饭店吃了两顿、电影票、请吃零食……这一趟真是赚了。
张锦华已经彻底的忘记了曾经的不愉快,蹲在张保国面前,希望他说的更多一些。
几个兄弟中,就他年纪最大,知道的最多,也最懂得怎么表达,其他的人说起来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他说来就清楚了,所以他守面前,就指望着他多说一些。
什么闹情绪、什么不理你,都消失不见。
田思怡和李满芬要矜持一些吸收,不过夜竖起耳朵,听的全神贯注。
消化了一番之后,田思怡问女儿:“最后有没有说什么,让你们再去之类的。”
“没有,不过他知道我家的地址,要是有什么事的话应该会写信过来。”苏茴还打算着以后再找机会带孩子们去市里玩呢,当然要留下一条路子。
李满芬:“近期之内应该不会了吧,以后能当朋友一般走动也好,多个朋友,多个路子。”
她心下觉得,以后应该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了。
这一晚,田思怡就在这里住下了,第二天早早的离开,耽误了一天的活,她要早点回去。
这一天,张保国四个成为了被孩子簇拥的中心,不论是学校,还是在村里,个个问他们市里怎么样的,还有一些大人也在问,问的最多的就是商场、电影和动物园,赵夏兰也在凑热闹,听了一通以后,对苏茴表示了一番自己的鄙视之情:“你那张嘴就是不会说,瞧瞧你儿子说的多精彩。”
苏茴无言以对。
人家那是真情实感的觉得市里新奇,她根本没有这种情绪,还要演戏……她对演戏无爱。
晚饭苏茴做了咸鱼闷茄子,鸡蛋饼,清炒南瓜花,烫豆角叶,还有一个紫菜蛋花汤,配着白花花的大米饭,母子美美的享受了一顿。
张保国的声音有些沙哑,这是话说太多了。
张卫国的声音也有些变调。
苏茴给他们泡了蜂蜜水,之后给他们布置任务。
“去市里玩开心吗?”
四人异口同声:“开心!”
“好,那你们每人写一篇感想,或者游记出来,三天后给我检查。”
张卫国左看右看:“每个人?”
他还没上学呢!
苏茴肯定:“对,每个人。”
张定国张大嘴巴和双胎哥哥对视一眼:“妈妈,我和哥哥不会写字!”二哥好歹还会一些字,他们却是只练过数字啊。
苏茴相当的“铁面无私”。
“不会写就口述,让你们哥哥帮忙,保国写的字数要超过六百,卫国的字数超过四百,你们两个三百。”
张保国:“……”
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所有的都要他来写。
他紧了紧腮帮子,看着张卫国:“没关系,你不会写还有字典,你会翻字典不是吗?”
好歹减轻一个负担。
苏茴看的有些好笑:“你们不是跟大家说了很多吗,写几百个字不难吧?还有,保国,这个本子给你。”苏茴拿出一本笔记本。
“这个给你以后写日记,我教过你日记的格式,不限字数,想写什么写什么。”
多写日记,有利于他们以后写作文。
张保国接过,脸上有些沉重,他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有点多啊,不过他是小男子汉了,他能行的!
……
苏茴去了镇上的中学参加初一的考试。
镇上中学也考完了,学生拿着成绩放假了,才有空给苏茴组织一场专门的考试。
苏茴在两个老师的监考下交卷,很快就出了成绩。
中学校长看着那个成绩单还有那一笔好字,脸上不由得多了几分笑意。
“好,那我就把你学籍升入初二,因为你的特殊情况,等到明年你再来参加一次考试,合格了,就可以给你颁发初中毕业证书了。”
现在的学制是五二二,小学五年,初中高中两年。
他们镇的批斗风气没有市里那么浓郁,但是老师也不敢多做什么多余的事,个个缩起头,像苏茴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是提交申请后直接参与初二考试,然后拿毕业证,但是校长不想做任何出格的事,明哲保身。
苏茴也理解,多一年而已,没什么问题,而且,只用了半年就拿下初中毕业证,还会引起别人侧目,现在这样还没那么打眼。
回到村子,苏茴想先去小学校长那里一趟,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在路上看到了一个头发斑白的老汉,挑着一担粪水路过,看到苏茴的时候,脚步顿了一下,加快步伐离开了。
苏茴慢慢的走着,陷入回忆,这个人,很面生啊,她在脑海里回忆,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来他是什么身份。
他是从大城市里被发配到这里来改造的,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去镇上接受组织检查,村里,张成业不喜欢这种,上台批斗的环节很少,只有在有人检查的时候才会弄一会,平时就把那些人放在牛棚,让他们干最脏最累的话,改造他们的身体和思想,他们除了干活,基本不会在村里露面,村里人也不想跟他们扯上关系,讳莫如深,在原身的记忆里,就见过两次,而她来了之后,去地里干活的时间欠少了,跟牛棚又在相反的方向,这还是第一次遇到。
第37章
小学校长听到了她的好消息。笑了:“好好,明年继续加油。”
这种情况是最好的了,有的人想仗着自己的学历高,就想要抢走这份工作,但是苏茴这身份天然就更被村里人接受,她是他们村的本地媳妇,又是军人遗孀,教的也好,尤其是这半年来,利用报纸,避开了那些敏感的话题,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让他们学到了知识。
苏茴看时候不早了,就提出离开,这时候没几个人会到别人家里吃饭的,大家都不容易,所以都会避开饭点。
……
张保国写的时候,一开始他无从下笔,不知道要写什么,他今年三年级,还没有写过小作文之类的,更别说六百字的重任了,然后,他想到了妈妈说的日记,按照日记的开头,开始写:某月某日,我跟妈妈,还有三个弟弟一起在早上出发,从镇上坐车到了镇上,这是我第一次……
他按照时间线,把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一一写下来,写下来的时候附上一些感想。
什么是感想?
感想就是:
云吞好好吃。
商场特别大,无所不有。
电影院里面的电影非常好看。
………
他把自己学过的词汇,能用上的都用上,而且细节一一抠出来,比如说那个云吞,一碗有多少个,有没有放葱等等,他改了几本,终于凑足了六百个字,附上结尾回村的,还超了不少。
看着自己的成果,张保国忍不住有些自豪,他可以!
他在写的时候,旁边张卫国也在写,他抓耳挠腮的翻着字典,苦恼的不行,他的开头跟大哥的不一样,他是以之前听到好消息的时候提起的:
妈妈今天从市里回来,跟我们说了一个好消息,说要带我们去市里逛一逛,我非常高兴,期盼那一天的到来……
这一个开头,就好几个字不会写,他要停下来去找字典,然后对照着写上去。
认字跟写字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字会认识,却不知道怎么写,也容易漏掉笔画。
他一向能说,四百字的要求,他算了一下,其实不难,他大致数了数,就超过了,但是,这个字该怎么写啊?
早知道在妈妈和哥哥教他认字的时候,就不要偷懒了,现在一个个的找字典,好麻烦啊。
他想要向大哥求救:“大哥……”
张保国奋笔疾书,装作没听见,张卫国哀怨的看了他一会儿,继续埋头苦翻字典,等到张保国好不容易写完了,他还没开口,张保国已经拉住了张安国:“来,你说你要怎么写,你来说,我来写。”
张卫国:“……”
他有点委屈的鼓了鼓嘴巴,继续埋头翻字典。
张安国没有像张保国那样有清晰的思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里说一句:“我们看到了四个轮子的车,它跑得很快。”
然后下一句就“我们到了电影院,电影很好很好看,里面还看到了枪和大炮……”
天马行空。
张保国三年级,也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写的时候会特意避开,大部分都是自己会写的,到了张安国这里,多了不少需要自己找字典的,写着写着,他发现,三弟写的篇幅比他的还要多。
他写完“我们去吃了红烧肉,肉是一块一块的,很好吃,还想再吃”这一句话,停笔:“你超字数了,够了。”
张安国眨了眨眼睛,没有概念,三百个字,应该很多吧,他说了也不是很久很久啊,写完了?只是:“我还有些没说完,大哥,我还要说,我要都写下来,妈妈说最低三百,没有说最高多少啊。”
“哦,你好聪明哦。”真棒棒。
张保国面无表情的看着他,张安国失望的看着他,张保国沉默三秒,认命的继续拿起笔:“你继续。”
大部分时候三弟是很安静的,但有的时候,他也会很唠叨,这时候,张保国恨不得他一字千金。
张卫国看这样,同情的看着大哥,刚刚的委屈就像被大风吹走的云彩。
大哥,你辛苦了!
他偷偷拉着四弟:“轮到你的时候,你不要说这么多,你看大哥多辛苦啊。”
张定国赞同,拉着他:“那二哥你帮我吧,我也有好多想要说啊。”
张卫国脸上的表情僵住了,看着四弟表示:“我的还没写完呢,我还要很久。”
“真的。”他强调:“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写完!”
他决定,能多慢就多慢,反正卡在那三天时间内写好交给妈妈就可以了,他无师自通的学会了拖延大法。
至于大哥……不好意思了,不是有句话,叫什么什么不死贫道吗。
苏茴从芥子空间里面摘了一篮子的嫩玉米,十根,每个人两根,这晚她不打算做饭,她拿出小麦粉、玉米粉混合,煎饼,加上点葱花、芝麻粒,然后再加上自己喜欢的酱料,薄薄的涂上一层,卷起来送到嘴里,别提有多好吃了。
吃完了香喷喷的煎饼之后再吃香甜的嫩玉米,又是一段美妙的享受。
苏茴把他们几个的感想都收了上来,张保国的是正常的一页纸,正反面都写上,大致就是六七百字,张卫国的五百字左右,而两个小的,张安国那份惊人了,足足写了三页纸,正反面的那一种。这字数都有两千多了。
苏茴有些惊讶的看了看。
张定国的要少一些,但也有七八百。
怪不得一直看着他写写写,张保国这个大哥辛苦了。
苏茴收起来,先是检查错别字,之后检查语法,检查病句,再让他们仔细看看其他兄弟怎么写的。
张保国进步最大,毕竟是写了这么多,张卫国也学到了,最起码以后他认字认真多了,没有那么马虎。
他的错别字太多,抄的手软了。
张安国和张定国听着大哥念他们的,觉得没有大哥的听起来好懂,听到他说按照时间线,他们决定下一次也这样,用妈妈的来说,就是有条理。
张保国有些无奈,他在写他们说的时候也这样说了,他们就是不听,这是自动忽略了吗……
————
今年新来的知青是一男一女。男的叫做柳岩新,女的叫做周小晴,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长得好,都在水平线之上,他们在来到李村的路上相谈甚欢,男的明显对女的产生了一定的好感。
他们两个都是高中毕业,初中毕业就可以用响应上山下乡的政策,不过他们家里人坚持,就多读了两年书,高中毕业了才下乡。
他们家里人才不认同那些人洗脑,认为下乡是大展宏图,家里的长辈,尤其是那些好不容易才从乡下进城的长辈,哪里不知道乡下的模样,下乡容易,以后回来就难了,这么些年,下乡之后能回来的有几个?
说又说不听,有些话又不能说出口,只能尽量的拖延他们下乡的时间。
一开始他们来到李村的时候,确实想要大展宏图,可是跟着下地干活没几天,他们就有些受不住了,原来这才是乡下真实的模样。
面朝黄土背朝天。
他们做不到什么,这里的人也没有那么欢迎他们,这里的队长,不咸不淡的把他们交给陈东华,没有他们脑海中想象的委以重任。请教讨好,他们顶着个大太阳,在烈日下干活,辛辛苦苦一整天,挣到的工分还比其他的知青又少,记分员还有理有据,说他们干活太慢了,还会误伤庄稼。
他们做的很辛苦了,但是确实比不上人家,想要抗议都站不住脚。
这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信念,浑浑噩噩的过了一段时间,陈东松了一口气,没关系,迟早都会适应的,只要不作妖,他都能接受。
想起隔壁某个老乡那知青点发生的事情,有新知青来的时候它都要在心里向上天祈祷,千万不要把那些动不动上纲上线、要斗谁斗谁、没有证据也要积极寻找创造证据的“积极分子”分到他们这里啊!
相比起在烈日下干农活去,当然是帮忙制瓦比较欢迎。
虽然那里的活也不轻松,不管是踩泥土,定模还是烧窑,都轻松不到哪里去,但是这好歹可以在树荫下干活,而且可以拿十公分!
他们两个也提出要去帮忙制瓦,不过这个希望很快就破灭了。
人选是大队长选的,不是壮劳力不要,至于女的,根本就没有女的,柳岩新刚毕业,虚岁才18,还是个少年,小胳膊小腿的,哪里比得上那些一把力气的青壮年。
知青点只有三个人在制瓦,谢睿他是师傅,缺了谁也不会缺了他。
林荆南,他一开始就跟着打下手,相对来说比其他人会更熟练一点点,而且他还是谢睿在知青点里最好的朋友,不看僧面看佛面。
陈东华,他也是壮劳力,而且他还是知青点的负责人。
其他的就全是村里面二三十岁青年。
他自己的儿子年纪小了些,都没有安排进去。
村里还有其他会比较轻松一些的职位,比如计分员、会计、仓管员等等,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早就有人了,在知青点里面,他们年纪最小,论资排辈的话也是最小的,学历高中,可是知青点里一半都是高中,没有什么话语权。
他们很快就焉了下来,慢慢的、安静的接受现实。
因为他们这一次来的才两个人,自己单独做饭的话太麻烦了,而且这样轮的话也要轮很久,按人头算,谢睿他们四个人一起吃饭,是最少的,就并入到了他们这一组,粮食大家一起出,轮流做饭,女的轮流做饭,男的轮流挑水打柴,彼此分工合作。
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们也算暂时适应了下来。
乡下很多地方都比不上城里,但是也有很多城里是没办法比得上村里的,比如说,现在这个时间,乡下是最不缺吃的了。
山里有各式各样的野味,就算没有粮食,光靠这山里摸寻到的东西也能熬过来,各式野菜,各有风味,城里的话,买什么都要花钱,餐桌上最便宜的蔬菜也是要算着量的,而他们这里,野菜这东西,是最不需要计算的,尤其是这种时候。
不过他们也不会浪费,去摘了野菜回来,多余的就制成菜干,留到冬天的时候吃。
因为一起吃饭,他们自然也见识到了四个个前辈人手一个的罐子,每个罐子都不太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普普通通的红薯杂粮饭,看上去只有纯绿色的野菜,加上酱料之后,胃口翻倍,美味翻倍,让人口水直流。
他们忍了三天,就决定不忍了,他们从家里带来的存货吃干净了之后,再看着实在是忍耐不下去,尤其是他们刚来,第一顿饭的时候免费送了一些让他们尝尝,尝过之后,就更无法忘怀了。
来到的第四天,周小晴吃着盐少,没滋没味的开水烫野菜:“谢大哥,你们这些酱是自己做的吗?教教我吧,实在是太好吃了。”
这一声谢大哥,喊的甜意十足,眼里似乎都在闪耀着小星星。
旁边的这么多知青里面。也是挣得最多的柳岩新面容有些不快,但是他们又不是真有那关系,只能自己生闷气。
“不是,这个是我们跟村里一位大姐交换的,她做这个有一手绝活。”
“原来是村里人做的啊。”她秀气的眉头微微皱起,城里跟乡下,还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那就是卫生条件,她第一次在这里上厕所的时候,脸都青了,她也看过别的村民家的厨房是怎么样的,那个卫生条件,实在是……
“村里人做的……”能下口吗?她脸上有些纠结。
“会不会很不讲卫生啊,我之前看到有人碗都不洗的,用叶子擦一下就放回去了。”
“不会的,苏姐是一个很爱干净的人,家里也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听到这里,周小晴松了口气:“这样,那你们是用什么交换的?”
大部分都是用钱,少部分用东西。
不过这话当然不能这样说。
“自己拿材料请她帮忙,比如说这个黄豆酱,就自己拿黄豆,花生酱就拿花生,香菇和肉也是自己拿去请他帮忙的,大家互帮互助,作为回报我们会帮她干活,或者送些自己有的东西。”
黄豆跟花生他们是有的,张成业惯例的在每个新知青来的时候就发了足够他们撑到分粮食的口粮,到时候再按照他们的工分扣掉,这其中就有黄豆跟花生,不过量都不多。
周小晴理所当然的冲着谢睿撒娇:“那我也请她帮我做,我那里还有一些黄豆,她家在哪里啊?”
林荆南:“?”
这个理所当然的语气,认真的?
苏姐理都不会理。
周小晴看到了他诧异的眼神忙补充:“帮你们做的时候顺便帮下我,应该没问题吧?”
这个顺便的意思就是指她出材料,其余的不出是吗?
谢锐摇头,觉得先观望观望吧。
“我这里还有呢,近期不打算再去拜托她,下次再说吧。”
村民之间,就是请人帮忙孵个小鸡,都要多给几枚鸡蛋当作谢礼,怎么可能让人帮忙什么都不出,当然,实在亲近的关系,那是什么都不用给的,给了才是生疏。
他们手里还有酱,近期内大家都不去做新的,周小晴就提出有多的借一些,之后再还。
柳岩新十分赞同。
吃这个饭菜,实在是太没滋没味了,尤其是看着别人吃的津津有味的时候。
就有人分个半瓶给他们,多的没有,这东西也是有期限的,现在天气这么热,也不能保存很久,要是发霉了就太可惜了。
就这半瓶,因为不认识,他们吃的节省,也熬过了一段时间。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谢睿收的收包裹,让周小晴看见了,彻底惦记上了,有意无意的对着别人打听谢睿家是干什么的?家里有谁?在哪里之类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的别人不介意说一说,更仔细的,不好意思,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然后大家的酱都见底了,谢睿去下“订单”。
苏茴:“怎么样,相处一段时间,新人是会捣乱的人吗?”
有不少人是用钱买的,要是被揭发出去了,大家都没有好果子吃。
谢睿不敢打包票,苏茴就明白了:“不要给我钱了,以物易物。”
这对他来说没问题,他有钱有票,去买肉回来也成,就是麻烦了一点,其他两个人拿出来也不难,发下来的黄豆花生专门留着。
其他知青有些早就吃完了,只能跟别的知青换,或者是跟村民去换。
还是以前拿钱方便些。
不过也没办法。
谨慎些才好。
谢睿在计数,柳岩新他们两不知道具体,但大致算一算,加起来那个量就挺可观的了,柳岩新有意无意的问一句:“这算不算是做生意啊,做生意就是投机倒把了。”
被林荆南眼疾口快的顶了回去:“这样子互帮互助都是做生意投机倒把?那大队长提前给了你们粮食让你们先撑着,之后再用工分抵,这也算是投机倒把吗?这也算做生意吗?或者说你们跟别人换鸡蛋,算是投机倒把?”
他们顶不了这一素到底、半点油花都没有的日子,都跟村里人换了一些鸡蛋,回来后自己开小灶,大家没几个不知道的,不过这也正常,没人会多嘴就是了。
他这样一说,柳岩新就涨红了脸,有些讪讪的道歉:“我刚刚就没过大脑,不是这个意思。”
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呢,如果算的话他不是把自己也说上去了,他脸上露出懊恼。
看他这个态度,林荆南也不咄咄逼人,语重心长:“有些话是不能乱说的。”
苏茴收到了一袋子的材料,放在一边,不急着做,因为现在还有最重要的事,给张卫国做一个布袋子装书。
要开学了,她一早准备好了书、本、笔,却忘了装书的书包。
幸好这时候书包都简单,用布或者藤条编织成袋子都行。
布料不好得,张保国的是用藤条编织的,苏茴赶在开学前一天,也给张卫国编了一个。
明天,他就要跟张凤华一起,成为一名一年级新生了,任课老师——苏茴。
第38章
张卫国在学校里适应良好,他们村的小学,来上学的都是他们村的人,年纪差不多的,就算没有在一起玩,也混了个脸熟,现在成为同学了,聚在一起,很快就打成了一片。
张卫国有底子在,上学接受良好,张凤华要差一些,她是零基础,但是她十分认真,上课的时候盯着苏茴,眼睛眨也不眨,全神贯注,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作业也是一丝不苟。
苏茴很欣赏她,如果可以坚持下去,应该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张卫国表现得也不差,因为他理所当然的,是在这一群人中知道的最多的,提问、作业,都拔得头筹,这让他很得意,这份得意让他在回去后,比原来更坐得住,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这也是良性循环了。
张卫国上一年级,也就意味着张保国上四年级了,小学一共才五年,他再念两年,就小学毕业了。
上了四年级之后,他的同班同学一下子锐减,很多人都是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个睁眼瞎,送去学校,学个几年,学会常用字,常用的算数,就不愿意再花那个冤枉钱送他们去学校了。
一学期一块五,一年就三块,对于没有多少收入的农村家庭,没有什么大病大灾,这三块就是最大的支出。
张保国早就从妈妈那里得到答案,她是想他一直念下去的,小学毕业还有初中,初中毕业还有高中,高中毕业还有大学,现在没有高考可以上大学,但是,距离高中也还有好些年,可以慢慢筹划。
他从不懈怠。
两个孩子念书,一次性给了三块钱的学费,苏茴不放在心上,赵来娣却很心疼。
哪怕这钱是李满芬给她的,因为他们没分家,钱都在李满芬手里,给她,她再拿去学校交学费,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这就不心疼,这钱也有她的份啊,交出那三块钱的时候,她脸上的表情着实不好看。
对着张锦华,她不会说什么,对着张凤华,却是指了又指:“你一定要好好学习,知道没?要是成绩不好,你以后就不用去学校了,不要浪费你妈的钱。”
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把钱给出去的时候,还是有些接受不了,她都不知道自己心里是希望女儿成绩好,还是成绩不好了。
张凤华十分认真,也是担心这一点。
她不认真,妈妈就不让她念书了。
她还不知道念书具体会带来什么,只是看着别人说起文化人,语气里的东西让她下意识的觉得,自己也去念书,会更好,她就这么做了。
而新生们的开学也意味着,夏天过去秋天到来。
虽然秋天跟夏天的气温相差不大,但是有许多果木成熟,给人类带来丰收。
他们这里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稻谷,春稻在7月的时候收割,紧接着7月底重新插秧,在10月底11月的时候收割。
今年也下了一些雨,但没有怎么影响到收成,跟去年差不多,那时候苏茴跟其他人一样,趁着天气都在稻田里抢收,着实累的不轻,之后上交公粮,其余的留一部分,分给村民一部分。
苏茴还趁着那段时间收了不少新米。
总有家里不够吃的愿意把细粮卖掉,然后买入更多的粗粮,填饱肚子。
现在开学这个时间段,忙碌的收割插秧过去,张成业让更多的人去帮忙制瓦,现在他们村已经有好有好些人家屋顶上铺上了瓦片。
大部分人家都没有选择一次性把屋顶全部换上,而是先把漏水严重的换了,因为还不知道要抵扣多少工分,大家下手都比较理智。
现在有些空闲,天气又好,张成业决定,是时候给那些外村的人发货了。
除了自己自销,还要外销,毕竟现在他都没有收过钱,到年尾的时候怎么分钱呢?
自从知道他们村有人会烧瓦片,就被惦记上了,那时候苏浅明他们还特意问过,他们检查了一下瓦片,感觉差不多,价格还比老远买的那些要便宜一些,很多人就下单了。
隔一阵子,苏茴就能看到一车车的瓦片被堆在独轮车上运走。
山里面有一些野生的果树,苏茴之前找到了一片山葡萄,酸酸甜甜,个头也小,她挑拣了一些,回去酿成了葡萄酒。
现在她抬头看着头顶的板栗。
旁边的竹篓里面装了满满的板栗,不过竹篓装满了,她还有一个袋子呢。
她用一根长竹竿在上面一扫,那些成熟的板栗纷纷掉落下来,她拿着个袋子,掉一个接一个,如果别人看到她这个速度,肯定会惊讶得目瞪口呆。
来回了几次,一个落到地上的板栗都没有。
这是一棵不知道长了多少年的老树了,果实众多,又因为板栗外面有一层为了保护里面的果实刺猬般的外壳,没有多少动物可以吃到,大部分都是完好的,用刀把那根竹子劈成两半,用比较结实的底部把袋子和竹篓放在两边,挑着回家。
回去后要用石头,或者是柴刀等工具拨去外壳,想要吃它不容易,但是板栗确实好吃,不论是生吃,煮熟了吃,还是做菜,都十分的美味,哪怕麻烦一点,苏茴也不介意。
她刚回去,放下背篓,赵夏兰和一个大娘急匆匆的进来。
“苏茴,你在家真是太好了,能帮忙接生吗?救命啊,接生婆不在,去别的村了。”
苏茴皱眉:“什么情况?”
跟赵夏兰一起来的大娘是她家不远处的,一起在地里干活,她儿媳妇肚子痛,要生了。
她已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