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老关家的六零日常-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七月的时候,杏子已经熟透了,去年明子爹从果园买回来的杏子树,已经接果儿了,树长得还不大,果子却也不少。一天总给找到十个八果熟的,几个小的总给分上几个。
某一天晚上,生产队开完会,照例全屯人到场院上跳中字舞,二姨家邻居那小脚老太太不知道怎么的突然间都躺地上了,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样子很吓人,有年岁大的老人说,这是抽疯了,又是喊又是叫又是掐人中的折腾了好半天,人才缓过来。
这时候的人,都迷信,好多围观的人就说,那高家婶子是被狐仙或是黄仙上身了,这是下来神儿了。
明子听着觉得可慎得慌了。
人救过来了,大家都以为,这事儿就算过去了。谁能想到,第二天,小文哥能作出那么大的新花样儿来。
第二天刚吃完晚饭没多久,家里还都在屋里歇着消食儿呢,就听到院子里有哼哼呀呀的声音传进屋,开始大家还没听明白是怎么回事儿。过了一会儿,才听出来,是小文哥的声音,他吃完饭就跑出去了,怎么又跑回来了?
过了一会儿,声音还是传进来。大家伙出去一看,园子里站了一帮半大孩子,正围着家里杏子树傻乐。再一看,小文哥正骑在杏子树的树丫上,全身抽搐般的乱抖,嘴里还哼着奇怪的调调。
那杏子树才是三年的小树儿,哪里经得住他这么晃啊,树上那杏子掉了一地。
“小文儿,你干什么呢?赶紧给我下来!”明子爹看那一地的杏子,气得不行。
“我给大家伙跳大神儿呢。”小文哥看了爹一眼,回了这么一句,根本没下来,接着跳。
在杏子树上跳大神儿……
这孩子作的呀……
不一会儿,周围几家临居都听到了,都出来看热闹,那颤抖的杏子树,加上抖得跟筛了糠似的小文哥,那场景,别担多搞笑了。大家伙都笑得不行了。隔壁八奶奶笑得真打跌,边笑边说,都尿裤子了……
明子爹是看得又好笑又生气,到底随手拿了烧火棍出来,去撵小文哥,要揍他。
小文哥一看爹真急眼了,这才害怕,从树上跳下来,一溜烟儿就跑没影儿了。
当天晚上都没敢回家,跑二姨家跟着一堆表兄弟挤了一晚上。
可是那棵杏子树是遭了殃,树上都没剩下几棵杏子了。明子跟几个姐姐捡好好半天,才把地上的杏子都捡起来。
得,原本能吃到七月末的,这回好,两天吃不完都得烂了。爷爷和爹娘还有大姐二姐也不用舍不得吃给小的留着了。
小文哥第二天回来,到底也没躲过一顿胖揍,不光是因为他这么学人家老太太让人多尴尬,还有他又把裤子磨破了,关键他这实在是祸祸人啊,太糟践东西了,不揍不行了。
伴随着小文哥时不时作出来的新花样和他与爹的追逐战,很快,就又是一年的秋收了。
生产队的地里,粮食产量低得可怜,一人三百六的口粮都没打出来。人心浮燥,不好好种地,当然不会有什么好收成。不过是高官屯儿这样,别的生产队也这样。
高官屯好的地方是还有小片开荒的地,各家再怎么也能凑够了全家的口粮,不至于饿着。别的屯子就不行了。人心不齐,开不了荒,粮食产量不够,就只能干饿着。
农村的活儿每一年都是那些,关家也跟去年一样的忙碌,干的也还是那些活儿。今年开荒的地里没种高粱,种的是大黄米。收下来之后,有一千多斤。去掉正家包豆包的量,还能剩下几百斤可以卖掉,明子爹趁着去县城里卖笤帚的机会偷偷的在县城里十斤二十斤的卖,足足卖了一个冬天,才卖完了全部的大黄米。挣了多少钱,明子不知道,但是年前的时候,爹娘一起到县城里花了两百块钱,买了台上海牌的缝纫机回来。给大姐用的,说是等来年大姐结婚的时候,给当嫁妆。
过年的时候,爹买回来的鞭炮也比去年的多,还买了一挂看着就挺贵的。
入冬的时候,明子心心念念的地瓜起出来了,产量很高。两陇地,爹说,怎么也得超过五百斤了。
丰收总是让人高兴的事情。
家里连着吃了好几天的烀地瓜。
剩下的部分,跟土豆一起窖了一部分。爹借了生产队的马车,拉了一车去粉坊漏粉,粉坊所在屯儿就叫张粉坊,堂姑姑就嫁到的张粉坊老张家。明子爹正好给堂姑姑家送去一些地瓜。
几天之后,去取成品,拉回来快四十斤粉条儿。这还是给堂姑姑家留下几斤之后的呢!当天,大姐就做了水粉儿,炒了熟酱,再拌上葱丝儿和辣椒油儿,绝对的美味了。
明子爹后来还卖了一些地瓜和粉条,给明子做了一床被子。
陆雪莲秋收之后,跟着她二哥去了住在省城郊外的姥姥家。入冬的时候,才回来。带回来一种以前没见过的布,说叫花旗布,白色的,染上颜色后可以做衣服,看着很结实,样子也比粗布的看着好。两毛钱一尺。
六尺布就能做一条裤子了,加上染布的钱,一条裤子也用不到一块五毛钱。屯子里几乎每一家都跟她买了布,快过年了,大人孩子的,就算做不上一身儿新衣服,做条新裤子,还是可以的。
陆雪莲来回跑了好几趟,倒腾布。
开始的时候,明子娘也想跟她买布给全家做衣服了。但是雪莲给她使了一个眼色,明子娘多精明的人啊。马上就说家里今年刚买了缝纫机,钱不宽裕,衣服只能等一等再说了。
过后,雪莲到家里来,跟明子娘说,让士云二姐跟她一起去省城,直接去买布,那样便宜。她来到高官屯之后,受过明子娘和二姐的很多关照,哪能挣明子家的钱。
于是,雪莲下一趟再去省城倒腾布的时候,就带上了二姐。二姐回来的时候,带回了一大捆的布,够全家每人做一套衣服的了。二姐说,那布,在省城才七分钱一尺,去掉一块多钱的路费,还能省下一半的钱。雪莲这一冬天,可是没少挣钱呢!
只是明子家本来就占着人家的便宜呢,自己家买了便宜布就不错了,哪里还能抢人家生意。
二姐买回来这么多布,当然也有问明子娘,不是说钱不凑手吗?怎么还买了这么多?
娘也有说法。
这不是给大姐买了缝纫机嘛!这可是全屯子独一份儿,又正赶上全屯子都买布的时机。大家伙可不就都来找大姐帮忙做衣服嘛!
大姐一整个冬天,到年根儿了,都没闲着,农活儿都怎么干,净做衣服了。这机器用着也得费线费工啊。谁好意思白用啊。就一毛两毛的给点儿手工费。这一冬天下来,也挣了小二十块钱。就是按二毛钱一尺算,买那些布也用不了。何况谁都知道,二姐特意去的省城,肯定不会花二毛钱一尺买布的。
作者有话要说: 醒了醒了……
自打上了编推,简直冷得我瑟瑟发抖,难道小天使们全都抛弃我了吗???
成功拿下年代文小群里最差成绩……
我还是去码一章我的扑街路人甲换换脑子吧……
太上火了……
第22章 高调等于作死
高官屯的这个年,过得很是惬意了。
人人都有新衣服穿。吃得也没比去年差什么。年前的时候,明子爹照例跟着高队长和高会计去北面拉了几车鱼回来大家分。
明子家今年杀的猪没有去年的大,但是也足够吃的了。
算是个肥年了吧!
高高兴兴的,谁能想到,会埋下了祸根呢!
这一年,因为破四旧立四新,原则上已经不让供家谱放鞭炮了。其实前两年也有这风声,只是差一不二,乡里乡亲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谁家都供,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嘛!
今年,风声越来越紧了。年前上面都派了人下来宣传,讲四旧的危害和坚持四旧的严重后果。
所以,一直到年三十儿,谁也没有大张旗鼓的准备上供的一应事宜,都是私下里偷偷进行。明子爹买的那几挂鞭炮也都包好了埋在粮垛子里藏得严严实实的。
到了年三十的时候,高队长从大队开会回来,据说上面并没有下来人要检察,大家才开始陆陆续续的把家谱供上。只是供好的时候,天都快黑了。放鞭的人家到底是少了得有一小半。
除夕也是在小心翼翼当中渡过的。
第二天上午,就传过来消息,说是半夜的时候,有人到后山大队检查了,成分不好的几户人家,祖谱当场就被烧了,人还要批|斗。
明子娘心思活,马上让爹去供销社买大红纸。买回来之后,让爷爷在大红纸上写上三忠于。然后把大红纸在墙上贴好,上面贴好了,卷起来,用绳子固定好,随时可以放下来挡住祖谱。
小哥一天到晚在外面疯,正好可以放风儿,如果见到有外人进屯子,就回家来报信儿,把家谱摘下来,放下三忠于就可以了。
小哥干这个活儿,那就太容易了,没有比他们一帮半大孩子更好的眼线了。
坚持了两天,还真没人来高官屯检察。
初二天刚黑下来,早早的就送了神儿。
全家的心才算是放下了。
这事儿闹得,祖宗都跟着不安生。
鸡年就是在这种慌乱但也富足的日子中开始的。
农村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什么时间该干什么活儿,什么庄稼该什么时候种,每一步都是按部就班了。
人浮其事,说的就是这年头儿人们的状态,出工不出力成为普遍现象,前一年,明子爹回家还会时不时的报怨,都不好好干活儿,糟践东西,今年,也没了报怨,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何况他又不是队长,只是个普通的车老板,一个赶车的而已。他也终于学会了,空闲时间,尽可能的把队里的车马赶回家来干自家的活儿。
去年因为明子的要求,家里种的地瓜挣了钱,今年,爹决定,再多种上一些。在自留地里留了得有一亩地栽地瓜。
虽然只是非常非常小程度的改善了一下家里的生活质量,但是地瓜事件给了明子信心。相信自己还是能做点儿什么的。在跟着宋知青学习的时候,她也会问一些关于农作物生长周期的问题。
宋知青来屯子里两年了,一直也没回过家,人们只知道他老家是关中的,父母在城里上班,别的人家也没说过,也没人好事儿没要刨根问底的。算起来,跟周围好多闯关东过来的人家,几十年前,也算是老乡了。这人,年纪不大,但是知识量不小,天文地理的,什么都知道一些。明子猜测,他的家里应该有文化人,没有那个文化氛围的话,孩子很难培养得这么博学。
明子跟着宋知青,确实学习了不少东西,前世她的父母属于暴发户那一类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做小生意起家的,她家可没什么文化底蕴,要不她怎么做写手也那么扑街呢!底子薄啊,没啥文采,全靠脑洞瞎掰,大白话上阵,能不扑嘛。再看看人家,那说话办事,都是有理有据有出处的。这才叫底蕴嘛!学不会全部,学上一两成,也够她后半辈子受用了。反正,这辈子,她又没打算再做文字工作了。
在宋知青处学到的知识,再结合平时给爷爷和爹娘聊天时获得的经验知识和上辈子的知识储备,明子心里有了新的想法,已经想得差不多了。就是关于经济作物的。这时候人们种地,几乎所有的作物都是一季,东北的气温也就只能种一季。土地利用率很低,有些作物的生长周期短,其实可以在一块土地上种两种作物的,但是人们好像还都没有意识到。
早种早收的,收过了,地就在那儿荒着了。晚种晚收的,前面的时间地就放在那儿等着。
比如毛葱和大蒜,明子已经问明白了,农历三月初就能种了,五月末就可以收。而白菜萝卜呢,五月初才种,要八月才收。中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是重合的。明子也问过爹,这几种作特种一起,会不会有冲突,证实是不会的。那么,如果五月初的时候,把白菜萝卜的种子种在毛葱大蒜的地陇沟里,葱蒜收获之后,白菜萝卜才刚长出来不久,也不耽误长。不是正好?这跟正家玉米地里,锄草的时候如果不小心把玉米苗给铲了,过后再补种上葵花,打个时间差,算是差不多的道理吧?
明子的想法并没有到这么具体,还要再稍微模糊一点,没办法,农活小白伤不起啊。她一点儿都不知道,其实后世的农村就是那么种植经济作物的,还以为自己很厉害,想到了了不起的新方法呢!
明子把想法跟宋知青说了,还好他的思想不是那些小兵小将的偏激,不会觉得她整点琢磨这些怎么挣钱的事儿是资产阶级思想啥的。反而觉得明子这么小就能为家里考虑实际问题很了不起,帮着明子完善了她的想法。
明子之后跟爹娘说了关于经济作物套种的事情,爹和爷爷是老把式的,都觉得可行,这样能省下一半的地,也就是能多出来一半的收成呢。葱蒜萝卜白菜可都是生活中的必须品,不光农村要储冬菜,城里也要啊。这些东西到城里,可是好卖的很呢!
只是今年是来不及种了,明子爹已经在考虑明年怎么安排家里的种值种类了。
暑假过后,三姐要去兴隆镇里上初中了,大哥上五年级,老姐也上二年级了。小哥七岁,正常还要等一年才上学的,可是他实在是太皮了,爹娘说什么也不让他在家里继续混了,给送到学样去,好歹有个约束。
明子都想跟着去上学了,后来一想,这时候跟着去上学,学校也不教什么正经东西,每天不是搞运动就是搞运动,还不如在家里跟着宋知青学呢!等再过两年上学,到时候跳级,也是一样的。她可不想按部就班的,学认字和算数儿学上五六年。
谁都没想到,秋天的时候,会发生那么大的事情。
生产队里虽然大家干活不怎么积极吧,但是多多少少产量还是有的。可能不够一人三百六的标准了,但是有多少分多少,谁也不能说什么,也不是人人家里开荒地里的产量都够吃的。
可是谁能想到,在高官屯正式开始秋收的前两天,上面下来了工作组,说是要监督队里的秋收工作。
这时候,大家伙也没有多想,监督就监督呗,好好干就行了呗。只是都在庆幸,幸好自家开荒的地里的粮食,在生产队秋收之前都收回家了,要不然这上面一来人,可不就露馅儿了嘛。家家回去想方设法的藏粮食。
明子娘用旧衣服缝了好多个布口袋,装上粮食。在家里能想到的隐蔽的地方挖上坑,灶台底下,灰堆底下,园子墙根底下,都窖了不少。柜子里那种明显的地方是不会藏的,怕有人来翻。
这事儿弄得,都快赶上地道战了。
还以为藏住了粮食不被发现就算完了呢!
等到忙活了半个月,把队里的粮食都收回来之后,没成想,那工作组直接从外面调来了几十驾马车,一趟,就把高官屯所有的粮食都拉走了。回头儿,公社里来人,当着全屯人的面宣布,六九年,取消高官屯所有粮食分配。只留下自留地的产量。明年,自谋生路吧。
这是要断了大家伙活路的打法儿呀,村民们肯定不服啊。总得有个理由吧,凭什么无缘无故的就反粮食给断了啊,断了粮,大家伙吃什么?这是明摆着想饿死他们嘛!
结果人家上面领导说了,有人举报高官屯资本主义风气太重,攀比吃穿,私开荒地。反正是类似的理由叭啦叭啦说了一大堆,那话都是一套一套的。
这时候的人多老实啊,最终还是只能接受这蛋疼的处份了呗。当然,就是不老实也没招儿,哪里会有给他们做主的人啊……
后来,还是高队长动用了不少关系打听出来,正是过年的时候,高官屯家家户户一身新衣,一个个儿的穿得溜光儿水滑儿的,给周围那些饭都吃不饱的屯子一比,可不就对比太明显了嘛!就有人嫉妒了呗,凭啥大家都挨饿,你高官屯就能过得那么滋润,要挨饿大家一起挨。
然后就有人向上面举报告状了呗,其实过去两年就有告的了,但是高官屯之前没有那么高调,风气也没么浮燥,见不得别人好的人还没这么多。
这一回,可不就都赶到一起了。
所以,这就是高官屯自己做的死呀……
第23章 奇葩年代奇葩多
没收粮食这个事儿一出来,相当于是给高官屯头上来了个晴天霹雳。原本等着秋收分完粮食好准备过年的好心情啥都没有了。
一个个的,闷头儿收着自留地儿里仅有的那点儿东西。
因为家家开荒,高官屯的人家,在自留地里种主食作物的就不多,一般都是种土豆萝卜白菜这些副食品,还有种大豆高粱谷子的,种玉米的确实不多。可是这时候的主食就是玉米饼子,苞米碴子粥,没有玉米了,吃什么呀。
七零年,高官屯真是要过坎儿了。
明子家的粮仓里还有半仓的玉米,都是去年的陈粮了。完全不够一家子一年的嚼用。再加上藏起来的那些,应该也不够,明子看着三位长辈明显愁得不行,就敢肯定,那粮食肯定不够用。
关家的转机,出现在入冬起地瓜之后。自留地里整整一亩地的地瓜。起出来,足足有三千多斤了。宋知青说,这产量其实一点都不高。有产量高的地方,一亩地能产上万斤呢!
跟去年的两陇地就起出来上千斤的产量比,今年这产量真是低得很了。爹说,可能是土地的原因,不适合地瓜生长。明子觉得不是,以前她看书,都说地瓜跟土豆的产量差不多。现在家里的土豆亩产也差不多是三四千斤。也没听谁说过,这边儿的土地不适合种土豆啊。
再说了,谁不知道,东北的黑土,号称是全亚洲最肥沃的土地了。这里都种不好的作物,别的地方不就更种不好了吗?
可就是这些地瓜,也足够解决明子一家来年的口粮问题了。爷爷和爹娘对这样的收成已经很满意了。毕竟比玉米的产量可是高多了。高兴得整宿整宿的睡不着,孩子们也跟着兴奋,能不用挨饿了,谁不高兴啊。
明子娘想的多,又怕自家收成好了再遭了别人嫉妒。提心吊担的担心了好些天,还是宋知青安慰她,没事儿,自家自留地里产的,天公地义,谁也说不出来二话。后来,给二姨家拉去一百斤地瓜的时候,高队长也说,没事儿。自留地是国家给的,没偷没抢的,种啥也是自己说了算。还不兴人家种地种得好了?
就这,明子娘还是做了防范,那地瓜刚起出来的时候,一发现产量挺大,就改成白天收一小部分,晚上收一大部分了,之后就严厉叮嘱家里的孩子,决对不能走漏了风声,不管谁问起来,就说收了一千多斤。收回来的地瓜,一大半都切片晒成了干之后磨成了粉。这样既好藏,也没那么容易判断出来具体的产量了。只是那地瓜粉做出来的饼,是真的不好吃啊。明子也从来没听说,地瓜还能那么吃的……
粮都被人收走了,年也别过了。谁还有心思办年,过年啊。
正好,省得查了。
明子娘那么谨慎的人,当然不会做顶风上的事情。过年的时候,征得爷爷同意,也不供家谱了。爷爷那是树叶儿掉了都怕砸到头的老实人,一点儿不规矩的事儿都不敢干的,哪里会不同意。何况他年年回大房身老屯去串门,老家都两年没供了。自家不供也算不上不孝。八爷爷在这种事情上,跟自己哥哥跟得可紧了。立马也决定不供。
八爷爷家本来这一年终于有了点余粮养猪,能杀上年猪了,还以为能过个肥年呢。谁成想遇到这样的事儿。明年的口粮还不知道在哪里。猪肯定得杀,不然明年没油吃,人不吃油可不行,没力气。只是杀了猪,家里只留下一小半儿,够炼油的,剩下的都送到供销社卖掉了,得存钱留着来年买粮啊。
明子听说,八爷爷一个月之内,迅速的给他们家三堂姑和四堂姑定了亲,说是过完年就结婚。给三堂姑找的那婆家,是大房身屯里穷得出名儿的人家,孩子都十来岁的还穿不起衣服,光着身子跑的那种。不过,说实在的,三堂姑像八奶奶,人呆呆的,说不好听的,是有点傻,原本也确实不好找人家。
四堂姑才十七,想要省下一份口粮,也没这么个省法吧?听说定的那个人,还是关里的,一家子刚从关里搬来东北不到十年。家里亲戚还都在关里老家呢,听说,老家那边儿一直催着回去。搞不好,四堂姑一嫁过去,就要跟着回关里的。
八爷爷这人办事儿,真是没法说。
说起成亲,自家大姐英子过完年就二十一了。订亲也两年多了,两人相处的也还行,双方家里对两个孩子也都满意,原本计划着秋收之后就结婚的。都知道这时候家家都挺困难,明子娘也没跟赵家要多少彩礼。只说凭他们家赏了。赵家后来说,给大姐两百块钱彩礼,再给做两床被褥,一套衣服,打个衣柜。平平常常,不算少,也不算多。明子娘这边儿没意见。赵家就开始准备了。
要么说,这事儿呀,真是没处想去。可能,明子家的这个年注定了不会过得顺心吧!
秋天,高官屯出了被没收粮食的事儿,那名声肯定有影响,外面儿都传高官屯资产阶级思想,上面派人到各大队做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别的大队一个大队才派一个宣传员,高官屯一个只有十四户人家的小屯子,就单独给派三个宣传员。就怕他们思想跑偏了。
然后,有些人,就觉得高官屯的成分不好了。啥啥的。
谁能想到赵家能在这事儿上犯轴呢!秋收过后,就捎过来话儿,说是今年日子过得紧巴,结婚的东西没准备全,家里还想把房子再接出去半间给两个孩子当新房,问能不能把日子往后推一推,推到年后。人家理由这么充分,关家这边儿能说啥,那就推一推吧。
可是,都快过年了,赵家那头儿也没把做被褥要用的布和棉花送到家里来,这时候结婚,被褥是要女方自己做的,男方只负责提供原材料,有些人家也会直接给钱。可是赵家既没送来东西,也没送来钱。明子娘心思就有了不太好的预感。
一直到小年儿头一天,媒人亲自到明子家,跟明子娘说,赵家那头儿正式提出来解除婚约。
这不是熊人嘛,大过年的,没有这么给人添堵的。大姐气得哭了好几场。娘直接气得好几天下不了炕。爹在厨房坐在小板凳上一根接一根的抽烟。爷爷也整天挨声叹气。
可是你要非拿这事儿去跟赵家理论吧,还真没法去找,怎么找?这年月,人的脑子都疯魔了,你能怪人家思想先进啊?还是说自己家这头儿被官方盖章过的落后是冤枉了?
没地儿说理去。
只能吃了这个闷亏,憋屈着。
口粮被没收了,大姐被退婚了。家里各个跟吃了苍蝇似的。谁还有心思过年啊。
小文哥是个熊孩子,并不会因为上了学,他就不熊了。自打大姐被退了婚,他就天天琢磨着怎么给大姐出气,这就是年纪小打不过人家,要不然早就直接去动手了。不能动手,他就想用邪招儿,比如去点人家柴禾垛,砸人家玻璃什么的。
其实明子都想去。
实在是太憋屈了。她是在现代社会生活过的人,哪受过这样的气啊。想想那时候的人,天天喊着叫着社会不公平,现在看,真是闲得,没过过真正不公平的日子。
只是她跟小哥都不知道马家屯到底在哪,又不敢问爹娘,怕再引起他们伤心。而且,明子这小身板儿,她就是有心,也去不了啊。
小哥问了屯子里的人,他是想要行动的,不过保密工作没做好。被爹娘知道了,又挨了一顿胖揍。揍完了,娘包了一顿饺子,还特意给小哥煮了两个鸡蛋。说揍他是因为他想用歪门邪道报仇是不对的,奖励他,是因为他知道护着大姐。
明子偷偷在心里吐舌头,还好自己没有把心里的想法付诸行动,不然估计也少不了一顿教育。
并不是明子心思不正,她也是受过正统教育的人,违法乱纪的事儿,她当然知道不能干。
这都是被逼急了,又想不出来能帮大姐出气的招儿,心里难免就想些有的没的。那年八爷爷因为一个杏子跟娘吵架,当时她不是也恨得想烧了人家的杏子树,不也没真的动手嘛。这就跟人特别恨什么人,总会忍不住在心里把他大卸八块,用遍满清十大酷刑是一个道理,纯粹就是想想,出出气罢了。
狗年的春节过得安安静静的,没有鞭炮,没有各种习俗,什么都没有。不光关家这样,整个高官屯都这样,死气沉沉的。一点儿年味儿看不到。
人,没了希望,可不就死气沉沉的嘛!
可是过了年,该做的准备工作还得做,地该种也还是得种。
只是经过去年的事情,今天大家伙对生产队的活儿,越发的不经心了。连高队长都不怎么管了,都抱着差不多能混过去就行的心思。都把心思放在了自留地和自家开的荒地上。那些开荒地还是要种的,只是没有被查到没收,那可是救命的粮食。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换榜,上了个不仔细找打死也找不到的榜……
我能说什么呢……
只能自救了……
周日入V,然后努力加更加更加更……
还有希望小天使们对我不离不弃了……
第24章 与人为善
高队长放出去话儿给周边的屯子,那意思,各人过各人的日子,差不多就行了,真要逼急了,想找谁点儿麻烦找不着啊?光高官屯有“毛病”啊?这年月,随便给人安个罪名还不容易啊。
还真就没人敢把高官屯往死里逼了,开不开荒的,别人家的事儿,没人再嘚吧了。把人家一家的口粮都给没收了,这就已经是把人得罪死了,真要让高官屯的人知道的是谁干的,那可会拼命的。犯不上了。
明子去年提出来的种经济作物的意见,爹已经考虑了大半年,已经考虑成熟了。再加上地瓜。今年,关家三亩多的自留地里,留了两亩地种地瓜,剩下的一亩多地,早早的就栽上了蒜。等到五月的时候,再种大白菜。今年是第一年,爹说先少种一点试试。
开荒地也没有如往年一样种高粱和大黄米,除了留了一亩地种土豆,都种上了玉米,谁知道到秋又是什么形势啊,万一再把口粮给没收了咋整 ,肯定得先保证家里的口粮。
去年关家在自留地种地瓜的事儿,全屯子的人都知道,虽然后来关家瞒得紧,没人知道确切的产量,但是就按一千斤的产量算,也比大苞米强得多。虽然没有土豆产量高,但是总不能全年都吃土豆吧。再说了,谁也不傻,看关家今年留了更多的地种地瓜,就知道露出去的产量有水份了。
所以,今天,全高官屯都开始种地瓜。多的种上一亩两亩,少的种上三陇五陇。对于明子爹早早的就在自留地里栽了那么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