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恶明-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上种种,自然是锻炼出来一只百战的强军。周林和邓化来到京师之后,看到京营。保定的驻军,北直隶的驻军,甚至是宣化和蓟镇地军队,比起陕西的边军来,素质和战力相差地实在是太远了,真是浪费了他们手中那么好的装备。

当时已经是意识到,长城外的蒙古人虽然是销声匿迹。但是更有危险威胁,练威武大营兵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最方便的方法是调秦军入北直隶。

这次的华州军南侵,调来的一万五千秦军终于是起了大的作用,周林率领这一万五千秦军作为核心,镇守滦州。

滦州就是后世地唐山,出于辽镇入关的关键位置上,乃是必经之路。是蓟镇的第二中心,本来这种边镇都是世代为将,外来的军官,特别是其他边镇的军官想要统领指挥,都是会受到种种的牵制,十分的麻烦。

不过这一次。蓟镇在关外广宁之战中,损失了五万多的兵马,留在本镇地也不过还有三万,这三万比起周林带来的一万五千陕西强军,还有京营,宣化,保定的五万兵马,可就是相差太远了。

所以周林此时也算是令行禁止,保定和宣化的兵马还在源源不断的朝着滦州和蓟县增援,北直隶。河南。山东的战兵也都是被动员起来,改由本地卫所士兵守备本地。他们也都是朝着北直隶增援。

北直隶和京师地周围已经是成了大兵营,北中国的兵马都在用各种途径赶过来,京师,保定,通州,天津一带的居民,早就是风声鹤唳,惊恐不安,不管是什么阶层的人,都是想要趁早的逃离。

毕竟这些年的年景不错,大家还都是做买卖赚了些银子,万一被兵灾波及,什么都完了,那可就是灰飞烟灭。

但是大战当前,各个城镇之中早就是按照管理,对于居民的进出,严加的审察,以防奸细出城或者进入,住在城中的居民更是慌乱不已,却也没有什么办法,不过华州的探子们却和从前那些探子不一样。

他们都是以城内地大商家作为依托,早就是和官方和军方打地火热,大笔的银子撒出去,出城入城都是方便地很,再说了,官府还需要这些商人们来买卖货物,稳定局势人心,军方还需要靠着这些商人们来购买军需。

至于三江商号,早就是撤出了京师,其余几家据说是来自济宁和南直隶的商家添补了空白,这几家和三江商号比起来,一样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情报的功能加强了许多。

嘉靖皇帝在这边没日没夜的调配兵马,布置防御,一边还要应付天下间的纷乱之局,各地督抚,藩王,朝廷的大臣们各有各的想法,局势就好像是一锅粥一样,根本无法摸清头绪。

按理说,此时天下间大乱将起,正是邪教道门兴风作浪的好机会,实际上白莲教也确实是动了心思。

洛阳白莲总舵的蒋教主连连的收到了所谓神谕,说是弥勒降下法旨,天命兴废,这个时候的天命应在白莲,各地信徒理应起事,顺应天命。可是当年棉绅之乱的时候,只不过因为税监搞的天怒人怨,白莲一哄而起,北三省顿时是就是星火燎原之势。

现在外敌入侵,朝廷屡吃败仗,岂不是比那个时候的形势更好,只要起事就可以收获更大的成功,官府目前都是忙着筹措粮草,调集民壮兵丁,对于地方上的治安,自然是管的不如从前严谨,想必是更加的方便。

不过这些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从前那种一倡议万民景从,攻打府县的景象却没有了,各地甚至是不用焦头烂额的官府出手,稍有不对,地方上的棉绅私兵就是直扑而来,抓住倡乱之人扭送官府。

目前正是非常时局,官府也不会客气,接收了人犯之后,直接就是立刻斩杀,绝不拖沓,说起来有些搞笑的是,有些情况下,白莲教撞到大运,在没有人顾及的情况下,真闹了起来之后,刚要有些更大的举动。

却没有想到棉绅的私兵未动,官府的衙役不知道,当地的绿林响马却是恶狠狠的杀了过来,毫不留情的砍了个干净。

真是不知道这些草莽人物,什么时候如此的大公无私了,白莲教这么闹腾了一段时间,真正的成绩没有捞到多少,反倒是把棉绅之乱后剩下的力量给糟蹋了干净,加上被目前的局势和遇到的抵抗,给弄的稀里糊涂,也不敢继续闹腾,索性是缩了回去。

这一切都是华州的作为,白莲教在棉绅之乱时候的闹腾对于转移明朝朝廷的视线,让华州从容调度是有好处的,所以派出人员煽动,并且暗中相助,但是这个时候,华州和大明两军交战。

虽说白莲的祸乱可以让大明后方不稳,但是这么闹起来,按照白莲教好似蝗虫的特性,必定造成遍地的祸乱,剩下的只能是一片难以恢复的废墟,还要花费华州的力气,自然是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

山东北直隶和河南,华州用盐商联营已经是控制了绝大部分的绿林山寨和江湖的势力,这些人让他们起事取对付明朝的大军没有什么作用,要是对付白莲教的乌合之众,那可是效用大好,一时间前线纷乱,北三省倒是治安良好,没有什么人闹事,这也算是奇怪之极的事情。

嘉靖二十三年的四月初,在福建,来自夷州的兵马开始发动,稳稳的向着北面攻击,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击溃泉州两卫之后,泉州府全府官员或降或逃,加上早就是被夷州军拿下的延平府,福建已经是有一半的地盘被人拿了下来。

万般无奈的福建总兵只得是带领临时拼凑的两万兵马,又是前往了福州府和泉州府交界,准备一死殉国,下面的士兵自然都是惶恐不安。

谁想到和那些自称华州军的军队一接触,对方居然是败退了,福建总兵怀疑有诈,不过在这里的战场,海上的炮舰也根本无法帮上什么忙,尝试着追击了一下,来自漳州的华州军丝毫没有从前的那股勇悍,明军尝试着攻到泉州城下,抵抗也不激烈,支持了三天之后,居然是弃城而逃。

此时的明军将领可以用惊愕来形容,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既然是胜利就要追击,一路追到漳州境内,一路都是小胜不断,原本强悍无比的华州军却好像是没有了力气一样,一路的败退。

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福建总兵终于是相信,对方一定是出现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所以才变得如此不堪一击,进入漳州边缘的时候,华州军的抵抗才强烈了点,谨慎的明军将领停下了脚步原地扎营,另外快马飞报南京兵部衙门,说是战机大好,应当派大兵增援福建,收复漳州。

文书上说的恳切:战机宝贵,不可轻易放过,北方战局糜烂,漳州若胜,大壮我朝军威士气……

半路截击

华州的大军跨过山海关之后,不紧不慢的朝着南边推进,不过这个时候的明军不敢说什么兵贵神速的话了,知道对方这么一步步的推过来,到了跟前你也打不过,有没有速度又如何呢?

目前领滦州兵马的周林所要作的就是,尽快在抚宁卫和昌黎之间扎营,阻碍住华州军前进的步伐,让在蓟县的陆炳能够组织起来更有效的防线。

不知道行军慢算不算是华州军的特点,明军的军官很多都是从这一点上来做文章,华州军一过山海关,周林就下令蓟镇和保定的兵马,要依托抚宁卫扎营,构建工事和营盘。到了这等大战的时候,不管下面的兵丁如何的惫懒,也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被选中急奔抚宁卫的两卫兵马虽然是怨声载道,可还是按照安排尽快的出发。

从滦州到抚宁,不过一天半的时间,两卫兵马急匆匆的出发了,这两卫的兵马是保定的二线部队,这个二线的意思并不是军队的质量,而是在宣化和蓟镇的兵马失败后,可以替补到一线的意思。

装备和训练在大明的军队中也算是中上的水平了,行军之中队形还是保持的相当不错,不过急行军还是让这只部队的长度在官道上拉开了四里左右的长度,这其实已经算是很好了,要知道将近万人的大队,真要是在官道上散开来,七八里都有可能。

滦州尽管聚集了超过十万的兵马,不过却不敢让部队轻出。只能是尽可能地使自己的手中保持最大的力量,在战争开始的时候,能多起一分力量就是多一分胜算。加上山海关和滦州之间,听得大战将起,那还有什么居民敢住在这里,早就是逃向关内,却也有些人逃到了关外去。

行军的路上根本看不到什么人烟。河北的五六月也都是万物发生,遍地生机的时候。可周围没有什么人烟,这么走还是孤单了些。明军士兵们很快就变得无精打采,脚步也慢了下来。

双方大军交战,这空地之中也有许多地危险,带领这两卫的明军将领极为地小心,一直是紧张的注视着四周,生怕被对方突袭。但是没有遇到什么袭击。在正午有些炎热的天气下,人都是有些懈怠了。

眼见着太阳偏西,一路急行的明军渐渐的也是放松了,前面就有一个千户所,当年是朱棣还没有骑兵靖难时候的一个军营,虽然是千户所的名头,但是驻扎万兵问题也不大,有了依托防守地工事。那就安全许多。

这个时候,所有人的脚步甚至都加快了许多,都盼着进入工事之后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突然间,远处传来了轰隆隆的低沉声音,明军领兵将官的心中一凛。伸手抓过来边上的白蜡杆子,纵马跑出了大队。

跑出一段距离之后,把手中的白蜡杆子插入了地面,静在那里,顿时就感到轻微的震颤从杆子里面传来,这名将官连忙地下马伏在地上,得到的信息果然是让他脸色大变,还有一个半时辰就要到那个军营。

但是对方肯定是在一个半时辰之内到跟前,那将官这样的做派,其余的人大概也都是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聚在一起商议了几句。决定一边派出轻骑向着前后两个方向求援报信,然后朝前走半个时辰之后。开始扎营。

大军行进都是和辎重补给,一起前进,自然也要有扎营的装备,这支军队有三成的马队,剩下地七成都是步卒,行动也确实是迅速不到那里去,如果是急行军,被对方追上,仓促之中无法结阵自保,直接被敌军冲乱了阵型,溃散四处,那可就是大败了。

而且刚才,这些人都差不多判断出来远处过来的骑兵到底有多大的规模,更不能让对方趁机杀乱自己的阵型,索性是朝前行进半个时辰,更加的靠近那个千户所,然后摆下阵势和敌人打上一场。

只要是能坚持住,那么敌军肯定是要顾忌就在附近的千户所,还有即将赶来的援军,到时候定然是可以逼退。

刚刚松懈下来的士兵们,这时候重新又是紧张了起来,快步的向前走去,负责辎重的士兵这时候就要开始调整自己地位置,准备一会就开始准备。

在平原上,一向是能看到未必能走到,远处地那个千户所已经是出现在明军的视野之中,所有人都想着是不是再加速走一段时间,就能进入到里面,对方看到没有机会,就会撤退了。

不过明军地领军将领却立刻止住了队伍,因为在北面已经是出现骑兵大队的黑影,明军的校尉开始大声的催促手下的士兵变幻阵型,还有辎重兵竖起木桩,就地取材,挖掘附近的土石构筑防御。

今天明军的目的地千户所那里,想来也是看到了这边的友军,而且算计时间,派出去求援的轻骑应该已经是早就到了。可那里却是一点动静也没有,好像是个死城,果然过了一会那个去求援的士兵急匆匆的骑马赶回,气喘吁吁的说那个千户所压根不给他开门,说他可能是对方的假冒的。

这肯定是不愿意出千户所冒险,不过居然胆怯成这个样子,气得领兵的明将咬牙切齿,心想事后一定要给他们好看。

粗粗的搭建了矮墙和木栅,鹿角之类的东西都是被设置完毕,为了保险,还尽可能的挖了道浅沟,明将刚才做的这些,已经算是把守军应该做的事情做的差不多,防御布置的完备,士兵们也都是各就各位。

因为防御的齐备,和提前做好了准备,这万余明军在阵中并不是太慌乱,都是有些底气,而且好歹比起长途奔袭的敌军多休息段时间,以逸待劳,更是有信心士气。

轰隆隆的声音越来越大,尽管目前的雨水频繁,地面上并不干燥,但是这大队的骑兵还是扬起了烟尘漫天,按照明军将领的判断,这骑兵应该是在小半个时辰之前就应该到达,却比他预料的多花了些时间。

这骑兵运动的速度如此的慢,给自己更多的休息时间,倒是让明军将领的心里面更多了几分的信心。

半路上突袭的敌军,丝毫没有什么隐藏身份的意思,任谁都是知道这就是华州的骑兵,也无需隐瞒什么,为首的掌旗举着领军的旗帜,旗帜上面没有什么文字,只是黑黝黝的底色上一只金黄的老虎。

这旗帜图案的来历并不是什么故事或者是明军的例子,而是取自江峰当年的绰号“江老虎”,步卒的旗帜上,却是黄底黑虎,骑兵就是黑底黄虎,马队的旗帜老虎上都是肋生双翅,取飞虎来去如风的意思。

明军的弓箭火器都是做好了准备,只要是对方的骑兵冲过浅沟的时候,速度稍微一慢,这边劈头盖脸的打过去,先来个下马威。

不过华州骑兵的动作却和他们想的不一样,可以说是极为的诡异,最开始的掌旗骑兵到了矮沟之前几十步的时候,就停住了马匹,身后的大队都是看着旗帜行动,大队都是停了下来,华州骑兵所在的位置对于明军来说,颇为的别扭。

远程武器根本无法打到,要是冲出来的话,先前的那些布置,反倒是成为了给自己设下的障碍,明军将领也是害怕对方这是为了吸引自己出阵,索性是以静制动,在阵中等待,到要看看对方做什么。

为首的掌旗骑兵一停,华州骑兵除了最前面几排端着火铳在马上列成阵势戒备,后面却看到大批的人下马,这骑兵约莫有三千多人的规模,说起来和明军马队的数量差不多,虽说要精锐许多,可不发挥骑兵冲击的威力,反倒是纷纷下马,难道是被这些粗浅的防御工事吓怕了,所以要步兵冲阵吗?

因为最前排一直是在马上平端火铳的华州士兵守着,所以也看不清华州军在后面到底做些什么,现在的明军都是知道华州的火铳厉害了,谁也不会贸然的冲过去,那等于把自己朝死路上送。

这个疑问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也就过了很短时间,几声命令发下,在最前排的华州骑兵闪开一些空隙出来,这时候守备在工事中的明军终于是明白对方弄什么玄虚。

每个人都是倒吸了一口冷气,赫然十几门火炮被推了出来,火炮的口径看起来不大,但毕竟是火炮,岂是这种简易的工事能够抵御的。瞬时间,守在这里的明军前队开始乱了起来,华州军丝毫不管,在那里效率极高的清膛,添药。

又是一声命令,药捻被点燃了……

对阵

滦州到抚宁卫之间,已经是完全被华州的轻骑封锁,派出的几支去扎营前阵的部队,都是被华州的骑兵驱散,都和那两卫士兵的下场差不多,即便是在那里结阵自保,也是先被火炮打开防御,接下来骑兵冲散。

这些士兵东面是华州大军,南面是大海,北面是山脉,被驱散之后唯一能去的地方也就是回到滦州的大营,华州大军共八万人,缓缓的南下,昌黎和抚宁卫,永定府根本没有什么抵抗的能力,纷纷陷落。

滦州领军大将周林,此时就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对方并不和他抢占先手,并不抢占什么有利的地势,只是这么默默的压了过来。

周林知道自己退无可退,陆炳在蓟县和京师一带布防,聚集北方的兵马,自己这里要是退,华州兵马可以长驱直入,围攻京师,看清了这个局势的周林索性是沉下了心来,不再派出什么部队去抢占地势扎营。

而是就以滦州为中心,层层叠叠的布置防御,北方的兵马在滦州城周围已经是超过了十万,这个时候,华州的部队不再清除附近的探马,明军的侦缉轻骑对于华州的兵力非常清楚。

尽管周林知道华州军强悍,不过这次只有八万,自己手中十几万人,多少可以阻碍一下对方前进的脚步,不知不觉间,明军的将领对于华州已经是有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即便是他们人多。周林这种脑筋清醒地明军将领的判断,只是可以拖住对方的脚步,希望可以延长一下时间。

他知道自己手中的人马除了一万五千秦军之外,其余的保定和宣化蓟镇的兵马,大多数并不比辽镇的兵马强上多少,而且装备比起辽镇来,还有一定地差距。胜利的可能更是小地可怜。

嘉靖皇帝在兴献王府的时候,周林就是王府的武官。嘉靖当了皇帝,周林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按照明朝的武官制度,除了那些世袭的勋贵世家,周林能做到京卫提督这个位置,也算是到了武人的顶点,他自然是对于嘉靖皇帝忠心耿耿。不过对于他们的来说。明军地将领们都是对新训练的威武大营有莫大的信心。

大明这么多年,只要是当老了兵的军官,都是知道军队之中的积弊,训练被农活代替,压根见不到什么实战。

来自三秦之地的边军尽管强悍,但是人数毕竟是不多,而且不管是训练还是装备,都远远比不上。而且在陕西,尽管目前的草原上蒙古部落已经是衰败的要命,可防卫地兵力被全部抽调过来,那必然会让蒙古人还有哪些浪子野心的蛮族部落趁虚而入,那样前有华州,后由鞑虏。当真是社稷崩坏,不可收拾了。

在滦州顶住华州军一段时间,让身后的威武大营准备完成,自己尽可能的消耗对方对方的力量,让陆炳率领的威武大营兵和对方决战,这就是周林心里面地打算。

周林在陕西副总兵的位子上也差不多做了十年,是名经验丰富的将领,华州大军缓缓靠近过来,根本无法硬撼,周林的想法是。并不出击。干脆呆在滦州城和周围的堡垒之中固守,如果能吸引对方攻城那就是达到了目的。

围城之战。最为的牵扯时间,消耗实力,而且在坚城之下,对方的火器用处也被减弱到很低。

打定了主意之后,他开始严令部队外出,并且要求修缮工事堡垒,准备长期的固守,和华州军消耗到底,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逐渐考进地华州军竟然对于在滦州地明军不管不顾,也没有什么围城和进攻。

直接就是在城下扬长而去,直扑南面,就是这么简单的手段,让周林却无法继续固守,如果继续在这里固守,那么在更南面地陆炳根本没有准备完成,自己留在滦州的目的又何在呢?

华州军过滦州二十里之后,滦州的明军依次被动员了起来,追击正在南下的华州军,这个时候,双方的距离有二十里,加上明军十几万人马的动员和开拔,等于加上二十里的路程,留给了华州军更多的时间。

得到了滦州明军的动向,华州军在距离滦州城三十里的地方停了下来,从容的布阵等待,短短几天之内,所谓的以逸待劳的态势完全的变了。

在滦州的明军整队到达战场的时候,华州军已经是在那里严阵以待,看到这个,周林的心里面反倒是松了一口气,能拖住华州军一点时间总是一点时间,就会为陆炳在蓟县附近的这聚集军队,布置京师防务更加完备一些。

华州一般不会先攻,都是等待对方的冲击,用火器和方阵给对方造成大量的杀伤之后,才进行下一步的打击。

此时也是如此,双方大军在滦州西面摆开了阵线,华州军的步兵团开始在第一线布下阵势,火铳手开始最后一次检查自己的火绳和弹仓,军官们开始一排排校准队列,炮兵也是在变换位置。

在明军的大阵却一直没有什么动作,华州军前线的指挥刘十三在那里和身边的将领合计几句之后,已经是准备先行的动手了,这一路难下,华州军队的任务是消灭挡在他们面前的所有大明军队。

不多时,一名骑士在两三名骑兵的护卫下朝着两军对峙中间的空地纵马驰来,到了中线附近的时候,护卫那名明军骑士的骑兵上前一步,扯开嗓门大喊道:

“尔方听着,我家将军想见见华州的主事之人。”

华州上下到都是一愣,战争至今,一方自以为是官军剿匪,另一边要夺取天下,双方就是这么闷不作声的厮杀,还是第一次有人要看看对方的将领,这边的华州大军是刘十三领军,听到对方的喊话,还以为是要阵前较量,倒是兴奋了半天。

还是身边一名明军降将在那里提醒说,大明的战阵之中,从来没有什么阵前单打的习惯,这个喊话怕只是想见见华州的主将罢了,从华州开始和明军交战,兵卒精锐,战力强悍,这是明军的共识。

不过,华州的将领却是极为神秘的存在,倒不是刻意的去掩盖什么,而是华州内部自成一体,就这么发展了十几年,等到明军发觉并且有心去打探究竟的时候,根本无从下手,从军队到官制,一切和大明的规章制度完全的不一样,绝对的陌生。

也难怪周林会好奇,自从华州军在铁岭开始出现以来,到了现在除了那些投降到对方阵营中的明将知道名字之外,对于对方的将领还有主事者,还完全是两眼一抹黑的状态,根本不知道是谁。

十几万的军队,那么多的领土都已经是被对方占领,却还不知道主使这一切到底是什么人,这确实是让人发疯的一件事。

刘十三稍微做了一下准备,就准备纵马出列,他的卫士生怕是有什么危险,几个人连忙换上了大盾,并且仔细检查了刘十三的坐骑和装备,和本阵的骑兵和步卒说好了接应的方式,这才是放心的出列。

到了双方对峙的中线附近,已经在那里等待的有些不耐烦的周林看到了纵马出列的刘十三,这个位置,双方的火炮和弓箭都是无法达到,可是大家都是抱着防止万一的态度,距离四五十步,双方的卫士倒是作出了差不多的动作,拿着大盾挡在自家主将的身前,仅仅是露出来脸。

看到了刘十三的样子,明军的主将周林还是忍不住自己的惊讶,尽管刘十三远征草原北疆,早就是饱经风霜,可是年纪毕竟不大,看起来还是太年轻了,按照周林的想法,执掌这近十万的强军,怎么也得是四十多岁的宿将。

“对方可是华州之主吗?”

“我家王上在他处,在下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前锋官罢了。”

当然,周林要是看到江峰肯定会更加的惊讶,江峰比起刘十三也不过大六七岁的年纪,周林摇摇头,只觉得这华州如此的不可思议,还是接着问道:

“天下太平,我大明气运正盛的时候,你等为何逆天改命,擅自起兵祸乱我华夏江山,就不怕被天谴吗?”

“天谴,我家大王说过,这天下归谁,不是看的气运,而是谁的力量大,谁手中的刀枪锋利。”

这么放下几句话之后,刘十三颇为无趣的大声说道:

“还以为出阵来会有什么新鲜的事情,原来也是说这些的官样文章,战场上见真章吧!”

说完之后,直接就是拨转马头回到本阵,看到刘十三回来举起了左臂,整个华州军都安静了来,静静的等待着。

刘十三举起的胳膊狠狠的朝前一挥……

华州重骑兵

火器大阵稳步向前,火炮轰击,轻骑靠近之后的齐射,以防守杀伤为主,这是明军上下总结出来的华州战法。

归根到底就是不能先攻,而要周旋,不能阵型密集,以免炮火杀伤,不能用长枪对付轻骑,而要及早的用弓箭阻碍,周林自然是知道这一点,和刘十三说完之后,回转阵营也是及时的吩咐了下去。

尽管他已经是把面对华州该如何做已经是说了许多遍,可是临阵的时候,还是要提醒才能放心。

看到了刘十三这么的年轻,周林心里面一点底气都没有了,因为华州军是如此的不合常规,如果对方是个莽汉或者是江湖上的盗匪模样,三四十岁的年纪,说话或者是不温不火,或者是粗鲁莽撞。

如果是这样,周林对于华州军的判断还不会超出常规,无非是暴民或者流民或者盗匪,但是刘十三的年轻先不去说他,这种气度和表现,分明是大明勋贵世家贵公子的做派,尽管脸上的风霜之色很重,但是举手投足的气度底子还是很容易被看出来,这种人如何的做得大将,华州军难道就是靠着这样的高官聚齐如此恐怖的军队吗?

刘十三虽然是草莽江湖出身,但是从小也是锦衣玉食的长大,微山湖群盗本就是刘六刘七的残余兵马,虽然是残余,可已经是不是绿林气派了,手中银钱丰富。势力自成体系,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刘十三地境况实际上就和大明的那些将门世家差别不大,周林自然有这样的观感。

对面的军队不是大明的叛军,组成的成员只有可能是流民和盗匪,首领也应该是匪首的模样,谁想到军队是正规地军队。对方的首领也是这样地气度,也难怪周林会有这样的错愕。

明军的阵型按照千户为单位。开始缓慢的张了开来,即便是每千人之中的空隙也是非常的大,好在只是前阵如此,不过尽管是这样,那也是铺开了相当巨大的面积,这就是按照预先布置地阵法来防御华州军的攻势。

老实说,这样对于明军军官实在是有些难为了。平时即便是聚在一起的时候,指挥,千户都未必能够控制住手边的这些部队,能做到从容调动的都已经被当作优秀的将领,军队也被称作强军。

所谓“用兵聚散以为常为上”在明朝的兵书和各种兵事文字上被提及的最多,实际上也是做地最差的一项,越到后期越是不堪,如果江峰没有出现。历史还是按照原来的轨迹发展,到了崇祯的时候,明军的大队是被闯王的顺军还有鞑子地马队,都是一冲就跨,不堪一击,当然这个时候还没有那么糟糕。不过也是有了端倪,按理说两军对战的时候,杀气森然,各处都应该是肃穆无声。

只有主将的命令才能通达四方,所以战场上,都有一个不得擅自喧哗,扰乱军心的军法在,此时的明军前阵中,却丝毫没有一点的安静,每一队的军官都是在大声的吆喝怒骂。让已经是散开的士兵各自在正确的位置上。不要脱队。

一个人两个人地喧哗倒也罢了,这么多人地声音。确实是大了些,连几百步以外的华州军阵都是听得清清楚楚。

刘十三地胳膊狠狠的挥下,在他身后的大队起兵开始缓缓的向前运动,这又是让对面的明将周林有些糊涂,这又是什么战法。

一个军队该如何战斗,如果有了定规之后,轻易的就不会改变,因为确定了战法,军队的装备和训练都要按照这个战法来进行,若是随随便便就改了,那可就是要耽误大量的人力物力,十分的浪费。

通过历次明军和华州军的战斗,周林自以为总结出来了对方的战术,没有想到对方又是有了新的手段。

出阵的华州骑兵并不是所谓的轻骑,他们的马匹看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