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仙徊(笛沃)-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次苏某有眼无珠,怠慢了探huā郎。杨兄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要和我计较啊。说起来也是缘法,杨探huā坐船回国的消息传来,有旨意让礼部来人接船,我就马上找到尚书大人,厚着脸皮说认识杨公子,这才抢到了这个热差事,就是为了向杨公子当面道歉的。”
这个苏阐苏主事,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可是他却是一个真小人,能拉得下面子,能服软,他这么一说,杨云倒是不好再计较以前的龌龊了。
这时有司吏捧上来一套袍服,苏主事笑道:“还请杨探huā回舱更衣,陛下正在宫中等候,要亲自召见探huā郎。”
杨云点点头,回船舱换了衣服出来,是一身大红的进士及第袍服。衣服的颜sè款式都和杨云在大陈穿过的那套差不多,不过帽子上的簪huā比状元还多了一支。显然,这是对杨云能在人才济济的大陈取得探huā的一种褒奖。
上岸后,牵来一匹雪白的高头大马,请杨云上去。差役们当先鸣锣开道,杨云身后,随行人等刷地一下撑起青旗蓝伞,还有两面肃静回避牌。一行人浩浩dàngdàng地向王宫走去。
一路上行人回避,议论纷纷,都在打听骑在高头大马上,一身状元服sè的年轻人是谁。这时chūn考早已过去,哪里又出来一个状元游街?
有识字的人读着当先牌子上的字,高喊道:“是凤鸣府的杨公子,大陈探huā!他回国啦!”
“哗啦”一群一下子sāo动起来。
“哪个是大陈探huā?”“笨蛋,除了那个骑着高头大马的,还能是哪个?”
“我看看,我看看——”
“杨探huā,你真行啊,给我们吴国长脸啦!”
街边传来热情的喊声,人群推搡着,越聚越多,要不是开路的差役,杨云准会被人群围住脱不了身。
一些妙龄女子闻讯跑了出来,大胆地挤在人群里,向杨云含情脉脉地抛媚眼。杨云笑着挥手,自己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原来吴国女子比大陈的还放得开嘛,自己在天宁城游街的时候,那些大陈女子,都只敢藏在半掩的门后,比这里差远了。
其实这也不奇怪,几百年前吴国刚立国时,这里还属于荒芜的化外之地,虽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吴国已经变得繁华起来,可是还保留着很多当年的遗风,吴国女子可不像大陈的那么含蓄,敢爱敢恨是她们的最大特点。像孟超讨到的章小姐那样害羞文静的,在吴国算是特例。
从东阳门入城,沿着大街一路行来,最后从昭华门进入王城,这段路huā了大半个时辰,杨云是骑着马,可是煊赫的仪仗队快不起来,他也只能耐着性子小步策马走着。
进了王城,仪仗队离开,杨云也下了马,这里除了皇室成员,即使贵为一品公卿也不能骑马的,顶多御赐一顶小轿。
吴王接见杨云的地方是在御书房,此时朝会早已结束,不过几个朝中重臣都留了下来,吴王有意让大家都见识一下大陈探huā的风采,顺便把杨云未来的职司敲定下来。
“凤鸣府举子杨云,拜见吾王陛下。”御书房中,杨云长身施礼。
“探huā郎请起,赐座。”吴王赵翰光等杨云挨在几位朝廷大员身边坐下,笑yínyín地说道:“杨探huā作的几篇文章,孤都读过了,果然是文采出众,就好像是凤鸣府出的锦绣一般精美华丽。而且文中颇有深意,如同披沙简金,往往让人掩卷深思啊。”
“陛下缪赞,杨云愧不敢当。”杨云谦逊了几句。
几位大臣也出言附和,杨云扫看了一圈,几乎吴国最有份量的大臣都在这里了。中了大陈的探huā待遇果然不同啊,这要是留在国内,就算中个状元也没有这般待遇。果然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太师高远、左相李苍谰、右相田远中,这是吴国三大巨头,也代表了朝中三大派系。杨云心中念头急转,看来等会儿会讨论自己的职司安排,而这个职司安排,很可能从此给自己身上打上某个派系的标签。
果然吴王问道:“杨探huā不羡大陈的高官,回到吴国,不知是否愿意出仕,帮扶孤家一把?”
“杨云是吴国人,自然愿意回到吴国出仕,故所愿也,不敢请尔。”
吴王大喜,“好,爱卿愿意出仕,是孤之幸,吴国之幸啊。”
想到本国的学子高中大陈的探huā,然后又回国效力,这个事情无论怎样宣扬,都是大涨自己和吴国面子的事情。
“启禀陛下,臣在天宁城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位异人,他托臣带回一封书信,说是要面呈陛下。”杨云想起酒老的托付,说道。
“噢?拿来孤看看。”
有内shì接过信,呈了上去。
吴王赵翰光打开看了一眼,脸sè顿时微微一变。御阶下面的几个大臣相互看了一眼,心中猜疑,到底是什么人写的信,看吴王的样子相当重视啊。
赵翰光快速看完了信,脸上神sè变幻不定,直接把信揣到了怀中,定定神,向下面说道:“杨爱卿送信有功,等下孤自有封赏。李爱卿——杨爱卿既然答应出仕,吏部可有合适的职位出缺?”
李苍谰主管吏部,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当下毫不犹豫地说道:“海盐府的通判因病出缺,不知这个职位可合适?”
“爱卿意下如何?”赵翰光向杨云问道。
听到这个推荐,右相田远中眼皮跳了跳,海盐府是李系官员的大本营,从知府到同知,上上下下铁板一块,都是左相一系的官员,自己原本想利用通判出缺的机会,chā一根钉子进去。不料李沧谰把这个职位推荐给了杨云。
到时候杨云掉到李系官员的水池子里,他如果想在海盐府作出一番政绩来,还不是得乖乖听李沧谰的安排?而且这样又堵死了自己的筹划,一举两得,实在是高明。
不过田远中本来就对争夺杨云不太抱指望,李沧谰是状元出身,在争夺士子清流方面原本就有天然的优势,加上杨云在凤鸣府中举的座师,也是李系的人,把杨云争取过来的希望不大。
太师高远代表了地方豪强世族,他对争取杨云更是没有什么兴趣。
通判是正六品,杨云探huā身份,出仕原本应该是正七品,这一下子就提拔了两级,而且吴国国小,全国只有九个府,并没有大陈那样州一级的设置,通判虽然只是六品,可是在一府之地的官员中,论实际职权也仅次与知府和同知,算是一方大员了。
县跨越到府,对于任何一个官员来说都是个不小的考验,杨云直接当上通判,他又这么年轻,日后即使没什么出sè的政绩,熬年头资历也能在四十岁前升到中枢要职,这实在是一条青云之路啊。
而且海盐府有吴国最大的盐场,在那里当官的人一个个都富得流油,这个杨云出身贫寒,在众人想来,他无论如何没有拒绝的理由。
不料杨云连思索都没有,就回奏道:“陛下,臣不想到府县任职。”
“噢?那爱卿是想进翰林院,还是六部之中的哪一个,说给孤听听。”
“都不是,臣想求一个筹海使的职位。”杨云在众人注视的目光中,镇定地说。
筹海使?这是个什么职位?吴王为首的几个人的头上,都冒出大大的问号。
第101章自立山头
“筹海使?本朝没有这个职位啊?”李沧谰诧异地说道。
“有的,开国三十二年至三十八年间,本朝曾经设置过这个职位。”杨云肯定地说道。
“来人,把内史令叫来,查一查这个筹海使。”吴王赵翰光吩咐道。
内史令很快抱着一堆旧书册来了,这一堆书册,是宫中所藏的开国三十到四十年间的典籍纪录。
吴国立国已经数百年,这些书册当然不是原始记录,而是后人抄录的,原本尽管用得是上好的纸张,也经不住几百年时间的侵蚀。宫中设有内史司,专门干这些事情。
即使不是原版,这些书册也有几十年历史了,在发黄的纸张中一番查找,内史令终于找到了关于筹海使的记载。
“国朝三十一年冬,东海逐làng国来使朝见,进贡珊瑚树一株,海珠三斛。太宗陛下赏以yù马、丝绸,逐làng国使进表yù与本国修好,来往通商,太宗陛下允准,下旨设筹海使司衙门督办此事,定衔正六品。”
“三十二年chūn,筹海使司正式成立,当年集船十五艘,随逐làng国使远航,三十三年夏初回国,余船十二,皆满载而归,获利甚丰。”
“三十六年,东海航路中断,当年远航船只无一艘回航。三十八年,遂撤筹海使司。”
内史令将挑选出来有关的记录当着众人念了一遍,又摘录出来,分送到吴王和几位大臣手里。
“这——杨爱卿,你是想重开筹海使司吗?可是现在已经有了市舶司,你如果对海事有兴趣,可以直接去市舶司啊。”吴王问道。
田远中心中一动,市舶司可是他的地盘。吴国海路商贸繁盛,来自市舶司的税收占了吴国国库收入的三成,是上上下下都极为重视的一大财源。
“陛下,市舶司负责的是来往大陈、北梁、清泉乃至南洋诸海国已经开通的商路,臣所设想的筹海使司则不同。”
“爱卿说来听听。”
“是,陛下。市舶司的职责是对已经成熟的商路课税,但是大海辽阔无边,未知的海国千万,如果能开辟出一条新的商路来,获利之丰是难以想象的。大陈的殷国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吴国立国垂三百八十年,北临大陈,南接山越,属国的身份早定,在陆地上已经没有什么发展的空间。虽然现在政通人和,民间富足,但从国势上来说,实已经过了顶峰,最近一百多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除了锐意开拓海疆之外,臣实在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办法。”杨云在御书房中侃侃而谈,神采飞扬。
“重开筹海使司,集聚人才,探索海外商路,和市舶司相比,一为守成,一为进取,二者皆不可或缺。”杨云说完后,希翼地看着吴王。
这小子原来野心勃勃,不甘心为人手下,想别出蹊径自立一个山头啊。三个大臣都有这样的想法。杨云的话虽然说得漂亮,但几位大臣年老成精,越是岁数大越是多疑,心中不免觉得杨云是嫌弃他们老朽,不愿意在他们手下当差。
合辙我们都是守成的,是吃现成干饭的家伙,只有你这个小子是锐意进取的英才?就连清流的领袖,李沧谰的面sè也有点不自在起来。
身为大臣当然都xiōng有城府,谁也不会此时跳出来反对,免得给吴王留下自己嫉贤妒能的印象。不过虽然没有表lù,吴王赵翰光也清楚他们的想法,君君臣臣几十年,谁的心思也瞒不过谁。
其实赵翰光作为上位者,tǐng欣赏杨云这种打破藩篱冒头的行为,现在朝野上下各成派系,里里外外绞成一团luàn麻的局面,他也有些无奈,有些厌烦,杨云的提议也许能成为一道清风,给吴国这一潭死水带来微澜?他又想到怀中的那封信,虽然里面没有提到杨云,但是老祖宗既然让此人带信回来,肯定也是高看他一眼,也许他真能做出一些事情来。
想到这里,吴王也不征询大臣的意见,直接说道:“甚善,既然本朝曾有先例,开立筹海使司又有这般好处,那就依杨卿所请——李卿,你去督促吏部,在半个月内拿出筹海使司的定制来,筹海使司正使,就暂定正六品,下面的建制你让吏部拟出详细的条陈。”
“是。”李沧谰答应地甚是爽快,反正只是个正六品的衙门,而且还是个暂时的。如果杨云不能在一两年内开创出一番局面来,他这个正六品的使司就当到头了。到时候就算转为他职,这从政上的污点就再也抹不去了。年青人啊,就是喜欢说大话,等他真上了手,就知道论事易,做事难,做事易,成事难的道理了。
“这些事情易办,不过要新设一个衙门,需要有日常的开支,还有既然是筹海使司,免不了要遣船出海,这些huā销就要田相想办法了。”
田远中微怒,心说你个老东西,自己做好人,倒是想让我出来做恶人。
可是这个恶人他还不得不做,他主管着户部,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吴国虽然国势太平,民间富足,但是官吏冗员也一直在增长,加上祭祀、宗族、军备、学政等等开销,国库里其实也没有多少余钱。
“启禀陛下,这个筹海使司的官吏薪俸,还有日常支用,都可以比照着市舶司来,这些钱户部咬一咬牙,还是开支的出。可是遣船出海,这个事情huā钱就没有边了。到时候是派一条船,还是十条船出去,船大船小,船上水手的招募费用,是不是要派兵上船,这兵员的装备开销。还有这船是建是买,采购货物所需费用,另外海上风险甚大,如果船只损毁,损失不说,还要额外支出抚恤的费用。这些钱户部是万万承担不下来的。”
“这些开销不用户部支出,由筹海使司从民间自筹。不过如果新开辟出商路来,筹海使司要独占商路二十年,到时候市舶司可不要来收税。”杨云说道。
“田卿,这样可行?”吴王赵翰光问道。
“如此,臣无异议。”田远中和李沧谰的想法一致,这个筹海使司,多半和吴国朝廷上的很多事情一样,最后难逃虎头蛇尾的下场,现在吴王正在兴头上,实在没必要去扫他的兴,何况只是官吏薪俸和日常开支的话,一个正六品的衙门而已,如果户部说拿不出这笔钱来,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
从皇宫里出来,杨云心中喜悦,当上个正六品的筹海使,当然不算什么,但是这是一个独立的衙门,上上下下的事情都由自己一人做主。最关键的是,自己可以正大光明地去东海了,那个逐làng国杨云梦中的前世去过,和吴国中间隔着万里海疆,旁边还有乘风和牵星两个岛国。
这三个岛国前世里似乎没有受到luàn世的bō及,如果能走通到东海三国的航线,到时候如果吴国事不可为,至少可以带着家人扬帆出海,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东海三国是千多年前大陆漂流过去的移民所建,无论气候还是人文都和吴国比较相似,父母在那里生活应该可以习惯。如果东海三国走不通,那就只能考虑南洋的海国或者山桂了。不过那里气候炎热,瘴疠盛行,和当地人语言不通,实在不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更糟糕的是,南洋号称有三千海国,相互之间争战不断,而山桂在大陆上,虽然前世的北梁大军在山桂折戟而归,但谁知道这一世会有什么变化,而且北梁大军是打到山桂国内才遭到败绩的,因此这些地方都不是良选。
可能很多人认为自己建立这个筹海使司,是年少轻狂不知深浅吧,他们肯定会躲在一旁看自己的笑话,就让这些人等着大吃一惊吧。
第102章冷衙门
吴国王宫内,宛凝宫。赵佳在几个月前终于结束了让她痛苦不堪的礼仪学习,学完礼仪,她看上去确实文静了许多,除了偶尔还悄悄跑出宫外游玩,不过至少懂得带上护卫了。在父王母后面前的举止也娴静了许多,让两个人放心不少。
吴王和王后两个当年并不想把赵佳送进山中学艺。可惜,送长公主进山是吴国成立几百年来,一直传承下来的一个规矩。
赵佳拜入的煌明剑宗,和吴国王室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皇帝本人的次子和长女六岁起都要进煌明剑宗修行,不过区别是,除非皇长子死亡或者被废,否则二皇子永世都不会出山,会一直在宗门中修炼下去。而长公主则会在修炼到十七八岁的时候出山,由王室选择一个良配,长公主成亲后会负责掌管煌明剑宗在吴国世俗界的力量,直到下一代的长公主来接手。
皇室先辈如此安排煞费苦心,从作用上看,几百年来保持了皇位的平稳交接,兄弟萧墙的事件也比较少。
煌明剑宗和吴国皇室,一明一暗,几乎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而王室掌控的官方力量,和长公主掌控的宗门世俗力量,又是一明一暗,两种力量相互扶助,但同时也有相互制衡监督的意思。
王位是世袭的,长公主执掌的势力却不传给儿子,而是交接给下一代长公主,这种安排是为了避免外戚做大。
吴王和王后狠下心bī迫赵佳练习礼仪,其实是在为她的出嫁做准备,这个女儿性子太野,从小就在山门中修炼,偶尔回家一趟,父母欣喜之余也缺了管教,现在不磨一磨,担心她将来不会为人处事,和夫婿的感情不和。
赵佳哪里知道这些,表面上收敛了一些,其实背地里依然故我,回到宛凝宫,把大门一关,立刻旧态复萌。
“去——把人靶拿出来!”赵佳吩咐道。
“是,公主。”
宫女们飞快地拖出一个木头假人,立在院子里,木人身上还像模像样地套着衣服。
一道红光从赵佳的腰间盘旋而出,绕着木人飞旋了几圈,木人顿时化作了漫天的木片。
“不知公主为什么又生气了,这回的木人好可怜,被毁得好彻底。”宫女们肚子里暗自嘀咕着,心中哀叹,今天晚上又要熬夜扎木人了。
“哼!臭杨云,居然跑到大陈去,害得我在东吴城像个傻子一样等着,还偷偷跑去贡院看榜,可恶之极!”赵佳连连挥剑,恨不得把木头全部削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才解恨。
软红剑似乎感应到了主人心中的怒火,突然吐出一道鲜红的剑芒,嗤的一声,凌空击中一块木片,顿时将其爆成了一团碎屑。
赵佳呆住了,这——这是剑芒呀,自己竟然不知不觉地突破到引气期啦?
×××
建立筹海使司的事情成为定局,吏部也没有为难,很快就发出批文,同时通过邸报将筹海使司成立的消息正式通报全国。吏部尚书相当大方地给了杨云一批空白告身,让他自己去委任官吏。一付随他怎么折腾,这边完全放手不管的架势。
杨云也不客气,拿着告身就开始拉人。可惜虽然是空白告身,委任的人也得有正式功名,而且品级不能相差太多,最高可以提拔一品,否则吏部还是可以将任命驳回。
杨云的这个筹海使司在东吴城中无人看好,有正式功名的人在哪里hún不到一个官做,何必到这个看上去像闹剧一样的筹海使司冒险。
杨云是大陈探huā不假,但这只表明他文章写得好,并不能证明他在海事上也能搞出一番名堂。
何况筹海使司可是要出海的,茫茫大海,哪个当官的肯拿自己的老命去冒险?
忙碌了七八天,除了招募到一些司吏,正式官员就拉到一个叫做焦源的,这个焦源举人出身,hún了几十年才是一个八品笔帖式,还是在一个清水衙门里,家里老婆孩子一堆,在官员中实在窘迫不堪。所以他牙一咬进了筹海使司这个最冷的衙门,被杨云任命为七品的主事。
杨云上书要求把筹海使司衙门建在凤鸣府,他上书的理由是东吴城的码头已经没有空余的地方,将来开辟出新的航路时甚为不便。京城中知道这件事情的人,纷纷都笑着说,杨大探huā在东吴城忽悠不到人,打算回到地方去,继续接着忽悠。
吴王和吏部很快批复同意,对众人的嘲笑杨云不以为意,别人觉得他傻,他还不想留在东吴城呢,这里高官太多,总有施展不开手脚的感觉,还是凤鸣府好,而且离家又近。
在新任主事焦源的建议下,杨云拜访了一趟当朝太尉薛明义。
薛明义是朝中除了太师和左右相之外官职最高的人,不过他主管军事,所以上次在御书房讨论杨云的职位安排时没有在场。
杨云找薛明义的目的,是听焦源说,只要走通薛太尉的路子,就能搞到水师战船。焦源虽然hún地落魄,可是毕竟在东吴城mō爬滚打了几十年,这些门道比杨云清楚多了。
杨云想出海,当然是水师的海战船最合适,船身坚固、耐风làng,而且有强大的武备。
薛太尉掌管全国的军队,他听到杨云表明来意后,笑着说:“杨使司你这可是找错人了,筹海使司的事情我是支持的,可是军船不能挪作sī用,这个忙老夫可不敢帮啊。”
“在下并不是要用现役的,那些退役或者临近退役的军船,据在下所知,颇有一些卖给了sī人,不过想买这种船,都要军中有人才行,难道军中还有人能大过薛太尉去?您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薛太尉一听,知道杨云明白其中的道道,不好糊nòng。所谓sī人不能拥有战船的规定,其实这些年来早已名存实亡。颇有些水师军将,将好好的战船报废,然后相对低价卖给那些跑海的商人,反正水师的战船自然有朝廷给补足,这种事情从上到下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些都是下面的人搞出来的事情,老夫略有所查,正打算狠狠管纠一番。”薛太尉推得一干二净。
“我们筹海使司也是朝廷的衙门,用几艘战船是名正言顺之事,老太尉就算不给在下面子,也得给吴王陛下面子呀,杨某此举可是奉了上喻的。”杨云抬出吴王,一番软磨硬泡,最后还是搞到了薛太尉的一张帖子,兴冲冲地走了。
“这个杨云,还真想出海,真是初生牛犊啊。”薛太尉感叹一声,他对杨云倒没什么恶意,毕竟文武有别,杨云风头再足,也威胁不了他的位子。而且杨云在大陈殿试的文章流传甚广,里面要求陈皇重视武备,居安思危的意见,其实放在吴国也是适用的。
吴王在看到那篇文章的次日,就召见了薛太尉,询问了一番全国的兵事,并且有意在明年的国库支出中,增大拨给军方的份额,这件事情要是能成,还算是沾了杨云的光呢。
在吴国朝野上下关注、轻视、怀疑、抵触的目光中,杨云一直忙到了五月底,终于把一堆繁琐的事情处理妥当,带着唯一的一名属官焦源,和七八个司吏,乘坐海船离开东吴城,去凤鸣府正式建立他的筹海使司衙门去了。
杨云一走,关于筹海使司的事情就渐渐淡了下来,京中普遍认为杨云干了一件蠢事,好不容易名扬天下,吴王也青眼有加,不趁着这个时候留在都城,进一步加强圣眷,反而跑到外地去。这人一走茶就凉,等吴王对他的兴趣减淡,筹海使司又搞不出什么名堂,恐怕就是他这个官当到头的时候,不少人都等着到时候狠狠参他一本。
猖狂的少年人,总是要得到教训之后,才能明白官场中的一些道理。
第103章初建
吴国王宫中。“什么!让我嫁人!”赵佳张大嘴巴,里面足能塞进去一个jī蛋。
“奴婢是听王**里的人说的,公主千万不要说出去呀。”一个宫女惶急地说道。
“不行——我得去问个明白。”赵佳拔腿就跑。
“公主!公主!”宫女在后面边追边喊。
赵佳穿着一身拖地的宫裙,她提着裙子下摆依然跑得飞快,很快把后面的宫女甩没了影子。
“父王、母后。”到了**,不料吴王也在这里,赵佳总算是还记得行礼。
“怎么这么慌张的样子,成何体统!”吴王恨铁不成钢地说道,“这才几天,学的礼仪又忘啦?”
“唉呀——父王母后,这里又没有外人,干么讲究那么多,我们一家人都生份啦。”赵佳扯着两个人的衣袖,撒娇道。
“唉!”吴王长叹一声,不过看见赵佳这个样子,心头到底软了下来。他的子嗣还行,有七八位王子,可是不知为何,女儿只有赵佳这一根独苗,从小又聚少离多,一向是宠溺惯了的。
只恨赵佳是长女,也是唯一的女儿,必须承担历代长公主的重担,否则说什么也不肯送到山里去。
“算啦,以后在宫中就不用这么讲究了,不过佳儿,以后你到了夫家,可不能这么大大咧咧的,要记得那些学过的礼仪。”王后说道。
听到母后主动提起,赵佳连忙接过话头:“我才不想嫁人呢,我就留在宫里陪着父王母后。”
“傻孩子,女儿家总是要出嫁的,你总不能在宫中留一辈子啊。”王后说道,“你有没有什么意中人?”
“啊!?没——没有。”赵佳羞红了脸,双手绞着衣角。
“那就好,母后为你物sè了一个,年少有为,文才出众,虽然家世差了些,出身寒门,可是为人很是不错,事亲至孝,你将来要是嫁过去呀,可一定要好好侍奉公婆,善待小姑,还要和妯娌们好好相处,切莫因为自己的王家身份而轻慢他们,要记得,夫妇是同林鸟,要相互扶持一辈子的,你对他的家人好,就是对他好。”王后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地劝导女儿。
赵佳听得心中怦怦luàn跳,脸红得像要滴出血来。
“翰林院中的人对他也是交口称赞,说历科的状元中,他的文才是数一数二的,虽然比不上那个中了大陈探花的杨云,可是在国内的同龄人中,绝对是出类拔萃的。”王后继续絮叨着,却没注意到,赵佳的脸sè已经变白了。
“父王母后,我头晕,先回去啦。”赵佳说完飞快地遁走。
以为女儿是害羞才离开的,两个人相视一笑,心想野丫头一样的女儿,竟然也会有怕羞的时候。
第二天,王宫中传出吴王愤怒的吼声,“什么!怀玥公主不见啦!”
“是,宛凝宫里里外外都找遍了,只找到一封书信。”
吴王接过信,气得双手发抖,好几下才拆开,认出信上是女儿的笔迹。
信写得非常简单,里边就一行大字:“父王母后,我还不想嫁人,所以出去玩一阵,玩累了就回来。”
“这个野丫头。”吴王气得嘴唇抖动,大吼道:“给我派人去找!找不到别回来!”
“属下遵命。”
大内侍卫首领退下后,吴王颓然坐到宝座上,这个野丫头,怎么就不能让自己省点心呢,自己还以为礼仪课让她转了性子,不料这次不但旧态复萌,简直就是变本加厉,居然不告而别离家出走。
等抓回来,立刻就让她嫁人,吴王恨恨地想到。
×××
杨云从船上下来,双脚踏上了凤鸣府的土地,这次没有人大张旗鼓的迎接,知府衙门派来了几名下级官吏而已。进了官场就有官场的规矩,杨云也能理解这一点。
不过让杨云喜出望外的是,他在码头看见了几个熟悉的身影。
“二哥!虎哥!”
杨岳笑着走上来,“三弟你终于回来了。”
陈虎却连连摆手,“可不敢当你这么叫我,你都当上老爷了,以后还是叫我名字吧。”
“哈哈,一个六品官而已,没什么了不起的,以后没有外人的时候,咱们还是该怎么叫就怎么叫。”杨云确实不把这六品官当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可是陈虎却不这么想,他暗自乍舌,六品官还没有什么,知县老爷才是七品而已。
“你们看看,我这个衙门号称六品的建制,可是从上到下就我们这几个人。”杨云往身后一指,此时从东吴城中招募的焦源和几名司吏刚刚下船。他们此次都是孤身上任,打算稳定之后才把家眷接过来。
等属员们下船并取了行李后,杨云手一挥,“走——先去看看凤鸣府给我们准备的衙门,然后中午我们找个地方大吃一顿。”
知府衙门的司吏找来马车,一行人坐着车,一路来到新衙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