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368章 康复
  他带头喝了头三杯酒,援朝舅舅赶紧站了起来。“李书记,您这么说我可不敢当。韩援朝不论什么时候,都是您的部下,我一辈子都把您当老领导。
  我干了这两杯酒,表示对您的感谢。我援朝有今天,全都是您的关怀和培养。”
  姥姥也举杯表态:“振华和震宇虽然创建在深南,但我本人啥时候都是咱临水人,为家乡的发展出力就是我的本分,以后还得靠在座的各位领导大力支持和帮助。”
  接着,姥姥和舅姥娘及爱国舅舅夫妇,共同给大家敬酒。还是姥姥代表家人说话:“援朝能走到今天,全靠党的培养和大家的支持,他毕竟年轻,今后还得靠各位的扶持和帮助。”
  饭后,李专员听舅姥娘说今天回去,就给安排了一辆吉普车,直接把几个人送回了家,后面的车厢里,装满了临水的特产。
  回到家里,秋收就开始了。韩屯村的1000亩大豆都成熟了。食品厂和服装厂同时停工,三天的时间,就收割完了,接着就是打场、运肥和耕地。
  悠悠爸的借调手续全部办好,村里的医院全部交给了韩宝景。现在他的医术,治疗一般的常见病,已经没有问题了。
  9月15日,部队来了辆客货两用的卡车,来接爸爸进京。
  智慧姐9月18日开学,正好跟着一块进京。舅姥爷和舅姥娘也一同前去,他们去看望爱民舅舅。
  虽然知道爱民舅舅是轻伤,已经完全康复,可是没有亲眼看见,两位老人到底还是不放心。
  姥姥和姥爷也跟着一块去,他们去看望四位老人,顺带打听姥爷的情况。
  自七八年下半年,右派开始平反,七九年四类分子大批的恢复工作。可姥爷和爸爸的事情,到现在没有回音。
  悠悠和迪迪当然跟着去了,昊昊主动要求留在家里,他怕回来晚了耽搁学习,主要是想照看家里。
  “姥姥,您们在京都多留些时间,把姥爷的事情问清楚了再回来。家里有我那,您们就放心吧。”昊昊挺着胸脯,一副男子汉的模样,稚嫩的话语挺有担当。
  刚刚11岁的孩子,懂事的令人心疼。
  卡车前面是双排座,这些人坐上正好。后面的车厢里,除了爸爸和智慧姐的行李,装满了水果和食品。
  姥姥在自己村的食品厂里,买了五千元钱的各种肉食品。京都物资供应相对较好,不过肉食品还是紧张。
  卡车比火车快,当天就到了京都,全家人都去了京大自己家的房子。
  温教授他们看到了,都过来帮忙,大家七手八脚一阵忙乱,一切就收拾停当了。
  王教授他们回去的时候,姥姥一家给了他们两箱肉食品。李奶奶说:“嫂子,这两年,都是婉莹给我们捎,还真是吃惯了,在这里买的,咋着也没您们那里的好吃。”
  姥姥说她:“您们也看到了,我这次拉来一车,您们吃完了,就到地下室去拿,我让婉莹给你们留把钥匙。”
  秦奶奶说:“钥匙不用留,我们经常过来,随时就能拿。”
  舅姥娘楼上楼下的转了一圈,“妹妹,光听您说京都的房子好,今天俺可开了眼,这房子是真漂亮。”
  姥姥惋惜的说:“嫂子,要说漂亮,震宇家以前的府第那才叫漂亮,不知道还能还回来吗?可惜不能让您们去看看。”
  第二天,爸爸去部队报到,姥爷带着大家去了三进的四合院那里,刘老、何老他们四个,看到姥爷来了,都激动的不行。
  “艾老,夫人,可算把您们盼来了,这都一年半了,您们可真放心,每次都让婉莹把钱带过来,就不管不问的了。”
  刘老他们四个,比一年前精神多了,衣着得体,气色红润,精神矍铄,浑身上下带着一股文人的气息。
  姥爷把舅姥爷夫妻介绍给他们:“老哥四个好,这是秀芹的娘家哥哥和嫂子,也是我们一家子的救命恩人。
  哥哥嫂子,这是我的四位老友,刘老、付老、何老和荣老。”
  又指着智慧姐说:“这是他们的孙女智慧,今年考上了京华大学,哥嫂是来送孙女上学的。”
  四位老人上前给舅姥爷他们问好:“哥哥嫂子好,听艾老上次提起您们,说多亏了您们的照顾,才能挺过了那艰难的岁月。”
  舅姥爷赶忙说道:“你们好,都是一家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用不着客气。”
  智慧姐恭敬的给他们见礼:“爷爷们好。”
  他们四位忙着回答:“好,好,真是个好孩子。哥嫂,您们家的女孩子都聪慧,这孩子才多大啊,就考上了京华。看这模样,和秀芹年轻时,真的很像。”
  经常听人说侄女随姑,还没听说过随姑奶奶的。
  迪迪跑到老人的跟前,“刘爷爷、付爷爷、何爷爷、荣爷爷,还有我那,我也是个好孩子。”
  “好孩子,迪迪和悠悠都是好孩子。”刘爷爷边说边抱了抱迪迪,一下子没抱起来。
  “哎呀,迪迪长成大小伙子了,我还抱不动了。”
  姥姥把给他们带来的肉食品放到了厨房,荣老看着摞在一起的成箱肉食品,感激的说:“夫人,您又带这么多的东西。俺们四个的生活,都是婉莹操心,从吃到穿,都是孩子给置办的。
  我们基本上就不用花钱,吃的穿的都是现在最好的。没想到老了,俺们还有三分好时运,能跟着夫人安享晚年。”
  “荣老,您这么说俺感到惭愧,您们帮着俺办了这么多的事情,还教了婉莹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些可都是无价之宝。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婉莹孝敬您们,那是应该的。”
  大伙在厅堂里坐下,妈妈熟门熟路的给大家倒上了茶水。
  刘老给姥爷拿过来厚厚的一摞账簿,“艾老,这都是我们四个收的东西,全都记在上面,您和夫人有空了再看。”
  姥爷大致的翻了一下,不时的发出一声惊叹:“辛苦您们了,这么多的宝贝,你们是咋收起来的。”


第369章 老家具
  “艾老,您这次不来,我们也想找您那。您是不知道,现在的京都,这老物件可好收了,特别是家具。
  这一年来,平反回城的人多了,国家不仅补发了他们的工资,还发还了他们的房子家具和用品。
  老人在的还把这些东西当成宝贝,老人不在的,年轻人拿了老人的工资,住进老人的房子,可是却嫌弃这些旧家具碍眼。
  听说我们哥四个收老家具,好多人领了发还的家具,就直接拉到这里来,卖给了咱们。
  可惜啊,当年好多的字画和书籍,都被烧了,瓷器被砸坏了,铜器也被卖到废品站,融化了支援国家建设。
  收缴的房子,部分被国家单位当做了办公场所,剩下的就安排给个人居住。
  只有家具和部分结实的物品,没人敢用,这些雕花镶宝的家具没人敢用,这可都属“四旧”物品。被集中存放在仓库里,保存的也算好。
  当时收缴的时候,都有记录清单。即使个人的那份有遗失,国家也根据存根进行了返还。”
  悠悠想起后世红木家具界的传奇人物大佬王,就是靠九十年代初,在京都收废品攒下的旧家具,成了国际著名的“檀木王”。
  原来,京都的旧家具,是这么保存下来的。
  现在自己穿了过来,从七十年代末就开始在京都收购老家具,不知这个世界上的澶木王还会不会出现。
  不过,起码自己收购的老家具,比澶木王价格高多了。虽说每件家具十几元到几十元,比起澶木王来还是高了好多。他可是用废品价格收的,每斤2分钱。
  坐了一会,刘老就带着大家去看他们收的东西。他们居住的二进院落东西厢房,放的都是各种古董。
  房子里的博古架,也是他们收来的,上面分门别类的存放着各种老物件,被他们擦拭的干干净将,摆放的琳琅满目。
  这些东西件件是精品,四位鉴宝的大家,要是收藏了赝品,还有什么真品可言。
  这么多的实物摆放在这里,还是相当震撼人心的。姥爷在房间里快速的转了两圈,震惊的问:“哥几个,您们这是怎么收起来的,这也忒多了。”
  何老嘿嘿一笑,“这些东西啊,大部分是我收的。别看我身体不好,可是他们仨个在京都闯出了门道,大家都知道我们几个老家伙,收购老旧的古物。手里有老物件的,就偷偷的拿着东西,找到这里来。
  我身体不好,多数时间在家守着。找上门来的,有收藏价值的,我就留下了。”
  后面的院落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硬木家具,就连前院的倒坐房里,也快放满了。这些家具和李保国收的不同,件件是真品,好些是珍品。
  所有的硬木家具,都是死沉死沉的,不用担心被人偷走。再说了,现在也没人把它们当宝贝,即使到了九十年代,也没人把这些老家具,当成宝贝。
  刘老指着满屋子的家具,对姥爷说:“艾老啊,您再不来,我们就准备在后院里,搭个大棚子,把一些品相不好的家具,倒腾到里面放着。”
  姥姥问他们:“刘老,您们听说有卖院子的吗?要是有的话,咱再买个院子,放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一时半会的用不着,放院子里也不是办法啊。”
  硬木家具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才在南方重新时兴起来,价格逐年增高。进入二十一世纪,成为了奢饰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收藏。
  刘老说:“夫人,您这是要买院子啊,现在还真是有。不过,没有大院子,大部分是小院落,二进的也有,像咱们现在这样的院子,还真没听说。”
  荣老补充说:“现在,平反的大部分是右派,他们大多是知识分子,家底厚的不多,他们有大院子的不多。
  像咱们这些封建遗老和资本家,家里的院子都大,可没听说有平反的。”
  姥姥听了有些失望,舅姥爷听到了心里,问他们:“您们清楚那些小院子,卖什么价吗?”
  “那得看房子的情况,不过这些小院落,倒是比去年的价格低。主要是那些死亡的右派,孩子受连累,大多数也不在京都。
  反正也住不着,就想把院子卖了,几个孩子把钱分了,可是一笔大的收入。
  现在,京都的住房虽然紧张,可是能买起房子的人,真的不多。卖房子的多了,价格反而比去年低了一些。
  三间的小四合院,现在不到二万元。五间的院子,不到三万,二进的院子最合适,三万五就能要了。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好的院子,那些残破的院落,价格即使低了一半,也没人要。”
  现在,京都住房紧张的,都是收入低的老百姓。国家干部和效益好的企业职工,单位分配的住房,还是比较宽裕的。
  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结婚证领到手,就能分到个独立的房间,怀孕以后,换成两居室的房子,他们是不需要买房的。
  大型企业工厂的职工,住房最紧张,老少几代人,挤在十多个平方的房子里,可是,他们的生活都困难,那里有钱买房子。
  一些京都的老户,因为解放后无节制的生育,一家四五个孩子,现在又都到了结婚的年龄,住房更加的紧张。
  前些年,一家留一个孩子在身边,其他的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可是自七七年恢复高考,大批的知青回城,好多还是拖家带口的回来,加剧了京都住房的拥挤。
  回城的知青,别说正式工作了,集体单位的工作也找不到,好多在家待业,靠父母养活,即便在院子里搭建个棚子住,也没钱买房子。
  虽说改革开放了,可是国家的工资标准没变,效益好的单位,多发些奖金,也没法和工资比。工资和奖金加一块,多的一个月六七十元钱,大部分还是四五十元。
  这个时候,家里有几千元存款的人家,就是顶尖的了。可是离买院子,差的太多了。


第370章 结束分居
  所以,一间两间的棚户房,反而好出手。一间的平房,能卖到三千元。
  也有一些藏了家底的老户,能卖的起院子,可是他们不敢买,怕再来一次反攻倒算,被人抓住把柄。所以,他们敢偷着买吃食,不敢买院子。
  舅姥爷听了以后,对姥姥说:“妹妹,我来时就和你嫂子商量好了,要是合适的话,就给孩子们买套院子。
  咱家里的孩子读书都行,将来可能的话就留在京都,公家分的那小房子,还没咱家里的厨房大。
  反正咱手里有钱,趁现在房子便宜,给孩子们置办了,以后即使用不着,再卖也不吃亏。
  家里放着那么多的钱,俺和您嫂子心里不落稳,花出去正好。
  来的时候,俺们就把钱带来了。妹妹,买院子的事,还得你操心帮着办。”
  姥姥听了,高兴的说道:“哥哥,嫂子,您们这么想就对了。您俩的钱还真没啥用,不如拿出来给孩子们置份家业。
  行,您们就擎好吧,我帮着您们买。嫂子,咱尽量要大院子,各家的孩子都多,以后也能住的开。”
  吃午饭的时候,姥姥把舅姥爷想买院子的事,给四位老人说了,托他们帮忙买。并说尽量的在天桥附近买。
  后世里,这片地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国家保护,不能随意拆迁和征用。
  这也是悠悠告诉姥姥的,姥姥对四九城还是比较熟悉的,悠悠一说,她就给划定了大致的范围。
  吃过午饭,四位老人就带着大家去了天桥附近,去那里看院子。深远幽静的胡同里,只有一些孩子打闹玩耍。
  四位老人在这一片比较熟悉,他们带着大家,先去了房管所,卖房子的人家,都在这里进行了登记,这里还有他们的寄放的钥匙。
  房管所的同志,拿着一大串钥匙,领着他们看了十几处院子。有一进的,也有二进的,不过都是四合院,姥姥听从悠悠的建议,把平房排除在外。
  这一片,前后四个胡同里,二进的院子出售的就有七处。依据房屋的建筑情况,价格在3。2——3。8万元。
  舅姥爷和舅姥娘两个人,从价高的开始选,一次就挑了五处院子。舅姥娘是这么说的:“四个儿子,一人一处,剩下的这个,是给智慧买的,以后孙子辈的,谁进京就给谁买。”
  大气,不知道二十年以后,这二进的四合院,价格涨到了几千万,您老还有这胆气吗。
  剩下的两个二进的四合院,姥姥要了。分手的时候,和房管所的同志约好了,五天后来办手续,因为房主有不在京都的,得等他们过来。
  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六点了,妈妈简单的做了晚饭,大家吃了,坐在一楼的客厅里,讨论着今天看过的院子。
  晚上九点的时候,爸爸才被部队里的车子送回来。他告诉大家:这次借调他,去制药厂其实是个理由,他就在制药厂挂个技术顾问的职务。
  真正上班的地方,是部队医院的高干病房,给一些老首长当主治医师。今天报到,20日开始正式上班。
  爸爸上班在医院,平时就在家里住。妈妈终于结束了独身生活,夫妻团聚了。
  晚上,爸爸和老首长在一起吃的晚饭。老首长让爸爸给舅姥爷捎信,爱民舅舅暑假期间,去了外地集训,9月20日就回来了。
  17日上午,一家人去了桂金买的院子,去看望韩德才老人。
  桂金买的院子在京都的西北方向,离桂金的大学不远,和各国的大使馆毗邻,环境非常好。宽阔的道路,50米的绿化带,高大的法国梧桐。
  来开门的是个勤务兵,桂金在院子里洗衣服。韩德才坐着轮椅,在院子的葡萄架下歇息,两口子看到舅姥爷他们来了,非常的激动。
  韩德才转着轮椅就迎上来:“玉林啊,半年多没见家里人,真想你们。桂金放暑假去看胜英了,俺们俩也回不去,家里人都好吧?快进来坐。”
  勤务员赶紧上前,推着轮椅:“您老小心。”
  舅姥爷赶紧上前:“好,家里都好。您们春节回去就知道了,咱们村啊,又办了个服装厂,村里的妇女,都有活干了。桂香还当上了技术员,一个月150元的工资。”
  桂金娘听了,对舅姥娘说:“真想回去啊,在这里,俺人生地不熟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老首长给安排了个勤务员,德才都是他照顾,俺就是做个饭,桂金连衣服都不让俺洗。”
  舅姥娘说她:“大奶奶,您也五十多了,该享福了。等桂金有了孩子,您想闲着也没时间。”一句话把正在倒水的桂金臊了个大红脸。
  悠悠妈妈问桂金:“您啥时候从部队回来的,那边啥样,打不起来吧?”
  桂金轻松的说:“应该打不起来,咱们这边挺紧张的,俄国那面没见动静,还和原来一样。
  不过胜英他们,训练量加大了。我去了两个月,他就集训了一个半月。
  幸好朝霞在那里,不然俺得焖死。俺回来的时候,爱军还让俺捎信,告诉您们,不用担心他,他们那里没事。
  朝霞和孩子们都好,特别是小智萍,真让人稀罕,粉嫩粉嫩的,小小的年纪就懂事了,有什么好的都知道给哥哥们留着。几个哥哥都宠着她,一点也不霸道。爱军团长对几个小子立眉横目的,就喜欢她。”
  舅姥娘说:“朝霞是个有成算的,几个孩子有她管着,错不了。”
  舅姥爷嘴上没说什么,悠悠看见他听了桂金的话,明显的松了口气。
  爸爸帮着勤务员把带来的东西放到储物间,韩德福和韩德库两家,给桂金父母捎来成箱的咸鸭蛋和鹅蛋。
  韩德才说:“今天晚上,老首长过来,真好让他尝尝。他啊,年龄越大越倒回去了,整天念叨着咱韩屯的东西好吃,说退下来了,就去韩屯养老。”
  大家坐在葡萄架下的石凳上,喝茶唠嗑。悠悠观看桂金家的院落。


第371章 外国人
  小小的院落干净利落,三间正房,东西各两间厢房,东南一间大门,两间倒坐房。四周的房子都是前出檐的,廊檐衔接,下雨天根本淋不着雨。
  院子中间的空地上,栽着石榴和海棠树,还有一架葡萄。葡萄架下,放置着一套石桌石凳,古朴典雅。
  几个老人唠嗑,桂金和妈妈去厨房准备饭菜。桂金家的厨房在倒坐房里,另外一间倒坐房,是储物间。
  东西厢房是四间单独的住房,勤务员住了一间东屋,其他的都闲着。
  三间正房中间的是厅房,东边的一间两位老人住,西边的一间,桂金两口子住,这样照顾老人方便。
  吃了午饭,老人拉呱唠嗑,桂金和妈妈带着智慧和悠悠姐弟,去了华侨商店。
  华侨商店里人更多了,买东西的也多了。和去年不同的是,外国人多了,悠悠竟然看见了几个非洲人。迪迪看见了,小声的问悠悠:“姐姐,老包是非洲人吗?还真有黑人啊。”
  悠悠听了满头的黑线,这咋联系的,一般人拍马也赶不上。
  “不是,包拯是咱华国人,就是长的比一般人黑些,和非洲人相比,他算是白人了。”
  迪迪想了一会,高兴的说:“姐姐,我明白了,爱国舅舅比爸爸黑,可和韩道荣比起来,爱国舅舅就是白的了。”
  韩道荣随他娘,又黑又壮,全村就没有比他黑的了。
  商店里还有几个英国人,迪迪跟在他们后面,仔细的听着他们的对话,听不懂的就问悠悠。
  小嘴利落的重复着他们的谈话,几个英国人听到,围着迪迪,和他打招呼。迪迪倒是不怯场,有问必答。一口流利的英语,不仅英国人夸奖,国内的人也惊讶,一会的功夫,就将悠悠姐弟围在中间。
  妈妈她们也在围观的行列,悠悠有意的锻炼迪迪,基本上不插言。迪迪兴奋的小脸通红,和真正的英国人交谈,毕竟和爸爸对话不同。
  妈妈来华侨商店的目的,是给智慧姐买衣服。看迪迪和英国人聊上了瘾,只好打断了他们,领着她们去了二楼的服装区。
  整个二楼都是服装区,琳琅满目的各式衣服,挂在柜台内,年轻人挤在柜台旁,挑选着合适的衣服。
  智慧姐拒绝了妈妈和桂金给她选的衣服,她还是喜欢运动服,悠悠帮她挑选了几套国际名牌运动服,妈妈给付的外汇劵。
  智慧姐不要,悠悠可是不客气,她不仅买了两身毛呢的公主裙,也买了两套运动服,这可是国际著名的品牌。再说,也为自己从商城里往外拿衣服,提供了方便。
  妈妈给迪迪买了两身小绅士服,也买了两身运动服。这些让他现在穿,回去的时候再给其他人买。
  妈妈和桂金两人,都没买衣服。她们说同学们都过的不好,有的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不好比他们差距太大了。
  想到晚上老首长要来,她们又买了些食品,几个人就回去了。
  回到桂金家,姥姥她们已经把晚饭准备的差不多了,从家里带来的熏鸡、鸭、鹅,都是老首长爱吃的。
  刚到六点,老首长就来了,进门就对舅姥爷说:“韩书记,感谢您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好战士,爱民这次可是立大功了。
  他带着同学们,靠着手里的一张地图,深入敌后,把东线敌军的指挥部给端了,把他们的总指挥给炸上了天。
  提前结束了东线的战斗,我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爱民功不可没。
  老韩同志,您的两个儿子,一个守北疆,一个在南方前线战斗,您们是英雄的父母。”
  舅姥爷谦虚的说:“老首长,孩子取得的成绩,是部队培养的,是您领导的好。我作为一个老兵,为国家安全尽力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舅姥娘两眼含泪,“老首长,俺宁愿不当英雄的父母,比起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俺幸运多了。”
  老首长深有体会的说:“是啊,这场战争,我们丧失了2万多年轻的战士。所以说爱民能把战友全部安全的带回来,也是大功一件,他们可都是部队的精英。
  爱民20日就回来了,您们就能见面了。这孩子啊,可是和以前不一样了,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妈妈和桂金把晚饭端上来,韩德才告诉老首长:“玉林他们知道您喜欢这个口味,特意给您带来的,库房里还有好多,回去时给您带上。”
  老首长高兴的挨个尝了一遍,满足的说:“就是这个味,部队里什么都有,就是吃不出你们村的味来,真是奇怪。”
  悠悠心想:现在农民吃的都没有,喂猪基本上靠猪草,一头猪最少喂一年。
  而韩屯的猪喂的是优质的饲料苜蓿草,半年就能出栏。
  肉质鲜嫩,蛋白质含量高,味道鲜美,口感当然好了。
  舅姥爷说:“老首长,俺代表韩屯村的全体村民,谢谢您对韩屯的照顾,让俺们村的肉食品直接供应给部队。
  以后,您想吃什么就让他们捎个信,当天就能到京都,方便的很。”
  “好,等把南国的小瘪三打服了,我就退役去韩屯,去给你当兵,到时候你可得要我。”老首长和舅姥爷开玩笑。
  “老首长,您老去韩屯,是俺们的荣幸,俺们欢迎还来不及。我回去就给您盖一套院子,您老随时去。”舅姥爷赶紧表态。
  老首长带来了一箱茅台酒,他让勤务员每人到了一杯,孩子除外。悠悠看着他们的杯子,眯眼闻着空气中的酒香。
  老首长首先举杯:“欢迎你们进京,在韩屯你们把我当家人,到了京都,也让我尽尽地主之谊。”
  酒过三巡,各自找人。老首长和姥爷碰杯道:“艾老,您和卫华的事,我始终放在心里,可是国家的政策不允许,让您们等到现在。
  近期,国家已经对您们这些特殊人士,正在商议政策措施,估计应该快解决了。
  您们就放心吧,时间早晚不好说,反正是好消息。不知您们发现没有,京都里国外友人来华的多了,卫华的问题应该也快了。”


第372章 新生报道
  姥爷举杯敬老首长:“老首长,谢谢您。国家有您们这些革命功臣在,我们就有希望和期盼。”
  老首长和大家把酒言欢,一直喝到夜里十点半。
  9月18日,就到了京华开学的日子。吃过早饭,大家带着智慧的行李,步行去了京华大学。
  京华和京大相邻,在京大的东面。两个学校不相上下,不同的是京大侧重文科,京华侧重理科。
  今年的新生,和七七、七八年不同的是,年龄相对偏小,不再有拖家带口来上学的。虽然国家限制报考年龄在15——25周岁,可是看相貌应该有二十七八岁的。
  智慧姐算是年龄小的,加上成绩突出。走到金融系的新生接待处,就被人认了出来。
  “你是韩智慧同学吧?”一个二十多岁的女生,热情的过来询问。
  智慧姐上前一步,主动的回答:“是,请问金融系是在这里报到吗?”
  那女生接过智慧姐手里的东西:“是,我叫陈晨,是七八级的,以后就是你的师姐了。这是你们系的陈主任,也是咱们系的大腕,著名的经济学家陈教授。”
  陈晨把智慧姐带到报到处摆着的课桌前,给她介绍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教授。
  智慧姐给陈教授鞠了个躬:“陈教授,您好,我叫韩智慧,是今年的新生。”
  “你好,智慧同学,欢迎你来到京华。真的和档案上的一样,你还真是个孩子。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就找你陈晨师姐,让她帮你解决。
  陈晨,她离家远,年龄又小,你以后要多关心智慧。
  智慧,你怎么来的,这些是你的家人吗?”陈主任看着智慧后面跟着的几个人,问道。
  “是的,这些都是我的家人,他们是送我来报到的。这是我的爷爷奶奶,这是我的姑奶奶和姑老爷,他们是我姑姑和姑父。这是我姑姑家的妹妹和弟弟。”智慧把家人介绍给了陈教授。
  家里人上前给陈主任问好,陈教授对他们说:“您们好,档案里韩智慧同学是农村学生,您们这是?”他看着大家疑惑的问。
  悠悠这伙人,在来报到的人群中,相当的显眼。可体的衣着,高档而低调。大方的举止,稳重的气质,根本不像农村人,就是比起京都人士,也算得上中上层人士。
  悠悠爸爸上前解释:“现在是三秋大忙季节,智慧父母没空来,就由我们送她来报到。孩子小,以后还得您多费心。
  我和她姑姑都在京都,这是智慧的姑姑艾婉莹,她是京大考古系七七级的学生,以后智慧有什么事,可以和她联系。”
  “原来,你们家都是学习尖子。好,既然智慧同学有亲人在京都,我们就放心了,她是我们学校,年龄最小的学生。好,你们帮她去办手续吧。
  陈晨,你带着他们去。”
  “好,您们跟我去吧。”陈晨拿着智慧的行李,带头走在前面。
  智慧姐的宿舍在三楼,一间房间8个床位,住的满满的。房间里才来了一个人,她是京都人,家离学校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