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到家里,姥姥就让悠悠从空间里拿出来一块白色精纺纯棉布,把几种绿色的染料掺和在一起,染出来一块惨不忍睹的绿布。
舅姥娘看着院子里晒着的绿布,不解的问:“妹妹啊,大过年的,你这是想干什么啊?咋想起来染布了,看看,这布让你染成什么样了,简直是糟践东西。”
姥姥苦笑着说:“嫂子,我听爱民说要去越南,想着给他做几身合适的内衣。本想染些绿色的棉布,就找了些原来的染料,可能是放的时间长了,结果就染成这样了。”
第二天,染的布就干了,姥姥也不去代销点了,和悠悠在屋子里,比着样板裁剪特款军服。
第328章 流水线
裁好后,就让妈妈帮着做,还去二奶奶家,把桂香喊过来帮忙。俩人倒是快当,到中午时,就做好了一身。
爱民舅舅看着姥姥做好的衣服,五分的短裤,无袖无领的短上衣,浑身都是口袋,各式各样的大小口袋十二个。
舅姥娘看见就笑了:“妹妹,你咋想的,这是在里面穿的内衣,你给做了这么多的口袋,装掏东西也不方便啊。”
姥姥给她解释:“嫂子,俺这不听说越南那里热吗,就想着让孩子在外面也能穿,要是没有口袋,多不方便啊。”
爸爸在英国待过,到底是见多识广,看着这衣服说:“舅妈,我看这衣服,和国外的艺术家穿的衣服差不多,口袋多了方便,能装好多的东西。”
姥姥把悠悠找出来的指南针、打火机、瑞士军刀和防水手表都拿出来,交给了爱民舅舅。“爱民,这是我在收的东西里找出来的,你看有用吗?”
爱民舅舅看到这些,高兴坏了:“姑,这些都是好东西,特别是这刀子,可是有名的瑞士军刀。姑啊,这手表您在哪买的,这是防水的军用表,得上千元”
舅姥娘接过手表:“妹妹,您还真舍得,就这一块手表,能值上千元。爱民啊,好好带着,可别弄丢了。”
爱民舅舅往衣服兜里装着东西,爸爸又拿了几种药物递给他,解热的,解毒的,防虫的,治皮肤病的,一共十多种。
爱民舅舅看着装满东西的衣服,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姑,我看见您染的布多,都给我做出来吧,我们班里40个同学,都去那里。”
姥姥自然是满口答应:“好,布不够了,姑接着染。咱家里啊,有的是布,下午我就去向阳大队的代销点买染料。”
爱民舅舅说:“姑,染料我去买,您只管做衣服就行。”
舅姥娘责怪他:“爱民,你这孩子,大过年的,给你姑找麻烦,你过了十五才走,紧个什么劲啊。妹妹,你别听他的,过几天再做。”
姥姥心里明白,强笑着对舅姥娘说:“嫂子,咱也没亲戚走,闲着也没事,早晚都得做,给孩子提前做了放着呗。”
爱民舅舅看来心里也明白,下午吃过饭,就去买染料了。回来,姥姥就把准备好的布,交给妈妈她们染了出来。
一个下午,姥姥就在代销点的案子上,忙着裁布料,大伙看到了,就问她:“大姑,您老这大过年的,又忙什么那?这是什么布啊,颜色咋花里胡哨的。”
“俺给爱民做几件内衣,结果染花了。”
听了姥姥的话,大家看着摊在案板上的布料:“这一大堆布,您老这是准备做多少啊?”
姥姥自豪的说:“俺爱民看着好,让俺给他同学也做几件,这不就多了,你们看见了吗,院子里还晒着布那。”
大伙推开代销点往里开的门,伸头看向院子,可不是吗,院子里的两条绳子上,晒满了染好的布。
有人主动的说:“姑,俺明天没事,过来给您帮忙吧?”
“好啊,你们就是不说,俺一会也得去找人帮忙。明天上午,你们要是没事,就过来帮忙,记得把自家的缝纫机抬过来。”姥姥请她们明天来帮忙。
这两年,韩屯村里不光自行车多,各家都买了缝纫机,六十岁以下的妇女,都学会了用缝纫机。
舅姥娘带着家里人,把西边的两间南屋收拾出来,准备明天大伙来了放缝纫机。谁知道,好多人傍晚就把缝纫机抬了过来,安放好了。
进入冬季,悠悠家的南屋,一直点着散煤炉子,温度保持在18°以上,孩子们在里面玩耍学习。村里有什么事情,也在这里商量开会。
晚上,悠悠直接在商城里订制了一百套裁好的衣服。姥姥看着大大小小的口袋片,发愁的说:“悠悠啊,咱娘俩今天晚上不用睡了,光是分口袋,就够咱娘俩忙活一夜的。”
悠悠听得迷瞪,什么情况,熬个整夜。姥姥哎,俺还是儿童,您老这叫剥削童工。
“姥娘,咱没事分口袋干嘛啊?”悠悠不解的问。
“到底是个孩子,咱不得先把每套衣服都分开啊,这样,明天大伙来了,就能让她们干活了。看你那啥网上说的,你爱民舅舅不知道哪天就得回去,咱得抓紧时间了。”
“姥娘,咱分开干什么,就这样交给她们干多好啊,一人一道工序,您老不是准备和您今天似的,分开一人做一套吧?”悠悠看着姥姥,迟疑的问道。
“等等,你说的什么啊,一人一道工序,那可怎么做啊?”姥姥和悠悠就没在一个脑回路上,根本说不到一块去。
没办法,悠悠只好从智脑上找出来,服装加工厂的流水作业模式,让姥姥坐在那里,仔细的观看。
两个多小时后,悠悠被姥姥摇醒:“悠悠,起来好好的睡,姥娘终于弄明白了。明天啊,你就等着看姥娘的吧。”
听这话,姥姥精神着那,悠悠可是管不了那么多,困着那,这小身板,还是不行。
初三这天,姥姥果真是大显神通。村里一共来了二十三个帮忙的,加上妈妈和大舅妈,二十五个人。
姥姥从条编厂拿来两摞条筐,比照着智脑上流水线作业的方法,每人一道工序。裁好的布料,放到各人的缝纫机旁。加工好的产品,随手放进筐里,五件就往前面的人那里推过去。
每人加工一道工序,几件过去,就熟练了,速度立马提了上去,精神上也放松了,开始说笑起来。
“大姑,您老是真有能耐,连这种办法都能想得出来。这样干活,可是快多了。”
“可不咋的,俺这一会的功夫,就比刚开始快了一半了。”
工序不同,难易程度也不一样。一会的功夫,就出现了新问题,用工多的工序,开始窝工,跟不上进度了。
姥姥让她前后的帮着干,即使多一两个工序,大伙适应的也快,窝工的问题解决了。
第329章 服装厂
姥姥收了晒干的布,接着进屋裁衣服。其实就是做个样子,悠悠早在空间里准备好了。
两天的时间,二百套衣服就做好了。爸爸给爱民舅舅配制的药物,也准备就绪。
大伙都夸姥姥的办法好,二十五个人,两天做了二百件衣服,每人一天快合十件衣服了,这套衣服可不好做,光是那十二个口袋,就够费事的,一件衣服跟三件衣服费工。
大舅妈算了下账,惊讶的说:“姑啊,您老人家别要人家的衣服了,领着咱开服装厂吧,咱自己加工自己***进人家的衣服,便宜好多。
您老认识国棉厂的人,直接的从厂里批发布,您就会裁,咱让村里人帮着加工,咱也不让大家白干,咱给大伙发工资。
俺算了,要是加工您老买的短袖和裙子,每人一天能加工二十件衣服。一件衣服就是一毛钱的加工费,一天也能挣两元钱。
要是大伙上了劲,跟干条编似的,起早摸黑,一人能做三十件。妈啊,这一天能挣三块钱。
老年人也有活干了,帮着订个扣子,锁个扣眼,都能跟着挣钱。
姑啊,您就领着咱干服装厂吧,您侄媳妇也跟着您混个厂长干干。”
大舅妈越说越上瘾,舅姥娘给了她一巴掌:“你个缺心眼子的彪子,这厂子是各人能开的,你这是嫌你姑安稳日子过够了,给你姑下套那。”
不过,援朝舅舅在一旁听的津津有味,他知道胜男舅妈跟着姥姥卖衣服,去年一年挣了六十多万,也见过姥姥他们卖的那些衣服。
看到姥姥裁衣服熟练,加工衣服也和别人不一样。就疑惑的问:“姑啊,您往外卖的那些衣服,是自己加工的吗?
您是不是在外面开服装厂了,我可是听说,广南省家家户户偷着在家里办厂子,咱这里是不是也有办的?”
悠悠听了,这误会大了。不过,要是能办个服装厂,也是好事。现在,劳动力价格低廉,可物资缺乏。
而自己的商城里,却正好相反,物资丰富价格低廉,可人工费昂贵。
姥姥摆着手,赶紧否认:“没有,我啊,是进货的时候,跟着她们去过服装厂,才知道她们是按工序做衣服的。”
胜男舅妈也上心了:“姑,我原来看公社里的缝纫部,一身衣服做两天,还以为多费工那,今天才知道,服装还能这么做。
姑,咱得想法开个服装厂。您听我给你算个账,咱卖的干部服,最多用13尺布,供销社每尺卖1。20元,要是大量进货的话,每尺不到1元。
加工费和扣子及其他的费用,一元足够了,这样的话,每套衣服才14元,咱可是25元进的。
县里的供销社,年前私下里找我进了一批货,他们进的干部服,一身28元,价格比咱的贵还没咱的质量好。
要是按县供销社的进价,一套衣服可是一倍的差价。姑啊,咱说啥也得自己加工,这可比咱卖衣服强多了。”
悠悠心想:三舅妈到底是供销学校毕业的,这账算的是真明白。不过,舅妈,纵使您千算万算,也算不清我的账。您就是想破大天来,也想不到我有个电子商城。俺可是独一无二的跨时空的电商悠悠。
俺的账得这样算:电子商城里的涤卡布是150公分的宽幅,每米3元。每套干部服,用料2。50米,每套衣服布料费7。50元。扣子、挂钩、线及腰里和裤兜布,这些配料0。30元。
裁剪每套五分钱,烫熨每套0。15元,每套衣服合计8。00元。
悠悠的商城里,每套涤卡的干部服,价格20元。要是在外面加工,每套只需0。70元的加工费,这样衣服的成本价就降到了8。70元,比从商城里买便宜的太多了。
这应该是前世今生里,最佳的组合了吧,也应该是最低的价格了,任谁也做不出这么便宜的衣服。前世后世相结合,悠悠总算找出了利益最大化的途径。
大舅妈接着说:“姑,您老操心干呗,俺可不懂你们说的买和卖,俺就知道,要是加工干部服,一天最少能做二十件。比起咱姑做的这衣服,干部服就五个口袋,容易多了。
俺也不求多,一天能挣2元钱,比干条编强就行,做衣服不累手啊。姑啊,您看看俺这手,大口子小口子都满了,一见水就钻心的疼。”
悠悠看着大舅妈伸出来的手,粗糙干裂,有的口子里还带着血丝,确实够辛苦的。
舅姥爷听着她们的议论,说:“实在不行,就以村里的名义办,你们负责提供布料和销售,村里就挣个加工费。
听你们说,一天每人能加工二十件衣服,一件二毛钱,就是四元,给本人二元,村里还能落下二元,比干条编强多了。
咱们的簸箕柳,自己用不了还可以往外卖,石庙村就能给包圆了。一亩地的条子,最少能卖三百元钱。”
援朝舅舅说:“这也是个办法,胜男,你要是能联系到涤卡布,倒是能试试。
要是行的话,我让张集公社的四十二个村,都办服装加工厂,你去年不是卖出去十五万套干部服吗。
现在啊,上级要求各公社改革,我寻思着,这是个路子。”
其实,就是每个村都干,也没多少人,关键是没有这么多的缝纫机。不是都和韩屯村似的,家家有缝纫机,别的村里,哪个村也不到十台。
全公社加起来,也不到500台缝纫机,一天的加工量最多5000套干部服,一个月15万套的产量,胜男舅妈自己就能批出去。
胜男舅妈大包大揽:“没问题,年前找我要货的多了去了,不少是供销系统内部的,现在不是提倡改革开放吗,俺们也可以自主进货了。
不过啊,姑,他们可是冲着咱们的衣服不褪色来的,俺可不知道哪里的涤卡布不褪色。您老知道吗?”胜男舅妈越说声音越小,没有了刚才的高谈阔论。
舅姥娘听她这么说,气笑了:“你啊,也是个没数的,还从厂里直接进货不到一元,你那根本就没货,要是和你们卖的一样,谁不会算账啊,就你精明。
你也知道你姑这布明显的好,那能和你们的一个价,这不是胡乱算吗。”
第330章 果园
胜男舅妈小声的说:“娘,关键是俺们供销卖的褪色的干部服,进货就是一套28元。”
舅姥娘又说了:“要是一样的东西,你能争的过公家。他们找你进货,还多花2元钱,还不是因为你的货好。”
悠悠在背后扯了下姥姥的衣服,小声的和姥姥咬耳朵:“姥姥,咱商城里有,还能裁好了。”
于是,姥姥打断她娘俩的话:“胜男,我还真知道这种不褪色的涤卡在那进,而且还能找人把布料直接裁好,运过来就能加工。援朝,服装厂的事情,你看着办吧。”
姥姥这一句话,大家都安心了。舅姥娘教育两个舅妈:“看到了吧,关键时候,还得看你们姑的,以后多和你姑学,凡事稳当着点。”
舅姥爷起身往外走:“我和他们几个议议去,家家都有缝纫机,咱村里的厂子好办。”
正月初五的下午,爱民舅舅的电报就来了,只有仨个字:“速归校。”
全家都紧张了,围着爱民舅舅问情况,爱民舅舅一句话也没说,舅姥爷觉出不对劲来了。
他拍了拍爱民舅舅的肩膀,长长的叹了口气,哽咽着嘱咐道:“自己注意,把你姐夫给的药带好,别让你娘知道了。”
下午六点,爱民舅舅吃了专门给他下的饺子,连夜开着车回去了。
爱民舅舅走的时候,舅姥爷跟着送到了村口,直到看不见了,才转身回来。
正月初六下午,老首长派来了人,是专门来接悠悠爸爸的。爸爸收拾了一下,就跟着他们走了。
爸爸走的时候,带去了桂金家还老首长的钱,也给刘老他们捎去了五万元钱,有车带着安全,妈妈和桂金回学校得坐火车走。
姥姥和悠悠知道,老首长这是要去前线了。悠悠在空间里,拿出来两套特制军服,说是给爱民舅舅做的,有点毛病,就没给他带。
姥姥拉着爸爸,千叮咛万嘱咐,告诉爸爸一定要保重身体。
舅姥娘还笑话姥姥:“妹妹啊,你这是怎么了,卫华也不是第一次去,最多半个月就回来了。”
舅姥爷却郑重的告诉悠悠爸爸:“卫华,听你妈的,一切听从部队的安排,万事小心,保重身体。”
爸爸看着姥姥和舅姥爷的神情,再想到提前回校的爱民舅舅,似乎有点明白了。“爸妈,舅舅,你们放心吧。我去了也能照顾爱民。”
舅姥娘笑着说:“那敢情好,卫华啊,你抽空去看看爱民,看到底是什么事情,假期都没过完就给催回去了。”
舅姥爷一瞪眼:“部队的事,是咱能打听的,亏得你还当过军属。”
从初六开始,悠悠家就没断过人,大家都来询问办服装厂的事,前两天跟着姥姥帮忙做衣服的人,惊喜的问姥姥:“大姑,咱还跟原来那样,做部队里的衣服吗?”
“不是,咱这次啊,做干部服。”妇女们听了,都高兴的说:“没想到,咱也能给公家加工衣服。不出家门,也能上班。”
几个村干部,领着大家,把靠着肉联厂的村里公用房,腾了出来。各家自觉的把缝纫机抬了过来,整齐的摆在屋里。
舅姥爷安排村里的木匠,做了个牌匾,漆成白色,让悠悠姥爷用红漆写上“韩屯村服装加工厂”,郑重的挂在门口,上面用红布罩上,等初八开业的时候揭开。
正月初六的下午,姥姥就带着悠悠去了临水,说是给村里的加工厂联系订单。去的时候,姥姥告诉舅姥爷明天回来,加工厂初八开业。
其实娘俩先去了洪城自家的院子,给后院的果树苗松土施肥,明年就能卖了,而且是四年苗,当年就能挂果。
悠悠给姥姥算账,一亩地育了一万株苗,根据智脑里的记载,八零年苹果苗的价格每株高达十五元,一亩地就是十五万啊。
不过,这只是个幌子,悠悠的商城里,四年生的苹果苗三四元钱一棵,到时候,自己可以大量的从商城里往外倒优质的果树苗。
八十年代初期,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人们生活好了,苹果价格迅速上涨,每斤价格超过五毛,人们跟风大量的种植苹果树。
由于品种单一,就红香蕉和黄金帅两个品种,苹果存放期短,加工又跟不上。
八十年代中期,就出现了农民卖苹果难的现象,大量的苹果腐烂,导致农民大量的砍伐果树,变果园为粮田。人们吃水果难的问题,一直没能很好的解决。
直到九十年代,国外的优质苹果品种红富士,和国内国光苹果嫁接杂交,培育出了新的优质品种红富光苹果。
红富光苹果个大品相好,酸甜可口,含水量高口感好,而且耐储存,常温下可以保存半年的时间。
人们吃水果难的问题,才得以真正解决,种植果树也逐渐发展成一种产业,大规模的万亩果园就有好多。
悠悠觉得,穿越大神既然让自己穿到这个年代,还给了自己电子商城这个福利,自己就得好好的利用起来,为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最起码,像推广新品种这些举手之劳,自己就得做好了。让人们少走弯路,实现利益最大化。
初七吃过早饭,娘俩就去了临水,给后院里的苹果苗松土施肥。完成后才回到前院,悠悠把裁好的干部服从空间里拿出来,堆放在院子里。
这次,先拿出来了十万套的数量。当然,各种手续齐全,悠悠在空间里把手续制作的完美无缺。韩屯村的服装厂,就是单纯的来料加工,挣个手工费。
姥姥去外面找货车,去年姥姥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运输关系户。不一会的功夫,货车就来了,装上车直接开到了韩屯村。
回到韩屯时,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半了,舅姥爷组织人卸车,姥姥把司机领回自己家,让司机吃了午饭再回去。
由于牵扯到悠悠家自己的利益,加上这个厂子本来就是姥姥操心办起来的,大舅妈顺理成章的成了厂长。
援朝舅舅回去了,三舅妈一直住在村里,她和别人调了班,帮姥姥把服装厂理顺了再回去。
第331章 建厂
韩屯村一共有46台缝纫机,15个人一个组,分了3个组,多余的那台缝纫机是大舅妈的,由她负责特殊情况。
工资按计件发放,悠悠在智脑上,把各工序的价格都算了出来,用毛笔抄在大红纸上,张贴在厂子里的墙壁上。
加工费是按照现在服装加工的费用算的,上衣0。50元,裤子0。20元,村里一半,个人一半。
大舅妈作为厂长,工资和厂里的利益挂钩,她抽取盈利的5%做为工资。
初七的下午,大家伙就开始干活了,将各个工序分配好,衔接好,能顺利生产了,就到了下午六点多。
悠悠在商城里订制了好多的大塑料筐,做为盛放衣服的工具,比条编的筐轻便卫生还结实。两边还有拉环,方便搬运。
韩屯服装加工厂的开业,和肉联厂大不相同,低调极了。援朝舅舅带着几个公社干部,向阳大队各村的支书,前来参加。
初八上午十点,放了一挂鞭炮,舅姥爷把牌匾上的红罩布扯下来,就算开业了。
大家在三个车间里,转了又转,都不舍得走。他们没见过这么做衣服的,看什么都觉得稀罕。
大伙转到了中午十二点,没办法舅姥爷只好管饭,就在悠悠家里,摆了两桌。没入村里的账,是悠悠家自己管的。
韩道伟和韩玉臣不好意思,每人回家拿了两瓶酒。姥姥说他们:“你们俩啊,也不看看俺家是干什么的,还能缺了酒。”
厂子步入正轨,胜男舅妈就回去上班了。三天以后,大家就熟练了,各人的本事也显出来了。同样的工序,快的比慢的多干一半。
不过都是一个村的,又是计件工资,大伙自己就协调好了,干活快的一组,慢的一组,三个组正好把所有的情况都能照顾到。
流水线速度就是快,当天就出了成品。大舅妈把成品收集起来,让村里的老人锁扣眼,钉扣子。和县服装厂的价格一样,一个扣子一分钱。裤子上的挂钩,也是一分钱。
干部服前面五个扣子,口袋上3个扣子,加上裤子上的挂钩,一套衣服九分钱,钉扣子的同时,得把衣服上的线头剪干净。
老人可以在厂里干,也可以把衣服拿回家,不过不能弄脏了。这样,老人坐在家里,也能挣上钱。大伙都是做针线活的高手,锁扣眼钉扣子相当的熟练。
厂子里生产的衣服,还供不上老太太干的。关键是她们晚上加班干,明亮的电灯给她们加班提供了便利。一个小时钉一件,每天干十多个小时,就能钉十件。
钉十件衣服的扣子就是九毛钱,一个月就是27元,这可比干条编合适多了。钉扣子的活计工钱太低,干这活的都是老年人,村里就不收管理费了。
她们算清了账就发感慨:“怪不得城里人好过,人家年纪大了也能挣钱,这一个月27元钱,打着滚也吃不了。要不是悠悠姥娘啊,咱可没地方挣这钱去。”
她们不知道的是,城里的被服厂,钉扣子也是有专门的工人,只有活计多的干不完了,才发放给家庭妇女,一个月能干上十天活,就是好的。
十天以后,大伙就要求调整工序,她们经过十天的磨合,各人已经形成了默契,根据大家的意见,大舅妈让她们自由结合。不过三个组进行了分工,俩个组做上衣,一个组做裤子。
干活速度快但不仔细的人,都自觉的去做裤子,毕竟做裤子要简单的多。
其实现在的衣服做工简单,不用加里子,也没有布衬,又肥又大,基本上都是直缝,跑直线是最快的。
上衣就是做明口袋比较难,悠悠在商城里订货的时候,想到了这一点,口袋都熨烫好了折边,按照衣服上点好的位置,转着咂上就行,就是转弯的时候,得注意点,放慢速度。
过了正月十五,妈妈和桂金俩人结伴坐火车回京都了,她俩都是正月十八开学。
正月二十一日,就是阳历的2月17日,早上刚过六点,舅姥爷就过来了,脸色特别的难看。
“秀芹,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了。刚才收音机里播了,中越自卫反击战开始了,爱民不是去实习,他这是上战场了。卫华怕是也跟着老首长去了战场。”
姥姥尽管已经知道,可是听舅姥爷说起来,脸色还是变的特别的难看。“哥,我年前回来就觉得爱民不对劲,初五的电报和初六老首长派人来接卫华,就更不对头了。到底啊,还是打起来了。”
舅姥爷和姥姥俩人对着叹气,悠悠的心里也七上八下,爸爸跟着老首长,应该没事,他们虽然去了前线,但指挥部到底是安全的,爱民舅舅的危险就大了。
舅姥爷嘱咐姥姥:“秀芹,你嫂子还不知道,你可别给她说,能瞒几天是几天。家里的其他人也别告诉,不能让他们都跟着担惊受怕。幸亏啊,咱村的广播坏了。”
从此以后,两位老人,很少露笑脸。即使是笑,也是苦笑。家里的收音机也换了频道,变成了豫剧频道。
全国文艺工作会议召开,电影《朝阳沟》热播,收音机里从早到晚播放电影里的唱段。
电影《朝阳沟》每次放映,都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收音机里同一时间段,好几个频道播放豫剧《朝阳沟》的唱段。
韩屯和石庙村因为被塘子坑里的水阻隔,出去看场电影得多绕4里路。即使这样,年轻人听说向阳大队放映《朝阳沟》,骑着自行车就去了。
舅姥爷和石庙村的干部,去公社找了好几次,还许诺去拖拉机接,才在公社的文化馆派上了号。
农历的二月十二日,在韩屯村的防台上放映《朝阳沟》,石庙和韩屯中间的沟里已经没水了,两村之间的道路通了。韩屯的防台离石庙不到500米。
两个村可以说是倾巢而出,韩屯和周楼两个村一块放映,两个放映机用一套胶片。周楼放完一盒胶片,赶紧用拖拉机送到韩屯来放。
第332章 发工资
其实开拖拉机不一定比自行车快,不过由于是夜里,拖拉机有大灯,路上看得清楚。
就这样,断断续续的,到夜里十一点钟,电影终于放完了。大家伙看得意犹未尽,都要求明天接着放。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听放映员说,最多的时候,一个晚上放映三次,最后的一个村看到夜里一点多。
文革的十年里,八部样板戏人们看得倒背如流,战争片也就那几个。《朝阳沟》给人们贫瘠的文化生活注入了一剂兴奋剂。
临水本来就位于鲁豫边界处,县里就有豫剧团。文革以前,民间有十几个豫剧团,不过文革期间都解散了。
随着电影《朝阳沟》的放映,县里的豫剧团开始排练《朝阳沟》,原来民间解散的豫剧团也重新组建,老戏不敢唱,大家都排练《朝阳沟》。
派了就得演,十几个临时组成的豫剧班子,成了热门。各村都请他们去演出,演一场五十元钱,一般都是村里出钱管饭。
春闲春闲,地里的活计不多,一个村请了豫剧班子演出,附近几个村里的人都来看。
相邻的村庄一般都请不同的豫剧班子,大家一边看着,一边做比较。那个银环长的好,那个栓宝唱的好,那个丈母娘厉害。
到了后来,大伙基本上都会唱两句《朝阳沟》里的唱词,唱的最多的就是:“咱俩个在学校整整三年”。
援朝舅舅中午回来了一趟,和舅姥爷大舅爷三在屋里嘀咕了好长的时间,吃了午饭就回去了。
又过了五天,服装厂的加工量稳定下来,平均每人一天能做十套衣服,一套衣服加工费0。70元,除去0。09元的钉扣子钱,还剩0。61元,队里留下一半,人均每天收入3。05元。
不过,由于实行计件工资,大家的收入差别就大了,干活又快又好的,每天挣5元多,干活慢的,一天也能挣2元钱。
大伙那个高兴啊,跟着问大舅妈,“红英,你没算错吧,真的能挣这么多。”
大舅妈肯定的告诉大家,“这可不是俺算的,是韩道伟和韩道存俩人算出来的,你们要是不相信,就去问他们去。”
大伙又担心了,接着问:“红英,你问了吗,真的给咱们发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