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石庙村400多户,今年各家基本上都是养了20头猪,各家养的猪就是8000多头,要不是76年发大水黄河往北移动了500多米,他们村的那些河滩地,根本养不了这些猪。
石庙的九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也养了1000头的肥猪,和社员一样,是分两批养的。春节养一批,麦后养一批。
石庙村前面,每个生产队都建了一个大型的养猪场,九个养猪场一字排开,占用的是塘子坑边上的土地。
不过他们村的生产队,没有喂母猪的,养母猪是个技术活,没有合适的人选还真不行。
石庙村养的猪,不论是队里还是个人,都是援朝舅舅在给他们联系的猪仔。春节后买了猪秧子,现在都长到了二百五十斤以上。队里和个人的加在一起,接近1万头。
尽管韩屯村的肉联厂已经从他们村收了5000多头的生猪,还是剩下了近5000多头。
中秋节以后,韩屯村集体养的母猪,4月份产的600多头猪仔,也长到二百多斤了。
村民自己在麦收后,各家又养了十头小猪,到年底也能出栏了,加在一起,又是1200头。
石庙村麦后集体和个人养的猪,也近1万头。
到年底还有140天,韩屯的肉联厂,最多能消耗9000头生猪。今年光是这两个村,就得有6000头的生猪余额。
明年,肉联厂全年开工,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两个村子养的猪,还不够韩屯村肉联厂用的。
舅姥爷对他们说:“不知道你们算过没有,你们村里的猪,光是靠八月十五这几天,可是卖不出去。
我们几个算过账,你们村的猪,今年得剩下6000多头,一个十五能卖出去多少啊,一千头足够了。你们回去还是得想别的办法。”
他们也没回去,就在悠悠家的代销点西边的南屋里,商量了起来。现在,悠悠家代销点西边的两间南屋,快成了村里的公用房。
由于村里的办公室,在学校西边的防台上,离村子较远。大伙来找舅姥爷,习惯性的来悠悠家找,在这里就把事情说了。现在,悠悠家和舅姥爷家还是在一起吃饭。
商量到最后,他们决定,趁着中秋节,先把各生产队养的猪卖给县里的肉联厂。
各家养的猪,村里统一组织宰杀,每家2头,让姥姥帮着往外卖,十五卖不完,等到年底再卖。剩下的也有村里统一安排,按照韩屯肉联厂的用量,分配到各户。
第315章 羊毛衫
姥姥按照之前和悠悠商量好的数量,从八月初十开始,让他们每天送三百头的量。今年,大舅是不能帮着他们运了,舅姥爷就把“高高三”和志杰两个人借给了他们。
姥姥带着悠悠,又去了平城。每天早上7点,“高高三”和志杰就把猪肉送来了,石庙村每辆车都跟着两个帮忙的。他们进城就一块买了早餐,吃完后才来悠悠家的院子,卸了车就回去。
他们来时就把猪肉过好称了,第二天姥姥就把头一天的猪肉钱交给他们了。石庙村的会计每次都跟着,正好把钱交给他。
等到八点多他们回去了,姥姥就带着悠悠出去转。临水、洪城、平城三个县城被娘俩转了个遍。碰到合适的就买,主要是为了考察市场,看今年市场的变化。
不得不说,78年的市场比原来活跃多了,尽管还是计划经济,工业品和轻工产品依旧是国家统一供应。不过买卖农副产品的小商小贩多了,农贸市场规模急剧扩展。
黑市彻底消失,变成了公开的市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紧缺物资的倒卖,基本上是明码标价。
名烟名酒供货量加大,临水的百货大楼开始卖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不过依然得凭票购买。
各种布匹种类样式增加,特别是涤纶、涤卡、的确良、尼龙、针织等腈纶化纤布料,以结实不褪色的优点,深受群众的欢迎。
悠悠在针织柜台,头一次发现了成品的羊毛衫,虽然名称是羊毛衫,其实是腈纶的细膨体纱。简单的单色薄针织衫,胸前配上几朵艳丽的花朵图案,还是比较好看的。
男式的就是简单的鸡心领,不过在领边上多了一道白色的细线,也挺醒目的。
关键是腈纶的膨体纱,颜色鲜艳,还不褪色,不像现在的羊毛线,别说用水洗了,就是穿的时间长了,风吹日晒的,肩头和袖头,也自然褪色,显得破旧难看。
女式的腈纶衫每件18元,男式的20元,比纯毛线织的毛衣价格都高。就这,大家还挤在柜台上抢着买。
临水是地级城市,供货量大还好点。平城简直是出现了抢购的热潮,每天百货大楼一开门,人们就挤进去,直奔针织柜台,抢着买羊毛衫。抢到的喜笑颜开,抢不到的垂头丧气。
姥姥问过营业员才知道,原来为了过节,百货大楼特购了一批羊毛衫,每天按量销售。早到早得,卖完只好等第二天了。
马上要过中秋节了,小青年都想买上一件,给未婚的对象送去,也显得抢手。
姥姥这次主动的问悠悠:“你那里面的商城里,这样的羊毛衫啥价?”
悠悠在商城里查询后,笑眯眯的告诉姥姥:“女式的4。5元,男式的4元。姥姥咱要多少啊?”
姥姥奇怪的问:“悠悠,你看清楚了,咋女式的比男式的还贵一元钱?”
“姥姥,女式的多了绣花,当然贵了,男式的收虽然多用些线,但是化纤的毛线不值钱,二三元钱一斤。”
姥姥还是不能理解,自言自语的说:“真弄不明白你那里面是咋算的,用量大的反而便宜,多几朵花能用多大点毛线。”
悠悠听了姥姥的话,相当的无语,绣花的加工费比起腈纶线来,高的可不是一点半星。这还得是机绣,要是手绣的话,更是天价。可现在是七八十年代,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工费了,找人帮忙,管顿饭就行。
在后世,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工费。为了节约成本,智能机器应用广泛,扫大街都用机器人。估计一时半会,姥姥的思想是转变不过来。
李保国看到姥姥的第一句话就是:“姐,您能弄到羊毛衫不?”
他在悠悠家的院子里,看到了成捆的羊毛衫,直接扑到羊毛衫堆里,高声的喊着:“姐,这些我都要了,女式的16元,男式的18元。”看来他就认准了2元的差价。
姥姥按照和悠悠商量好的价格,“兄弟啊,这些都给你,男女都是15元,你赶紧找人点货吧。”
“姐啊,您没开玩笑吧,15元一件啊。姐啊,您这是多少件啊?玉玉,赶紧去喊人,在十五前把货散出去。”
玉玉嫌弃的看着他:“爸,你赶紧起来,还用找别人啊,我自己就包圆了。俺厂里的姐妹,早饭不吃就去百货楼排队,那个不要啊,再加上其他的厂子,我还怕不够那。
姑啊,我咋看着,你这羊毛衫比百货楼里的好看,这些绣花配色漂亮。”
悠悠心想:算你识货,俺这后世的最佳搭配图案,得把现在的设计摔出去好几道街,连个影子都看不见。
娘俩这次带来了3万件羊毛衫,女式的2万件,男式的1万件,光靠玉玉一人,肯定吃不下,最后大部分还是李保国发出去的。
羊毛衫还真抢手,一个中午,李保国就批了下去,即便是一件加上一元,他一个中午的时间,3万元钱就到手了。
他也没瞒悠悠她们娘俩,他给零售人员只留了一元的利润,转手就是8万元。
中午吃饭的时候,玉玉就没回来,李保国笑的合不拢嘴,“姐啊,您看到了吧,您还得接着给俺发货,再有五万十万件,俺也能卖出去。”
姥姥提醒他:“兄弟啊,这是赶上十五中秋节了,小年轻的送节礼,带上件好看,过了十五,还好出手吗。”
李保国告诉姥姥:“姐,您是不知道,现在和原来可是不一样了。各个厂子,都搞劳动比赛,评选技术标兵、生产能手,收入直接和产量挂钩,多劳多得。
现在,工人都卯足了劲的干,奖金快跟工资高了。这些小青年,手里的钱多了,可舍得花啦。
这羊毛衫能卖到明年春天,即使是十万件,一个县还不到一万件。何况,俺现在在六个地区都有下线,就是二十万件也没问题。
俺找人打听了,百货楼里的羊毛衫,是按配额拨下来的,他们整个八月份,才五百件份额,就这还是过节特供的,九月份就剩二百件的配额了。
临水城里光是城镇人口就六万多,这点货根本不够,再说了,咱这羊毛衫,可是上海的大厂子生产的,质量可是比他们卖的好多了。”
第316章 兜底
李保国越说越兴奋,最后再三的拜托姥姥:“姐,您可得给俺催着点,千万别断了俺的货,不论多少俺都要。”
姥姥看着他这无赖的作风,有些无语。偷着对悠悠说:“他要是知道你那商城里,有成百上千万件的羊毛衫,还敢吹吗?”
悠悠小声的回答:“姥姥啊,关键是您老敢把这些货物都拿出来吗?”
姥姥害怕了,赶紧捂住悠悠的嘴:“不敢,咱不说了。”
闲着无聊,悠悠又找了几种新式的尼龙袜,整个袜子全部带有图案,可爱的卡通动物和花草,这样袜子就厚实多了,穿上特别的暖和,价格还和原来一样。
今年,人们的生活好了,做衣服的多了,特别是做涤纶布这种好衣服的多了,人们也舍得买好扣子。杨奶奶他们要扣子的数量增大,悠悠又在商城里找了十几种各式的扣子。
春秋装百货楼里还是原来的哪几种,李保国还是坚持买原来的风衣和条绒裤子。
他得意的对姥姥说:“姐,您今年得多给我准备货,秋天我准备再跑几个地区,今年争取买它个十万套。您是不知道,咱这衣服好卖得很,现在我都开始收预订款了。
姐,您先给我发5万套风衣,再带5万条裤子,5万件绣花的衬衣,现在的女孩子要好,好好的衣服套里面穿,就为了露个衣领好看。”
五天的时间里,悠悠给李保国送了5万套风衣,5万条条绒裤子,5万件绣花衬衣,外加5万件羊毛衫。加上原来的3万件羊毛衫,总共是330万元钱。
玉玉、王代娣和杨奶奶,总共要了6万代头饰,6万袋扣子,6万条纱巾,10万双尼龙袜,总共31万元。
晚上娘俩个在空间里,姥姥看着这些钱,觉得不可思议,“悠悠啊,这世道怕是和你这里面说的那样,真的要变了,原来,谁见过这么多的钱啊,这才几天的时间,咱娘俩就挣了这么多的钱。
就说你李爷爷吧,他一下子要了28万件衣服,一件一元钱,这就快30万了,想起来就和做梦一样。”
八月十四日徬晚,娘俩才回到家里。这次,一共给石庙村卖了1500头猪,235619斤猪肉,悠悠的商城里,增加了3500万的收入。
回到家里,姥姥就把12000元利润给了舅姥爷,舅姥爷说什么也不要:“妹妹,原来是爱国两口子跟着您忙活,您分给孩子也就算了,现在俺们坐在家里,不动不摇的,还能再要你的钱。”
爱国舅舅也说:“姑啊,这次,说什么俺们也不能在拿钱了,昊昊他们都大了,您也得存些家底了。再说了,您刚在京都买了房子,俺们还想着帮趁您些钱。”
悠悠爸妈和姥爷见了,才知道姥姥赚钱的门道在哪。等舅姥爷他们回去了,妈妈搂着姥姥的肩膀撒娇耍赖:“妈,我回京没事就跟着刘老他们收东西去。原来吧,还担心没钱,这回不怕了,您老人家出去几天,就够我花一年的啦。”
姥姥财大气粗:“大胆的收,没钱了就写信告诉我。你妈我啊,可不止这一条赚钱的门路,你不知道的还多着那。对了,你回去让刘老他们帮咱买院子,趁现在便宜,给三个孩子一人买一套放着。别怕花钱,三五十万的,我还能拿出来。”
姥爷他们估计被姥姥吓着了,过了半天,姥爷才说:“你到底在外面干什么了?咋挣了这么多钱。”
姥姥看着他们的震惊神情,得意的笑了:“你们看到胜男了吧,这两年光是跟着我买东西,就挣了五万多,我可不是就她这一个下线,临水和平城都有人帮着我卖东西。”
妈妈觉着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说出的话都带着结巴:“妈,那您的货源哪来的啊?”
“黑市上流过来的啊,咱来的时候,我不是带来些金条吗,都让我在黑市上卖出去,当成了本钱,加上帮村里卖猪肉,卖鱼,生意越做越大,慢慢的就存了这些钱。
另外啊,你们也别看不起这些小东西,看到尼龙袜子了吧,一双袜子就能赚一半。俺一年能卖出去十万双,一双给他们一半的利,俺光是卖袜子,一年就能挣几万块。
再说了,那些春秋穿的女式风衣和条绒裤子,临水的货都是我放出去的,这回你们该清楚,我的钱是咋挣的了。
还有啊,你们去过的洪城那个院子,就是我七五年买的。在平城和临水我也买了院子,就是为了做生意方便。
比起京都来,那几个院子可真便宜,临水的院子十五亩地,五进带跨院的院子,才五千元钱。洪城的那个院子才2800元。
咱家里的水果啊,大部分就是院子里的果树结的,那么大的院子,都让我栽上了果树,今年结的果子,咱家就吃不了,我还卖出去一部分。
看到洪城后面院子里的果树苗了吧,那两个院子里也让我栽上了,明年就能移栽了,栽上当年就能挂果。
这两年,我也是摸索出来了,谁有本钱谁胆大,谁就挣钱。真应了那句老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以后,咱家啊,我负责挣钱,你们爷俩负责把钱花出去。卫华啊,你只管给人瞧病,多结识一些人,帮着把咱家给守住了。
京都不是韩屯,里面的水深着那,等孩子们大了就好了,咱家这三个孩子,长大了都是有出息的。”
悠悠在外面偷偷的听着姥姥在哪大白话骗人,觉得自己选择姥姥做队友,简直是太正确了。姥姥加油,您老真是太给力了。
援朝舅舅自打当上了张集公社的书记,成天忙的贼死。胜男舅妈带着两个孩子,十四就回来了。她是受人之托,来找姥姥买涤卡干部服的。
从今年春节以后,百货楼里多了涤卡布的干部服,一身35元,快成了男工作人员的制服了。大家省吃俭用,也得买上一身,关键是涤卡的干部服,结实耐磨。
唯一的缺点是现在的涤卡布洗着是不褪色,可是不劲晒,穿上俩三月,肩膀上慢慢退色发白,特别的明显。不过在这提倡艰苦朴素的年代,也没人太把它当回事。
第317章 过明路
有了对比,韩屯和石庙村的群众就明白了,他们穿着自己的干部服,到处的显摆:“看到了吧,俺这衣服,是从上海捎来的,都穿两年了,还和新的一样,就是不褪色。”
公社里的人都知道胜男舅妈和姥姥的关系,就托她来找姥姥买干部服。今年,胜男舅妈在洪城的销售渠道也形成了。她成了批发商,她在县城里的同学同事,成了她的零售商。
最后,她不只是要了涤卡的干部服,还要了羊毛衫和风衣条绒裤子,加上尼龙袜子,装了满满的五大包。
胜男舅妈拿货,都是用邮局的大帆布邮包装,她有个同学在县邮局工作,这也算是搞特权吧。
胜男舅妈搂着姥姥的肩膀,高兴的说:“姑啊,托您老人家的福,我今年已经赚了三万多了,加上这干部服和羊毛衫,到年底能挣五万。”
可不是咋的,一个夏季,她光是百褶裙就卖出去五千条,光是这一样,就赚了一万五千元。干部服姥姥是按25元一套的价格给她的,羊毛衫可是畅销品。
今年自韩屯村肉联厂开业以来,各家就没有杀猪的了,谁家吃肉,就去肉联厂买,一元钱一斤,想要什么样的肉都行,还不带骨头。
就是猪身上的板膘油,也是一元一斤,这是最受周围群众欢迎的副产品了,每天都有附近村的群众来买,就没剩下过。
杀猪剩下的骨头,五分钱一斤,大伙听了悠悠爸爸的话,经常买些炖骨头汤喝,石庙村的人也过来买,骨头也没剩下过。
过八月十五了,村里每人分了一斤纯肉,谁家想多要,自己再掏钱买。
韩道伟兼任肉联厂的会计,肉联厂的账目,日清月结。从开业到现在,基本上保持了每天5千元的利润,86天盈利40多万。
村里的几个干部坐下商量了一次,趁着过节,每人先发500元钱,工分到年底再结算。这样就牵扯到桂金和悠悠妈了,她俩去上大学了,还跟不跟着村里分配啊,原来也没有这情况,
韩玉臣的三儿子今年也考上了大学,他就没好意思发表意见。韩道伟会做人,坚持只要是村里的人,就跟着参加分配,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才算脱离村子。
最后,舅姥爷决定召开群众大会,让大家表决。会上,大伙一致同意韩道伟的意见,今后村里考上大学的,都跟着参加村里的分配,直到参加工作。
大伙都说:“孩子考上大学,是咱村的光荣,以后咱们出去办事,也多条路子。别的不说,大家看援朝,给咱村办了多少好事。”
村里每人发放五百元钱的事,大伙都瞒的结结实实。韩道伟发放时就告诉大伙,谁也不能说出去,以免引起周围村的嫉妒,给援朝舅舅带来麻烦。
麦收后,韩屯村每人分了伍佰元的麦种钱,就在周围村引起了轰动,好多村私下里议论援朝舅舅,利用权力偏向自己的村庄,照顾他当支书的父亲。
今年的中秋节,宝山的二姐赵芬的对象又提结婚的事,还是被她奶奶给骂回去了。最后,赵芬的对象没办法了,就对她说:“奶奶,你还拦霸着二盼,知道外面咋说咱不,都说不敢找咱家的闺女当媳妇了。您也不想想,这两年有给三妹妹说媒的吗?”
还真是,三挡今年都二十岁了,村里和她一般大的姑娘都订婚了,就是比她小的,也订婚了,还真没人给她说媒。原来病根在这里。
宝山奶奶听了急眼,跳着脚的骂:“你个王八羔子,会说人话不?啥叫没人敢找俺家闺女了,俺还犟上了,俺家闺女还不出去受那份罪。俺们也学婕格,在韩屯招倒插门女婿,正好给俺宝山架势。”
一句话,就把二盼的女婿堵住了,她也曾扬言给二盼招倒插门女婿。
妈妈和爱民舅舅他们,是9月20日开学。老首长来了电话,说是派车来接,让桂金的爸妈进京,他帮着桂金找了一处院子,让两位老人进京看房子,顺带着给韩德才查体治疗。
悠悠爸也得跟着去,接着给他们治疗,车里坐不下,爱民舅舅得坐火车去。
既然有车,姥姥在村里的肉联厂,买了好多的食品,把车里的空余空间,塞得的满满当当。姥姥又让妈妈给刘老等四位老人,捎去了2万元钱,让他们接着收各种老物件。
过了八月节,宝山家里的人还真是把二盼对象的话,听进了心里。过后私下里一打听,还真是这样。于是,宝山的爹娘真的找到了村里的干部,提出了给三档找倒插门女婿的想法。
现在,虽然粉碎了“四人帮”,可是在“两个凡是”的思想指导下,基本政策没什么变化,男到女家落后,还是国家提倡的政策,谁敢说不同意啊。
三档招倒插门女婿的消息撒出去,说媒的就踏破了门。还真有愿意倒插门的,不过都是家里情况不好的,不是孤儿,就是家里兄弟多,穷的娶不上媳妇的。
最后,还真让宝山家给挑着了,是他家的大女儿村上的,男方家里兄弟五个,还没了母亲,几个哥哥不愿意兑钱给小兄弟娶亲,就托宝山大姐给牵线。
双方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家,两下里一说和,就让两个年轻人见了面,俩人还真看对了眼。就这样,这门亲事就成了。
三档赵芳今年也二十岁了,男方比她大三岁。二盼赵芬不结婚,耽搁的三档也不能成亲。
这里的习俗是家里一年不能办两次喜事,于是,随着赵芳的订婚,宝山奶奶终于同意赵芬年底结婚。
今年的秋收,简单利落,除了村前的二百亩,其余的都是大豆。肉联厂没用停工,大豆就收完了。爱国舅舅两边兼顾,开着拖拉机日夜忙。
韩屯村由于地里施用的优质土杂费多,今年的大豆喜获丰收,亩产达到460多斤,900亩大豆总产42万斤,人均分了500斤,还剩下26万斤大豆。
队里统一榨油,豆油分给大家,剩下的豆饼作为精饲料和饼肥。集市上大豆每斤0。25——0。26元,每人一年100斤大豆也吃不了,卖出去400斤就是一百多元的收入。
第318章 鼓足干劲
别的村干集体的活磨洋工,韩屯可没这种现象。大伙干劲都大,积极性特高。特别是妇女劳力,没黑没白的在地里加班干,村里的老爷们都说:“新社会妇女能顶半边天,还成了真的。”
关键是中秋节,村里每人发了伍佰元钱,极大的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肉联厂开工还不到三月,每月人均170元了,这是什么概念啊,得是全国最高的工资了。
大伙可是舍不得让肉联厂停工,因此,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三秋大忙期间,硬是没舍得让肉联厂停工。
收完大豆,把各家积攒的土杂肥拉到地里,连犁加耙,韩屯村的秋种硬是赶到了别的村前面。依然是给县种子站,繁育“齐麦一号”种子。
石庙村的干部不服气,在村里的大喇叭上大发脾气:“咱村的人啥都和韩屯比,咋不和人家比干活。大家挣开眼看看,韩屯比咱的地多,三秋大忙人家的厂子,就没停工,可是人家的小麦都种上了。
咱的那,到现在还没开始种,大伙光嫌俺们干部无能,你们倒是有能耐,那就是会磨洋工。”
他们村的群众不干了,嗷嗷的就犟上了:“石书记,您咋讲话那,你光看见韩屯村收种快了,你没看见人家村里的三辆拖拉机,一辆顶多少人。
自己没能耐,还怨上大伙了。你要是有能耐,也给县里繁育麦种啊。没看见韩屯今年光是繁育麦种,每人就分了五百元钱吗。”
石庙村今年是没接到给种子站繁育麦种的任务,不过他们村今年种的,就是韩屯繁育的“齐麦一号”新麦种。
县里也有考察他们村地力的打算,毕竟,他们村喂的猪多,优质土杂肥也多。
中秋节过去没几天,三舅妈就来找姥姥,她手里的五百套涤卡干部装,很快就卖出去了,还有好多人找她进货。
“姑啊,好多人听说咱的干部服不褪色,都让我进货,您还得帮我进一批货。这次咱多要些,进二千套。
还有,我还得再要二千件羊毛衫,我的同学他们都说咱的羊毛衫比百货楼里卖的质量好。”她给姥姥准备了一百个邮包。
姥姥带着悠悠,直接把胜男舅妈要的货物,放在了洪城自家的院子里。胜男舅妈的同学同事,大部分都在县城,货物也是从县城走。
现在,自家人都知道县城的这个院子,被悠悠姥姥买下来了。三舅妈还是头一次来,她里外的转了一遍:“姑啊,您可是真有眼光,这院子真好啊。”
看到东厢房里放着的各种废品,三舅妈问姥姥:“姑啊,您存这么多废品东西干什么?”
姥姥告诉她:“我帮别人收的,东关你罗叔叔专门给我收这个,我提给他10%的利润。”
“姑,您啊,收这东西,还用找别人,您忘了我是干什么的,今后您就交给我吧,我给您收,不用您出一分钱的利润。
现在,俺们为了处理库存,到处找门道,哪知道您老人家要这些东西。真是的,您竟然出钱找人收。”
姥姥告诉她:“胜男,姑可不是什么都要,我们只要废铜、头发、废纸和旧家具,别的不要。”
“行啊,这些就不少了。怪不得咱们县里这几样废品库存少,原来让您老人家给收了。姑啊,您等着,俺保证给您办好了。对了,姑,您能要多少啊?”
“有多少我要多少,胜男,你联系好了给姑说声,要是离洪城远,我在临水和平城都有地方,咱就不往这运了。”
“行,我给联系好了,就给您回话。姑啊,我把这些货分下去,就去给您联系,这下我可给俺们系统立功了。”三舅妈那个高兴。
还是系统内的人办事快,过了一个星期,三舅妈就把货源准备好了,由于洪城周围的这几样废品,被罗新才收的差不多了。因此,三舅妈联系的废品,就送到临水。
为了遮人耳目,姥姥把钱放到了三舅妈给的邮包里。当然装钱的邮包放在悠悠的空间里,外面的那个邮包是打掩护的。
三舅母看了临水的这个院子:“姑啊,您老可是真有本事,这院子比洪城的还好。没事了,我得去趟京都,去那看看您买的小洋楼是什么样的?”
七十年代末,只要是打着公家的旗号,办事那个方便。他们自己租用的货车,连装卸工都带来了。他们送来的,大部分都是废铜和头发,车辆有空闲的地方,才带了些废纸和旧家具。旧家具大部分都是能用的,损坏严重的没带。
各县送来的废品,除了家具,其他的都是用麻袋装好的。为了便于存放,姥姥干脆把麻袋也买了过来。
他们是按国家的定价收的钱,不过私下里,三舅妈送了他们一些合适的衣服。
他们收到衣服,都高兴的不行。向三舅妈表示谢意:“胜男,你可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本来该请你的客,反过来拿你的东西。不过,你这衣服是真好,都是上海货。
你还要这些废品吗?要是要的话,我们给你联系,大家都是一个系统的,就当帮帮他们。”
“要,你们手里有了货源,尽管往这送,我长期收购。”三舅妈给他们吃了个定心丸。
“好,咱电话联系。”他们拿着钱,高兴的回去了。
等他们都走了,三舅妈对姥姥说:“姑啊,我真是佩服您老,俺用邮包装衣服,您老啊,用邮包装钱。”姥姥和舅妈商量好了,以后半个月来一次,收购废品。
胜男舅妈在院子里,看着满院子的摘石榴、冬桃和冬枣:“姑啊,俺说您在哪买的这些水果,原来是自家院里摘的。您老这是在哪买的果树啊,都是稀罕品种,有的俺就没听说过。
以后啊,俺可是得放开量的吃,原来啊,俺妈看俺吃就说败家,说俺不懂事,让您破费了。”
姥姥笑着说她,“谁让你作假啊,我还以为你不爱吃零嘴,现在知道了,后悔了吧。”
三舅妈猛点头:“嗯,嗯,确实有些后悔。”
第319章 肉联厂(30月票加更)
三舅妈的同行再来送废品,就开始托她买衣服,从最初的十件二十件,到后来的一百二百件,有时就是单纯的来要衣服。
胜男舅妈基本上是按照他们供销系统的惯例,给他们留出20%的利润。就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