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到姥姥做饭,桂金进厨房准备帮忙。姥姥往外撵她:“你们去看书吧,我自己就行。”
昨天,悠悠和姥姥就把这几天的食谱安排好了,以营养和清淡的食物为主。
中午四菜一汤:清蒸鲤鱼、青椒牛柳、芹菜肉丝、凉拌藕、西红柿菠菜鸡蛋汤。吃过饭后,姥姥让她们去睡午觉,休息好了精神才好。
俩人也不知睡没睡着,反正悠悠睡到下午三点才醒,看见她俩已经学上了,拿着政治课本在那里背,俩人换着提问,明天上午第一场考政治。
悠悠突发奇想,把妈妈手里的书要过来:“妈,我来给你们提问。”
妈妈往外撵她:“悠悠,你出去找姥娘玩,妈妈和桂金姨姥姥有事。”
悠悠拿着书不走,顺口把七七年的政治试题提了出来。妈妈没办法,只好回答了。桂金翻着书,给妈妈对答案。
妈妈背完,悠悠又让桂金背了一遍,再让妈妈看着书,给桂金对答案。这样,等于每人看了两边,印象应该很深了。特别是悠悠提问,俩人应该有新鲜感,便于加深记忆。
悠悠对着智脑上的试题,一道道的提,把主要的得分题提问了一遍。
时间很快就到了下午五点半,姥姥喊吃晚饭。晚饭姥姥做的是手擀面,西红柿鸡蛋卤。
吃过晚饭,俩人接着背题,一直到了晚上九点半,姥姥催她们才睡觉。
12日的早饭,姥姥早起蒸的花卷,熬了小米汤,炒了两个青菜:绿豆芽炒蒜苗、香菇油菜,每人煮了两个鸡蛋。
吃过早饭还不到七点半,姥姥和悠悠就陪着她们去了考场,在一中的大门外停了下来。现在不像后世,送考生的家长很少。想想也是,都是结过婚的大人了,似乎不用家长来送。
妈妈她们回来时,姥姥正在做午饭。桂金进门抱起悠悠就亲了一口:“悠悠,你真是个小福星,赶快给俺提几个文言文。”
姥姥听见动静,就出来了:“你们考的咋样啊?”
“太好了,悠悠昨天给俺们提的内容,大部分都考到了,我觉得,自己能得八十分。”桂金高兴的说着,把语文笔记递到悠悠手里。
悠悠没办法,装模作样的翻着她的笔记,挑拣着给她们提了几个。其实这次的语文试题,文言文就一个内容,是个10分的大题。悠悠把它巧妙的包含进提问内容里,不过问题的角度不同。
第288章 出成绩
中午姥姥还是做的四菜一汤:糖醋里脊、肉丝蒜苗、麻汁豆角、黄瓜拌银耳、小鸡炖蘑菇。
十一点半就开饭了,吃完赶紧让她们休息。姥姥没敢睡,看着表叫她们起床。
可想而知,她俩下午的语文考的也很理想。桂金彻底的松了一口气,她确实怕文言文。
晚饭用鸡汤煮的混沌,简单的吃过饭,俩人就进屋做题。这次没悠悠什么事了,在她们眼里,高中数学悠悠绝对不会。
13日早饭姥姥熬的八宝粥,酸辣土豆丝、醋溜白菜,不仅摊了煎蛋饼,而且每人两个煎鸡蛋。
上午考的是数学,俩人回来时都非常轻松,看来考的不错。
中午的四菜一汤是:烧鸡、木须肉、甜椒肉片、菠菜粉丝、海米鸡蛋汤。
下午最后一场考理化,进家门了桂金还拉着妈妈对答案,看着她沮丧的神情,考得应该不理想。“我看着题觉着都做过,就是想不起来咋做的,越急越做不出来。”
姥姥劝她:“反正考过去了,等着出成绩吧。今天搭车也晚了,咱明天回去。你俩去百货楼看看吧,来县城三天了,你们还没去逛过。”
桂金也是个放得下的,闻言拉着妈妈就往外走。妈妈喊悠悠:“悠悠,走,跟妈妈去百货大楼。”
“不去,我天天跟着姥娘去,累了。”
晚饭姥姥包的饺子,是韭菜海米鸡蛋馅的三鲜水饺,都包好了,俩人才回来。桂金买了一大堆东西,她有的是钱,也不缺票,她父亲和对象发的都是部队的票证,种类多数量也多。
她买的东西大部分是给父亲的,特别是棉布,他父亲常年卧床不起,解手不方便,经常弄脏被褥和衣服,得有几套替换的。
桂金给悠悠称了二斤嫩黄色的纯毛毛线:“俺得给悠悠织身毛衣,这次考试,悠悠可是帮了俺的大忙。俺觉得吧,这次一定能考上。”
她俩回到村里,村里的人都关心的问她们:“考得怎么样?”桂金一改在县里的忐忑,肯定的回答:“还行,应该能考上。”
她娘跟在后面着急:“你这孩子,还没出分数,咋说上了大话,要是考不上,看你的脸往那搁。”
等待的日子非常难熬,妈妈和桂金一天比一天着急。桂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还不如考试前那,那时忙着复习,时间过的飞快,一天恨不能当两天使。现在啊,真是一天赶得上两天了,却又嫌过的慢了。”
今年的冬至节,队里宰杀了一头牛,每人分了一斤半牛肉,村里人吃的是牛肉馅饺子。大伙都奇怪,“原来馋肥肉,现在咋觉着牛肉好吃了,这人啊,就是贱。”
姥姥深有同感,对悠悠说:“俺整天说你那商城里的人都吃贱食,这才刚过了几天好日子,咱咋着也吃上贱食了。”
1978年的1月15日高考出成绩,天还没亮透,爱国大舅就把拖拉机摇开了,舅姥爷和悠悠全家出动,都坐上车去了县城。
“高高三”开着拖拉机,拉着二爷家、“高高三”家和桂金,一块去了县城。
拖拉机上放了好几床被子,大家挤在一起,尽管冷风吹得脸颊通红,可是心里都充满了期盼。
到达县城的时候,还不到七点。拖拉机停在一中西面的城墙上,来看成绩的人实在太多了,像悠悠家这样全家出动的,也有不少。
一中大门左边的墙上,贴着一片大红纸,外面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大舅和“高高三”使劲往里挤,其他人在外面等着。
过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听到大舅激动的声音:“俺婉莹妹妹考了第一名,俺妹妹是第一名。”
大家听了,那个高兴啊,几个孩子都跳了起来,高兴的大喊:“第一名,第一名。”
旁边的人用羡慕的目光看着他们,妈妈高兴的满脸泪水,同样激动的还有姥爷和姥姥他们。
稍停,“高高三”的声音也传了出来:“俺桂金姐也考了上了,俺桂金姐也考上了。”
桂金倒是挺平静,她说:“俺就说俺能考上,俺娘还不信。”二奶奶激动的说:“桂金,咱家总算出来个有出息的,以后就看你的啦。”
“高高三”前一阵子赌博被抓,一大家子都跟着抬不起头来。王兰芝听了二奶奶的话,爽快的笑了出来,久违的笑声让“高高三”特激动。
“对不起,俺这次是记住了,今后绝对不给你们丢人,俺和宝景得把咱们家给撑起来。”
二爷难得的夸了他一次:“经一事长一智,人这一辈子,谁不得收两次挫折。自打回来后,总算长了大人心眼。”
这次考试张贴的只是上线的分数,找到自己名字的考生,都高兴的去学校大门的右边了,那里张贴着招生计划,考生参考自己的分数可以报志愿了。
没找到自己名字的考生,不甘心的围在那里,从头到尾的反复观看。还有重名的考生,仔细的对照自己的准考证号。
悠悠跟着爸妈挤着看招生计划,看到外国语学院,悠悠故意的问:“爸爸,外国语学院是学什么的?”
“以后再告诉你,别耽搁妈妈看。”爸爸把悠悠抱起来,继续认真的看。
悠悠看妈妈一直盯着一个位置,也跟着看了一下,原来是京大的历史系考古专业,这个专业好啊,以后可是来钱的职业,还轻松自在。想想后世的鉴宝节目,那些专家,可个个都是款爷。
一切都看好了,姥姥带着大家去了自家的院子,妈妈和桂金还得去教育局填报志愿。
二奶奶她们和舅姥娘、大舅妈领着孩子去逛百货大楼。二爷他们留在家里商量,帮着她俩选学校。
1977年高考满分是400分,妈妈考了378分,成绩全县第一。桂金的成绩也很好,321分,全县第八。
看妈妈的成绩,上京大、京华都行,这可是全国的两个著名学府。妈妈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想报京大的考古专业,原来我就想学这个专业,这次正好有。”
第289章 高考报名
姥爷首先赞同:“这个专业好,咱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多着那,是得加深研究。卫华,你是咋想的?”
爸爸尊重妈妈的选择:“爸,婉莹盼了十多年,就报这个专业吧。”
桂金看妈妈选好了专业,就让大家帮着她挑个学校:“你们也帮俺选个学校,俺这成绩能上那个学校啊?”
妈妈问她:“这得看您想学什么,再选学校。”
“俺可不学文科的专业,俺看见文言文就头疼。之乎者也的,绕来绕去,太难了。俺喜欢算账,要不俺学会计专业吧。”
“学会计最好报中央财经学院,您这分数,应该能考上。要不,您给胜英打个电话,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妈妈给她提建议。
“也行,你先去报志愿吧,俺去打电话,打完就去教育局。”桂金说完,就和二爷、“高高三”一块走了。
爸妈去报志愿,舅姥爷和姥爷在院子里转着看房子,悠悠跟着姥姥去了饭店。
姥姥在饭店要了三桌菜,每桌十二个。交上钱告诉他们地址,就回来了。现在,国营饭店也开始送菜上门了。
回到家里,悠悠从空间里拿出八斤多羊肉,姥姥用大锅炖了一锅羊肉汤,天气实在是太冷了,还是喝羊肉汤暖和。
爸妈他们报完志愿,带回来个好消息。妈妈的成绩不只是县里的第一名,还是全区的第一名。
这成绩报京大更有把握,再说考古专业也不算是热门,经历了十年的特殊时期,好多人心里可能还有阴影。
周胜英也支持桂金的选择,桂金报了中央财经学院。饭店把饭菜送过来,大伙就开始吃饭,三个桌子坐的满满的。
除了十二个菜,羊肉汤随便喝,姥姥还拿了两瓶古井贡,大伙热热闹闹的吃了午饭。
饭后,舅姥娘和大舅妈就提出洗澡的建议,上午她们逛街时就买好了替换的内衣。大伙浩浩荡荡的直奔澡堂,几个孩子兴奋的窜来窜去。
进了女浴室,里面就五六个人。二奶奶她们羞的不敢脱衣服,大舅妈压低声音:“都跟俺学,别让城里人瞧不起,你们也看到了,咱们比他们穿的都好,怕个啥劲。”
看舅姥娘带头把衣服脱了,她们才慢腾腾的开始脱衣服。进去后,几个人坐在一块,不一会的功夫,就适应了。桂香照顾着二奶奶,怕她滑倒了。桂萍满池子里扑腾,欢快的帮其他人冲水。
大舅妈买了搓澡票,两个搓澡工高兴了,和大家谈笑着,每个人都给按摩的一遍。俩人累得满脸冒汗,不时的用脖子里的毛巾擦,可是手上的活一点没减。
悠悠看得肃然起敬,这时代的人们敬业精神,确实值得敬佩。
洗完澡,姥姥又带着她们去了理发店,二奶奶她们不理发,就是吹干头发。天太冷了,二奶奶留的是长发,在脑袋后面挽个攥,这么长的头发,两个小时也干不了。
回到家里,大家都乏了,就去炕上躺着,姥姥提前把炕烧热了,房间里温度又高,搭个薄被就行。早上起的早,孩子们都累了,躺下就睡着了。
二奶奶感慨的说:“俺这次可算是开眼了,城里是真好,大冬天的洗澡一点也不冷,还热的不行,俺都洗出汗了。
还有帮着搓泥的,这浑身上下的一捏吧,真舒坦啊,俺觉得身上轻巧了好多。
本来俺在澡堂里还发愁,这头发得包结实,回到家也不一定能干。谁知道,还有地方专门给吹干头发的地方,城里人可真会享福。”
“小老妈妈”不是这么想的:“二嫂子,咱这是沾悠悠姥娘的光,俺上次来伺候桂莲,可没听人说过洗澡的事,也没见有洗澡的。你们也看到了,澡堂里的人也不多,看来城里人也舍不得经常洗。”
桂金也说:“可不是吗,洗澡搓澡理发都要钱,城里人挣的也不多,那能经常洗。”
二奶奶叹口气:“听你们这一说,城里人也不好过,真是一家不知一家的难,这年头,大家都不好过。比起别的村,咱村里算是好的了。咱这两年的日子过的,像做梦一样。”
“小老妈妈”接了一句:“做梦也不敢想,俺家她奶奶,就没那个命。平时也没病没灾的,咋说没就没了那。”
二奶奶用胳膊拐了她一下:“今天是桂金她们的喜日子,你这是说那去了。”
“小老妈妈”反映过来:“怨俺,俺就是想起来了。桂金,你放心的去上学,俺们两家保证把大哥照顾好了。”
桂金感激的说:“只好麻烦两位婶子了,你们有空就多跑两趟,俺这学上下来,得四年才毕业。”
二奶奶拉着她的手:“桂金,你不用惦记家里,咱这一大家子,还照顾不了俺哥。你走了,俺就把大哥和嫂子接家来,一块住着也方便。宝景大了,一个人就能伺候过来。”
“婶子,谢谢你,你身体也不好,还得跟着受累。”
“傻孩子,你爹要不是为了照顾俺们,能回咱村子,他放着福不享,跟着俺们受罪,俺能忘了。现在,咱日子好过了,还有你大婶子和宝贵兄弟,你有什么不放心的。”
大伙歇息到下午四点半,才从炕上爬起来回家。整个村子的人看到他们回来,都聚过来问俩人的考试成绩。
听说俩人都考上了,韩玉臣把准备好的两挂鞭炮一齐点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都没压住人们的欢笑声。
大伙的祝贺声此起彼伏,跟着看热闹的孩子遭了秧,被自家的大人提着耳朵,嘱咐了又嘱咐:“好好学习,你们的老师都考上了,今后你们也得上大学,老子供的起你们。”
转过头就拜托朱校长:“朱校长,孩子交给您了,要打要骂随您,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行。”
朱校长笑着回答:“放心吧,老师没有不想教好学生的,啥师傅都留两手,就老师恨不得把自己会的知识,全都掏给学生。”
第290章 语言天赋
晚上,悠悠还是揪着外国语学院不放,爸爸只好给她解释起来。其实,悠悠是想让爸爸教孩子们英语,以后英语可是国际通用语言,用处大着那。
学外语还是得从孩子抓起,孩子在学习语言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年龄越小学的越快。况且还有爸爸这个在英国留过的博士生,这么好的资源放着不用,那就是浪费。
伟大领袖教导我们: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是可耻的。因此,悠悠决定要物以尽用,让爸爸教孩子们英语。
“爸爸,外语好学吗,我大了也学外语,和您一样,去英国留学。”
姥姥下意识的去捂悠悠的嘴:“你个祖宗,嘴上又没把门的了,姥娘早晚让你吓死。”
爸爸反过来劝姥姥:“妈,现在和原来不一样了,这不外国语学院正式招生,以后出国留学可能也恢复了。悠悠,学外语不一定非去外国学,在咱国家一样学,外国语学院就在京都,不是在国外。”
“爸爸,那您在家教我学外语呗,我想学外国话,长大了也去外国转一圈。”
姥姥指着她,无力的说:“就没见过你这么疯的丫头,你还想上外国玩去。”
迪迪在旁边跟着架秧子:“姐姐,还有我那,你去外国玩,得带着我。”
总算有个上勾的啦,悠悠接着忽悠他:“跟爸爸学会说英语了,姐就带着你。”
志亮一脸的向往:“姑父,外国什么样啊?比洪城大不?”
昊昊也好奇的问:“爸爸,外国人怎么说话?”
姥姥没好气的说:“洋鬼子说话难听死了,哇啦哇啦的一通喊,反正俺是听不懂。”
悠悠疑惑的求证:“姥姥,说话哇啦哇啦的是日本人吧。”
“俺也不知道,俺听着都是一个腔调,一句也听不懂。”
爸爸用英语说了个晚安,然后就说:“英语晚安就这么说。”
悠悠赶紧重复了一遍,妈妈接着用俄语说了一遍晚安。悠悠眼前一亮,咋忘了文革前学校普及的是俄语,这又多了一种外语。
悠悠又重复了一遍俄语的晚安,迪迪有样学样,小嘴一张,两种发音脱口而出。这孩子真是个天才,发音特别的标准,几个孩子都跟着读。
迪迪急得跳脚:“不对,不对,是这样读。”接着,他又重复了一遍。得,不光有老师了,还有监督的了。
爸爸和妈妈听了悠悠和迪迪的发音,也惊呆了。“这俩孩子的发音真准,有学习外语的天赋,看来学外语确实得从幼儿抓起。”
悠悠汗颜,迪迪确实是天才,自己可是学外语的老油子,为了电子商城的业务,下过苦功的。
昊昊他们不认输,一遍遍的读着,不一会就熟练了。爸妈接着教了早上好、中午好和老师好。英语和俄语不同的发音,引起了几个孩子的兴趣,学的相当的快。
就这样,从日常用语入手,加上常见的用品名称,悠悠他们几个孩子,开始学习英语和俄语。会读了,爸妈再写下来让他们认,一点点的教给他们。
平时,说不定谁就冒出一句来,活学活用,不仅加深了记忆,也给生活带来了乐趣。爸妈会接着回一句,几个孩子听不懂了,就接着学习新内容。
姥爷被经常被几个孩子绕里面,欣慰的笑着,心情特好。姥姥就不行了,她老人家经常说的那句话就是:“把舌头给我捋直了,好好的说话。”
妈妈和桂金又开始等待录取通知书,张集高中的校长通过三舅找到妈妈,让她介绍学习经验。
妈妈把自己的笔记和那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给了他,他回去就组织学校的老师,用蜡纸刻印了,印发出来,发放给高二的学生。
从恢复高考开始,学校里掀起了一股学习高潮。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从小学三年级,增加了早读和晚自习,初高中的晚自习从两节课延长到三节课,晚上十点才下课。就这好多学生回到宿舍,还点着蜡烛自学到深夜。
高考让人们看到了跳出农门的希望,特别是成分不好的人家,这是他们摆脱厄运的最好方式。许多没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接着拾起课本,开始了复习备考,准备参加七八年的高考。
家长对孩子抱着极大的期望,原来孩子每个星期天回家拿干粮。现在,家长主动给送到学校,腾出时间来让孩子多学一会。
智慧学习更加的用功了,每次过星期,都在悠悠家住,让妈妈帮她复习功课。她看了《数理化自学丛书》,知道了自己的基础差,就从初中开始系统的复习。
对此,大舅两口子是万分的支持。大舅对智慧充满了期盼:“智慧,好好学,争取考上大学,让你爷爷了个心思,爸爸在家挣钱供你上学。”
舅姥爷骂他:“看你那出息,自己不敢考,指望个孩子。慧慧才多大,你就给孩子上套,有你这样当爹的吗,也不怕累着孩子。
慧慧啊,咱不听你爸的,你还小,可不能累着了。咱先长成人,在说考学的事。”
舅姥娘遗憾的对智慧说:“要是你小叔不去当兵,今年也能参加考试,说不定咱家又能多个大学生。”
军校还没参加统一的高考招生,不过舅姥娘的话,给悠悠提了个醒。爱民舅舅也是高中毕业生,军校优先在部队中招生,可以给他邮去一套书本,让他现在就准备着。
在悠悠的建议下,妈妈把自己用的课本和《数理化自学丛书》给爱民舅舅邮去了,智慧用自己学校翻印的那套。
韩玉臣的三儿子上高二,每逢星期天,都来找妈妈指点功课。妈妈根据他的程度,帮他制定了学习计划,按部就班的复习。
过了腊月二十,县里的机关单位就来预定猪肉,村里的猪都订了出去。不过,姥姥带着悠悠还是去了平城,帮着石庙村卖猪肉。
今年的春节,集市更开放,洪城的集市也发展起来,各种农贸产品都有卖的。姥姥带着悠悠,看到合适的就买,扫货毫不手软。
第291章 超高收入
批发部里的东西也丰富了好多,特别是各种名酒,供应丰富。工作人员告诉姥姥:“现在不提阶级斗争了,工矿企业都开展抓革命促生产活动,逐级举办各种劳动比赛,产量增加了,供应当然就丰富了。”
姥姥批发了好多名酒,不过奶粉麦乳精等营养品还是短缺。各种海产品倒是运了过来,冷冻的带鱼、鲅鱼都有了。
姥姥和杨奶奶还是说不完的话,每晚都唠到深夜。杨奶奶这一年,主要是卖袜子和头饰、纱巾这些小商品,有机会就收些银元金条和玉器。
一年的时间,她要了三万多元的货,收购到了一万五千多元的金银和玉器。两位老人身体健康,一家人的生活富足安康。
罗新才一年收了8万斤的废铜,5万斤乱发,6千斤一尺的头发,2千斤二尺的头发,共计167200元。他还收了38000快银元。
王代娣别看生孩子了,她卖出去的小商品比杨奶奶还多。罗新才收废品,稍带着卖小商品,共要了五万多元的货物。
罗新才家的小五长的粉雕玉琢,嘴里经常吹泡泡,令人看了特有喜感。小四有空就守着弟弟,非常的喜欢。他终于当上哥哥了,还是他盼望已久的弟弟。
姥姥给小家伙拿了一个睡袋,一个斗篷,另加一套婴儿银饰。给四个大的,每人一身运动服。
王代娣对姥姥说:“嫂子,这个小的,是掉福窝里了。他四个哥哥,一个挨着一个,小的拾大的破,就没用过新的。到了他,全都是新的。”
罗新才家的老大,今年上高二,姥姥送了他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他接过书就翻看起来,像入了迷。直到喊他吃午饭,才从书里回过神。
“大娘,谢谢您。这书真是太好了,俺学校都没找到成套的,这回俺考大学有希望了。”
“孩子,能帮到你就好,别光顾着学习,得适当的休息。”姥姥嘱咐着他。
王代娣也说他:“看你大娘也这么说吧,你不分白天黑夜的,一直学可不行,让你大娘看看,这两个月掉了得有十斤肉。
嫂子啊,您说这叫什么事啊,原来吧,该上课时去劳动。现在吧,很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玩命似的学习。俺家的生活够好的了,孩子还瘦了这么多。那些住校的孩子,身体能受的了。”
罗新才一如既往,还是给姥姥准备了一头宰杀好的大肥猪。姥姥推脱不掉,只好收下了。
李保国这一个冬天,可是干大发了。他的摊子越铺越大,已经发展到外地区,而且不止一个。
他一共买出去45000套风衣和裤子,条绒裤子12000条,呢子大衣16000件。另外,他还收了86000快银元,280根小黄鱼,15000余元的玉器,5000多元的老家具。
玉玉也借着他的销售渠道,卖出去6万元的各种小商品。
悠悠给他爷俩,一人准备了一身纯毛呢子套装,休闲式的呢子套装,穿在身上,整个人都显得洒脱起来。玉玉个臭美的,穿在身上,就没舍得往下脱。
今年,除了孩子,悠悠给所有人准备的都是这种衣服,连姥姥和舅姥爷他们,也是休闲服。只不过,自家人又增加了羊绒的毛线衣裤,大人孩子都有。
姥姥穿到身上,一直夸好。悠悠得意的吹嘘:“那是当然,这可是软黄金。”别说软黄金了,就是真黄金,姥姥见多了,也没放在心上。
王奶奶看到姥姥异常激动,孙万杰和王卫红两人都考上了大学,而且孙万杰的成绩全区第二,王卫红考的也较好。
孙万杰报的是京华经济系,王卫红报的是京都医学院,俩人的通知书都来了。
春节前,姥姥帮着石庙买了982头猪,共计157124斤,爱国舅舅又多了8000元的收入。大舅妈过意不去,提前给全家人都做了一件唐装袄,连孩子都有。
今年的春节热闹非凡,韩屯村进了腊月就分钱,每个工值2元,在全县最高了。
现在可以说,村里各家的存款都在五千元以上,半数以上在万元以上。就这卖鱼的收入还没分配,留着发展村办企业。
韩屯村的收入,宣传出去得在全国引起震惊。悠悠记得到八十年代中期,农村才出现了万元户。有的地方为了凑数,把家里养的鸡鸭都算上了。
村民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养猪,今年基本上每家都喂了二十头猪,每头猪收入一百五十元,光是养猪一项每家就收入三千元。
尽管家家都有存款,大伙勤俭节约的习惯没变,还是起早贪黑的干条编。出门换身新衣服,在家还是穿着原来的旧衣服。大伙的说法是:“旧衣服劲造,干起活来也放心,不用怕挂破了。”
不过各家的铺盖都换成了新的,原来分些棉花,都织布穿了,孩子做身棉衣都得算计着,哪有舍得做铺盖的。
今年分的棉花多,妇女们都忙着干条编,织布的少了,棉花富足,大伙就做了新铺盖。
妇女们聚在一起,谈的最多的,就是家里新做的被褥,用了多少斤棉花。
婕阁进了腊月就结婚了,她还是和父母住在一起。四个哥嫂都说了,以后父母的房子,归婕阁所有。
婕阁的婚礼相当的低调,他俩约好了,一块去公社登记,办完手续,俩人就回来了。家里给他们办了快二十桌的酒席,不过和别人办喜事相比,少了闹房的乐趣。
大伙的心里,到底是放不开,怕一句话不合适,给新郎造成心里负担。
二盼的对象又来商量结婚的事,还是被她奶奶给骂了回去。这次老太太换说法了:“国家提倡晚婚晚育,不到25岁,你别提结婚的事。你要是觉得不合适,俺还想招个上门女婿那。”
二盼婆家也没办法,只好等着了。他们确实舍不得提退婚的事,彩礼是不多,二盼的奶奶也同意退给他们,关键是二盼是远近闻名的好姑娘。
今年韩屯订婚的男孩子多,不过结婚的没一个。他们都不到法定婚龄,因此结不了婚,现在还没人敢先办婚礼后补证。
第292章 一起去北京
腊月二十八,二舅爱军一家和周胜英回来了。三舅他们也是这天回来的,全家就姥姥和悠悠是腊月二十九回家的。
妈妈和桂金的录取通知书,是腊月二十六到的,她俩成绩好,属于第一批录取的。
今年舅姥爷家的房子盖好了,房间宽敞,二舅和三舅他们都住在舅姥爷家。不过,吃喝还是在悠悠家。姥姥的代销点一天到晚的不断人,三舅妈回来就去帮忙。
三舅妈一个冬天,卖出去一千多件呢子大衣,只是这一样,就赚了二万元钱。谁帮她卖一件呢子大衣,她提给谁十元钱。
悠悠家原来的卫生室空了出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