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代娣红了脸:“你啊,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还说孩子们那,你也闭嘴。”
孩子们吃饱都去睡午觉了。罗新才把这段时间,收的银元拿了出来,一共是15000块。
王代娣还得要袜子和头饰,几个人就去了悠悠家的院子。罗新才和姥姥说着话,王代娣挑头饰和袜子。最后,她要了5000双袜子和500袋头饰,姥姥给了他们35000元钱。
姥姥把砧木交给了罗新才,让他找人嫁接了。并托他找辆货车,把院里的东西运走,他骑上自行车就去找人。王代娣带着东西,也回去了。
这一趟花出去12万元钱,悠悠以为姥姥得心疼,结果姥姥根本没当回事,准备出去买菜,再进些货物。
姥姥看悠悠困了,就自己出去买菜,趁着有车,姥姥准备多买些青菜,家里十几口人,离了青菜可不行。
下午快六点了,罗新才带着货车一块回来,还是上次的那个司机。罗新才还找了两个装车的,半个多小时,就装好了。
司机师傅记性真好,七点就到了韩屯村南的大堤口。姥姥站在堤上喊了几声,爱国舅舅带着六只船就过来了。大家把车上的东西卸下来,姥姥把车钱给了师傅。
抱歉的对他说:“师傅,这隔着水,也不能让您吃饭了,多出来的十块钱,您回去自己吃点饭吧。”
师傅接过钱,爽快的说:“谢谢您了,下次用车让罗锅子去找我。”
回到家里,姥姥让妈妈先切了两个西瓜,村里的瓜地被淹了。大伙手里虽然有钱,可舍得买西瓜吃的不多。
大伙今年是头一次吃西瓜,直呼好吃,一会的功夫,两个西瓜下肚了,接着又切了两个。
等村里人走了,舅姥姥吃着西瓜,知足的说:“妹妹,以前咱就是种西瓜,孩子们也没现在吃的过瘾,就别说大人了。
从去年起,咱家就没断过水果,大人孩子可着口的吃。咱这生活可是过到天上去了,没法再好了。”
第248章 出路
援朝舅舅应村民的要求,运来了簸箕柳插条,村里人坐船沿着大堤到生产堤,再从生产堤那里去河滩。
大家把露出来的一千多亩空地,都插上了簸箕柳。从此,这块地有了个专属的名字,被大伙叫做柳条地。
河滩的空地里,又新长出一层苜蓿草,绿油油的像是铺了一层地毯,簸箕柳也快一尺高了,整个河滩里充满了生机。大伙看见,高兴极了,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咱这大洼是个聚宝盆,这么大的水,也没把苜蓿冲走,这刚露出水面,就又出来了。”
“本来俺不打算再喂猪了,看到这满河滩的苜蓿,还得接着喂。”
“当然得喂了,今年闰八月,到过年还六个半月那。留根去年才六个月,就喂到了二百斤,喂猪比干什么都强,就是卖给食品站,一头也得买八十元钱。”
大伙在河滩上就找援朝舅舅报数,让他帮着买猪秧子。大伙比着要,基本上家家要十头。地里没有活计,就剩下喂猪了,这男劳力有了时间,喂十头猪还真不在话下。
张集作为受灾的公社,关键的工作就是组织灾民生产自救,援朝舅舅看大伙主动要求喂猪,就想起了石庙村。统计完韩屯村了数量,就撑船去了石庙。
8月18日暑假结束,学校也该开学了,公社教育组调整了教师岗位。石庙和韩屯之间隔着条大沟,里面的水没退下去,石老师就留在本村教学。
石庙前后左右都是水,就村后的生产堤能通到大堤上,可是村子到生产堤的路上,有一尺深的淤泥浆。
他们村出门,也和韩屯一样,只有坐船,不过他们村人多船少,非常的不方便。
这次洪灾,他们村里淹死的牲畜无数,并伤亡了十多口人,有砸死的,还有得痢疾病死的。他们村就两个防台,防疫没跟上,加上吃的水不干净,爆发了痢疾。
韩屯小学新增一名教师,暂时让桂金代课。孙校长在8月16日就来了,还是带着两个孩子。对她的到来,村里人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各种救灾物资凡是她能用的,都给了她一份。
村里的大锅饭在8月17结束了,8月18日开学,村里人基本都回来了,大部分搬回自己家住。
为了让孩子有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就把剩下的救灾物资分了,各家自己开伙吃饭。
这次开学,志远升到四年级了,志亮和昊昊升三年级。志远去了周楼上学,村里其他的上四年级的孩子,也各自住亲戚家读书。
现在,韩屯村过的好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重视了,虽然交通不便,但没有让孩子退学的。一二年级的孩子反而多了,都在二十人以上,关键是村里的女孩子都上学了。
四栓和五段姐妹也跟着二年级上起了学,“大一号”把女儿送到了娘家,接着读四年级。
后来,她们几个都考上了大学,一个个都出息了。她们说起来都感谢悠悠,说是悠悠唤醒了她们对知识的渴望。
反而是父母支持读书的男孩子,好多留在了家里。韩屯村的条件好,男孩子早早的订了婚,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学习。
智慧和志远都住在了姥姥家,大舅一次送去了500斤麦子。这在周楼引起了轰动,两个村子离了一华里,他们也不知道韩屯具体分了多少粮食。
舅姥爷住在了悠悠家,舅姥姥让大舅他们也过来吃饭。三个孩子现在吃住都在这里,大舅家就他们两口子了。
舅姥姥说他们:“家里就剩你们两口子了,自己做自己吃,美的你们俩,过来伺候着。”
大舅妈笑着回答:“俺听您老的吩咐,您让干嘛俺干嘛,保证给您伺候舒服了。”
“朝霞和胜男俩人赶一块过月子,俺得出去伺候她们,到时候还得合伙,干脆现在就在一起吃吧。”这才是舅姥姥的真实想法。
舅姥姥能干着那,基本不用大舅妈做饭,早上他们过来时,舅姥姥就把饭做好了。午饭和晚饭,大舅妈收工回来,舅姥姥饭菜就端上了桌。大舅妈就是帮着洗洗刷刷,还有就是帮舅姥姥喂猪羊。
姥姥把各种吃食都准备好了,舅姥姥只管做,大舅妈和姥姥负责磨面。现在大伙都是撑船出去打面,也没人愿意吃石磨面了,队里的两头驴闲了起来。
只有悠悠家磨面吃,每次磨面,姥姥就得说道悠悠一回。“就你事多,非得吃石磨面。俺就没吃出来,磨的面和打的面有啥不同。”
说归说,她老人家没出去打过一次面。
防台上除了队里的猪圈,各家的都挪了回去。大家把防台上打扫干净,就给老首长收拾出两间房子。墙面用白水泥抹上,屋里新盘了炕,用细棉布新棉花套了里表三新的被褥。
8月20日,老首长重新搬回了韩屯村,韩德才也跟着回来了。老首长挨家看了大伙的情况,最后拍着舅姥爷的肩膀:“老韩,好样的,在这场大灾里,你带着大伙又打了个胜仗。”
全村的群众都感谢老首长:“首长,您给的这些砖瓦,可帮了俺们的大忙了。要不是您帮俺们留下这些船,俺们根本出不了门。”
老首长听到大伙提起出门,给送他回来的县委领导提要求:“你们得想办法,给大伙找条出路。”
看到跟着的同志流露出作难的表情,他就安排县武装部的同志:“你们回去,给临水军分区打报告,就说我安排的,想法给这两个村子垫条道路。”
部队的作风雷厉风行,8月22日,军分区的车辆就开来了,他们和黄河指挥部结合,把堆在大堤上的沙石,用车辆拉倒了韩屯和石庙村后,垫在了通往生产堤的路上,两天的时间,就把道路垫好了。
两个村子总算有了一条通往村外的道路,韩屯杀了四头猪,送给了前来帮忙的部队。队里的猪都长到了二百多斤,老首长看了都觉得奇怪。
第249章 韩道荣的喜事
“老韩,你们村的猪喂什么了,咋跟吹气似的,俩月长了一百斤。”
村里人和老首长开玩笑:“首长,俺村的猪不是吹气了,是喝黄河水长的,这么大的水,可不就长的快了。”
老首长的警卫员作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一本正经的说:“怪不得你们家家要了十只猪仔,原来是喝水也能长膘。”
大伙被他逗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村民们都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杀猪,挨着家的请首长吃饭。大伙自发的排起了号,能请首长到家里吃饭,是大家的荣幸和光彩。
不过这个愿望落了空,8月25日夜里,从刚垫好的路上,开进辆吉普车,老首长带着爸爸给的中药就走了。幸亏爸爸给他刚制作了一批蜜丸。
村里的路刚通,石老师就给韩屯带来个惊喜。8月26日一大早,他给韩道荣领来个媳妇,是个三十八岁的新寡。
妇女名叫刘翠兰,身世也够苦的。娘家在东北,老家也没人了,丈夫一家原来在东北,回石庙村六年了。
不知什么原因,他俩结婚十几年,至今没孩子,刚开始还好些,回来二年后,婆婆在村里立下脚,就找各种借口,对她不是打就是骂。
东北人直爽,她开始也反抗,不过时间长了,她男人偏向父母,帮着父母打骂她。她娘家离得远,家里又没了亲人,只好逆来顺受,成了村里有名的受气媳妇。
这次发大水,他家住在村外,房子受冲击大。她婆婆指使着家里的两个男人,来回的往防台上搬东西,结果被倒塌的房子砸死了,婆媳俩都成了寡妇。
按说,娘俩该相依为命了,谁知婆婆变本加厉,对她更加的厉害了。娘俩在院里搭了个窝棚,她婆婆动不动就把她关外面,三天两头的不给饭吃。
村里人看不下去,你给个窝窝,她端碗热饭。就这,要是让她婆婆看见了,逮谁骂谁。村里的干部管了几次,也不管用。
今天,她又让婆婆关外面了,现在夜里冷了,石老师媳妇早起,看到她冻得浑身发抖,就给领家里去了。
石老师想起了韩道荣,就把情况给她说了。她被婆家伤透了心,只要有地方去,那里都行,石老师夫妇就把她领到了韩屯。
韩道荣家的房子被大水泡塌了,他娘俩住在队里猪圈旁边的两间房子里,村里还给他们搭了个厨房。
韩道荣娘俩都是老实人,刘翠兰一不嫌他年龄大,二不嫌家穷。她说:“俺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女,还不会生孩子,只有别人挑俺,没有俺挑人的理。”
刘翠兰没有亲人,舅姥爷就去和石庙村的干部商议,她婆婆还不知道儿媳走了,在院子里跳着脚的骂。
石庙的干部倒也干脆,他们是拿着村里的公章来的,过来征求了刘翠兰的意见,直接给开了结婚介绍信和户口证明信。
韩道荣娘俩话不多可心里明白,过来找姥姥帮忙,把家里存下的500块钱和票证都拿来了,只求把媳妇留下来。
姥姥留了她200块钱和票证,让桂金拿着,跟着韩道荣他们去公社办手续。临走,姥姥找出自家卖的衣服,给她送去两身。一身风衣和条绒裤子,一身的确良褂子和劳动布裤子,先让她换上。
韩道荣也换上自己的新衣服,俩人倒也般配。韩道荣虽然四十六岁了,比刘翠兰大了八岁,但他人长的好,又是个实心眼子,不会操心,倒也不显老。
舅姥爷安排村里的拖拉机,拉着他们去的,韩道伟和桂金跟着。家里剩下的人就忙开了,韩道荣的娘让人帮忙杀了一头猪,请“小老妈妈”做饭。还把自家的棉布都拿了出来,做新铺盖。
大伙把各家的饭桌搬了过来,摆在房前的柳树下。姥姥拿了三十多斤花生,让大家炒了,再加上五斤糖块,大伙又找出来一些红枣,掺在一起用盘子装了,一桌摆上一盘,倒也喜庆。
大伙一家兑了二元钱,看到他家缺什么,就在悠悠家的代销点里买了,直接给拿到他家里,算是大家给他们的贺礼。
村里把仓库里的面粉拿出来一百斤,让妇女们蒸馒头,事情突然,韩道荣家就剩下了十多斤面粉,根本不够用的。
男劳力把他家的东西都倒腾出来,把屋子里的墙面用石灰膏抹了一遍。妇女们负责打扫卫生,把东西都擦得放光。韩道荣的娘光知道笑,谁叫都应着,却不知道该忙什么。
石庙村的干部要走,舅姥爷把他们留住了。上午,韩道荣他们回来,还得举行婚礼,他们就算娘家人,当送客的了。
其实,他们也想着让韩屯村的干部跟着回去,把事情给刘翠兰的原婆婆说开了。
等韩道荣他们回来时,家里已经准备好了。他们不仅把结婚证领了,户口迁了,连购粮本都改了过来。
韩玉臣当主婚人,举行了个简单的婚礼。刘翠兰给石庙的村干部和石老师夫妇深深的鞠了几个躬,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
全村人又坐在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刘翠兰在敬酒时,给石老师夫妇俩磕了个头,感激的说:“看到全村这么热情,俺就知道你们给俺找了个好人家。今后,不管你们认不认,俺把你俩当亲生父母孝顺。”
石老师夫妇把她拉起来,齐声说:“俺们帮你,不是图你孝敬俺们,就盼着你以后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你也看到了,这娘俩都是实在人,保证不会给你气受。韩屯过的又好,你以后要好好的跟道荣过日子,就不枉俺们帮你一场。”刘翠兰含泪答应了。
下午,舅姥爷和韩道伟跟着去了石庙,那老婆子还不知道儿媳改嫁的事,看到村干部也知道害怕了。赶紧撇清自己:“俺可没给她气受,她死活给俺没关系。”
原来,她找遍了村子,也没看见刘翠兰,有人吓唬她说刘翠兰跳黄河了。这会看见村干部来了,就以为真的出事了。
第250章 八月十五收猪肉
村干部吓唬她:“早上,还听见你骂人,你说没关系就没关系了,大家都长着耳朵那。”
她也慌了神,犟着不认错。“反正俺没打她,她想不开是她自己的事。她娘家都不管。咱们才是一个村的,你们得帮俺。”
这歪理说的,刘翠兰的娘家在东北,现在通信落后,即使拍电报,娘家人过来不得半个月。何况,她娘家还没亲人了。
村干部也不愿意和她掰扯,将计就计,对他说:“刘翠兰跳河被韩屯的韩道荣救了,俺们这是来给你要医药费。”
那老婆子耍赖:“别是跟野汉子跑了吧,还想糊弄俺,俺知道他,那是个光棍。俺不给他们要彩礼就不错了,倒过来讹俺,还想给俺要钱,没门。
俺可是清请白白的人家,这样的破鞋俺可不敢要了。这才离了男人几个月,就找了野汉子。俺那苦命的儿啊,你死都死了,还被个小骚货给带了绿帽子。”
舅姥爷不能认,这关系到韩屯村的名誉:“你胡说什么那,救人还救出错来了,咱到公社说理去。”
老婆子一听去公社,就怕了。“要钱俺没有,这家里你们也看到了,没吃没住的,俺还发愁怎么过冬天那。既然她俩在一起了,人俺也不要了,这破鞋俺嫌寒掺。”老婆子这破嘴可够损的。
他们村的干部听了这话,脸上也挂不住了,呵斥她:“你胡咧咧什么那,人家就是在一起过,也是光明正大的过,孩子没离开过一天,咋就是搞破鞋了。你赶紧的给人家拿医药费去,再去把孩子接回来。”
她死猪不怕开水烫:“要钱没有,人俺也不接,别想让俺老婆子伺候她,她不是想死吗,那就接着跳河去。反正俺是不要了。野男人碰过的东西,俺嫌脏。”
这正合了几个人的意思,石庙的村干部说:“大伙都在这里那,你可别后悔,再去找人家后账。”
“俺绝对不后悔,那脏货,俺看见也得躲得远远的,省得沾俺一身脏。”一听不给她要钱了,她痛快的答应了。
院子的外面围了几百人,大伙看不下去,都朝她吐口水。舅姥爷他们达到了目的,就回来了。
从此以后,韩道荣家算是有了主家人,刘翠兰日子过舒坦了,东北人的豪爽性格就显出来了。家里家外一把手,带着婆婆和男人,把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该着韩道荣命好,刘翠兰来了就怀孕。三十八岁的高龄产妇,五年生了仨儿子。个个人高马大的,都随他们娘,性格开朗,模样又好。二十年后,他家又成了韩屯的富足人家。当然,这都是后话。
进入秋季,韩屯村基本上安定下来,孩子们上学,其他人集中在场院里,开始搞起了柳编,这也是灾后自救的一个门路。县外贸局专门派了两名技术人员,教大家编制新的款式。
有了上一年的基础,大伙上手很快,几天过去,大家每天就能挣到一元多的加工费。当然,得交到村里一半,柳条是集体的,上交的那一半,全部按人口分配。
今年的夏季收获的柳条量大,况且河滩里还有大量的资源。大伙白天黑夜的干,积极性特高。
有人就说:“俺算了一下,干柳编比种地挣的还多,咱今年别看受灾了,不会比去年差。”
村里的三辆拖拉机没闲着,路通了,大伙开始备砖瓦,明年开春就盖房子。各家都有存款,准备的砖瓦都多,不仅有盖房子的,就连院墙和猪圈也准备全部用砖垒。
倒了土墙的房子,大家也准备用砖垒。这样以来,基本上家家买砖。为了让滩区的灾民安全过冬,公社窑厂对河滩的村庄,优先供应砖瓦。
几个村干部开了个会,统计出各家购买的数量,把钱收起来,统一的交到窑厂,一家家挨着送。
先送塌了土墙的人家,运来砖就把墙垒上,用塌了的院墙掺上石灰膏当泥抹,再抹上水泥墙面,两三天就收拾好一家。
悠悠家的水泥、沙子和石灰膏,卖的很快,尽管悠悠偷着加了好多,眼看着也快卖完了。大伙看着,有些发急,就有人想提前买了,放着备用。
姥姥对大伙说:“大家不用急,卖完了俺再去进,保证不耽搁大家用。”这才让大伙歇了提前买的心思。
现在,是农忙季节,农村一般不建房子。公社砖窑的砖瓦相对好买,加上支援灾区重建,砖窑烧制的砖瓦几乎让韩屯给包了,爱国舅舅他们天天拉砖瓦。
这次大水把大家吓怕了,翻盖房子的想着加高宅基。现在地里好似沼泽,人都站不住,土取不出来,因此只好等着明春再盖房子。
进了农历的八月,各家的猪都长到了二百多斤,大伙就来找悠悠姥姥,问她今年还收猪肉不。要是不收的话,他们就准备卖给食品站了。
今年各家都喂十头猪,靠集市卖不出去几头,去年石庙村就是个例子。
收猪肉是悠悠和姥姥早就定下的计划,不过姥姥还是先和舅姥爷商量。
吃了晚饭,一家人坐到一起,商量这个事:“哥,俺今年还想出去帮大伙卖猪肉,咱合计一下,今年的猪多,从那天开始,咋着个收法。”
舅姥爷说:“你要是能卖出去,咱就接着收,外贸局的同志给我说,八月节他们要十头,给省市的上级送去。今年咱村养的猪多,得早动手,你那边要好卖,越早越好。”
其实,就是现在杀,悠悠也卖的出去,不过对外就不好说了。姥姥想了下,说道:“初八就有送节礼的,咱初七开始吧,不过今年天太热,得下午动手,宁肯熬夜,也不能让肉有了味。”
舅姥爷板着指头算帐:“从初八到十四,一共七天的时间,一天得杀六十头猪,还得去周楼请人帮忙。”
姥姥就说:“哥,家里您看着办,开始几天少些,后两天多杀些。还有,俺想着回来时捎些水泥和沙子,就让红英跟着吧,别找外人了。红英力气也大,跟个男劳力有劲。”
大舅妈高兴的说:“行,俺跟着去,出去也长些见识。看着姑走南闯北的,俺也跟着学点本事。”
舅姥姥说她:“你姑这本事,你要是能学到一点半星的,就够你吃一辈子了。”
第251章 苹果
村里集体喂的猪,进了农历的八月就卖给了食品站,58头猪一共卖了4783元,平均每家80多元。大伙就说:“别看咱受灾了,就养猪一项,也跟他们干一年挣的多。”
农历的八月初七,姥姥就带着悠悠去了平城。进了院子,先把厨房收拾出来,得在这住一个星期,不能在吃上亏着自己。
厨房里点上了散炭的炉子,锅碗瓢盆都是从空间里拿出来的,干净卫生。
再把住房打扫干净,放上铺盖,杨奶奶有时住在这里,不然娘俩直接在空间休息,根本用不着收拾住房。
姥姥现在已经习惯空间了,经常主动提出进空间休息,洗澡按摩加护理,确实舒服。
吃住收拾好了,娘俩就出去了。在副食门市,大肆购买了一番。家里十多口人,吃菜都靠卖,幸亏悠悠家的地窖没进水,青菜在地窖里能放几天。
看到门市里有卖月饼的,姥姥就去副食品厂批了一百斤月饼,明天让舅舅带回去。
把青菜运回家,已经十一点多了。姥姥就带着悠悠去了饭店,悠悠最喜欢吃这里的甜食。趁现在还不到饭点,里面人少,赶紧多要些。
悠悠现在是熟门熟路,进去就点菜。糖醋里脊、糖醋鲤鱼、糖醋排骨。姥姥也一气点了十几个菜,还要了十斤烧饼。娘俩来时带了个食盒,做好后都放在食盒里,出门要了辆三轮车。
回到家里,悠悠大吃了一顿,吃完就带着姥姥进空间休息去了。娘俩睡到下午三点,才从空间里出来,去院里看果树。
黄桃成熟了,桃香浓郁,满院子飘香。姥姥稀罕的不行,催着悠悠,“赶紧拿出来俩筐。”
悠悠把筐放到地上,接着溜达。发现了几颗嫁接的“七月鲜”枣已经成熟了。赶紧放出几个机器人,上树摘枣。枣树都是原来的树嫁接的,姥姥自己可够不着。
“七月鲜”枣果粒均匀,果皮薄,深红色,味道甜美,肉质细,极宜鲜食。悠悠吃了一个,清脆酸甜,可口极了。
苹果也有成熟的,留着让姥姥自己摘,她喜欢摘水果。悠悠种的都是矮化品种,又是第一年挂果,数量也不多,就让她老人家摘着玩呗。
转到后园,悠悠仔细的看了嫁接的矮化砧木,基本上都成活了,看到生长旺盛的苹果苗,悠悠感到这就是个金库。
想想刚开放时,苹果苗卖到了十几元一颗,自己这一亩地最少出五千颗苗,那就是七八万啊,想起来心里就美的冒泡。
其实自己院子里的苹果苗就是个幌子,悠悠真正要卖的是空间里的果树苗。刚开放时,市场那个乱啊,有个说法就可。
姥姥摘了黄桃,看到悠悠摘的鲜枣,她抓了一把吃着,嘴里还说着:“你空间里,咋啥水果都分早晚,就连枣也是好几个品种,那不是一年到头都有新鲜水果吃。”
姥姥,您真相了。
吃过晚饭,姥姥带着悠悠去了前面的院子,在那院里放了足够的水泥、沙子和石灰膏。等明天大舅回去时,让他捎回去。
大舅来到时刚早上六点,他俩卸着车,姥姥赶紧出去买早餐,自行车的后架上,带了个不锈钢的中型锅。
姥姥买了平城的名吃肉壮馍和胡辣汤,油炸的肉装馍,一层面一层肉,五六层叠在一起,非常好吃。
悠悠头一次吃,撑得肚子溜圆,眼睛还看着盘子里切成块的肉壮馍。姥姥笑她:“这就叫眼馋肚饱,看得着吃不下。”
大舅妈笑着说:“姑,别说悠悠了,俺也十多年没吃过了,这些年就没见有买的。姑啊,您在那买的。”
“原来也没有,今天才看到,他们说过十五卖肉的多了,今天也是头一次卖。俺买的多,一会回去时别忘了捎着。”
大舅给姥姥说:“姑,看这情况,咱以后养的猪就好卖了。俺来的时候从水洼过,天才刚亮,集上就有两家卖肉的,还真有人买。”
悠悠听了大舅的话,看来大舅的预见性相当的强,通过集市上个人卖肉,就看到了市场松动的迹象。
饭后,大舅他们稍加歇息,装上水泥等物资和蔬菜水果月饼,就回去了。
姥姥接着去摘苹果,看到通红的果子,先吃了一个。香甜可口,入口沙软,适合老年人吃。
“悠悠,这又是什么品种,看着和红香蕉差不多,比红香蕉好吃,一点也不涩。”
“姥姥,这是M国蛇果,特别适合老人和幼儿食用,含水量少易储存,可不是您说的红香蕉。咱院里也有红香蕉,得等几天才能摘。”
“今年闰八月,苹果什么的都不赶趟,红香蕉摘的早了,吃起来更涩。”
红香蕉苹果是本地的传统品种,个大色艳,熟透了红里带点黄。外观特好。成熟的果子香浓可口,稍带些涩味,不过放上几天,就好多了。
红香蕉苹果口感沙软,比较适合老人和孩子,成熟期一般在9月上旬,大体上是农历的八月初,是本地八月节走亲戚送礼的首选。
不过今年闰八月,得提前采摘了,反正个头长足了,外表也挂上了红色,不过是红里带绿,看着也好看,就是涩味大,口感稍差。
红香蕉苹果最大的缺点是,不耐储存,常温下放不了几天就开始坏。进入八十年代,苹果种植一哄而上,当家品种就是红香蕉。
人们生活好了,都是成筐的要,看到坏的先吃,第二天又有坏的了,成了恶性循环。人们还编了个顺口溜:“吃着坏的留好的,留着好的看着坏。”
实在吃不及了,就把坏苹果挖洗干净,做成苹果酱,能放一个多月。
现在,本地的苹果品种基本就两个,金帅和红香蕉。成熟的金帅颜色金黄,酸甜可口,口感较好。就是有个缺点,外表生锈,成片的铁锈色,令人看着心里就不舒服。因此,人们一般不用它走亲戚。
还有就是早熟的滑皮子苹果,外皮光滑,个头也大,颜色红黄相间,可是口感较酸,上市早口感差,一般没人买,价格也低。
晚熟的品种只有“印度青”,个头较小,果形扁圆还有点偏,含糖量高,带点冰糖味,入口清脆,口感极好,也耐储存,室温就可以放到来年春天。但是,产量低,外观差,人们买的也很少。
第252章 全村齐杀猪
现在,基本上每个公社都有苹果园,县里也有大型的果园,而且不止一处。红香蕉到了农历的八月初,不管成熟与否,都摘下来,在果品门市上出售,每斤0。20元。一部分按指标低价供应给了各个机关单位,每斤0。05元,农民是没有指标的。
有的人家在自己院子里种上两颗,趁着八月节摘了,到集市上买个高价。
金帅价格就便宜些,好的0。15元,生了锈的0。10元。八月十五中秋节,大人也会给孩子买上二斤金帅苹果,让孩子们解馋。
下午,姥姥带着悠悠,去了批发部,在那里扫荡了一遍,各种名酒以及有存放价值的东西,看到了就要。虽然现在的物价便宜,不过娘俩要的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