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多。
韩屯村负责看管四华里的黄河大堤,大家都按照割草时分的位置扫树叶,倒也没有出现争抢的现象。
由于离家较远,害怕被外村人扫了。人们一天去两次,早起扫一次,下午再扫一次。几十户人家你去我回的,大堤下基本不断人,也能起到看管的作用。
外村人很少去大堤上扫树叶,也有个别不自觉的,趁着中午吃饭的时候,偷着去扫。
护村林已经分到了各家,在自己村里,就没有外村人来偷扫了,人们一般两天扫一次。
扫树叶也有说头,榆树叶另放着喂猪。柳树和槐树叶,放到柴棚里,留着喂羊。杨树叶比较硬,只能烧锅。
要是哪天刮风,树叶落的快,人们一天三晌呆在大堤那,一遍又一遍地扫着,恐怕被别人扫走了。寒风把人们的脸吹得通红,就这大家也不舍得回家。
自家除了悠悠和迪迪,全家出动,昊昊每天也跟着早起。每天下午,悠悠在家看门市,姥姥和姥爷都去扫树叶,来了买东西的,悠悠喊一声,爸爸就过来了,这就是在一块的好处。
大概一个月的时间,直到树上的叶子落完,家家户户都堆了一垛树叶。人们还互相比较着,谁家的树叶堆小,大伙提起来,都带着鄙视:“那就不是过日子的人家。”
悠悠家的树叶垛堆得很大,毕竟家里有七口人,在村里算是人口多的家庭。其实,悠悠的空间里苜蓿多着那,就是没有树叶也够喂猪羊的。
可姥姥不这么想,她说:“咱得随大流,不能搞特殊。”果然,大家看着悠悠家的树叶堆,都说:“看人家这才是过日子的,院子都盖起来了,人家也没舍得闲着,还是早起晚睡的干。”
十月十六日,趁着张集集日,姥姥和悠悠去了临水,给李保国送去了1200件呢子大衣和3000套女装,李保国把138000元钱全部给了姥姥。仅仅半年的时间,他的流动资金达到了十几万元。
他说:“姐,您是不知道,玉玉穿着大衣出去到厂里转一圈,就收了几百件的预定款,俺这几天光在家收钱了。呢子大衣俺还是要少了,还得再要1200件。”
这次,悠悠带着姥姥去了那家回民的饭店,不光要了烧羊肉,还把他们的羊杂给包了。姥姥无奈的说她:“也不知道你咋长的,就爱吃这些无益的东西。”
俩人还去了百货大楼,买了四件男式的棉大衣,大舅、爸爸和姥爷、舅姥爷一人一件。并把丝绸柜台里的十床蚕丝被,二十对蚕丝枕套都要了。
姥姥还要了两批最便宜的真丝布,三元一米,一批玫红,一批翠绿,颜色鲜艳靓丽。姥姥感慨的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盖上真丝的被子。”
回去的时候,姥姥让悠悠把真丝布都收了起来。“现在还不能用,这东西太扎眼了。”又让悠悠拿出来四批和上次一样的碎花棉布,给舅姥爷家做床上用品。
现在天气冷了,小孩子开始穿棉衣了。悠悠找了几种适合孩子做棉衣的碎花布,一样二十米,给家里的孩子做棉衣。
到家后,姥姥把棉大衣给了大家,还有上次在平城给智慧姐买的棉猴,大舅妈说:“姑,俺正准备给她做件,您就给买回来了,她早晚上学,有了这大衣,就暖和多了。”
舅姥姥说:“你哥一件军大衣,跟宝贝似的,平时还舍不得穿,去公社和县里开会才穿。这下好了,平时就穿棉大衣。”
姥姥把布匹全部放在自家的东屋里,两个舅妈在里面忙活了两天,才把各家需要的床上用品做完了。接着,给孩子们做棉衣,先给悠悠兄妹做了,又给其他人做。
做好棉衣,看布还剩下好多,姥姥让她们接着给孩子们做罩衣,干净还方便。两个舅妈都说:“姑,原先连做棉衣都没布,那想到还有穿罩衣的时候。”
二舅妈在供销社买回来一些蓝涤卡布,给孩子们一人做了一条罩裤。
她说:“男孩子穿的泼,姑,您买的这纯棉布,一个月都得给磨烂了。涤纶布结实耐磨,还好洗,罩棉裤正合适。”
十月二十六,姥姥和悠悠把1200件呢子大衣,给李保国送了过去。看到姥姥,他爷俩那个热情劲,别提多高了。
“姐,可把您给盼来了,兄弟我断货两天了。这次可得多要些,您给俺准备3000件大衣,3000套女装。另外再要5000条条绒裤子,黑色和蓝色的各要2000条,酱色的1000条。
现在,天冷了,咱的条绒裤子好处显了出来。咱这裤子厚实还有弹性,里面套上条绒裤,暖和又舒适,比穿棉裤得劲,大家都说这样能过冬。
最近,买裤子的多了,就连上了年纪的人也有买的,说是这松紧裤腰,穿脱都方便。”
玉玉也说:“姑,俺还是要10000双袜子,5000条纱巾和500袋头饰,扣子就不要了。”
在悠悠家吃过中午饭,他爷俩就告辞了,急着去发货,看来他们的批发业务,已经开展起来。
悠悠把72000元钱收进空间,就拉着姥姥去了副食门市。进了冬天,家里天天白菜萝卜,悠悠早就吃够了。
幸好,集上有卖莲藕的,姥姥碰到了就买,能换下口味。虽然悠悠的空间里什么青菜都有,可是缺少合适的理由,没法往外拿。
第182章 条编培训班
悠悠坐客车时,看到临水城郊只有少量的大弓棚,根本没见到温室的影子,也不知道里面都种了什么菜。
副食门市青菜很少,就有芹菜、菠菜和甘蓝三种。价格比夏天高多了,每斤0。20元,和水果价格一样。
姥姥倒是舍得,每样样要了50斤。看到门市里有山药,0。15元一斤,就要了100斤。另外,土豆0。10元一斤,也要了100斤。山药和土豆放到地窖里,能吃一冬天。
果品门市里烟台国光苹果,0。30元一斤,一篓50斤,姥姥要了10篓。悠悠看见柜台里摆着的柿饼,挂着一层糖霜,才0。20元一斤,这可是好东西,让姥姥要了2篓,一篓30斤。
干果类还有核桃和大枣,核桃0。15元,大枣0。20元,价格还没有青菜高,这两样东西是用麻袋装的。姥姥一样要了一袋,红枣50斤,核桃100斤。
娘俩要的东西堆了一大片,不是篓子就是麻袋。有个营业员话特多,一个劲的问姥姥:“大姐,您要这么多东西,做什么啊?”
姥姥实话实说:“俺家的孩子多,留着慢慢吃。”
看来她不信,高声的说:“没见过您这么疼孩子的,这都够买个大件了,谁家舍得让孩子们吃这些无益的东西。”
姥姥笑着,没搭理她,却指着悠悠说:“让你馋,听见了吧,人家营业员都看不过去了。”悠悠无奈的吐槽:这是什么事啊,卖东西的还怕顾客要的多。
回到张集,姥姥给了胜男舅妈一件酒红色的呢子大衣,舅妈非常喜欢,立马就穿上了。姥姥夸她:“胜男,这衣服你穿着是真合适,大气又高贵。”
胜男舅妈小声的打听:“姑,您这又是在黑市买的吧,多少钱啊?”姥姥告诉她:“批发60元一件,零售85元。”
胜男舅妈听了,“姑,这价真不贵,百货楼里的呢子大衣比这难看,还卖80元。多少件批发啊?”
姥姥告诉她:“5件起批,你要的话要是够5件了,俺给你捎。”
姥姥把买的东西,分开装到篓子里,一家给了一份,看着买的不少,这一分散,一家也没多少东西。
河工结束后,也进入了农历的十一月,低温接近零度,人们都穿上了棉衣,真的是在家猫冬了。
援朝舅舅请来了条编师傅,在村里举办了个柳编技术培训班。公社里非常重视,开班仪式的时候,县外贸局的领导和张集公社的领导全都来了。
仪式结束后,县外贸局一名技术人员,还有从簸箕刘村聘请的一名柳编老师,他们两个留了下来。
住在悠悠家原来开代销点的房子里,村里每人每天补助一斤二两小麦,五毛钱,让他们轮流在各家吃饭。
为了保持柳条的柔韧,干柳编在地窖里比较适合。村中央的空地上,挖了个两个大地窖,男女分开在地窖里干活。天气渐渐冷了,地窖里冬暖夏凉,倒是比较舒服。
往年一入冬,人们就躲在家里猫冬。今年有了个挣钱的营生,大家都热情的参加了进来。人手一把白柳条,编了拆,拆了编,技术越来越熟练。
悠悠家就姥爷去参加了,代销点换成姥姥守着了。不过,到了张集集日,姥爷就在家帮着看一上午。
十一月初五,胜男舅妈来了。“姑,您啥时候去临水啊,给俺捎二十件呢子大衣。”
说着,她拿出一沓钱,“姑,这是1300元钱,俺再要100双男袜。姑,俺头两天去县里学习,大家都相中俺的大衣了,托俺捎的,袜子也是她们要的。”
姥姥疑惑的问:“县城里应该有买袜子的,咋还托你捎啊?”
胜男舅妈说:“听说她们买的贵,男袜2。20元一双。”
“袜子家里就有,你自己挑吧,正好明天集,我去趟临水。”
这次去临水,东西就多了,3000件呢子大衣,3000套女式风衣,5000件条绒裤子。另外还有10000双袜子,500袋头饰和5000条纱巾,院子里放了一片。
姥姥看着院子里的货物,“幸亏买了个院子,这样方便多了。”
李保国更绝,他是用麻袋把钱装来的,现在的钱面额最大的十元,一千元一沓,三十万就是三十沓,这次的货款多,共计318500元。
现在,他和姥姥有了默切,没再当面点过货和款,不过也没出过错。不然,光这三十万钱就够数半晌的。有时候数钱数到手抽筋,也不全是享受。
搬家的时候,娘俩把装着钱的坛子,又埋到的新房子里。姥姥现在已经比较淡定了,基本上不问钱款的事情,过手就丢给悠悠。
来临水的路上,娘俩就商量好了,要去看王奶奶,姥姥还专门在集上买了羊肉,一共八斤多纯肉都要完了。
姥姥谢绝了李保国爷俩的挽留,领着悠悠去了王奶奶家,刚才姥姥就看好了,王奶奶在家,并和她打了招呼。
李保国临走还对姥姥说:“姐啊,您得空了就来,最好在弄批军大衣来,这天冷了,托俺买的熟人都推不出去,几十件也行啊。”
姥姥答应着:“兄弟,我尽量给你弄,几十件应该没问题。”
他高兴了,“姐,俺就等您来了。”
不光是羊肉,姥姥还让悠悠拿出来50斤的白面。王奶奶在家准备的也是羊肉汤,娘俩去的时候,她正在擀饼。
看见姥姥拿了一个整羊,王奶奶就说:“妹妹,您拿这么多肉,俺得吃到啥时候啊。”
姥姥说她:“这天冷了,您放着慢慢的吃,冬天喝羊肉汤暖和。您再剁点馅子,早晚包饺子吃,方便还省事。”
姥姥烧火,王奶奶烙饼。羊肉汤泡饼,吃得悠悠满头冒汗。
饭后,王奶奶泡了一壶浓茶,给姥姥倒了一杯,“喝杯茶,去去腻歪。”进里屋端出盘苹果,用热水给悠悠烫了一个,“悠悠,你吃苹果,小孩喝茶不好。”
她从屋里捧出个精致的盒子,递给姥姥。“妹子,这些都是俺收的,你看看还合适吗?”
第183章 白菜价的玉器
悠悠赶紧跑过去,看里面都有什么好玉器。王奶奶在桌子上铺了个干净的白毛巾,姥姥一件件的往外拿。
上面是手镯,一共八对,六对和田玉的,两对碧绿的翡翠。其中的一对晶莹透亮,不是帝王绿,也得是玻璃种,姥姥拿在手里就说好。
杨奶奶说:“这家人不识货,听说俺收这东西,自己找上门来卖的,不知道是在哪昧下的,张口才要20元钱。”
20元的翡翠,还真是白菜价,别说玻璃种了,就是普通的a货,也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其他的小件29件,大部分是挂件,玉佛和玉观音就21件。其中有个绿色的玉佛,和那个手镯颜色差不多,令人看一眼就舍不得移开。还有些玉扳指、烟嘴、平安扣和帽花。
那个帽花也是绿色的翡翠,水头极好,悠悠拿在手里,温润柔和,看了好一会,还是不知道是什么。“奶奶,这是什么东西?”
王奶奶笑了,“这是帽花,一个老婆子见俺要,现从帽子上拆下来的。”
最后,是一串各式的指环,不止是玉的,还有玛瑙、蜜蜡的,王奶奶说:“这些东西便宜,一块两块的,她们非得卖,我想着悠悠喜欢,也就收了。”
这话悠悠待听,甜甜的笑着说:“王奶奶真好,这东西多好看啊。”说着还用手托着帽花给她们看。
王奶奶对姥姥说:“俺看悠悠天生的富贵命,这么小就能认出翡翠来,奶奶往后注意着,多给你收些翡翠。”
一盒子东西花了不到1000元钱,姥姥又拿了2000元钱给了王奶奶。“姐,您拿着这二千元钱。以后天冷了,出去注意着点,别冻着了。”
王奶奶不在意的说:“俺身体好着那,年后还准备给他们看孩子。趁着现在没事,多跑几家。你就放心吧,现在好些人知道俺收玉器,都有人找上门来卖,以后就省事了。”
从王奶奶家出来,路过副食门市,娘俩拐进去,看到上次那多嘴的营业员没在,赶紧多要点东西。这次没有甘蓝菜,不过刚进了批莲藕,盛在竹筐里,0。15元一斤,还没卸完车。
这批莲藕都是坑藕,上面的泥还是湿的,有的一根藕好几节,有一米多长。卸藕的人还夸着:“俺村的白莲藕远近有名,又脆又甜,能生吃,掉地上就摔成好几瓣。”
姥姥问营业员:“同志,这一筐藕多少斤?”
营业员还真不知道,转头问卸藕的人:“你们知道吗?”
换了个中年人回答:”俺们在村里称好的,一筐一百斤。这是上冻前最后一次起藕了,再要就得等到过年了。”
姥姥顺口接道:“那俺可得多要点。”
那人给传授经验,“您回去泡水缸里,能放半个多月。”
姥姥要了两筐藕,又要了好些干菜,东北的蘑菇、木耳,海米、虾皮、海带和紫菜。金针、银耳、粉皮等也要了好多,最后结账,一共是253。86元。
姥姥结完账,那卸货的人就问:“同志,您用车不?”
“俺正想找车,你们有空不?啥价?”正好省事,姥姥也乐意。
“有空,不出城五毛,出城一块。您看合适不?”那人看来是个管事的。
“合适,麻烦你们了。”姥姥递给那人五毛钱,他安排了两个人。“赶紧装车,给人家送去。”
营业员笑着打趣,“陈会计,您可真能算计,就这一点机会,也没忘挣钱。”看来他们熟悉。
陈会计把姥姥送到门口,小声的说:“您家开饭店吧,再用藕去城北的大陈庄找俺,现要现挖,一百斤以上一斤便宜2分,还管给您送到家。城里私人开饭店的都用俺们村的藕。”
姥姥对他说:“俺知道了,用的时候就去找您。”
姥姥带着他们把东西运到自家的院子,收进空间就赶紧去车站,发车的时间快到了。
坐到车上,姥姥还在感慨:“原来也就那样,今年吃惯了,离了青菜还真不习惯。”
悠悠暗自吐槽:您老还不习惯,俺才真不习惯,商城里那么多的精品蔬菜,看着吃不着更闹心。
回到张集,姥姥把20件呢子大衣给了胜男舅妈,还给了她一筐蔬菜。舅妈笑着对姥姥说:“姑,以后地里没活了,您多跑几趟临水,俺也跟着您享福,到了冬天还能吃上青菜。”
十一月十一日,姥姥带着悠悠去了县城。罗新才两口子都在家,罗新才还没起床。王代娣拉着姥姥的手,进屋就喊:“新才,嫂子来了,赶紧起。”
让姥姥坐下,递给悠悠个糖盒,“悠悠,你自己挑着吃。”倒着茶水还抱怨:“嫂子,您是不知道,那年一进冬天,都得睡到半晌才起。”
看到罗新才出来,转身给他兑了盆温水:“赶紧洗脸,别让嫂子等着。”
等罗新才洗漱好,几人去了悠悠家的院子。路上,王代娣还给姥姥说:“嫂子,咱那袜子真好卖,就连百货楼里的人也找着要,俺这次得多要点。”
院子里打扫的非常干净,东屋里放了两张床,看来有人在这里休息。
“嫂子,现在冬闲,俺找了几个人帮忙,就让他们在这里住了,晚上也能加班干点活,不过没让他们进过堂屋。”罗新才给姥姥解释。
“兄弟,只要你信得过就行。”姥姥根本没在意。
人多力量大,罗新才这次收的东西多了好多,乱发20000斤,废铜15000斤,一尺的长发1000斤,二尺的200斤。这些都是装好的,还有许多没装的,散着堆在一起。尽管现在是冬季,屋里的味道也不好。
交易的次数多了,相互之间也有了信任。罗新才把东西整理好装进麻袋,现在都是点麻袋过数。
这些货物一共29500元,加上罗新才的利润2950元,共计32450元。
王代娣要了10000双袜子,2000条纱巾,200袋头饰和一百袋扣子,一共16000元。最后,姥姥给了罗新才164500元钱。
罗新才和姥姥说:“嫂子,临近县的废品快让俺收光了,幸好也到冬闲了,俺带人再跑远点,年前尽可能的多收。”
第184章 围巾帽子
姥姥对他说:“兄弟,不方便的话就算了,太远了吃住都是问题。”
王代娣搭腔了,“嫂子,这比拉脚强多了,拉一天脚才挣几个钱,咱这买卖可不能丢,再说了,俺搭点运费,稍带着卖出去的袜子和小东西,可没少赚。”
悠悠在心里给她点个赞,看人家这思路,怪不得她卖出去这么多小商品,最起码赚了二万。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可是一倍的利润。
刚十一点,罗新才就要了个火锅,两口子都陪着姥姥。姥姥问他们:“你俩都在这,孩子们咋吃啊。”王代娣说:“嫂子,家里有人,他们在家熬了一锅羊肉汤。”
罗新才说:“冬天没事,孩子们的几个姨就来给您弟妹帮忙,都在家里吃,俺俩有时出去好几天都没问题。”得,这还拉起团队来了。
吃完饭才十二点半,罗新才两口子就回去了,悠悠和姥姥去了百货楼。里面的人真多,有好几家结婚买东西的,一家就来好几个人,跟在后面当参谋,看穿着就是农村来的。
悠悠跟在他们后面看热闹,这都下午了,买的也差不多了。他们都拿着两个包袱,一个是大红印花的包袱,一个用方围巾当包袱。印花包袱里包着脸盆、毛巾、香皂、梳子和镜子,由男方拿着。
方围巾里包的是女方的东西,一般是一床被子布料,两身衣服布料。也有试成衣的,不过没有买的。
成衣柜台里有个营业员,穿的是悠悠家卖的风衣。女方家跟着的人向她打听,“同志,您身上这衣服有吗?”她自豪的回答:“俺这衣服是从上海捎来的,咱县城可没卖的。”
男方家的人就劝:“不是咱不买,上海咱可去不了。”
女方家的人也随和:“能来县城就不错了,咱就是问问。”
这里的冬季,男人带帽子,女人顶围巾。买帽子和围巾的人挺多,把柜台围严了。
围巾还好点,就两种方巾,棉线的和腈纶的。花色一样,腈纶的厚实鲜艳些。棉线的0。72元,腈纶的1。08元。柜台里挂着样品,大家看好了,指着样品告诉营业员,拿出来就行。
帽子就得戴上试好了才能买,买一顶帽子,大了小了的得试好几回。幸好现在就两种帽子,单的和棉的。
棉帽子大人孩子就一个样式,蓝色的栽绒帽子,就是六七十年代有名的火车头帽子。由于和军帽款式相同,又叫“**帽”。棉帽的价格,大小号不同,从1。60到2。50元。
老太太的帽子是黑色的金丝绒的圆帽,就是笑星赵大叔在小品中扮演的老太太,带的那顶标志性帽子。老太太的帽子有松紧,不分大小号,1。80元一顶。
姥姥看着柜台里的帽子和围巾,说:“以后天冷了,咱也得进些帽子和围巾,人人都离不了。”
悠悠想到自己的商城里,腈纶围巾特别便宜。就对姥姥说:“姥姥,您别要腈纶的围巾了,咱商城里有。”
两点批发部刚开门,娘俩就进去了。悠悠放开量的要,各种棉帽都是100顶,棉线的围巾500条。姥姥怕卖不出去,和悠悠商量:“咱买完再来,不用要这么多。”
悠悠不这么想:“那多麻烦啊,卖不出去我放到商城里,一个能卖好几十。”
姥姥立马安心了:“我咋把这茬给忘了,要吧,多少都行。”
在批发部里,悠悠还发现了一种好东西,就是塑料的暖水袋,有大小两种,大的五块,小的三块。
农村人都睡炕,用不着暖水袋,不过出门揣怀里个,还是挺舒服的。悠悠缠着姥姥,要了十个大的。
坐上客车,悠悠从商城里的怀旧商铺,拿出来几条腈纶围巾,比批发部里的大了一圈,料子也厚实,价格才0。50元。
姥姥先给自己挑了两条,天蓝色和月白色,美滋滋的顶在头上。悠悠看了直撇嘴:“真丑。”被姥姥听见,挨了一巴掌。
为了改正自己的错误,悠悠在商城里找了好久,最后看好了一种羊绒的机织长围巾,和电影《红岩》里**的长围巾差不多。
找出条藏蓝的给姥姥围上,又拿出个小镜子,递到姥姥跟前:“您老瞧瞧,这围巾才叫漂亮。”
姥姥仔细的看了一会,用手摸着围巾。“悠悠,织一条这样的围巾,得用一斤多毛线吧,我咋觉着这围巾连半斤也不到啊。”
悠悠挺佩服姥姥的,观察力可真强。“姥姥,这是羊绒的,当然轻了。它可比羊毛的暖和多了,一条就2800元。”羊绒在后世又称“软黄金”,价格比黄金都高。
姥姥现在和原来不一样了,凡是商城里的东西,价格再高也能接受。
“怪不得这么舒服,多拿几条出来,家里人一人一条。”这秋风打得,一点都不心疼。
“姥姥,还是我的眼光好吧。”悠悠没忘邀功。
“嗯,你眼光是好,可价格也好。一分价钱一分货,快三千了你能卖不着好的。”姥姥这话说的,咋听也不像夸人。
嫌贵还要,悠悠认命的开始选围巾。三舅俩口子和爸妈的是卡其色,大舅妈和二舅妈是酒红色,四位老人的是藏蓝色,大舅和二舅的是深咖啡色,悠悠和智慧姐的是艳丽的中国红。
悠悠还给自己、智慧和智茹,找了个配套的一把揪的帽子,帽尖上顶个绒绒球。拿出来戴在头上,伸到姥姥跟前:“好看吧,可暖和了。”
结果就是:“小孩子一人两个,赶紧的找出来,该戴了。”
得令,接着找吧。现在适合男孩子的毛线,只有宝蓝色的。也别挑了,除了昊昊、志远、志亮三个大些的孩子,男孩子一人两顶宝蓝色的毛线帽。
胜男舅妈接过姥姥给的围巾,围上就看出好了。“姑,这毛线真好,轻巧还暖和,您没少花钱吧。”
姥姥没告诉她价格,“碰巧了,看着好,就一人买了一条,咱自家人戴,又不准备卖。”
舅妈也说:“这围巾好是好,还真不好卖,买点毛线就能织。估计也没人舍得,这织起来得一斤多毛线,够件毛衣了。”
回到家里,姥姥把围巾和帽子分给了大家,最高兴的是智慧姐。
第185章 下雪啦
“姑奶奶,谢谢您,俺再也不怕冻耳朵了。”智慧姐年年冻耳朵,又疼又痒的,非常难受。
妈妈摸着围巾,问姥姥:“妈,我咋摸着和开司米毛线差不多,就是粗了些。”
姥姥也说不清楚,只好把对胜男舅妈的话又说了一遍。农历的十一月二十是冬至,俗话说:冬至前后,冻破石头。从十一月初八开始,连着两个阴天。初十早上,鹅毛大雪飘了下来。
悠悠睡的迷迷糊糊,听见姥姥说:“下雪了,下雪了。”
她飞快地穿好衣服,趴到窗户上一看。哇!好美啊!外面的院子里一片雪白。
姥姥刚打开院门,大舅就给悠悠兄妹送来三双草鞋。是用玉米棒子内皮做的,底子有二公分厚。鞋帮也较厚,外面用笔记本的塑料皮包着,内里覆着一层棉花。
河滩里不种玉米,不过堤外的村庄种。玉米棒子的内皮,妇女们用来做草鞋,冬天踏雪的时候穿。
大舅妈每年都给娘家要些玉米皮,给家里的孩子们做草鞋。
悠悠穿上草鞋,轻巧又暖和,比后世的雪地靴还舒服。趁姥姥没注意,赶紧跑出去,欣赏那美丽的景色。
雪仍然在下,雪花纷纷扬扬地从空中飘落下来。落在树姑娘身上,树姑娘好像披上了洁白的婚纱;落在房子上,房子好像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大帽子;落满了整个大地,大地就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世界变得洁白无暇。
悠悠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爸妈身上披着围裙,正在扫雪。听见悠悠的声音,一齐楞了,转过头来,看着悠悠。妈妈惊讶的大声问道:“悠悠,这又是在哪学的。”
悠悠顿感凌乱,满腔的豪情随雪飘落,无语的翻了个白眼,这两口子真煞风景,没看到本小姐诗兴大发吗。
这问的什么啊,一代伟人的名作,在这个时代,普及率多高啊,虽说咱年龄小了些,也不值得这么大惊小怪的。
没好气的回答:“忘了,反正听人读过。”
爸爸高兴了:“我闺女就是聪明,随我。”
鹅毛般的大雪从天而降,一片又一片的雪花漫天飞舞,悠悠伸出手,接住几片雪花,想数数它有几个瓣,可小雪花一眨眼就化成晶莹剔透的露珠儿,冰凉冰凉的。
悠悠踏着爸妈扫出来的小道,往外走了几步,不一会儿,全身就落满了雪,成了一个雪人。姥姥赶紧把她拽进屋里,给她拍打干净身上的雪花。
迪迪在炕上急得大喊大叫:“姥姥,给我穿衣服,我也出去玩。”手上紧紧拽着昊昊的衣角,不让他出去。
昊昊也着急,跟着喊:“姥姥,您快点来。”
姥姥给迪迪穿上衣服,“可以玩雪喽!”昊昊欢呼着。
“弟弟,我们玩雪去!”悠悠迫不及待地跟着哥哥跑出去。迪迪出门就往嘴里塞了一口雪,立马又吐了出来。
悠悠看的笑弯了腰。“甜不?”
迪迪砸吧下嘴。“不甜也不咸。”说着还跑着。
悠悠在后面跟着他,“我给你破个谜语:像糖不是糖,像盐不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