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到最合适的那几款,悠悠大加赞赏。“智脑,你太棒啦!你好聪明啊!”智脑的屏幕上立刻出了个大笑脸,得意极了。
  新头饰和悠悠现在出售的风衣是配套的,同系列的格子布料头饰,不仅适合冬天佩戴,和风衣配套戴更加出色,单独戴也出彩,要不说是永远的格子吗。
  姥姥看了也说好,问了下价格,听说比有机玻璃的还贵了两毛钱,感到不可思议。
  “实在是没法相信,这布的咋还贵了。不过,悠悠啊,咱还按原来的价卖吧,咱也不差这两毛钱,让大家都买个合适。”
  “行,您老人家说了算,我无条件服从。”其实悠悠图的是好算账。
  悠悠没准备在临水出售纱巾,毕竟这里是地区级城市,百货楼里高低档纱巾货源充足,没必要为了几千元的利润扰乱正常秩序。
  自从有了自家的院子,悠悠和姥姥方便多了。直接把货物放到自家的房子里,再也不用找人拉货了,让李保国来提货就行了。
  这次的货物较多,3000套女装,男女袜子各5000双,300袋头饰和100袋扣子。放了多半个房间,够李保国来回的倒几次的。
  姥姥去找李保国,悠悠满院子溜达,到处找石榴树。这院子比平城的大,房子也多。石榴树也多,就是没住过人的闲院子,也栽了树。看来,原来的人挺喜欢栽石榴树的,每个院子都栽着两颗。
  这里的石榴是另一个品种,没有一个咧嘴的,个头也小。悠悠摘了一个,费了好大的劲才掰开了。石榴皮厚还硬,里面的石榴籽晶莹透亮,正宗的石榴红。
  悠悠尝了一口,酸甜可口,比杨奶奶家的还好吃,赚到了。
  姥姥和李保国找来时,她还在树下抱着个石榴掰,地上扔的到处都是扒下来的石榴皮。
  姥姥指着她的眉头,“你就光顾着吃吧,你玉玉姨来了。”
  悠悠赶紧喊人:“李爷爷,您给俺玉玉姨摘石榴吧,可好吃啦。姥姥您尝尝就知道了,真的好吃。”悠悠赶紧把手里的石榴递给了姥姥。
  李保国摘了几个石榴,“悠悠,爷爷的新院子也有石榴,一会给你摘一筐。”
  “爷爷,您家的石榴好吃不?”听说有吃的,悠悠就来劲,拉住李保国的衣襟问。
  “好吃,你玉玉姨有空就吃,比这个甜。”说着来到了前院,玉玉正在看头饰,边看边在自己头上比划,照着大衣橱上的立镜,臭美的不行。


第164章 秋装热销
  “玉玉姨,给您石榴,可好吃了。”悠悠拿着个石榴递到她面前,把她从美梦中拉了回来。
  “悠悠,快帮姨看看,好看不。”悠悠扶额,咋还陷在几件破饰品中出不来了。
  “好看,俺玉玉姨人见人爱,花见花开,青春无敌大美女。”悠悠满嘴里跑火车,突然被玉玉阿姨捂住嘴,差点没憋死。
  “坏悠悠,说什么那。”耳边传来玉玉气急的声音,她脸都羞红了。
  悠悠猛咳几口,心里想着:活该,又忘了这个年代的禁忌,情啊爱的是不能随便说出口的,就是恋人之间通信也不敢写出来。
  俩人闹了一会,就听李保国和姥姥说:“姐,您下次多给俺带些条绒裤子,一样要500条。这裤子好卖,大家都抢着要,早知道我多加点钱了,12元一条真是亏了。”
  怪不得李保国的销量大啊,他这是走的薄利多销的路子,正适合现在这个年代,人们穿衣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实惠,其次才是美观大方。
  这时候的人们穿衣时兴的是随大流,根本没有连赶潮流一说,更加没有后世的人怕撞衫的说法。
  现在,奇装异服属于被制裁的范畴,随大流是最安全的选择,不论什么时候都是法不责众。
  所以说,现在是卖方市场,这也造就了国营企业的守旧观念,这也是导致后来国企倒闭垮台的主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海魂衫才能从六十年代末流行到八十年代中期,悠悠那几件比较合适的夏装,整个夏季热卖。
  玉玉向姥姥反馈裤子的优点:“姑,您这裤子是真好,俺穿了两条。简单大方舒适暖和,不变形不褪色好清洗,它还不倒绒,洗后晒干就和新的一样,洗了干的也快。
  俺厂里就是四五十岁的人,也要买一条穿上。不少人都打算买第二条了,我都收了几百条的预交款。”
  玉玉这次把姥姥带来的头饰都要了,这次的货款一共是8万元。李保国把自己带来的帆布包打开,“嫂子,我这次给您准备了十万元,还想着您能带来些军装。”
  姥姥看他有点失望,就说;“下次吧,我尽量给您弄一批。”
  李保国立马来了精神,得寸进尺地说:“姐,您能弄到军大衣不,要是有的话就太好了,那东西好卖价格还高,一件羊皮里子的军大衣能卖三百多。”
  姥姥不知道悠悠商城里军大衣的价格,就含糊的对付着回答:“看情况吧,能弄到就给你带点。”
  李保国把8万块钱交给姥姥。“嫂子,走咱看看我给你陶腾的家具去。玉玉,去给你姑准备吃的。”
  “好来,包我身上了,您们等着吃就行。”玉玉欢快的骑车走了。
  悠悠跟着他们来到东厢房,里面的家具又多了不少,悠悠决定这次就把它们收进空间,以后这可都是万元以上的珍品。到了后世,名贵木材几近绝迹,紫檀比黄金都贵。
  李保国收的家具珍品不多,不过保存的都比较好,看来他注重的是完整性和实用性。不过他的做法有一点让悠悠佩服,那就是他判断家具的好坏,不仅看保存的好坏,还看重量。他的理论是:压手沉的就是好家具,越沉越好。
  重量大的木材密度就高,硬度也大,结实耐磨,不易损坏,正好适合李保国的标准。
  符合李保国条件的家具,大部分都是名贵的黄梨木、酸枝木、金丝楠木、沉香木、鸡翅木做的。真正的紫檀木、乌木家具传世的很少,就是有也在大都市里,临水这样的地级城市相对较少。
  即使是黄梨木和酸枝木,在后世也相当稀少了,价格高居不下,却备受青睐。
  不过在现在的这个年代,这些旧家具却被人们所抛弃,不仅年轻人不屑一顾,就连老年人也嫌弃它们笨重陈旧。
  李保国收的这些老家具,就没一件超过50元的。上次悠悠看到的雕工精致的大屏风,才20元,还没有一张八仙桌贵。收了这么多的老家具,姥姥给他的5000元钱,还没用到2000元。
  李保国看来是真的挺上心,所有的家具都擦拭的干干净净,流转着温润的光泽,让人看了赏心悦目,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河流中。
  姥姥到底在京都呆过,她对这些老家具还是比较内行的。看着这些老家具,和李保国唠了起来。
  这是罗汉椅,那是太师椅,这个是春凳,那个是鼓凳,还有什么脚凳,而且不止一种。
  有个绣墩,姥姥看了赞不绝口。悠悠也跟着看,这和腰鼓形似的绣墩,通体褐紫,致密凝重,意蕴悠长。
  这些家具中桌子比较多,种类也多,其中大部分姥姥都认识。方桌中就有八仙桌、餐桌、棋牌桌,条桌、条案和长桌,圆桌,炕桌,画桌,琴桌。茶几,矮几,香几,炕几。
  看的悠悠眼花缭乱,李保国听的津津有味,还不断的向姥姥讨教。一直到玉玉带着人送来了午饭,俩人还在探讨着。
  李保国感慨的说:“姐啊,我原来就知道老物件好,还真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的说道,兄弟跟您长见识了。”
  玉玉阿姨带来的菜中,有个大菜:红烧兔肉。秋后野兔肥,现在正是吃野兔的时候。
  玉玉给悠悠夹了个兔腿,悠悠咬了一口,肉质细嫩,满口鲜香,赶紧的埋头猛吃。吃货是不用顾及形象的,再说了姐现在就一五岁的小不点,也没形象可言。
  玉玉阿姨还给悠悠带来了一筐石榴,看悠悠放下筷子就揉肚子。玉玉阿姨笑着给她掰开个石榴,“吃了消化食。”
  头一次听说吃石榴消化食的,不过看着红玛瑙似的石榴,悠悠还是没了抵抗力,接过吃了起来。真的很好吃,和悠悠平城院子里的石榴一样,比较甜。
  “玉玉姨,咱俩摘石榴去,俺家的酸甜酸甜的,也好吃。”悠悠看见玉玉吃完饭,倒好了茶水,就拉着她去摘石榴。


第165章 自家人的秋装
  院子里的石榴树被压得枝条低垂着,玉玉阿姨站着就摘了一大筐。俩人回到前院的时候,李保国已经找人把货物装好了。
  姥姥让玉玉把这一筐石榴也装上,送他爷俩出了大门。悠悠赶紧跑着到处放机器人摘石榴,再不摘下次来就得坏了。
  十几颗石榴树就摘了五十多筐的石榴,悠悠看着这些空置的院子,动开了心思。这要是都栽上果树,也是一笔大的收入。
  几年后,这个社会就会发生大的变化,人们对水果的需求开始增大,可水果不像庄稼,当年就能收获。桃三杏四梨五年,果树结果是有时间限制的。
  后世有各种各样的优质水果,可惜的是环境污染严重,各种重金属超标,各种药物的残留让人们吃个水果也不放心。稀有的原生态水果卖到了天价,还是供不应求。
  悠悠决定把院子都利用起来,栽上各种果树,同时恶趣味的设想,一个院子栽一个品种,咱也学古代大家族的雅趣,给院子起个名字,桃院、杏院、梨院、石榴院,一看就明白院子里种了什么。
  后面的空地全部种上果树苗,到七九年正好长成,可以出售种苗,有了它们打掩护,自己也可以从空间里,往外倒腾优质的果树苗。
  这次回去,姥姥带的东西有点多。天气凉了,悠悠在商城给自家人都找好了合适的衣服,正好趁机一起带回去。
  爸爸和舅舅的是藏蓝色的毛料干部服,妈妈和舅妈的是悠悠卖的风衣和条绒裤。四位老人是纯毛布料,回家自己做衣裳。孩子的则是劳动布的衣裤,耐脏还结实。一人两身,到时候替换着穿。
  智慧姐长的个子高,都一米五了,悠悠给她找了两身运动服,一身暗红一身天蓝,袖子和裤子上都压着白边,这在现在可是难得的服装了。
  百货楼里一身运动服卖到了40多元,没多少人家能穿得起。只有运动员穿,一是职业需要,二是国家有服装补贴。
  路过胜男舅妈的收购站,姥姥就把衣服给了她,还给了她一筐石榴。
  舅妈看到衣服,就问:“姑,您这是去临水了?还是大城市的衣服好,俺俩跟着您可是沾大光了。对了,您这次起(批发)袜子了吗?俺同事都托俺买袜子。”
  “袜子是有,不过是从黑市上要的,咱村里的人看见你们穿了,都让我捎,胜男你看合适吗?这衣服也是黑市上买的,百货楼里没有这样的。我看着好看就给你们买了。”姥姥把东西的来源都推到了黑市上。
  “没事的,姑您放心,俺们供销社的人,也经常托人从外面捎东西,谁知道是从哪里买的。不过,您这袜子私下里卖吧,别明着摆在柜台里,谁要就告诉他们是从临水捎来的。”
  听了胜男舅妈的话,姥姥把箱子打开。“胜男,你要多少,自己拿吧。”
  舅妈看到满满一箱子的袜子,也惊着了。“姑,您这是要了多少袜子啊,多少钱起的?”
  “不贵,男女袜一样,一元一双。俺看着合适,就多要了些。市场上卖两块一双,比百货楼里面的好卖。”姥姥把玉玉告诉她的价格说了出来。
  胜男舅妈嘱咐姥姥:“姑,您准备怎么卖啊?您听我说啊,姑,别管您多少钱起的,卖的时候可不能低于国家的定价,别影响了供销社的生意。您就按高出供销社尼龙袜的价格卖,这袜子就比供销社的袜子好,价高点也正常。”
  姥姥说:“我本来想着和供销社的袜子卖一样的价,听你这一说,那就高点,也卖两块,和临水的价一样。”
  “行,咱娘俩说好了,我也好收同事的钱。”胜男舅妈拿了40双袜子,从抽屉里拿了40元钱递给姥姥。“姑,我也跟着您赚点钱,比我一个月的工资都高了。”
  姥姥没接她的钱,“你把钱放回去,这公家的钱可不能乱拿。”
  “姑,我明天拿自己的钱补上。您给俺们买东西俺不给您钱,俺给别人捎东西您得收钱。”胜男舅妈把钱塞到姥姥的口袋里,还笑嘻嘻的说:“听您一说,我都想自己开个代销点了。”
  姥姥回到家,就去舅姥爷家给他们送衣服去。两个舅妈接过去,就把风衣穿上了。俩人互相看着,高兴又有点不好意思。
  “姑,您看俺俩穿着合适不?不会太出格了吧。”
  没用姥姥回答,舅姥姥说话了。“出啥格啊,俺看着好看,你姑就是会打扮人,你俩穿上这一身,和城里人没啥两样。”
  悠悠听了无语的很,咋啥都和城里沾着边。城里的东西好,城里的人也能长得好。
  智慧姐最得意,她和别人的衣服都不一样,高兴的换了一遍。“奶奶,还是俺的衣服好看,您快看看。”
  舅姥爷夸她:“俺智慧的衣服最好看,穿上这一身,比电影上的还好看。”
  确实,智慧姐穿上运动服,更加的挺拔了,要是再扎上个马尾辫,有些青春美少女战士的影子。
  志远看着智慧的蓝色运动服,讨好的说:“姐,你穿小了把这身蓝的给俺好吗?”
  姥姥听见了,对他说:“志远,你赶紧长个,跟你姐高了,姑奶奶就给你买两身。百货楼里没小孩穿的运动服,你姐这是最小号的。”
  志远听了眼睛一亮,高兴的回答:“俺知道了,姑奶奶,俺往后多吃个干粮。”
  志亮看了看哥哥和姐姐,有点懊恼的说:“俺啥时候才能和姐姐一般高啊。我比姐姐小五岁,还得等五年。”大家听了,都笑的东倒西歪的。
  置身于这欢快的气氛了中,悠悠的心里暖洋洋的,又一次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感到了家人之间的亲情。
  第二天,村里人都来买袜子,姥姥卖给他们的同时,告诉他们从临水给他们捎的,不是在供销社起的货。越是这么说,大家越抢着要,还有给亲戚代买的。


第166章 蒜茄子
  一上午的时间卖出去一百多双,竟然还有买了放着给孩子订婚用的。现在,农村订婚,男方最少得给女方买两双袜子。
  甚至有几家人,孩子才十五六就买两双袜子放着,也不管以后能不能用得上。
  往后,石庙村就有人来,偷着要买从城里捎的袜子。得知有货后,赶紧买两双,即使舍不得穿放着也买。
  隔了一天,胜男舅妈来了,把两只烧鸡递给姥姥:“姑,您带来的袜子还有吗?我再要五十双。”
  “有,你找人捎个信就行,我赶张集就给你带去了。还专门跑一趟,这不年不节的买啥烧鸡啊。”姥姥责怪的说着,把烧鸡接了过来。
  “姑,俺这不是跟您赚钱了吗,孝顺一下您老人家。姑啊,这两天快赚俺仨月的工资了。”胜男舅妈那个满足啊。
  姥姥把装袜子的纸箱子搬到柜台上,“要多少你自己拿吧。”
  她拿了三把男袜,二把女袜。掏出50块钱给了姥姥。“姑,这是50块钱。俺同事看见您给捎的衣服,都想要,让我问问您能给她们捎几件不?”
  “我下次去临水就给她们捎,你问好她们要什么样的。要不我给你批点,你自己卖吧?”姥姥可能看她挺乐意卖袜子,就建议她接着卖衣服。
  胜男舅妈闻言,急忙问:“姑,您还认识批衣服的,啥价批啊?”
  “认识,你们穿的就是我批的,风衣12元,裤子10元。零卖风衣15元,裤子12元。这都是最低价,一身最少赚5块钱。”
  听了姥姥的话,胜男舅妈高兴的接道:“姑,那么便宜啊,比百货楼卖的成品衣服好多了。您给我捎20套来,这几天找我捎衣服的可多了,我都没敢答应。
  嘻嘻,我这烧鸡买的真值,这又是100块。姑,您以后看见合适的给我也带点,咱娘俩合伙做买卖,您别光顾着给俺们穿。”
  姥姥笑话她:“还合伙,就张集这小地方,能卖多少东西,可不能影响了你的工作。”
  “姑,没事,这两年和以前不一样了,村级的代销点其实就是个人的,黑市都快成公开的了。”胜男舅妈满不在乎的说。
  “那好,我再去临水给你捎20套来。”
  悠悠暗自吐槽,自己家就有,还得到临水转个圈,这个费劲。
  农历的九月二十是霜降,这节气还真准。霜降过去才两天,还真下了酷霜。一夜之间,地瓜叶,茄子叶,辣椒叶,冬瓜叶和棉花叶,全部枯萎了,变成了黑色。
  队里组织群众刨地瓜,夏地瓜产量比春地瓜低,地瓜含淀粉也少,五斤鲜地瓜才能晒一斤瓜干。河滩的村庄种的夏地瓜少,就没人晒地瓜干了。
  人们把刨地瓜时挖烂的拣出来,送到周楼的粉坊里换粉条,10斤生地瓜换一斤粉条。他们没有现成的粉条,交上地瓜后给打个收条,必须等他们把地瓜磨成粉,做成粉条后再兑现。
  各家把分到的地瓜晾上一天,就放到地窖里,说是能放到明年的麦季。不过,韩屯每年种的夏地瓜少,到过年就吃完了。
  菜园里的辣椒和茄子都拔了,妇女劳力把秧上的辣椒和茄子摘下来,各家都分了好多的辣椒和茄子。红辣椒用线串起来,挂在房檐下。那家都挂着长长的十几串红辣椒,够一年吃的,红彤彤的特喜庆。
  霜打的茄子不仅小,而且干巴难看,悠悠嫌弃的让姥姥扔了。姥姥说她:“你不是爱吃蒜茄子吗,这吃了几天的好饭,就把它忘了。”
  蒜茄子悠悠爱吃,不过那是用好茄子做的。“姥姥,这干巴的蔫茄子做的能好吃?咱别费那功夫了,我空间里有的是好茄子。”
  “你吃了就知道了。”姥姥继续忙活,把茄子洗干净,从楴部往下用刀切成几片,看起来还是完整的一个。放在锅里都熘熟,压出水分,晾凉后在茄片之间抹上蒜泥和盐,整齐的码在盆里。
  午饭时姥姥盛了一盘,切碎用香油拌匀。悠悠尝了一口,茄片劲道,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和原来的蒜茄子是两种不同的美味。
  “姥姥,这样的蒜茄子也好吃,比原来的香。”悠悠逮着这一样菜猛吃。迪迪看她吃的香,也吃了一大口,苦着脸说:“姐姐,不好吃,没肉好吃。”
  昊昊打击他:“你不是啥都听姐姐的吗,赶紧跟着吃。”悠悠进厨房端出一盘烧牛肉,递给了迪迪。“给,听姐姐的有肉吃。”
  现在天凉了,肉能放的住,悠悠家的碗柜里就没断过肉。亏得悠悠家离村子远,吃饭时没人来串门。不然还真不敢这么吃,别说肉了,就是天天炒菜吃,也得让村里人议论个没完。
  现在,人们吃饭都聚在一起,拿着馍端着碗,谁家吃啥喝啥,一目了然。要是谁家来个客人,吃点好的,左邻右舍的靠闻味也猜的出来。
  悠悠想,搬家后自己家,难道真的恢复到以前,顿顿靠啃咸菜过活。别人好说,迪迪可咋办,这是个肉食动物托生的主。
  不行,得赶紧把自己的收购猪肉的计划实施起来,让全村都能吃上肉,才不会显出自己家特殊来。
  自己只收净肉,剩下的猪头和下水就够村里人吃的,以后天冷了,猪肉能放好长时间。
  收购猪肉一能给村里人创收,二悠悠自己的商城盈利,三能让乡亲们吃上肉,四自己家能光明正大的改善生活。这何止是双赢,都四得利了。
  霜降后,再拾的棉花质量就差了,是霜后花。上交国家的爱国棉必须是霜前花,霜降节气后,村里该交爱国棉了。
  会计韩道伟算了一下,光是入库的霜前花亩产籽棉快六百斤了,比原来近四百斤籽棉的亩产高出来二百斤。关键是今年的棉花没生虫,省了好多功夫。
  临近村的群众听说了,都托人要换棉种。各村的干部也给公社反映,想着下年的时候用韩屯村的棉种。


第167章 卖白菜
  公社的领导和供销社商议后,决定让韩屯村交皮棉,不过棉种必须由公社统一调配。
  悠悠也没想到,自己的无意之举,竟然让后世的抗虫棉,提前推广了开来。幸亏这时候人们的科技意识不强,不然得被农科机构发现这个大漏洞。几年后,谁还能说清前因后果。
  河滩里的村庄不是上交爱国棉的重点村,以往村里一亩棉花也就是交二百斤籽棉,其余的分给群众织布做棉衣。
  今年大家都知道韩屯村的棉花好,公社里点名要村里一亩交三百斤籽棉。
  舅姥爷也提了条件,明年的氨水得满足韩屯的用量。书记想到今年推广氨水的困难,毫不犹疑的答应了。
  剩下的棉花分给了大家,人均二十斤皮棉。大伙都高兴,特别是妇女,兴奋的商量着明年织什么布。大家准备织被面和被里,都说铺盖该换了。
  以往的棉花都是织布做衣服,今年的棉花多,得织些布做铺盖。悠悠想到各家打满补丁的被褥,确实该换了。
  姥姥把自家分的棉花弹了五十斤,决定趁着搬家把被褥也换了。自家的被褥有从京都带来的,也有舅姥姥给添置的,不过都好些年了,棉花套都板了,硬邦邦的盖着不舒服。
  弹新棉花时,姥姥把原来被褥里的棉套,也重新弹了一遍,准备做成褥子。“都做厚实些,宣腾腾的铺在炕上,睡着舒服。”姥姥说的特满足。
  悠悠的空间里,各种材质的被褥都有。以前没理由,这次正好趁机拿出来,全家的铺盖有了着落。
  二奶奶家最高兴,今年她家的半亩自留地都种了棉花,收了三百斤籽棉。村里好多人家找她给亲戚买棉种,出价五毛一斤,光棉种就能卖一百多元。
  二奶奶一次就弹了五十斤棉花,准备自家织一机子粗布。她两个女儿都赶到年前生孩子,得给孩子准备褥子和棉衣。
  自打弹了花,娘几个有空就纺棉线,天天晚上熬到十点多。桂萍也开始学纺线,二奶奶来悠悠家借了两个纺车。
  “悠悠姥姥,今年的棉花绒长,纺的线细,俺看二斤就够织一勾子布。桂萍这才开始学,纺得线就很均匀。”
  二奶奶今年生活的顺心,身体也壮实了。一天纺一斤棉花,二爷怕她累着了,天天晚上催着她休息。娘几个十来天纺了三十斤棉花。
  九月二十六,队里把黄河大堤上的草分到了各家,每人五米宽的草坪。黄河大堤上的草主要是“葛八根”,长势茂密茁壮,高度一尺多。虽然到了深秋,依然一片生机,像一块浓绿的地毯,铺在大堤两沿。
  人们用镰刀把“葛八根”割下来,就地摊开晒,“葛八根”含水分较少,两天的时间就能晒干。运回家垛起来,家家多了个干草垛,加上干苜蓿垛,猪羊一个冬天的饲草都有了。
  二爷的大女婿张留根,看着自家的两个草垛,满足的说:“打开始喂猪羊,俺就发愁冬天的饲草,现在可算是放心了,明年还得多喂几只。”
  农历的十月一日,也是“鬼节”,又称“鬼开门节”。传说,清明收鬼,十月一放鬼。从这天开始,连续三天都是上坟时间。
  这时候地里的活计大部分结束了,人们有了空闲的时间,去世老人的闺女一般都回娘家,祭奠过世的亲人。文革破“四旧”,这一种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姥姥在张集的供销社里,不仅起(批发)了一领(纸张的计量单位,100张为一领)草纸,还起了两箱苏打饼干。好多上了年纪的妇女,来悠悠家的代销点,买回娘家的礼物。
  悠悠也由此了解到,现在人们拿礼物的分量。大多数人就是买一张草纸,两盒苏打饼干。
  草纸0。03元一张,苏打饼干半斤一盒,0。18元钱。两样东西加一起,0。39元钱。
  也有人再要0。10元钱的水果糖块,装兜里给孩子吃。十月一回娘家不用拿白面馒头,四五毛钱就走一趟亲戚。
  今年的农历十月初六立冬,过了十月一,队里就开始收萝卜。先收的胡萝卜,河滩新开的荒地多,今年队里种的胡萝卜也多。胡萝卜比地瓜难刨多了,刨出来还得把上面的缨子去掉。
  用了两天的时间,才把胡萝卜收回来。白萝卜就容易多了,一个上午就收完了。萝卜分到家,妇女就开始忙了起来,把个头小的挑出来腌咸菜,家家都买十几斤咸盐。
  还有淹辣萝卜酱豆的,悠悠姥姥也把留下的酱豆淹了,又淹满了一个六十斤的大坛子。
  辣萝卜叶子摘去黄叶,挂在房檐下晾干后,到过年时蒸菜包子用。散碎的叶子也舍不得扔,好多人家用来蒸包子。
  二奶奶家今年猪油多,放了猪油的萝卜叶馅的杂面包子,确实好吃。悠悠吃了桂萍送来的包子,缠着姥姥自家也包了两锅。
  50亩瓜地都种了白菜,今年韩屯村喂的猪多,农家肥也多,白菜长的特别好,每颗都在10斤左右,亩产高达万斤以上。
  村里又开始卖白菜了,白菜比西瓜好卖,毕竟这是人们一个冬季的主要蔬菜,那家都储存200——300斤,光靠副食门市根本供应不过来。
  副食门市里供应的白菜0。01元一斤,早上一到货就被大家抢了。为了购买大白菜,人们从半夜开始,就在门市前排队,就这好多人家也买不到。
  因此,村里拉到城里菜市场的白菜,0。02元一斤也好卖。毕竟需求量大,价格又低,那家都要十几颗。
  为了方便买菜的人们,悠悠提出了送货上门的主意,还真被村里接受了。反正村里人多,再者大家也盼着能去城里开眼界。
  其实,在城里也很辛苦,白天劳累一天,晚上就在菜摊边搭个窝棚,凑合着睡一晚。早晚吃口热饭,中午就是买个热馍,就着咸菜趁空对付一顿。
  送菜上门确实方便了城市里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再者韩屯村的白菜长的也好,个头大还瓷实。
  城里的居民都乐意买韩屯的白菜,爱国舅舅和“高高三”不停点的往城里送,还没送到就被人们预订了。


第168章 收玉器
  几天的时间,五十亩地的白菜就卖光了。村里人自己只是分了些没长好的白菜。幸亏队里的菜园里还种了一些,每人分了几十斤,不然自己都没的吃。
  村里人也是去年有了拖拉机后,拉着白菜去城里卖过一次白菜,知道城里白菜好卖,价格还高。今年才种了五十亩的西瓜和白菜,打的就是去城里卖的主意。
  看到白菜全部卖了出去,大伙都跟着高兴,一亩地又多了贰佰元的收入。这五十亩的瓜地,西瓜收入伍佰元,白菜又收入二百元,加一起就是七百元了,怪不得人们都说一亩园十亩田。
  二奶奶家真的自家织了一机子粗布,织的还是春天的花样,既能做衣服,还能做被褥。这次全是桂香织的,她也是个巧手,又能吃苦,现在一天也织一勾子布。
  二奶奶算了一下,一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