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悠悠和姥姥每到一个院子,就往空间里收房间里的家具,大小房间都换上了防盗锁,只留下了最后面院子里的家具。
  看着后面近五亩的园子,娘俩发了愁,杂草是清理干净了。可总不能空着吧,种粮食也不现实啊。
  到时候收割就是问题,悠悠的空间里虽然有联合收割机,可不敢拿出来用啊。
  洪城的园子面积小,可临水的园子面积大啊,有3600个平方米,五亩多地。再说,买院子是为了买卖上的方便,越隐秘越好,雇人种地也不可行。


第119章 玉玉的生意经(二更)
  姥姥提议:“要不咱栽树吧,总比闲着强。”对啊,都栽上果树,最起码一年四季的绿色水果有了保障。
  “好啊,咱把所有的院子都栽上果树,一个院子栽一种,咱的每个院子就有院名了,杏院、桃院、梨院、苹果院……”姥姥听她越说越不像话,上去拍了她一巴掌。
  “光馋水果了,还吃饭不?”可不嘛,快到十二点了。
  进了饭店,悠悠就去看墙上挂着的菜谱。糖醋排骨,干炸里脊,“够了,再要个青菜。”姥姥制止了她。
  “那就再要个肉丝炒豆角吧。”
  姥姥根本没理她,要了个炝笋瓜。
  悠悠光顾着啃排骨了,才不管青菜是什么那。姥姥抽空就夹筷子笋瓜塞她嘴里。“吃点青菜,哪能光吃肉。”
  吃完饭,悠悠又想起西瓜来。“姥姥,咱到街上逛逛呗,看有卖西瓜的不?”
  “你就馋吧,长大了谁敢要你啊?”我的个姥姥哎,您现在就操这心,不累吗?
  “我才五岁,离长大早着那,先吃了再说。”悠悠绝对没有姥姥的远见。
  看到一个副食门市,走进去悠悠就高兴了,不仅有西瓜,还有甜瓜。甜瓜就是传统的花皮甜瓜,散发着浓浓的香味,一进屋就能闻到。
  西瓜和甜瓜都是一毛钱一斤,娘俩要了十个西瓜,又要了二十斤甜瓜,装了两个麻袋。
  回到自家的院子,娘俩就进了空间,先洗个甜瓜吃。香甜可口,比后世的新品种还好吃。悠悠认为主要是陆地自然成熟的原因,和品种和技术无关。
  吃完甜瓜,喝了杯茶水,悠悠和姥姥在空间睡了个过瘾的午觉。醒来一看快四点了,赶紧去了汽车站。
  二爷家热闹啊,十个小猪仔被圈在一起,挤在一起睡的呼呼的。好几个人在院子里搭猪圈,干得热火朝天。
  一家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桂莲又恢复了温柔的神情,和二奶奶特像娘俩。
  以后,悠悠又多了一项新任务,得把这十头小猪仔看好了,各种防疫得跟上,还得偷摸的进行。这坑姐的时代,做好事不留名不说,还不能留痕迹。
  队里的麦场里也非常热闹,堆着好多的簸箕柳条,村里的妇女和老人在那,把柳条截成二十公分长短的斜插条,便于插栽。
  初四这天,姥姥带着悠悠去了临水,直接去了李保国那。他果然在家里,把货物搬回院里。别人点着货,他们在堂屋坐着说话。
  李保国泡着茶对姥姥说:“姐啊,玉玉这两天就盼着您来了,那院子也给回话了。六千元的底价,一分也不让了。您看合适吗?”
  合适,不算房子,光是那十五亩的宅基也合适,其实就是八千的原价,悠悠都觉得自家捡了个大便宜。再等几年,到了八十年代初,这个价格绝对买不到。
  “合适,谢谢你了兄弟,给我省下这么多的钱。你知道怎么办手续不?”
  “这我可真不清楚,不过我也找了个熟人,您先喝口茶歇歇,咱一会问问去。”
  跟着李保国到了那里,悠悠才知道原来地区有专门的房产管理所。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房产交易必须有当地派出所的户籍证明。
  问清楚之后,他们重新回到了李保国家,玉玉也回来了。看到给她带来的头饰,高兴地从包里掏出个本子,一样样的对起货来,本子上都是别人预定的。
  这次的货比较多,女式短袖和成人女连衣裙都是1200件,儿童的连衣裙2400件,头饰300袋,一共19200元。
  李保国把钱递给姥姥。“姐,您过个数,我去联系下房主,看什么时间办手续。”
  玉玉终于把头饰分好了,“姑,我一样还得要50袋,另外再给我捎点扣子,也要50包,这两天那20包都卖光了。现在都知道我有扣子了,找我买的人不少,没想到小扣子还不少赚。”
  玉玉给姥姥背她的生意经,其实主要是在她们厂里,她把货物拿到宿舍里,知道的人就去那里买。没货的时候,还有人提前把钱给她,她都记在本子上,来了货再给她们。
  悠悠听了,真简单啊,有什么可炫耀的。头饰和扣子这些小东西,放在包里就行,正适合在厂子里销售,有点像后世大学生做的宿舍生意。
  玉玉还在那显摆那:“姑,您是不知道,她们都知道俺家在上海有亲戚,从那里捎来的上海货。样式新,质量好,价格还低。
  咱这一袋十个都不重样,俺厂里家里过的好的,一次就有要一袋的。就是家庭困难的,要了一个过两天还会再要个,男工也给家人捎几个。
  现在,还有外面的找俺厂里的人捎的。我进厂就有人找,都是找我买东西的。”
  姥姥担心了:“孩子,你厂子里的领导不管吗,别影响了你的工作,你爸给你找个工作不容易。”
  “没事姑,俺领导还托我买那,关键是咱的东西便宜质量还好。姑,俺爸说了,宁可白送不收钱,也不能卖两样价,俺们就是给她们从上海捎回来的,没加钱。
  那些事多的,俺还不卖给她们那。关系好了给捎,关系不好谁白给她们搭路费,让她们眼气去吧。
  现在我在厂里可是名人,声望高着那,这个月选劳动模范,我就被选上了。”说到这里,小丫头兴奋得满脸发光。
  悠悠说:“阿姨,你啥时卖不动了,就告诉姥姥,咱再换新样式。”
  “还有别的啊,让我看看,能比这些还好?”玉玉立即摇上了姥姥的胳膊。
  “下次给你捎来,不过不能现在买,等大家都买的差不多了,再换新的。”
  “那我先看看,都怨悠悠,吊我胃口。”悠悠朝她翻着白眼,不理她了。
  李保国回来了,还抱回了两个大西瓜。玉玉赶紧找刀切开,悠悠啃了一块,伸手又去拿。
  姥姥制止她:“一会就吃饭了,你吃饱了咋吃饭。”玉玉故意馋她,扳着指头数。“糖醋鲤鱼,干炸里脊,烧羊肉,金针拌羊杂,海米冬瓜汤。”
  悠悠听了,乖乖的把手缩了回去,等着吃饭。


第120章 临水买院子
  李保国告诉姥姥,房东已经把委托信寄来了。“您什么时候有空,我再给他回话。”
  “那咱就明天吧,早办完了你也好干别的,不能一直耽搁你。”
  听了姥姥的话,李保国急了:“姐啊,您咋和兄弟客套上了,您的事就是我的事,咱俩就是亲姐弟。”
  送饭的过来了,果然是玉玉说的那些菜,另外还有两样凉菜。
  悠悠喜欢吃甜的,玉玉顾不上自己吃,在一旁帮着她挑鱼刺。
  姥姥劝了两次,让她吃自己的,不要管悠悠,玉玉没听,依然帮着悠悠挑。
  悠悠奔三的人了,让个不到二十的小姑娘伺候,一点也没感到别扭。
  她慢慢的发现,自己越来越会享受了。要是穿越到旧社会,说不定买几个丫鬟伺候着。
  吃完饭,姥姥就领着悠悠告辞了。娘俩去了百货大楼,直奔二楼的布匹柜台。
  现在有钱了,姥姥也敢花钱了,真丝的绸缎买了十几块,主要是给家人做睡衣。天热了,真丝的睡衣透气又凉爽。
  外面的衣服可不敢穿真丝的,让人看出来就不好了,什么时候也得入乡随俗。
  特别是在农村生活,很少有个人隐私,谁家有点事情,都会被乡邻扒拉出来,唠上一段时间。
  悠悠只好在棉布上做文章,在商城找了几种合适的丝光棉布,几家人每人两身,让他们自己做去。马上到伏天了,六月初十进头伏,热天各人穿衣的习惯不同。
  坐在车上,姥姥还在发愁。派出所的证明信咋办啊?关键是自己没机会见派出所的公章,想伪造也没样本。
  悠悠出主意,找三舅舅去啊,就说咱在临水办理批发证用。姥姥抱着她就亲。“你这脑瓜咋长的,啥主意都有。”
  找到舅舅,把布料给了他,说了开证明信的事,都没用姥姥去,援朝舅舅就把证明信开了出来。
  证明信拿到手,姥姥放心了。回村的路上,不住的吩咐悠悠干活,这家的布,那家的布,一家家的分好包好,唠叨了一路。
  进村连家都没回,就挨家的送布,大舅家,二舅家,舅姥爷家。大家也习惯了,收得平静多了。当着娘俩的面翻看着,满意的不行,满口里夸着姥姥眼光好。
  看着大家高兴,舅姥姥也不唠叨了。姥姥满足的不行,开心的笑声就没停过。容身在这欢乐的气氛中,悠悠想起了后世中的一个著名问答:“你幸福吗?”
  这就是姥姥的幸福,全家人开心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快放暑假了,妈妈这两天比较忙。两位舅妈把悠悠家的布料拿过去,先给他们做。
  大舅妈又给悠悠做了两双浅口的布鞋,上面绣着鲜艳的花。悠悠穿上蹦了几下,翘起脚美滋滋的欣赏着。
  姥姥看见,开口就埋怨:“啥都和别人不一样,人家想穿凉鞋买不起,你偏爱穿布鞋。夏天穿凉鞋多好啊,结实还不怕水,就你事多。”
  悠悠在心里反驳:懂什么啊,现在的凉鞋都是塑料的,那有布鞋穿着舒服,还是大舅妈好。
  “俺妗子做的花鞋好看,穿着得劲。”
  姥姥点着她的额头:“你是舒服了,看把你妗子忙得,光花鞋就给你做了好几双。”
  大舅妈赶紧把悠悠拉到身后护着,“姑看您说的,我愿意给俺悠悠做。”
  “还是俺妗子好。”悠悠大声宣告,赶紧拍妗子的马屁。
  六月初五,姥姥和悠悠带着200袋头饰和扣子,直接去了李保国家。
  他爷俩都等在家里,玉玉高兴的接过饰品,一边捯饬去了,他们则去了房管所。
  证件齐全,手续办理的很快,姥姥把6000块钱交给代理人后,房产证也交给了姥姥。代理人拿着钱来回的点了两遍,几个人又跟着他到银行把钱存上,才把钥匙交了出来。
  拿着沉甸甸的两串钥匙,几人来到了那个院子。院子四面临街,是个独立的院落。宽五十米,南北长二百多米。分主院和跨院,主院宽三十米,跨院二十米。前院有一排倒坐房,南北长三十米。其他院子都是二十五米,后面有个七十米的园子。
  主院正房七间,跨院正房五间;每个院子的东西厢房都是五间,每排的主院和跨院相通,前后院也相通,整个院子一百七十多间房子。
  大门在院子的东南面,高大宽阔,五米宽,比倒坐房高出一米多。后园的西北角有个后门,旁边还有三间门房,靠后院墙还有十多间平房,是给下人准备的住房。
  整个院子朴实大气,房子的建筑以结实牢固为主,厚墙小窗,地基高出地面三个台阶,全部是青条石筑成,墙壁也是青条石作基石,有一米高,房间内干燥凉爽。虽然好几年没开过门窗,却没有霉变的味道。
  房内的家具也是普通的老式家具,结实大方,基本上没有损坏,看来都是好木料做的。不过好多房子都是空的,也没有人住过的痕迹。
  整个院子里一片荒凉,到处长满了野草,后园的草有半人多高,里面不时有动物跑动的声音。几人找了个木棍拨着路,才把所有的房子看了一遍。
  姥姥越看越皱眉,李保国看见对姥姥说:“姐,您放心,我马上找人收拾,只是些杂草,好拾掇。”
  姥姥把钥匙交给他,“兄弟,那就麻烦你了,我在这里认识的人还真不多。
  还有,你在废品收购站有人不,我想去那淘换点老家具。这许多的院子空着,姐想买些家具摆上,我就喜欢以前的老家具,结实还好看。”
  李保国听了,“姐啊,您可真能想,这年代想买老家具,还真没卖的,您要的少了吧,我还能给您找点。
  这多了就只有去废品收购站了,不过那里的家具大部分都损坏了,能用的不多。别说那里我还真有熟人,咱这就去看看。”
  “损坏了不怕,买到手咱慢慢的找人修补,以前的老师傅差不多都退休了。”姥姥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路上,李保国告诉姥姥,临水有三个废品收购站。他都有认识的人,不过都是来卖东西,从来没买过。
  姥姥告诉他,就说是干早点买了当劈柴烧。


第121章 再购旧家具(二更)
  他们先去的那个收购站,李保国认识这里的主任。听他们说了来意,主任哈哈大笑。
  “老李,你可真敢想,鬼主意就是多。现在卖早点的多了,劈柴确实不好买。我这里存了十多年的老家具,足够你用的了,我们也能腾出个仓库来。不过,咱私下里说,那可都是好东西,让你当劈柴烧了,真有点可惜。”
  “可惜什么啊,你放这里十多年,好东西也放成破烂了。还占着个仓库,我这是给你减轻负担。”李保国给他打哈哈。
  “还真被你说着了,这旧家具还真没要的。不过,你不能光从我这里买东西,也卖我们几件裙子,前两天我们站上的人还托我买,正好你来了。”
  悠悠听了,这年代的生意真好做,一个款式的裙子就四个花色,这都卖出去多少件了,还有人找着要,不怕撞衫啊。
  不过想想满大街的海魂服,悠悠又释然了。八十年代不是还有部电影,叫《街上流行红裙子》吗。
  “那还不好说,你要多少件吧,不过你还得帮我个忙,其他两家废品收购站的旧家具,你给打个招呼,都卖给我呗。”李保国也提着条件。
  “我这一仓库就够你用的啦,要这么多你放哪里啊,再说还得压资金。别看便宜,多了就有钱了,光我们这里的也得二三百块钱,在我们这里给你放着多好啊。”这同志还真是个实在人。
  “主任,要不您当领导啊,谢谢您的关心。不过我还是买回去看着放心,您想啊,我这里的早点摊一烧,别人就得知道在你们这买的。他们来买你还能不卖?”李保国的脑子转的真快,没影的事说的和真的一样。
  “不能够,那你还是买回去吧,我可给你放不了。走,我先领你看看去。”主任被他给忽悠住了。
  几人来到了一个大仓库前,主任喊来一个人打开仓库,里面传出扑鼻的霉味。“这仓库一年开不了几次,你们拉走我也省心了。”悠悠心说,晚上几年你就该闹心了。
  还是地区级的城市好物件多,光这一个收购站,就存了满满一仓库的老家具,比平城的多出几倍来。
  破家具的价格都是统一的,一斤二分钱。主任张口要了十件裙子,李保国大气的给了二十件,不过另外的两个收购站的事情也交给他了。
  看时间快到十二点了,李保国就提出请主任吃饭。主任说:“吃饭免了,你在给我加五件裙子吧,要孩子穿的。”
  “行,我算是怕你了,还是赶紧走吧,一会不知道又加多少哪。”李保国赶紧和他告辞,主任笑得特得意,好像占了大便宜。
  悠悠佩服的五体投地,看人家这生意做的,既赚了钱又落了好,还赢了情义,拉了关系,一举几得了。
  吃完午饭,玉玉给姥姥饰品钱,姥姥没接。“兄弟,你先拿着这钱帮我拾掇院子和买旧家具。咱不管好坏都给他们拉回来,不能让别人作难。你先收拾出来个院子放着,一个不够就两个,咱们现在房子多的是。”
  “好,姐你既然相信兄弟,我也不说啥大话,你等着看结果吧。”李保国让玉玉把钱收了回去。
  回家的路上,悠悠还在发着感慨,什么时候也是有钱好办事。想到刚穿来时,哥哥为了省一分钱,自己买了支二分钱的细铅笔,写作业时总是吃力的捏着。
  想到这里,不由得出声:“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姥姥听了也深有感触,“是啊,老话就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不过,老话还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咱们这钱,姥姥挣得安心。看到大家都买得起咱们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姥姥这心里高兴着那。”
  吆喝,老太太思想境界够高的,悠悠在心里给老人点了个赞。
  六月六,天空晴朗,快入伏了,入伏后空气湿度就大了,村里人都趁着伏前晒粮食。
  清晨就把麦场扫得干干净净,两个妗子早早的过来帮忙。姥姥和悠悠则早吃饭走了,今天也是张集的集日,得先去食品站送鸡蛋。
  娘俩到张集时还不到七点,农产品市场里卖瓜菜的已经摆上摊了。
  各种甜瓜都熟透了,市场上飘荡着一股香浓的味道,非常好闻。价格也低,一斤五到八分钱。
  看悠悠想买,姥姥没和他们打价,因时间关系也没挑拣,直接包了两家的摊,一下子买了一百多斤的甜瓜。
  交上鸡蛋,王师傅已经把肉给姥姥砍好了,这次没有站长的安排,也给了七斤多肉。
  姥姥交上钱,接肉时感激的说:“王师傅,谢谢您。”
  王师傅不好意思的说:“不怪我就行,又把臀尖给你了。”悠悠看了直笑,这人真可爱,实在中带点小滑头。
  到了临水,姥姥带着悠悠去了新家。汽车站离新家近,都在东关,不到一华里。院子大门敞开,里面非常热闹,有二十多人在忙活,干的热火朝天,李保国大声的指挥着。
  看到娘俩进来,他赶忙跑过来。“大姐,您来的正好,我正想去收购站那,估计那边装的差不多了,您在这边看着吧。”说完给姥姥介绍了两个领头的,他就急忙骑车走了。
  其实根本用不着管,两个人领着干的挺好。大部分是中年妇女,顶着个大头巾,在房间里打扫灰尘,抹家具和门窗,。也有几个男的,处理院里的荒草和垃圾。看大家热得满头大汗,姥姥就提出让大家歇歇再干。
  前院已经打扫出来了,看着更加的大气。院子的大树下摆着两张八仙桌和好多的椅子,还有几个盆子和几桶水。桌子上放着两个水壶和十几个大碗,碗里凉着开水。人们洗了下手,端起碗就喝,有的人直接就趴在水桶上喝凉水。
  歇着还在那议论,都夸着院子宽敞大气,说平时从这来回的过,没想到这院子这么好。今天进来可算开眼了,早先的有钱人可真会享受,自己这辈子都住不上。也不知谁家有福气,住进了这么好的院子。看来他们只是干活的,并不知道里面的事情。
  人们稍微的歇了一会,主动的去干活了。这让悠悠肃然起敬,再次感到这个时期人们的实在和真诚。后世里像这样无时间和纪律规定,就主动干活的真是不多见。


第122章 买院子做邻居
  悠悠和姥姥提议,把买回来的旧家具,放到空着的跨院里。虽然只是个过场,咱也得把它演真了,不能让人看出漏洞来。
  姥姥赶紧安排人先打扫空院子,主要是把院子里的荒草清了,房间里的蜘蛛网扫干净。人多力量大,半个小时的功夫,就清理出一个院子来。正好,李保国领着几辆地排车来了,车上装满了旧家具。
  姥姥让他们把家具卸到清理好的院子里,喝碗水歇了一会,他们就赶紧走了。李保国打算上午就把这个收购站的破家具全部拉完,下午再去另一个地方。
  姥姥让人把院子里的家具,全部搬到屋里堆好,人们只管干活,没一个打听的,看来是有人事先安排了。
  不过,还是有人悄悄的议论,谈着这些旧家具,都说是好木料,沉得压手。经过了这些年,也没变形走样。只不过是好多都被砸坏了,散了架,加上落满了尘土,可不是没人看得上。但有一样,这些家具都做工精致,大部分雕刻着纹饰。
  有一个箱子,两个男劳力竟然没抬动,又来了两个人帮着,才抬了起来。那四个人也觉得奇怪,敲着箱子说:“这是啥木头做的,比铁箱子都沉,亏得没盖了,要不咱四个也抬不动。”
  他们的话引起悠悠的注意,格外的记在心里。等人走干净了,赶忙把箱子收进了空间。等着有空的时候再去看。
  等李保国他们拉回来第二趟的时候,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半了,卸了车并搬到屋里,就十二点了。
  等大家洗手回去了,玉玉也领着人带来了中午饭。
  “姐,今天兄弟给您温屋,祝贺您喜得新居。”李保国这事办的暖人心。
  姥姥激动了,“兄弟,姐也不说感谢的话了,你算是想到姐的心里去了。”
  几人就在院子里吃得,高大的榆树遮着,树下一片凉爽。玉玉看到这么大的院子,吃完饭就拉着悠悠到处转,跑了一处又一处,转的悠悠晕乎乎的,可她自己却开心的不得了。
  回到前院,就拉着姥姥夸院子的好,说个不停。
  姥姥逗她,“玉玉真的喜欢大院子啊,姑给你买个当嫁妆吧。”一句话把她臊了个大红脸。
  “姑,您……”羞得话都说不下去了,赶紧的收拾碗筷。
  倒是李保国若有所思的接道:“让姐这一说,我还真动了买院子的心。这院子他们放了几十年都没问题,难道到咱手里就出问题吗?”
  “兄弟,这得你自己拿主意,姐反正是不怕。”姥姥难得的没出主意,估计她还是信不过悠悠,自己心里也没底。
  “姐您都不怕,我也不怕,咱姐弟一起做个伴。给您拾掇好这个院子,我也买个去。”他倒是下了决心。
  玉玉一听来了劲,“爸,咱真买啊?那咱也买个和姑一样的院子。”
  “买,有钱不花放着白搭,咱爷俩跟着你姑挣钱了,也学你姑买个院子放着。”李保国倒是说实话,这两月,他就卖出去两万多件衣服,一件赚一块,也够两万块了,买套院子是小意思。
  “姐啊,您也看了,您说剩下的俩院子哪个好?”他征求姥姥的意见。
  “小的那个房子盖的精致,价格却没大的那个合适,我是喜欢大的。”姥姥把和悠悠议论过的看法说了出来。
  “那我就要大的,不过小的那个盖的就是好,以后再看吧,要是没问题,我还真买了给玉玉当嫁妆。”李保国自己说着也笑了。
  玉玉刚退下去的脸接着又红了,羞得一扭身,推着自行车跑了。
  下午刚一点,干活的人就来了。姥姥也提出告辞,“兄弟,我就先回去了,明天还有点别的事,我后天再来,你还得接着忙。”
  “姐啊,您去忙吧,我在这里盯着,您啥时有空了再过来。”
  姥姥和悠悠拐进了车站边上的饭店,好几天没买吃的了,空间里存的烧牛肉吃光了,得给迪迪个馋猫买些捎回去。
  已经过了饭点,里面的人不多了。隔着玻璃看到柜台上的托盘里还放着几只烧鸡,姥姥赶忙交上钱,都买了下来。
  迪迪就爱吃烧鸡,一人能吃俩鸡腿。一手拿一个鸡腿,左右开弓的啃,蹭的满脸油,吃的那叫个香,悠悠看着就有种满足感。
  到家的时候,舅姥姥一家人都在悠悠家帮忙,晒的粮食已经收起来了,正在往家运。姥姥赶紧拿出甜瓜,洗了一大盆,招呼大家吃。
  妈妈在厨房里做晚饭,姥姥拿了俩盆子,一个里面放了俩只烧鸡。孩子们看见,高兴的欢呼:“吃烧鸡了,吃烧鸡了。”
  二奶奶家的外甥狗剩听见,赶紧跑了过来。二奶奶拉了一把没拽住,也就随他了。
  自从他来了后,和迪迪玩的挺好,俩人从没打过架。他比迪迪大一岁,性子霸道却也知道让着迪迪。
  在悠悠家吃东西,给就接着,不给也不要,更没抢过,大家都说他比原来懂事多了。
  不过到底是个孩子,悠悠家的生活比较好,他就像是长在了悠悠家,就是吃饭也不回去,二奶奶得顿顿喊。为此,每次吃饭前都早早的把他叫回去。
  不过两家住在一个院里,听到这边有好吃的,他就跑过来,家里人撵过来时,他也吃上了。
  姥姥就说他们,一个孩子又吃不多,别来回的喊了。现在,只要他跑过来,二奶奶家也不喊了。
  妈妈又炒个青椒鸡蛋,凉拌黄瓜,白糖西红柿,都用盆子装着,一样两盆。先端到饭桌上一份,让姥爷和舅姥爷喝着酒,孩子们也跟着吃,真热闹。
  尽管空间里放着一块鲜肉,姥姥却没让悠悠往外拿,这六月的天,热的要命,肉放到现在早就臭了。这么新鲜的肉拿出来,就没有说的过去的理由。
  妈妈溜了一锅馒头,还擀了面条,先煮出来一锅,让孩子们吃。一会的功夫,孩子们就都吃饱了,欢呼着出去玩了。


第123章 淘到大黄鱼(二更)
  等爱国舅舅他们忙完,饭桌上已经清净了,姥爷和舅姥爷还在喝着酒,他俩也上炕陪着老人喝酒。姥姥把留出来的那份菜端上来,大家都坐上桌,一起吃了起来。
  悠悠再一次见识了爱国舅舅的大饭量,开始没看他吃了多少,最后,大舅妈把锅里剩下的面条用盆端了过来,他看别人都放下了筷子,就把剩下的炒鸡蛋倒进盆里拌了拌,一碗碗的倒着喝,把多半盆面条和剩菜都吃得干干净净。
  舅姥爷看着他吃饭,感慨的说:“妹妹,你看到了吧,你四个侄子都是一样的大饭量,孩子们也都随了大人,我可不得想法多分点粮食,咋着也得让孩子们吃饱饭。”
  悠悠心里说:您老再多的办法,也不如分地。等到几年后,人们的粮食多的卖不出时,不知您老是何感想。
  晚上,悠悠早早的上炕睡觉。其实是进了空间,她一直惦记着白天收进来的箱子。围着箱子转了好几圈,里里外外的摸了个遍,悠悠也没看出点名堂。
  悠悠急了,决定拆了它,不信找不出来。指挥两个机器人,按照网上搜的老式家具的拆卸图,一会的功夫,箱子拆得只剩个底座。
  机关露了出来,就在底座里。底座的夹层里,放着两层金砖,整整一百块。黄澄澄亮闪闪,晃花了悠悠的眼睛,晃乱了悠悠的脑袋。
  悠悠上网查了一下,这些金条就是民国时期的“大黄鱼”。解放前的计量单位一斤十六两,“大黄鱼”十两一根,换算成克就是每根重313克。
  后世的金价高达五百多元一克,这一百根就是一千五百多万。就是现在这个年代,金价虽然只有八元四角,一根也能卖到两千六百多元,一百根就是二十六万啊。
  到了晚上十一点,悠悠把姥姥接进空间,姥姥看了也是吃惊。“这得多大的家业啊,怎么流落到这地方了。”是啊,滚滚的历史长河,谁又能说的清啊。
  悠悠给姥姥说着自己的打算,买铜钱,买旧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