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村里的集体分配,可是越来越多,到了最后,每年的分配都超过了百万,有这么高的经济利益制约,傻子才会出轨,把把柄递到对方手中。
  男女双方别说胡搞了,即便是精神出轨,另一方都会闹着离婚,把有错的一方给开出去。
  其实离开村里的集体分配,韩屯村的人连一名普通的工人都不如,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还真没有年轻的姑娘,乐意跟着他们受罪。
  出了莹莹的事情,悠悠这次回京都参加期终考试,爸爸说啥都得亲自跟着,爷俩也没开自家的吉普车,在村里租了一辆大卡车,随便给京都的亲朋,捎了一车的年货。
  近期,悠悠在姥姥的监督下,经常温习功课,所以期终考试对于悠悠来说,一点难度也没有。每场考试都是提前交卷,还有时间回家给老爸准备丰盛的晚餐。
  老爸这次回来,抓紧时间安排医院里的工作,今年妈妈去了国外,春节不能回来,他打算和悠悠一块回韩屯。
  前几年,悠悠爸都是在除夕的前一天才回家,今年悠悠妈不能回国,加上出了莹莹的事情,他决定提前回韩屯,陪着老人和孩子过个年。
  大卫和吴馨儿已经回国了,他们回来后,直接去艾府居住,每天忙于吴氏制药厂的事情。悠悠回京后,在艾府和他们吃了一顿饭,也算是聚会了。
  对于吴氏制药,悠悠和哥哥俩人都没兴趣,只有迪迪喜欢,每次来京都,他都泡在制药厂,对每种成药的制作,都要看个明白。
  平时,悠悠爸的休息日,也是泡在吴氏制药这里,在他的推动下,吴氏药业生产的成药,种类越来越多,已经赶上了以往最鼎盛的时期。
  其实说起来,悠悠对吴氏药业,贡献是最大的。她来自后世,知道进入新世纪,天然的野生药材,逐渐被种植的药材锁代替。
  现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群众的积极性特别的高,各种野生的药材,被采摘了下来,储量大增,价格反而降低了。
  悠悠就是利用这种机会,大量的囤积各种中药材,自己的仓储园,就是个静止的空间,用来保存药材,可是最好的选择。
  悠悠的大量收购,不仅没有扰乱中药材市场,反而起了稳定药材价格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悠悠把自己保存的这些药材,全部给了吴氏药业。吴氏药业,就是靠着这些优质的原材料,才能保证了成药的品质,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比较好的口碑。
  腊月二十日,悠悠考试完,也没等成绩,就和朝霞舅妈他们汇合在一起,回韩屯了。
  这次回韩屯的人比较多,吴馨儿和大卫,悠悠父女和昊昊,智慧姐弟三个,加上爱军舅舅他们一家五口。一行十三人,把震宇公司的中型客车,给开了回来。
  爱军舅舅为其两年的军校学习,这个寒假就结束了。年后他还是回原部队,不过职务提拔了,从团长直接提拔为正师。
  这也是部队这次军改的内容之一,在高级将领中,推行知识化新标准。现在部队上,像爱军舅舅这个年龄的将领,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有文凭的极少。爱军舅舅他们这批学员,在校期间表现优秀,成绩比较好的,毕业后全部提拔了职务。
  爱军舅舅他们这个年龄段,大部分是四十岁上下,在部队算是中流砥柱。可是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这些人的学历都比较低,在这次裁军中,好多人转业回到地方任职。
  留下的人,即便没去军校学习,大部分也得到了重用。主要是在这次裁军中,高级将领到年龄的,陆续退职,位置空出来,提拔的人就多了。
  从团级到师级,这对军人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在部队到了师级将领,就可以终生留在部队了。可团级领导,到规定的年龄,必须转业去地方任职。
  周胜英这次,也提拔到团级。只要再进一步,就是师级了。韩屯村里的人都说,有老首长照顾着,胜英在部队前程似锦。
  爱军舅舅今年,可以过个安心的寒假,年后过了正月二十才回部队报到。这是他在家中,过的最长的一个年假。
  爱军舅舅这次升职,总算是比爱民舅舅高了半级。爱民在八一建军节期间,受到了嘉奖,被提拔为副师长,他所在的部队在前线,这次裁军受到的影响小,能提拔为副师长,也是他用军功换来的。
  中越边境这两年,大的战争没有,可小型的冲突没断过,伤亡和牺牲在所难免,爱民舅舅所在的部队,负责的地带,在边境冲突中,从来没吃过亏。可在平时的训练中,战士没少受罪。


第884章 牛肉绿豆丸
  从开战到现在,六七年的时间,他们对前线的战况比较熟悉,现在又在谈判的关键时期,大规模的人员变动,不利于前线的稳定和安全。
  舅姥爷他们家,今年可以说是三喜临门。舅姥娘现在是一颗心都在那对龙凤胎上,在她老人家的眼里,啥职务也没她的乖孙好。
  舅姥爷现在有了空闲,赶紧回家去哄孩子,俩孩子爱笑,特别的招人待见。每次爷爷刚进院门,俩孩子就开始有感应,转身就往楼门口爬,嘴里还“啊啊”的喊着。时间长了,一见他俩这个动作,家里人都知道,他们俩是以这种方式迎接爷爷回家。
  这俩小东西,现在可是长能耐了,这才刚半岁,就会爬了。俗话说:七坐八爬叉,九个月喊爸爸。这俩小东西五个月就会坐,六个月就会爬。
  幸亏韩屯村冬天是集中供暖,客厅里的温度始终都在二十多度,地上铺着厚厚的毛毯,俩孩子现在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毛毯上爬行,高兴了还敢拽着沙发站上一会。
  现在区分他们俩非常容易,喊他们的名字就可以了。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的名字,听到别人喊名字,就会“啊啊”的回答。
  他们俩个一天到晚的“啊啊”,别人根本弄不懂是啥意思,不过俩人乐此不疲的叫着,就是没人理会,他俩相互也能“啊啊”半天。
  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孩子,舅姥娘家现在,成了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俩小东西欢迎人的方式,看见熟悉的人,拽着你的腿就往上爬,可千万不能抱他们,谁抱谁沾光,搂着脖子照脸“吧唧”一口,先糊你一脸的口水,然后自己开心的“咯咯”大笑。
  悠悠他们回家后,第二天就去了临水,把校长姥爷一家接了回来。抬头望着志高,悠悠问道:“你这是又长个了?”
  志高把手放到悠悠的头顶,简单的一比划,肯定的说:“长了,你上次到我鼻子,现在就到我下巴这里。”
  智莉被志高抱了起来,她也用手摸了下悠悠的头,笑呵呵的说:“悠悠姐,你才到我脖子这里。”
  悠悠转头就走,不带这么打击人的,姐都一米七五的,撑死也长不到一米八。
  回到家里,校长姥娘一见这俩孩子,那叫个稀罕,一手揽一个,抱着舍不得撒手。俩小家伙见有人抱他们,抱着校长姥娘就啃开了,高兴的咯咯大笑。
  今年的春节,全家人早早的就回来了,爱民舅舅也赶在腊月的二十六日,回到了韩屯村。
  这下俩孩子高兴了,一天到晚的缠着自己的爸爸,让他抛高高,家里一天到晚都是俩人的笑声和尖叫声。
  一大家人在一块,就一个感觉开心,舅姥娘家的笑声,从早到晚就没断过,大多是俩小东西的功劳。
  今年朝霞舅妈回来的早,智慧和两个保姆,还有志斌姥娘和舅姥娘俩人,在她们的操持下,孩子们齐动手,年货早早的就准备了起来。
  家里现在老少34口人,除去两个小不点,最小的就是智莉了,她今年也五岁了,个子高饭量大,比她姥娘都能吃。
  每到吃饭的时候,先把俩小东西喂饱,塞进婴儿车里。他俩看着一大家子人吃饭,没人和他们玩了,就开始提抗议,“啊啊”的使劲喊。直到把人喊过来,能添下带滋味的筷子头,就高兴的“咯咯”大笑。
  多了他们俩,一家人多了好些乐趣。特别是大卫,有空就围着俩小的转,逗他俩玩,给他们拍录像。
  提起大卫给他们拍录像,还真让人无语,这洋鬼子的兴趣可真奇特,就喜欢拍俩孩子着急的镜头,有时候他故意把孩子惹急了抓拍。
  他可能是想拍俩孩子的哭的镜头,可这俩孩子皮实,咋惹都不哭。时间一长,就被舅姥娘看出了端倪,看到大卫进家,就跟防贼似的看着他。
  每顿饭都得摆三桌,一天光是主食,都得四十多斤,年货是准备着吃着,其实也剩不下多少。
  莹莹回去的时候,她爷爷准备和老伙计一块回京都。可老首长下了决定,今年就留在韩屯村过年。部队上专门派人看望他老人家,见了韩屯村的条件,他们总算是放心了。
  村里的退伍兵,过了腊月二十,陆续开始请假回家,不过也有不走的,这些人留下的人,大部分是因为妻子怀孕的缘故。
  在食堂上班的退伍兵,过年没一个请假,老首长留在这里过年,他们也决定留下来,给老首长服务,让老人过个快乐的春节。
  他们说了:“老首长都留在韩屯村过年,我们在部队听首长指挥,退伍了能为首长服务,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
  过了腊月二十,应全村人的要求,村里宰了一头牛,这次的牛肉没往各家分,全部用来做牛肉绿豆丸子。
  去年春节,悠悠舅姥娘做的牛肉绿豆丸子,真的是太好吃了,让村里人惦记了一年。临近过春节了,大伙又想了起来,各家自己做太费工夫了,大伙提议让食堂统一加工。
  由于各家预订的数量特别的大,几个村干部聚在一块,商量的结果就是村里专门宰头牛,都做成丸子,让大伙随意要。
  反正牛肉绿豆丸子存放的时间长,能放一个春天,给孩子们做零食,可是不错的选择,每家都是上百斤的要。
  悠悠家做牛肉绿豆丸子,所用的牛肉是自家剁的,今年村里直接用绞肉机打的牛肉,这就省了极大的工夫。
  不过绿豆还是用石磨一点点的磨,四盘石磨一齐开工,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
  “小老妈妈”现在身体好了,她还是在村食堂里上班。吃着刚出国的丸子,她感慨的说:“咱这牛肉的绿豆丸子,要是让山本看见了,一准得出高价买回去。真不知道这些外国鬼子啥毛病,只要是手工做的,都是好东西。”
  山本没看见,反正大卫是从头录到结束。吃起丸子来,他还有意见:“NO!NO!太小了!太小了!”迪迪给他做了个示范,直接扔到嘴里好几个,大卫这才高兴了,大嘴叉子一张,成把的往嘴里塞,把大伙给逗得乐不可支。


第885章 好消息
  牛肉绿豆丸子从开始准备到炸完,用了整整四天的时间。各家预订的丸子都拿回去,桂萍给大家来了个惊喜,她突然宣布,要和在食堂工作的退伍兵王强结婚。
  王强今年二十四了,是东北的人,他来到韩屯后就在食堂里工作。说起来这也是个苦孩子,从小父母双亡,他跟着奶奶生活到十八岁,奶奶又去世了。
  本来他的学习挺好,再上一年就该高中毕业了,可给奶奶办完丧事,家里仅有的积蓄也用光了,正值冬季征兵,村里人推荐他入伍参了军。
  进部队后他被分到了炊事班,由于文化程度较高,经常参加各种炊事学习班,做饭的本领是练出来了。
  来到韩屯后,村医院经常在食堂里订营养餐,他和桂萍的接触比较多,从各种营养餐谈起,俩人一见如故,感情火速升温,两个多月的时间,竟然发展到谈婚论嫁上来。
  桂萍找到了归宿,当爹娘的是又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桂萍今年二十二岁了,农村和她年龄一样大的,差不多都出嫁了,她的婚事总算是有了着落。
  发愁的事,宝景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找着对象,因为他好歹不答应,现在给他提媒的也没有了。这要是桂萍结了婚,宝景的婚事更难了。
  其实二爷和二娘俩人,也是瞎操心,韩屯村已婚的男人,都有人惦记,要是宝景愿意找对象,肯定还是好大闺女排着队的尽他挑。
  桂萍得知爹娘的顾虑,追着哥哥问:“哥哥,你到现在了,还想瞒着啊,你要是不好意思,妹妹我替你说。”
  宝景被她说的满脸通红,到底还是没好意思开口,最后还是桂萍替他说的:“爹娘,俺哥哥和四栓好了快两年了,您们咋都没看出来啊。”
  “啥?桂萍你说的是真的?”二爷和二奶俩人,比听到桂萍结婚还吃惊。
  四栓也就是赵萍考上省医学院后,每次放假都到村医院实习。也不光是她,“大一号”家的景云,比赵萍考上省医学院早一年,她每次放假也是在村医院里实习。
  俩人接触的多了,不知不觉之间,俩人都动了心思,可碍于同是一个村的,谁也没好意思说出口。可俩人私下里,信件来往不断。
  时间长了,桂萍先发现了苗头。在她的追问下,宝景虽然承认了,可他觉得俩人在一个村子,怕村里人容不下这种事情。
  桂萍气得指着哥哥就骂:“你还是个男人吗,赵萍真是瞎了眼,才会看上你。你要是男人的话,就去赵萍家提亲,别让一个女孩子承担这种压力。”
  宝景解释到:“咱们韩屯就三百多人,一个村子的人结婚,好说不好听,我是个男的没啥,赵萍她是个姑娘跟着丢不起这个人。”
  桂萍一听就炸了:“咱们一个村子怕啥,咱两家没亲没故,又不是近亲结婚,国家的婚姻法都允许,你们俩到底怕个啥啊。”
  在桂萍的推动下,俩人终于捅开了最后的窗户纸,开始谈起了恋爱,不过赵萍毕业还得两年半,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俩人的恋情就没对外公开。
  要不是桂萍提出结婚,俩人得瞒到赵萍毕业。
  二爷和二奶听了桂萍的话,见儿子也承认了,才相信这是真的。
  二奶这才明白过来,介绍了这么多的对象,为啥儿子一直不同意。要说是赵萍,俩位老人一点意见也没有,就是同在一个村子,怕村里人瞎议论,好说不好听。
  二爷叹了一口气:“赵萍是个好孩子,咱不能让孩子跟着受屈,既然你俩都愿意,赶紧找媒人上门提亲。”
  思来想去,这媒人最后还是托到了“老骡子”那里。
  “老骡子”受重托进了宝山家的门,把来意说明后,赵萍的父母俩人都不同意:“婶子,按说宝景这孩子是没说的,又是您保的媒,俺俩要是有意见,是不知道好歹。
  可不瞒您说,四栓她考上的大学,俺可是听说了,她那大学毕业后,最低分配到临水地区医院上班。要真是那样,俩人长时间不在一块,以后的生活太不方便了。”
  宝山的奶奶在一旁忍不住了,指点着儿子和媳妇,开口就骂上了:“你俩可真是瞎活这么多年,这都多大岁数了,还分不清轻重缓急。俩孩子经常在一块,肯定是自己看对眼了。德福这才托你大婶子过来提亲。
  还最低分到临水医院上班,依我看就是能分到京都的大医院,也不如咱们村的医院好,啥医院一年能挣二十多万。
  等四栓毕了业,咱哪里也不去,就回咱们村医院上班,和宝景结婚后,俩人上班和下班都能在一起。”
  宝山爹娘听了这话,也高兴了:“娘,还是您老人家看的远,行,这事就听您的。
  婶子,麻烦您回去告诉二爷他们,就说俩孩子的事,俺们都没意见。不过得让他们等两年,等四栓毕业后再结婚。
  四栓这孩子,能考上大学太不容易了,她上学晚,为了考大学,每天都学到深夜。”
  宝山奶奶对儿媳妇说:“你个糊涂蛋,还喊啥二爷,以后你们就是亲家了,该他们喊你嫂子。”
  说到这里,她自己高兴起来,对老骡子说:“大嫂子,以后韩屯村的家族长,还得喊我声婶子,我在韩屯村,可是最高的辈分了。”
  她这话说出来,让儿子和媳妇臊红了脸。
  宝山爹赶紧跟着解释:“婶子,您别听俺娘她乱说,咱各亲各叫。”
  宝景和赵萍订婚,比桂萍结婚引起的轰动更大。韩屯村就三百多人,外姓人就宝山家一户,还真没人能想到,平时老实巴交的俩个人,咋就对上了眼。
  “老骡子”把宝山奶奶的话传了出去,大伙都说:“还真让宝山奶奶说对了,韩志明毕业分到张集镇里,一个月才领40。5元钱,连咱们村里工人都不如,村里的分配还没有了。
  说是在镇里上班,每天就在咱们村领着种大棚菜,早知道如此,还不如毕业后直接回村里。在镇里上班也就是说着好听,可一年得少挣二十多万。一辈子算下来,得少挣多少钱啊。”


第886章 准备中
  有人不这么认为:“钱现在在咱们村里算啥啊,多少都是个数。韩道伟这是盼着,志明也和援朝那样,能混个一官半职的,光宗耀祖。”
  令所有的人没想到的是,韩志明既没当官也没回村,他致力于大棚菜的生产,以张集镇为龙头,把洪城县创办成闻名全国的大棚菜生产基地,年收入几个亿,名利双收。
  宝景订婚放在了桂萍结婚之前,宝景和桂萍都到了结婚的年龄,家里不差钱,二奶这两年就把办喜事的东西预备下了。
  得到赵萍的长辈同意婚事,二奶准备的订婚礼,可是够丰富的。“四金”齐全: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和金手镯,还有两对玉手镯。
  一对金手镯都是足金足两的,金戒指和金项链,份量也足,“四金”加一块,重量超过了一百克。
  唯一的弟子宝景订婚,吴馨儿和悠悠爸,都给添了见面礼,吴馨儿送的是镶钻的首饰,悠悠爸送的是点翠的首饰,两套首饰都是成套的,比二奶准备的,还要珍贵。
  四季的衣物和礼物,悠悠家的代销点里就有,夏季的衣物直接在服装厂里拿。
  礼物贵重彩礼却不多,就是依照这里的标准三百元钱。主要是宝山的爹娘不想太出格,提前给二奶捎了信,俩家商量好的金额。
  宝景是腊月二十六订的婚,腊月二十九桂萍结婚,这天也是除夕,村里每年的除夕晚上,都是统一聚餐。今年二爷高兴,除夕这天的一日三餐,他家全包了,订婚和结婚凑一天请客。
  桂萍结婚,其实也简单,俩人就在一个村子,少了迎娶这个环节,举行个仪式就行了。
  宝景和桂萍年龄大了,俩人名下的别墅,早就收拾好了,家具摆设置办的齐备的。二奶早就盼着俩人结婚,就连棉花和被褥,都给他们预备好了。
  虽然东西都准备好了,可离二十九日也没几天的时间了,二奶顾不得过年,着急慌忙的给桂萍准备嫁妆,最起码铺盖得准备起来。
  其实韩屯村现在冬暖夏凉,一床薄被就能过冬,可二奶多半辈子就一床破棉被,心里始终有个棉被情节,闺女结婚,当娘的可着劲的给套棉被。
  她老人家一心的比照着冬梅的铺盖,想给桂萍做一套绸缎的棉被,于是就找到了悠悠姥娘,让她想法给进两套织锦缎的被面。村里人听说了,家里有孩子的,都凑这机会购买。
  就连兰芝俩小儿子才三岁,都订购了四套。她说了:“这织锦缎可是好东西,就像黄金一样,早晚得涨价,趁现在便宜,赶紧买了给孩子们放着。”
  自改革开放以来,绸缎不仅没涨价,反而是降价了,国家的定价没变,出厂价和批发价都降了下来。
  实行生产责任制,桑蚕的产量高了一倍还多,绸缎的产量也大幅度增加。可绸缎的用量增加不多,现在华国人的消费水平偏低,绸缎好看舒适可也太娇贵了,人们还是比较喜欢解释耐磨的化纤布料。
  “大一号”更夸张,她自己就要了十套,她家九个孩子,就大闺女景芝结婚了,其他的都没结婚。景芝结婚的时候,没准备这种被子,她这次一并给补上。剩下的一套,是给几位老人和她自己准备的。
  这一套织锦缎的被面可是十床,一床三十元钱,一套三百元,十套就是三千元。
  村里人见“大一号”给老人和自己买,也都增加了数量,给自己和老人购买一套。
  这些妇女笑着自嘲:“咱就是穷命人,有钱也不会享受,光想着给孩子们准备了,咋连自己都给忘了。”
  全村人订了快一百套的织锦缎被面,有些人不仅要七彩缎的被面,现用的还买了被里和被套,这一系列的东西置办齐备,最少的都超过了千元。
  二奶的时间紧,姥姥给玉玉打了个电话,两个小时后,这一系列的东西就送了来。由此可见,玉玉的办事效率特别的高。
  玉玉还纳闷哪,这都该过年了,咋一下子要这么多的绸缎被面。在电话里问:“姑,年后被面可就不好卖了,您备的货太多了。”
  姥姥告诉她:“玉玉,这都是村里订好的,我就多要了五套备用,真的不算多。”
  玉玉惊讶的说:“姑,韩屯村的人,可真舍得,咱临水城里,孩子结婚也舍不得陪送成套的织锦缎被子,能套两床就是好的。”
  让玉玉惊讶的还在后面哪,也不知道是咋传的,石庙村的人都听说七彩缎的被面要涨价了,一下子都涌到姥姥的代销点里,争着买织锦缎的被面。
  姥姥怎么给她们解释,这些人就是不听,她们可是知道,韩屯村的人年后集体去京都,购买金银首饰,结果金银真的涨价了。
  石庙村各家也是不差钱的主,种大棚菜的已经回本了,没种大棚的钱在家里放着,又不会下崽,只能是越来越不值钱。
  农村人不会说贬值,可钱越来越不值钱,这种说法真的让人挺无语。
  反正七彩缎的被面,早晚都得用,特别是家里有儿女的,趁现在便宜,早点买了放起来,省得以后涨价了吃亏。
  农村人很少有叫织锦缎的,他们形象的把织锦缎叫做七彩缎。冬梅的一套七彩缎的被子,让年轻的妇女心痒难耐,三百元钱对于石庙村来说,还不算大钱。
  石庙村的人口多,都买的话最少得几百套,姥姥再三保证不会涨价,现在该过年了,进货不方便,让她们年后再来。可她们都不信,还没见到东西,直接就先把钱留下了,不收都不行。
  在韩屯上班的女职工,跟过来的退伍兵家属,见这两个村的妇女都抢购七彩缎的被面,也都加入进来,也是奇怪了,她们也不挑花型,都是成套的购买。
  八八年以后,这种七彩缎的被面,连续的涨价,这些买了织锦缎被面的人,可是高兴坏了,都觉得自己当初做了个正确的决定,可算是买值了。


第887章 花轿
  悠悠像是变戏法,给桂萍拿出一套的新嫁衣做添箱,和冬梅的那套一模一样。她给出的理由就是,这次去京都考试,在友谊商店特意给村里的年轻人购买的,为了春天他们补结婚照准备的。
  桂萍高兴之余,还是有些遗憾,她对悠悠说:“你给我准备了这么多漂亮的的嫁衣,真是可惜了,我这结婚连家门都不出,想风光一次都办不到。”
  四栓听她这么说,就笑着劝她:“我不和你一样,结婚也不出村。再说了,咱们村的姑娘现在结婚,不都是这样的。桂萍你就知足吧,悠悠还给你准备了这么多套漂亮的嫁衣。就是现在穿不着,年后天气暖和了,还能照套结婚照。”
  四栓和桂萍悠悠从小就在一起玩,三个人的感情比较深,现在四栓和宝景订婚了,宝景是悠悠爸的弟子,关系又近了一步,他们结婚后,四栓就是悠悠的师嫂。
  桂萍郁闷的对赵萍说:“嫂子,我和你可不一样,你结婚的时候,起码是从娘家出门,能在村里走上一趟,我可是连家门都不用出,拜个天地就行了。”
  桂萍比赵萍还大一岁,辈分也比赵萍长,可自打他们订婚后,桂萍就改了口,直接叫上了嫂子。
  悠悠笑着问桂萍:“要不我给你准备个花轿,让人抬着你围着村子转一圈,咱们也来个出东进西。”
  桂萍撇嘴说:“悠悠,你就哄我吧,这还几天的时间,你到哪给我变个花轿出来。”
  “这还不容易,把八仙桌子反过来,上面蒙上罩子,不就是个花轿吗。桂萍,我再找几套轿夫的衣服,给你办个别致的婚礼。”
  赵萍比桂萍还兴奋:“桂萍,悠悠这办法好,咱也请上两班的响起,吹吹打打的热闹一天。”
  桂萍听了眼前一亮,她问悠悠:“这都该过年了,你去哪找轿夫的衣服。”
  农村戏班子里,有成套的轿夫衣服,借过来就能用。不过悠悠不打算这么做,轿夫的衣服其实不难做,自己做一套就是了。
  悠悠对桂萍说到:“你安心的等着就是了,花轿的事情我负责,让你那位兵哥哥,找好轿夫就行。”
  悠悠是说干就干,她回家就在智脑上,直接下订单,订了一套裁好的轿夫衣料,高仿的丝绸面料,其实是化纤的涤纶布,好看又结实。
  然后对着家里的八仙桌子,一通狂拍,把影像输入智脑中,让智脑改装花轿,还得预订花轿的顶棚和外罩。为了保暖起见,花轿的里层包上厚厚的毛毡,外面用大红的加厚金丝绒。
  韩屯村就有木工组,只要设计好,改装花轿也容易。轿杆得现做,再漆成大红色。
  用花轿娶亲新郎得骑马,韩屯村没喂马,石庙村有喂马的。可他们喂马是拉脚用的,从来没驮过人,根本就没配马鞍。
  虽然好多年没用花轿娶过亲了,可村里的老人,对用花轿娶亲的仪式,可是门清。看桂萍和四栓悠悠三人,商量着结婚坐花轿,“老骡子”和韩道伟的母亲,主动给她们当参谋。
  她俩商量着,给兰芝和红英俩人,做了两套唐装。成套的唐装,比韩屯村平时做的唐装袄,多了一幅罗裙。桂萍结婚的时候,这俩儿女双全的全和人,是跟轿的喜婆子。
  要是只是桂萍自己,二爷和二奶两个,估计得反对,俩人都是安稳的性子,肯定不会赞成桂萍如此出风头。可看到儿媳妇赵萍态度挺积极,两位老人只好同意了。
  老首长听说桂萍结婚用花轿,非常的支持,他老人家说了:“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就得高高兴兴的,咋热闹咋办。”
  大卫个洋鬼子,更是高兴,以前他来韩屯过年,外出赶集碰到结婚的,都是撵着人家录像。
  这次听说桂萍坐花轿结婚,他特别的兴奋,整天举着录像机,往二奶家里跑,二奶给桂萍套被子,他不仅录像还跟在后面紧打听。就连十床织锦缎的被面,每床的花样的寓意,他都打听的清清楚楚。
  木工组改花轿,他全程跟进。就连兰芝她们做的轿夫衣服,大卫都先穿上试了试。
  韩屯村的木工组,半天的工夫就把桂萍家的八仙桌,给改造成了花轿。大红的金丝绒罩面,上面和四角,都系着金色的花朵,喜庆中透着富贵。
  看着这花轿,可把景芝他们给馋坏了,都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