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大妹听说哥哥找到了媳妇,自然是满心的欢喜,不仅给哥哥寄了五百元钱,还在深南给哥嫂置办了被褥和两件军大衣,她只有一个要求,俩人必须正式登记结婚。
  姑娘的年龄不够法定婚龄,可这里的人有办法,村里开的介绍信,把姑娘的户口填大了几岁,俩人很容易就领到了结婚证。
  这里的人们结婚,很少有正式办证的,民政部门看到有人来登记,也没仔细追究,就把结婚证发给了他们。
  结婚以前,赵芳表哥给姑娘全家人,都做了一身新棉衣,另外还给她娘家做了两套新被子,结束了全家盖一床被子的历史。
  剩下的钱给姑娘家送了贰佰元的彩礼,又办了个体面的婚礼,买了几只羊,请全村人大吃了一顿。
  这里的人们都养羊,很少有喂猪的,人都吃不饱,哪有东西喂猪。另外,这里的雨水少,人都缺水吃,也没水喂猪。
  这里的人连洗脸水都舍不得用,生活真的极为困难,谁家的院子里要是有口旱井,在全村都是拔尖的人家。
  建个旱井得一千元钱,这里的人们一百元钱都难有,一千元钱算是巨额资金。
  村里的人都羡慕姑娘的父母,说她们养女儿养值了,找了个这么有钱的姑爷。
  开始赵芳表哥说没媳妇,村里人还半信半疑,别说快三十了,就是二十五六岁,这么好的小伙子,家里条件又好,咋能找不到老婆。
  前几年是成分不好,可改革开放五六年了,人们早就不把成分当回事了,咋能耽搁到现在。
  也有猜测小伙子骗婚的,在这里临时找个对象,以后老人没了就跑路,天下这么大,到哪里去找人。
  看到俩人正式办理了登记手续,村里人才知道小伙子说的都是真话。这也是村里特别痛快给姑娘改年龄的主要原因,毕竟大伙都希望自己村里的姑娘嫁的好。
  姑娘的娘最满意的是,姑爷给她做了一口假牙,带上假牙的她,终于像是个近四十的人了,以前没牙的她,看起来像是五六十的老妇。
  俩人结婚后不到一个月,老人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姑娘的父母把姑爷给的贰佰元彩礼拿了出来,给老人买了一副好棺材,让老人风光大葬。
  替老人守了一个月的孝,就快到春节了,俩人也攒够了回家的路费,给在深南的大妹发了个电报,俩人终于决定回乡了。
  他们不仅把老人的窑洞,留给了姑娘的父母,还把被褥和各种用具都留下了。
  临行之时,俩人不顾父母的反对,把自己身上的棉大衣都留了下来。赵芳表哥许诺,回乡后就给他们邮衣服,一家人穿的以后他们包了。
  至于吃的,回家想办法换粮票。赵芳表哥许诺他们,攒够钱了就给他们邮过来,早晚给他们家建个旱井。
  姑娘的父母拉着闺女的手,依依不舍的嘱咐他们:“你们回去过自己的日子,孝敬公婆,不要过多的担心家里,现在咱们家的条件,在村子里就算是好的了。
  我们不图你俩给家里邮东西,你们经常给家里写封信就行,最好是隔段时间就拍张照片邮回来,让我们看看你们的样子就行。”
  姑娘家穷的衣服都穿不上,根本不可能去上学,离家这么远,孩子连封信都不会写。姑爷倒是有文化,可不是自己姑娘写的,他们也不放心啊。
  打电话倒是能听到声音,可是这里只有公社里才有电话,一般老百姓也不让用啊。
  寄照片倒是个好办法,起码能看出来自己姑娘胖了还是瘦了,脸上是高兴还是难过。
  赵芳表哥给他们保证:“爸妈,你们就放心吧,我俩回家后,保证每个月都给你们寄张照片,让你们看看我们过的啥样。”
  姑娘的父母赶紧说:“那可用不着,你们一年半载的寄张照片就行,可不能把钱都浪费到照片上。”
  俩人紧赶慢赶,终于在腊月二十九回到了家里,他大妹早就回来了,躲在好友家没敢回家,兄妹俩先汇合了,给姑娘的娘家发了个电报,才一起回的家。
  赵芳姑姑看到儿子领回来的媳妇,年龄虽然小,可个子高长的俊,总算是高兴了。也没心思责怪大女儿离家出走的事情,兄妹三人总算是放心了。


第803章 买媳妇
  领回来的新媳妇,年龄看着小,可有结婚证和户口做证明,村里人只是私下里议论,也没人站出来反对。
  从八四年冬季开始,这里的农村就有花钱买媳妇的现象。三五成伙的外乡人,打着逃荒给女儿找婆家的名义,收取高额的彩礼,实际上就是买卖妇女。
  大龄男青年或者丧偶男人,本来打算换亲的也不换了,给家里的姐妹找个合适的人家,多要些彩礼,买个外来的媳妇过日子。
  有些是真的逃荒,这样的人大部分都是通过亲戚过来的,能开出户口证明。有些就是拐卖来的妇女,被人贩子卖到这里,哭闹逃跑,被买家看的死死的。
  也有放鸽子的,瞅机会把姑娘接走,拿着骗到手的钱财远走高飞。
  所以买媳妇的人家,不管什么情况,都对买来的媳妇看的死死的。大部分人家,对逃跑和哭闹的媳妇,非打即骂,关到家里限制人身自由,有些甚至拿铁链子锁上。还有毒打致残的,打断腿让你再跑。
  也有村干部和热心人,举报到公社派出所和有关部门,可大部分村里没人管,这些找不到媳妇的人家,要么特别穷,要么是人缘特差,要么就是残疾。
  一个村子住着,穷的让人同情,恶的让人害怕。自古以来,人们信奉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拆人姻缘是要遭报应的。
  赵芳姑姑去年换亲的时候,就把结婚的东西置办齐了,连新房都收拾好了。这回新媳妇进门,倒是不用慌乱,所有的东西都用上了。
  新媳妇进了婆家门,满脸欣喜的看着家里宽敞的砖瓦房,床上的新铺盖,粮食囤里满满的粮食,备好的各种年货,都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比起她的家乡,这可是天堂般的生活。她庆幸自己碰到了好人,提着的心终于放下来。
  她激动的抱着头,蹲下就哭,家里人都被她的举动给弄懵了,这到底是高兴还是难过啊。
  看热闹的人也不明白,这新娘子看着是满意的,可这一通哭,又是为什么。
  赵芳表哥知道媳妇为啥哭,他温柔的拍着妻子,劝解到:“这下你放心了吧,我真的没骗你,咱家里就这情况。过了年,咱们先把被子和衣服,给你娘家寄过去。
  你快别哭了,再哭村里人以为我把你骗过来的,得把我送到公安局去。”
  姑娘这才止住了哭,被丈夫扶着站起来,不好意思的对大家笑了笑。赵芳表哥把姑娘家里的情况,简单的给大伙解说了一下。
  村里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这都分地到户了,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想到今冬逃荒卖闺女的外地人,大伙原来还有怀疑,现在终于知道,也不都是骗人的。
  新媳妇进家了,他们也没别的亲戚,赵芳姑姑就想着领着新媳妇拜姥娘家。可她自己主动和娘家断亲了,还真不敢贸然带着儿媳妇前来。
  这里的习俗是新结婚的外甥媳妇,初三拜姥娘家,得摆大席面,还得给新媳妇高标准的磕头钱。所以,家里过的不是特别好的人家,一般不让新结婚的外甥媳妇来拜。
  过上一年半载,外甥媳妇再来姥娘家,给个见面礼就行了,也不用摆大席面。
  赵芳表哥今天一早就来拜年,就是来说这事的,他倒是实在,把姑娘不够结婚年龄的事也说了出来。有户口做证明,姑娘的年龄还真不是问题。
  赵芳的父母,对自己妹妹再恼,对外甥的态度还是非常好。孩子的婚事解决了,他们也跟着高兴,都同意让他们过来拜。
  赵芳奶奶当然同意了,她自己从小看大的外甥,还是比较挂心的。不过老人还是嘱咐外甥:“回家告诉你娘,她要是想来也行,明天得先来给你舅和妗子赔礼道歉。要不初三你们小两口带着你俩妹妹来,她就不用跟来了。”
  妇女们听了赵芳的话,都难以置信的说:“三芳,你奶奶这是真被你姑给伤透了,以前那么偏疼闺女的人,竟然让闺女给儿媳妇道歉,太不可思议了。”
  还有人说:“三芳,你要是不说,我们还以为你表哥今天又是偷着来拜年的,原来他外出一年,经历这么曲折。不过也好,出去一年就找了个媳妇。”
  “天哪,还真有这么穷的地方,一家人就一身棉衣,九口人盖一床棉被,冬天可怎么熬过来的。”
  二奶奶告诉大家:“我听俺二婶子说过,西北和东北一样,家里都是睡火炕,到了冬季,屋里比较暖和,和咱们现在有暖气差不多,穿着单衣在屋里还行,不过出门就得穿皮袄。
  东北不能种棉花,大西北咋也不种棉花,没棉花的地方冬天真难熬,一床铺盖用一辈子,死硬死硬的,一点也不保暖。”
  村里人现在不叫赵芳姐妹的小名了,从三档变成了三芳,下面的俩个妹妹也成了四芬和五荷。
  其实三芳还不如三档好听,以前大户人家纳妾,按照进门的先后,就是二房三房的叫。可是大伙都这么喊,赵芳也习惯了,答应的特别爽快。
  宝山奶奶也不挑理,村里就她们一户外姓人,别人叫赵芳她反而不太高兴。她认为三芳也比赵芳好,赵芳一听就不姓韩,好像不是韩屯村的人。
  这几年韩屯招了几个女婿,可他们都是韩屯的至亲,和赵家这种外来的逃荒户不同,在村里没根没底,连一家远亲也没有。
  看宝山奶奶的感受,落叶归根,还真有一定的道理。
  老四赵芬的时运特别好,她上学虽然晚,可是赶上了好时机。去年学制改革,她本来该接着上高三,可她成绩好,被允许参加高考,当年高考人数少,录取比例大,她顺利的考上了省医学院。
  今年放寒假,她回村后就去村里的医院帮忙,韩屯村加上她三个考上省医学院的了。
  韩玉臣的三儿子今年还是没回家过年,去年还找了个理由,说是在医院值班,今年他们家根本没提儿子的事情。


第804章 摆席
  景云是八二年考上的省医学院,她每次放假回家,也是主动到村医院帮忙,村里按临时工的标准给她们发工资。
  韩屯村的孩子上大学,热衷于报考医学院,悠悠爸给人的影响太深了,导致韩屯村的人对医生,有一种盲目的崇拜。
  五荷和悠悠在一个班,学习成绩也挺好。他们家里学习最差的就是宝山了,这孩子从小被他奶奶给惯坏了,干啥都怕吃苦,要不是老师死盯着开小灶,估计他很难学会。现在学习成绩也能考到八十多分,在县乡竞赛中排名可以,不过在班里始终是垫底的。
  赵芳的奶奶八三年在张集参加了学习班,又和闺女断亲了,自觉脸上无光,在村里很少和人争执,在家里也消停多了,老人家不找事,赵芳娘的日子过的比较舒心。
  大伙都说她和闺女断亲了,以后老了只能依靠儿媳妇和孙女,这才夹着尾巴做人了。
  初二一大早,赵芳姑姑和姑父俩人就来了。赵芳母亲可没等她两口子赔不是,看见他们进门就主动迎了出去,招呼他们:“妹妹,妹夫,你俩咋来这么早,外面冷,赶紧进屋暖和。”
  宝山姑姑不自然的笑着,对嫂子说:“嫂子,俺哥在家不,我以前对不住您,您多担待俺。这次您外甥领回来个媳妇,人可好了,您和俺哥好歹给个面子,让俺带着回趟娘家。”
  宝山爹从屋里出来,听见这话对她说:“我和你嫂子啥时候说过不让你进门的话,啥话都是你自己说的。你就不想想咱们的娘,她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就咱们兄妹俩个亲人,你竟然真的一年不踩娘家的门。”
  宝山奶奶也说闺女:“你个死妮子,这回知道了吧,你哥嫂根本没跟你一样的,都是你自己没脸来。
  我能见你一面,还是沾了外甥媳妇的光,不然咱娘俩到老死也难见面。”
  大年初三吃过早饭,韩屯村的人都聚在大街上,等着看宝山表哥外来的媳妇。今天准备走亲戚的也决定晚去会,先看他们家的新媳妇。
  以前,宝山姑姑带着孩子,经常在娘家居住,大伙对他们的孩子都熟悉。再者,韩屯村这两年都没办过喜事了,大伙也愿意凑热闹,何况他们家这新媳妇是外来的。
  宝山姑姑从儿子十七八就操兑着找儿媳,十多年愿望终于实现,依她张扬的性格,一家人肯定得早来。
  今天宝山家为接待外甥媳妇,准备是三八挂四个大件的酒席,这是目前这里最好的席面了,一般结婚才摆这样的酒席。外甥媳妇拜姥娘家,大部分都是二八的席面,好点的挂上四个大件。
  夯从昨天下午就去他家帮忙,他们家今天的亲戚都来,最少摆三桌席面。其实宝山家还真没啥亲戚,就宝山姑姑和三个姐姐,一共四家亲戚,三芳还是招的女婿,就在本村居住。
  宝山大姐家四个孩子,二姐家两个孩子,三姐家一个孩子,宝山姑姑家六口人,亲戚加一起,大小十九口人,宝山家六口人,所有人加一块,两桌挤吧着也能坐开。
  宝山爹不想委屈自家外甥,非得给孩子们也摆一桌。关键是现在生活好了,不算村里存的钱,就是自己的家里,现金也有几十万。
  宝山爹说了:“家里好不容易有次喜事,干嘛弄得挤挤巴巴的。”
  宝山奶奶这次也没拦着,儿子对外甥重视,她这个当姥姥的脸上也有光。想起她早先的偏心,对外甥比自己的亲孙女都好,老太太自己都心虚。
  自从三芳当上了村接待处兼产品展销厅负责人,老太太对孙女重视起来。再也不张口闭口家里的东西,都是孙子宝山的了,还能主动的给赵芳看孩子。
  果然让村里人料准了,刚过八点,宝山姑姑一家子就到了。用毛驴拉着地排车,宝山姑姑带着闺女和新媳妇围着棉被,坐在车上。
  宝山姑父赶车,宝山表哥骑着自行车跟在一旁,后面的车架上绑着个大巴元子,上面是一条鲜艳的腈纶毛毯。
  巴元子是用白藤条编的椭圆形挎篮,有大小之分。除了盛东西以外,还是走亲戚的工具。
  一般人家给闺女送粥米才用巴元子,爹娘用大巴元子,其他亲戚用小巴元子。即便是小巴元子,也比馍篮子大多了,装的东西多一半。
  馍篮子装二十四个馍就满了,开口处放上封点心,用新毛巾蒙上,元宝形的馍篮子,看着特别的有面子。
  小巴元子能装四十多个馒头,上面放上四斤点心,才能盖严,这两年人们的生活好了,可用巴元子走亲戚的,还真不多见。
  新媳妇走娘家和去姥娘家里拜年,必须用大巴元子,宝山姑姑拿了这么大的礼,肯定得显摆一番。
  他们一大家子进村就下车了,新媳妇别看年龄小,可个头高,最少一米七。不过身子太单薄,又高又瘦。这还是冬天,穿着一身棉衣,要是到了夏季,应该像麻杆。
  模样长的是真俊,双眼皮大眼睛,尖下巴瓜子脸,樱桃小口一点点,标准的美人。
  由于在家捂了一个冬天,姑娘皮肤白净水灵,加上羞中带怯的神情,真像是画上走下来的古典美人。
  看到如此漂亮的新媳妇,韩屯村的人都惊呆了,没想到宝山姑姑这么混账的人,竟然找了个如此好的儿媳妇。
  新媳妇从进村就带着震惊,差不多第一次到韩屯村的人,都是这种神情。韩屯村在农村中,确实标新立异。
  宽阔的公路,高楼加别墅,生机勃勃的绿化带,嫩黄的迎春花,整个村庄美轮美奂,好像是人间仙境。
  没有农村的土路土院墙,大街打扫的干干净净,别说猪羊了,连只鸡鸭都没有,大街上的动物就一种,那就是各家养的狗狗了。
  孩子们围着他们一家人,大呼小叫的喊着:“新媳妇!新媳妇!”
  宝山自豪的宣布:“这是俺家的新媳妇,是俺嫂子。”


第805章 红包
  看到大街上站满了人,新媳妇满脸通红,羞涩的微低头,跟在婆婆的身后,随着婆婆的介绍喊人。
  赵芳和赵芬听到动静,就跟着“老骡子”一块,迎了出来。老骡子上前拉着新媳妇的手,说道:“这是外甥媳妇吧,走,回家歇着。”
  宝山姑姑赶紧给儿媳妇介绍:“这是你大姥娘。”接着又指着俩侄女介绍:“她们是你三表妹和四表妹。”
  新媳妇轻轻的挨个叫人:“大姥娘,三表妹,四表妹。”口音明显的和这里的不一样,典型的西北溜的腔调。
  大伙都对“小老妈妈”说:“新媳妇的口音和您家老二奶奶是一样的,看来他们那里的生活是真苦,这都几十年了,也没改变。”
  韩道荣的母亲虽然也是西北人,可她长的憨声音也粗,说话嗡声嗡气的,方言反而不明显。
  宝山的姑姑从大巴元子上把毛毯拿下来,递给旁边的人帮着扯开,高声的炫耀:“大伙看这毛毯漂亮吧,这是俺大妮知道韩屯村通了暖气,房间里暖和盖毛毯正合适,专门从深南给她姥娘捎来的。俺娘疼外甥女,总算是值了。”
  大伙耻笑她:“你娘疼谁都没白疼,就是疼闺女不值,有事想起娘家来了,没事成年的不见影子。”
  “你都没回过娘家,不知道你娘盖的就是毛毯。是三芳在京都友谊商店买的外国纯毛毛毯,比你这腈纶的强多了。”
  宝山大姑一听就烦了,拽过毛毯抱到怀里,气哄哄的往家走,边走边嘟囔:“没见识的庄稼冤,纯毛的咋能和腈纶的比,腈纶毛毯又轻巧又暖和,比纯毛的结实多了,真是没见识。”
  宝山爹出来接妹夫,看到妹妹的做派,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呵斥她:“还不赶紧回家,咱娘等着你哪。”
  宝山家的院子比较靠后,新媳妇看着一排排的别墅,也顾不得羞涩了,转头四处看,满眼都是震惊。
  一直到进了楼门,被让着坐到沙发上,她才感到拘谨,不敢坐实了,只坐在沙发的边上,半个身子悬在外面。
  等喝过茶水,宝山娘看外甥媳妇实在是拘谨,就让四芬带她去楼上看看,都是年轻的女孩子,可能话还多些。
  宝山姑姑进家就夸新媳妇,懂事勤快还有眼色,干活不用支使,一天到晚的忙活,舍不得闲一会。
  宝山奶奶说她:“大过年的你家里能有啥活,让个新媳妇一天到晚的忙活,你们娘三就干等着吃吗。”
  宝山姑姑委屈的说:“娘唉,您闺女可不跟您一样,就会磋磨儿媳妇,我拦着挡着,这不是你外甥媳妇有眼力劲吗,满眼里都是活,我根本就拦不住。”
  守着自己嫂子,说自己的亲娘会磋磨儿媳妇,“老骡子”这么爽快的人,都被憋的难受,赶紧捂嘴偷笑。
  宝山奶奶让闺女给气得,使劲拧了一下她的胳膊,恨声的骂道:“你会当婆婆,娘三个看着人家孩子一个人干活,就不脸红吗。”
  宝山俩表姐赶紧替母亲讲情:“姥娘,俺俩也帮着嫂子干活了,俺娘给烧的热水。您有空了去俺家看看,现在俺家被嫂子收拾的,可干净了。家具擦得锃亮,地扫得干干净净,让俺嫂子把房间里的地面,都给砸平了,好像是麦场。”
  宝山的姑姑又懒又馋,今年三孩子都没在家,丈夫一个人种五口人的地,回家再做家务,肯定顾不过来。
  新媳妇大过年的不休息,从早到晚的打扫卫生,可想而知,家里被她造腾的,肯定不像个样子。
  宝山表哥说:“她家乡连年干旱,冬天都很少下雪,人喝水都困难,洗脸水舍不得倒,留着喂羊。
  她们那里的人,一辈子就洗两次澡,一次是结婚,一次是死后。夏天热的狠了,能用湿毛巾擦下身子,就是好的。平时见场雨,家里能盛水的家什都拿到院里,赶紧接水。
  她来到咱们这里,看到水随便用,忍不住的想到处擦洗。”
  宝山娘听外甥这么说,就吩咐赵芳:“三芳,你去代销点里给外甥媳妇买身秋衣秋裤,让她在咱家洗个澡,可怜的孩子,可真是受罪了。”
  听宝山表哥说,姑娘的父母让每年照张照片寄回家。“老骡子”主动说:“一会磕完头,我去找悠悠姥姥,让悠悠过来给你们照几张彩照,给姑娘的娘家寄回去,好让人家父母放心。孩子出门千里遥远的,有张照片也能宽宽父母的心。”
  宝山的奶奶护犊子,在村里的人缘特别的差。宝山的父母人老实,在家没有地位,管不了母亲和村里人胡搅乱缠,只能给人赔不是。
  他们虽然没和别人吵闹过,可村里人也不待见他们。嫌弃他们活得窝囊,连自己的孩子都护不住,自家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省出口粮养着外甥外甥女,还让自家的孩子伺候着。
  所以,宝山家的人不敢让悠悠给照相片,他们自认没有这么大的脸。
  “老骡子”和悠悠姥姥关系好,她开口请悠悠帮忙照相,保准没问题。其实“老骡子”也不是偏能(显摆),她看着少女般的姑娘,小小的年纪远离父母,从内心里想帮帮她。
  宝山大姐二姐来到后,“老骡子”带着外甥媳妇给长辈拜年,就是让新媳妇磕头。姥娘、舅舅和妗子、俩表姐和姐夫,挨个都得磕头。
  这头可不是白磕的,请头的人得掏钱。昨天他们就商量好了,姥娘给一百元,舅和妗子给五十,俩姐姐姐夫各给十元。
  这在现在可算是最高的了,按照一般的标准,姥娘给十元,妗子给五元,嫂子和姐姐给二元钱。
  宝山奶奶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她的钱也是宝山爹出的。也就是在韩屯,老人挣钱容易些。要是别的村庄,一百元钱得做多少双鞋垫。
  新媳妇也大方,她问过丈夫后,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元钱的见面礼,宝山年龄小,也给了他一元钱。


第806章 没良心的
  儿子和儿媳妇这么一来,把宝山姑姑给气的,儿媳妇给了一元钱,她作为长辈,咋着也得比儿媳妇的高,最少得二元钱,八个孩子得十六块钱,这可是工人半个月的工资。
  她转了下眼珠,就把自己娘拉到房间里。
  “娘,我可是没带这么多的钱,这小败家子,手里刚有了俩钱,就不知道咋着花了,一下子给出去这么多,让我咋给啊。”
  她娘还不知道女儿的心思,从腰里摸出一沓零钱,没好气说:“我就知道你没这个心,昨天就给你准备下了,这是十六元零钱,你拿去分吧。
  老太太又掏出十元钱给了闺女:“这十块钱你拿着,去代销点买四对好枕巾,你嫂子和侄女给你长脸,你也别太抠唆了。”
  按照这里的规矩,新媳妇结婚,嫁妆里最不可少的就是手巾了,婚后给长辈磕头,每家送一对手巾。原来都是用粗布织的手巾,现在是花钱买的毛巾,一条便宜的毛巾二毛多,一对还不到五毛。
  枕巾大多了,也比擦脸的毛巾厚实,便宜的一条七毛多,最好的一元钱。
  宝山姑姑从母亲手里接过钱,出门就找儿子,她拉着儿子往外走。
  出了院门才对儿子说:“你姥娘刚才给我说了,你们不能光收钱不出礼。你媳妇是外来的不知道,你该知道吧,新媳妇给长辈磕头,必须给准备手巾。
  这手巾可是娘家给的陪送,她娘家没给准备,你得去代销点里买。你姥娘可吩咐了,你舅和妗子他们给的磕头钱多,你得买好枕巾。
  还有你得把你媳妇手里的钱给我要过来,这可是你姥娘家给的钱,我留着以后给他们还礼。再说了,她万一拿着钱跑了,咱就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了。”
  宝山表哥一听就烦了,对母亲说:“您把心放肚里吧,别说这一百多块钱,您就是给她一千块钱,她也不会跑回去。
  娘,您要是想要这些钱也行,您把她磕的头还回来。您儿媳妇外来的现在不知道规矩,以后时间长了就明白了,您老这辈子要是不想指望儿媳妇了,我就给把钱您要过来。”
  宝山姑姑听儿子这么说,还真不敢造次了,她疑惑的问儿子:“你确定她以后能跟你真心实意的过日子,咱这里买来的媳妇,跑的可不是一个了。再说了,她现在年龄小,过几年人大心眼也大,指不定就跑回去了。”
  宝山表哥肯定的回答:“娘,您没见过她家乡穷成啥样,地里除了土豆啥也种不成,吃水都困难,有现在的好生活,您说她会走吗。”
  宝山姑姑听了儿子的话,也是松了一口气:“那我就放心了,以后我还真得小心些,你看你姥娘就是个例子,她现在老了,可算是落到你妗子手里了,啥家也不当了,倒过来看着你妗子的脸说话。”
  她儿子不是这么想的:“娘,不知道您咋想的,俺姥娘咋不当家了,今天俺姥娘这一百元钱,俺妗子要是不愿意,她年纪这么大了,咋会有这么多的钱。
  再说了,俺妗子和表姐给这么多的钱和东西,还不是为了哄俺姥娘高兴,要是为了您我,他们能让咱进家就不错了。”
  宝山姑姑被儿子接的没话说,气哄哄的嘟囔:“你个没良心的,娶了媳妇忘了娘。”
  到了代销点,宝山表哥买了五对枕巾,刚才妗子吩咐三表妹给他媳妇买内衣,他可是听到了,一身内衣最便宜的也得五元多,他给买对好枕巾才二元钱。
  宝山姑姑用一元钱换了十张一毛的零钱,跟在儿子的后面,高兴的回家了。到家就把孩子们叫一块,每个孩子给了一块一的礼金。
  宝山奶奶看到了,气得上去给了闺女几巴掌,当然了都拍在了闺女的背上,也没太用力。
  宝山表哥的枕巾可没白买,赵芳不仅给新媳妇买了新内衣,还给新媳妇买了一套外衣,唐装棉袄和健美裤。
  大卫订做的唐装袄,还有最后一批没发货,赵芳挑了一件大红织锦缎的,配上正红的健美裤,新媳妇洗完澡穿上,显得喜庆多了,总算是有了新媳妇的样子,比原来少女的模样顺眼多了。
  悠悠拿着大卫捎来的新相机,给他们拍了三张照片,全家福、他们一家人的和小两口的。
  这新相机能当场出彩色的照片,可也有缺点,那就是只有一张照片,不能加洗。
  新媳妇这次没哭,她拿着彩色的照片看了又看,高兴的对丈夫说:“明天你就去给我父母寄回去,让他们看看我在这里过的好,他们就放心了。”
  吃过午饭,新媳妇比宝山姑姑靠谱,主动收拾碗筷,进厨房就不出来了,帮着把东西都收拾好了,才跟着一块出来。
  她高兴的说:“你们这里真好,随时都能用上热水,我得告诉爸妈,让他们知道这世上还有这么好的地方。”
  宝山娘和赵芳俩人,把家里多余的棉被找了出来,凑出六床新的,交给了外甥媳妇,让她寄回娘家,六个妹妹每个人一床棉被。
  把新媳妇给感动的,泪水止不住的流,就会说一句话了:“谢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