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八年的物价通涨,引起了全国的抢购风,此后物美价廉成为了过去式,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其次就是姥姥收购的手工品了,家织粗布投入最大,加上手工鞋垫和绣花鞋,全年投入也超过了一个亿。
  不过,大卫今年可是真给力,震宇公司和他的合作金额高达五千多万,这可是英镑,兑换成人民币,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八四年人民币对英镑的汇率虽然低,可也在2。80,兑换成人民币就是上亿元的收入,还给国家赚来了珍贵的外汇收入。
  京都的震宇公司,林爷爷用于购买各种老家具和古董的投入,今年不算大。关键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古董的价值逐渐认识,价格逐渐升高,非珍品林爷爷不再收购。
  老家具倒是便宜,不过数量已经不多了。京都的四合院,也逐渐稳定下来,加上悠悠限定了位置范围,可以入手的更加的少了。各种支出加一起,林爷爷今年支出总和才八千万。
  今年一年,震宇公司给国家上缴了二亿元的利税,其中京都一个亿,阜城伍仟万元,临水五千万元。
  总算起来,自家全年收入十九个亿,支出九亿五,节余九亿五千万。加上往年的节余,总数超过了二十个亿。
  姥姥可能受了村里人的影响,竟然提出了主动投资。她老人家说:“年后你妈她们回去的时候,我跟着去一趟京都,给你联系一下中考的学校,咱们的户口在京都,你高中得去京都读书。
  再给你林爷爷商议一下,京都产业园扩建的事情,有了阜城的经验,京都的电子产业园,咱们也开办电冰箱和洗衣机厂。
  你刘冉舅妈的叔叔,今年被委以重任,担任了京都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他让你刘冉舅妈捎信,邀请我年后去京都,无非就是扩大投资的事宜。”
  悠悠对于扩大投资特别赞同,这个年代只要是正规的投资办实业,想不赚钱都难。工业品供不应求,国家以计划经济为主,依然实行工农业剪刀差,工业品利润居高不下。
  不过,她对去京都上高中持反对意见,距离后世的自己读高中,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以前再扎实的学业,现在也忘了个七七八八。
  可穿越大神不仅给自己赠予了智脑这逆天的所在,还附加了过目不忘的福利。再加上现在的中学课本内容,简单易懂,学习对悠悠来说,确实不算是个问题。
  下半年在教室里窝了半年,可是把悠悠给憋屈坏了,她是五花八门各种知识都学,好在韩屯联中管理不严,只要不影响别人学习,悠悠具体干什么也没人管。
  班级不到三十个学生,又都是自己村里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悠悠的学霸本色,没谁不长眼,举报悠悠学习不认真。
  就连作业,悠悠也是想做就做,不想做不做。请假更是家常便饭,只要不耽误考试和竞赛,平常悠悠旷课老师也不过问。
  今年春天悠悠跟着姥姥在阜城,竞赛都没顾上参加,结果志高考了个全县第一,根本没影响学校的荣誉。
  这么多的便利条件,要是去了京都,可就一条都没有了。为了学校的管理,也不可能放任悠悠来去自由,经常请假。
  悠悠搂着姥姥的胳膊,撒娇卖萌:“姥娘我不和您分开,您在哪我跟到哪。”
  姥姥好笑的抚摸着她的头,“唉,我做梦就带着个跟脚狗,没想到应到你身上。行,姥姥就陪你去京都读书,迪迪也上初中了,晚两年也该上高中了,早晚得回去。”
  悠悠急了:“姥姥,您走了,咱家的代销点咋办,和大卫的生意您能撂下不管。”
  和大卫的合作,可是震宇公司唯一的外汇来源,公司要想发展,进口设备所需外汇主要靠这条渠道。
  “让你舅姥娘和红英舅妈盯着,这两年她俩也熟悉了,啥也没你们的学习当紧,咱们要钱干啥,还不是为了你们兄妹三个。”
  姥姥话说的明白,道理也不差,悠悠在感动之余,内心的憋屈无处申诉。自己的空间可以暴露,穿越这种诡异的事情,却说不出口。
  主要是怕老人无法接受,毕竟悠悠在老人的心目中,是无比重要的存在。自己是穿越的,原来的悠悠去哪了,老人肯定不能接受。
  悠悠自己想透了,后世的悠悠,说不定就是现在的悠悠魂穿过去的,不然后世的医疗条件那么先进,咋就有那么狠心的父母,舍得丢弃自己亲生的孩子。


第794章 读高中
  后世悠悠只是腿部残疾,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脑子也特别的聪明,没道理被父母遗弃。
  孤儿院对自己的身世,可是一无所知。后世的科学那么发达,自己就那么凭空出现在孤儿院的门口,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后世的孤儿院,大多数是严重的智障儿,根本无法正常交流,悠悠在院里长大,性格不孤僻都难。
  这一切也都是悠悠的猜测,这世的悠悠和自己有何联系,悠悠至今没弄明白,反正自己穿过来,接受了悠悠以前的记忆,就和自己的一样,一点隔阂都没有。
  悠悠虽然穿了过来,可对后世孤儿院的赞助每年都在增加,毕竟自己是在那里长大的,从内心里深处,那就是自己的家。那里的孩子再傻,也是自己的亲人。
  姥姥替悠悠着想,学习不可能无师自通,得从小打好基础,韩屯联中在全县是比较好的学校,可惜没有高中。
  家里的孩子以前都是在临水上的高中,现在援朝舅舅不在临水了,悠悠和志高面临升高中,再去临水条件肯定不如以前。
  志远被临水一中的虱子给吓退了,也给家里的孩子心理上留下了阴影,志高想到高中要去住校,提起来就发愁。
  志斌姥姥知道后,大包大揽的让孩子们在家里住,他们住的家属院,是三间主房的院子,住两个学生完全没问题。临水完小和高中邻墻,走读比住地委还方便。
  可悠悠姥姥认为,志斌姥姥带着智莉,再给他们送去两个学生,咋说都不合适。
  更何况,悠悠他们的户口,都在京都。京都从恢复高考至今,录取成绩历年都比其他省份低,而且低的特别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多分。
  别的省份上专科都不够的分数,在京都能上一本,这就是京都的优势所在。别的省份对考生的户籍要求不严格,京都的考生必须有京都户籍。
  这也是悠悠姥姥希望悠悠和迪迪姐弟俩,回京都读高中的主要原因。
  悠悠不愿意去京都上高中,也是替姥姥和姥爷两位老人着想。他俩在韩屯生活了近二十年,已经对这里习惯了。
  回到京都,他们尽管有从前的生活圈子,不过这些年物是人非,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理念已经发生变化,这可能也是姥爷回京办理了退休手续后,没留在京都居住,反而回到韩屯的主要原因。
  家里根本不靠代销点的收入过日子,可姥娘和姥爷在韩屯的代销点里,忙忙和和就是一天,日子过的特别的充实。
  人少的时候,姥爷抓把铜钱,一枚枚的挑选,每一枚铜钱都被他老人家给分了类。现在,附近的人们都知道了姥爷的爱好,家里有老物件的,都拿来找他长眼,他老人家乐在其中。
  “姥娘,我就在张集上高中,智慧姐就是从这里考上的大学,咱们还在韩屯居住。舅姥娘带着几个孩子,哪能顾得过来。”
  志斌、志新和智萍三个八九岁的孩子,就够舅姥娘照顾的了。七岁八岁半,鸡狗不待见。这个年龄的孩子,真是淘气的时候。
  再说了她老人家不识字,跟着姥娘帮忙可以,真的让她把生意管起来,还真办不了。
  红英舅妈担着村里的妇女主任,分管着服装厂的工作。兰芝虽然是厂长,可她跟着四个孩子和一个瘫痪的母亲,离了红英舅妈,还真不行。
  服装厂32个职工,韩屯村的自己人就两人,所以红英舅妈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服装厂上。
  “不行,姥姥说啥不能让你在张集上高中,咱村里的孩子,上高中不去洪城就去临水,张集的高中除了你智慧姐,这几年就没有考上好大学的。”
  “姥娘,您老等着,我三年后给你考个华清大学,让张集高中也扬个名。”
  姥姥使劲拍了悠悠一巴掌,担心的说:“姥姥就怕你这样,只能考个好成绩,可实际上啥也不会。真不知道,这智脑是帮你了,还是害你了。”
  悠悠委屈的说:“姥娘,您咋就这么不信任我呐,您老说说,我考试能靠智脑作弊,可学外语不能靠智脑吧。咱们村里这么多的孩子,都没我学的快说的好吧。”
  姥姥想了一会,点了点头:“这倒是真的,所以,姥姥才想让你去京都读高中,京都的教育质量好。你有时间了还可以系统的学习琴棋书画,你这些年断断续续的学过一些,可没一样能拿出手的。”
  姥姥说的确实实情,自己在这方面还真是短板。悠悠学习琴棋书画,纯属于叶公好龙,学会点皮毛就丢下了。自己又没有当名师大家的潜质,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上面浪费精力。
  悠悠泄气的说:“姥娘,我也没有这方面的天赋,跟着大师学习也出不了彩,能懂点皮毛就不错了。”
  姥姥噗嗤笑了:“你这丫头,还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行,姥姥也不逼你了,反正你的心也不在这方面。不过高中还是得上好学校,别再想着去张集读了。”
  唉,睡觉!
  除夕的早上,舅姥娘溜了个大花糕,大卫举着录像机一通狂拍后,才让动刀切。
  切开的花糕,一层面一层甜枣,吃到口里比闻着更加的香甜,十多斤的大花糕,一顿吃了个干净,外加一馍筐的彩色馒头。
  孩子们做的彩色馒头,把刚回家的人都震住了。大卫拍了全景拍个照,忙活的都顾不得吃了。
  智莉小姑娘兴奋的又蹦又跳,都不知道先吃哪个好了。结果吃撑了,小肚子溜圆了还往嘴里塞。
  小孩子都喜欢吃甜食,加了糖的彩色馒头,有天然的蔬菜味道,别说孩子了,大人吃起来也觉得是美味。
  智莉姥娘高兴的说:“智莉平时喜欢吃肉,不爱吃蔬菜,这下有办法了,我以后也给她蒸菜汁馒头。”
  舅姥娘说:“现在的孩子都赶上好时候了,每天拿着肉当饭吃,她爸小时候,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连菜都供不上,到了冬天,天天啃咸菜。”


第795章 蔬菜面
  昊昊突发奇想,说道:“可以用菜汁做面条,给小孩子补充蔬菜,比做彩色的馒头方便。”
  悠悠眼前一亮,这不是后世的蔬菜面吗。
  智莉姥娘高兴的说:“这办法好,智莉特别不爱吃菠菜和胡萝卜,以后给她擀蔬菜汁的面条喝。”
  悠悠提议:“舅姥爷,咱们村里可以生产蔬菜鸡蛋面,下到锅里就能吃,多省事啊。”
  舅姥爷却说:“这个主意是挺好,可成本太高了,现在菠菜算是便宜的了,可也得一块钱一斤,胡萝卜面倒是可以做,这东西便宜。”
  这次没用悠悠开口,智茹就说了:“爷爷,您这想法不对,菠菜到了春天,不就便宜了吗。茄子到了夏天,也非常便宜,咱们啥菜便宜就做啥。”
  悠悠接着补充:“给孩子吃的面条,可以做的精致些。像京都的龙须面那样,做成一两一份的小把。或者做成特小的薄面叶,适合老人和孩子吃。”
  韩屯村自己就有制塑机和彩印机,包装成本低,生产小包装的面条,完全有条件。
  京都生产的龙须面,价格就高了,半斤的包装,每袋一元钱,比鸡蛋面的价格高了一倍。
  京都的龙须面价格高,主要是手工制作的。国产的面条机做龙须面,还真办不到,面条拉到一定的细度,就没了筋骨,自动断落。
  韩屯村的面条机是进口的,做龙须面完全没问题。这是后来实践验证明了的,不过现在出于惯性思维,人们根本没往这方面想。
  至于用面条机做面叶,全国都没有这么干的,关键是现在运输和包装的成本高,面叶所占的空间太大了,不适合长途运输。可做成碎小的薄面叶,所占空间就小多了。
  昊昊和志亮俩人来了兴致,正好现在工厂放假了,调试机器也不影响生产。
  家里人都回来了,除夕的午宴就用不着孩子了,吃过早饭,都跑出去和村里的孩子玩。
  村里的孩子都聚在麦场上,学习驾驶技术,不仅有悠悠家的吉普车,韩志杰还把村里的解放牌货车开出来一辆,让孩子们练手。
  悠悠则被大卫拽着,去了姥姥的代销点,今天就是除夕了,来代销点买东西的还是很多,好多妇女是为着大卫专门来的。
  她们主要是来打听,大卫喜欢什么花样的粗布,为年后织布做准备。
  大卫的华语水平挺高,可碰到这里的方言,个别的还是听不懂,别说姥爷和姥姥了,就是吴馨儿,也翻译不了本地的方言,碰到这种情况,还是得靠悠悠和昊昊他们来解决。
  姥爷跟着悠悠他们去了代销点,姥姥在家和几个舅妈公布服装厂的收入情况。她们谈事情,也没背着胜男的父母。
  志斌姥爷和姥娘老两口,这是头一次知道闺女这么有钱,两位老人相互看了一眼,欣慰的点了点头。
  胜男母亲还是没忍住,对舅姥娘说:“亲家,怪不得在滨海孩子们那么个花钱法,您都不管,哪料到你们的家底这么厚。胜男能来你们家,真是好福气,以后我们老两口,可算是放心了。”
  胜男的父亲也说:“我们老两口,就胜男一个闺女,从小惯得大手大脚,花钱心里就没个数,手里有钱就花,从来不知道存钱。我俩整天替她发愁,这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啊。万没想到,这孩子这么好的命。”
  胜男对父母说:“您二老知道闺女的家底了吧,以后可别那么会过了,该吃吃该花花,老了有闺女给你们养老,肯定受不着。”
  舅姥娘感慨的说:“胜男啊,我们这些老人,会过了一辈子,有钱也舍不得花,只能慢慢的改了。”
  今天是除夕,附近村的人们,在代销点买的最多的是瓜子和糖块。这两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年也舍得给孩子们成斤的买糖块和瓜子了,还有的买些奶糖。
  悠悠家的代销点里备货多,大伙早一天也不卖,都凑在除夕这天买。怕买早了孩子提前吃了,怕大年初一不够给孩子们分散的。
  韩屯和石庙村的人,购物有了新变化。人们不仅买糖块和瓜子,还买些水果回家,特别是南方的桔子香蕉,每样都会买上几斤,平时舍不得,过年让老人和孩子们尝个鲜。
  南方的橘子和香蕉,在县城就有卖的,乡镇的集市上可没有,主要是这两样水果存放困难。
  桔子还好些,能保存一个多月。香蕉也就能保存一个多星期,运到北方也就剩两三天的时间了。所以,香蕉的价格特别的高,每斤得二元以上,就连县城也时常断货。
  要不是有悠悠的仓储园,姥姥的代销点也不能保证随时有香蕉,昨天玉玉从临水专门捎过来一批南方水果,正好给悠悠作弊打掩护。
  悠悠家除夕的午宴可真丰富,最令人高兴的是红烧鲤鱼,十多斤的黄河大鲤鱼,每个桌上一条,是舅姥娘请夯过来做的。
  大鲤鱼是现杀的,鲜美无比,小刺都跟粉条粗了,吃起来不用专门挑,也不用担心扎喉咙,可真过瘾。
  桌子上满满当当的菜,基本上都吃了个干干净净。刘冉扶住腰站起来:“又吃撑了,我得去溜溜食。回家可真好,我从回来能吃还能喝,就没反胃过。”
  爱民舅舅赶紧走过来,扶住她的胳膊:“房间里宽敞,你就别出去了,咱在屋里溜溜就行。”
  刘冉舅妈对他说:“不用你扶,我自己走走就行。”
  舅姥娘下令了:“爱民,你在旁边看着些,她这肚子看着就吓人,可不能大意了。”
  楼房门到楼梯中间有七米,俩人慢慢的来回溜达。
  志斌姥姥拍着自己的胃,高兴的说:“人多吃饭香,我从来了到现在,顿顿都吃撑了。”
  舅姥娘对她说:“嫂子,您们以后有空就来村里住,胜男和援朝没空回来,您们过来看看俩外甥,省得他们想爸妈。家里别的不说,就是孩子们多,热闹。”


第796章 小棉袄
  志斌姥爷说:“好,等我退下来了,就来韩屯住,辅导孩子学习。”
  胜男舅妈委屈的说:“爸,咱不是说好了,您退休就跟我去阜城,咋变卦了啊。”
  胜男母亲说她:“孩子们都在韩屯,俺俩才不跟你去阜城。”
  胜男抱怨:“您们要是不去,智莉都快把我俩给忘了。”
  智莉安慰妈妈:“妈,我都这么大了,才不会忘记您和爸爸。您等着哈,到了热天,我就带着姥爷和姥娘去阜城看您和爸爸。悠悠姐说了,咱们下次去上海玩。”
  几个孩子听智莉说去上海玩,都来了兴趣,从吃上转到玩上来。大卫一听来了兴趣,孩子们把去滨海的录像找了出来,连接到电视上,看着各种精彩的镜头,笑声一阵阵响起。
  刚吃完午饭,村里人就找过来,他们急着去代销点买东西,大卫拿着钥匙,提前去开门。真不知道他去了能干嘛,连价格都不知道,也卖不了货啊。
  舅姥娘领着悠悠妈她们,在家包饺子,今天晚上,村里还是在食堂聚餐,明天早上的饺子,得提前包好了。
  下午四点,村里人都去食堂集合,一块准备晚餐,全村大聚餐,光靠食堂的几个工作人员可不行。
  胜男舅妈的父母,开始还觉得不好意思,觉得在女婿家过年不好意思。不过看到大卫和吴馨儿两个,高高兴兴的往外走,也痛快的跟着去了。
  路上,村里人看到他俩,都热情的和他们打招呼,俩人很快就适应过来。
  宝贵推着兰芝的母亲,“小老妈妈”在后面跟着,兰芝和周嫂一人抱个孩子,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去食堂聚餐。
  兰芝母亲的气色还不算好,可精神头比原来足,看到人也乐呵呵的打招呼。
  看到志斌姥爷和姥娘,老太太的心里平衡了,她小声的对闺女说:“我以为只有我这没人要的老东西,在闺女家过年,没想到人家这大校长,也来闺女家过年。
  看来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好,从前整天喊口号,时代不同了,闺女也是养老人,没想到竟然成了真的。”
  她一直到昨天下午,还盼着儿孙前来接她,到天黑总算是死心了,对兰芝说:“从前光觉得你哥老实,不爱说话,哪知道他心这么狠。平时你嫂子给我闹,他没吭过一声,我觉得他老实不会说话,现在想来,他是不想为我这不中用的娘,和媳妇闹别扭。
  再说了,我现在也不能帮他,反而还得让他伺候,成了个累赘。这大过年的把我仍在闺女家,既不怕乡亲们笑话,也不怕自己娘受委屈。
  你哥这是只要自己能舒服,一点脸面也不要了。”
  兰芝问她:“娘,您在闺女家过年,自己觉得委屈吗?还是俺家里谁做得不好,让您觉得受委屈了?”
  “没有,你娘我活这么大岁数,就今年的年过的最好。你娘一辈子,过年从来没做过这么多好吃的,更没有被人这么看重过。亲家敬着我,孩子们让着我,有一口好东西,孩子们也先让我吃。
  往年在家,出力干活是我的,你嫂子一动不动,都是你哥帮着我烧锅。做出来的好吃的,都是可着孩子和你嫂子吃,我就连年初一的白面饺子,都没舍得吃饱过,你嫂子在锅底下,给我烧俩黑包子吃。”
  兰芝恨的不行:“就那狼心狗肺的东西,您老还护着,就是不在俺家惹事,她早晚得惹大祸。”
  兰芝娘无奈的说:“我这不是想着四个男孩子,她落个坏名声,耽误孩子找媳妇吗。没想到,她越来越不像话了。”
  “娘,您既然想开了,以后就安稳的在俺家住,别再想这些糟心的事了。”
  老太太这次倒挺痛快:“好,我听你的,就当只生了你一个,以后就靠你养老了。”
  老太太想开了,这才跟着闺女家高兴的去聚餐。
  村里的大食堂里,桌子已经拼好了,每张桌子上,都摆着八盘水果和零食,方便大伙随意拿取。
  夯高兴的打趣:“今天晚餐的第一个八,我提前摆上了,现在就算是开席了。”
  男女老少哄笑着,随意拿取自己喜欢的吃食,孩子们抓了零食,就跑出去接着玩。
  食堂里面大伙齐动手,妇女则聚在一起包饺子,这是为午夜十二点包的饺子。
  今年援朝舅舅回来的早,不到下午五点就回来了。他没回家,直接让司机把车停在了食堂门口,打开后车厢,把带来的海鲜卸到食堂里。
  看见他回来,智莉一头扎进他的怀里,搂着爸爸的脖子,欢快的告诉他:“爸爸,我给您留豆馅了,又香又甜,可好吃了。”
  援朝舅舅连着举了她几下,高兴的夸奖:“好闺女,真是爸爸的小棉袄。”
  志新拽着爸爸的胳膊,期待的问:“爸爸,我和哥哥是啥啊?”
  胜男舅妈告诉他们:“你们是妈的大皮袄,防风御寒,特别的暖和。”
  志新问她:“妈,您一人穿俩件大皮袄,不嫌热的慌。”
  志斌不乐意的说:“就是没小棉袄贴心,重女轻男。”说完扭头找孩子们玩去了。
  援朝舅舅回来了,爱国舅舅喊上孩子们,去家里贴春联。全村就自己一家没贴春联了,就等援朝舅舅回家。
  贴上春联,悠悠家的代销点就关门了,谁来也不卖东西了。等明天早上放过鞭炮,才开门营业。
  晚上六点的时候,村里的晚宴正式开始,夯这次准备的是二八加四个大件的宴席。
  援朝舅舅带来了四种海鲜:大虾、海参、带鱼和黄花鱼。大虾都是活对虾,每个都在六寸以上,味道是真鲜,村里人吃的赞不绝口。
  孩子们吃了不到半个小时,都跑出去玩了,天黑下来,广场上的音乐喷泉就打开了。今年的春节气温高,零度以上喷泉就能开。
  在餐厅里隔着玻璃看的清清楚楚,可孩子们还是跑到近前观看。家长跟在后面紧嘱咐:“别离太近,小心把棉衣溅湿了。”


第797章 音乐喷泉
  新石庄的人,来韩屯看音乐喷泉的可不仅是孩子,好多大人也来了。韩屯广场上灯光全部打开了,到处一片通明。
  隔着明亮的大玻璃窗,可以清楚的看到餐厅里面情况,新石庄的人羡慕的说:“咱们村啥时候也能像韩屯这样,成立自己的食堂就好了。”
  六点半多点,石庙村和新石庄的干部都过来了,这似乎成了惯例,每年的除夕晚上,他们都来韩屯村守夜。
  今年卖了塘子坑里的莲藕,石庙村终于都通上了高压电。村里首次有了集体积累,虽然不算多,可明年还有新的希望。
  新石庄纺纱厂今年收入三百五十万元,加上养猪场和其他收入,全年收入四百五十多万,村里首次进行分配。
  他们也和韩屯一样,留出一半的收入做集体积累,一半用于村民分配。新石庄五百多人,人均四千元,仅此一项,村里半数以上人家,成了双万元户。
  他们今天来韩屯,也是有目的的,那就是希望通过悠悠姥姥的震宇公司,新购买一万纱锭的生产设备。
  一年半的时间,新石庄村的集体企业,从五千纱锭的规模,扩大到二万纱锭,发展速度令人咋舌。
  听了新石庄的计划,韩屯村的人也坐不住了,大伙接着昨天晚上的议题,讨论新一年的发展计划。
  舅姥爷把昨天家里孩子做蔬菜面的建议,趁机说了出来。大伙还真没见过孩子们做的彩色的馒头,都让红英回家去拿。
  “高高三”喊着:“再拿些绿豆丸子来,我在家没舍得吃,今天过年得吃个过瘾的。”
  没用红英舅妈,智慧和悠悠结伴回家,俩人端过来上百个彩色的花馍,加热后一个桌上了一盘,绿豆丸子也是一桌一盘。
  村里人看到这些漂亮的馒头,都惊呆了。尤其是妇女们,全都拿着翻来覆去的看,简单的花卷她们看懂了,对着彩色的玫瑰花,都看不明白。
  纷纷开口询问:“这花朵是咋做的?跟真的一样。”
  舅姥娘拿过来几个饺子皮,给她们做了个示范,两朵小玫瑰花,瞬间成型。
  妇女们又有话了:“啊,就这么简单,这可咋想起来的!”
  舅姥娘告诉她们:“这是悠悠在书上看到的,几个孩子跟着我置办年货,突然想了起来,真没想到,做出来不仅好看还好吃。吃的时候,又想起来做蔬菜面。”
  “小老妈妈”来了精神,她卷袖子进了厨房,不一会的工夫,就把菠菜和胡萝卜鸡蛋面,给擀了出来,切成碎小的面叶,先做出来一锅,每个桌子上了一汤碗,让大伙品尝。
  真别说,碧绿和橙色的面叶混在一起,漂浮着鸡蛋、蔬菜和香油的味道,还真让人垂涎欲滴。
  大伙都拿起汤匙,舀起面叶品尝。鸡蛋香压住了蔬菜的冲味,只剩下清香,味道还真是好。由于加了鸡蛋,面叶爽滑筋道,口感也好。
  她自己端了一小碗,倒腾温了喂俩孙子。俩孩子被碗里鲜艳的颜色所吸引,争抢着张口,一碗面叶很快就下肚了。
  把他们奶奶高兴的止不住的乐呵:“这俩小东西,平时光吃肉一口青菜不吃,可把我给愁怀了,这下好了,总算是有办法了。”
  俩孩子不光是喝了面叶,看见桌子上刚溜热的花馍,一人拿了个小花卷,张口就咬。
  俩孩子喜欢吃甜食,拿着花卷就跑到广场上,高兴的对孩子们显摆:“好看吧,还好吃。”
  在外面玩的孩子都跑进餐厅,挑拣自己喜欢的花馍,高兴的张口就咬,孩子们都喜欢甜食,全都喊着好吃,看见碗里的蔬菜面,端起来就喝,没喝上的孩子就往厨房跑。
  看到孩子们爱喝,“小老妈妈”高兴的对他们说:“一会就好了,每个人都有。”
  到了晚上八点,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孩子们都回到食堂里,聚在电视机的下面,聚精会神的看节目。
  夯搬出来六个大西瓜,孩子们一下子都围了过去,比春节联欢晚会还吸引人。
  夯高声对大伙说:“这是秀芹姑特意给大伙购买的,是从海南运过来的西瓜。”
  六个大西瓜,每个都十七八斤,打开个个沙瓤。大伙齐动手,切的快吃的也快,不到二十分钟,就剩两桶西瓜皮了。
  石庙村的干部说:“头几年打死也不敢相信,大过年的能吃上西瓜,这冬天的比夏天的西瓜都好吃。”
  悠悠暗地里给他们点赞,这些人可真识货,可不是比夏天的西瓜好吃吗,这可是西疆的特产,举世闻名。
  妇女们对村里的大事不感兴趣,她们和孩子们聚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不是的爆发出阵阵笑声。
  村里的男人,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