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爱国,你先去食堂要一百斤绿豆,我和红英去收拾石磨,想炸牛肉绿豆丸子,咱们今天就得开始行动,要不就来不及了。”
  别说孩子们了,就连悠悠姥姥,都不知道牛肉绿豆丸子是啥东东。
  “嫂子,您说的这牛肉绿豆丸子,到底是咋做的,离年下还有三天的时间,咋就来不及了啊。”
  “妹妹,我也是刚回村的时候,做过一次,爱国不说我都给忘了。关键是处理绿豆麻烦,得把绿豆磨成湿粉才行。”
  “磨湿粉确实麻烦,一百斤绿豆得用小一天。”
  舅姥娘边唠嗑,边收拾东西,水桶、笤帚、抹布都得带上。村里的石磨大半年没用了,要不是村里办了麦芽糖厂,估计现在都不能用了。
  现在人们吃面都用打面机加工,人们嫌弃石磨占地方,大部分村的石磨都拆除了,堆放到角落里。
  下午五点,麦芽糖厂就下班了,二爷还是坚持老规矩,天明开工,日落下班,必须在自然光线下判断熬糖的标准。
  经过一年的时间,他带的几个徒弟都练得差不多了,可到了关键时候,还得他老人家决断。
  韩屯村的糖稀,全部出口岛国,山本定期进行检验,随着熟练度的增加,产品质量略有提高,他们买的是更放心了。
  迪迪把手里的菜刀放下,对舅姥娘说;“我去找二大爷牵驴。”
  舅姥爷赶紧跟上:“迪迪,慢点跑,我跟你一块去。”
  家里的孩子也不剁肉了,都跟着去了麦芽糖厂。
  爱国舅舅和夯两个人,已经带着绿豆过来了。夯看见舅姥娘就说:“大婶子,我听老辈人说过牛肉绿豆丸子,从来没见过,这次跟着您老开开眼。”
  “我也就做过一次,要不是爱国提起来,都忘了还有这种吃食。”
  石磨集中在一个大车间里,并排十个大石磨,都用帆布做的罩子盖着。
  揭开罩布,石磨挺干净的。不过为了放心,还是用带来的温水,上下的清理的一遍。
  二爷和舅姥爷俩人,一人牵来一头毛驴,两个石磨一起开工。
  今晚的活计挺简单,舅姥娘说的磕绿豆黄子。就是把绿豆磨一遍,变成两半的就行了,当然也有更碎的。
  磕开的绿豆里面是黄色的,所以也叫绿豆黄。
  两盘石磨同时开工,舅姥娘和红英舅妈两人,一人负责一盘磨,把磕开的绿豆黄,及时的扫到簸箕里,倒进布袋里。
  半个多小时过去,一百斤绿豆就磕完了。
  红英舅妈和舅姥爷,去了悠悠极家的代销点,他们去给悠悠姥娘帮忙,临近年关,代销点里每天的晚上十点半才关门。下午班的工人十点下班,下班后好多到代销点里买东西的。
  也有提前来上班的,在代销点里买好东西寄存这里,下班拿了就走。
  今年悠悠妈他们都没回来,代销点里只有悠悠姥姥和姥爷两个,冬梅和红英舅妈两个,下了班就过去帮忙。
  悠悠根据姥姥的指示,只有补货时才过去,代销点后面的库房特别大,可以大量的存货,不用和原来那样,时不时的就得补货。
  回到家里,舅姥娘把磕好的绿豆黄全部用水泡上,家里的水桶和大盆里,全部都是绿豆黄。
  隔上一段时间,舅姥娘就用木棍搅动一次,在用笊篱把飘在水面上的绿豆皮捞出来。
  反复几次以后,绿豆皮差不多都捞了出来,水里只剩下了黄色的绿豆仁,也就是舅姥娘说的绿豆黄。
  几个孩子轮换着剁牛肉,今天的牛肉虽说比较嫩,可和猪肉比起来,还是比较难剁,叮叮当当的剁到快八点了,总算是得到了舅姥娘的认可。


第785章 牛肉绿豆丸
  舅姥娘在牛肉馅里,放进各种调料,加了二十个鸡蛋清,沿顺时针的方向,搅拌了一袋烟的时间,直到肉馅扯出丝来,才算是成功了。
  几个孩子有按盆子的,有拿着擀面杖搅的,换着班的干活,志新和智萍两个,根本搅不动。
  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累得胳膊都酸了。志高摔着胳膊问:“奶奶,明天做牛肉绿豆丸子,也得这样搅吗?”
  舅姥娘看着孩子们都喊胳膊酸,笑着说道:“放心吧,炸丸子用的牛肉,剁成牛肉粒就行,不用搅拌。
  不过这些牛肉都剁了,也够你们干一天的。悠悠明天得给我帮忙,俺俩磨绿豆粉去。”
  六个孩子九十多斤牛肉,一个人得剁十五斤,确实够他们干一天的。
  听说得剁一天的肉馅,孩子们不怕累,都喊无聊。智萍首先说:“明天咱们放录像,看《唐老鸭和米老鼠》。”
  志斌说:“咱们看英语版的吧,正好跟着练习口语。”
  “好,就这么定了,我回去就给你们找。”悠悠大力支持。
  腊月二十七,六点早班开始后,爱国舅舅就把自家喂的三十头猪给宰杀了,另外又买了二十头苜蓿猪,在村里买的五十头羊也宰了。
  加上昨天买的大鱼,这些都是自家准备的年礼。送京都的东西装了一货车,其他的也分别送了出去,让村里送货的货车捎过去就行。
  早饭果然是水汆丸子,淹了一夜的牛肉馅,完全入味了,做出来的丸子特别的筋道爽滑,孩子们吃的大呼过瘾,汤里加上些菠菜和嫩白菜,连饭带菜都有了。
  舅姥娘和红英舅妈俩人都动手,做的丸子才供得上一家人吃的。就连智萍,都吃了两大碗丸子,最后又喝了多半碗汤,这才满足的说:“奶奶,我今天好好的剁馅,明天早上咱还吃牛肉丸子。”
  吃过早饭,几个孩子就开工了,每人一个案板,叮叮当当的剁开了。
  《唐老鸭和米老鼠》的录像开播,可声音放到最大,还是被剁肉声给挡住了,好在屏幕上有英文字幕,孩子们都跟着读,模仿着电视里的口音,相互纠正对错,学习效果挺好。
  爱国舅舅帮着舅姥娘,把泡好的绿豆黄运到磨坊里,他们到的时候,二爷已经把毛驴套好了。
  悠悠负责往磨眼里填绿豆黄,舅姥娘在下面收磨好的绿豆粉。
  泡好的绿豆黄用长勺子舀到磨眼里,下得慢了就得添勺水,留出来的湿粉扫到出口,下面用水桶接着。
  刚开始还不算什么,时间长了,一直重复简单枯燥的动作,手累心更累。
  舅姥娘看悠悠干随手了,就给她讲起牛肉绿豆丸子的来历。
  牛肉绿豆丸子是这片黄河滩区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迄今已具有几百年的生产历史,曾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
  过去黄河反复无常,经常发洪水,滩区人们为了生活,喜欢种生长期比较短的绿豆。
  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绿豆汤是家庭常备夏季清暑饮料,清暑开胃,老少皆宜。
  绿豆的药理作用为降血脂、降胆固醇、抗过敏、抗菌、抗肿瘤、增强食欲、保肝护肾。
  传统绿豆制品有绿豆糕、绿豆酒、绿豆饼、绿豆沙、绿豆粉皮等。
  绿豆富含蛋白质,面粉细腻,用绿豆粉炸丸子,香味浓郁,味道清新。绿豆丸子,是这里人们过年的必备食品。
  贫民百姓炸绿豆丸子,直接把绿豆磨成面粉,加入葱姜和五香粉咸盐,用温水调和成稠糊,做成丸子用油炸熟即可。
  生活富裕的大户人家炸绿豆丸子,讲究就多了,他们先用绿豆制成湿粉,加入牛肉、面粉和调料,用油慢慢烹炸而成。
  牛肉绿豆丸子色香味俱全,口感酥脆、清香、可口,干吃、煮汤、火锅皆可。还具有清热解毒、醒脑提神、利便止渴,止泻痢,降血压、血脂、血糖、改善微循环,补充微量元素(如钙、磷、铁、锌、镁)等多种药用和保健功效。
  关键是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绿豆丸子,储存时间特别的长,在常温下能存放到“三伏”前,大约小半年的时间。
  牛肉绿豆丸子,就是靠着这个优势,才跻身于贡品的行列,被王侯贵胄所喜爱。
  历朝历代,耕牛都是主要的生产力,受国家律法保护。只有老弱病残的耕牛,才会被宰杀。
  过年的时候,集中杀猪宰羊,却没有宰牛的。一直到现在,过年集市上也很少看到卖牛肉的。
  所以说,只有大户人家,过年才炸牛肉绿豆丸子,贫民百姓根本买不到牛肉,谈何炸牛肉绿豆丸子。
  平常的时候,也可能碰到牛肉,不到过年的时候,人们那舍得炸丸子。
  舅姥娘唯一的一次炸牛肉绿豆丸子,也是赶巧了,舅姥爷赶年集,碰上卖牛肉的了。
  “这牛肉绿豆丸子,一般人家可炸不起,绿豆泡少了占不住磨,最少得十斤。十斤绿豆磨的湿粉,最少得加十斤面粉,少加些牛肉也得二十五斤,这得耗多少油啊。”
  悠悠听了吓一跳:“舅姥娘,照您这个说法,咱不得炸三百斤丸子啊,这得啥时候才能炸出来。”
  “至少得一天,炸牛肉绿豆丸子,个头不能大了,比花生大些正好,这样炸出来的丸子,里面是中空的,吃起来特别的酥脆爽口,而且是越放越脆。”
  悠悠是越听越馋,可磨湿粉急不来,磨眼就那么大,只能一勺一勺的加。
  磨湿粉活不算重,可长时间的重复一个动作,实在是太枯燥了,舅姥娘和悠悠俩人,轮流着换班干,感觉还新鲜些。
  悠悠用意识联系智脑,搜寻牛肉绿豆丸子的信息,和舅姥娘说的差不多,不过后世已经失传。
  也有人根据记载制作过,可对人工要求太高了,费工费时收益低,失去了开发的价值。
  一直到中午十二点半,智茹过来喊吃饭,泡的绿豆黄还没磨一半。
  吃完饭就没敢休息,俩人接着开工,一直到下午六点,天黑下来的时候,总算是完工了。


第786章 炸丸子
  在磨坊里忙了一天,别说舅姥娘了,就是悠悠都觉得腰酸腿疼,特别的难受。
  可是,舅姥娘吃过晚饭,还是将孩子们剁好的碎牛肉加上葱姜末、五香粉和咸盐,先腌了起来。
  腊月二十八一大早,悠悠就起来了,下楼就被迪迪看到了,他奇怪的问:“姐,今天咋起这么早?”
  悠悠招呼他:“走,看舅姥娘炸牛肉绿豆丸子去。”
  俩人走到的时候,舅姥娘正指挥着爱国舅舅搦(nuo拌)馅子,昨天磨好的湿粉,加上腌好的牛肉、白面和绿豆面,调制成稀稠合适的糊状。
  一百斤绿豆制成湿粉,加上八十多斤牛肉,外加一百多斤的面粉,总共三百多斤,加上制湿粉兑进去的水,得有接近四百斤的馅子,把家里的大盆水桶装的满当当的。
  吃过早饭,舅姥娘在大锅里直接到了二十斤豆油,锅底下放上大块的劈柴,让它自己烧。
  她老人家嘱咐孩子们:“今天你们都离远些,炸丸子可不是闹着玩的,危险性太大。”
  锅里的油烧沸了,舅姥娘左手抓起一把馅子,稍微用力握了一下,五个手指缝里出来四个丸子,个头都不算大,真的比花生豆大些。
  右手旁放着个盛温水的大碗,手指在温水里沾过,顺着左手指缝刮过,丸子入锅了。
  老人家左手接着握,又是四个丸子出现了,右手指头飞快刮过,丸子落入锅里。
  一把面大约能出四次丸子,接着就得重新抓,反正盆里的馅子多,随手就能抓起一把来。
  悠悠看得心痒难耐,也跟着学做丸子,自己可没舅姥娘的本事,一次只能做一个,速度特别的慢。
  悠悠沾手带出来的水滴,不小心掉到油锅里,“嗞啦”一声响,油星四溅,吓得舅姥娘赶紧把悠悠往后拽。
  幸好只是小小的一滴水,油锅马上就平静下来。舅姥娘对悠悠说:“去把手洗干净,你只管烧锅就行。”
  悠悠赶忙说:“舅姥娘,我小心些,保证不出错了,您就让我再干一会呗。”
  这么多的馅子,舅姥娘一个人,得干到啥时候啊。自己虽然干的慢,多少总能帮上点忙。
  大概一刻钟的时间,锅里的丸子总算是放满了,舅姥娘用笊篱在油锅里推了几下,让丸子打了几个滚,确保所有的丸子都受热均匀。
  锅里的水汽下去后,她老人家把锅底的劈柴抽出来两根,用小火慢炸,还不时的在油锅里翻搅几下。
  这个时候,倒是可以坐着歇息一会,其实也没多长时间,大概也是一刻钟的时间,锅里的丸子都漂浮了起来,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就算是炸好了。
  舅姥娘用大笊篱,几下就把锅里的丸子捞了出来,盛在铁筛子里,放在盆子上控油,这次炸出来的丸子大约二十斤。
  接着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操作,这次悠悠开始尝试一次做四个丸子,没想到效果挺好,她的手小,从指缝里挤出来的丸子大小正合适,不过速度比起舅姥娘来,可是慢了好多。
  舅姥娘一把面能出四次丸子,悠悠只能出两次,这也是悠悠速度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这一次歇息的时候,舅姥娘把刚才炸出来的丸子端到餐桌上,招呼孩子们:“能吃了,都过来吧。”
  智茹端过来一摞碗,先盛了一碗端到灶前祷告:“过年炸的牛肉绿豆丸子,各路神灵您先尝。”
  念叨完就把丸子放到奶奶的口里,接着又塞到悠悠口里一个。
  丸子入口,焦香中带着牛肉的醇香和绿豆的清香,轻轻一咬,酥脆爽口,牛肉粒充盈口中,越嚼越香,口感特好。
  舅姥娘说道:“多少年没吃过了,还是原来的味道。智茹,你咬开个看看,里面有空心不?”
  志斌抢着回答:“奶奶您看,这丸子里面真是空心的。”手里拿着个咬开的丸子,让奶奶看。
  悠悠看了一眼,丸子的中间确实是空心的。
  舅姥娘说道:“这空心越放越大,丸子也越来越酥。”
  几人正吃着,夯赶了过来,进门就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真有口福。”
  说完也不客气,抓了一把就吃了起来。连着吃了快一碗了,才兴奋的说:“这牛肉绿豆丸子可真好吃,今年是晚了,明年过年咱们村也宰头牛,专门炸丸子用。”
  舅姥娘赞同的说:“道强,你这想法好,这牛肉绿豆丸子不仅好吃,还特别的耐放,能吃到麦后。”
  夯吃完就动手干了起来,他不愧是厨师,速度特别的快。有了他的加入,五分钟就能放满一锅。
  连着炸了两锅,舅姥娘对他说:“道强,你洗干净手回去吧,这两天实在是太忙了。”
  夯回答说:“我来的时候,就安排好了,今年食堂里轻松多了,只是给大家做馒头,别的都不用准备。”
  舅姥娘问他:“村里今年没有在食堂订年货的吗?别人家都有空,道荣家翠兰忙不过来吧?”
  刘翠兰不仅是养殖场的场长,还兼任着防疫员,这段时间正值母猪的生产期,她白天黑夜的在养殖场忙,婆婆在家看着三个孙子,要不是村里有食堂,一家人吃饭都成问题。
  “道法二大娘去她家帮忙,带着道荣娘置办年货,大婶子您也知道,道荣娘身体好,有人带着啥活都能干。”
  韩道法的父亲韩玉民也在养殖场,两家的关系比较密切,韩道法家孩子多,可是她家老人也多,而且年纪都不算大,六十多岁的农村老人,依然是多半个劳动力。
  韩道法的父亲兄弟三人,就韩道法一个男孩子,他一肩托三家,先生了五个闺女,谁料到接着生了四个儿子,最后的还是双胞胎。最小的俩孩子比大闺女景芝的孩子,只大了两岁。
  景芝下面的三个妹妹,景云、景兰和景梅,都考上了大学,老五景玉也在上高中。过春节她们四个都放假在家,农村的女孩子,可都是做家务的好手。


第787章 备年货
  大儿子韩志山也十岁了,个子虽然随了父亲,在同龄的孩子中算是矮的,可脑子聪明,学习好还爱琢磨,看三个弟弟完全没问题。
  韩道法家孩子多,干活的也多,他们家这些年都在一块吃饭,腾出一位老人帮着韩道荣家置办年货,完全没问题。
  上午十一点的时候,舅姥娘就让夯回去了,同时让他带回去一盆炸好的丸子,让他分给村里人都尝尝。
  红英舅妈带着服装厂的妇女,帮着食堂蒸馒头,中午饭都没回家吃。
  自家的中午饭,是智茹主厨做的,迪迪和志高俩人,跟着小丫头打下手,家里的吃食多,智茹硬是做了八个菜出来,还做了个海米紫菜汤。
  几个孩子一个上午在家,可没断了吃丸子。舅姥爷他们回来才吃上,对牛肉丸子是赞不绝口。
  悠悠姥爷和姥娘俩人,也是第一次吃。悠悠姥娘说:“嫂子,京都各地的名吃那么多,我觉得咱们这里的牛肉绿豆丸子,也算是一绝了。”
  悠悠告诉姥姥:“舅姥娘说了,这牛肉绿豆丸子,以前还被朝廷选为贡品,肯定也是名吃。”
  悠悠姥爷遗憾的说:“可惜牛肉太少了,这名吃很难推广出去。”
  别说是以前了,就是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依然很低,耕牛还是农村的重要生产力,倍受人们的呵护,只有老弱病残的耕牛,才会被屠宰。
  悠悠和舅姥娘俩人,就吃饭的时候,歇了半个多小时,饭后接着炸丸子,总算是在下午五点以前,把所有的丸子都炸了出来。
  盆和水桶是腾出来了,簸箩里、条筐里,装的都是炸好的丸子,楼后的储物间里,摆得到处都是。
  生牛肉处理完了,爱国舅舅下午回家,又扛回来半扇猪肉,吃过晚饭他就动手收拾。
  爱国舅舅这个肉食厂的厂长可没白干,收拾起猪肉来,特别的利落,半个多小时过去,骨肉分离。家里的盆盆罐罐,又重新盛满了。
  另外,他还买了几十斤的猪头下水和猪蹄肘子这些东西,幸好是清理干净的,回家后用开水滚了,放温水里洗过再放到大锅里卤煮,满满当当的一大锅。
  舅姥娘说了,这些东西得在锅里卤一个晚上,味道才浓,吃起来才香。
  韩屯村没建肉食厂以前,家家户户一年到头没断过猪下水,大家都学了一手卤制技术。
  这几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卤制一锅,招待亲朋下水能出好几道菜。猪肝、猪耳朵、猪头肉都能凉拌,猪蹄可以熬肉冻,也可以直接当下酒菜,爆炒猪肚也是一道荤菜。
  也奇怪了,前几年从八月十五吃到初夏,就不觉得好吃了。这两年没怎么吃,反而有些想念。不过大伙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卤制一锅解解馋。
  这两年在食堂里吃饭,虽然天天有荤菜,可吃猪下水的时候,还真不多。
  自己家的几个孩子,看到猪蹄都馋了,二十个大猪蹄子他们还嫌少,志新嚷嚷着:“奶奶,我自己就能吃一个。”
  爱国舅舅说了一句:“等着,我再去买一些。”就披上大衣出了门。
  十多分钟的时间,他就回来了。好家伙,这次他直接要了五十个猪蹄子,装了一编织袋。
  红英舅妈和舅姥娘俩人,接着忙活,她们把准备做红烧肉的五花肉和肘子猪蹄,在锅里煮了两滚,捞出来晾干了,接着抹上糖稀,放在油锅里红烧。
  红烧好的猪蹄,直接放到锅里卤制。又把先放进去的猪蹄捞了出来,拆骨切碎,放到另一个锅里单独熬肉冻。
  舅姥娘忙活了一天,累得不时的用手捶腰,可她的脸上,始终挂着开心的笑容,特别是听到孩子们童真的话语,开心得哈哈大笑,精神头备足。
  腊月二十九一大早,红英舅妈就把昨天卤制的肉食收拾出来。熬了一个晚上的猪蹄肉冻,用筷子一搅,猪蹄就碎在汤里,舀进大斗盆里,抬到书房慢慢冷却。
  一大早,李保国让送货的车辆捎来了成桶的烧羊肉、烧牛肉和羊肚牛杂,这是临水西关的回民饭店的名吃,每桶五十斤,光是熟食就是二百斤。
  还有各种南方的水果,加一起几十箱,两大捆甘蔗,至少二百多斤,最稀罕的是是个大西瓜,那个也得有十多斤。一货车的东西,光是给悠悠家的,就占了多半车厢。
  韩屯村和石庙村在代销点里订制的点心,都是腊月二十九才要,也幸亏有玉玉协调,才能保证了大家的需要。
  吃过早饭,孩子们又接着忙了起来,剁肉馅的,剥葱姜的,团粘面丸子的,人人都有活干。
  悠悠和舅姥娘俩人,还是负责炸东西,大酥肉、小酥肉、红烧丸子、四喜丸子、狮子头和炸藕盒,最后才炸粘面丸子,整整忙活了一个上午。
  粘面丸子是用煮熟的地瓜,加上粘面做的,有圆形的、扁圆的和长圆形的,吃到口里,酥甜香粘,不是舅姥娘喊着,都得吃个肚子圆。
  “快别吃了,这东西吃多了不好消化。”
  其实舅姥娘多虑了,自家的孩子都有个铁胃,又是好动的年纪,只要不是晚上,吃什么都能消化的了。
  几个孩子一个上午基本上没住嘴,吃的都是油炸的肉食,到了中午,不仅一人啃了个红烧猪蹄,还喝了一碗水汆牛肉丸子。
  下午,舅姥娘带着孩子们,挨个院子打扫卫生,今天下午,家里人都要回来了。
  进了腊月二十,他们的房子红英都抽空打扫了一遍,暖气头两天也打开了。舅姥娘今天带着孩子们,还是把各家都重新抹了一次,地板拖干净,暖瓶里的开水都装满了。
  阳台上的铺盖收进去,她老人家今天一大早,就把各家的铺盖晒上了。
  下午四点,村里的所有工厂都放假了。工人带着厂里发的春节福利,高兴的回家了。
  今年韩屯村给工人发的春节福利,比八月十五更加的丰盛。每人二十斤苜蓿猪肉,十斤点心,十斤鲜藕,两条三斤以上的鲤鱼,一箱速食面,一箱火腿肠,还有一箱青菜,价值二百四十多元,这可是接近三月的工资了。


第788章 发福利
  别的东西有钱就能买到,这一箱青菜可是稀罕东西,每箱里面有二斤韭菜、二斤黄瓜、二斤西红柿、二斤菠菜、二斤芹菜和四个西葫芦。
  这种蔬菜礼品箱,是各县招待所订制的,韩屯有做纸箱的设备,外面印上彩色的文字和图片,蔬菜也显得高档。
  这种配装的蔬菜,每箱四十元,每天都有货车排着队在温室大棚前等着,供不应求。
  不仅各招待所要,效益好的企业也来车拉,数量不够他们只给中层管理人员。
  这一箱青菜虽然不如火腿肠贵重,可它代表了韩屯村对工人的重视,工人们看到成摞的蔬菜箱子,心里都热乎乎的。
  中秋节的时候,村里给工人发的福利,价值一百五十多元,加上春节的福利,合计四百元了。
  韩屯村的福利,在整个临水地区,都得算是高标准。光是这些东西,就赶得上刚参加工作的职工一年的工资了。
  现在国家招收的正式工人,第一年是学徒工,月工资28。5元,一年以后才转正,每月工资34。50元。
  韩屯村的工人,和国家正式工人相比,工资高了二倍多,福利也好,不过没有粮油供应,主要是没有退休机制,不能保证老有所养,医疗也是问题。
  不过对于农业户口的人来说,现在想要成为国家正式职工,比原来还难,除了考学好像没了其他途径。
  以前工厂每年还有一些招收农村户口的名额,现在随着下乡知青返城,光是非农业户口的待业青年,都安置不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没招收过农业户口的职工。
  八四年开始,国家大裁军,别说提干了,现役干部都得提前专业,以后农村青年想走参军提干这条道,肯定走不通了。
  能在韩屯村的工厂里上班,是附近村民梦寐以求的事情,也是所有韩屯村工人的骄傲和自豪。他们可是经过考核和选拨,才被录用的,凭自己的本事挣钱,特别的光荣。
  韩屯自己村的人,过年的蔬菜也不分配了,自己去农业组领取,最后统一算账。
  自己村里人买大棚菜,价格和对外的销售价格一样,省得个别人贪便宜,低买高卖,或者给亲朋捎带,扰乱了大棚菜市场价格。
  今年整个临水地区,蔬菜大棚的面积增加很少,只有临水郊区增加了十个大棚。关键是现在温室玻璃大棚的造价太高,十个温室大棚就得几十万的投资,一般的村庄还真没有这个能力。
  最先回来的是胜男舅妈,她是自己开车回来的,车是震宇公司阜城产业园的。援朝舅舅明天上午慰问活动结束后,才能回来。
  路过临水,胜男把自家的父母和智莉一块接了回来。志斌和志新叫了一声:“姥爷、姥娘”,却上前搂住妈妈的胳膊,连声的叫着:“妈,妈。”
  虽然是男孩子,可毕竟年龄还小,几个月没见母亲,猛然看见妈妈还是特别的眷恋。
  俩人抢着报喜:“妈妈,我俩都考了个第一名。”
  志新自豪的补充到:“我考的是双百。”
  胜男舅妈夸奖他们:“你俩都是聪明努力的好孩子!”
  智莉搂着妈妈的脖子,大声的说:“妈妈,姥娘说了,智莉也是好孩子。”
  “嗯,智莉也是好孩子。”
  智萍看见了,拉着奶奶问:“俺爸妈啥时候回来啊?”
  “快了,再过一会就回来了。”
  韩屯重建后,胜男父母是第一次来,他们进村就被惊呆了,进家都没顾上歇息,楼上楼下,院前院后转了一圈,感叹的说:“韩屯这别墅,比阜城市委的都好。”
  志斌姥姥说:“援朝让俺俩来韩屯过年,俺本来想着过年你家的孩子们都回来,担心房子挤吧住不开,没想到你们村的别墅这么大。”
  舅姥娘笑着对她说:“亲家,你们这下放心了吧,俺这一大家子总共十一套别墅,年节孩子们都回来,也住不了的房子。”
  志斌姥爷问道:“村里这一大片的别墅,得有上百套吧?”
  韩玉林自豪的回答:“村里三百多口人,总共建了一百二十套别墅,十五岁以上的孩子,不论男女都有一套,就这还剩下了六套。”
  志斌姥爷惊讶的说:“不到三人就一套别墅,这下村里的几年内都不用建房子了。”
  志斌姥姥看着院里一片绿色,赞叹:“没想到北方的冬季,也能看到满院的绿色,太不可思议了。”
  其实现在已经进入初春季节,今年的大年初一正好是雨水节气。不止是各家的院子里,整个韩屯村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绿化带开始萌动,迎春花吐露花苞,枝头一片鹅黄。
  最奇特的是铁蔷薇,嫩绿的新叶缀满枝头,形成了一圈的绿色的围墙,比路旁的绿化带都漂亮。
  铁蔷薇入冬后零度以下才落叶,密密麻麻的枝条扭结在一起,枝条上的长刺像铁刺一般坚硬,依然是一道坚实的屏障。
  立春以后,低温达到零度以上,铁蔷薇就发芽了,刚半个月的时间,新叶就长了出来,比迎春花都漂亮。
  入冬以后,滩区村庄的村台上,都栽上了铁蔷薇苗,现在也是一片嫩绿,虽然矮小,可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各村都在村台的斜坡上,栽上了苹果树,有了这铁蔷薇的围墙,才能确保果树的收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