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舅姥爷全家人都聚到悠悠姥姥家,孩子们去了三楼玩。悠悠从储藏间里,搬出俩个大西瓜,把孩子们高兴的,欢呼声能把楼顶给掀翻了。
  切开后,昊昊给一楼送过去一盘,剩下的十多分钟,就被抢光了。
  三楼摆着十多种水果,都没有西瓜受欢迎。智茹跑进储物间,拖过来一捆甘蔗,孩子们一人拿着一截,啃上了。
  大卫这次过来,带来了一部放像机和好些录像带,家里的孩子聚在一起,观看动画片《唐老鸭和米老鼠》,欢快的笑声一阵连着一阵。
  大人们则聚在一楼的客厅里,听悠悠姥姥公布今年的收入情况。
  今年,由于朝霞舅妈在部队组织的服装厂规模加大,东北地区的销售渠道也建立了起来,收入比往年增加了五千万,全年收入三个亿,每家六千万元。
  姥姥在银行给每家开了个户头,钱款都放在里面,这几年,每家的收入都过亿了。除了托京都的林管家给买了几处四合院,还真没大的投资。
  姥姥的两个公司,今年收入超过了十个亿,可支出也多,光是收购各地的特产,就花费了三个亿。这些东西,大部分被悠悠存放到了自己的仓储园里。
  大年三十吃过早饭,各家各户贴春联,请主上供。今年韩屯村各家上的供,都是一样的,是村里的食堂统一准备的。
  各家各户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他们的鞭炮大部分是在悠悠家的代销点买的,都是五百响的大红鞭炮。
  各家还买了一千响的,留着初一的早上放。
  就是五百响的鞭炮放完,院子里也铺上了一层红色的碎纸片,看着就特别的喜庆。
  往年吃过早饭,李村的鞭炮声就没停过,动静大的临近村都能听见,今年一直到上午十点,都没听见李村有动静。
  看来严打还是有成效的,起码李村的小偷小摸的习惯,暂时是止住了。
  各家的大门上,都装上了大大的红灯笼,灯笼的里面是一百瓦的大电灯泡。
  舅姥娘拿着给悠悠家准备的老天爷,恭恭敬敬的摆放在楼门东边的窗台上,外面是两米的走廊。
  她老人家一边往香炉里插香,一边念叨:“老天爷,俺们住上了新楼房,您老也跟着享福,这神位风吹不着雨打不着,您就安稳的等着吃供奉吧。”
  供桌摆放着走廊里,前面放了个铝盆,悠悠姥姥拿了几个金色的元宝,一边烧一边念叨,孩子们都跟在后面看。
  志刚愣愣的反对:“奶奶、姑奶奶,您俩这是搞封建迷信活动。”
  悠悠舅姥娘笑着骂道:“你个瘪犊子,还管到奶**上来了。咱村里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来的,咋封建迷信了。”
  悠悠拉了志刚一把,对他说:“志刚,这项活动是一种生活习俗,也是一种地方文化,不能单纯的理解为福建迷信活动。”
  舅姥娘听了悠悠的话,高兴了:“怪不得你们都没悠悠学习好,你们都是死读书,悠悠这才叫活学活用。”
  迪迪在一旁伸大拇指,对悠悠说:“老姐,小弟真心的佩服您,您可真能扯。”
  迪迪现在长大了,可真不好忽悠。
  过了十点,人们都聚集在食堂里,统一准备中午的聚餐。各种新鲜的蔬菜堆放在餐桌上,妇女们围着摘菜整理,主要是摘韭菜。
  靠近门口的地方,用盆子盛着洗净的黄瓜和西红柿,还有炒好的花生瓜子和糖块,这是给孩子们当零嘴吃的。
  孩子们在村里的广场上,奔跑着玩耍,杀羊羔的、跳绳的、踢毽子的,数九寒天,一个个跑的满头热汗。
  大卫举着录像机,追着孩子们录像。吴馨儿跟在他的旁边,高兴的又蹦又跳,活的恣意潇洒。
  伙房里的大铁锅里,正在炒花生和瓜子,这些东西也是村里统一准备的。
  韩屯村的妇女,今年这个年,过的可真轻松,所有过年的东西,都是村里统一准备的。
  就连过年饭都不用做了,跟着打下手就可以了。
  午宴的标准也不算高,八顶八外加四个大件,总共二十个菜。
  中午十二点,午饭正式开始。十个人一桌,基本上是男女分开坐的,男人坐在一块,女人和孩子坐在一块。
  大家自由组合,各自找处的好的坐在一起,也有八九个人一桌的。
  男人的桌子上是58度的景芝白干,妇女的桌子上是橘子汁。
  负责上菜的是村里的上初中的男孩子,这些孩子经过几次锻炼,现在上菜已经非常熟练了。
  先上的是四个甜菜和四个凉菜:拔丝山药、拔丝地瓜、琉璃苹果、琉璃香蕉,凉拌藕、黄瓜拌猪耳朵、菠菜粉丝猪肝、银耳拌猪头肉。
  现在农村的集市上,就能买到南方的桔子香蕉,红富山苹果就是村级的代销点里,也能随时都能买到。
  过年了,村里人托悠悠姥姥专门进了一批桔子和香蕉,各家都买了一些,不仅是为了走亲戚,也让孩子们吃个新鲜。
  孩子们都喜欢吃甜菜和凉菜,喝着橘子汁,一会的工夫,孩子们都吃饱了,又大呼小叫的跑出去玩耍。
  男人们喝酒用的时间长,不过现在用的是一两八杯的牛眼酒盅,而且是一桌两个酒杯,大家轮流着喝,一桌两瓶酒,每人二两酒,即使是度数高些,也喝不晕。


第673章 席面
  等大伙喝的差不多了,八个热菜才端了出来。今天是年三十,上的是这里的过年传统菜:八大碗。红烧肉、酥肉、红烧排骨、白丸子、瓦块鱼、炖鸡块、酥海带、醋金针。
  接着就是四个大件:红烧肘子、竹荪鹅、四喜丸子、清蒸鸡。
  菜上齐了,馒头枣花和菜馍也端了上来,大伙随意取用。
  孩子们被喊了回来,在水管上洗干净手,接着吃饭。
  现在人的饭量可真大,十个人二十个菜,基本上都吃干净了。孩子多的餐桌上,剩的菜多些,家里的男人就回到这里的桌子上,挨个的扫荡。
  吃完饭后,大人孩子齐动手,端的端,刷的刷,还有搽桌子扫地的,下午一点多就把餐厅收拾好了。
  大伙说好了,下午四点,再到餐厅来准备晚餐,就回家休息去了。今年的除夕夜,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二届春节联欢晚会,大伙都打算备足的精神观看。
  八三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场春晚,电视台没做大的宣传,后世的悠悠和这个年代相隔太远,好多的事情真的是不知道。
  去年的一场大水,把韩屯村的房子基本上都冲毁了,人们的心思都在村庄重建上,除夕的晚上大伙聚在一起,围着韩援朝讨主意,那有心思看电视。
  妇女们也聚在一起,等待商谈后的结果。孩子们看完儿童节目,就去玩耍了,在红彤彤的灯笼下,放个鞭炮,炸个二踢脚,比待在房间里看电视有趣多了。
  今年的春晚,进入腊月电视上基本上天天宣传,并且经常回放去年春晚的精彩片段,把人们的胃口吊的十足。
  韩屯村的人,都卯足了尽头,今年的除夕一定要观看春晚。为了观看今晚的春晚,村里特意在餐厅里增加了两台彩电。
  悠悠回家到头就睡,这次自己可是在智脑上查看明白了,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是第二届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由黄一鹤、张淑芬担任总导演。
  这届春晚被公认为最成功的一届,创造了大批经典。第一次出现了港台主持人和演员,第一次出现了小品,春晚的固定结束曲《难忘今宵》首次出现。
  悠悠还是被喧闹声给吵醒了,睁眼一看,已经到了下午的四点。
  村里人又聚集到了食堂里,开始准备晚餐。妇女们围坐在一起,主要是包饺子。
  中午还是阳光普照,这会天空黑沉,一片乌压压的,倒是没有一丝的风。
  舅姥娘站在餐厅的门口,不时的抬头看天,担忧的说:“这天该不会下雪吧,不知道援朝走到哪里了?”
  舅姥爷听了她的话,也走了出来,拉着她往里走:“雪打灯好年景,援朝这是给大伙祈福哪。你站门口有啥用,再冻着了。”
  一直到下午六点,天黑透了,韩援朝还没有回来。韩屯村倒是灯火通明,路灯和广场上的灯都亮着。村办公楼和食堂的门口,挂着高高的大红灯笼,各家门口的红灯笼,也都打开了。
  村里到处透着喜气洋洋的气氛,黑压压的天空,也被照得透亮,乌云都被阻挡的看不见了。
  孩子们都嚷嚷着饿了,大伙却坚持等韩援朝回来再开席。
  舅姥爷力排众议,吩咐韩道强开始上菜。晚宴和午宴不同,以下酒菜为主。还是十六个菜,不过四个大件没有了。
  十六个菜一块端了上来:
  劈柴藕、黄瓜蘸酱、糖拌西红柿、麻芝豆角
  红烧牛肉、红烧羊肉、猪皮冻、牛肚丝
  炸藕盒、炸茄盒、炸里脊、炸火腿肠
  香菇油菜、炝笋瓜、蒜蓉四季豆、青椒牛柳
  菜刚摆上桌,酒还没倒好,就听得外面有汽车鸣笛声,舅姥娘就坐在餐厅的门口,听到声音赶紧走了出去。
  果然是韩援朝回来了,他穿着厚厚的军用大衣,眼睫毛上被冻得结着白色的寒霜,下车就跺脚。
  连喊娘的声音都打着哆嗦,舅姥娘上前抓住儿子的手,心疼的眼泪都掉了下来。
  司机是个年轻人,他不仅跺脚,还搓着手,嘴里说着:“韩书记,您要是早说家里的路这么好,咱开皇冠来,您也不用受罪了。”
  他们开的是越野性能好的吉普车,没有空调系统,在这数九寒天里,开车和坐车的都受罪。
  悠悠家的吉普车,是后世的仿古款,只是外形和现在的车辆相似,其实带着空调系统,不论冬夏都比较舒适。
  小司机说着,从车里搬出来几箱东西,援朝让志远他们给搬进了餐厅。
  村里人跟在舅姥娘身后,都出来了,舅姥爷看到儿子回来,也放心了。一个劲的催促:“冻坏了吧,赶紧进屋。”
  志斌兄妹三人,边跑边喊爸爸,一头扑进韩援朝的怀里。智萍被抱了起来,其他俩人一边一个的挨在父亲的身边。
  智萍用手捧着爸爸的脸,细声细气的说:“爸爸,我给您暖暖就不冷了。”
  志斌到底年龄大些,他拉着爸爸的手:“爸,用热水洗洗就暖和了。”餐厅里的水龙头是冷热混合的,援朝和司机用热水洗过手脸,真的暖和了过来。
  智萍一直拽着韩援朝的衣襟,恐怕一撒手,爸爸再不见了。韩援朝还真疼爱闺女,坐到餐桌上还把她揽在怀里。智萍看来是习惯了,安静的吃喝着父亲给她夹过来的东西。
  援朝带来的大虾和螃蟹,村里人没见过,还真不会做。悠悠姥娘进了后厨,她老人家亲自下厨做。
  新鲜的大虾和螃蟹,做法比较简单,洗净上锅蒸熟就行,只是准备蘸料复杂些。
  大虾和螃蟹的个头可真大,大虾都在15公分以上,绝对够得上对虾的标准。螃蟹的个头比碗口都大,一个能放一盘子。
  幸亏韩屯村的人少,不过螃蟹也不够每人一只,一个桌只能上两只。
  援朝还带来了阜城的白酒和葡萄酒,另外还有两箱红富山的苹果和鸭梨。也洗干净了,每个餐桌放了两盘。


第674章 全村聚会
  给援朝开车的司机是小王,他从进餐厅起,就惊奇的不行,这是什么个节奏,咋全村人都聚在一块过年。
  还有,韩书记的家乡也太出格了吧,咋看也不像是农村,小伙子看不透,也不敢问,只好老老实实的坐着,多看多听慢慢琢磨呗。
  妇女的桌子上,除了桔子汁,又多了葡萄酒。
  大虾和螃蟹端上来,大伙都看着,可不会吃啊。大卫主动给大伙做的示范,螃蟹每人不够一只,可螃蟹腿大,每人先吃一条腿,蟹黄和蟹肉给老人和孩子吃。
  老人们都说:“要不是援朝,咱一辈子也吃不到这稀罕东西,这螃蟹肉虽然少,味道可真鲜啊。”
  司机小王惋惜的说:“可惜路太远了,我装车的时候,虾和螃蟹都是活的。”
  阜城里韩屯接近六百多公里,韩援朝慰问完春节值班人员,就到上午十一点了,他们简单的吃了点东西就往家赶,一路都是柏油路,到韩屯还是天黑了。
  现在的国产车,发动机的功率小,每小时百公里的速度,已经够高的了。这时候的路上,机动车辆少,小王能开到百公里的速度,也是尽力了。
  听司机说他们还是上午十一点吃的饭,二爷立即吩咐:“道强,赶紧下饺子。小王同志,你饿坏了吧,赶紧吃菜垫垫。援朝,你也吃两口,有话一会再说。”
  韩援朝和小王还真饿了,俩人拿起筷子就吃,舅姥娘把热菜都挪到他俩的跟前,心疼的说:“多吃点热菜,这又冷又饿的,可真受罪。”
  韩援朝吃着菜,还不忘提醒大伙:“你们赶紧吃虾,凉了就不好吃了。”
  大虾的数量多,倒是每人够一个,孩子们心急,很快就把自己的吃进肚里,然后才喊:“好吃,这大虾比咱们村里的小虾米好吃。”
  韩屯的塘子坑里,淡水虾最多五公分长,沾上面糊用油炸了,鲜香可口,是孩子们喜欢的吃食,春节前清塘子坑,食堂里没少做。
  可比起大虾来,味道确实差了一筹。大人见孩子喜欢,就把自己的递给孩子,韩屯村的孩子都懂事,还真没有多吃的。就连宝山都知道说:“娘,您自己吃吧。”
  宝山的奶奶高兴的说:“俺宝山终于懂事了。”
  宝山自豪的说:“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孔融让梨,我都该上初中了,还能没个孩子懂事。”
  自从韩屯的幼儿园开班,村里的孩子确实比原来懂事多了,现在小学还没开思想品德课程,学生的思品教育,都靠语文老师。
  幼儿园的教程,大部分都是思品课程,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幼儿园刚开班两个多月,孩子们的转变非常大,不仅自己变的彬彬有礼,还成了村里的小纠察。
  看到大人说粗话骂人,孩子们会认真的纠正:
  “骂人不对,不能说粗话。”
  这还是好的,大多数孩子的说法是:
  “老师说了,骂人不是好孩子。”
  “说粗话不是好孩子!”
  令人哭笑不得。
  而且孩子们特较真,看到谁爱骂人,好说粗话,就认真的盯着。
  宝山的奶奶就是被村里的孩子给盯怕了,看见这伙孩子就躲,有的时候,连饭都不来食堂吃,让孩子们给捎家去。
  宝山也没少被这伙孩子修理,他在家霸道惯了,动不动就自称小爷。孩子们每次听到,都认真的纠正他:“宝贵才是小爷爷,你叫宝山不假,可你不是小爷。这么大的人了,咋连辈分都不会论。”
  韩屯村的辈分是:德、宝、玉、道、志、昌、盛
  赵家是村里的外来人口,宝山的奶奶进村碰到的是老二奶奶,她张口叫了声婶,就和二爷他们平辈了。
  宝山这名字是他奶奶取的,全村的老少爷们都有意见,可也没谁和她个寡妇人家瞎争竞,宝山爹老实不当家,村里人为此更加的不爱搭理他们。
  “高高三”最爱听的就是这句话,他自得的说:“大伙都听到了吧,连孩子都知道,俺才是真正的小爷爷,老高爷老矮爷的随你们叫,知道俺是真正的爷就行。”
  孩子们还真就认他这个爷,宝景是村里的医生,孩子们从心里怕他,见他准没好事,不是打针就是吃药,除了疼就是苦,小孩子看到他就跑,能离他多远离多远。
  不一会的工夫,饺子就煮好了,每个桌上四盆,虽然都是肉馅的饺子,可每盆饺子的馅都不同。分别是:猪肉芹菜、猪肉小茴香、羊肉胡萝卜、牛肉白菜。
  孩子们每吃一种饺子,都高兴的大呼小叫的。妇女们都说:“以后,咱过年都在一块,这饺子一次能吃好几种,一家可准备不了这么多。”
  饺子吃完,才开始喝酒。孩子们吃饱了,下桌聚在一起看电视。
  现在餐厅里,总共安装了四台二十英寸的彩色电视,都在墙上挂着。
  电视机下面的餐桌上,摆放着花生瓜子糖块和水果,本来就有苹果、桔子和香蕉,加上援朝带回来的鸭梨,光是水果就四种了。
  孩子们都端着自己的茶杯,里面是稀释过的橘子汁。吃着喝着看着电视,一个个聚精会神的,注意力都被儿童节目吸引过去了。
  男人们吃饱了,才开始喝酒。先喝韩援朝带来的酒,妇女们也倒上了葡萄酒。
  这个时候的葡萄酒,还没有脱糖技术,酸酸甜甜的非常可口,和饮料差不多,妇女都喜欢喝,后劲大开始也不显。
  韩得才让女婿周胜英搬来一箱茅台,这是老首长让他带来的,说明的给大伙过年喝的。
  茅台酒刚斟上,石庙村和新石庄的村干部,就是在这时候过来的。他们每年除夕的晚上,都是在韩屯村度过的。
  二爷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你们可真以后口福,茅台酒刚打开,你们就到了。”
  石庙村支书笑着说:“我们就是闻着茅台酒的味道来的。”
  他们进门就给韩援朝祝贺:“韩书记,祝贺您担任新的领导职务,您是咱整个张集公社的骄傲。”


第675章 机灵鬼
  韩玉林赶紧说:“老哥几个快坐,你们这话可是言重了,援朝这次任职,是领导锻炼他,给他压担子。”
  几个人对韩玉林说:“老哥啊,您可是养了个好儿子,这年纪轻轻的,就被领导看中了,以后的前途不可估量啊。”
  韩玉林担忧的说:“阜城是个名城,这也是对援朝的考验。”
  韩志杰说道:“大爷爷您就放心吧,领导把俺三叔安排到阜城,就是觉得他能胜任。不是俺们吹,俺援朝叔叔抓经济就是在行,咱们村能有今天,哪一步不是俺援朝叔给出的主意。”
  新石庄的两个干部也说:“韩书记冒着风险,帮着俺们把分开的土地又合在了一起,这才有了俺们新石庄。
  俺俩这次来,还有事要求秀芹姐。年后,俺们准备扩大规模,再上五千纱锭,机器还得让秀芹姐给买。”
  韩援朝惊讶的问:“你们刚开工四个月,就挣了一百多万。”
  五千锭的纺纱设备,光机器就得一百万,流动资金最少得三十万元。
  新石庄的俩个干部,不好意思的嘿嘿直笑,石庙村的干部说到:“这两个鬼机灵,他们在村里吸收了二百万的资金,过年的时候,本来想还一部分,可大伙都不要,只是领了利息。”
  新石庄的干部说:“不瞒韩书记,再上一万锭的设备我们也有钱,可咱们村办的纱厂,和国营的纺纱厂没法比,他们的棉花是国家供应的,俺们得自己买棉花。
  多余的钱俺们留着,准备多备些霜前花,起码存够一年的生产用量。”
  国营的纺纱厂,基本上天天进棉花,一个月的存量都用存。新石庄准备存一年的量,这占压的资金可就大多了。
  过了霜降,棉花的质量肯定不能保证,新石庄这也是无奈之举。
  他们边喝边说,也没注意时间。就听孩子们一阵欢呼:“到八点了,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
  人们全都抬头看电视,电视的屏幕上出现了几个大字:一九八四年春节联欢晚会。
  接着,镜头一转,赵忠祥和卢静在舞台上开始介绍参加演出的演员。首先介绍的是今年春晚的主持人,马季是第一个被介绍的。
  主持人一共有八个,分别是赵忠祥、卢静、黄阿原、马季、姜昆、姜黎黎、黄阿原、陈思思。黄阿原是台湾中华电视台的主持人,曾获台湾主持界最高奖“金钟奖”。陈思思是香港影星,《三笑》被内地观众熟知。
  参加春晚的演员们都坐在舞台下的圆桌上,桌子上摆放着水果点心和茶水。
  韩屯村和他们差不多,大伙也是围桌而坐,不同的是桌子上摆的是酒菜。
  相声演员姜昆挨桌的介绍参加春晚的演员,大多数的演员都是自我介绍。
  随着著名的演员一个个亮相,电视上不时的响起一片惊呼声。韩屯村的人也跟着惊呼,好多都是人们熟悉著名演员。
  第一个节目是拜年歌《恭贺新禧》,由蒋大为、李谷一、于淑珍、苏平、沈小岑、朱明瑛、茅善玉、郭颂集体演唱,这也成了以后每年春晚的一个固定模式。
  开场后演出了杂技《转盘子》、儿童游戏竞赛《看谁贴得快》、《狗熊猴子投篮比赛》等可视性强的几个节目,延续了中国传统戏曲以丑角、闹剧开场吸引观众的模式。
  村里的孩子也跟着电视欢呼,连吃喝都忘了。孩子们都围坐在一台电视下,他们嫌电视机下的餐桌碍事,动手把桌椅挪开,电视下成了一片开阔地。
  孩子跟着电视机里的演员学动作,自娱自乐欢快极了。等到马季出场,又都安静起来,聚精会神的观看节目,恐怕露听了一句。
  马季表演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是以推销香烟的口头广告为内容的一段相声,运用单口相声怯口表演方式,充分利用相声抓哏及现挂等技巧,逗得人忍不住的哈哈大笑。
  接下来的歌曲演唱,小孩子们不感兴趣,就去餐桌上拿水果吃,也有去大人的桌子上吃菜的。
  村民们对这些节目也不感兴趣,开始喝起酒来。只有村里的上高中生和大学生,喜欢观看,还有跟着哼唱的。
  等到豫剧演员牛得草出场,村里人都来了兴致,孩子们更是被逗得哈哈大笑,气氛又热闹了起来。
  接着就是喜剧演员游本昌的哑剧《淋浴》,孩子们笑声更大了,反正是哑剧,不怕听不到声音。
  到了京剧演唱,孩子们又不爱看了,年龄小的孩子,也开始犯困了。可大伙看得正来劲,谁都不想走。
  尽管各家都有电视,不过大伙聚在一块,热闹啊。
  夯把餐厅值夜班职工的被褥抱了过来,铺在餐桌上,睡着了的孩子都放在上面。
  餐厅里通着暖气,温度在二十度以上,盖个薄被就行,睡在这里也不用担心冻着。
  援朝对司机说:“小王,你开了一天车,先去休息吧。”
  小王兴致勃勃的说:“韩书记,我不累,还是看晚会吧。”
  韩援朝看着他,羡慕的说:“还是年轻好啊,从早上起来就开车,到现在还是满精神。”
  “高高三”说他:“爷们,你这不也精神着哪。来,咱爷俩喝个,咱村里小爷就服气你,你给咱们村栽的摇钱树和聚宝盆,可真是好。”
  韩援朝还真不敢居功,他说:“还是咱村里人心齐,五千万的投资,可不是都有这个魄力的,应该是我敬大伙。”
  韩援朝和“高高三”碰了一下酒盅,举杯敬大伙,先干为敬。
  村里人都高兴的喝干了酒,小王惊讶的自言自语:“一个村庄都有五千万的资金,怪不得条件这么好。”
  陈佩斯、朱时茂合演的小品《吃面条》开始了,从头到尾把人们逗的眼泪都笑出来了,孩子们学着陈佩斯的样子,歪着头挑面条,更加的令人发笑。
  这个节目是春晚舞台上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品,此后小品成为春晚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第676章 送礼物
  接下来的歌曲小孩子不喜欢,他们高兴的模仿《吃面条》的动作,村里人都被他们吸引住了,忘了看电视节目。大卫举着录像机,把孩子们的动作给录了下来,回放的镜头更加的搞笑。
  孩子们打打闹闹,一直到马季和赵炎上台演出相声《春联》,才停了下来。
  在阵阵笑声中,新年的钟声敲响了。钟声令悠悠想起了后世春晚的抢红包场景,这是自己穿过来的主要诱因。
  悠悠愣神的工夫,村里不论大人和孩子都跑了出去。
  人们惊呼:“下雪了!”
  不知何时,天空中飘起鹅毛大雪,地面上的积雪已经二指多深。
  雪下的挺大,不过没有一丝的风,明亮的灯光下,雪花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特别漂亮。
  老人们高兴的说:“这雪下得好啊,雪打灯好年景,瑞雪兆丰年,今年又是丰收年。”
  下雪也没阻止住人们过年的热情,韩屯村的广场上,很快鞭炮和二踢脚响彻天地。“过年好!”“过年好!”的祝福声不绝于耳,人们大声的呼喊着,相互祝福。
  石庙村的干部,和大家互道祝福后,就冒雪回去了。
  韩屯村的人也不看春晚了,一起动手,把食堂收拾好了回家。
  小王跟着韩援朝回家居住,他大过年的远离父母,开车送韩援朝回家团聚,援朝自然把他当家人看待。
  韩屯村各家的住房都宽敞,来个十个八个的客人,哪家都能安排开。
  韩援朝安排道:“小王把车开家去吧,志远你给小王叔叔带路。”
  在明亮的灯光下,看着一排排别墅式的住宅楼,小王惊讶的赞叹:“你们村里的住宅可真好,都是别墅啊。”
  阜城是交通发达的沿海城市,各种各样的别墅都有,可像韩屯这么集中的,估计还真的没有。
  志远给他解释:“小王叔叔,我们村是今年滩区重建时,统一建造的楼房。”
  韩援朝家就在村口,离村里的食堂几十米远,很快就到了。他们进的是后门,韩援朝家虽然建造了猪圈,可没喂猪,进后门就是宽敞的门厅,小王把吉普车停放在门厅里。
  下车打开车门,从里面拿出两个提包,是他和韩书记的私人物品,志远上前接了过来,陪着他往家里走。
  等进了房子,小王更加的惊讶了,房子里的家具,可都是进口的欧式家具。
  外人也许看不出来,小王跟着主要领导开车,见多识广,韩书记的家具尽管是简约款的欧式家具,他也不会误认为是国产的组合家具。
  这一屋子的家具,价值上万元。
  韩书记的农村家乡,比城镇可是富裕多了。
  韩援朝吩咐志远:“志远,带你小王叔叔去选个房间。”接着又对小王说:“小王,你累了一天了,赶紧去休息吧。”
  胜男对援朝说:“房间大嫂给收拾好了,都能住人。房间里的卫生间都有热水,你也去洗个澡吧。”
  由于时间太晚了,大家把他们送回家,都回去休息了。
  大年初一的凌晨四点,悠悠就被院子里的鞭炮声给惊醒了。伸手往枕头下摸去,一个织锦缎的红包被拽了出来,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块罕见的银元,这是姥爷给悠悠精心准备的压岁钱。
  自七六年开始,悠悠每年的压岁钱都是姥爷准备的,每年都是银元珍藏品,悠悠珍宝般的收藏着,这可是鉴宝大师认可的精品。
  拉开窗帘往外一瞧,大雪已经停了,不过院子里白茫茫的一片,亭子上的雪有一尺多厚。
  一家人都起来了,在院子里扫雪。
  床头柜上,整齐的放着姥姥准备好的衣服,依然是织锦缎的唐装棉袄,这成了韩屯村的过年服。
  大卫和吴馨儿回来后,红英就给他们新做了一身。在大卫的带动下,现在村里的男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